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ww.ks5u.com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 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 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 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 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 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 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 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 《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 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正确,可在第一段找到对应信息。‎ B项,“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错误,原文中“似凫而大”的意思是“似野鸭而稍大”。‎ C项,“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正确,可在第一段找到对应信息。‎ D 项,“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正确,可在第四段找到对应信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错误,由原文“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知,A项“还没有出现”说法错误。‎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是曲解文意,文章第四段“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并非“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 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 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D. 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5.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4. D 5. ① “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 ‎6.‎ ‎ 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错误,文中没有大量地描写四脚蛇的动,而更多的是写四脚蛇的静,如文章第三段写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所以说“以动衬静”不合适。‎ B项,“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错误,从文中“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可知,肥脸汉子原本就“呆”,并不是被骑手所震撼。‎ C项,“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错误,因为文中重在动作、肖像、神态描写,而没有“心理的细腻刻画”。‎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回顾物象在文中的常见作用,如结构上的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如形象上对主要形象的衬托,如主旨上的凸显主旨,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如本题“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考生要到文中找到这三处写鹰的文字,再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作用。第一处在第二节,“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结合语境可知,文中写“峡口处,倒一棵大树”“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两只四脚蛇”,所选择的景展现出峡谷这个地方的荒僻,这也就为下文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场景。第二处在第四段,“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此处鹰忽地不见了,接着下文“骑手”出现,由此可知,这鹰的突然不见是因为有人来了,暗示人物的出场。第三处在第九段,“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此处既写到鹰,也写到骑手,显而易见鹰对人起到衬托的作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如第十段,“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这是对骑手的外形进行介绍,展现出其相貌的不凡,肌肉的结实,身体的强壮。如第八九段“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从骑手的动作举止入手展现其骑术的高超,展现出其为人的沉稳。如十二、十三段“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这是写骑手的喝酒吃肉,展现出人物的豪放粗犷,不拘小节。‎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一款名为Deepfake的应用软件受到人工智能(AI)爱好者的关注。该软件可通过深度学习,将A的面容移植到B的脸上。 与一般图像处理软件不同的是,Deepfake 可在视频中近乎完美地实现动态“换脸”。‎ 但目前Deepfake 因为被用于制作虚假视频而声名狼藉:例如有人利用该技术伪造政治家的公开演讲,并将尼古拉斯·凯奇的形象植入他从未出演过的影片中,因此已被部分社交平台屏蔽。‎ 好莱坞对这类APP背后的AI技术却颇感兴趣。对于“工业光魔”等大型数字特效公司而言,利用现有技术将一位演员的面容“移植”到另一个身体上,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使用AI技术则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省制作成本。‎ 虽然当下视觉特效公司还没有完全接纳Deepfake,但这些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AI技术,将其用于3D内容降噪、拍摄器材(如摄影机支架、灯光等)擦除和填充等工作。未来基于AI的制作技术将逐步成为主流,帮助人们创造出更真实的数字人物,且其应用将不仅限于大成本的电影制作,还将延伸至更多更广的领域。‎ ‎(摘编自《Deepfake 黑科技遭封杀,但类似AI技术却震动了好莱坞》)‎ 材料二 近日,一段通过AI技术把朱茵扮演角色的脸替换成杨幂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热传,替换技术可以说是巧夺天工,毫无违和感。因为这个视频,主人公杨幂和视频制作者“换脸哥”被送上了热搜。‎ 事实上,这项Deepfake自动换脸的技术出现已经不是一两天了。早在2014年,Deepfake 的雏形—一生成对抗网络(GAN)已经诞生,并在2016年孵化出Face2Face,可以把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脸上。‎ 如果有人觉得这项技术跟普通人关系不大,那就大错特错了,换脸技术滥用带来的不仅仅是道德和伦理问题,还有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安全问题。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诸如上班打卡、 刷脸购物、支付、手机解锁、抓交通违章等场景,都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假如有人利用AI换脸技术在这些领域弄虚作假, 人脸识别又无法辨识真伪的话,那么个人隐私信息、财产等都会被盗,后果难以想象。‎ 有报道称,瑞士两位科学家对Deepfake 进行了测评,先后测试了两套前沿且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一个是性能最优的图像分类模型VGG,另一个是基于Facenet 的算法。结果显示,AI 分辨真假视频错误率高达95%!‎ 技术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严格的监管、合理的使用才能真正让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让生活更智慧便捷。 ‎ ‎(摘编自《AI换脸,是隐患还是前景?》)‎ 材料三 据报道,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进行二审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拟增加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利用信息技术伪造的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同时规定,其他人格权的许可使用和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草案对于肖像权的有关规定。 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有的部门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度伪造”他人的肖像、声音,不仅侵害自然人的人格权益,严重的还可能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建议法律对深度伪造技术带来的“换险”等问题予以回应。‎ 不管新的技术应用如何受欢迎,对其可能对他人造成的权利侵害,公众还是应该有足够的正视。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巳有犯罪团伙通过3D软件合成“假脸”认证网络平台账号,在受言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虚假注册、刷单、薅羊毛、诈骗等不法行为。可见,在新的技术应用给人们带来更多娱乐乃全创新体验的同时,也得警惕其被滥用。‎ 按照此次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规定,凡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通过AI技术给他人换脸,都可能构成侵权。这无疑为那些沉醉于新技术应用快感中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不可否认,多数人使用AI换脸技术,可能都是出于一种“好玩”的恶搞心态,但正因为好玩、流行,人们才可能忽视了边界意识,在冒犯他人权利时还处于不自知的状态。‎ 当然,AI换脸、PS恶搞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杜绝并无必要。 但是,这种新的亚文化与公民权利的保护之间如何平衡,却是需要认真对待和不断探索的现实命题。技术是中立的,其“后果”关键还在于使用者的态度。 在法律上明确“不得以利用信息技术伪造的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不是打压新技术应用,而是划清应用的合理边界。‎ ‎(摘编自朱昌俊《规定恶搞换脸侵犯肖像权为AI应用划界》)‎ ‎7. 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有人利用Deepfake 技术伪造政治家的公开演讲等虚假视频,该技术已被各个社交平台屏蔽。‎ B. 虽然并未接纳Deepfake,但当下这些视觉特效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AI技术。‎ C. Deepfake 自动换脸的技术并不是才出现的,早在2014年,它的雏形就已经诞生,并在2016年孵化出Face2Face 。‎ D. 换脸技术的滥用虽然与道德、伦理问题没有关系,但是和个人隐私信息、财产等安全却息息相关。‎ ‎8.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Deepfake 黑科技被一些社交平台封杀,却因为它可以帮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被好莱坞等影视公司青睐。‎ B. 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上班打卡、刷脸购物、手机解锁等方面,所以一旦“换脸技术”被滥用,后果十分严重。‎ C. 瑞士两位科学家用两套前沿且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对Deepfake 进行的测评结果表明,这项技术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D. 材料三提到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拟增加的规定,是对Deepfake 技术带来的“换脸”等问题做出的回应。‎ ‎9.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以Deepfake 为例,说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新技术?‎ ‎【答案】7. C 8. D ‎ ‎9. (1)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如Deepfake在影视制作上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制作成本;(2)防止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如利用 AI换脸技术在上班打卡、刷脸购物、手机解锁等方面弄虚作假;(3)制定相关法律,划清应用的合理边界,引导Deepfake等新技术健康发展。‎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A项,“该技术已被各个社交平台屏蔽”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已被部分社交平台屏蔽”故B项“各个”扩大了范围;‎ B项,“虽然并未接纳Deepfake”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虽然当下视觉特效公司还没有完全接纳Deepfake”,故B项说法太绝对;‎ D项,“换脸技术的滥用虽然与道德、伦理问题没有关系”错误,材料二第三段“换脸技术滥用带来的不仅仅是道德和伦理问题,还有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安全问题”可知,换脸技术的滥用和道德、伦理是有关系的。‎ C项理解正确,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D项,“《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拟增加的规定,是对Deepfake 技术带来的‘换脸’等问题做出的回应”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一段“《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拟增加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利用信息技术伪造的方式侵害……”和“建议法律对深度伪造技术带来的‘换险’等问题予以回应”可知,《民法典人权编(草案)》中的规定不是对Deepfake的回应。且“回应”只是“建议”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已经“做出的回应”。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应该如何面对新技术”,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面对新技术”的方法、态度等,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准确作答。‎ 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好莱坞对这类APP背后的AI技术却颇感兴趣……使用AI技术则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省制作成本”、第四段“这些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AI技术,将……擦除和填充等工作”可知,利用新技术,如Deepfake在影视制作上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制作成本;‎ 依据材料二第三段“换脸技术滥用带来的不仅仅是道德和伦理问题,还有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安全问题”“ 假如有人利用AI换脸技术在这些领域弄虚作假……个人隐私信息、财产等都会被盗,后果难以想象”可知 ,对新技术还要防止可能带来的危害,如弄虚作假或安全问题;‎ 依据材料三第四段“在法律上明确‘不得以利用信息技术伪造的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不是打压新技术应用,而是划清应用的合理边界”可知,还要制定相关法律,划清应用的合理边界,引导Deepfake等新技术健康发展。‎ ‎【点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 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构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 B. 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 C. 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 D. 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 ‎1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 ‎ 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 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 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漂泊十多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答案】10. C 11. A 12. C ‎ ‎13. (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李揆)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3)苍老的容颜,白色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深昧求贤之意也”意思是“完全违背求取贤才的意图”,“昧”,违背。‎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要求,如本题题干中的“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然后浏览所给的六个句子,分析哪些句子与题干的要求无关,可以采取排除的办法进行选择。③“遂制罢羽林之请”是皇帝听从李揆的建议而否定了李辅国的请求;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是李揆被贬官后移任歙州刺史;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是元载奏任李揆为试秘书监,到江淮一带养病,意在让李揆遭遇贫困。这三句都与题干无关。‎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错误,原文“棋其重人,遂密令直省至連管内构求諲过失”的意思是“担心他重新进入朝廷做宰相,于是暗中指使本省官吏到吕諲管辖的区域内搜寻吕諲的过失”,“构”不是“捏造,虚构”的意思,选项曲解实词意思。‎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其”,代词,他的;“名”,名望;“滞”,停留;“于”,在;“冗官”,闲散官吏;“竟”,竟然;“引进”,推荐。第二句中,“薄”,慢待;“则”前添加主语 “李揆”;“则”,就;“故”,所以;“盖”,大概,大约;“焉”,句末语气词。第三句中,“苍颜”,苍老的容颜;“乎”,相当于“于”,在;“颓然”,喝醉的样子;“……者,……也”,判断句。‎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安家于郑州,世代是显贵的豪门世族。少年时聪敏好学,善于写文章。开元末年,应试进士,向皇帝建言献策,皇帝下诏让中书省考察他的文学才能,破格任 ‎ 命为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认为过去主管科考的部门取士,大多不考查他们实际能力,只是提高标准,索查他们读过的书籍,完全违背求取贤才的意图。他在应试文章中写道:“作为大国选士的目的,只求得到真正的人才,考试时可把经籍放在眼前,请他们任意查找。”因此几个月之后,对他好的评价传到皇上耳中,从此后很受皇上的恩遇,于是被重用。当时京城盗贼横行,有的在当街杀了人把尸体扔到水沟中,此时李辅国专权,他上奏皇上请求选调五百名羽林骑士以备巡视。李揆上疏说:“过去西汉时用南军、北军统辖管理京城,所以周勃才有机会从南军进入北军诛灭吕氏,才安定了刘氏天下。皇朝设置南衙北衙,把文官和武官加以区分,用来互相侦察监督。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卫军巡夜,假如突然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将用什么控制局面呢?”于是皇上没有采纳用羽林军巡夜的请求。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 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李皆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同列的宰相吕諲的地位名望虽然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諲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諲所属的地方捏造吕諲的过失。吕諲密奏皇上陈述了自己的实情,皇上就贬李揆到莱州做职务同正员的长史。李揆罢官后,过了几日,他的哥哥李皆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后来过了几年,李揆通过考核被任命为歙州刺史。当初,李揆当政时,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但李揆自恃是名门望族,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心中很是轻视,不任用他,且对苗晋卿说: “风采出众的贤士不被任用,而贫贱穷酸的小人却来求取官职。”元载怀恨很深。等到元载登上相位,乘李揆应当调职时,就上奏朝廷让李揆做秘书监,到江淮养病。李揆既没有禄俸,家境又贫乏,老少百余口人,靠乞讨维持生活。他像浮萍一样漂泊于多个州郡,共十五六年,当地的郡守长官对他稍有轻薄,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罪被杀后,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被宰相卢杞所嫉恨。德宗皇帝驾幸山南时,命令李揆充任与番邦会盟的特使,加封左仆射。他们一行完成使命回到凤州时,李揆因病而死,死时是兴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 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诗人何逊、张藉和宋代孟宾于等均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为口忙”语意双关: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而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并呼应下文的“鱼美”和“笋香”的口腹之美。‎ B. 第三、四句飞驰想象,诗人看到清波、翠竹联想到鱼美、笋香,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紧扣“初到”题意。‎ C. 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D. 这首诗语言平实,内涵丰富,一反常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体现出苏轼一贯的人生态度。‎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惭愧的是我对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俸禄,领取压酒囊;②表面上是写无功受禄的的自责,实则是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也表现了诗人苦中作乐的乐观旷达。‎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另外知人论世的方法同样不可忽视。解答本题需要关注苏轼的坎坷经历。‎ C项,“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误,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乃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意思是: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为嘴到处奔忙,老来所干的事,反而要得荒嘴。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这首诗描写作者初到黄州的所见,深刻地刻画了苏轼初到黄州时的复杂矛盾的心绪。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嘲笑,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自己的遭遇,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一贯的豁达、乐观。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 在就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和加点字词解释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湖心亭看雪》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还是愈老弥坚、刚正不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相得益彰____________‎ ‎(6)薄暮冥冥____________ ‎ ‎(7)去国怀乡____________‎ ‎(8)树林阴翳____________ ‎ ‎(9)兀的不晒杀人____________‎ ‎(10)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_________‎ ‎(11)避席拱手谢曰_________‎ ‎【答案】 (1). 先天下之忧而忧 (2). 后天下之乐而乐 (3). 沙鸥翔集 (4). 锦鳞游泳 (5). 雾凇沆砀 (6). 天与云与山与水 (7). 上下一白 (8). 欲为圣明除弊事 (9). 肯将衰朽惜残年 (10). 显著 (11). 迫近 (12). 国都 (13). 遮盖 (14). 怎能 (15). 敬辞,表示对方降低身份 (16). 离席站立,表示尊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理解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具体的语境。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忧、鸥、翔、鳞、凇、砀、沆、弊、衰朽。‎ ‎“相得益彰”意思是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彰”,显著。‎ ‎“薄暮冥冥”意思是傍晚时天色昏暗,“薄”,迫近。 ‎ ‎“去国怀乡”意思是离开国都,思念家乡,“国”,国都。‎ ‎“树林阴翳”意思是树林茂密成荫,“翳”,遮盖。‎ ‎“兀的不晒杀人”意思是这怎么不把人闷死呢,“兀的”,怎能。‎ ‎“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意思是不要嫌弃我的贫穷低贱,委屈您赐予我教诲,“曲”,敬辞,表对方降低身份。‎ ‎(11)“避席拱手谢曰”意思是离席站立拱手道谢,“避席”,离席站立,表示尊敬。‎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段时间,一批短视频应用爆红,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新文化形态之一。这些短小的表演以模仿流行歌曲等的“秀”作为基础,形式随意,花样繁多,虽____________,但却成为现在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片段式、瞬间性的“表演式”展开生活记录,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短小的片段并不追求很深的意义,而注重某种片刻的“感觉”。比如今天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爽”或“萌”。这当然说不上是高雅的趣味,( ),其中展现出来的活力____________∘它所表现的一些积极内容,所传播的“正能量”,能够与主流文化相兼容,也能让青少年群体____________,对他们的社会认同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史上历来有“文”“野”之分:一方面,文艺精致化提升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草根文化的滋养和丰富也____________。“文”要提升“野”,“野”要丰富“文”,这样的规律是文化和文艺发展的必然。‎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瑕瑜互见 不容置疑 乐此不疲 至关重要 B. 鱼龙混杂 不容置疑 乐此不疲 不可或缺 C. 鱼龙混杂 不容小觑 喜闻乐见 至关重要 D. 瑕瑜互见 不容小觑 喜闻乐见 不可或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通过片段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B. 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段式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C. 它通过片段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D. 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段式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它确实已经是一种突然兴起并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 B. 因为这种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确实已经突然兴起 C. 但这种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确实已经突然兴起 D. 因为这已经是一种突然兴起并确实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瑕瑜互见,比喻有缺点也有优点,表示客观的评价。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此处指的是流行短视频作品,不是指人,应选“瑕瑜互见”。‎ 第二空:不容小觑,指的是不能小看,不能轻视。不容置疑,意思是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此处指对待短视频的积极作业不能轻视,没有“怀疑”的意思,应选“不容小觑”。‎ 第三空: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此处指短视频这种艺术的形式很受大众欢迎,应选“喜闻乐见”。‎ 第四空:不可或缺,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至关重要,相当重要,要紧关头不可缺少。此处指草根文化的作用也是不能缺少的 ,应选“不可或缺”。‎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画线句子中,“表达”和“追求”不搭配,“体现”与“追求”更配,可排除AB;“片段式”“瞬间性”都是对“生活记录”特点的描述,可排除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首先,根据转折关系,排除BD项。其次根据句式一致性,前文说“这当然说不上是高雅的趣味”,联系选项,衔接句应为“是……现象”。排除C项。‎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四、写作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生活中,常常有人宁愿去关心一位影星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关心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答案】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爱。爱可以是舍身而取义间的勇气,爱可以悄然衰败、更护红花的柔情,爱可以是一起慢慢变老的承诺,爱也可以是……‎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已近黄昏,天原是湛蓝湛蓝的,却变得昏黄无力,路边的花原是红得咧开嘴笑的,却变得暗淡无光,正如我的心原是欢欣激动。‎ 今天,是我的生日,梦想中,应该是爸妈陪着,蛋糕吃着,生日歌唱着,心头热着,但我只是梦想着。繁忙的工作夺去了我亲爱的父母,我嫉妒他,更恨他。早上起来,父母已去工作,晚上回家,父母还在工作,总是沉重地反复地踏着这条回家的路,回到那已不像家的家,呆呆地坐在冰冷的椅子上,迷惘地望着那条路上,等待着我至亲的人。‎ 我的生日,也许只有我自己记着。风儿吹来,夏天的风,却冷得我发抖,叶子“沙沙”的响,也许只有它们能为我唱生日歌了,也许只有这路、这树、这花,能陪我过生日了,心中有些许安慰,这情景,对我,很凄惨。我一直走着,走着,那座冷清的房子也显现在远处,又是那座讨厌的房子,我心想。可反常的是,透过房子门口的窗户的,是一股股鲜黄的光,是灯光!难道父母回来给我过生日?我疯狂地跑向房子,心跳越来越快,心头越来越热,每一步的迈步,都伴随着一次心灵的共振,怀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心情,奔向那座“久违”的房子。‎ 到达了新大陆,我的心激动得快要跳出来,推开门,温暖的灯光,温暖的空气,萦绕在我温暖的心间。是的,没有父母作陪,却留下了一只燃着蜡烛的蛋糕和一张小留言条:“生日快乐!……对不起……永远的爸妈”我的心间炫烂地绽放着礼花,一阵温馨,一阵感动,五彩缤纷,我满怀希望地坐在那张椅子上,向它传递着热量,融化着过去残留的冰,泪眼朦胧间,幽长的小路,走来的是至亲的人……‎ 天空更蓝,花儿更红。爱,在我身边。‎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原材料中的仅有的一句话,“生活中,常常有人宁愿去关心一位影星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关心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考生要注意材料中体现的是人们的关准点,体现的是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的心理。所以考生可以从以上对材料的理解立意为:过分关注明星生活的虚幻和浮躁心理、我们应该关注身边的普通人生活、生活实际就是普普通通的柴米油盐、盲目追星心理会让人颓废,以上都可以是考生立意的角度和写作的方向,考生要注意根据自己的理解扣住对材料的解读,同时不要忽略当下社会人的心态和心理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作文,考生特别要注意本题有明确的文体限定:记叙文。注意记叙文写作记叙的真实,要从自己和身边的生活写起,要有一定的关注当下现实的眼光和深度。‎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