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代。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入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汉语有没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语法?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 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他描述了文言文形成、成熟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文言文不是口语的简单记录,更从文言文法重要方面的“辞”说清了文言文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也就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之乎者也非口语”结论虽小,但折射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文明等方方面面,书中详尽的考证展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推论,虽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但仍是引人深思。‎ 孟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主线之一是传统文字“意内而言外”的概念,以及作为具体体现的“之乎者也”之类“辞”的运用。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是要表达“意”,但是文字和语言特点不同,有很多场景下的对话不仅仅有吐字发音,更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以体现出的当事人心态、话外之音、逻辑意向,等等,文字记录时不仅要记下具体声音所对应的字,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文言区别于口语的理念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西方语言学观点冲击下渐渐模糊,尤其是《马氏文通》出版后,一系列混淆概念的虚实字分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字的认识,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孟教授在书中详尽剖析了马氏对后人的误导。‎ 孟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古代文章、文法这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发达的语法学?也就是说,我们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不是在填补古人的空白?这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溯汉语的渊源、发现汉语本质,甚至汉语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等。‎ 孟教授的这本书破开了“西学中用”造成的百年误区,剥离着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更重要的是,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孟教授给我们做了示范,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 ‎(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 评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西学框架并结合特殊句式所描述的当下汉语语法,不是土生土长出来的,因为缺少本质贴切的原理,所以不能指导实践。‎ B.“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结论虽小,但涉猎极广,全书既有独到见解,引人深思,又能指导实践,提供途径,值得全面学习。‎ C.与“语言”不同的是,文字除了记下应有的字外,还要加上各种“辞”,以弥补文字因脱离具体场景对话而导致的诸多不足。‎ D.文章和文法即使很发达,也未必能使语法学很发达,孟昭连教授对此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 C [A项,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但并不意味着当下的语法不能指导实践。B项,原文说“虽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而选项中的“全面学习”对文意的分析不合作者的表达意图,这里属于“以偏概全”。D项,无中生有,原文是“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汉文化”这一热点现象引出评论的著作,评论背景交代得自然而巧妙,其目的在于把书推送给读者。‎ B.文章重点评论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主要观点和文化意义,内容精要,层次清晰。‎ C.文章提到《马氏文通》,彰显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的传统汉语研究立场,突出该书见解的独到。‎ D.本文在摘引原书许多观点外,作者还加入很多自己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书评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A [这里考查“评论前提”或“评论背景”的作用,从文中看,“其目的在于把书推送给读者”并非文中所说的评论前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把文章写好,中国古人在书面表达中应该很讲究修“辞”,而一般的口语表达,则不讲究修“辞”。‎ B.《马氏文通》应该是在“西学中用”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著作,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 C.在孟昭连教授看来,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其实并没有填补古人的空白,是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 D.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各阶段的教育应该加大文言文经典篇目学习,积极传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B [无中生有,“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的推理缺乏依据。]‎ ‎★4.(原创)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西学框架加入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将会使目前汉语语法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来指导实践。‎ B.《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华文的根要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 C.《马氏文通》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字的认识,从而对现代汉语的研究起到了误导作用。‎ D.孟教授的观点剥离着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因而在汉语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A [选项用表时态的词语表述,结合文本内容来看,“将会”显然不恰当,“目前汉语语法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来指导实践”,这已经是既定事实。因此,A项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造纸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以《后汉书》为代表,认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发明年代为东汉元兴元年。而唐宋时期的部分学者则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西汉初期已经有纸。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西汉的纸张,如陕西西安东郊出土的灞桥纸、扶风县出土的中颜纸和甘肃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悬泉纸等,似乎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支持,成为西汉有纸的有力证据。‎ 但也有学者对此有疑问。一些学者认为出土的西汉纸多数质地粗糙、厚度不均,而纸张作为书写载体,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这些质地粗糙、很可能不是作为记载工具的“麻片”,并不能称为“纸”。但是支持者则认为,该纸只是制作粗糙,没有蔡伦纸精细。正是由于定义的差异,争论进入长期对峙状态。‎ 面对这一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等学者运用传统工艺调研和科学手段分析方法,发现了西汉纸与少数民族纸之间的传承关系。李晓岑发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造纸术。这种造纸术在原料处理、工序等方面有别于我国传统上“主流”的造纸工艺,即蔡伦留下的造纸工艺——抄纸法。最明显的区别是这种造纸方法采用固定的纸帘,纸浆被一点点浇到纸帘上,然后直接在纸帘上晾干,而不是像抄纸法那样将纸浆和纸药加入槽中,再用活动式纸帘一张张抄起来进行压榨、上墙烘干。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比较厚,帘纹不明显,纤维分布也不像抄纸法造的纸张那样有一定的方向性。‎ 近年来,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纸张纤维分析仪等科学仪器的介入,学者们对出土的西汉纸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西汉纸较厚,原料为麻纤维,有些纸张甚至经过了简单加工,竟然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的质地粗糙、较厚的纸张有相似之处。于是李晓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术是非蔡伦系的浇纸法造纸术的“继承者”,西汉墓出土的放马滩纸等正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因此是纸无疑。他还发现,有的西汉纸经过了加工,例如在利用偏光显微镜分析悬泉纸时发现了淀粉颗粒,表明该纸经过淀粉加工,这也让我们对早期纸张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为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出现提供了有力证据。‎ 同时,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造纸术的传播研究也涌现出新成果:中国古代造纸术分两波向外传播,最早向外传播的是浇纸法,从中原地区传播到甘肃、新疆、云南,甚至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等地区,而抄纸法是中国造纸术外传的第二波。‎ ‎(摘编自《蔡伦发明造纸术?科技揭示答案》)‎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宋时期已有部分学者认为纸张不是蔡伦发明的,西汉初期已有,近年来有更多人倾向于这个观点。‎ B.西汉纸与蔡伦纸相比,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纸张质地非常粗糙,厚度也不均匀,帘纹很浅。‎ C.少数民族地区用“浇纸法”造的纸还在使用,西汉墓出土的“纸”和其制造方法相同,所以可称为“纸”。‎ D.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巴次大陆的只有使用“浇纸法”的造纸术。‎ C [A项,“有更多人倾向于这个观点”错误,从原文来看,近年来有人倾向于这个观点,但看不出比较性,“有更多人”,于文无据。B项,张冠李戴,西汉纸“帘纹很浅”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帘纹不明显”。D项,以偏概全,“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巴次大陆的只有使用‘浇纸法’的造纸术”错误,从原文来看,“浇纸法”造纸术是“最早”传播过去的,“抄纸法”造纸术是第二波传过去的。]‎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指出了关于造纸术的起源的两种说法,而并没有说明到底应以哪种为准。‎ B.文章中主要用李晓岑教授对于纸的研究的一些成果证明了西汉时期就有纸张的观点。‎ C.文章先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工艺,又介绍了西汉纸的纸张成分,找到了二者间的关系。‎ D.文章呈现总分总结构,开头两段提出问题,中间两段分析问题,最后确定纸张出现时间。‎ D [文章开头两段说关于造纸术的起源历史上有两种记载,究竟以哪种为准不能确定,这是提出问题;第三、四段说的是李晓岑教授的研究为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出现提供了有力证据;第五段说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得出浇纸法最早向外传播的结论。所以,第三、四段和第五段是并列关系。]‎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不是有人质疑“纸”的定义,灞桥纸、中颜纸、悬泉纸的出土就可证明西汉有纸了。‎ B.如果没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出现,就无法证明少数民族造纸术传承自古法。‎ C.出土的西汉纸张被发现有淀粉颗粒,这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加工纸张了。‎ D.从对造纸术起源的探寻过程来看,科技的发展可能会解开许多历史考古存在的谜团。 ‎ B [说法绝对。科学仪器的介入,的确有助于推进对纸张的研究,但说“如果没有……就无法证明……”不合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