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厦门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小说的场面描写与现代主义小说的场面描写大相径庭。传统小说家们普遍存在素描心态,如被誉为“三寸牙雕”的《傲慢与偏见》,作者简·奥斯丁就还原了十八世纪末英国小乡镇的生活原貌;而现代主义小说家笔下的场面描写却往往回避世俗生活,他们倾向于拉开日常与艺术的距离,如《沙之书》中的时间与地点显然令人难以置信。 其实,不论是“素描”还是“回避”,本质都是“真实”问题。现代主义小说家们更认同“虚构”的真实,认为艺术的真实比生活的真实更真实,他们自觉践行“虚构”意识,以利于小说在这个时代保留艺术尊严。 “碎片化”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微博网页游戏、电梯视频广告、手机短信俯拾即是,我们的目光与注意力基本已沦为碎片这是“时间上的碎片化”。我们不停地从甲地到乙地到丙地,由一个秩序井然的表盘,走到随机飘动的云朵上,这是“空间上的碎片化”我们相信个人主义至上,自己的一只宠物狗的病病感冒,要大于成千上万陌生人的不幸,这是“社会结构的碎片化”。碎片无处不在,“虚构”的艺术因之更具现代性:将碎片重新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新的场景。这些场景模糊又清晰,虚假又真实。 为了更好地表现“虚构”的真实,现代主义小说家综合运用各种叙事技巧。就结构而言,同样的内容,现代主义小说家们不再亦步亦趋地按照客观的自然时间来讲述,而以听觉、嗅觉、味觉,甚至潜意识的精神活动来组织情节。就人物而言,现代主义小说家们不再着力于刻画某个具体可感的身边人物,而是经由高度抽象概括,得出某一个可以象征人类共通困局的符号。相比于传统小说,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结构和人物更具内在的活力和弹性。 从读者角度看,现代主义小说家的深思熟虑及其对世界本质的逼近,都令读者的想象空间得到了多维度的扩张,有时甚至是“以假乱真”,这使得读者的肠胃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满足。 (摘编自黄孝阳《小说的现代性:从斗战胜佛说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小说家力图还原生活,如《傲慢与偏见》还原了十八世纪末英国的乡镇风貌。 B. 现代主义小说家不再描写世俗生活,他们在小说的创作中几乎隐去了日常的生活。 C. 传统小说家普遍存在的素描心态,使得他们严格遵循客观的自然时间来叙述故事。 D. 相比于传统小说家,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作品更能使读者在阅读中接近世界的真相。 2. 下列对“虚构”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沙之书》虽不乏生活的真实,如“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但书中故事应当是作者博尔赫斯虚构的。 B. “虚构”的真实具有审美的魅力,如伍尔芙《墙上的斑点》由“斑点”引起的种种联想,让人读来意犹未尽。 C. “虚构”的艺术更具现代性,如卡夫卡《骑桶者》中主人公“骑桶寻煤”的情节,虚假又真实,富于现代性。 D. “虚构”扩张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虚构的战争背景引发读者对“硬汉精神”的思考。 3.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一般存在场面描写,如雨果的《炮兽》中人与大炮进行殊死搏斗的情景,就是典型的场面描写。 B. 现代主义小说家会以人物的心灵或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如斯特林堡《半张纸》即以意识的流动作为中心结构。 C.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情节常有其内在的弹性,如《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第一次参加大型舞会的相关情节就颇具艺术张力。 D. 现代主义小说家常抽象概括出有象征意味的人物形象,如卡夫卡在《城堡》中用K的处境来象征人类共通的某种困境。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傲慢与偏见》还原了十八世纪末英国的乡镇风貌”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作者简·奥斯丁就还原了十八世纪末英国小乡镇的生活原貌”,乡镇生活原貌包括乡村风貌,也包括其他的风土人情。B项,“现代主义小说家不再描写世俗生活”说法过于绝对,从文中来看 “现代主义小说家笔下的场面描写却往往回避世俗生活”,往往回避不等于不再描写。C项,“使得他们严格遵循客观的自然时间来叙述故事”错误,选项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所知,“现代主义小说家们不再亦步亦趋地按照客观的自然时间来讲述”,并没有涉及到传统小说家在这方面的做法。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虚构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项,“《沙之书》虽不乏生活的真实,如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错误,选项曲解文意,从文中来看,他们倾向于拉开日常与艺术的距离,《沙之书》中的时间与地点显然令人难以置信,故“不乏生活的真实”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小说”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第一次参加大型舞会的相关情节就颇具艺术张力”错误,这一信息推断错误。《战争与和平》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与现代主义小说不对应。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二)小说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皮帽子 阿成 1944年,终于被黑龙江的酷寒冻“明白”了的日本关东军,开始在东北征用狗皮了。当然,也可以征用狐皮、紫貂皮和熊皮。但这些东西配给普通士兵不合适,再者也无法与关东军的总数成正比。 狗皮好。狗皮做成帽子,特别暖和。开始的时候,日本士兵是抢中国人的狗皮帽子戴。但是堂堂关东军,到处抢中国老百姓的狗皮帽子戴,怎么说,也显得有点不成熟,有点露怯,另外太滑稽。于是,关东军最高司令长官下令:在东北全境,征用狗皮。 我当时关押在日本关东军的监狱里。(我是思想犯,思想犯的囚服上缝着一块白布。)下达了征用狗皮的命令后,监狱的日本人就安排我们这些犯人,到郊区的乱尸岗子去打野狗。 当时,我们听了这个“命令”,都特别高兴。不管怎么说,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了。 天天呆在监狱里都呆傻了。日本看守总是老一套:大清早起来,让全体犯人面朝墙下跪,或者全部光那样跪着,跪成一圈儿。然后,再两人一组,互打嘴巴,或者三人一组,交叉着打,或者,十几个人一组,轮流打。这种打嘴巴的“功课”,超过一百下,犯人们就打糊涂了。井上和齐滕就找出包括我在内的三个打错了的人,齐滕把我们三人用大雪埋起来。他顽皮地说,让你们清醒清醒。 几个被埋在雪里的人直想笑,而且根本无法控制。井上和齐滕是有知识有经验的看守。他们听到我们在雪里的笑声,知道下一步就是死亡了,立刻把我们出来,弄回牢房去井上还用他的照相机抓拍我们的局部特写。 打狗的日子到了。 井上对我们说:每人必须打三条野狗,否则,就地枪崩。接着,齐滕发给每人一根硬木棒子,作为打狗的用具。 拉尸体的牛车从雪地上嘎吱嘎吱地过来了。井上命令我们五十个犯人跟在牛车后面走。 我走在最前面,几乎与牛车老板并齐前进。赶牛车的老板说,小子,别慌神儿,稳住,先挑公狗打。 牛车嘎嘎吱吱地赶到乱尸岗子的腹地了。赶牛车的老板跳下车来,自己一具一具尸体地往下搬,扔到雪地上,按着井上的命令,把尸体扔得尽量散开些,便于做饵打狗。 五十个思想犯静静地看着,心里都挺难过。 大雪仍在悠悠地下着。 不久,野狗群从白色的地平线那儿出现了,像席地而来的云。估计有200余只,汪汪地吠着,把大雪天都叫乱了。 我们五十个思想犯,手提着棒子,像散兵线一样,一字排开。 我们后面是井上和齐滕,还有架着机枪的日本士兵。 庞大的狗群壮观极了,个个腰肥体壮,斑斓夺人,动作也好看,自信、矫健,优美、凌厉的杀气,咄咄逼人。 在野狗群将要接近那些尸体的时候,并上和齐滕几乎同时喊:冲上去,打! 后面是鬼子,还架着机关枪,前面是200余条野狗—打罢! 犯人们缓缓地往前走,向野狗群一点一点儿逼近。 一个外号叫“牛”的犯人,突然大喊一声,挥舞着棒子,冲了上去没等犯人们反应过来,牛即被一条闪电一样射过来的精壮的大黑狗咬断了喉咙。 那条精壮的大黑狗,像一位优秀的足球守门员,顶住了一个又一个攻击者,的确有一种残忍的、毫不犹豫的美。井上和齐滕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 犯人们用硬木棒子打着那些野狗。不少犯人手中的木棒打断了,只能徒手和野狗厮打几十只野狗被发了疯的犯人打死了,一些犯人被同样疯狂的野狗咬死了。 大雪在人兽的惨叫声中,从从容容地下着。 我牢牢地、清醒地记住了牛车老板的话。我靠在一棵老榆树上,极力使自己镇静,以逸待劳,等着野狗们的袭击,只要冲上来一只,立刻用硬木棒子猛击它的头部。这一方式,使我屡屡得手。在我面前,已经死掉了十几只野狗了。我的腿肚子被野狗撕了一条肉去,血极其缓慢地往外渗着,身上、脸上、手上的狗血和人血都热乎乎的。 退到雪梁上的牛车老板看呆了眼珠子。 井上说,如果带照相机来就好了,太可惜了,场面难得呀。 一个多时辰后,五十个思想犯,只剩我一个活着的人了。而那200多只野狗,也仅剩下那条精壮的大黑狗了。 大雪仍在从容地下着。 那条精壮的大黑狗,绕过狗尸和人尸,向我走来了。 井上喊,不要打死它,抓活的! 大黑狗在离我几米的地方站住了,幽幽地看着我。 我流了眼泪,缓缓地举起了硬木棒子。 大黑狗镇定地看了我一会儿,调头走开了,它离开乱尸岗子,在不远处又停了下来它的背面是那轮巨大的、血色的夕阳。然后,它走进血色的夕阳里去了。 我提着那根硬木棒子向井上和齐滕的方向走去。我看见井上和齐藤几乎同时端起了枪。我没有停下来,甜美地笑着,依然向前走着。我想给他们二位留一个永恒的印象——一个自信的、凌厉的、毫不犹豫的中国人的印象。 “8·5”光复,至少有500多日本关东军,就是戴着那些思想犯打死的野狗皮做的帽子向人民解放军投降的。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狗皮帽子”为线索,开篇写日军征用狗皮做帽子,与结尾日军戴“狗皮帽子”投降的补叙相呼应。 B. 划线处关于大雪的三处描写,与紧张的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为犯人与野狗的命运涂抹上冷酷、悲凉的底色。 C. “井上和齐滕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面对惨烈的人狗厮杀,日本看守异于常人的反应,足见其人性的泯灭。 D. 结尾处“我”在枪口威逼下,仍然选择提着木棒走向井上和齐滕,表现出“我”身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血性。 5. 小说写“思想犯”每日例行互打嘴巴,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6.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思想犯”打狗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1.推动情节发展:互打嘴巴是待在监狱里的例行“功课,在监狱都待傻了,期待打狗的日子。 2.与下文形成对照;打嘴巴的行为表现出“思想犯”作为中国人尊严、血性的丧失,与下文“我”在枪口威逼下,仍然选择提着木棒走向井上和齐滕形成对比。 3.突出文章主旨:抨击日本关东军的人性泯灭,突出表现中国人的尊严和血性。 6. 作品中的“我”是“思想犯”,是打狗事件的参与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与结尾日军戴“狗皮帽子”投降的补叙相呼应”,补叙错误。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这里不是补叙,是对事件结果的交代。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角度来作答。注意小说的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思想犯”每日例行互打嘴巴是重要情节,上文写狗皮帽子,而下文写日军让他们去打狗,这样写也更全面地刻画了“我”这一形象;互打嘴巴和提着木棒走向日军形成对比,突出了突出日本关东军的人性泯灭和中国人的尊严和血性;推动情节发展,互打嘴巴是待在监狱里的例行“功课,在监狱都待傻了,期待打狗的日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重从两个方面思考,即“我”在小说情节结构上的具体作用和主旨作用。从情节结构方面来看,作品中的“我”是“思想犯”,是打狗事件的参与者,借“我”之口,叙述我感受到的、我看到的,便于抒发作者的真实感受;从主旨来看,我是亲历者,我的感受直接表达出来,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散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弟弟的树 王晓莉 弟弟去世头两年,住进这房子。为了家中有生气,他特意跑到花市去,花了半下午时间挑了这两盆植物来。 散尾葵整体丰满,每一枝叶又是那般纤细婆娑,风来的时候沙沙的像在唱歌;而金橘树,据母亲说,买来时是春节前夕,上面正挂满了累累金黄的橘果,十分地有吉祥气象。并且果实一直到第二年三月还在。而金橘开的花也非常好闻,有点类似桂花的香。清、有女性气。 有了这两棵常青常绿的树,阳台变得和乡间的田野一样勃勃有生气了。 在挑选植物这件事上,弟弟的眼光上乘。 ——我想起有一年与一个乡村的人闲聊,那人说到人喜欢哪个季节的花,就会死于哪个季节。喜欢梅花,就将在冬天里死。而珍爱荷花之人,则必将逝于夏季。 这样的说法,有没有内在的道理与逻辑且不管我却是一听难忘。我那时只痴想,散尾葵是春天里开花。而金橘树,则是夏季开花那么,死于三月的弟弟,应该是喜欢散尾葵多一些吧。 可是也没法求证了。 我对这两株植物开始十分关怀。有时候浇着那两棵树,会仿佛听见弟弟用他生病之前最惯用的调侃语气在说,哎,小王啊(他一直都这样称他姐也就是我叫做“小玉),拜托不要把我的花养死哦。 于是愈加上心。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并不需要我的特殊照顾,它们和其他植物生活得一样顽强。一样壮散尾葵已经冲到了阳台两来高的天花板,而金橘树,体积已经有一张小方桌子那么大了,果实也从秋、冬到春,连头到尾挂了足有三季。 每当这两棵树有什么生长的变化——开花了,结果了,长高五厘米了,这些我都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母亲——我知道她想要听什么。 长虫子要喷药、要记得拉开阳台窗帘叫树们见光、出差要托付邻居来家里浇水而母亲也总是这样叮嘱我。 像两个园丁在交流花情。可是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通过树,我们在说一些别的话。一些悲伤的话。 可是悲伤里也含有着莫名的希望。 我观察着这些植物。结论如下:树们没有特别的悲伤,没有特别的欢乐剪掉旧叶,它并不沉湎于丧失的伤感,不一阵它就将长出比旧叶更好的新叶来弥补。 树们没有特别的爱,没有特别的恨。给它换盆之后无论是换到上好的陶瓷盆,还是叫它屈居于一个楼道处捡来的破土盆,它都视之如家它的内在必定要经历极大的忍耐与磨合。然而它平静着,不露声色。 树们只是生长、生存、生活。除此,它什么也不稀罕。什么也不能够干扰它。 树们是生命大平静的典范。 在花开又花谢的过程里,像树们一样,我们也逐渐地克服着失去亲人带来的忧郁、烦躁与伤感,渐渐把心底如许的褶皱,一点点熨到平整与平静渐渐把弟弟的离世看做是每个家庭都必定要经历的悲伤。——这一点小小的认识,差不多花了五年的时间。 我也渐渐把这当做自己的舒适的家。外出散步、晒太阳、与弟弟的同事邻居相处,养弟弟留下的花。 做这一切,都不再有隔。也像树一样,我教导自己在生命的大波折里寻找真实的平静。 春分日那天,天气晴好。于是想起给家里的植物剪枝、松土、施肥,把小盆裁换到大盆,又把大盆的太阳花移到小盆中。这样足倒腾了一下午。 站在阳台的一角细细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突然发现,这样一大片绿色的植物群里,还是散尾葵、金橘树,长得最好。好到我不由不相信:即使哪一天我们都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树还会照旧活着。 这个世上,树比人要活得长呀。我想。 这是弟弟留下来的树。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回忆,写弟弟特意挑选常青常绿的树来装点阳台,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年轻人的形象。 B. 文中插叙“我”与一个乡村的人闲聊,既表明弟弟挑选植物的眼光上乘,又引出下文对弟弟三月去世的叹惜。 C. 本文写弟弟用调侃的语气拜托姐姐别把他的花养死,以简省的笔墨,生动再现了姐弟相处时轻松有爱的画面。 D. 本文语言平易,情感真挚。写“我”照顾、观察弟弟留下的树,在娓娓叙谈中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意绪。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这个世上,树比人要活得长呀”这句话的含意。 9. 在本文和《合欢树》中,“树”对于两位母亲的寓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1)散尾葵、金橘树是弟弟送的,可是弟弟没了,而这两棵树还活着。 (2)散尾葵、金橘树没有欢乐、没有悲伤,生命力旺盛,即使“我”没了,也有可能一直活下去。 (3)散尾葵、金橘树是弟弟的象征,弟弟会一直生活在“我”的内心,表达了我对弟弟的思念。 9. 本文:树就象征着失去生命的儿子,看见树就相当于看见了儿子,和树对话就是在和自己的儿子对话。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怀念。 《合欢树》:树象征着失去双腿的儿子,树没发芽时,母亲叹息,暗示着母亲认为儿子不能摆脱残疾的痛苦;而合欢树长出了叶子,并且很茂盛,母亲认为儿子能从痛苦中走出来。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既表明弟弟挑选植物的眼光上乘”错误,“我想起有一年与一个乡村的人闲聊,那人说到人喜欢哪个季节的花,就会死于哪个季节。喜欢梅花,就将在冬天里死。而珍爱荷花之人,则必将逝于夏季”,没有眼光上乘的信息。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这个世上,树比人要活得长呀”这句话的含意”,然后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句子写的是什么,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内涵。表层意思是“弟弟没了,而这两棵树还活着”深层含义是“散尾葵、金橘树是弟弟送的,弟弟会一直生活在“我”的内心,表达了我对弟弟的思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从两首文章的题材、背景及文章主旨的角度等方面去考虑。然后从情感角度逐一表述。本文写“我”照顾、观察弟弟留下的树,在和母亲打电话时传达出达出母亲复杂的情感。“每当这两棵树有什么生长的变化——开花了,结果了,长高五厘米了,这些我都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母亲——我知道她想要听什么。”“像两个园丁在交流花情。可是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通过树,我们在说一些别的话。一些悲伤的话” ,在母亲眼中,树就象征着失去生命的儿子,看见树就相当于看见了儿子,和树对话就是在和自己的儿子对话。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怀念。《合欢树》中,“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 喝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在母亲眼中,合欢树象征着失去双腿的儿子,树没发芽时,母亲叹息,暗示着母亲认为儿子不能摆脱残疾的痛苦;而合欢树长出了叶子,并且很茂盛,母亲认为儿子能从痛苦中走出来。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也。年数岁而知孝让,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乡人号为“张曾子。”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饶为之”,故字曰“饶”焉。后就长水校尉樊鲦受《严氏春秋》,遂博览《五经》。诸生孙林、刘固、段着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举孝廉光禄主事,稍迁,永元中为会稽太守,表用郡人处士顾奉、公孙松等。奉后为颖川太守,松为司隶校尉,并有名称。其余有业行者,皆见擢用。郡中争厉志节,习经者以千数,道路但闻诵声初。霸以樊鲦删《严氏春秋》犹多繁辞,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霸始到越,贼未解,郡界不宁,乃移书开购,明用信赏,贼遂束手归附,不烦士卒之力。童谣曰:“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视事三年,谓掾史曰:“太守起自孤生,致位郡守。盖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老氏有言:知足不辱。”遂上病。后征,四迁为侍中。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后当为五更,会疾卒,年七十。遗敕诸子曰:“昔延州①使齐,子死赢、博,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因遂家焉。将作大匠翟黼等与诸儒门人追录本行,谥曰宪文。 (节选自《后汉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延州:指公子季札,相传是孔子的老师。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B. 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C. 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已直为受之 D. 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已直为受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儒家典籍“五经”之一。文中《严氏春秋》是解释《春秋》的著作。 B. 孝廉,古代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举孝廉,是读书人求仕的途径之一。 C. 五更,古代在夜间设置的五个时间点,这里是乡官名,多授予年老致仕的官员。 D. 敕,汉时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之词,南北朝以后特指帝王的诏令、诏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霸自幼明礼,治学严谨。他少时就以孝悌著称,且勤奋好学。后师从樊,他精益求精,对老师已删定的著作再作削减。 B. 张霸善于用人,明于治乱。他为官时能重用有真才实学之士,不费一兵一卒之力使盗贼束手归附,百姓都用童谣来歌颂他。 C. 张霸知足安命,能知进退。他为官多年,深谙事物盛极必衰的道理。皇上生病时,他申请还乡,后又屡被征召,官至侍中。 D. 张霸不卑不亢,洁身自律。他不趋炎附势,敢于拒绝权贵拉拢。去世前要求丧事从简,告诚后人对人要心存敬畏,安守本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孙林、刘固、段着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 (2)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儒生孙林、刘固、段著等都敬慕他,各自在他的住宅附近租房子,以便从师学习。 (2)听说了张霸的名声和品行,想与张霸结交,张霸退避,不予回答,许多人讥笑他不识时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这段话是说“如今蜀地道路阻隔遥远,不应归葬,可就在此地掩埋我,只要能掩盖我的身体就行了。只求尸首迅速朽败,这才符合我的本意。人活一辈子,只当被人敬畏,如果不善于爱护自己,便只能承受不被人敬畏的状况”,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蜀道”“茔”“发齿”“本心”“人生”“人”“己”“之”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不宜归茔”,“茔”意思是“坟地”,意思是,不应归葬,“茔”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两项,“但当畏敬于人”是被动句,“于”表被动,意思是只当被人敬畏, “若不善加己”意思是如果不善于爱护自己,而“于人若不善/加已直为受之”则解释不通,排除D项,故选B项。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文中《严氏春秋》是解释《春秋》的著作”错误,《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皇上生病时,他申请还乡”错误,从文中来看, “遂上病”意思是于是他上书托病辞职,而不是皇上生病时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市”,买卖,求取,译为“租住”;“各市宅其傍”,省略句,状语后置,应该为“各市宅于其傍”,意思是各自在他的住宅附近租房子;“就学”,从师学习。第二句中,“名行”,名声和品行;“欲与为交”省略句,应该为“欲与之为交”;“逡巡”,退避。 【点睛】参考译文: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县人。几岁时就懂得孝敬谦让,即使进退饮食这类事,也自然合乎礼仪,乡里人都叫他“张曾子”。他七岁时通晓《春秋》,又想进修其他经书,父母说:“你年纪小,不能做到。”张霸说:“我多学几次。”所以自己取字叫“饶”。 后来他跟随长水校尉樊鲦学习《严氏公羊春秋》,终于博览《五经》。儒生孙林、刘固、段著等都敬慕他,各自在他的住宅附近租房子,以便从师学习。 张霸被推举为孝廉,担任了光禄勋的主事,不断升迁,永元年间出任会稽太守,他上表举用了郡中的隐士顾奉、公孙松等人。顾奉后来担任颍川太守,公孙松担任司隶校尉,都有声望。其余学业有专长和品行优异的人,也都被他选拔任用。郡中之人争相磨炼志向节操,习读经书的人数以千计,道路上只听到一片读书声。 起初,张霸因樊鲦删定的《严氏春秋》仍多繁琐的文辞,就减定成二十万字,改名叫《张氏学》。 张霸最初到越地,盗贼尚未清除,郡界不安定,他就张贴文书悬赏捉拿盗贼,公开采用有功必赏的办法,盗贼终于束手归附,没有动用士兵的力量。儿歌唱道:“抛我戟,丢我矛,盗贼除,吏皆闲。”管理政事三年后,他对属官说:“我从孤身起家,至郡守归还官位。大抵日到中天就要西移,月亮圆满就要缺损。老子曾说过:‘知足的人不蒙受耻辱。’”于是他上书托病辞职。 后来张霸又被征聘,经四次提升,担任了侍中。此时和帝皇后的哥哥虎贲中郎将邓骘,是当朝的显贵人物,听说了张霸的名声和品行,想与张霸结交,张霸退避,不予回答,许多人讥笑他不识时务。后来他本当担任五更,适逢患病去世,享年七十。他留遗嘱给儿子们说:“从前延陵季子出使齐国,他的儿子死在嬴、博二县之间,就安葬在坑坑洼洼的路旁。如今蜀地道路阻隔遥远,不应归葬,可就在此地掩埋我,只要能掩盖我的身体就行了。只求尸首迅速朽败,这才符合我的本意。人活一辈子,只当被人敬畏,如果不善于爱护自己,便只能承受不被人敬畏的状况。”儿子们听从他的吩咐,将他安葬在河南郡梁县,因而就在那里安家。将作大匠翟酺等人与儒生弟子们追记他一生的行事,给他取一个谥号叫“宪文”。他的第二个儿子叫做张楷。 (二)课外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边将 施肩吾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鹃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时把阵图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承题,点明了边将身份,写他为报效国家不各惜生命,历经苦战,伤痕累累。 B. 颔联写宝剑、铠甲、箭羽等装备闲置不用,泛着寒意,暗示边将怀才不遇的处境。 C. 颈联写边将穿着袍服,骑着战马,不畏严寒,冒雪巡视,以保证边境安全无虞. D. 中间两联用词讲究,金玉相衬,黑白对举,语言奇丽新巧,有很强烈的画面感。 15. 尾联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尾联化用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治军严明的典故。诗人把这位将军比作周亚夫,他时刻警惕着犬戎侵犯边塞,为此而仔细查看、研究阵图,表现了将军心系祖国,忠勇有谋,兢兢业业的形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颔联写宝剑、铠甲、箭羽等装备闲置不用,泛着寒意,暗示边将怀才不遇的处境”错误,本句运用对仗手法,泛着寒意,写到宝剑、铠甲、箭羽等装备泛着寒意,突出了边地寒冷的景象,没有“闲置不用”之意,“暗示边将怀才不遇的处境”无中生有,本文塑造了一位心系祖国,忠勇有谋的将军形象。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先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然后结合手法进行分析。 “柳营”运用典故,化用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治军严明的典故。““犹恐犬戎”, 他时刻警惕着犬戎侵犯边塞,为此而仔细查看、研究阵图,塑造了一位忠勇有谋划的将军形象。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1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B.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C. 而后乃今培风 培:增添 D. 识盈虚之有数 数:定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文言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C项“培:增添”错误,“而后乃今培风”中的“培”意思是“凭借”。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之二虫又何知 宾主尽东南之美 B.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有鸟焉,其名为鹏 C.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都表示因果关系。A项,第一个“之”是指代词,“这”,第二个“之”是助词,“的”。B项,第一个“为”与“胡”构成宾语前置,翻译成“为什么”;第二个“为”是动词,“是,叫”。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表行为动作引出对象。,后者解释为“比”。故选D。 18.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复驾言兮焉求 ②访风景于崇阿 ③今臣亡国贱俘 ④而莫之天阙者 ⑤农人告余以春及 ⑥遂见用于小邑 ⑦南冥者,天池也 A. ①④/②⑦/③⑤/⑥ B. ①⑥/②⑤/③⑦/④ C. ①⑥/②⑦/③⑤/④ D. ①④/②⑤/③⑦/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本题中,①“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应为“再驾车出游又能追求什么呢?”。②“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应为“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③“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应为“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④“而莫之天阙者”宾语前置,应为“没有什么力量阻挡它”。⑤“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应为“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⑥“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应为“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⑦“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应为“南冥这个地方,是个天池”。故选D (四)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不会因外界的称赞或指责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______,______”。 (2)《离骚》中用凶猛的鸟和一般的鸟设喻,表明高洁之人自古以来就注定不与小为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先写古代圣人虽才智远超常人,却依然拜师求学;再写当时的一般“_______,________”,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4)《琵琶行》开篇写离别场面,诗人用枫、获营造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借江、月渲染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为自己的多愁善感而自嘲,为年华逝去而感叹。 【答案】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鸷鸟之不群兮 (4). 自前世而固然 (5).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 而耻学于师 (7). 枫叶荻花秋瑟瑟 (8). 别时茫茫江浸月 (9). 多情应笑我 (10). 早生华发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誉”“沮”“鸷”“固”“瑟瑟”“荻”“华”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书信、固定电话到手机,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通讯、社交方式发生了______的变化。以微信为例,2011年“一个人孤独地面对蓝色星球”的画面出现,到现在,微信用户总数增至10放眼全球,______。2012年微信朋友圈正式上线,人们每天______地在此展示个分享生活、了解朋友、获取信息。2014年微信红包的出现,更是引发一场网络社交的狂:几天时间,微信用户的绑卡量就轻松超过了支付宝十年的成绩,今支付宝_____。如已进入二维码支付的时代,沟通从人与人通讯,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连接。回40年,从一封家书到一条微信,不仅通讯方式的改变让我们的社交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且缩短了沟通的距离,天涯若咫尺。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A. 改头换面 首屈一指 乐不可支 望其项背 B. 翻天覆地 首屈一指 乐此不疲 望尘莫及 C. 改头换面 首当其冲 乐此不疲 望尘莫及 D. 翻天覆地 首当其冲 乐不可支 望其项背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通讯方式的改变缩短了沟通的距离,天涯若咫尺,而且让我们的社交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B. 不仅通讯方式的改变让我们的社交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天涯若比邻,而且缩短了沟通的距离。 C. 通讯方式的改变不仅缩短了沟通的距离,天涯若咫尺,而且让我们的社交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D. 通讯方式的改变不仅让我们的社交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天涯若比邻,而且缩短了沟通的距离。 【答案】20. B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改头换面”:指表面上改变一下,实质上跟原来的一样。“翻天覆地”:也说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语境是社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故选“翻天覆地”。“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首当其冲:处于首先受到攻击或压力的地位。语境是微信位居第一,故选“首屈一指”。排除CD项;乐不可支:是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语境是人们每天特别热爱在此分享生、了解朋友、获取信息,故选“乐此不疲”。排除A项。“望其项背”往往放在否定句中,表达“望尘莫及”的意思;但两个词有着细微的差别:“望其项背”常常用在这样一个氛围里,某人某方面特别突出,别人无法企及,从而表现对某人的褒奖肯定;“望尘莫及”则往往指某人能力有限,只能面对优于自己的他人感叹,暗含贬义。语境是“支付宝”面对优于自己的微信的感叹。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应该放在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文段中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通讯方式的改变”,主语相同,关联词语“不仅”应该放在主语之后,排除AB项。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应该是先缩短了沟通的距离,然后让我们的社交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排除D项。故选C。 三、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故宫官方咖啡馆“角落咖啡”在故宫博物院西排房正式开业。咖啡馆以《千里江山图》为主要装修元素,咖啡上的印花是“如朕亲临”“朕心甚累”“母仪天下”等独具宫廷特色的词语,馆内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区,摆放《千里江山图》扇子、故宫日历等文创产品。咖啡馆一开张就引起各家媒体的关注,也引发网友们的议论,诸如,“故宫文化真心是与时俱进了。”“这里的咖啡注入了有趣的灵魂”“故宫需要一杯咖啡吗? ”“不伦不类,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为什么不是茶馆而是咖啡馆?”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据此写一篇文章,通过“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的“私信”通道,向故宫博物院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故宫博物院: 你好。 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我想对您说,故宫文化真心是与时俱进了!《千里江山图》 “如朕亲临”“朕心甚累”“母仪天下”等独具宫廷特色的词语,让传统庄严的故宫变得亲切而有趣了。我支持您的做法,创新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 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却又经久不衰,这其中创新起着磨灭的作用。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大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吗? 不,我们要让它传承下去。 其实,创新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提诗词吟唱,我们容易想起白须长袍的宿儒,用抑扬顿挫的古调吟咏古诗,雅则雅矣,却让习惯快餐文化的今人敬而远之。而《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李白的《将进酒》,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跨越1200年,燃烧在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让我们恍然:现代形式并非传统文化的天敌,反而能让传统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人分享。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缠绵相依。《诗经》的雅乐,《楚辞》的民歌元素,汉乐府丰富的音乐性,唐诗的平仄节奏,宋词、元曲的丝丝入乐,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故宫咖啡馆再一次告诉我们,先人远香,而今仍酣。在多元的世界里,创新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瓜瓞绵绵。让我们携手并进,做百般新曲,唱千年华章。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前两句是事件,第一句总说,第二句分说。中心事件是“故宫官方咖啡馆”“角落咖啡”在故宫博物院西排房正式开业”。第三句开始则是对这件事的评价, “故宫文化真心是与时俱进了。”“这里的咖啡注入了有趣的灵魂”,肯定了这种方式,打破传统文化固有思路,敢于创新,故宫是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有过许多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并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借助现代文明、时尚因素,传统文化就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得以继承和发展。““故宫需要一杯咖啡吗? ”“不伦不类,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为什么不是茶馆而是咖啡馆,这几句评价正好相反,认为咖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和亵渎,故宫是传统文化,是庄严、古典的,不应改变故宫的古典特色。有人肯定与时俱进,有人认为不伦不类,认为亵渎了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看这则材料,争论的焦点是“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或发扬传统文化”。任选角度,立意行文即可。 立意: 传承与创新 在创新中传承 创新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 盲目创新会弄巧成拙 尊重传统,适度创新 素材:1.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2.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3. 李白的《将进酒》,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跨越1200年,燃烧在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与尔同销万古愁”而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并不知名,却一夜爆红,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被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唱出,平凡的、哪怕被太阳照拂不到的微弱生命,也有怒放的能量,给了观者最深的感动。一次吟唱,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被世人牢记。 4. 其实,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缠绵相依。《诗经》的雅乐,《楚辞》的民歌元素,汉乐府丰富的音乐性,唐诗的平仄节奏,宋词、元 曲的丝丝入乐,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 结构层次: 拟一个隐含观点的题目,比如《做百般新曲,唱千年华章》 开头段,简引材料或者名言,亮明观点。 经典段落: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使命。 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①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②一组排例(三个以上的概括事例),首尾部分要有总结升华的中心句或观点句; ③3个左右详写的新颖典型的事例(点例),也要有总领或总结的议论性文字,谨记,画龙还要点睛。 ④联系现实生活解决问题,提出方法措施,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结尾段,照应材料以及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明确或升华深化观点,发出号召,提出希望。使用祈使句或者呼告修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