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1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 教育的新生 陶行知 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 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又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缓冲、时左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 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教育者提出“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即社会”就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这样,一只小鸟笼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注]里的大鸟笼。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为学校而办学校,它的方法必是注重教训。给教训的是先生,受教训的是学生。改良一下,便成为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有何用处?于是“教学做合一”之理论乃应运而起。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教训藏在书里,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教死书、读死书便不许发问,这时期是没有问题。改良派嫌它呆板,便有讨论问题之提议。课堂里因为有了高谈阔论,觉得有些生气。但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有何益处?问题到了生活教育者的手里是必须解决了才放手。问题是在生活里发现,问题是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里解决。‎ 没有问题是心力都不劳。心力都不劳,是必须接受现成知识方可。先在学校里把现成的知识装满了,才进到社会里去行动。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便是这种教育的写照。他说的“即知即行”和“知行合一”是代表进一步的思想。生活教育者根本推翻这个理论。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传授现成知识的结果是法古,黄金时代在已往。进一步是复兴的信念,可是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比如地球运行是永远的前进,没有回头的可能。人只见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知道今年地球所走的路绝不是它去年所走的路。我们只能向前开辟创造,没有什么可复。时代的车轮是在我们手里,黄金时代是在前面,是在未来。努力创造啊!‎ ‎(有删改)‎ ‎[注] 兆丰花园:近代上海著名的租界公园,现称中山公园。‎ ‎1.简要分析“学校即社会”和“社会即学校”两个主张的区别。(6分)‎ 答: ‎ ‎ ‎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找到答题区间为第四段。从原文可知,“学校即社会”属于改良教育的主张,学校和社会之间依然隔着一道墙,“社会即学校”属于生活教育的主张,主张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拆去;前者“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后者“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据此可归纳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前者是改良教育的主张,后者是生活教育的主张。②前者学校与社会依然隔绝,后者破除了学校与社会的隔阂。③前者选几样社会的东西搬进学校,后者运用社会的力量来适应社会的需求。(每点2分)‎ ‎2.结合全段,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6分)‎ 答: ‎ ‎ ‎ 解析:作者把“行动”“知识”“创造”分别比作“老子”“儿子”“孙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又结合前文生活教育者对王阳明所阐释的“知”“行”关系的扬弃发展,可知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2分)准确厘清了行动、知识、创造三者之间的关系,(1分)形象阐明了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有行动,才有真知;有真知,才有创造。(2分)这一主张也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扬弃和发展。(1分)‎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答: ‎ ‎ ‎ 解析:通读全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归纳各层大意。阅读可知,前两段是第一层,作者提出教育动向的问题,并且说明“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 ‎;三、四、五段为第二层,分别从主张、组织、方法三方面将传统教育、改良教育、生活教育作了比较分析;六、七段为第三层,强调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最后一段是第四层,发出不要法古,不要复兴,而要“努力创造”的号召。‎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教育的动向问题;(1分)接着,从主张、组织、方法三方面比较传统教育、改良教育、生活教育的异同;(3分)然后,阐明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1分)最后,号召读者既不要法古,也不要复兴,而要开辟创造。(1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3题。(18分)‎ 当“春节时间”成为“世界时间”‎ ‎①“万水千山,哪怕在地球的顶端也要赶回来。”‎ ‎②这是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春节》中的一句解说词。在这部近期成功刷屏的纪录片中,老外主持人走访中国各个角落,从哈尔滨到香港,从通都大邑到偏远小城,介绍各色春节传统,体验不同年俗,只为让世界走近这场“全球最大的盛典”。‎ ‎③曾几何时,春节是华人专属的文化标识。今天,当中国与世界的“近身接触”越来越频繁,春节在十几个国家成为法定节假日,各国商家竞相将春节促销作为“保留曲目”,出境游的中国人也时不时听到各种外国口音的“新年快乐”,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年为什么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④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今天的世界变小了,心灵的交会就变多了。在世界的解读中,春节背后蕴涵的是“和合为贵”“万象更新”“团圆和睦”等价值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能温暖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心。纪录片《中国春节》中,在零下30摄氏度环境下用冰雪修建“长城”的中国人,在北京新发地菜市场售卖年货的中国人,在香港黄大仙祠为新年祈福的中国人……每一个人的故事背后都是中国特色的家庭观、人生观。‎ ‎⑤同强调个体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显然更加注重家庭概念,春节永远和“回家”联系在一起——即使身不能至,心也要和家人在一起。现代社会,全球范围,“疏离症”好似没有国界,而春节蕴涵的团聚和美主题,却能慰藉异国他乡的心灵,传递温暖亲切的情愫。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明白中国人从各地跋山涉水、赴一场年度团聚的执着,理解春运回家路上“痛并快乐着”的心情,羡慕一家人围炉夜话的圆满。如同加拿大一位国会议员所说,“中国春节总是伴随着浓浓的亲情,当然还有热闹的鞭炮声和美丽的焰火”,春节的内涵,仿佛春风化雨,进入更多人的认知。‎ ‎⑥春节在全球范围越来越热,也反映出中国日益向世界开放的胸怀。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对世界而言,春节正从乐一乐的新鲜事儿,逐渐变成一种文化形态、一种生活方式,激发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知中国文化的愿望。不久前,中国冰糖葫芦首次登陆俄罗斯圣彼得堡,意外走红,被最爱吃甜食的俄罗斯人评为“新年最受欢迎的外国零食”。有网友开玩笑问:“俄罗斯居然没发明出糖葫芦,明明什么条件都具备啊?”答案当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文化通过交流收获理解与欣赏。‎ ‎⑦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也和世界各地的文化擦出了新的火花。各国庆祝春节的方式不尽相同,同一张鸡年海报在各地的呈现方式也有差异。全球各地的春节庆祝方式,从传统的舞狮子、猜灯谜,衍生出新春音乐会、环球春晚等形式,为中国年的古老传统注入了新内涵。‎ ‎⑧当然,春节热也是中国热的一部分。今天,中国的一言一行备受外界关注,读懂中国言行背后的文化心理,也成了一门受欢迎的学问。在《中国春节》这部纪录片中,春运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春晚是“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电视节目”。由此看,读懂春节,读懂中国,也是读懂当今时代许多“世界级”现象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时间”越来越成为“世界时间”,也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的生动体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答: ‎ ‎ ‎ 解析:可通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答题。①~③段为第一层,作者从英国广播公司为中国春节拍摄纪录片及春节成为其他国家的法定节假日等社会现象谈起,提出“中国年为什么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问题。④~⑦段为第二层,着重分析中国春节被世界认可的原因:一是人类的情感相通,二是中国春节蕴涵的团聚和美主题可以传递温情,慰藉异国他乡的心灵,三是中国日益向世界开放的胸怀。最后一段是第三层,作者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时间”越来越成为“世界时间”,也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的生动体现。‎ 参考答案:首先,由英国广播公司为中国春节拍摄纪录片及春节成为其他国家的法定节假日等社会现象提出问题——中国年为什么越来越有国际范儿;(2分)其次,具体阐释中国春节被世界认可的原因;(2分)最后,强调“春节时间”越来越成为“世界时间”的意义。(2分)‎ ‎2.文中提到中国冰糖葫芦被俄罗斯人评价为“新年最受欢迎的外国零食”,有何用意?(6分)‎ 答: ‎ ‎ ‎ 解析:作者在第⑥段中首先提出“中国日益向世界开放”的观点;接着指出春节逐渐变成“一种文化形态、一种生活方式,激发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知中国文化的愿望”;然后举中国冰糖葫芦被俄罗斯人评价为“新年最受欢迎的外国零食”的例子;最后表明不同文化可以通过交流收获理解与欣赏。由此论述思路可知,作者举这个例子是用来印证自己所提出的三个观点的,而且这个例子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能够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参考答案:①反映中国正向世界开放;(1分)②‎ 说明春节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形态、生活方式,激发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知中国文化的愿望;(2分)③证明不同文化可以通过交流收获理解与欣赏;(2分)④举例论证,例子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能够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1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春节时间”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时间”。(6分)‎ 答: ‎ ‎ ‎ 解析:“春节时间”成为“世界时间”,说明春节被世界认可,那么,回答原因就要分析春节的文化意义,分析春节受世界认可的原因,关键信息主要集中在④~⑥段。如第④段表明:春节背后蕴涵的是“和合为贵”“万象更新”“团圆和睦”等价值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能温暖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心。第⑤段表明:春节蕴涵的团聚和美主题,能慰藉异国他乡的心灵,传递温暖亲切的情愫。第⑥段表明:对世界而言,春节正从乐一乐的新鲜事儿,逐渐变成一种文化形态、一种生活方式,激发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知中国文化的愿望。具体作答时,将以上信息分条略加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春节背后体现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温暖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心;②春节蕴涵的团聚和美主题,能慰藉异国他乡的心灵,传递温暖亲切的情愫;③对世界而言,春节逐渐由乐一乐的新鲜事儿,变成一种文化形态、一种生活方式,激发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知中国文化的愿望。(每点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