-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作业(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画 家 马晓红 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山。高低起伏,浓淡相间,宛如一幅山水画。 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工作近十年,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很是迷茫。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会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野果父老乡亲。 暮春,请了几天假,回家探望一下老父亲,顺便 “思考人生”。 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生活过六年的县城。 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在我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 现在,撞进我眼里的,俨然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 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十几幢高楼大厦。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高高矮矮的大楼。远处,还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个老人吸引住了。 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 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 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也不忍打扰,就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他画画。 画的内容很是奇怪—— 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观察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 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自己的作品。 只见田间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一叶渔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船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老妇,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 “老人家,你画的是……”看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画的就是这里。”他在稻田旁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像了。” “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 “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 “你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他不置可否,开始收画架。 “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我指指远处的群山。 老人停了手,看着我。 “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 “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 “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还在不断扩张。” “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远去了。 天色尚明,去广场中心大厦看看,给老爸买点东西吧。 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一张名为“伟大启航”图片上,县长站在挖掘机前,建筑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 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个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 那个建筑师,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选自2018年第1期《玉融文学》)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记忆中的小城而今俨然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今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令人感慨不已。 B.本文以“我”为线索,塑造了投身于家乡城市化建设中的南山先生的光辉形象,表达了“我”由衷的赞美之情。 C.“是该觉醒了”中的“觉醒”是说我们既要城市化,也要给青山绿水田园乡村留出空间,不能盲目发展。 D.本文在描写画家作画时,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把画家刻画得生动形象亲切可感。 【答案】B 【解析】B项,小说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歌颂南山先生对家乡建设的贡献,而是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来表现城市建设与留住乡愁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南山先生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出色的画家。南山先生是一个知名画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浓的乡愁。②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这个出名的建筑设计师有着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设计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③充满乡愁的游子。南山先生以前是一位游子,他为了回报家乡,为家乡亲自设计发展蓝图,可是又丢掉了心中的故乡,发人深省。④不断自我反思的 堂正在布置图片展,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一张名为‘伟大启航’图片上,县长站在挖掘机前,建筑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个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那个建筑师,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南山先生这个出名的建筑设计师有着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设计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像了。”“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可见南山先生以前是一位游子,他为了回报家乡,为家乡亲自设计发展蓝图,可是又丢掉了心中的故乡。小说结尾南山先生说“是该觉醒了”,表明他在不断地深思总结,城市的快速发展扩张与乡愁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3.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和前文。结尾的“老画家”与标题“画家”照应,也与前文先生作画照应。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小说最后明南山先生“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就是一位立体式的人物。③深化作品主题。作品体现了“乡愁与发展、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落”等诸多矛盾。④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启发读者思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密林深处 陈德鸿 枪声是下半夜突然响起的,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六爷急忙跑出窝棚,紧张地向响枪的砬嘴岭方向张望。一个多小时后,枪声渐渐弱了下去。六爷叹口气,牛大完了。 牛大是砬嘴岭胡子的头儿,手下有胡二等六十多个弟兄。六爷想把牛大这伙人拉过来,但牛大对六爷说,你给杨司令捎个话,请他放心,我们肯定不祸害老百姓,但也绝不会投了小日本。 六爷回窝棚里抽了袋烟,刚想躺下,远处突然又响起了零星的枪声,断断续续的,竟然朝着六爷的住处飘来。 六爷心里“咯噔”一下,刚冲出门,影影绰绰地便见七八个人向这里跑来。谁?六爷大声问。是我,六爷,我是胡二。话音未落,一群人已经奔到了近前。 六爷看着气喘吁吁、满脸汗水的胡二,忙问,出事了?小鬼子……小鬼子偷袭了砬嘴岭,大当家的他们都没了。胡二喘了一会儿,流着泪说,统共就跑出我们几个。胡二擦了把脸说,按眼下这情况,我们只有投抗联了。这个?六爷刚想说什么,随着一阵枪响,有子弹落在了附近。几个人立刻散开,开始还击。 胡二把六爷拽到一棵大树后面,颤声说,六爷,我知道你和杨司令有联系,快带我们走吧,鬼子跟屁股就上来了呀! 六爷来不及细想,使劲拍了拍胡二的肩膀说,马上跟我走。六爷带着八个人在山里七拐八拐,快天黑时,终于摆脱了鬼子的追击,进到了一处抗联的密营——一处窝棚。 胡二和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密营,脸上满是失望。六爷说,这个密营是安置伤员用的,战士们不在这里。哦。胡二点点头,跑了一天,我们的肚子早瘪了,有没有啥吃的?六爷笼着火,不长时间,便把二十多个土豆烧熟了,又找出两个大碗,倒上了酒。看六爷熟练地操持这一切,几个人都睁大了眼睛,一个人忍不住问,这里面生火,外面不会看到烟? 看到还行?六爷愣了一下,你这口音可挺怪的,不是这边人吧?胡二忙接过话来,对,对,他不是咱们这边的人,是山东的。 是山东哪儿的?六爷问。是山东,山东沧州人。胡二说。 对,是山东沧州,那儿练武的人多。那个人忙接过话来。好,好。六爷笑了,不管哪儿人,打鬼子的就是好人。 没想到,吃饭时,不论六爷如何劝,这几个人就是不喝酒。 六爷说,咱晚上就睡这木炕上,连个盖的都没有,冻出病明天还咋赶路?胡二问,六爷,咱啥时能找到杨司令啊?快了,再翻几座山就到了。六爷说,要是你们中有一个病了啥的,耽误了时间,杨司令他们兴许就转移到别处了。那个沧州人朝胡二点点头,胡二说,既然六爷这么说,那咱们就喝点儿,好好睡一觉。 快半夜时,六爷迷迷糊糊刚睡着,突然被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惊醒了,他的心猛地哆嗦了一下,再想细听,那个山东沧州人却使劲地咳嗽了几声,爬起来,在墙角哗哗地撒起尿来。 六爷再也没有了睡意。 天刚亮,六爷便带着几个人上路了。正是初冬时节,光秃秃的树林了无生机,快中午时,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 胡二看了看阴沉的天空,有些急了,问六爷,还有多远啊?快了。六爷指着山下一片望不到边的荒草甸子说,咱们穿过这个大甸子,再翻两座山就到了。 胡二向山下看了看,脸白了,我知道那甸子,那是片沼泽地,往里陷人,好像没人走过啊! 没人走过?六爷撇撇嘴,我找杨司令就经常走,里面有条密道。胡二看了那个沧州人一眼,有些为难地挠了挠头。六爷说,不走甸子也行。眼见着这雪越下越大,等咱们赶到了杨司令的驻地,怕是他又走了,可就不好找了。这……这。胡二的脑门上冒出汗来,他焦急地看着那个沧州人,沧州人瞪了他一下,指了指山下。胡二忙点点头,对六爷说,那就走大甸子吧,我们也想早点见到杨司令。六爷长舒了一口气,带着八个人,向山下千百年来从没人走过的大甸子走去…… 日本关东军史载:昭和十二年11月,关东军小野暗杀队执行任务时,在大黑山一带失踪。当地县志载:抗联交通员郑大力同志于1937年初冬失踪;郑大力,男,河北沧州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激烈的枪声开篇,“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运用比喻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特定的背景。 B.“胡二和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密营,脸上满是失望”,其中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他们想投奔抗联却扑了个空的失望。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这一细节暴露了那个山东沧州敌人的身份。 D.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写敌人设计,六爷将计就计,双方斗智斗勇,不但情节引人入胜、惊心动魄,而且彰显了主题。 【答案】B 2.请结合胡二等人从“投抗联”到被带入大草甸的经过,简要分析六爷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胡二刚到六爷那,六爷相信他们,担心他们的处境,为了救助他们,没有细想,满是着急;②随着接触,“奇怪的口音”“山东沧州”“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等细节暴露了敌人的身份,六爷从怀疑到确定,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暗自思考对策、镇定自若;③将敌人引入大草甸的过程中,六爷表现出想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坚定从容。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在第七段到最后。第七、八段胡二逃到六爷的住处,“来不及细想”可以看出六爷的焦急和真诚;第九到十五段,六爷起了疑心,并最终确定他们的真实身份,“再也没有了睡意”说明他内心镇定,开始周密计划;第十六段到最后,六爷开始他的灭敌计划,“我找杨司令就经常走”“舒了一口气” 可以看出他要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 3.小说以日本关东军史和当地县志的记载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了故事的震撼力。②情节照应,凸显人物形象。县志记载的六爷,即郑大力的籍贯为“河北沧州”,照应了前文的“山东沧州”,揭示了六爷早已识破敌人的真面目却并没有揭穿,这凸显了六爷沉着冷静的形象。③形成对比,强化主题。敌人诡计落空终命丧沼泽与英雄巧妙周旋、慷慨赴死形成对比,给读者以悲壮的美感体验,强化了小说爱国的主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