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实验班)
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实验班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层次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B. 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 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 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 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C. 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 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B. 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C. 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D. 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表述不准确.元文说“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型很是或中心城镇集聚”,并未说明主要是高学历或该技能人口在流动;B项,强加因果关系;D项,表述不全面,“使我国现代社会自立呈现出新的特征”的原因,除了“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以外,还有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不准确,主要是论述了提升社会治理只能化的迫切性。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曲解文意。 【3题详解】 试题分析:“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错。原文说“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即现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是彼此关联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只是“重构”。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河南渑池县段村乡位于渑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个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3万亩,亩均纯收入近6000元。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材料二 河南商丘市虞城的穷根在哪儿?120万人口,年产26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学等。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5条高速、3条铁路,有3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80%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 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责人、乡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全县带头的3.2万名党员。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练兵场。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惑、精准指导。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了。 材料三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 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材料四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一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道义之重?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渑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品牛心柿的已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 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困的根源、脱贫的优势以及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 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境,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 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段村乡扶贫工作围绕牛心柿这个特色产业进化,不仅扩大种植面积,还积极引进了牛心柿深加工项目,柿子产业链条得以完善和壮大。 B. 精准扶贫需要把握“贫”的根源所在,河南商丘市虞城贫穷的主要根源在于依赖思想严重,事事依靠政府。 C. 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肯定是难以脱贫的,所以精准扶贫既要“输血”,还要让当地学会“造血”。 D. 虽然脱贫攻坚进展喜人,但一些帮扶干部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使得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 6. 阅读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目前怎样才能做好“精准扶贫”。 【答案】4. C 5. C 6. ①发展特色产业。②明确地方优势。③提高扶贫者的知识素养。④要增强贫困户的信心,培养他们树立"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⑤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功利主义,要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培育贫困户脱贫的能力,要让贫困户真正富足起来。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产生偷懒现象”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懒”指的是扶贫对象,不是扶贫干部。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还积极引进了牛心柿深加工项目”说法不符合原文,将未然变已然,原文是“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B项,“河南商丘市虞城贫穷的主要根源在于依赖思想严重,事事依靠政府”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材料二,材料二说“河南商丘市虞城的穷根在哪儿?120万人口,年产26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学等”;D 项,“但一些帮扶干部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使得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材料四,原文是“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真题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带着题目要求回归文章,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简要概括我国目前怎样才能做好“精准扶贫”。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题干所给的四则材料,仔细阅读这四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河南渑池县段村乡位于渑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个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3万亩,亩均纯收入近6000元。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5条高速、3条铁路,有3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80%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我国目前怎样才能做好“精准扶贫”。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属于综合信息筛选,答题时注意从筛选出来的信息中分条进行概括。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野里的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长侧枝。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青蒿不是长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立秋过后,青蒿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冬日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常见,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长。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岗上摇摆来,摇摆去的。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有玉米那么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很快长出来了。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怎么打理黄豆地了。这个时候,正是青蒿疯长的最佳时机,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有什么好感。那时也不知道青蒿的药用价值有那么大,总觉得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青蒿有两种功效,止血与当旱烟抽。止血这种功效很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在一起时,血就会渐渐止住,也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具有消毒功效。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村里吸烟的老人,每人都有一个烟斗。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这样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有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 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同的价值: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母亲在屋前晒青蒿。我问母亲晒这个干嘛?母亲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天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那年青蒿的价格还不错,大概一斤十几块,母亲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母亲还跟父亲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我跟母亲说,这些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母亲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第二年,母亲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有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子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得已扔掉了。母亲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前一年。 后来,母亲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我没有问过母亲,青蒿的价格怎么样,也不晓得母亲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从前一样,站在山岗上,很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 (选自 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改动)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散文开头写到,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不是直接拔掉就是拦腰砍断。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 B. 第二段写青蒿,盛夏,鸡猫鸭躲在下面小憩,立秋,枝蔓上挂满了果实,冬日,被村里人一把火点燃,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C. 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在玉米地的青蒿和长在黄豆地的青蒿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D. 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前三段写了青蒿被砍、被烧、被锄的情形,是抑;从第四段开始写了青蒿的功效和价值,是扬。 8. 母亲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本来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作者将二者并提就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紧扣“青蒿”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9. 本文借“乡野里的青蒿” 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①命运的戏剧性变化。青蒿因无人问津而被扔掉,又因被人发现而名扬世界,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②价值的巨大差异。女科学家在它身上发现的是拯救人类生命的无限的医学价值,农村妇女在它身上看到的只不过是一斤十几块钱的微不足道的经济价值,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那里价值差距巨大。③揭示的哲理。现实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被发现之前,往往会遭遇被忽视、被埋没、被误解甚至被遗弃的不幸。④给人的启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怕遭遇被忽视、被埋没、被误解甚至被遗弃的不幸,只要真正有价值,终究会被发现,终究会造福人类。 9. ①坚韧不拔,不负生命。 ②平凡朴实,有益众生。③坚守本色,豁达淡泊。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几个选项分别考查了人物性格、小说主旨、写作特点等,考点较全。选项中A.“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不妥,侧面体现青蒿生命力的顽强。B. “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深切同情”不妥,没有体现出“深切同情”的意思。C.“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有误,没有比喻。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母亲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本来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作者将二者并提就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紧扣‘青蒿’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本题答题关键词“‘青蒿思想内涵”“ 结合原文简要分析”,答题时从命运的戏剧性变化、价值的巨大差异、揭示的哲理、给人的启迪,几个角度答题。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作者借‘乡野里的青蒿’ 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题关键词“人生价值的思考”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时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经历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迪,临川南城人也。少居山谷,有膂力,能挽强弩,以弋猎为事。侯景之乱,迪宗人周续起兵于临川,梁始兴王萧毅以郡让续,迪召募乡人从之,每战必勇冠众军。续所部渠帅,皆郡中豪族,稍骄横,续颇禁之,渠帅等并怨望,乃相率杀续,推迪为主,迪乃据有临川之地,筑城于工塘。周文育之讨萧勃也,迪按甲保境,以观成败。文育使长史陆山才说迪,迪乃大出粮饷,以资文育。勃平,以功加振远将军,迁江州刺史。 高祖受禅,王琳东下,迪欲自据南川,乃总召所部八郡守宰结盟,声言入赴,朝廷恐其为变,因厚慰抚之。世祖嗣位,进号安南将军。熊昙朗之反也,迪与周敷、黄法抃等率兵共围昙朗,屠之,尽有其众。王琳败后,世祖征迪出镇湓城,又征其子入朝,迪趑趄顾望,并不至。豫章太守周敷本属于迪。至是与黄法抃率其所部诣阙,世祖录其破熊昙朗之功,并加官赏,迪闻之,甚不平,乃阴与留异相结。及王师讨异,迪疑惧不自安,乃使其弟方兴率兵袭周敷,敷与战,破之。天嘉三年春,世祖乃下诏赦南川士民为迪所诖误者,使江州刺史吴明彻都督众军,与高州刺史黄法抃、豫章太守周敷讨迪。 初,侯景之乱也,百姓皆弃本业,群聚为盗,唯迪所部,独不侵扰,并分给田畴,督其耕作,民下肆业,各有赢储,政教严明,征敛必至,余郡乏绝者,皆仰以取给。迪性质朴,不事威仪,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至是并共藏匿,虽加诛戮,无肯言者。世祖遣都督程灵洗击破之,迪又与十余人窜于山穴中。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因使腹心勇士随入山中,诱迪出猎,伏兵于道傍,斩之,传首京都。 (选自《陈书•周迪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B.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C.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D.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B.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一般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C. “阙”是指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诣阙”指赴朝堂或指赴京都。 D. “王师”指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如“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王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迪作战勇敢,被拥为主。侯景叛乱时,周迪跟随周续作战,每次战斗必定勇冠三军;后周续对部下严加约束,被部下怨恨而杀,大家推举周迪为主。 B. 周迪明辨局势,受到封赏。周文育讨伐萧勃时,周迪按兵不动观望成败;后来周迪主动提供大量粮饷来资助周文育,平定萧勃后他因功加封为振远将军。 C. 周迪心有不平,怒而反叛。世祖因周敷、黄法抃等打败熊昙朗的功劳,对他们升官赐赏,周迪知道后甚感不平,就和留异勾结,并派弟弟领军袭击了周敷。 D. 周迪体恤民情,受民保护。侯景叛乱时,周迪保境安民,政教十分严明;世祖讨伐周迪时,百姓感念其德,虽遭诛戮,也无人说出他的踪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然而周迪轻财物好施舍,凡是有所施舍,毫厘不差,他不善言辞,但胸怀诚实,临川人都感激他。 (2)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这段话是说“日长月久,跟随他的人都不免觉得苦了。后来周迪派人悄悄跑出临川郡买鱼,此人脚痛,住在同邑人家中,同邑人向临川太守骆牙报告,骆牙抓住他,命令他捉住周迪以自我救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相随者”“之”“鱼鲑”“足”“邑子”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相随者亦稍苦之”“相随者”是主语, “者”后不应断开,排除B项, “潜出”是动词,其后宾语应该是“临川郡”,后面的句子“临川郡市鱼鲑”不合逻辑,“出”后不能断开,排除AC项,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受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错误,“受禅”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禅让的帝位,“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原文是“文育使长史陆山才说迪,迪乃大出粮饷”,而不是周迪“主动提供”。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周赡”,施舍;“毫厘必钧”,毫厘不差;“讷于言语”,不善言辞;“德”,感激。第二句中,“使”,如果;“得”能够;“族灭”,灭掉。 【参考译文】周迪,临川南城人。幼时居于山谷,四肢有力,能挽强弓,以射猎为业。侯景叛乱时,周迪族人周续在临川起兵,梁始兴王萧毅把辖郡让给周续,周迪招募乡人跟从周续的军队,每次战斗必定勇夺第一。周续部下的头领,都是郡中的豪族,稍有骄横的行为,周续便约束禁止,这些首领对他都有怨恨,便一同杀了周续,推举周迪为主,周迪于是据有了临川之地,在工塘筑城。周文育讨伐萧勃时,周迪按兵保境,观望成败。周文育派长史陆山才游说周迪,周迪便拿出大量粮饷,来资助周文育。平定萧勃后,周迪因功加封振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 高祖接受帝位,王琳东下,周迪想自己据有南川,便召集所辖八郡首领结盟,声言赴援朝廷,朝廷担心他会兵变,便厚加抚慰。世祖即位,又晋封周迪为安南将军。熊昙朗反叛时,周迪和周敷、黄法抃等率兵共同围攻熊昙朗,杀了他,并占有了他的全部兵马。王琳败后,世祖征召周迪出镇湓城,又征周迪的儿子进入朝廷,周迪瞻前顾后,都不前去。豫章太守周敷本来隶属于周迪。到这时和黄法抃一起率领他们的部下赶赴世祖殿庭,世祖记录他们打败熊昙朗的功劳,都给予封官加赏,周迪听说后,感到气忿不平,于是暗地里和留异相勾结。到朝廷军队讨伐留异时,周迪又疑惧不安,便派他的弟弟周方兴率兵袭击周敷,周敷与之一战,击败了他们。天嘉三年的春天,世祖下诏书赦免那些被周迪牵累的南川士兵民众,派江州刺史吴明彻统率众军,和高州刺史黄法抃、豫章太守周敷一起讨伐周迪。 当初,侯景叛乱时,百姓都抛弃本业,群聚为盗,只有周迪的部属不侵扰,并分给田亩,督促他们耕作,百姓到集市贸易,都各有所得,同时政教十分严明,征税敛赋必定送到,其他郡缺东西的,都仰仗他资助。周迪本性质朴,不重视服饰仪表,然而他轻财物好施舍,凡是有所施舍,毫厘不差,他不善言辞,但胸怀诚实,临川人都感激他。到这时临川人都藏匿周迪军,虽然遭受杀戮,也没有肯说的人。世祖派都督程灵洗打败了周迪,周迪又与部下十多人逃到了山洞中。日长月久,跟随他的人都不免觉得苦了。后来周迪派人悄悄跑出临川郡买鱼,此人脚痛,住在同邑人家中,同邑人向临川太守骆牙报告,骆牙抓住他,命令他捉住周迪以自我救赎。于是派心腹勇士跟随此人进入山中,诱骗周迪外出打猎,同时骆牙派兵潜伏在道旁,乘其不备斩杀了周迪,然后将周迪首级传送到京都。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 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 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 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 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从诗文看,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 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尾联“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意思是不知道满腹心事向谁倾诉,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以景结情,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文,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没有静景描写。 故选B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先通读全诗,整理理解诗歌所写的景、物、人、事,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并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首联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但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颔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颈联点题,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尾联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突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解答时,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到:“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臣以险衅 (2). 夙遭闵凶 (3). 多于在庾之粟粒 (4). 多于周身之帛缕 (5).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险、衅、夙、遭、闵、庾、粟、帛、缕、哀。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课标卷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近日,一对基因编辑双胞胎女孩在中国健康诞生,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消息一经公布便引起巨大震动,公众纷纷质疑其背后的伦理问题。 对于科技上的创新来说,我们应该支持,毕竟这是人类文明从疾病阴霾走出明天的方式。不过,正因为科技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让它可能成为一把杀伤力巨大的“双刃剑”。所以,在面对科技的突破时,不能不保持足够的敬畏。科学的意义,( )。 基因编辑, 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健康,服务于人的整体福利。但是,正如我们在分析克隆问题时曾经说的,“解决了可行性再考虑合理性是不负责任”。蒸汽机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但发明者最初只是为了排除矿井的地下水。而这样的“意外收获”,不能总是 。在“科学的前沿,伦理的边缘”,技术不当使用所带来的后果 ,开不得丝毫玩笑。对这一次实验本身及结果,科学界会如何进一步回应仍需观察,但可以相信,这样的科学伦理大型普及现场,将凝聚起更多人参与到科学的探讨与发展中来。因为,这是人类 的大事。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于科技上的创新来说,我们应该支持,毕竟这是人类文明从疾病阴霾走向明天的方式。 B. 对科技上创新,我们应该支持,毕竟这是人类文明走出疾病阴霾走向明天的方式。 C. 对于科技上的创新来说,我们应该支持,毕竟这是人类文明走出疾病阴霾到明天的方式。 D. 对科技上的创新,我们应该支持,毕竟这是人类文明冲出疾病阴霾走出明天的方式。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于展现其天使的一面,而非魔鬼的一面;不在于让人类自毁长城,而在于为人所用 B. 不在于展现其魔鬼的一面,在于其天使的一面;在于为人所用,而非让人类自毁长城 C. 在于展现其天使的一面,而非魔鬼的一面;在于为人所用,而非让人类自毁长城 D. 不在于展现其魔鬼的一面,不为人所用;在于其天使的一面,不让人类自毁长城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归根结底 天遂人愿 不堪设想 生死攸关 B. 总而言之 天遂人愿 不可估量 休戚相关 C. 归根结底 一厢情愿 不可估量 生死攸关 D. 总而言之 一厢情愿 不堪设想 休戚相关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横线的句子,“对于科技上的创新来说,我们应该支持”不合逻辑,主客体颠倒,排除AC项;“从疾病阴霾走出明天的方式”搭配不当,可改为“走向明天”,排除D。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结合括号之前的语境可知,“面对科技的突破时,不能不保持足够的畏惧”,双重否定表肯定,意思是先正面肯定,后否定,先“展示天使的一面”“为人所用”后“并非魔鬼的一年”“自毁长城”,排除BD;前后照应句式一致,排除A。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归根结底”是归结到根本上; “总而言之”意思是总地说起来。语境是“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健康”。故选“归根结底”,排除BD项。“一厢情愿”指只是单方面的愿望,没有考虑对方是否同意,或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主语应该是人。“天遂人愿”意思是上天顺从人的意愿。形容事态恰如所望。语境是“这样的‘意外收获’,不能总是恰如所愿的”, 故选“天遂人愿”。排除C项。“不堪设想”意思是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不可估量”,不可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生死攸关”,关系到生和死,徘徊在生和死的中间。指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故选A。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母校下周举办校庆活动,隆重庆祝建校100周年,我因为事业繁忙,不能光顾,特惠赠一幅书法作品,以表敬意。多年来,高足一直勤勤恳恳,永远不会忘记老师对我的照顾,我祝老师们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祝愿母校永远充满活力,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答案】“事业”改为“工作”;“光顾”改为“参加”;“惠赠”改为“赠送”;“高足”改为“学生”;“照顾”改为“培养”。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本题所给材料中,“事业”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用在此处不得体,应改为“工作”。“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此处用来指自己回学校,不得体,应改为“参加”。“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此处用来指自己送给母校礼物,不得体,应改为“赠送”。“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此处用来称呼自己,不得体,应改为“学生”。“照顾”,照料,考虑到,特别注意。此处用来指学校对自己的教育培养,不正确。应改为“培养”。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不点燃智慧的火花,聪明的头脑也会变得愚蠢; 不珍惜生命的春天,美好的日子也会变得苍凉。 翅膀 风帆 馨香 风度 青春 知识 肤浅 暗淡 粗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放飞理想的翅膀,绚烂的青春也会变得暗淡; (2). 不扬起思考的风帆,渊博的知识也会变得肤浅; (3). 不散发德行的馨香,优雅的风度也会变得粗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仿写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首先明确句式“不XXX,XXX也会XXX”。然后将所给材料进行归类,如“翅膀”“青春”“暗淡”等。最后根据相应的感情基调进行拟写。语句流畅,符合仿写要求即可。本题属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以一首《成都》拥有极高人气的民谣歌手赵雷,多年来一直坚持原创,他“一把吉他一首歌”,简单质朴的演唱方式,沉静温和的台风,散发着浓浓诗意的歌词,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以心灵的抚慰。从小喜爱古典诗词的高中生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她2000多首诗词的积淀,淡定从容的气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以上文字引了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在沉静中打磨 赵雷的一首民谣,扣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武亦姝的一次次正确回答,让多少人看到了她对于诗词的积淀。她们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路,在摒弃杂念后追求一种至臻的完美,这是一种沉静。 做到安静,只需沉默不语,而做到内心中的沉静,又谈何容易。这种内心的沉静,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动,不为环境所扰,在喧闹的人群中仍能守得住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在急躁的社会节奏中保持自己的脚步,现如今的乐坛,被冠以神曲的音乐层出不穷,而它们从市场中汲取的利益也让人看得眼红。多少音乐人或是迫于压力或是趋于利益,放弃了原本坚持的初心,前赴后继地走上了“神曲”这样一条道路,而又有多少人在尝到甜头、食髓知味后能够全身而退?我想至今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而赵雷没有选择放弃初心随波逐流,这种内心中的沉静造就了他能坚持创作民谣的信念,成就了他音乐中细腻的情怀,赢得了好评。 然而只有内心的沉静并不足以成就赵雷。《诗词大会》中不仅仅考量了一个人是否能精心地背下诗,也考量一个人是否精心地打磨、品味一首诗。我想他们二人都是在沉静后不断地打磨自己,才使得音乐能够发光,气质得以彰显。这种打磨,是静心后的反复思考与雕琢,是一种对于至臻的向往与渴求。 且不说如今有多少人能追求完美,只是沉静二字便已然淘汰了大多数人。只是一味强调中国自信,却无法直视有多少企业是真正静下心做事;只顾及市场的呼声而放弃本心趋利避害,难有真正深入人心的印象与成就;能静下心却停滞不前,也终将被时间遗忘。沉静是做好一件事的基础,而是否打磨决定了一件事做到的结果。 之所以木制建筑能长存,是因为木的韧性与硬度,这使它免受风化之苦。而只有木也不够,当木头以榫卯的方式连接,涂以漆料,才能永久。沉静如同木料,打磨如同榫与漆色,唯有二者结合才可成事,也只有在沉静中打磨自己,才能有所成就,在一方面取得成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新型材料作文,材料中有两个人物——民谣歌手赵雷和喜爱古典诗词的高中生武亦姝,他们身上都有共同点,即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并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学生在作文时围绕这一点来写即可。 点睛:材料作文要注意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