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ww.ks5u.com 高一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这本书真实反映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在1933年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艹”写下后就停了笔,他突然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迫害共产党和正义的人们,感到与蒋介石同姓是件耻辱的事,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下面打了个叉,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成了他的笔名。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建国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源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源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我国北方农民的苦难,与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图、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思索。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于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艾青的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它在成长中吸取了现代新诗的广泛营养。这个时期,自由体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既有蒋光慈等人的政治抒情诗的实践,也有冰心等人的小诗形式可供借鉴。更重要的是,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歌的介绍、实践,同时他也受到了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艾青的诗歌在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编自《(艾青诗选)》序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艾青出于对蒋介石的报复,又结合自己名字的家乡口语特点,起了“艾青”这个笔名。 B. 艾青诗歌的内容在建国前后有所不同,建国前侧重反映祖国的土地和人民遭受的不幸,建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C. 艾青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土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表达他对祖国、人民最深沉的爱和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D. 艾青诗歌“忧郁”特征的形成,既与他留学法国的经历和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又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见所感密不可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介绍艾青笔名的由来,表现了艾青对革命的支持和对正义的追求,与后文写他的诗歌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相照应。 B. 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是为了证明艾青早期诗歌艺术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凝结成形象这一显著特征。 C. 本文主要介绍了艾青诗歌的两大艺术特征,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逐一进行了深入阐述。 D. 第五段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艾青的忧郁产生的原因,分析全面,思路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大堰河”这一形象来表现真挚深切的情感,并大量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自由体诗的特点。 B. 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非艾青独有的情感,因此艾青在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 C. 正是北方农民在抗战炮火中所受苦难和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才激发出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 D. 在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艾青诗歌才得以广泛吸取了政治抒情诗、小诗、格律诗等现代新诗的营养,成长为现代新诗的新成果。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 B项,“建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建国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可知,“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等内容在其前期诗歌中也有体现。B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 C项,“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逐一进行了深入阐述”错误,由原文第三段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可知,文章就艾青早期诗歌艺术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凝结成形象这一显著特征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但并未对艾青诗歌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忧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进行深入阐述。C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 A项,正确。 B项,“因此艾青在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错误,强加因果,有原文第四段“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可知,“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非艾青独有的情感”前因正确,但结论错误艾青诗歌有自己特有的意象,因此是具有独创性的诗人,在独创性上并不欠缺。B错误。 C项,“才激发出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错误,由原文第五段“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我国北方农民的苦难,与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图、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思索”可知,“才激发出了”归纳错误,艾青对祖国人民的深爱来源已久,苦难和传统是与他内心已有的爱国情感契合,而非激发。C错误。 D项,“在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艾青诗歌才得以广泛吸取了政治抒情诗、小诗、格律诗等现代新诗的营养,成长为现代新诗的新成果”错误,颠倒因果,由原文第六段“艾青的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它在成长中吸取了现代新诗的广泛营养。这个时期,自由体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更重要的是,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歌的介绍、实践……这样,艾青的诗歌在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可知,艾青的诗歌在成长中吸取了现代新诗的广泛营养,才成为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客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 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表3各类废弃物分类情况的相关描述信息。 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焚烧厂设计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观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摘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4. 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 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 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 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统计样本中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 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圾的压力和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 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 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6. 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答案】4. C 5. B 6. 参考要点:①优化分类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垃圾分类投放指导;②构建法律体系,出台具体而有效的配套奖励惩罚措施;③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与能力④强化公民参与,压力与动力并行,培养市民行为习惯。(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中,C项,“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根据材料一“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可知,“温度计”“生理盐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而不是有害垃圾。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本题中,B项,“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圾的压力和动力”错误。根据材料三“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可知,“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而不是动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才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选项分析错误。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一般做此类题时要立足全文,而不应只从某一段找答案,本题,主要筛选材料一上海垃圾分类的细化标准和材料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然后要抓住与“推进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的做法、措施”有关的关键句,再根据关键句概括得出答案。关键句主要有:“上海市绿化市客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石头宫殿 宋词 回望我坐落在黄河口平原上的故乡,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那两间石头小屋。 那个当年温馨的小院子而今已荒凉;那排当年高大的土坯房而今已破败;那高高的房台,如今已被更高的路基覆盖;那婉蜒曲折的黄泥小路,现在已是柏油罩面,小车飞驰。 当然,院子东南角上,那两间石头垒就的小屋、这大平原上的奇怪建筑,也早已没了影踪。如今,那里是一片菜园子,枝叶茂盛,花木葱茏。 父亲对此毫无伤感,他曾慨然道:“本来就是牛棚嘛!” 当然,老牛也早已不在。父亲视之如命的老牛,与时光一起走入了记忆深处。 而那些石头,后来也送给村里的邻居们盖房用了。那是整整一卡车石头,当时花了父亲多年的积蓄。说起来惭愧,这本来还是预备给我娶媳妇的。在农村,家有男孩必要早做准备,置办下新房才有姑娘肯嫁。而在我们这大平原上,石头做基础的瓦房要比土坯房的档次高许多。所以,石头,就成了重要的资产储备。可是,新房一时半会儿盖不了,石头一直堆着也碍观瞻。后来又有算命先生说,石头太重,会压下孩子的前程。那时我正在读高中,这让母亲分外担心。父亲一辈子坚持马列不信鬼神,但在这个问题上也不禁动摇了。他说:“要不就垒个牛棚得了,也让牛享受享受。” 父亲心里,除了我就是牛。 父亲属牛,与共和国同龄,也像牛一样执拗刚烈不通融。而我属羊,我出生的时候,祖国这艘大船正在转舵。我的童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有了拖拉机,也有了白面馒头。而父亲那时候,牛是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父亲把牛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农忙早晨喂麦糠,夏天晚上打蚊烟。让牛住个石头宫殿,在父亲心里不算啥。 说干就干,当时父亲不到四十岁,正是黄河口汉子最精壮的时候。他抱起一块又一块椅子大小的石头,把它们垒成石头墙,垒成石头房子。路过的乡亲们看到刚刚卸任的生产队长的惊人之举,都不禁停住了脚步。 父亲从十三岁务农,十六岁就干生产队长。那时候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父亲就和他的队员们一铁锨一抬筐地改天换地,深入黄河三角洲的腹地,在蒿草没人的百里荒原修水利、开荒田。领导看中了他的实在肯干,问他“吃公家饭咋样?”父亲闷着头吭哧半天,回说还是想回村里。“你不是说在哪里都是干革命嘛"! 领导被问住了,只好随他。 生产队改村委会了,父亲又回头继续当农民。他牵着心爱的黄牛,一垄一垄地流下辛勤的汗水,换来孩子们的衣食。孩子们的嬉笑打闹,他从不过问。“树大自直”,他说。收罢了秋,他也会把我扛到脖子上去看马戏。我一直记得那年的马戏,狗熊、魔术、杂技、奔驰的骏马,那是多么美妙的世界呀!忘记了是整整一上午还是一下午,我始终在攒动的人头上空看着。 父亲的石头宫殿落成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来参观。逢到赶集,邻村人也都停下车子,指指点点。后来,它几乎成为了一个标志。人们说起来的时候,都说“在石头屋哪里哪里”。毕竟,这里是大平原嘛,方圆千里无山无石。 老牛住得倒很坦然。干活归来,它便急切地奔进石屋歇乏。我放牛回来,缰绳随意搭在牛背上,它也能穿过村街,经过院子,直接走进石屋里去。牛在这里生儿育女,步入晚年。我接父亲离开的时候,牛已经很老了。牙口也像父亲一样已经不行了。父亲把它送给了邻村的老光棍。那天是我陪他去的,父亲又给牛顺一遍身上的毛,嘴里哪哝着:“我属牛,你妈身体不好,这辈子也多亏了牛。”不知道是说给我听还是给牛听。我们走出院子的时候,我看见牛眼里滚出了花生仁大小的泪珠。父亲走在前面,用手擦着眼睛。 父亲没有收老光棍的钱。我们选择给他,是觉得他无亲无伴,也许会给老牛一个善终。 石屋拆除的时候,我正在忙着装修城里的楼房,好把父亲接出来。石屋拆了,院子卖了,他最后的脐带断了,父亲成了一个普通的进城老人,开始变得多话,絮叨,惶恐,木讷,魂不守舍,现在越来越像一段呆木头。 在不合时宜的年代,父亲却曾发出过耀眼的光亮,像暗夜里的一道闪电,虽然在转瞬之间就消逝了。就如同那莱地上曾经耸立过的石头宫殿,仍然留存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当然,也仅仅是在记忆里。 7.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照应标题“父亲的石头宫殿”,为全文叙事、抒情张本,同时突出“石头小屋”在作者心灵深处的位置。 B. 文章描写“石头宫殿”,多从正面着墨,如“很多人都跑来参观”“停下车子,指指点点”等,让人感触到“石头宫殿”的奇特。 C. 文章对“牛”的描写不惜笔墨,父亲属“牛”,爱“牛”,与“牛”一起“耕种”生活,父亲对“牛”具有深厚情感。 D. 文章写“牛”用意深远,通过“牛”与人的亲密关系,表现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重、善待。 8.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父亲走在前面,用手擦着眼睛。 (2)石屋拆了,院子卖了,他最后的脐带断了。 9. 请从不同的角度,探究“父亲的石头宫殿”这一标题的妙处。 【答案】7. B 8. (1)使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借助“擦着眼睛”这一动作,表现出父亲对老牛和乡村的不舍。 (2)使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把“父亲”与“乡村”的联系比作“脐带”,表现出父亲离开乡村的失落。 9. ①在结构和内容上:石头宫殿是文章的线索,串起与之相关的人、物和生活场景, 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严谨。②在人物塑造上:文章主要围绕石头宫殿叙述父亲的过去,刻画了父亲质朴的形象。③在主题上:写石头宫殿的建造目的和建造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之情;写石头宫殿的消失,表达了作者对往昔乡村生活的回忆以及对人不可缺少精神寄托这一问题的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文章描写‘石头宫殿’,多从正面着墨,如‘很多人都跑来参观’‘停下车子,指指点点’等,……”错误,“正面”错误,所谓正面,应该是对“石头宫殿”的描写,“很多人……”“停下车子,指指点点”是借助人的表现来体现“石头宫殿”的奇特,所以应为“侧面”。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该句写的是谁,使用什么技巧,再结合语境分析具体的效果。 (1)“父亲走在前面,用手擦着眼睛”源自第十四段,描写的对象是“父亲”,“走”和“擦”是父亲的动作,尤其是“擦着眼睛”这一动作,也可以说是细节,充分表现出父亲的心情,结合当时的事件来看,“我”要接父亲进城,父亲要送走老牛,可见“擦着眼睛”这一动作表现出父亲对送走老牛以及要离开乡村的不舍。 (2)“石屋拆了,院子卖了,他最后的脐带断了”源自第十六段,这三个句子句式一致,语气一致,一层比一层深地展现出父亲与乡村联系的断绝,尤其是最后一句中的“脐带”,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父亲与乡村的牵绊比作“脐带”,而拆掉石屋,卖掉院子让父亲与乡村的牵连断开了,借此表现出父亲的失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方向指向标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父亲的石头宫殿’这一标题的妙处”。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命题的方式,然后分析这一命题与小说情节、形象、主旨之间的关联。 先看命名的方式,“父亲的石头宫殿”是物象,这类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线索,文中写父亲修建石头宫殿到牛住石头宫殿再到拆掉石头宫殿,可见文章的情节都与“石头宫殿”相关,所以应该是文章的线索。 再看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文中塑造的主要人物是父亲,围绕修建石头宫殿以及拆掉石头宫殿,展现出父亲的质朴。 最后看主旨,文章写为何要修建石头宫殿,并写了修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出父亲对子女的爱以及父亲的勤劳健壮,表达对父亲的赞美,最后写拆掉石头宫殿之后父亲的变化,借以表现作者对昔日乡村生活的回忆以及对人不可缺少精神寄托这一问题的思考。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今图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 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 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名,既是辅佐大臣,又是皇帝的老师,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 此文中的“太傅”是指燕太子丹的“太子太傅”,即“太子的老师”。 B. 子,有多种含义。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它又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孟子”“孔子”。在文中,它表示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C. 足下,表示尊敬对方,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D. 《战国策》,是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12.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B. 文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儿疑心的人物。 C. 田光自杀既因为要激励荆轲,又因为太子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D. 本文着重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故事。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10. D 11. D 12. D 13. (1)燕国太子丹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担心。 (2)越过其他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自己的边邑,你知道这样很难,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实力雄厚了,你的实力就相对削弱了。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闻”意思是“听说”,“闻”的内容是“骐骥盛壮之时”的表现,而不是“骐骥”,所以不能在“骐骥”后断开,排除AC两项。 “也”表句末停顿,且“衰”的主语是“其”,即“骐骥”,而“先之”的主语是“驽马”,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故在“也”后断开,且“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与前面“臣闻骐骥盛壮之时”结构一致,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战国策》,是编年体史书”错误,《战国策》应是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D 项,“本文着重写了太子丹……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故事”错误,“亲自拜访”错误,选段第三段说“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这是通过别人招来,并没有亲自拜访,对于“荆轲”也是如此。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句首添加主语“太子丹”;“且”,将要;“兵”,军队;“以”同“已”,已经;“临”,靠近,逼近;“至”,到;“患”,担心。(2)中,“越”,越过;“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地;“其”,代词,这件事;“焉”,为什么;“陪”,增加;“厚”“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得雄厚”“削弱”。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燕太子丹被质押在秦国,逃回燕国,眼看秦国就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水,害怕亡国之祸就要降临燕国。太子丹为此而担忧,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能为国家出谋划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占领的土地遍布天下,如果秦国出兵胁迫韩、魏、赵三国,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土地未必能保得住。您怎么为了被凌辱的怨恨而去触犯秦王呢?”太子丹说:“这样,那该用什么办法呢?”太傅说:“请让我深入考虑考虑。” 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遵命。” 鞫武出来去见田光说:“太子想跟先生商量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丹。太子跪拜上前迎接,很恭敬地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着把坐席擦干净,田光坐好以后,看左右没有人,太子便离开座位,毕恭毕敬地请教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够想想办法。”田光说:“我听说,千里马精力旺盛的时候,一日可行千里;到它精力衰退的时候,劣马也可以跑在它前面。现在太子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的情况,却不了解现在我精力已经消耗完了。即使如此,我不能因为精力已经消亡就耽误国家的大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够通过先生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田光)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 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你见外,向太子推荐了足下,希望足下到宫中去见一见太子。”荆轲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 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愿足下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①水国:水乡。蒹葭(jiānjiā):水草名。 ②离梦:离人的梦。 14. 下列对这首首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写晚景。诗人登山临水送别友人,秋天月夜之下,水边蒹葭苍苍,山色苍茫,月照山前,明亮如霜,令人不禁有悲凉、凄清之情。 B.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写情》)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的深情。 C. 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第四句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 D. 全诗诗情的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以宽作结,“首尾相衔,开合尽变”。 15. 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①烘托。前两句写送别地点的秋景,渲染了凄清的氛围,烘托了送别悲凉的心境,表达了惜别之情。②运用叠词。秋色“苍苍”,凄清苍茫,烘托出离别的悲凉心境,运用叠词,具有音韵之美。③比喻。离愁别绪有如千里关塞一样绵长,生动地表现了离别苦痛的深沉和对友人别后的思念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全诗……以宽作结”错误,从诗中来看,应该是“宽而复紧”,这样才能“首尾相衔,开合尽变”。诗歌末句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去边关了,那再见自然是难了,除非相遇在梦中,不过美梦也难以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新来也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痛苦之情推向高潮,此等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所以“以宽作结”错误。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然后回顾表现手法的种类,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答题。大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小的表现手法以及篇章结构技巧。通读全诗可知,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写的是凄清苍茫之景,更引发了作者因为友人的离去而产生的悲伤之情,这是烘托的写法,这是小的表现手法;“离梦杳如关塞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离梦”比作长长的“边塞”,形象地写出离愁的深重,这是修辞手法;从用词角度看,'“苍苍”二字运用叠词,-是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并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烘托出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这种情绪正如眼前之景一样苍茫深广、无法摆脱。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名篇名句默写 16.(1)《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哲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湘江静中有动、舟船往来的场景的句子是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易水送别之际,音乐为“慷慨羽声”时同仇敌忾画面。 【答案】 (1). 海日生残夜 (2). 江春入旧年 (3). 漫江碧透 (4). 百舸争流 (5). 士皆瞋目 (6). 发尽上指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残、漫、舸、瞋、冠。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 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 ,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曾经不无疑虑和困惑的心灵,( ),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 。 自然,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实践和理论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他的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广道路;而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壮丽、豪迈、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新中国诗人的诗风。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可磨灭 五花八门 康庄大道 推陈出新 B. 流芳百世 五光十色 阳关大道 革故鼎新 C. 不可磨灭 五光十色 康庄大道 革故鼎新 D. 流芳百世 五花八门 阳关大道 推陈出新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B. 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C. 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D. 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是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实践和理论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B. 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实践和理论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C. 毛泽东是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D. 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答案】17. A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不可磨灭”,表示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消去;“流芳百世”,美名永远流传后世;语境说的是毛泽东的贡献,如使用“流芳百世”则对象不当,应使用“不可磨灭”。 第二处,“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颜色光彩鲜艳多色;语境是说我国新时期诗歌发展的形式之多,应使用“五花八门”。 第三处,“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阳关大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泛指通过便利交通大道和光明的道路,也比喻好的出路、办法;语境说的是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平坦大路,应使用“康庄大道”。 第四处,“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文中形容中国文艺的发展,应使用“推陈出新”。 故选A。 【18题详解】 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由语境来看,前面句子的主语是“毛泽东的理论主张”,这段话应是形容“毛泽东的理论主张”对创作者的影响,由主语一致的角度来看,应与前面句子主语一致,而AB两项都换用“他们”做主语,与上文不连贯,排除AB项。 C项,“摒弃……概念化标语化”搭配不当,应该是“摒弃……的创作道路”,排除C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实践和理论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该句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他的实践和理论”语序不当,应先“理论”,再“实践”,排除AB两项;“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搭配不当,应将“开辟”改为“提供”,排除AC。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的,纪传体是司马迁创立的。司马迁的《史记》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五部分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班固写《汉书》,将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①__,即本纪、列传、志、表,这使得纪传体史书更加严整。《汉书》成为皇朝断代史的范本。然而,此后的正史并不是②__。有的有志而无表,有的表、志全无,有的用“载记”写少数民族政权。但无论如何变化, ③__ 。因此,这种体裁被称为纪传体。 【答案】 (1). 于是《汉书》就变成了四个部分 (2). 每部史书都由这几部分构成 (3). 本纪和列传都是具备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根据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确定横线上句子的内容和句式。分析语段可以发现,这段文字是分析“纪传体”命名的原因。 第一处,前面说司马迁的《史记》是五个部分,而班固的《汉书》“将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横线上应是说这种变化的结果,再根据后面“即本纪、列传、志、表”可知,横线上应是说《汉书》变成四个部分。 第二处,前面说“《汉书》成为皇朝断代史的范本。然而,此后的正史并不是”,“然而”表示转折,这就意味着之后的正史并不是像《汉书》那样是四个部分,且后面明确说明“有的有志而无表,有的表、志全无……”,由此可知,横线处应是说后来的正史并不是每部都由这几个部分构成。 第三处,前面说“但无论如何变化”,后面应是说这种变化的结果,再根据后面的结论“因此,这种体裁被称为纪传体”,“纪传体”包含“本纪”和“列传”,所以不管如何变化,“本纪”和“列传”依然存在。 21.下面是一首题为《雨余小步》的七言律诗,请依据相关知识把标有序号的四句诗分别填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合乎要求的七言律诗。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冠轻容雪鬓, 。 , 。 ,鹁鸠恰恰向人啼。 ①垂虹疑饮双溪水 ②不拟孤山闲放鹤 ③桃枝杖滑困春泥 ④砌草新添一寸荑 【答案】③①④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律诗体裁常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对律诗的常识有所了解,然后借助这些常识进行答题。从结构上来看,律诗包括八句四联,颔联和颈联使用对仗手法;从音韵角度来看,律诗的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先从对仗的角度来看,诗歌颔联提供了前一句“竹箨冠轻容雪鬓”,“竹箨冠”是名词,“轻”是形容词,这两者构成主谓结构,“容”是动词,“雪鬓”是名词,这是动宾结构,③“桃枝杖滑困春泥”中,“桃枝杖”是名词,“滑”是形容词,两者构成主谓结构,“困”是动词,“春泥”是名词,构成动宾结构,这与颔联前一句对仗工整,可以确定③;颈联仍需对仗,分析剩下的三个句子,①“垂虹疑饮双溪水”与④“砌草新添一寸荑”对仗,“垂虹”对“砌草”,“疑饮”对“新添”,“双溪水”对“一寸荑”,这两句应该属于颈联。 然后从音韵角度分析,由第二句尾字“低”和第八句尾字“啼”以及第四句尾字“泥”可知,本诗押i韵,④荑中韵母为i,故放在颈联后一句,即①④。剩下的②自然放在尾联。 写作 22.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波,请以《风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风波 2002年的新春前夕,傍晚时分。 我照例躺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格林童话》;爸爸安然地倚在他的摇摇椅上,手里翻阅着当天的报纸,眼睛时不时地瞟一下电视里精彩的体育赛事;而妈妈,习惯地围上她的围裙。于是,厨房里传来餐具间欢快的响声。 一切都是如此的宁静。 “嘿,丫头,把老爸的新短信念来听听!”爸爸指着客桌上低低作响的手机吩咐我说。 “好嘞!”我拿起手机,一字一句地念道,“亲爱的,今天是难得的好时光,我们一起睡吧……”,什么?我的大脑霎时一片空白——那一条短信到底是什么意思?爸爸怎么会……难道爸爸和别的女人……可怕的想法顿时将灵魂抽空。“我要告诉妈妈,那个给你发短信的人叫方可。”我愤愤地冲向厨房,恰巧撞上妈妈。妈妈的脸色在那一刻变得阴森可怕。妈妈冲到爸爸的跟前,拽起他的衣领一把把爸爸“拎”了起来——我从来不知道妈妈的力气竟会这么大。“好你个姓陈的!信任你,你就出轨了?告诉我,你和那个女人是什么关系?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妈妈指着爸爸的鼻子一字一句地问道。 “你说什么?什么我和别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爸爸一脸的无辜。 “哼!你少给我装蒜!别以为我不看不懂你那些骗人的伎俩!你跟那个女的到底是什么关系?她到底是谁?”妈妈的语气不容置疑。“但,但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我根本就没有做那种事,也不可能知道那个女人是谁,因为我真的是清白的呀!”爸爸急了,拉着妈妈的衣角,哀声恳求道。“放开你肮脏的手!我才不会相信你所谓的‘清白’!”妈妈用力甩开爸爸的双手。不料,却打到爸爸的脸上,爸爸强忍着痛,但我却看到血从他的指缝间渗出来——爸爸鼻子出血了。 “你要我怎么相信你?有谁可以作证呢?”也许看到了爸爸的血,妈妈也慌了,无力地靠在墙壁上。 作证?我突然明白了我应该去做什么。 拿起爸爸的手机,拨出了那个人的电话。 “喂,你好。请问你是方可小姐吗?”“小姐?!我明明是男的怎么叫我小姐?”“什么?!你是男的,那你为什么要发那种信息给我爸爸,还说‘今晚我们一起睡’?”“你爸爸是谁?”“他叫陈胜炎。”爸爸一把抢过电话。“哦!原来是财务部的陈总啊,我是人事部的方可。真是抱歉,那是发给我老婆的。对不起啊!” “看看吧,我说是冤枉吧。唉呦,好痛……”这回,爸爸有理了。妈妈理亏,就把矛头转向了我:“还不是这丫头念的。” 我一时语塞,谁让我不问清楚就说呢。 看来,凡事,一定急不得的。家人之间多一分信任,家庭也就多一分温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首先分析命题。本次作文命题是“风波”。“风波”是指纠纷或乱子,多指那些纠扯不清或变化多端的事件。这类事情大体有三类:意外发生的偶然事件;矛盾冲突事件,一件小事双方发生矛盾,影响极大,引起轩然大波;惊险新奇事件,由于人们猎奇的心理,一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往往会引起人们轰动,也是风波。然后分析选材,写这类文章要注意选择好写作的素材,称之为“风波”的事情多有波澜曲折,但有波澜曲折的事情未必符合风波的内涵。要把握好“风波”与“惊涛骇浪”的区别。写作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层次,安排好材料的详略,着力点要在“风波”的发生、发展、高潮上。因为要求写作记叙文,所以要运用必要的细节描写。行文过程应该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千万不能以叙述代替形象的描写。在关键处要注意精当的抒情和议论。文章要有鲜明的立意。那怕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的风波也应挖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来。 写法一: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倒叙之中有插叙的记叙顺序,交代“风波”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恰当地运用议论和抒情,将这场家庭矛盾的实质和影响升华,突出主题。 写法二: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将你感受颇深的一场发生在他人家庭中的矛盾记叙下来。以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为主,兼用其他的描写方式,从侧面来剖析这场家庭矛盾,所带给人们的意义和启迪,记叙顺序可灵活运用。 参考立意: 借助家庭风波,展示沟通理解的必要性;借助社会风波,展示人的价值取向,彰显真善美。 行文构思:首先开篇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2002年的新春前夕,傍晚时分;接着从“我”到“爸爸”“妈妈”,人物次第亮相;然后点明“风波”的起因——一条暧昧的短信,再写“风波”的展开;最后揭开“风波”之谜,并在结尾部分展现主旨——看来,凡事,一定急不得的。家人之间多一分信任,家庭也就多一分温馨。 素材: 1.考场风波 瞧,那边那位同学早已违反了生物进化论,由人类这高级动物转眼“进化”成了长颈鹿,东瞧西看,东张西望,一会儿参考张三的,一会儿借鉴李四的,更有甚者将语文课本抽出,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抄了起来,嘴里还放出一句爆炸性的话:“拿一个人的东西叫偷,拿很多人的东西叫研究。”这是多么经典的语言啊,真是让人佩服佩服。 如果你觉得这还不算什么,那么你再看看另一边的几个人在津津有味地聊着天呢。如果你认为他们是在校对答案,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乃是在聊新闻。什么新闻呢?就是有关于某某新发了张专辑,某某又闹绯闻啦,某某明星触犯了法律之类的娱乐新闻,真是让人汗颜呐!现在的学生真是真的猛士,敢于忽略鲜红的成绩,敢于直面苍白的人生。不知此情此景,我们该喜,还是该悲? 2.钢笔风波 哼着小调骑车来到学校,放下车子便像往常一样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老师,我的钢笔没了。”“老师,我的钢笔上午最后一节课还用了呢,可吃过中午饭来了就不见了。”几个同学紧皱着眉头一见到我就大声的嚷起来。我立刻明白了,班里发生了“盗窃”事件。这是最令老师们头疼的事情,何况我们三、一班上周刚被评为文明班级。今天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真是令人始料不及。顿时我的兴奋完全被气愤所代替。我强压心中怒火,十分有把握的说“请同学们不要着急,这件事情我会弄个水落石出的。”随后,我便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丢笔事件是本班同学所为,但究竟是谁,用什么方法才能查出“作案”人呢?怎么办?怎么办?办公桌前我冥思苦想,不停的设计着各种方案,嗯,有了…… 上课铃声一响,我便迫不及待地走进教室,“同学们,通过我周密而细致的调查,现在已经查明“丢笔事件”是谁所为。”我的态度郑重而严肃,教室里立刻出现了一阵骚动。“咱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强烈的自尊心,所以我并不想在大家面前公开你的名字,使你难堪。 现在,我要给你一次机会,希望你能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我也一定会为你保密的。这样吧,每位同学都必须写一张小纸条,写明这件事情是不是你所做,并且一定要署名。好,现在就开始写。” 五分钟后,我面前出现了一堆纸条,我认真而快速地检索着。“老师,不是我。——李一鸣”“老师,我没拿同学的钢笔。——武士杰”……还剩下最后的几张纸条了,我心里开始打鼓,难道这位同学真的会料到我是在诈他吗?不,不会,十岁左右的孩子是非常天真的。这种计策应该行得通。我继续翻看着纸条,急切盼望“奇迹”的出现。“老师,是我偷了同学的钢笔,我很后悔!——孙康”。看到这张纸条我又惊又喜,但又十分愕然:怎么能是孙康,他是那么乖巧,学习成绩也不错。我停止思绪,立刻把所有的纸条拢在一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打火机,真诚地对大家说:“你们都是好孩子,都很诚实。我一定要遵守诺言,为这位勇敢承认错误的同学保密。”说着,我点燃了纸条,纸条在同学们的注视中很快化为了灰烬。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掌声。 课间,我向曾经教过孙康的老师了解了情况:孙康家就住在学校附近。妈妈是重度精神病患者,在孙康上一年级时就跑丢了。去年,他的爷爷又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就在四个月前因治疗无效而撒手人寰。孙康的爸爸腿还有点瘸,长期在外地跟着一个建筑队打下手。一边还债一边养家。现在孙康跟着奶奶一起生活。了解到孙康的情况,我心中充满了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对班里这么困难的学生竟一无所知。真是失职。 最后一节自习课上,我以铺导作业为由把孙康叫到办公室。天已入深秋,可他仍然穿的很单薄,头发蓬松,脸色暗黄,一双大眼睛里充满了慌恐和不安。站在我面前,好像是个罪人,始终不敢抬头正看我一眼。我轻轻抚摸着他的头,亲切的说:“孙康,你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你能深深体会到爸爸挣钱养家的辛苦,所以你就想通过今天这种方式来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爸爸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会是多么伤心啊!” 孙康慢慢抬起头,泪水从那双充满不安的大眼睛里夺眶而出,他抽泣着十分懊悔的说:“老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拿别人东西了,明天我就把钢笔还给同学们。”我连忙握住那双冰冷的小手。“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明天把钢笔带来交给我就行了,我来还给同学们,好吗? ”他点点头,接着就从脖子上摘下钥匙,“老师,这是咱班后门的钥匙,您还是收回去吧”。我接过钥匙微笑着又重新挂在了他的脖子上。“孙康,老师相信你!”他瞪大眼睛,“老师,这……”我又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一直钢笔,“这是我上大学时在一次书法比赛中获的奖。它已经陪伴我十几年了,很好用的,今天我把它送给你,希望你能用它来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孙康 双手接过钢笔,泪水又一次涌了出来,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以后的日子里,我一直关注着孙康,给与他经济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舞。孙康学习更加努力了,而且“做好事”光荣榜上经常看到他的名字。 3.口罩风波 去年四、五月份,发生了一个怪现象——人们出门都戴口罩。我们家也不例外。原因是为了预防“非典”。非典的传播途径很多,听说飞沫传播的可能性很大。弄得外婆跑了好几家药店才买回了一包口罩。可就是这一包口罩给我们一家引起了一场风波。 刚买回口罩那天,我和妹妹很神气地戴着口罩上学了。由于我调皮,嫌口罩碍事,没一会就把口罩给摘了。听话的妹妹却老实地戴了一上午。到了第四节课,妹妹感觉不舒服。头晕、嗓子向给什么东西堵住了似的。妹妹给送到了在学校当老师的小姨那。小姨可着急了。连忙给妹妹量体温。生怕是染上了“非典”。 “会不会是口罩的问题?”和小姨同办公室的一位老老师见妹妹刚摘下来的口罩说道,“昨天,我们家那位的单位将前天发的口罩全收了。因为全买的是水货。现在市面上口罩水货很多哩!” “是吗”小姨连忙将口罩拆开。里面一层纱都没有,全是做衣服的衬里子。小姨这下可生气了。一下班,就拿了所有口罩到药店要求退货。药店服务员不理不睬。小姨只得打电话去了青山消费者协会。这下,那几个服务员可着急了,立刻来了个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别着急,打什么电话嘛!我们这就给您解决。” 见他们那个样子,小姨更加生气了:“你们卖黑心口罩不退货,还不让人打电话。我孩子戴口罩都生病了。你们该怎么处理?”药店门口一下子围满了很多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 “退钱也别要,就是要让这些人暴光。” “太不像话了,简直是发国难财” “就是,让他们负责孩子的医药费!” …… 见事情不妙。那几个服务员慌了,连忙打电话请来了药店的经理。 经理很快赶来了。他一脸堆笑地将小姨拉进了他的办公室。“有话好说,这进的口罩是水货咱们并不知道呀!您就别将事情搞大了。问题弄大了,咱们药店损失就大了。” “你们损失大?”小姨说,“那顾客的损失就不大吗?” “是,是,是。”经理拿出了五百元钱,“听说您的孩子病了,来,您就将这五百元钱拿着给孩子看病。关于消费者协会的事,您能不能跟他们解释一下,就说是一场误会。” “误会?你认为这是误会吗?”小姨没有接钱。说道:“我劝您还是先贴出告示,让那些受害的顾客将口罩退回来,以免更多的人得病。 经理见无空可钻,只得按小姨的要求退还的口罩款,等待消费者协会的处理。我相信,经这件事之后,这位经理一定会受到教训,不再卖假货了。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