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诸暨中学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马燕萍 2019.11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蛊(gǔ)惑 乳媪(ǎo) 修禊(xì) 对症(zhèng)下药 B. 粗糙(cāo) 笑靥(yàn) 伺(sì)机 长歌当(dàng)哭 C. 赧(nǎn)然 赁(lìng)屋 瞭(liào)望 呱呱(gū)而泣 D. 蜕(tuì)皮 冥(míng)然 桀骜(ào) 供(gòng)不应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本题中, B项,靥,应读yè; C项,赁,应读lìn; D项,供,应读gōng。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营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B. 我极报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 C. 处在互联网时代的乌镇奏出了一曲曲古韵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新声。 D. 我向来是不殚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本题中, A项,营头微利,应写作“蝇头微利”; B项,报歉,应写作“抱歉”; D项,不殚,应写作“不惮”。 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唱家演唱的那首《诸葛亮》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 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如果不加甄别,就可能在一次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 C. 那些盛开的片片花瓣,被片片荷叶衬托,在阳光与水光的交映下,粉红、碧绿的颜色更加扑朔迷离。 D. “现在网上的知识分享平台鱼龙混杂,”一位网友说,“它们在‘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同时,也在分享着有失真实的故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词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本题中, A项,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此处使用错误。 B项,甄别,审查辨别(优劣、真伪);考核鉴定(能力、品质等)。句中用前者义,正确。 C项,扑朔迷离,指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从上下文看,应改为形容色彩繁杂的“斑驳陆离”。 D项,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句中说的是“现在网上的知识分享平台”,修饰对象不当。 故选B。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五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共搭合作之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空中走廊”等举措,串联起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 B. 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显示,约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超市每天18至22时的销售额常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左右,因此许多城市开启了夜间“掘金”模式。 C. 科学进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无论是一项科研成果的利弊分析,还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水平,乃至一位科学家的功过评说,都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 D. 很多80后,乃至一些在农村长大的90后、00后们,整个童年阶段都没有机会接触图书馆;野草般疯长的求知欲望,只能通过教科书等少得可怜的书本汲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本题中, B项,成分赘余,“超过”后跟确数,把“左右”删去。 C项,语序不当,应为“无论是一项科研成果的利弊分析,还是一位科学家的功过评说,乃至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水平”。 D项,搭配不当,“求知欲望”“通过书本汲取”的搭配有误,可将“汲取”改为“满足”。 故选A。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科幻小说是一种展示不同可能性的文学。《三体》作者刘慈欣借着主人公之一的罗辑之口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 , , , , , 。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①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 ②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 ③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 ④他必须小心 ⑤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 ⑥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 A. ①④⑤②③⑥ B. ①⑤②④③⑥ C. ④⑤②①③⑥ D. ④⑤②③①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解答此题,注意根据“潜行”“轻轻拨开”“不发出声音”“小心”的特点和关联词“因为”,去选择相应的句子。故选B。 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B.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 C. 月仄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黄庭坚) D. 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主要考查比喻修辞的辨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本题中, A项,将人生留下的踪迹比作飞鸿踏雪泥。使用了比喻手法。 C项,将月亮比作金盆。使用了比喻手法。 D项,将焰火比作千树开花。使用了比喻手法。 故选B。 7.下面对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B. 修禊事也。修禊:古代习俗,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C. 期功强近之亲。期: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 D. 余自束发。束发:古人成人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D项,“成人之年” 错误。“束发”,男孩15 岁时束发为髻,成童,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20岁时行冠礼,代表成年。故选D。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夙遭闵凶 而刘夙婴疾病 B. 刑人如恐不胜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C. 匹夫不可夺志也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D. 愿陛下矜悯愚诚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本题中, A项,夙:早年。意义相同。句意: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 B项,胜:尽。意义相同。句意是: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古时候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无法完整地记录。 C项,夺:强行改变。意义相同。句意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年龄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 D项,矜:怜悯/夸耀。意义不同。句意是: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本来就是为了仕途通达,不在乎个人的名节。 故选D。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且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D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本题中, A项,以:介词,因为/介词,用。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而:通“尔”,代词,你的/连词,表转折,却。意义和用法不同。 C项,为:句末语气助词,呢。意义和用法相同。 D项,之:助词,取独/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青雀黄龙之轴 臣生当陨首 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C. 其翼若垂天之云 子非三闾大夫与 D. 及罪至罔加 四美具,二难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题中A项,陨——殒;B项,邪——耶;C项,垂——陲,与——欤;D项,罔——网。故选C。 1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 则告诉不许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C. 臣之辛苦 恨私心有所不尽 D. 列坐其次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本题中, A项,扶持,古义是留意,今义是帮助;扶摇,指盘旋而上,腾飞。古今相同。 B项,告诉,申诉,古今不同;下流,地位卑贱的人,古今不同。 C项,辛苦,辛酸苦楚,古今不同;私心,自己的志愿,古今不同。 D项,其次,它的旁边,古今不同;海运,海水运动,古今不同。 故选A。 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判断,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过数仞而下 ②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③窜梁鸿于海曲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⑥齐彭殇为妄作 ⑦所以游目骋怀 ⑧不知老之将至 ⑨而后乃今将图南 ⑩宾主尽东南之美 A. ①②⑨/③⑦/④⑤/⑥/⑧⑩ B. ①⑤⑨/②④/③⑦/⑥/⑧⑩ C. ①②④/③⑥/⑤⑨/⑧⑩/⑦ D. ①④⑤/②⑨/③⑦/⑥/⑧⑩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①②⑨名词作状语,落下、抚养、向南飞;/③⑦使动用法,使……逃窜、使……畅游;/④⑤名词作状语,亲手、向上;/⑥意动用法,把……等同;/⑧⑩形容词作名词,老年、美好的事物。故选A。 13.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读书轩中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而刘夙婴疾病 ④仰观宇宙之大 ⑤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⑥彼且奚适也 ⑦使不上漏 ⑧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⑩安能以身之察察 A. ①⑦⑧/②/③⑤/④⑨/⑥⑩ B. ①⑦⑧/②/③⑨/④⑩/⑤⑥ C. ①②/③⑤⑨/④/⑦⑧/⑥⑩ D. ①②/④/⑦⑧/⑤⑥⑩/③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题中①⑦⑧省略句,/②状语后置句,/③⑨被动句,/④⑩定语后置句,/⑤⑥宾语前置句。故选B。 1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我因为命运不好,一直遭遇不幸。 B.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古人对大夫加重施刑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C.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风聚积得也不雄厚,它也无力承载巨大的翅膀。 D.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又在庭院中错杂栽种了兰、桂、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添了光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题中A项,夙:很早;B项,重:慎重;C项,也:表停顿,不译。故选D。 15.下列对《长亭送别》【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 “夕阳”一句,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情何以堪! B. 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引发了读者丰富的联想。 C. “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 “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有误,莺莺此时充满离别的伤感。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是为了渲染这种伤感的氛围,而不是留恋美景的表现。故选D。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侍东宫 当:应当 B.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惟:想 C. 犹蒙矜育 矜:夸耀 D. 听臣微志 听:倾听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臣以供养无主 但以刘日薄西山 B. 急于星火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 臣之进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行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段作者一方面用诚恳的语气,表达对朝廷征召的感激;另一方面写祖母病笃,不能立即报答晋武帝,因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忠诚之心和孝顺之情,跃然纸上,句句合情,字字合理。 B. 选文第二段作者一方面歌颂新朝德政,感激晋武帝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用拟人的手法和工整的对偶句,形象地渲染了祖母卧病在床的凄苦情状。这样是为了直接坦陈自己的真实想法:推辞就任。 C. 选文第三段作者提出了解决问题两全其美的办法,先尽孝道,后报国恩,并以生死必报大恩的保证结束全文。语气诚恳、谦卑、低下,甚至含有哀求之意,更显示出了请求的迫切和辞意的诚恳。 D. “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文章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向晋武帝阐述了忠孝的关系,做到了以情说理,融情于理。 【答案】16. B 17. A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本题中, A当,担任;句意是: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 C矜,怜悯同情;句意是: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 D听,听任,允许;句意是: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中, A项,以:介词,因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项,于:介词,比/介词,在。意义和用法不同。 C项,之:助词,取独/助词,提宾的标志。意义和用法不同。 D项,则;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那么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中,B 项,“拟人手法”“直接坦陈”错。应为比喻;这一段里,作者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并非直接坦陈,而是曲折而又有层次地把内心的想法写得情深理透。故选B。 【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参考译文: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19.下列对《〈物种起源〉绪论》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了。但是因为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又因为我的健康很坏,所以被催促来发表这个“摘要”。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斯先生现在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史,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1858年,他寄给我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并且要求我把它送给赖亦尔爵士,赖亦尔爵士把这篇论文交给林那学会,并刊登在第三卷会报上。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是知道我的工作的人,虎克博士曾读过我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荣誉,认为可以把我的原稿中的若干提要和华莱斯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 A. 作者讲究选词,语言准确严密,如“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 B. 该段交代了《物种起源》之所以要提前发表的两个主观原因:完成全部研究需要许多年月,而自己身体状况差;华莱斯先生得出差不多的研究结论。 C. “他们给我荣誉”可见达尔文作为一个自然学者非常谦虚的精神。 D. 行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正是一个科学研究者所必备的素质和科学家的精神所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B项,“主观原因”说法错误。华莱斯先生得出差不多的研究结论,促使达尔文尽早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客观原因。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公共艺术为城市文化代言 “撒尿的小男孩”,虽然只是布鲁塞尔一件小得不起眼的雕塑,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外来游客的必到之处。这件城市雕塑,不仅承载了布鲁塞尔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无数想象和传奇演绎,更寄托了他们对城市的祝福和希望。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则是这个容器中的主要元素。城市雕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跟这个城市有关的一切,与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千千万万种勾连。正如“开荒牛”之于深圳、“反弹琵琶伎乐天”之于敦煌、李大钊像之于昌黎,好的雕塑往往还能完成对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再诠释与再书写,似一个点睛之笔点亮城市的文化星空。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城市空间规划和打造被提至更为重要的位置。而且“公共艺术”概念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但近来逐渐凸显的城市雕塑过多过滥之势,却不能不让人心生忧虑。 有的城市一味追求高或大的城市雕塑,想要在数字上把文章做到极致,但却忽略了城市艺术最为根本的公共性和艺术性,可谓是本末倒置。有的城市则一味求“新”求“异”,却使得城市雕塑与城市的气质不符。还有的城市,对公共雕塑的创作和管理还停留在装点、美化的初级层面,甚至盲目复制、大肆抄袭,让城市艺术失去了与周边环境与人互动的可能。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在几乎同步的城市建设中避免掉进“千城一面”的窠臼,则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让公共艺术融入城市,需要城市的建设者们少一些拍脑袋的所谓“创意”,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和艺术规律,将公共艺术置于“大规划”中进行统筹安排。而对于艺术创作者们来说,如何在力与美的呈现中实现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的内在呼应,则是永恒的命题。 城市的高度,不仅取决于摩天大楼勾勒出的天际线。让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为城市文化代言,被艺术滋养着的城市,才更厚实也更有活力。 20.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城市雕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是城市这一文化容器的主要元素。 B. 城市雕塑能很好地诠释和书写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 C. 城市雕塑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与市民的生活有着种种联系。 D. 城市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与城市有关的一切。 21.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公共艺术”概念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传播,决定了中国人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理解。 B. 若要一座城市更厚实且更有活力,除了让其被公共艺术滋养着,更重要的是看摩天大楼勾勒出的城市的高度。 C. 对于城市规划者而言,在力和美的呈现中实现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的内在呼应至关重要。 D. 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和艺术规律,对公共艺术进行统筹安排,公共艺术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 【答案】20. B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中,B项,根据原文“好的雕塑往往还能完成对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再诠释与再书写”,B项偷换概念,将“好的雕塑”偷换为“城市雕塑”,范围扩大,故而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项,“决定了中国人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理解”说法太绝对,应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理解”。 B项,主次颠倒,应是“不仅取决于摩天大楼勾勒出的天际线”,更重要的是“让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为城市文化代言“。 C项,对象错误,应是“对于艺术创作者们来说”。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空 村 农 人 屈指算来,离开生我养我的那个偏远的小山村已经有整整二十五年了。与以往不同,这几年每次返乡,总有一种情感使我无法释然,我知道这种感觉叫做“孤独”,孤独的主人不是我,而是我的小村。 为了表示对村邻们的尊重,或是为了更多地感受一下久违了的乡音乡情,每次回老家,我总是把车停在村口,步行回到在村子尽头的家。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走在我从小就摸爬滚打、嬉戏玩耍,熟悉到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的小村的当街上,却渐渐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陌生感。这就是,已经很少看到路上匆匆行走着的或三或两的荷锄下田的农人;也很难再看到街边路口或交头接耳或手舞足蹈地扎堆拉呱的村妇;更看不到滚得浑身是土的“泥猴子”突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斜刺里冲出来、蹭着你一闪而过、眨眼间便没了踪影的孩子们。就连邻居家养的狗,也无精打采地趴在自家大门口,当你从它面前经过,只是百无聊赖、散漫地瞥你一眼而已,再没有了往日的暴躁和骄狂。 显然,小村已全然是一副落寞的了无生机的模样。 有时回家,也偶尔会住上一夜,过去那种吃过晚饭同老人兴致勃勃地拉上一通,然后就着浓浓的乡情倒头便睡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悄然而生的是夹杂着丝丝忧虑的长夜难眠。忧虑些什么呢?这村还是当年的村,这夜还是那样的夜,这夜静得还是像过去那样谁家的大人突然间打了个喷嚏,邻人们也会吓一跳的…… 昔日熙熙攘攘的水井周边空了,随之消失的不仅是村人们担着水挑子匆匆行走的声影,还有水桶碰磕井沿的叮当声和村姑们的棒槌敲打在井台边儿衣服上的空旷悠远声,最可惜的当属随着水担行走而顺着水桶的漏缝儿画在村路上那些蜿蜿蜒蜒的曲线,也早已湮没无迹了;过去塞满了欢声笑语的碾道子空了,再不见了石磙的两侧通常一大一小的两个人推着碾棍周而往复和旁边端着盛满粮食的簸箕候碾的人们,更不见了散在碾道里探头探脑啄食粮屑的鸟儿,剩下的只是碾道两侧石缝里冒出的小草,摇晃在风中,瘦弱又凄惶;过去时光里充满了苦也充满了乐的农家院落也空了,这不是过去农人们的篱笆柴扉被高墙深宅朱门铜锁替代的缘故,实则是因了那些在过去时刻飘荡着的人畜喧闹连同那些缥缥缈缈的炊烟一样,都被一风吹散,再无了踪影。 过去的——那个早晨起来每家每户都会升起袅袅炊烟的小村,那个白天充斥着农具叮当声、大人吆喝声、小孩喊叫声并伴杂着狗叫鸡鸣声的小村,那个晚上在各家的母亲们或高或低的唤儿声中逐渐沉入梦乡的小村,只是我记忆甚或是梦中的故乡了。 如今,小村真的成了老弱病幼的天下,稍微有点力气称得上劳力的人都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偶尔再在街上碰到一两个儿童,他们脸上呈现的不再是过去孩子脸上那种单纯的天真和活泼,取而代之的是让你感到隐隐不安的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静默和成熟。此时我的心情竟像极了现在的小村,空落落的。 海子是同我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玩伴,初中毕业后,就成了村里打工队伍中的一员。去年在这个城市里碰巧见到了急匆匆赶路的海子,刚过不惑之年的他,由于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昔日满口白白的牙齿已经掉了一半。海子同我说,要到城市的另一头去跟在人家家里当保姆的媳妇见一面。海子说,现在都不知道哪里是家了,一家四口分在三个地方,只有在农忙和春节的时候才能回老家同两个孩子一起住上几天…… 有时候我常想,海子们的家究竟是在哪里呢?他们也已经成了村庄的客人了吗?或许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孩子们也会“笑问客从何处来”吗? (选自《散文选刊》) 22. 简要概括文章标题“空村”中“空”的内涵。 2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4.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答案】22. ①人空,壮年外流,只剩老弱病残。②景空,村庄萧条衰败。③心空,乡村人精神空虚。 23. ①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很难看到小村当年的忙碌之景。②农人村妇等细节,是对难以言说的陌生感的具体描写。③将小村进行前后对比,写出小村衰落之景。表达了对村庄陷落的惋惜和感伤之情。 24. ①揭示了当下的农民正逐步成为异乡人,乡音、乡情、乡愁正在淡化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未来命运的关切之情。③表达了作者对农村陷落的痛惜,对农村未来的担忧,对农村前景的迷茫之情。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文章标题‘空村’中‘空’的内涵”,首先分析标题“空村”的“空”表面含义,所谓“空”就是不包含什么,没有内容,标题中用来修饰“村”,考生就要到文中圈出写村子空的内容,如第三段“已经很少看到路上匆匆行走着的或三或两的荷锄下田的农人;也很难再看到街边路口或交头接耳或手舞足蹈地扎堆拉呱的村妇;更看不到滚得浑身是土的‘泥猴子’突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斜刺里冲出来,蹭着你一闪而过,眨眼间便没了踪影的孩子们”,第八段“如今,小村真的成了老弱病幼的天下,稍微有点力气称得上劳力的人都走向了外面的世界”,由这些内容可知,“空”指的是人空,壮年外流,只剩老弱病残;如第六段“昔日熙熙攘攘的水井周边空了,随之消失的不仅是村人们担着水挑子匆匆行走的声影,……更不见了散在碾道里探头探脑啄食粮屑的鸟儿,剩下的只是碾道两侧石缝里冒出的小草,摇晃在风中,瘦弱又凄惶”,由这些内容可知,“空”还指景空,村庄萧条衰败;如第八段“偶尔再在街上碰到一两个儿童,他们脸上呈现的不再是过去孩子脸上那种单纯的天真和活泼,取而代之的是让你感到隐隐不安的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静默和成熟。此时我的心情竟像极了现在的小村,空落落的”,此处的“空”又指心空,乡村人精神空虚。考生依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的能力。语言的鉴赏题,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首先找到设题的句子,明确句子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已经很少看到路上匆匆行走着的或三或两的荷锄下田的农人;也很难再看到街边路口或交头接耳或手舞足蹈地扎堆拉呱的村妇;更看不到滚得浑身是土的‘泥猴子’突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斜刺里冲出来,蹭着你一闪而过,眨眼间便没了踪影的孩子们。就连邻居家养的狗,也无精打采地趴在自家大门口,当你从它面前经过,只是百无聊赖、散漫地瞥你一眼而已,再没有了往日的暴躁和骄狂”,这段文字是写现在乡村的情景,属于描写性的句子,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这段文字主要使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如“很少看到……;也很难再看到……;更看不到……”是排比,写到邻居家的狗,作者使用“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等词语来形容狗,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如把孩子比作“泥猴子”,借助这些修辞,写出现在村子的冷清寂寞,当年的忙碌已经成为过去;如“交头接耳”“手舞足蹈”“扎堆拉呱”等是对村妇的细节描写,作者在把如今乡村与过去的对比中表达了对村庄陷落的惋惜和感伤之情。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意蕴的探究。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解答本题要抓住“地平线”的形象特征,剖析它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意义。题干要求“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这是探究题,探究的方向指向文章主旨。首先分析最后一段所写的内容,“有时候我常想,海子们的家究竟是在哪里呢?他们也已经成了村庄的客人了吗?或许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孩子们也会‘笑问客从何处来’吗”,文章以三个问句收尾,第一句探问海子们的家在哪里,第二句直接说“成了村庄的客人”,第三句则彻底成了异乡人,作者以三个问句揭示了当下农民的现状,即正逐步成为异乡人,他们的乡音、乡情、乡愁正在淡化;问句之中流露出作者对农民未来命运的担忧——没有了家,没有了根的我们该如何安置我们的心灵!作者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农村未来命运的担忧,对农村前景的迷茫之情。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考生可以从修辞和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 三、文言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答鲍觉生书 [清]吴定① 顷邀惠书,省仆动静安否,情重辞温,增仆远望,仆自足下北游,沈默闲处,叹左右益少通敏之才、可与之深言文字者,以此私恚,他无足怀。 仆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颜、曾之伦,执经杏坛,觌②圣人之德辉;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杨、游诸人,立程子、朱子之堂,饫闻其训诫;已念二者虽不可得,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 既成童,出与乡闾读书之子游,见其所倾向者,无非科举之学,众人一志,传习成风。叩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退而告诸父兄,始知讲道劝学之风,海内衰歇者数十年矣。于是怆然内悲,太息向之所志不度也。 年既壮,涉历东越吴楚之交,交游日广以远。见有嗜好三代旧章法物,以考订为工;有慕秦汉以来之诗歌古文,以文藻风流相尚,私心喜且慕,谓此虽非吾学所急,抑亦可备斯道什一之资,宜以余力讲明其术也。于是或师焉,或友焉。盖自幼至今,同志相导之助,莫盛于此时矣。 今者年已五十,足不涉四方,而四方雄俊之群旧尝假馆于歙者,或散或亡,不可复合,无所慰其意。冀得一二俊秀后进,与之相劝相成;而来游者,类溺没于科举旧习,而不能为之展其志,拓其才。盖虽考订、辞章之末,鲜有能助我者,况其他乎?呜呼!幼志不可遂矣,即壮岁师友相从之欢,亦渺不可复。甚矣,岁晚而道益孤也! 君子之志于道也,合众人之贤明,以群相诱掖,虽中材企及之而有余,竭一己之私智微能,委曲与道相从,虽豪杰有所不足。仆之智不逮中人,而偏违众。有志于道,譬如深居暗室,无人导延,乃欲积跬步以致千里,吾知有画地以终焉已。向者仆方稚昧,不自度德薄才庸,奋然以继孔孟之传自任,其志岂小哉?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孰能指我哉?此所以中夜伏枕太息,而深以不克成其幼稚之志自悲也。 足下少而才,在门墙中最为笃志于学者,因来书念仆勤拳,故发愤举仆今昔之恨,而一为足下道之如此。 [注]:①吴定,安徽歙县人。早年曾从桐城派刘大櫆学习古文。②觌:(dí)相见,见。 2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叩以圣贤之道 叩:询问 B. 抑亦可备斯道什一之资 资:帮助 C. 而四方雄俊之群旧尝假馆于歙者 假:借 D. 故发愤举仆今昔之恨 恨:怨恨 2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奋然以继孔孟之传自任 思垂空文以自见 B. 退而告诸父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即壮岁师友相从之欢 凌万顷之茫然 D. 乃欲积跬步以致千里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封信历数了自己从幼年至老年的治学经过,将士子争相趋鹜科举的举动与自己孤独中苦心钻研的坚持对比,更凸显了在世俗化氛围中治学的不易。 B. 作者思慕春秋、南北宋时代,又游历广远,或拜师,或求友,以求问道。这都反映出他渴望追随贤者以及对“道”的孜孜以求。 C. 作者面对与自己交好的朋友与同辈,袒露真情,真挚感人,倾诉自己求学向道的经历,希望对人有所裨益,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 D. 面对继承孔孟之道的宏大志向,作者认为即使中人之材,如果能有他人的扶持引导,而非独学无友,也一定不会是现在的局面。 2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孰能指我哉 29.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竭一己之私智微能,委曲与道相从,虽豪杰有所不足。 【答案】25. D 26. D 27. C 28. 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孰能指我哉(//是可断可不断处) 29. 用尽自己的微薄才智与能力,曲折不顺地随从于道,即使是豪杰之士也有做不到的。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本题中, A项,句意为:询问他们圣贤的思想体系。叩,询问。选项解释正确。 B项,句意为:然而也可以从这方面得到些许的帮助。资,帮助。选项解释正确。 C项,句意为:而四方一群杰出的、曾经在歙县借用馆舍的老朋友。假,借。选项解释正确。 D项,句意为:因此激愤地举出我一生的遗憾。恨,遗憾。选项解释不正确。 故选D。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中, A项,前句句意为:奋勇地把继承孔孟的学说作为自己的职责。以,介词,把。后句句意为:想让(自己的)著作流传后世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连词,表目的,来。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项,前句句意为:回家将这种情况告诉父兄。而,连词,表承接。后句句意为:君子知识渊博还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而,连词,表递进。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C项,前句句意为:就是壮年时师长学友之间相互切磋的快乐。之,助词,的。后句句意为: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项,前句句意为:竟想要积跬步而到达千里。乃,连词,竟然,却。后句句意为:如今您竟然教导我推举贤士。乃,连词,竟然,却。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C项,“与自己交好的朋友与同辈”错误。由“足下少而才,在门墙中最为笃志于学者”以及全文的标题可知,作者面对的是自己的门生。选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故选C。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断句:指在说话或朗读时,在语句前后以及中间所作的间歇,其作用在于使句子结构层次分明,也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朗读停顿一般是以意思为单位的。句意为:如今已年老了,值得肯定的只有这点。想要尽自己的才智,在暮年求得成功,可是独学而无友的痛苦,反而超过从前,碰上疑难问题,谁能指点我呢?分析可知,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岁今艾矣”,“岁”作主语,“艾”作谓语,“矣”常用于小句末尾,表示感叹,主谓结构,结构完整,应断开;“而所可者止此”,“而”是连词,“所可者”作主语,“止”作谓语,“此”为代词,句意完整,应断开;“思欲毕智尽才”,“思欲”表达作者的主观愿望,“毕智”“尽才”结构对应,句意完整,应断开;“责功暮齿”,意思是在暮年求得成功,句意完整,应断开;“而独学之苦”,“而”是连词表转折,意思是可是独学而无友的痛苦,根据文章情感可选择在此停顿,句意完整,应断开;“反甚于前”,反而超过从前,句意完整,应断开;“遇歧途”,碰上疑难问题,句意完整,应断开;“孰能指我哉”,谁能指点我呢?句意完整,应断开。故本句断句为“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孰能指我哉”。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竭:用尽。委曲:曲折不顺。虽:即使。 【点睛】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具体方法有一、读文段,通文意。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辨句式。 参考译文: 刚刚接到来信。问候我起居好否,感受到你的情意深重,因为你的言辞温厚,更增添了我对远方的你的思念。自从你北行,我闲居寡言,感叹身边更加缺少可与深谈文章的通达敏捷的人才,因此内心常闷闷不乐,其他不值得挂念。 我八岁入私塾,诵读《四书》《六经》,常发感慨,希望能游历春秋时代,追随陪同颜回、曾参这些人,手捧经书在杏坛听孔子讲学,眼见圣人的道德光辉,又想游历南北宋时代,与杨时、游酢等人一道,站在程颢、程颐和朱熹讲学的课堂,饱听他们的教诲。虽想到这两种愿望不可能实现,然而又怎么知道当今社会没有道德深厚纯正的人,没有可以聚众讲学,可以扶助我的人呢? 到了15岁,出门与乡里读书人交往,见他们所向往的,不过是科举考试的学问。众人一心,传习成风,若问他们圣贤的思想体系,就都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你狂痴而嘲笑你。回家将这种情况告诉父兄,才知道讲道劝学的风气,在天下衰落而趋于终止已经几十年了。于是内心悲伤,叹息从前的志向不能实现了。 进入壮年,到过东越吴楚这些地方,交游不断广阔深远,见有的人爱好夏商周三代的典章文物,擅长考据订正;有的人钦慕秦汉以来的诗歌古文,以文采超逸美妙相推崇。内心喜悦而且羡慕,认为这些虽不是我急着要学的,然而也可以从这方面得到些许的帮助,应当用多余的力量通晓这种学问。于是我或者从师请教,或者交友互学,大概从小时到现在,志同道舍的人相互引导帮助,没有比这一时期更多的了。 如今已年满五十,脚不出乡里,而四方一群杰出的、曾经在歙县借用馆舍的老朋友,有的离散,有的死亡,不可能再聚合,已没什么能够安慰我的心。希望得到一两个俊秀的青年,与他相互勉励,一同长进;可是来交往的人,大抵沉溺在科举考试的旧习中,不能因此伸展志向,拓展才能,即使对考据订正辞章这类并非根本的学问,也很少能给我帮助,何况其他方面呢?唉!幼年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了,就是壮年时师长学友之间相互切磋的快乐,也渺远不可恢复。严重啊,年纪大但是我追求道更加孤单了! 君子有志于道,能汇聚众人的聪明才智,依靠大家相互引导扶助,即使只有中等才能也能赶得上并且有余;用尽自己的微薄才智与能力,曲折不顺地随从于道,即使是豪杰之士也有做不到的。我的智慧比不上一般人,又偏偏离开了众人。有志于学道,如同深居于暗室,没有人导引,竞想要积跬步而到达千里,我知道只能是局限于自己的学问而终了一生了。从前我幼稚愚昧,没有考虑自己德行浅薄,才智平庸,奋勇地以继承孔孟的学说作为自己的职责,这种志向难道小吗?如今已年老了,值得肯定的只有这点。想要尽自己的才智,在暮年求得成功,可是独学而无友的痛苦,反而超过从前,碰上疑难问题,谁能指点我呢?这就是我半夜伏枕叹息,深深感到不能实现幼年时的志向而悲伤的原因啊。 你年轻而有才干,在门生中是最为志向专一、追求学问的人,因为来信殷勤恳切地想念我,因此激愤地举出我一生的遗憾,将这种情况全部告诉你。 四、古代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30.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3)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________,_______?(《渔父》) (4)________________,不可胜记,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5)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答案】(1)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2)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3)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旷、纡、骇瞩、玉骢、皓皓、摩灭、倜傥、坳堂、胶。 五、作文(共40分) 3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有的人来说,空白就是一无所有; 对有的人来说,空白意味着更多可能。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请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明确,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欺不惧,笑看风云 有人说:“空白就是一无所有。”也有人说:“空白意味着很多可能。”两种说法貌似矛盾,实则一体——正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意味着无限可能。好比一张空白的宣纸,起初纸面一片空白,一无所有;可是一旦有人在上面泼墨挥毫,笔走龙蛇,就可能成就一篇名作;也有可能,有人酒后发疯,在上面胡乱涂鸦,好好一张白纸变得白不白,黑不黑,成为废纸。可见,空白只是眼前的一无所有,未来意味着很多可能。 空白充满着不确定性,人生亦是如此,面对人生的空白期,我们当不欺不惧,有所为,有所不为。 所谓“人生的空白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低谷阶段。五彩斑斓,衔玉而生的终究是个例,在成长的过程中,人总是要经历这样那样的低谷期,对此,我们要有所敬畏。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孔子认为后生可畏,是因为后生有各种不确定性,眼前固然默默无闻,但金麟终非池中物,不定将来一遇风云便化龙呢!当盖茨年少退学,在车库中白手起家时,谁曾晓得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有朝一日会龙腾于野,创立伟大的微软?马云高考三次落榜,与一帮同学去肯德基应聘服务员,唯独他被扫地出门,谁知道小马哥二十年后竟成中国首富?这样的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因为他们有志向,更有能力,在人生的空白期,他们并非一无所有。 相反,如果真的把人生的空白期当作一无所有,或自暴自弃,或窃笑唾弃的,终将沦为历史的笑柄。当年,马化腾初创腾讯时,筚路蓝缕,一度想作价100万元贱卖QQ,只是买家认为少年可欺,死命压价,反而迫使马化腾置之死地而后生。试想,如果当初马化腾屈服于压力,自暴自弃,何来今天万亿市值的腾讯帝国?苏秦落魄时,一无所有,兄嫂妻妾皆笑之,谁曾想后来他会拜相六国,权倾天下?当他衣锦还乡时,兄嫂惊恐谄媚的嘴脸成为一代名相功成名就的注解。由此可见,人生的空白并非一无所有。他人“空”时,不欺;己身“空”时,不惧;这才是做人的正确态度。 当然,“空白”并非“成功”的代名词,在人生的白纸上,有人能创作旷世名篇,风流百代,然而更多的人,终究碌碌无为,归于尘埃。在这条由“一无所有”通向“无限可能”的独木桥上,需要强大的毅力和心志,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面对人生的空白,唯有不欺不惧,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笑看风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材料主要讲“空白”。“空白”,空着的地方;没有填满的部分,或尚未开发的项目和领域。既可以指物质上的贫困,也可以指精神上的贫瘠。这表明写作有很大的空间和灵活性。主旨在于思考人生。需要考生对不同的生活态度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思考,从而写出自己在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上的个人感悟。可以抓住“一无所有”真切体验,来表达自己人生的感悟;也可以抓住“无限可能”,来思考什么是“空白”的内在精髓。世界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任何状态都是有可能的,从贫困(贫瘠)到富有,从失望到希望,从失败到成功……也可比较不同人的“空白”,凸显对人生的思考。“空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造就不同精彩的人生。 参考立意:1、为人生留白2、让空白拥有无限的可能3、空白也是一种色彩 参考素材: 1、泰戈尔曾说:“天空中没有飞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空白,不意味着数字上的“零”和物质上的一无所有,它是洞察一切后的缄默,是种种色彩累叠后的深深蕴藏,是一种超脱,一种平静,一种别样的完满。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白”是一门艺术,不同于西方绘画颜料的浓墨重彩,色彩大块涂抹以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中国山水画仅以尺幅之地却将万千境界收略其中。一叶浅淡的小舟,一弯纤细的钓钩,一个钓翁萧索的背影,笔墨蜿蜒于宣纸之上,却留下大片空白供鉴者自我琢磨。诗词也同样讲究“清空”意境。常州词派推崇“羚羊挂角,不留痕迹”,所作词读来,只觉含蓄蕴藉,百转千回的情绪被掩藏在字面下,于曲径处通幽,这便是留白的妙处。 3、塞尔努达也曾于诗中写道:“一片雪落在另一片雪上画,在落雪的内华达。”纯白色的画面,轻盈的思绪便沿着那拥有鸟的名字的铁路,向那未知的大洲翩飞。可见,西方文化中也有“留白”的相通处。 4、人们每天忙忙碌碌,争取金钱和地位,沉溺于琐事和俗务,这些事物充斥着人生。这种没有空白的生命,最终有几个不是赢了别人,输了自己。没有空白的人生,永远都不会有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愉悦。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艺术,有时就是一门留白的艺术。 结构示例:“不欺不惧,笑看风云”,文体:议论文。首段分析阐述材料,第二段提出论点:不欺不惧,有所为,有所不为。观点鲜明而深刻。主体部分:第三段正面论述,第四段反面论述,第五段深入一层,辦证分析。综合运用喻证、引用、例证、对比论证等手法。结尾重申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