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高补班)下学期开学考试(2017-02)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四语文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B.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惊险,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D.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教版《语文》新诗单元选录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旧体诗词。 B. 居住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居民的心情。 C.今天我们学校来了大约一百多位参观者。 D.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次公务员考试笔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和招聘岗位必须的专业知识,形式为闭卷,满分为100分。 B.中介机构人士认为,目前的限贷政策可能导致二手房卖房业主可能拿到房款的时间会更晚、更长。但一些炒房客仍然钻空子冒险购买第三套房,可谓是狡兔三窟。 C.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出,便在社会中激起“千层浪”,而莫言自己则认为没想到受到了不虞之誉。 D.目前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牢固,一些不确定因素还可能带来新的冲击,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对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采取以邻为壑的右翼政策,耍弄两面派手法,一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我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称其为“不受欢迎的人”,不准备安排他在APEAC会议上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 B. 《饥饿游戏》整部电影从画面看,并不像大片,却以剧情主线取胜,从上半年杀出,制造今年第一大冷门,然而故事立意上确实老套庸俗,乏善可陈。 C.刚刚宣布订婚了的莎拉波娃和武贾西奇一起漫步在早上的街头,两人十指紧扣,间不容发,无视狗仔追拍。 D.面对这次错误,他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故意装聋作哑、一问三不知,甚至三下五除二,拒不认错,好像与己无关。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四川灾区人民经过几个月的重建,一座座崭新的、具有抵御8级以上地震能力的教学楼胜利竣工,为新学期的顺利开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8北京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夺得了51金的骄人成绩,令全国人民倍感自豪和鼓舞,可在随后举行的各项世界性的体育比赛上,我国选手却频频落马,这种现状确实令人堪忧。 继大连韩伟集团的“佳之选”鸡蛋在香港被检出含有三聚氰胺以后,记者从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了解到,10月27日起,已对杭州超市、农贸市场、生产企业27个批次的鸡蛋进行了抽样检测。 D、面对金融大海啸的冲击,昨天,除日本之外,全球各大央行几乎同时宣布降息。中国央行也不例外。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愚昧的权利 田 松 ⑴在科学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欠缺模型”,大意是说,公众对某项科学活动不支持是因为公众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一旦公众了解了专业细节,熟悉了这门科学及其技术的运作过程,就会相信专家的判断。这种科普活动叫做“公众理解科学”——其实少了一个“让”字。“挺转”科学家也有这个想法,在他们看来,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正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恐慌,那就是愚昧!所以需要由他们来科普,来启蒙。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刘华杰教授最早发现了这一点,并指出,“公众理解科学”的立场是科学共同体,目标受益者首先是科学共同体,而非公众。 ⑵不过,遗憾的是,“欠缺模型”本身是有欠缺的,科学家让公众理解了科学之后,公众并没有顺应他们的用意。德国科学传播学者汉斯· 皮特斯研究公众对相关科学细节的了解程度与支持程度的关系,发现两者呈现了某种U型关系——即最强烈支持的与最强烈反对的,都是对科学细节了解最多的。在转基因的论辩中也是这样,“反转”人士并非如“挺转”人士所贬斥的那样都是科盲,其中有些甚至是生物学家。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常常在专业细节层面上与 “挺转”方辩论。从科学细节的层面上加以反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求每一位“反转”人士都掌握科学细节,一来不可能,二来不必要。在转基因问题上,普通公众不需要了解科学细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转基因。那就是,坚持我们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这个权利与我的性别、信仰、考试成绩,都没有关系。——你要把愚昧的大帽子压给我,那我就戴上! ⑶科学知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科学共同体生产出来的。我在《警惕科学家》中论证,科学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然后才是知识共同体,从来不是道德共同体。作为利益共同体,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也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知识。由于信息不对等,如果科学家要用他生产的知识来愚弄公众,公众常常是难以分辨,难以反驳的。所以江晓原教授说,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一个误区。 ⑷愚昧的权利是权利的底线,如果不能坚持愚昧的权利,就会出现一种滑稽而可怕的景象: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才有权利,或者,权利与知识成正比,要拥有权利,就必须学习知识;也要承认,专业人士有最高的权利。如果不敢坚持愚昧的权利,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接受科普,才会有一点权利。事实上,这已经剥夺了部分人的权利。愚昧与文明,是一对意识形态概念。愚昧与否,要看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用何种理论去衡量。科学只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法,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唯一的方案。 (选自《读书》2015年第5期,有删改) 6.下列关于“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科普是导致“欠缺模型”本身有欠缺的根本原因。 B.科普“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所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科学“利益共同体”。 C.科学家在科普时总是会隐藏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利益。 D.科学家与民众在科学信息方面不对等是科普可以“有立场不中性”的客观前提。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愚昧,就是基于对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的莫名其妙的非理性恐慌。 B.汉斯•皮斯特的研究表明,公众对科学了解得越多,他们的反对却可能会越强烈。 C.“反转”人士都认为转基因科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常常在细节上与对方辩论。 D.我们没有必要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否则就掉入了“挺转”派的论辩陷阱。 8.简述作者坚持“愚昧的权利”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 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 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当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 由此可见,中国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面临着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自然还来不及解决。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也有“学术规范”》)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点,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即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B.古人引用他人著作或成果时取其大意,间接引用,甚至按照自己意思改写,这些惯常做法,与当时书籍流传困难的情况关系密切。 C.古人编纂的类书,除了某些现成诗文或整段资料偶尔会提及作者或书名外,大多不注明资料来源和引文的出处。 D.古代类书的编纂是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没有著作权和稿酬,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不规范地借鉴前人成果,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假托为名人之作,但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学术规范。 B.自先秦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C.如何继承中国的学术规范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着的新挑战。 D.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没有根本差异,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很多今天习以为常的学术规范当时还没有出现。 B.作者引用《汉书•儒林传》明确记载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这一史实,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 C .古代很多作者无名无势,但只要托名古代圣贤或同代名流,就有可能使得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进而体现自我价值。 D.中国虽然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但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学术规范,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雪竹轩记 [明]归有光 冯山人①为予言:“吾甚爱雪竹②,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座。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③,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予戏曰:“冯先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今年,予买田青浦之嵩塘。山人与予书曰:“吾近卜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山人复遣其子来,曰:“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子许我记,几年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问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与通参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自此不复出。每自叹曰:‘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其子去,又数数书来。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 ①冯山人: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 ②雪竹:一种干节上有白粉的竹子。 ③社会: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 1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时日多、久 B.因以名吾轩 命名、取名 C.吾近卜筑盘龙 预料、估计 D.且使揭之楣间 标示、展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冯山人为予言 不足为外人道也 B.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吾今老于此 君幸于赵王 D.因书之以告别 因人之力而敝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因此冯山人多年来虽以不同方式请求却未果。 B.冯山人喜爱雪竹,年轻时喜欢写诗;远游匡庐、武夷归来后,在作者所买之田不远处建屋;晚年眼睛有疾。 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逐渐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 D.这篇文章笔致拙朴平淡刚健,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15.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 ⑵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四、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使:“ , ”。 (3)《琵琶行》中,描写作者听着琵琶女第二次弹琴时,自己的内心涌起难以抑制的悲伤凄切之情,因而不禁泣下沾襟的句子是:“ , ”。 五、诗歌鉴赏 17.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词中“雁啼红叶天”和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红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 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六、语言表达 18.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三星堆研究的三个难点。要求每条不超过18字。(6分) 三星堆祭祀境内各种奇诡怪异的形象从未见于著录,至夸我们还不得不主要借助于有关中原文化典籍的知识来认识和探索三星堆遗物厦其风貌和内涵。如关于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鸟等形象的认识,就不得不借助于我们已知的关于司神巫师、建木社树和龙风等中原知识,来对三星堆遗物加以猜测性的对比,这就难免发生歧叉,难以准确认识其真谛。三星堆文化的族属和文化渊源,若隐若显,由于历史上巴蜀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民族源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长时期的民族交往、民族迁徙与各民族之同的文化振荡,使我们至今时巴蜀内部的民族关系还难取从纷繁中理出头绪。三里堆文化还以遗迹和实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古蜀城邦体系和错综复杂的古蜀王国体系,但我们仅凭从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开明的蜀王世系的知识,无法为它找到文化学上的坐标定位。 (1) (2) (3) 七、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日走过的街道,天天穿行的小巷,明亮的教室,欢畅的校园,抑或是经常光顾的小店,时常驻足的拐角,熟悉的地方有熟悉的风景,但也常常蕴含着一个个你我都容易忽视的美丽。 请以“我熟悉的地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富含真情实感,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 【解析】略 2.B 【解析】略 3.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表示“一定要有”的知识,所以要用“必需”。B项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C项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与前面的“没想到”重复。D项等闲视之:等闲,寻常,一般;当做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用成语的能力。 4.B 【解析】 试题分析:B.乏善可陈:说不出有什么优点,没有什么好称道的。A.“对于”改为“鉴于”或“由于”。C.间不容发:比喻形势危急到了极点。D.“三下五除二”改为“一推六二五”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 D 【解析】 A项“四川灾区人民”缺谓语;B“令人堪忧”重复赘余;C“ 已对杭州超市、农贸市场、生产企业27个批次的鸡蛋进行了抽样检测。”一句缺主语。 6.D 7.B 8. ①样才能坚持公民最基本权利(即不应该因为科学知识不对等而丧失权利的公平); ②愚昧和文明的判定不一定准确(即文明眼中的愚昧不一定真是“愚昧”) ③坚持“愚昧的权利”才可能保证认知世界的方法不只有科学一种。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1点得1分,意思相近即可。 9.A 10.B 11.B 12.C 13.A 14.D 15. (1)我认为山人对雪竹轩这个名字满意的原因,他自然知道,怎么需要借助于我的言辞(来表达)呢? (2)我生性懒惰,不能(前去)拜见青浦县令,他被我(的态度)激怒了,我所购置的田亩几乎被收回,我也不到青浦去了。 16. 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⑵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⑶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7. (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1分。关键词:秋景、萧瑟)。本词所写“雁啼红叶天”烘托的是深秋时节,雁归人不归,游子怀乡辗转反侧的愁思(2分。关键词:深秋、人不归、怀乡、辗转难眠);杜牧《山行》则用春天的“二月花”来比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1分。关键词:欣喜、昂扬) (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1分。关键词:情景相生,借景抒情)。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做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更烘托出异乡游人的孤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共3分。写什么景1分;乡思1分;孤苦1分。) 【解析】略 18.①形象记载缺乏,难以准确认识遗物。②族属渊源模糊,难以理清民族关系。③邦国体系复杂,难以定位文化坐标。(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无 19. 熟悉的地方 我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我家屋后的那片竹林,那里承载着我童年的悲欢离合,分享了我许多的秘密。只是因为学业,我才不得不离开它。 记得去年春天,学校放月假,我回到家乡,天是阴的,心是沉的,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回家之前的第N次月考,想不到自己的成绩还是在原地徘徊,感觉到有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我的心里。我不敢去见童年的伙伴,不敢去见关心我的祖父,不敢去面对村人的目光。我为了摆脱心中的苦闷,释放心中的压力,我走进了屋后那片熟悉的竹林。 竹林中有我不知名儿的鸟儿在鸣叫,那样的清脆,那样的悦耳,它是林中的歌手,在呼唤花草树木的苏醒。我仔细地观赏着根根挺拔苍翠欲滴的竹子,鸟儿银铃般的歌声,忽然,脚下不经意绊到了一块石头,险些摔倒。我低头一看,在大石头的下方有一个探出了头的竹笋尖儿,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刺破了坚实的地面,顽强地顶起了大石块。我在周围仔细寻找它们的身影,惊讶地发现有的从草丛中钻出,有的从树兜旁挤出,有的从岩缝中挣扎出来,我被这景象惊呆了:如此的顽强,如此的执著,如此的有信念。突然间有一种强烈的气息扑鼻而来。 是啊,当春风把竹林轻轻唤醒,春雨将竹林柔情地滋润后,整个竹林像是着了魔法似的,数不清的竹笋们,钻破沉重的大地,一个个顽强地钻出地表,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它们叶尖上带着水珠,饱吸甘霖,一个劲地你追我赶地往上窜。如果静听,竹林中断断续续地响起竹笋或拔高或脱箨的声音,那是新生竹子的一声声呐喊:我要长大,我要长大! 站在竹林中,我似乎看到地底下还没有破土的笋子,正在集聚着最后的力量,努力冲破大地和黑暗的重压。此时,我心中的那块沉重的石头慢慢消失了。 我回到学校,不再为一时的成绩而苦恼,不再为亲人的关心而担心考砸,我把同学的目光、老师的目光、旁人的目光,不管它们是真情的关注,还是奚落,都看成是给我的一种动力,我要沿着自己认定的路走下去,不管前面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我都得挺过去。因为,我心中有那一片世上最美的风景,那竹笋顽强生长的风景。 那片竹林,的确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幼年的我在那儿的掏过鸟窝,少年的我在那儿打过柴草,但我去年春天发现了竹林中动人的风景,意识到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