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语言运用题 1.选出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 筑窠(cháo) 勾(gōu)当 踢毽(jiàn)子 桑田苇泊(bō) B. 裹挟(xiá) 挺刮(guā) 一溜(liū)烟 衮衮(gǒng)诸公 C. 褊(piān)狭 佣(yòng)人 顷(qīng)刻间 卑处一隅(ǒu) D. 挣(zhèng)脱 标识(shí) 捋(luō)虎须 乘(chéng)人之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汉字字音。字音中容易出错的有字形相近的形声字,这些字读音可能相同也可能相近,当然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掇,啜,缀;菅和管。因此做题时要格外留心,看清字形。最重要的是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认真识记、做练习、做笔记。A项,勾(gōu)当,“勾”读“gòu”;桑田苇泊(bō),“泊”读“pō”。B项,裹挟(xiá),“挟”读“xié”;一溜(liū)烟,“溜”读“liù”;衮衮(gǒng)诸公,“衮”读“gǔn ”。C项,佣(yòng)人,“佣”读“yōng”;顷(qīng)刻间,“顷”读“qǐng”;卑处一隅(ǒu),“隅”读“yú”。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 A. 遨翔 谛听 薄荷碇 优哉游哉 B. 废弛 底版 灌木丛 作奸犯科 C. 劝戒 典籍 仲裁庭 雍荣大度 D. 发轫 土墩 笑咪咪 琢磨不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复习建议1、 博闻强识。 ①博闻,即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 ②强识,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2、 加强练习。 3、学会区别同音字。 4、学会以音辨形。 ⒌学会以义辨形。⒍学会根据语境辨形。 A项,“遨翔”,应为“翱翔”;“薄荷碇”,应为“薄荷锭”。 C项,“劝戒”,应为“劝诫”;“雍荣大度”,应为“雍容大度”。D项, “笑咪咪”,应为“笑眯眯”;“琢磨不定”,应为“捉摸不定”。 3.依次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的诗句和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向漫天嵯岈的秦岭山地出发,蓦然忆起“___ __,_____”。秦岭_____几百里,山峰罗列,没留空白。那些无法形容的皱褶,______,极尽变化。所谓美,是需要载体的吧,所以_____,留下山川,层层叠叠,半藏半,留下美以待画家诗人。 A.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绵延 天造地设 开天辟地 B. 回首灯火红尽处,应是长安 绵延 巧夺天工 鸿蒙初辟 C.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蜿蜒 天造地设 鸿蒙初辟 D. 回首灯火红尽处,应是长安 蜿蜒 巧夺天工 开天辟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选词填句的能力。答题前先整体阅读语段,整体把握语段的内容。然后重点捕捉语境,比较所给的几个词句之间的区别。“回首灯火红尽处,应是长安”形容对故乡或意中人的殷切思念,本段此处无此意。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为了引出秦岭山峰。天造地设,意思是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工。合乎语境。“巧夺天工”的意思是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用在此处错。因此选A项。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制造”的繁荣说明了我们的进步,但“中国制造”的不足却值得深思: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我们不仅将受制于人,而且还会沦为“打工者”。 B.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火场通过了“三进三出”,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C. 特朗普及其内阁成员频频强硬表态,中美贸易战剑拔弩张。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令人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D. 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格式的整饬以及思想的积极而著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分句递进关系颠倒,将“沦为打工者”与“受制于人”互换位置。B项,词语赘余,删掉“通过了”。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令人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或“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5.王先生的QQ签名档写着“庆贺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A. 新婚洞房 B. 乔迁搬家 C. 添丁进口 D. 仕途顺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弄璋之喜,意思是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因此选C项。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6.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一项是 A. 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 B. 在杭州至今可以看到很多的“土房子” C. 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主要采用地渗技术。 D. 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在农村里尚有遗存。 7. 对原文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多年来,我们向西方的学习,导致了我们的城市建设失去了个性。 B. 地方决策层主张旧城非拆不可,使不少的城市都“没有历史”了。 C. “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是四合院拆除与否的一个依据。 D. 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却一次次被全面“覆盖”。 8. 如何保卫我们的城市传统,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出既有高楼大厦、又有文化独特性的魅力城市。 B. 我们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普遍意义上的构成文化根基的大众生活上来。 C. 我们在心态上不该追赶发达国家,城市外观上也不应再靠近发达国家。 D. 我们的方法是抛弃简单的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提倡适度复古。 【答案】6. D 7. C 8. B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在农村里尚有遗存”这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在城市中已中断。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我们的城市建设失去了个性”是学习流于简单导致的,并非因为“我们向西方的学习”。B项,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D项,是被忽略,没有被全面覆盖。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既有高楼大厦”错,无中生有,应去掉。C项,“城市外观上也不应再靠近发达国家”犯了绝对化错误。D项,是不要“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不是“简单的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生 刘孝廉,能记前身事。自言一世为缙绅,行多玷。六十二岁而殁,初见冥王,待如乡先生礼,赐坐,饮以茶。觑冥王盏中,茶色清彻,己盏中,浊如胶。暗疑迷魂汤得勿此乎。乘冥王他顾,以盏就案角泻之,伪为尽者。 俄顷,稽前生恶录,怒,命群鬼捽下,罚作马。即有厉鬼絷去。行至一家,门限甚高,不可逾。方趑趄间,鬼力楚之,痛甚而蹶。自顾,则身已在枥下矣。但闻人曰:“骊马生驹矣,牡也。”心甚明了,但不能言。觉大馁,不得已,就牝马求乳。逾四五年间,体修伟。主人骑,必覆障泥,缓辔徐徐,犹不甚苦;惟奴仆圉人,不加鞯装以行,两踝夹击,痛彻心腑。于是愤甚,三日不食,遂死。 至冥司,冥王查其罚限未满,责其规避,剥其皮革,罚为犬。意懊丧,不欲行。群鬼乱挞之,痛极而窜于野。自念不如死,愤投绝壁,颠莫能起。自顾,则身伏窦中,牝犬舐之,乃知身已复生于人世矣。稍长,见便液亦知秽,然嗅之而香,但立念不食耳。为犬经年,常忿欲死,又恐罪其规避。而主人又豢养,不肯戮。乃故啮主人脱股肉,主人怒,杖杀之。 冥王鞫状,怒其狂猘,笞数百,俾作蛇。囚于幽室暗不见天闷甚缘壁而上穴屋而出自视则身伏茂草居然蛇矣。遂矢志不残生类,饥吞木实。积年余,每思自尽不可,害人而死又不可,欲求一善死之策而未得也。一日,卧草中,闻车过,遽出当路,车驰压之,断为两。 冥王讶其速至,因蒲伏自剖。冥王以无罪见杀,原之,准其满限复为人,是为刘公。公生而能言,文章书史,过辄成诵。辛酉举孝廉。每劝人:乘马必厚其障泥,股夹之刑,胜于鞭楚也。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言一世为缙绅 缙绅:乡绅 B. 主人骑,必覆障泥 覆:加上 C. 冥王鞫状 鞫:审讯 D. 遽出当路 当:把守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故啮主人脱股肉/平明,汉军乃觉之 B. 害人而死又不可/襟三江而带五湖 C. 不加鞯装以行/木欣欣以向荣 D. 股夹之刑/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囚于幽/室暗不见天/闷甚/缘壁而上/穴屋而出/自视则身伏茂草/居然蛇矣 B. 囚于幽室/暗不见天/闷甚/缘壁而上/穴屋而出/自视/则身伏茂草/居然蛇矣 C. 囚于幽/室暗不见/天闷甚/缘壁而上/穴屋而出/自视/则身伏茂草/居然蛇矣 D. 囚于幽室/暗不见天/闷甚/缘壁而上/穴屋而出/自视/则身伏茂草居/然蛇矣 12. 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投胎为马前,刘孝廉看到门槛很高,迈不过去,犹豫间遭到了恶鬼的抽打。 B. 主人和奴仆们骑马时,都不加鞍垫,两腿一夹就叫它跑,使刘孝廉非常痛苦。 C. 刘孝廉一生很会说话,诗文书史,过目成诵。辛酉年被地方官推举为孝廉。 D. 小说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反而削弱了“劝人行善”的这一主旨的力量。 【答案】9. D 10. C 11. B 12. A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D项,当,挡住的意思。 点睛: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前一个“乃”,副词,就;后一个“乃”,副词,才。B项,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表并列。D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为连词,表修饰。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囚于幽室”句子意思简单明了,结构完整,后面断开;“暗不见天”省略的主语是幽室,前面要断开;“闷甚”“缘壁而上”“穴屋而出”“自视”“则身伏茂草”“ 居然蛇矣”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蛇,前面分别断开。这句的意思是,把它囚禁在黑屋子里,成天不见天日。它感到闷得慌,便顺着墙向上爬,打了个洞钻出屋来。自己一看已身在草丛里了,变成了一条蛇。因此选B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都不加鞍垫”“使刘孝廉非常痛苦”曲解文意,主人骑它时,会垫好厚厚的鞍垫,慢慢走,它还不算苦。C项,“一生很会说话”曲解文意,是一生下来就会说话。D项,宣扬因果报应,描写刘孝廉的悔改,是为了突出“劝人行善”这一主旨。 参考译文: 刘孝廉这个人,能记得前生的经历。他说他前一世为乡绅,行为不端,六十二岁那年就死了。死后初见阎王,阎王很客气,拿他当乡下有声望的人对待,先是赐坐,后是倒茶。他坐下后,看到阎王茶杯里的茶,色清透明;而自己杯里的荼,却浑得像浊酒。他心里暗想:莫非这便是迷魂汤?他没喝,趁阎王不注意时,把茶倒在了桌子底下,假装已经喝光了。 待了一会儿,阎王查知刘的生前恶行,大怒,命令群鬼将他拉下去,罚脱生为马。接着有个厉鬼牵着他就走。走到一家人家,大门坎太高,不好迈过。他在犹豫徘徊时,鬼用力打了他一下,痛得他跌倒在地。自己看了一下自己,已身在马槽下边了,耳听有人说话:“大黑马生小马驹了,是公的。”他心里十分明白,但不能说话。一时肚里觉得很饥饿,不得已去母马肚下吃奶。过了四五年,小马长得高大健壮。但很怕挨打,见鞭子就跑。主人骑它时,厚厚地垫好鞍子,慢慢走,还不算苦。惟有奴仆们和喂马的人骑它时,都是不加鞍垫,两腿一夹就叫它跑,真是痛彻肺腑。它很气愤,绝食三天就死了。 又回到阴间,阎王查他的罚期还没有满,责备他逃避惩罚,就又命令小鬼剥去他的皮,罚它托生为狗。他觉得非常懊悔, 不愿去托生。众多小鬼就乱打他。它痛极了,跑到了野外,自己想:还不如死了好,气忿忿地一头投下悬崖,跌得爬也爬不起来。自己一看,原来已在狗洞里了,母狗正在抚爱地用舌头舐它,才知道自己又托生为狗了。托生成狗后,稍稍长大了点,见了屎和尿,也知道脏,但用鼻子一闻,却觉得很香,但是下决心不吃它。当了一年狗,常常忿恨得想死,又怕罚期不到再罪加一等。而主人又喂养着不杀他,没有别的办法,就故意咬主人,使主人皮破露骨。主人大怒,就把狗杀了。 他再次回到阴间,阎王审问后,嫌他太疯狂,命令小鬼打他数百棍,罚他托生为蛇。把它囚禁在黑屋子里,成天不见天日。它感到闷得慌,便顺着墙向上爬,打了个洞钻出屋来。自己一看已身在草丛里了,变成了一条蛇。从此,下决心不残害生灵,饿了就吃果实。当了一年多蛇,它每每心想:自尽不可以,害人致死也不可以,怎么能求得一个好死的良策呢?一直没有想出个好办法来。一天,他正趴在草丛里,听见有车子路过身边,它猛地爬出来挡住车的路,结果车轮压过,把它的身子压为两截,蛇死了。 他又一次回到阴间,阎王很惊讶,奇怪它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他匍匐在地作了表白。阎王听了,认为这是无罪被杀,宽恕了他,准它服罪期满复生为人,这就是现在的刘孝廉。刘孝廉一生下来就会 说话,文章书籍一看就能背诵,辛酉年中了举人。他常劝人:骑马必须把鞍下垫得厚厚的,骑光腚马,马被两腿一夹,比鞭子抽打还疼呢。 四、翻译句子 13.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乘冥王他顾,以盏就案角泻之,伪为尽者。 (2)冥王讶其速至,因蒲伏自剖。冥王以无罪见杀,原之。 【答案】(1)(他)趁阎王不注意,把茶杯靠近桌角倒掉了茶水,假装已经喝光了。 (2)阎王很惊讶它这么快就回来了,(蛇)匍匐在地作了表白。阎王听了,认为这是无罪被杀,宽恕了他。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乘,趁着;他顾,看别的东西,指不注意;以,把;就,靠近;尽,喝光。第二句中,至,到,指回来;剖,表白;以,因为;见,表被动;原,原谅,宽恕。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①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这首绝句模仿黄河边淘金者的口吻。 渡黄河 宋琬① 倒泻银河事有无, 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 翻说黄河是畏途。 [注]①明末清初人,曾遭诬陷入狱。 (1)两首诗写出了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提到了“银河”一词,其中“倾泻银河”一句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一句诗? 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银河,在表达主旨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 【答案】(1)曲折、浑浊、浪大。 (2)联想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渡黄河》中,黄河险恶已如银河倾泻,但作者的遭遇其实比黄河更险恶。《浪淘沙》通过直上银河见到牵牛织女的神奇想象,来表现诗人面对险途的豪迈。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回答黄河的特点,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概括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两首诗的内容。“九曲”表明其曲折的特点;“万里沙”“浊浪”表明其浑浊的特点;“浪淘风簸自天涯”“掀天浊浪”表明其浪大的特点。 (2)本题一题两问,第一问要求由“倾泻银河”能联想到李白的哪句诗,考查学生的诗歌背诵能力。“倾泻银河”,如银河倾泻,自己能联想到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句。第二问要求分析两首诗中的银河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不同作用。前一首《浪淘沙》中,“如今直上银河去”诗人想象自己通过直上银河见到牵牛织女的神奇想象,来表现自己面对险途的豪迈。后一首“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写黄河如银河倾泻,突出黄河险恶的特点,“人间更有风涛险”,结合诗下注解理解,作者自身的遭遇比黄河更险恶。 15.按要求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2)复道行空,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5)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答案】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 不霁何虹 (3). 霓为衣兮风为马 (4). 吴楚东南坼 (5). 侵晓窥檐语 (6). 舟遥遥以轻飏 (7). 风飘飘而吹衣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僮、霁、虹、霓、坼、檐、飏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藏:远方的上方 祝勇 ①终于看见珠穆朗玛。那里居住着最高的山神。山峰以无与伦比的体量与高度,拒绝着一切事物的遮挡。即使在数千里外,我也能感觉到它巨大的投影。人们很难从视线中将它删除。现在它已不是试卷上的一道填空题,不是埋在地图册里的蓝色三角,它是一条向上的通路,循着它的坡度攀援,人们就能逐渐摆脱地心的缚力,抵达天空的彼岸。 ②珠穆朗玛在我们转过一个山角时突然出现。那几乎是一个平行的视角,但我知道这只是错觉,是距离暂时赋予我与它平等的权利。几乎所有同伴都端起照相机,以纪录自己的荣耀。当然,这种荣耀是虚假的,当我们真正来到珠峰脚下的时候,我们才明白自己不可能与它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这一点如同我们不可能与神灵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一样显而易见。珠峰下面到处是各种型号的石头,像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彼此挤压或者依靠。石头掩埋了道路,使攀登过程异常艰辛。每个人的登山动作都像狗熊一样笨拙和缓慢。没有人说话,他们只顾艰难地喘息,甚至没有勇气仰望一下那悬在头顶的山峰。 ③我还是感觉到轻微的激动。尽管此行并不以登山为目的,但这次经历显然与攀登我家后面的那个土坡有所不同。除了缺氧和疲劳带来的正常反应外,我并无更多不适。我显然有理由为自己冒险的成功沾沾自喜。在这一刻,我跨越了一道对自己封禁多年的门槛。而这种状态,又助长了我的某种野心。即使走过了第一大本营,我仍然不愿就此停止自己的脚步,不愿意在离珠峰越来越近时突然折返下山。野心是一种古怪的病症,而极端的处境则是它的诱因。这种病症通常使我们对自身能力的估计显得草率、简单和失实。 ④少年时,我对攀登珠峰的英雄充满敬佩。但显然我病弱的小身体一时还无法给这样的志愿提供支撑。对于攀爬类动作有着先天的恐惧,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脆弱很可能使我慷慨激昂的表白成为空头支票。我想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对于攀登充满渴望。他们不仅用长度,而且用高度来计算他们的路途。显然,这是在证实某种能力。于是,他们的视线开始寻找最大的攀登物,那么,在大地上,就不可能有比攀登珠穆朗玛峰更高的理想。最高的山神预示着他们的伟业也标定了他们的界限,他们的足迹不可能比珠穆朗玛更高哪怕一寸。他们试图证明自己的伟大,却反过来证明了山的伟大。他们的全部努力仅仅验证了山的不可超越。珠穆朗玛提供了天梯也拦截了去路,它用最通俗的语言规劝人类——你们的生活其实是有限度的生活。 ⑤珠穆朗玛收容我们的梦想,同时为我们划定了道路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并要求我们最终回到地上,如同藏民,在高山上安置世俗的家。我们无须把自己虚构为神,也不可能打造一副超自然的臂膀。承认自己是一个凡夫俗子,也许是登山者的最大收获,是对于山峰和自身的最终理解。西藏让我们目睹了神与人的分工,人们把难以完成的事业交给神,这是对自然与神的敬畏,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保护。 ⑥无法解释我们对于西藏的痴迷。也许,它为我们的愿望打通了道路,但它既不是他人建立伟业的舞台,也绝非为困局中的我们提供偏方的仓库。它诱使我们离家,又领着我们回家。它让我们丢弃那些虚拟的胜利,告诉我们真理有时就躲在自家的楼下,并且教会我们如何把勇气用于应付现实中的恐惧——凡俗生活中的恐惧有时大于悬崖上的恐惧,在那里,风暴和冰雪都是看不见的。西藏是导师也是朋友,征服或者索取,均暴露了庸俗者的心态,我们应该为此蒙羞。它是一群凡人生存并且跪拜的土地,他们向生活的深部执著地挺进。它从不改变自己,而所谓神圣或者凡俗,只是人们在各自的处境中衍生的一种说法而已。 ⑦西藏是我们身体以外的一个世界,是不可复制、也永难抵达的彼岸。白天,它在我们的远方;夜里,它在我们的上方。 (有删改) 16. 结合登山过程,谈谈作者是如何批判自我和其他登山者的虚荣心的。 17. 作者认为珠峰教会了人们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分条回答。 18. 最后两段哪一句给你的启示最深?为什么? 19.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通过作者攀登珠峰的亲身经历,力图以独特的视角向世人展示出一个神秘、美好、纯净无暇的西藏。 B. 第一段把珠峰比作“一条向上的通路”,既写出了现实生活中珠峰的高大,又突显出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 作者少年时体弱多病,但此时竟能攀登世界最高峰,这对作者来说,是一种令人鼓舞的跨越。 D. 结尾强调了西藏是远离世俗、高不可攀的处所,是不可复制、永难抵达的彼岸,劝诫人们不要痴迷。 E. 全文是一个行者对于路上种种遭遇的自问自解,在既不否定又不肯定的回答里,有着浓重的思辨色彩。 【答案】16. ①远看珠峰自以为能和珠峰平等,但实际上不能与珠峰同一个镜头。②攀爬的艰难令人丧失了仰视珠峰的勇气。③登到一定高度就不愿折返下山,甚至有了渴望登顶的野心,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错估。④试图征服珠峰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伟大,却反过来证明了山的伟大。 17. ①人类的生活其实是有限度的生活。②让人们承认自己是一个凡夫俗子。③学会敬畏自然和神。④学会保护自身。 18. “它诱使我们离家,又领着我们回家”一句,告诉想要征服珠峰、向往远方的人们,人们的生活是一种有限度的生活。即使抵达了远方,我们仍要回到日常。日常,才是比攀登珠峰更为险要的生活。 19. AD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要求结合登山过程,谈谈作者是如何批判自我和其他登山者的虚荣心的。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紧扣题干的要求,“结合登山过程”,分析的对象 是“如何批判自我和其他登山者的虚荣心”。抓住文中作者在写登山过程时,寻找批判自我和其他登山者的虚荣心的词句,然后加以分析。 第二节“当我们真正来到珠峰脚下的时候,我们才明白自己不可能与它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这一点如同我们不可能与神灵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一样显而易见”说明远看珠峰自以为能和珠峰平等,但实际上不能与珠峰同一个镜头。第二节结尾“每个人的登山动作都像狗熊一样笨拙和缓慢。没有人说话,他们只顾艰难地喘息,甚至没有勇气仰望一下那悬在头顶的山峰”说明攀爬的艰难令人丧失了仰视珠峰的勇气。第三节“即使走过了第一大本营,我仍然不愿就此停止自己的脚步,不愿意在离珠峰越来越近时突然折返下山”表明登到一定高度就不愿折返下山,甚至有了渴望登顶的野心,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错估。第四节“他们试图证明自己的伟大,却反过来证明了山的伟大。他们的全部努力仅仅验证了山的不可超越”强调但凡试图征服珠峰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伟大,都是反过来证明了山的伟大。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用文中原话分条回答,作者认为珠峰教会了人们什么。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抓住文中作者通过登珠峰所得到的启示的句子。从第四节最后一句话“它用最通俗的语言规劝人类——你们的生活其实是有限度的生活”、第五节“承认自己是一个凡夫俗子,也许是登山者的最大收获,是对于山峰和自身的最终理解”和第五节结尾“人们把难以完成的事业交给神,这是对自然与神的敬畏,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保护”,能总结出作者的三点感受。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回答最后两段哪一句给你的启示最深,并说明理由。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句子的探究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重点关注最后两段内容,抓住其中对自己最有启示,自己理解感悟最深的句子来分析。比如,“它诱使我们离家,又领着我们回家”一句,告诉想要征服珠峰、向往远方的人们,人们的生活是一种有限度的生活。即使抵达了远方,我们仍要回到日常。日常,才是比攀登珠峰更为险要的生活。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力图以独特的视角向世人展示出一个神秘、美好、纯净无暇的西藏”写作意图理解有误,应是分享珠峰教会了人们的东西。D项,“劝诫人们不要痴迷”曲解文意,人们对珠峰的痴迷是正常现象,第六节开头有“无法解释我们对于西藏的痴迷”即说明这点。 六、语言表达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对联俗称对子,上下联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和不重复用字。而内容上也各有特色、异彩纷呈,比如集句联,即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诗文按照一定的意义汇集成对联。如清人集句联“老鱼跳波瘦蛟舞,祝融先驱海若藏”先后用到了唐代诗人 甲 和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句,又如“桃花尽日随流水,江月何年初照人”先后用到了唐代诗人张旭和 乙 的诗句。 (1)请在横线甲乙处分别填上两位作者的名字。 (2)请效仿上面的示例,从你所学的古诗文中挑选句子,自拟一副集句联。要求语句通顺、主题鲜明、对仗工整。每一句在7—14字之间。 【答案】(1)李贺、张若虚 (2)凤落梧桐梧落凤,舟随浪潮浪随舟。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考生写出两位作者的名字,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记错人名,不能写错字。“老鱼跳波瘦蛟舞”出自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江月何年初照人”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2)本题要求效仿示例,自拟集句对联。答题前先通读材料,理解把握例句的表达形式,集句联由两句不同的诗人的诗句组成,但两句之间要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和不重复用字,且内容上也各有特色,两句组合又具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可以拟“凤落梧桐梧落凤,舟随浪潮浪随舟”。 21.按要求完成下面这道连贯题。 几天前,收到挪威使者的一张请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挪威是个富裕国家,尚且如此节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是更应该节约吗? ①加厚铜版纸、烫金大字、色彩艳丽 ②是用再生纸做的一张卡片,朴素精致,显示着主人的情谊 ③更甚者还要绒面、磨砂带上音响 ④不少单位的请柬,一张比一张豪华精美 ⑤只是构图稍差,美中不足 ⑥对比我们平时收到的一些请柬,不免心生感叹 ⑦请柬的功能很简单,没有必要那么奢华 (1)有一句话与全段不够协调,应该剔除的是:(填序号)________ (2)将剩下的句子排序,填入横线处:________ 【答案】(1)⑤;(2)②⑥④①③⑦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考生找出与全段不协调的一句话。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本段材料谈论的是请柬,通过比较来自挪威的朴素精致又能显示着主人的情谊的请柬和我们收到的豪华精美的请柬,来强调节约问题。句⑤说的是请柬构图问题,与本材料中谈论的话题和角度无在,因此要删去。 (2)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首句先说明收到挪威使者的一张请柬,后面自然应该对该请柬进行交代,因此②在最前面;由挪威的请柬对比我们的请柬,因此后面要接⑥;由“我们的请柬”引出后面的内容,先以单位为例,应跟着④;①照应④中的“一张比一张豪华精美”,应排④后;句③中的“更甚者”与句①是递进关系,应放在①后;⑦是总结评价句,应放在最后。 七、作文 22.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按要求写作。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读完这首小诗,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感悟?你又有过哪些相关的经历和体验?请以“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在不脱离原材料范围的情况下,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 【答案】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同时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睹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既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他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他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他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他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他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的权利。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和现实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 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吧!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命题作文。要求考生以“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前先审读材料。本次作文提供了一首诗,考生要能读懂诗歌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这是一首来自美国诗人的诗,诗中表达了有人对灰蒙蒙星星表示失望,“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去擦亮星星”。这里星星是比喻或者象征梦想或生活中的美好,擦亮星星比喻重拾梦想或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立意时角度不同,立意就不同,本题的参考立意有:1.可从星星的角度立意。蒙尘的星星可以象征遗失的梦想、黯淡的时光等事物,擦亮星星的人,就相应成为重启梦想付诸行动或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慧眼的人。2.从八哥、海鸥和老鹰的角度立意。可与擦亮星星的人形成对比,谈擦亮星星要靠实际行动而非抱怨。要迎难而上,不做逃兵。3.从带上水桶和抹布的细节入手,可以谈擦亮星星的人总是从手边力所能及的小事着手,直到改变星星蒙尘的面貌的。也可以扣主题句中的“总得”二字,强调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勇于站出来,勇于担当。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方法: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总之,在写中考命题作文时要同学们结合题目本身特点多角度去审题,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