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学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学案3

核心突破一 连续性文本(新闻、传记)信息筛选与概括 ‎ ——精细筛选,精准概括 ‎(一)精准判断信息转述的正误 ‎1.信息筛选与整合应遵守的原则和意识 ‎(1)尊重文本原则 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 ‎①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a.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b.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c.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②结构意识。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2.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步骤和方法 信息筛选与整合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筛选信息,就是根据特定要求(标准)从文中检索并提炼相关信息。第二步是整合信息,就是根据特定要求(标准)对筛选所得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重组、综合。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说明需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命题者会有意识地改变、删增原文中的信息的性质、特点、功能,以便让考生能认真、细致地辨别出来。换言之,命题者在转述信息过程中使用了一些设误手段来迷惑考生,这些设误手段(有的叫设误陷阱)主要有: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因果混乱、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混淆时态等。(每一类型的含义及破解之道可参见第一章专题二核心突破二)考生必须识破这些设误手法,才能准确判断选项信息的 正误。‎ ‎1.精准用好常规方法——比对法 比对法是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主要方法,同样可以用在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中,因为它考查的同样是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概括能力。虽说近两年命题加大了对整体阅读与精细阅读的考查力度,比对法好像派不上用场了,但是,只要是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且采用选择题形式,就必然少不了比对法的使用。它是做信息转换选择题的基本和常规之法。‎ ‎(1)比对词语,看选项与原文在词语的作用、范围、程度、时态方面有无改变。‎ 请仔细比对下列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①原文:20世纪80年代以后,霍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上。到2015年,霍先生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70余名博士。他们走向全国各地,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军”。而他本人则被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 选项:霍松林先生为培养人才倾尽心血,被同仁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他所教的学生被学界称为“霍家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霍家军”词语的范围理解有误。原文指的是霍先生培养硕士和博士,选项扩大了范围,变成了“他所教的学生”。‎ ‎②原文: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其实,他的“独”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唱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程砚秋的“独”,看起来挺自私的。我倒佩服程砚秋的“独”,因为他那么早就懂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了。‎ 选项:程砚秋不肯将私房戏轻易传人,当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曲解“自私”一词。原文说其“自私”,实际上是对偷艺者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③原文:记者:中国篮协换届筹备阶段的工作思路是什么?打算做哪些事?‎ 姚明:坦率地说,目前还没有十分成熟的思路和具体的工作安排,还需要认真谋划。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国篮协换届一定要积极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对于篮球改革发展的各项要求,同时一定要凝聚起篮球界有识之士的力量,以及全社会关心篮球、支持篮球人士的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篮球事业发展。‎ 选项:中国篮协换届筹备工作目前还处在前期阶段,还要认真谋划思路和工作,但姚明认为,中国篮协换届已经积极落实上级的要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错把未然当已然。原文中姚明说的是“未来”,不是“已经”落实。‎ ‎④原文:斑纹蜂做完了食物,就开始产卵。它不像别的蜜蜂产了卵后就把小巢封起来,它还要继续去采蜜,并且看护它的小宝宝。小蜜蜂在母亲的精心养护和照看之下渐 渐长大了。当它们作茧化蛹的时候,斑纹蜂就用泥把巢封好。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发生的话,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后,小蜜蜂就能像它们的妈妈一样去花丛中玩耍了。‎ 选项:斑纹蜂从卵到蛹到蜜蜂的时间是两个月,卵到茧的过程中斑纹蜂不封闭自家的洞穴,作茧化蛹的时候,斑纹蜂妈妈会把巢封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斑纹蜂从卵到蛹到蜜蜂的时间是两个月”错误,文中的“两个月”是指从“蛹”到“蜜蜂”的时间,而不是从“卵”到“蜜蜂”的时间。‎ ‎(2)比对句子,看选项与原文在关键句子的句意及其关系的理解方面是否一致,看有无强加因果、说法绝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问题。‎ 请仔细比对下列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①原文:汤一介曾获得很多美誉,哲学巨匠、儒学泰斗、国学大师等。对此,他同已故学者季羡林一样,坚辞拒绝。在汤先生看来,不仅他不是大师,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师。他在《汤一介传》中说得很清楚:“我说现在没有大师,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被普遍接受,还没有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 选项:汤一介对当今时代没有大师原因的分析,可谓见解独到,引人深思,他认为只要没有建立被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就不能被称为大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要没有建立被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就不能被称为大师”的说法过于绝对。‎ ‎②原文: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去看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姐妹。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委员会主席的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委员会主席。‎ 选项:临近退休年龄的成思危从学者步入政坛担任民建中央委员会主席,因为他发现了许多社会弊端,他希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步入政坛与“他发现了许多社会弊端,他希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③原文: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 选项: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个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概括不全面,陈尚君有学术才华,傅璇琮有扶植、支持后辈学者的情怀,也是原因。‎ ‎④原文:法拉奇最喜欢的家人是大伯,这是她的第一位,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位老师。大伯是一名记者,这对法拉奇走上记者之路影响重大。在法拉奇的一生中,她都会引述大伯的忠诫:“在记者这一职业中,一直回响着这样一条铁律: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 受大伯此语的影响,后来法拉奇放弃研习已久的医学专业而拿起了笔,从此写作成了她终身酷爱之事,尤其是在她曾采访过并深深挚爱的伴侣、希腊抵抗运动英雄、反对强权的斗士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于34岁死于车祸后。‎ 选项:影响法拉奇一生最深的人是她的大伯,而她把写作当成终身酷爱之事的引路人却是深深挚爱的伴侣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影响法拉奇一生最深的人是她的大伯”说法不准确,大伯对她的影响主要在职业选择上,她的伴侣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对她的写作也有影响,原文中没有证据表明大伯影响最深;“而她把写作当成终身酷爱之事的引路人却是深深挚爱的伴侣”错,原文说“受大伯此语的影响……从此写作成了她终身酷爱之事……”,可见引路人是大伯。‎ ‎⑤原文:李跃认为,网络信息安全产业涉及千家万户。当前,中国移动每月拦截的垃圾短信超3亿,每月封堵的国际诈骗电话在三千万次以上,每月拦截色情网站1.3万个。‎ 选项:中国移动每月拦截的垃圾短信超3亿,封堵的国际诈骗电话在三千万次以上,拦截色情网站1.3万个,以上数据说明当前网络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当前网络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说法过于绝对,能拦截、封堵并不能说明安全隐患已得到控制。‎ ‎⑥原文: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这为运营商提供了艰巨任务,也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党组副书记陆益民认为,网信事业建设离不开基础网络和基础通信服务能力的提升。‎ 选项: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老百姓就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中国网信运营商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务,网信事业也就能发展起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曲解句间关系,“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能……,就能……”错,原文内容不能确立这种条件关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比对法,千万不能只盯着一处文字,或某些字词,要有整体筛选、扩大比对范围的意识。可以在关键词语出现的地方再适当地向上或向下扩大一些比对的范围,以保证比对的准确性。‎ ‎2.精准用好特别之法——针对新闻、传记文中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1)新闻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①圈点批注,细心阅读。在通读材料的过程中,要圈画出人物、观点、事件以及“已经”“还”“也许”“大约”等关键词。对材料整体内容有大致了解,以便在做题时能够准确快速地核对原文信息。‎ ‎②根据选项,回顾原文。根据选项陈述的信息回到原文中寻找信息,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绝对化、陌生化的地方,务必要回顾原文,寻找依据。‎ ‎③探求规律,识破陷阱。看选项是否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出现的情况”,是否以偏概全,是否混淆了条件关系、因果关系,是否无中生有,等等。尤其要关注选项在新闻事实(六要素)和新闻背景上与原文是否一致。‎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价值 袁于飞 近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科学价值?全球气候变暖对“二十四节气”有无影响?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歌”在国际气象界广为人知,“二十四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因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历经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周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然后这种科学认识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比如四季分明等。”周兵说,到现在“二十四节气”也是有用的。‎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周兵说。‎ 周兵介绍,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一直沿用到现在。不过,工业革命以后,气候明显发生了变化,全球变暖的趋势会不会对“二十四节气”有影响呢?‎ 周兵说:“我国气候专家研究发现,在区域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整个季节循环趋于整体增暖,对气候学意义的节气而言,全国平均状况下的早春到初夏节气提前了6天至15天,夏末到初冬的节气推迟了5天至6天;大暑天增加了81%,从白露到寒露显著推迟了5天左右,大寒天减少了57%。”这些说明了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影响。‎ ‎(摘编自《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5日第6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有关事实与背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则科技新闻,写作缘起是“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着眼点是其科学价值。‎ B.“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科学认识,这在《夏小正》《吕氏春秋》《淮南子》中有着相关认识发展程度的记录和保存。‎ C.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是利用现代气象学研究对“二十四节气”所做 的解释,在文中属于新闻事实。‎ D.工业革命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我国气候专家研究发现节气出现或提前或推迟的现象,这在文中属于新闻背景。‎ 答案 C 解析 C项“是利用现代气象学研究对‘二十四节气’所做的解释”错,原文第四段说的是“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影响”,但“二十四节气”并没有从这些角度被解释。‎ ‎(2)传记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①谨防选项概括上的错误。关注传主的主要生平事迹,切忌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或者在范围、作用、程度上表述不明确。警惕选项中出现的“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之类的字眼。‎ ‎②谨防选项内容上的错误。关注传记中的人物和事件,谨防人物与事件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事件无中生有。‎ ‎③谨防选项逻辑上的错误。关注传主与其他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谨防选项中将传主与其他人物或事件之间强加关系。‎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慷慨掷此身 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多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后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等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后来,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左腿却落下残疾。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 ‎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杂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与培养。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等国语言。曾就读于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学习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他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者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 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至少15篇论文。“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留在美国,他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 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名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华罗庚是国际上有名的数学家,如果没有他的 提携,我绝对不可能有今天。”‎ 华罗庚曾说,童年与抗战时期虽然遭遇劫难,条件艰苦,念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文革”时期的劫难却不然,“我图书馆也不能进,十几年不看文献,还能不落后?”从“大跃进”开始,华罗庚就作为中科院数学所的一面“大白旗”遭到批判。1959年,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这成为此后20多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文革”中,他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推广“双法”。他心甘情愿下基层,至今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文革”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华罗庚到英、美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为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死……‎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慷慨掷此身。(有删改)‎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家喻户晓的数学家。‎ B.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 C.华罗庚在人生中遇到前两个“劫难”时,仍然能学习和研究心爱的数学,但“文革”带来的第三个“劫难”,却使他难有作为。‎ D.从华罗庚所写的诗和《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的语言来看,身为数学家的华罗庚,诗文上的功底也非同一般。‎ 答案 D 解析 A项“家喻户晓”不太准确。B项钱伟长的回忆是在表明,比起自己,华罗庚是更用功的学生;且“广泛阅读”的说法也于文无据。C项“难有作为”错误,原文第六段指出“‘文革’中,他亲自……推广‘双法’”。‎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华罗庚幼年即对数学充满兴趣。他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虽经劫难,却不改攻读数学的坚定信念。‎ B.1930年,华罗庚发表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此文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意,使华罗庚进入清华进一步研究数学。‎ C.在清华大学时,熊庆来不愿意让华罗庚“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没有让他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而是直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 D.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号召大家回国贡献力量。‎ E.华罗庚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他点名调到北京的学生中,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最为突出。‎ 答案 AB 解析 C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是华罗庚自己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D项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是华罗庚1950年初回国途中发表的。E项根据原文第五段可知,华罗庚点名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陈景润一个人。‎ ‎(二)精准概括文本内容 ‎1.概括新闻文本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量子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借助卫星平台,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开展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实验研究。‎ 随着我国发射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顺利升空,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我国将实现“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初步构建,成为量子通信领域的中国最强音。‎ 作为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技术在金融、军事和政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日本等国也启动了相关的研究计划。此次“墨子号”的发射,更巩固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关于量子卫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如此介绍:‎ ‎“墨子号”具体的科研任务有三个:首先,通过量子卫星实现卫星和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从而实现广域的量子保密通信。其次,对量子力学本身的基本原理进行检验。第三,连接中国和奥地利之间的量子通信网,以证明全球规模的量子通信网络设想是可行的。‎ 作为建设“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射升空的“墨子号”量子卫星以及建设在地面的多个观测站,共同组成前所未有的覆盖地面和空间的巨大实验网络。‎ ‎“墨子号”作为“天地一体化”的空间中转站,承担着发射和传输光信号的重要任务,要保证距离地球表面数百千米的光信号能顺利被地面光学天线接收,关键性实验技术的难度就在克服星光、灯光等噪声干扰,保证微弱信号源的稳定,时刻紧跟快速运动的卫星节奏,实现“墨子号”与地面光学天线“针尖对麦芒”一样精准的对接。‎ 被称为“京沪干线”的地面量子通信网络,是“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地面组成部分。随着“墨子号”的顺利升空,地面的“京沪干线”与空间的量子卫星共同构成覆盖全球的广域网络,真正实现“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 随着量子卫星的发射升空和下半年“京沪干线”的完工,中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为率先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卫星网络奠定了基础,人类即将实现全球范围内卫星和地面间的首次量子通信。“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即将铺就,历经30余年的量子信息研究也将步入深化应用的时代。未来,量子通信将成为新一代信息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关键技术和日益普遍的电子服务的安全基石,成为保障未来信息社会可信行为的重要基础之一。‎ ‎(摘自2016年8月24日《人民政协报》)‎ ‎(1)请结合上面的材料,简要说明“墨子”号成功发射对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实现广域的量子保密通信,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②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③更巩固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简要说明“墨子”号成功发射到构建“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 络还有哪些科研任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完成“墨子号”的三个具体科研任务;②铺就地面多个能实现与“墨子号”信号精准对接的“京沪干线”观测站;③实现全球范围内卫星和地面间的首次量子通信。‎ 概括新闻类文本内容,首先,要准确筛选出文中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本环节务必带问搜读文本,逐句逐段辨析所读文字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然后舍去无关的句段,保留符合题意的内容。‎ 然后,对筛选出的“答题区域”进行“深加工”。本环节需要精读深析有关文字,划分段内层次,概括层意,确定内容要点;再根据题干要求合理取舍要点;最后将符合题意的内容按要求表述出来。概括文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为“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句;一为“提取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 确定答案时还要注意分值的提示。‎ ‎2.概括传记文本内容 概括传记文本内容全是围绕传主进行的,主要有:①概括传主的生平经历及贡献成就,②概括传主取得成功、成就的原因,③概括传主的高尚品质及人格魅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05年,瞿秋白进入冠英小学读书,学校校长庄苕甫是清末的举人,但他具有维新思想,主张废科举,办学堂。1909年春天,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学校校长屠无博,在学生中间经常进行反清革命思想教育。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1916年,17岁的瞿秋白进入社会谋生。先在无锡乡间当国民学校校长,继而投奔武昌的堂哥寻找出路。翌年,瞿秋白到北京进入俄文馆,学习俄文和哲学,开始“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五四”运动前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外来思想目不暇接,瞿秋白进行了广泛阅读与涉猎,他研究过美国的宗教新村运动、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及狄德罗、卢梭等人的著作,而本着惠及人民大众的内在尺度,他的兴趣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 不久,瞿秋白觉得书本上的求索和朋友间的探讨,对社会主义仍如“隔着纱窗看晓雾”,看不真切。这时,瞿秋白有了以北京《晨报》特约记者身份到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苏维埃俄国采访的机会。在俄国,瞿秋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他觉得“共产党始终是真正为全体工人阶级奋斗的党”,他认为“共产主义学说在苏俄的逐步实行,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桩伟大事业,是世界第一次的改造事业”。至此,瞿秋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忏悔的贵族”终于成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9月,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瞿秋白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工作。1923年1月13日回到北京,即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的主编和《向导》编辑。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共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1926年春,瞿秋白病重住院,抱病写了《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1927年4月27日— 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瞿秋白发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及以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8月7日,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这次会议在革命危急关头,将打散了的队伍重新团聚起来,使中国革命完成了由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的重大转折。‎ ‎1930年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瞿秋白纠正了李立三在工作中的一些错误。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完成了大量翻译作品和许多重要的论文、杂文,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 ‎1934年1月,瞿秋白遵照中央指示,抱病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瑞金,担任中央教育委员。虽然工作相当劳累,身体又差,还不时咯血,三天两头发高烧,而物质生活又很艰苦,但他依然勤奋工作,为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撤离苏区,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同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晨,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值得中国人民学习和珍视。(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者之一的瞿秋白同志逝世80周年。有道是:“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瞿秋白是从容就义的,而赠予他这份死之从容的,是一种高远强大的精神力量。(摘自《光明日报》)‎ ‎②毛泽东高度赞扬瞿秋白,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1)瞿秋白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读小学和中学时,在学校校长的影响下,接受了当时进步思想的教育。②“五四”运动前后,瞿秋白广泛阅读与研究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外来思想,他的兴趣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③赴俄后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使他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终于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2)作为一个革命思想家,瞿秋白在哪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持党的工作,领导革命斗争,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重要贡献。②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在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3)瞿秋白的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力量?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为了找到民族解放和强国富民之路,瞿秋白苦苦探索,为真理而奋斗,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②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瞿秋白是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即使在革命遇到重重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对党始终忠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没有动摇。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瞿秋白的一生,疾病缠身,日常事务繁重,但他拼命工作,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④临难不屈,气节高尚。被敌人逮捕,慷慨赴死,从容就义,这是“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志士气节。‎ ‎(1)概括传主的生平经历和成就贡献 ‎①全面、细致地筛选。筛选是概括、分析的基础。先把传主主要、明显的言、行筛选出来,再注意文中有无细小的信息和其他侧面表现传主的信息。如果有,一定不要遗漏。当信息集中在某一部分时,应划分层次,分层提取;当信息分散在各处时,应不遗漏,不重复。具体是:先罗列,再合并(信息同一类的合并在一起)。‎ ‎②概括传主经历、事迹时要注意:a.准确概括传主的典型事件。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也是考查重心所在。归纳时,要特别注 意事件的关键要素: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甚至包括影响。b.抓住富有特色的细节。细节描写是传记主要写人手法之一。通过细节,能反映出传主的个性,分析时不可忽视。‎ ‎③用好“点面结合”答题法。‎ ‎“点面结合”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中很重要的答题方法,尤其适用于筛选、概括类题目,题干中常有“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等语句。所谓“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答题点;所谓“面”,就是能够把“点”合并在一起的概括角度。用此法的模式为“先‘面’后‘点’”。‎ ‎(2)概括传主的高尚品质及人格魅力 ‎①全面、细致地筛选出以下材料 a.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表现;b.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性语言;c.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d.细节描写;e.传主的背景(了解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f.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个关系网去把握传主性格);g.传主的自我表白。‎ ‎②善于化事为理 化事为理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和概括能力。所谓“事”,就是文本中的事实材料;所谓“理”,就是从这些事实材料中提炼、抽象出的道理、认识。换言之,要从传主所做的具体事情中概括出其品质、人格特点(事理)。例如:‎ 事实材料:‎ a.《金开诚文集》(4卷)出版时,他的眼睛不好,已不能自己校对,仍然对排版错字盯得很紧。从他的身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校字如仇”。金先生备课超出常人地认真,讲稿上写满细细密密的小字,而且对着镜子录音练习讲授,他几乎把自己讲课的每一段内容都背下来。‎ 概括品质(化事为理):治学严谨。‎ b.像金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教授,很多已经不上大课。但他在北京大学书法所授课期间,却坚持连续几天上大课。记得每次上课后我送他回家,见他坐在后车座上,面色憔悴,极度疲劳。‎ 概括品质(化事为理):敬业勤业。‎ ‎③参照以下三个角度:‎ a.个性,主要有“勇敢正直、乐观幽默、为人和善、有爱心、亲切平和、耿介敢言、雍容大度、真诚待人”等。‎ b.思想,主要有“爱国爱民,有远大抱负;勇于担当,维护正义;有气节,品格高洁,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等。‎ c.专业,主要有“果敢明断,善于把握时机;勤勉刻苦,善于钻研;认真而严谨;谦虚好学,善于思考;看问题很深刻,思路清晰”等。‎ 阅读《慷慨掷此身》[原文见本核心突破(一)部分],回答问题。‎ ‎(4)作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能够做到为数学“慷慨掷此身”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病左腿落下了残疾,让他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后,被熊庆来请到清华大学工作与培养,从此有了一个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高端平台;③一篇论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数学年鉴》收录,使得包括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内的人心悦诚服,这激励了他;④当时中国在数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现状,坚定了他为祖国的数学做贡献的信念。‎ ‎(1)阅读:跳读细搜 原因分析题中揭示原因的信息文字大多不是集中的,而是分散的;有的较直接,有的却很隐蔽。这就决定了这种题型的阅读要求是:‎ ‎①跳读。跳读时,可按时间顺序,或按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筛选式阅读。一点一点地扫读,先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词句,再予以概括。跳读时,别忘了“跳”到“相关链接”文字。‎ ‎②细搜。原因文字有表层的和深层的。表层原因文字有直接交代,好找;深层原因文字多隐含在叙述中,没有直接交代,需要“细搜”,需要“探幽发微”,需要把该段文字同题干要求联起来思考,两者有无因果关联。细搜后就要细想。‎ ‎(2)思考:多方联系 ‎①联系传主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观原因)‎ ‎②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客观原因)‎ ‎③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客观原因)‎ ‎(3)答题:据果索因,因果验证 ‎①据果索因。题干是“果”,到文本中索“因”,且一果多因。这原因有表层有深层,有主观有客观,有主要有次要。这里特别强调主观与客观。对于传主来说,其主观因素主要有:理想追求、个人修养、人生经历、职业特点等。客观原因,包括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变化,传主特定的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传主特定的人际关系,如亲人、同事、领导、老师等。另外,要注意隐性原因的寻找,如藏在字里行间的原因,它往往是该题得满分的关键。‎ ‎②做好概括分析。所谓概括,就是把找出来的原因大致加工一下,该分点的分点,该合并的合并,该突出的突出。原因题更多的要求是分析。因为有些文字不能直接说明原因,需要通过分析在因果间架个过渡的桥梁。分析时一般是先“面”后“点”,先概括再具体。分析时点到为止,不可过多展开。‎ ‎③因果验证。答案想好后用“因为……所以……”形式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即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成立时可视为正确,同时也可验证一下答案组织是否自然、流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