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玉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 年 11 月份广西玉林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 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 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 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 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 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 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 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 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 《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 自己的天职;1916 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 卷 1 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 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 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 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 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 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 1918 年“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 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 29 岁,周作人 33 岁,钱玄同 31 岁,刘半农 28 岁,沈伊默 35 岁,胡适 27 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 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 20 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 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 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 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 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 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 气。1900 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 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 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 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 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 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 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 B.“五四”文学运动实现了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青春型文学的 转向。 C.“五四”新文学作家除了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年龄稍大,其余都是 35 岁以下的青年 人。 D.“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凭空产生 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创作宗旨、作家群体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特征。 C.文章举李大钊《青春》一文为例,证明了青年人是建设“五四”文化的关键。 D.文章主体段落内部的论证思路清晰严整,先提出论点,再列举事实加以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五四”文学以“青春、欢乐、光明”的心态为宗旨,其本质就是在与“老年、自虐、 黑暗”的封建落后文学做斗争。 B.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 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新青年》杂志赞美青年人,主张“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这体现了“五 四”新文化是一种青春型文化。 D.“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应和,给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带来了 青春的气息,影响是深远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 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 (新华日报 记者 鹿琳 沈峥嵘)12 月 13 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 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 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 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 12 秒就有一 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行! 2016 年 12 月 13 日上午 7 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 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 79 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 30 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 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 先烈和民族英雄。 10:01 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 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 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 “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 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 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 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 年也不例外。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 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 107 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 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 92 岁高龄,但每年 12 月 13 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 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 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这是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 第 90 次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 致意慰问。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 30 万亡灵的冤魂/我以 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 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 73602 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 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 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000 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 “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 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 兵说。 白鸽放飞,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 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 (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 意。 B.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 C.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解说有力地突出 了日寇当年的暴行。 D.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 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107 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要能走,他们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 馆广场,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 B.高三学生彭抒文说,他记得学校年级公开班会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并表示历史不 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C.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旗、下 半旗、拉响警报、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 D.无论是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的诗文,还是各界代表的发言,他们都传达出中华民族共 同的心声:历史要牢记,中华要崛起。 6.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7~9 题。 米 的 恩 典 甘典江 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 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 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 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 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 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 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 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20 世纪 80 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 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 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 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 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 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 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 一种消费符号。 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 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 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 性。 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 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 贵精神的冒犯。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 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 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 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 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 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说文解字》《易经》中的词句、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既表达了对米 的深厚理解,更增强了文本的厚重与力量。 C.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后来,大米开 始自由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 D.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内涵丰富,语言极富感染力,告诉读者粮食是至善至美 的对象,并非抽象的一种消费符号。 8.综观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6 分) 9.文中作者指出了当下人们对待粮食的不良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并概括全文主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 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 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 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 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表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平遂至 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其明年,淮阴侯 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 卒立信为齐王。封平以户牖乡。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 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 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 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孝文帝立, 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 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 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 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 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 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B.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 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C.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 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D.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 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秦,项羽将陕西的关中一带一分为三,分封给原秦朝的三位降将,因以称之。 B.河,秦汉前,“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两者以外河流通常称“川”“水”。 C.参乘,古代乘车,尊者在左,警卫在中,车夫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 D.剖符,封建帝王封赏有功者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以作为凭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平跟随项羽,也曾得到垂青。他跟随项羽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平定殷 王反叛后,项羽派项悍任命陈平为都尉,并赏给他黄金二十镒。 B.陈平逃离项营,遇险机智自保。他横渡黄河时,看到船夫想要对他图谋不轨,就解开衣服 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这样船夫知道他身上无钱才没有下手。 C.陈平知恩图报,荣贵不忘故人。刘邦封他为户牖侯,他辞谢说若没有魏无知,自己就不能 入朝为官,于是就将封爵让给了魏无知,皇帝为此称赞了他。 D.陈平富有智谋,处事谦虚谨慎。孝文帝时,他认为太尉周勃在诛灭吕氏宗族的事情上功劳 居多,于是托病引退,想把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5 分) (2)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笼鹰词①(节选) 柳宗元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②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注]①本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柳州之时。②清商:清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特写镜头,便将苍鹰浴血奋战的情景刻画得如在眼前。 B.诗中以“炎风溽暑忽然至”写出季节更替,指出苍鹰处境发生极大变化。 C.狸鼠在草中肆意为害,但遇到困窘的苍鹰,狸鼠却备受惊吓,夜夜难安。 D.此诗感情深沉,寓意深刻,诗中苍鹰之形象与百鸟、狸鼠形成鲜明对比。 15.此诗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个说法与韩愈《师说》中的 “ ▲ , ▲ ”的观点是相同的。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外化为艾青表达诚挚的 爱国情感的意象。在屈原的《离骚》里,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是 “ ▲ , ▲ 。” (3)白居易《观刈麦》中的“ ▲ , ▲ ”两句,揭示了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贫妇人 失掉田地而沦为拾麦者,充满着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 证言,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与纯美的风景摄影所不同的是,纪实摄影崇尚 ▲ ,追求朴实无华的风格,且具有一定指向性,需要摄影师本着对人类生存及命运的体恤、 关切和 ▲ ,以人道主义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如实记录,在表明立场的同时揭示拍 摄事物的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因此不宜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大、粉饰和虚构,也切勿形式大于 内容。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一方面取决于客观呈现未加修饰的现实,揭示出矛盾和问题,做到不煽 情、不冷漠、不取悦;( ▲ )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在文学界,没有一个有才能的 作家不重视细节描写。摄影也是如此。好的摄影人善于对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 影像捕获,通过局部和小切口展示人们常常 ▲ 的丰富细节。比如这次疫情中被摄影师 拍摄的含泪的眼、粗糙的手、疲倦的面容和贴着创可贴的脸,它们构成了影像的血肉和 ▲ ,成为最具典型化的象征性符号。若干年后,也许人们会淡忘这场疫情,但白衣天使脸上 的美丽印记却依然令人记忆深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师法自然 同情 司空见惯 肌理 B.取法乎上 共情 司空见惯 肌肤 C.师法自然 共情 视而不见 肌理 D.取法乎上 同情 视而不见 肌肤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 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B.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 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C.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 言,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 D.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 无疑的图像证言。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最具说服力和真实性,它就好比 影像的细胞。 B.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它就 好比影像的细胞。 C.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说服 力和真实性。 D.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真实 性和说服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由唐入宋,中国绘画艺术 ① ,唐代画作中,多见与政治、宗教、伦理相关的题材,颇 有“宣传画”的意味。但到了宋代,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和政权分离之后,就进入 了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很高,再加上汉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以及宋代出现的印刷术, ② ,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 ③ 。花鸟、山水等陶冶性情、问道自然的 题材大量出现,王希孟的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自然》发表了一项关于自然界中“相变成核”现象的研究成果。来自中科院化学所和 国科大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水结冰过程中临界冰核的存在,并给出了临界 冰核的尺寸。这一成果与经典成核理论高度契合。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布斯等人 100 多年前基 于热力学原理,提出的相变“经典成核理论”认为,水结冰这类相变需要经过一个成核过程。 临界冰核具有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可能出现的偶然性、存在寿命小于纳秒的瞬时性以及纳米 级尺寸的微观性,使得现有的微观探测技术很难捕捉到它。这也成为数十年来的研究难点。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军事著作《三略》) ②“……我在梦幻中,依稀又听到了大炮在轰鸣,又听到了战场上那陌生、哀愁的呻吟。 我的耳旁回响着,反复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③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人民日 报》) ④失去生命,并不是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被人彻底地遗忘。(网友) 最近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发起“我眼中的英雄”大型网络主题征文活动,请你综合以上 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投稿,分享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0 年 11 月份广西玉林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B(A 项,“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错误,由原文“‘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 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 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可知,“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追求,而不是“宗教信仰”。A 错误。C 项,“‘五四’新文学作家除了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年龄稍大”错误,其中梁启超不属于“五四”新 文学作家。C 错误。D 项,“‘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错误,由原文“‘五四’作家 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 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可知,“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而不具 有深厚的历史基础。D 错误。故选 B。) 2.A(A 项,“直接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错误,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并没有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由诗句 “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可知,只是引出了一个话题。A 错误。故选 A。) 3.B(B 项,“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无从推断,同时这也不是“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 历史为白首之历史”的原因,强加因果。) 4.D(“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议论与描写的文字并不多,只是用来画龙点睛。) 5.A(“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与原文不符,文中只是谈到“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并非都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 6.①设立国家公祭日意在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悼念死难者,缅怀先烈和民族英雄。②表达民族儿女 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③国家公祭日传递的是中华儿女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④希望警钟长鸣, 提醒人们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⑤要化悲痛为力量,促使我们承担圆梦中华的历史使命(我辈当自强)。(答 对 4 点给 4 分,1 点 1 分。答对 5 点给 6 分。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7.C(C 项,“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错误,文中使我突发恐惧的原因是:要是哪天人们没有了 粮食怎么办。“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错误,原文是“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8.“恩典”原指帝王的恩赐和礼遇,现泛指恩惠。文中的“恩典”有以下意义:①“米”丰富了中华文 化;②“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③“米”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④生产稻米 的梯田,给人以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大米的“恩典”指大米给予我们的恩惠,梳理文章思路可知,答案信息集中于文章前半部分(①~⑥段)。由《说 文解字》《易经》的解读可知,大米丰富了中华文化;“民以食为天”,大米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大米从土地中孕 育化生,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由第⑥段内容可知,生长米的梯田给人视觉享受,彰显着 人的力量和创意。] 9.不良态度:①不珍惜粮食,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②人的欲望日益膨胀,使我们的生活远离精神与理性。 ③过度的物质消费,变成一种恶习,冒犯了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答对任意两点,给 4 分) 主旨: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遵守心灵的律法,表达了对粮食的感恩之情。指出物质富裕后,物质消费 不能过度,敬畏粮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安宁。(意思对即可,2 分) 10.D[“卒至平城”句意是(陈平)匆忙行军到了平城。“卒”译为“匆忙”,作状语,修饰“至”,所以“卒至” 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项。“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句意是被匈奴围困,七天吃不上饭。可见句中“七日” 是说他七天吃不上饭,不是说被匈奴围困七天。所以应在“七日”前停顿,排除 B 项。] 11.C(C 项,“古代乘车,尊者在左,警卫在中,车夫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错误,古代乘车,尊者在左,驾 车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 12.C(C 项,“于是就将封爵让给了魏无知”错,原文“乃复赏魏无知”,是说魏无知是另外得到的封赏,而不是陈 平将爵位让给魏无知。) 13.(1)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得分 点:“使使”,派人;“间”,抄小路;“杖”,拿着。) (2)汉王大怒,斥骂韩信,陈平踩汉王的脚,汉王也有所悟,于是优厚地款待齐王使者,并派张子房立即封韩信为齐 王。(得分点:“蹑”,踩;“遇”,款待;“卒”同“猝”,立即。)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 赐他为卿并赐予相应的爵位。项羽东归,在彭城称王,汉王回军平定三秦向东进军,殷王反叛楚国。项羽于是封 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往,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项王派项悍任命陈平为都尉, 赏给他赏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又攻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前往平定殷地的将领们。陈平害怕被杀, 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陈平横渡黄河,船夫见他一个 美男子单身独行,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腰中定当藏有金玉宝器,就盯着陈平,打算杀掉他。陈平很害怕,就解开 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船夫知道他身上一无所有,才没有下手。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 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汉王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第二年,淮阴侯韩信打败了 齐国,自立为齐王,派使者把这件事禀报给汉王。汉王大怒,斥骂韩信,陈平踩汉王的脚,汉王也有所悟,于是优厚 地款待齐王使者,并派张子房立即封韩信为齐王。汉王把户牖乡封给陈平。当时与陈平剖符,世代相传而不断 绝,封为户牖侯。陈平辞谢说:“这不是我的功劳。”皇上说:“我采用了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这不是功劳是 什么呢?”陈平说:“如果没有魏无知,我怎么能被提升呢?”皇上说:“像先生您这样可以说是不忘本了。”于 是又赏赐了魏无知。第二年,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帝在代地攻打谋反的韩王信。匆忙行军到了平城, 被匈奴围困,七天吃不上饭。高帝采用了陈平的妙计,派人到单于的阏氏那里去疏通。才得以解围。高帝脱身 以后,陈平的计策始终秘而不宣,世间没人得知内情。孝文帝即位后,认为太尉周勃亲自率兵诛灭吕氏宗族,功劳 多;陈平想把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于是托病引退。孝文帝刚刚即位,觉得陈平病得奇怪,就去探问他。陈平 说:“高祖时期,周勃的功劳不如我陈平。到诛灭吕氏宗族时,我的功劳也就不如周勃了。我愿把右丞相的职位 让给周勃。” 太史公说:丞相陈平年轻的时候,原本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当他在砧板上分割祭肉的时候,他的志向本 来已经很远大了。他颠沛忙乱于楚魏之间,最终归附高帝。他常常想出妙计,解救纷繁的危难,消除国家的祸患。 到了吕后执政时期,诸事多有变故,但陈平最终能自免于祸,安定汉室,保持荣耀的名望终身,被称为贤相,难道不 是善始善终吗!假若没有才智和谋略,谁能做到这一步呢? 14.C(C 项,“草中狸鼠”为患,表明苍鹰所处生存环境恶劣,备受惊扰,夜不能安,而并非苍鹰使狸鼠不安。) 15.①起初豪情壮志,大展身手。一、二句借刻画苍鹰战胜百鸟后的独立激昂之态,抒发表达当年参加政治革新 活动时的心情心态。②恶劣的环境让诗人变得惊惧、忧伤、悲愤。中间四句写苍鹰因气候变化脱毛换羽、遭 狸鼠之患而惊惧忧伤,抒发诗人被贬后遭到迫害摧残的惊惧与悲愤。③虽遭挫折,但诗人内心对未来依然满怀 希冀。最后两句写期盼苍鹰凭借清秋摆脱牵累,翱翔云间,抒发诗人渴望有朝一日能冲出樊笼,实现抱负。(每点 2 分) 16.(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3)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每空 1 分,多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 17.C(“师法自然”是以大自然为师加以效法的意思,“取法乎上”指效法于精湛、高超的学识技艺等,故选 “师法自然”。“同情”是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 解其感受的能力,这里选“共情”好。“视而不见”本意是睁着眼睛却没看见。形容不注意,不重视。引申为 故意不理睬,看见了当做没看见。而“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这里选“视而不见”更准确。“肌 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 面纹理特征的感受,“肌肤”是肌肉和皮肤的意思,这里描绘的是影像,所以选“肌理”。) 18.B(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到“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是递进关系,不能颠倒,“纪实摄影 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句式杂糅,去掉“为特点”。) 19.D(与前一个句子中的“一方面”相呼应,是并列关系,排除 A、C。“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真实性 和说服力”,后一个句子是对前面一个比喻的解说;“真实性”与“说服力”之间也有着先后次序,故选 D。) 20.①在题材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②都影响了文人艺术创作的主题。③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 21.中国首次发现临界冰核(2 分),这一成果与经典成核理论高度契合(1 分),捕捉临界冰核是研究难点。(2 分) 22.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