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考情领航]‎ ‎2016年高考全国卷 ‎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 ‎2014年高考课标全国卷 甲卷 乙卷 丙卷 卷Ⅰ 卷Ⅱ 卷Ⅰ 卷Ⅱ 明史·陈登云传 宋史·曾公亮传 明史·傅珪传 宋史·孙傅传 北史·来护儿传 旧唐书·于休烈传 明史·韩文传 实词(含文化常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断句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翻译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分析概括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专题提分一 会阅读,推断文化常识与重要实词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小题。‎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 ‎(选自《明史·康茂才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   授:被授予 B.士诚已焚瓜洲遁 遁:逃跑 C.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 薄:轻视 D.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 规:筹划 解析:选C。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薄”属于常见的多义实词,在这里应该是“接近”的意思,引申为“侵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本文中对朱元璋称太祖,即为庙号。‎ B.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地名中的阴、阳表明了其在山、水旁的位置,如衡阳指在衡山之北。‎ C.迁,在古代表示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但有时也表示贬谪、放逐之意。文中取的是晋升的意思。‎ D.追封,死后封爵,也指后来补封。文中指的是康茂才死后被朝廷追封为“蕲国公”。‎ 解析:选B。此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在文中的含义。结合“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可知,水之南谓之“阴”、水之北谓之“阳”;而“衡阳指在衡山之北”则错误,山之北应谓之“阴”,所以“衡阳”应在衡山之南。‎ ‎【参考译文】‎ 康茂才,字寿卿,蕲州人。他精通经书史籍,孝顺母亲。元朝末年,寇贼乱党攻陷蕲州,康茂才召集义兵保卫家乡。因此而立功,由长官多次升迁为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渡江以后,将士的家属留在和州。当时,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长江渡口。太祖多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顽强抵抗。常遇春设下埋伏歼灭了康茂才的精锐部队。康茂才又把军寨移至天宁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庆。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庆,于是康茂才率领他的军队向太祖投降。太祖释免了康茂才,并命令他仍统率旧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军元帅,驻守龙湾。康茂才攻取了江阴马驮沙,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缴获了一批船只。康茂才跟随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枞阳。太祖因为战事兴起,老百姓丧失农作产业,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 康茂才随太祖征伐武昌,屡立战功,晋升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一起再次攻打庐州,攻下庐州后,又夺取了江陵和湖南等地。康茂才改任神武卫指挥使,并晋升为大都督府副使。张士诚进攻江阴,太祖带兵反击。到了镇江,张士诚却已焚烧瓜洲逃跑了。康茂才追赶败兵到浮子门。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不久,攻取湖州,进逼平江。张士诚派精锐部队迎战,双方军队在尹山桥展开了激战。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战,结果张士诚的军队全军覆没。康茂才和其他大将一起合围平江,在齐门驻军。攻克平江后又夺取了无锡。康茂才晋升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征伐中原,夺取汴州、洛阳,留守陕州。筹划运输粮饷,营造浮桥渡运兵卒,并招降绛、解等州,扼守潼关,陕西境内的元军不敢向东进犯。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兴元。凯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谥为蕲国公,封号“武康”。‎ ‎[名师解读]‎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点。这里的实词,包含常见的文化常识类词语和一般实词。对这两类词语含义的理解,主要是结合具体语境对其含义进行推断。‎ 文化常识类实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古代官职名词、科举礼仪名词、天文地理名词、干支历法名词、典章制度名词、文物器物名词等。‎ 普通实词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这四类词语要注意几种情况: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 ‎[问题发现]‎ 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常见问题有:‎ ‎①没有一定的储备,不知道词语本来的含义和在语境中应有的含义。‎ ‎②古今意思不分,误用今义解古义,或理解牵强附会。‎ ‎③对多义词的义项选用把握不准,没有结合相关语境理解。‎ ‎④不明活用类型,不会结合前后文和句子成分分析,片面孤立看待。‎ ‎[我的反思]‎ ‎ ‎ 突破点一 推断文化常识的含义 ‎[例1] (2016·高考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快速审题:‎ ‎1.审题干。抓住“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等关键词语。‎ ‎2.审选项。联系文本内容,结合平时的积累,逐字逐句阅读选项,画出疑惑点。‎ 确定要点:‎ A项“居于首位的人”“含义并不相同”;B项“确定储君”“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项“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项“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组织答案:  ‎ 现场纠偏:‎ 答案采样 选A项或B项或D项 评分细则 选对得3分,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满分策略:‎ ‎1.分类识记。文化常识博大庞杂,识记的最好方法是分门别类。如官名、爵名、庙号、谥号,礼仪、科举、典章制度、称谓,纪日、纪年,天文、地理、文学、历法等等。‎ ‎2.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牵引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一般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如本题C项“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误。根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召有司案图”“有司”的注释“官吏的统称”可知,“有司”不限定是朝廷中的,也包括地方上的。‎ ‎3.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参考译文】‎ 曾公亮明达详熟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习明知朝廷台阁典章制度,首相韩琦常常向他咨询。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皇嗣,和曾公亮等人共同决定商议。密州百姓的田地中出产银子,有的人盗取,大理寺以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止挖掘的东西,挖取银子虽然采取了偷盗的方式,与偷盗百姓家的财物还有所不同。”坚持争论这事,于是交付有司辩论,依照窃取禁物法论处,盗贼最终没有判处死罪。契丹派人在界河打鱼,又屡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与契丹计较,将要制造事端。曾公亮说:“在事情一开始时不加禁止,以后将怎么办?雄州赵滋勇敢又有谋略,可以任命他(去解决这件事)。”派人告诉赵滋这想法,边境的危害就平息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注】,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明史· 列传第七十三》)‎ ‎【注】 抽分厂:宋元明对外国货物以及国内土货征收的实物税。亦称“抽解”。“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如“东厂”“西厂”等。‎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B.“故事”,旧的典章制度。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解析:选B。B项错误,《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参考译文】‎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考取进士。授官工科给事中。中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中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调离京城,任湖广左参议,晋升河南右参政。陕西饥荒,应当转运几万石粮食。徐恪以路远为由请求拨给与粮食等值的钱款,上下称便利。‎ 按照过去的制度,王府有大丧,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的做法。徐恪请求按先帝旧制,逐一列出问题,上奏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大多经讨论而得以施行。户部督责拖欠赋税很急,徐恪以灾变为由请求宽缓其事。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不可”,于是罢止。‎ 突破点二 推断重要实词的含义 ‎[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 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选自《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祐少笃志词学       笃:一心一意 B.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 坐:因,因为 C.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 俾:使,让 D.多逊累讽祐比己 讽:讥讽,嘲讽 快速审题:‎ ‎1.审文段。通读全文,把握大致文意,尤其要注意考查的词语所在的具体语境。‎ ‎2.审选项。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情况,准确确定一词多义的义项。‎ 确定要点:‎ A项“笃”,可联系“笃行之”,B项“坐”可联系“停车坐爱枫林晚”;C项可联系“俾众周知”;D项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 组织答案:  ‎ 现场纠偏:‎ 答案采样 选A项或B项或C项 评分细则 选对得3分,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满分策略:‎ ‎1.双音词推断法。古汉语词汇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演进而来,两者之间绝大多数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联系。推断某个单音节实词的含义时可以将其扩充为双音节词,再依据语境取舍。‎ ‎2.字形分析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由“形旁”与“声旁”组合而成。“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形旁”往往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有效信息。‎ ‎3.结构分析推断法。对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词性,进而推断词义。古人为文往往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二者大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我们可以据此推断词语的含义。‎ ‎4.成语联想推断法。不少成语源自古籍,其中很多词保留着古汉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借助我们熟知的成语,对阅读材料中的文言实词的词义作推断或印证,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5.课文迁移推断法。试题中考查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我们可以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这些知识迁移到解题的实践之中。如D项“讽”的含义,就是采用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的用法,解释为“委婉告诫”。‎ ‎【参考译文】‎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人。王祐年少时专心研究词学,性格洒脱有英气。后晋天福年间,通过书信见到桑维翰,桑维翰称赞他词藻华丽,因此闻名京城。邺帅杜重威征召他担任观察支使。后汉初年,杜重威移师镇守睢阳,反复无常内心不安,王祐曾经劝说他,让他不要反叛后汉,杜重威没有听从。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王祐在后周为官,历任魏县、南乐二县的县令。太祖接受禅让,任命他为监察御史,由魏县调任光州知州,又提升为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任制诰。乾德六年,转任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伐太原,已经渡过黄河。各州的军粮聚集上党城中,车辆堵塞道路,皇上听到这件事,将要按照拖延滞留加罪转运使。赵普说:“六军刚刚到达,而转运使因为获罪传闻出去,敌人必定说我们储备不充分,有用来窥探我们的依据了,这不是声威远播(威慑远方敌人)的办法。(如果)让能够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的人,前去此州就足够了。”立即命令王祐为潞州知州。到潞州后,军粮不缺乏了,道路也没有堵塞。军队回来,召王祐回朝。‎ 当初,王祐掌管诰命,恰逢卢多逊担任学士,暗中排挤赵普,卢多逊多次讽劝王祐依附自己,王祐不听从。一天,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卢多逊更加不高兴。等到赵普再次进入朝廷,卢多逊果然身败,与宇文融的事很相似,有见识的人都佩服王祐的先见之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将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其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刪节)‎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抵死,宿疑而讯之   抵:到达 B.辟左右复问 辟:通“避”,避开 C.宿取其狱繙阅 狱:案卷,卷宗 D.乃阴拱以观 拱:集中在一起 解析:选D。D项“拱”的意思是“袖手”,可结合《过秦论》中“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句中“拱”的含义理解。‎ ‎【参考译文】‎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胡宿为人清白谨慎,忠诚老实,内心坚强,外表平和。中举后任扬子县尉。县里发生水灾,老百姓被淹死(不少),县令不能拯救,胡宿带领公私船只救活了数千人。凭他人推荐做了馆阁校勘,后升任集贤校理。任宣州通判时,有一个杀人的囚犯将被处死,胡宿怀疑判决有误就重新审讯,囚犯害怕受刑不敢翻供。胡宿让周围的人退开后又问,很长时间后囚犯才说:“我早晨将要往田里劳动,县吏把我绑到这里,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胡宿拿来全部案卷(诉状)查看,仔细探究原来的记录,原来是一个妇女与奸夫合谋共同杀害了她的丈夫,却捉住这个农民来诬告他。‎ 任湖州知州。前任太守滕宗谅大办学校,耗费几十万钱。宗谅离任后,下属官员都怀疑滕宗谅有贪污行为,却不肯如实地记录下来。胡宿责问他们说:“你们辅佐滕宗谅很久了,如果他有过错,为什么不早点指出纠正呢?却暗中袖手旁观,等他离开后便指责他,这难道是古人批评指责人的意思吗?”‎ 在座的人很惭愧地道歉。这以后湖州的学校是东南地区办得最好的,胡宿出力最多。(曾经)修筑石塘百里,抵御水患,老百姓称之为 “胡公塘”,文人们为他修建了生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职任分而义例一   一:统一,一致 B.京官并许条陈 并:并且,而且 C.以作敢言之气 作:振作,提升 D.卒格于议不果归 格:停止,停留 解析:选B。B项“并”,一概,一同,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解析:选A。“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潘耒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C.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解析:选D。D项从原文最后部分的“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可以看出“思想上师承顾炎武”分析不当。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 译文:  ‎ ‎ ‎ ‎(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译文:  ‎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夫”,发语词,不要与紧接的“人”字理解为“‎ 夫人”;“宜”,应该;“导”,引导;“乃”,竟然;“以”,凭借;“齿”,年龄;“傲睨”,轻慢,看不起人。要注意语句畅通,没有语病。‎ 答案:(1)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2)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 ‎【参考译文】‎ 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天生异常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康熙时,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被授予检讨的官职,编辑修订《明史》。他曾给总裁上书,提出编纂史书的八个重要原则:应当广泛搜罗采集,考证精当,分工明确而主旨、体例统一;书写历史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发表议论要公正;所记时间要长,文字要简短总裁认为他的观点很好,让他撰写《食货志》,兼及其他纪传体史书,从洪武以下五任皇帝的史稿都是潘耒修编定稿的。不久担任皇帝身边的日讲起居注官,修订《实录》、《圣训》。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 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陈东凭太学生的身份攻讦六贼,杨继盛凭部属的身份弹劾严嵩。我朝有旧规定,京官一概允许向皇帝进言。从康熙十年宪臣上奏请求停止后,凡不是言官却向皇帝进言的都视为逾越职权。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这样做对于这些人是很不利的,但是对于国家却非常有利。那些在朝廷外做地方官的,遇到地方上有大的利益与弊病,允许他们上奏。水旱灾荒,州县官要向上报告。像这样,那么民间百姓的疾苦就都知道了。”又请求允许台谏官可以根据传言进谏,有能够奋力抗击奸恶邪僻的人,可以不按照规定越级提拔,来振作敢于进谏的风气。康熙二十三年,主持礼部考试,被称誉为善于得士,名声更加显著。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非议的声音渐起,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降职外调,于是归乡。‎ 潘耒性情诚挚纯厚,当初被征召,他以母亲年老推辞,没有被批准,于是赴任。被授予官职之后,三次上书吏部以自己是独子请求归乡奉养母亲,最终没有被批准而无法归乡。等到母亲去世守丧时,因为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年少时求学于同郡的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所著的书籍,对老师的感情很深。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潘耒恢复原来的官职。大学士陈廷敬想推荐起用他,潘耒极力推辞而作罢。潘耒平生嗜好山水,登高赋诗吟咏,名流常被他折服。著有《遂初堂集》。又沿袭顾炎武《音学五书》而写了《类音》八卷。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当时博学宏词科以史才被称道的,汪琬、吴任臣及潘耒最为出名。‎ 二、(2016·河南平顶山市高三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裴昭明,河东闻喜人,宋太中大夫松之孙也。父骃,南中郎参军。昭明少传儒史之业,泰始中,为太学博士。有司奏:“太子婚,纳征用玉璧虎皮,未详何所准据。”昭明议:“礼纳征,俪皮为庭实,鹿皮也。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虎豹虽文,而征礼所不言;熊罴虽古,而婚礼所不及;珪璋虽美,或为用各异。今宜准的经诰,凡诸僻谬,一皆详正。”于是有司参议,加珪璋,豹熊皮各二。元徽中,出为长沙郡丞,罢任,刺史王蕴谓之曰:“卿清贫,必无还资。湘中人士倘须一礼之命者,我不爱也。”昭明曰:“下官忝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岂以鸿都之事仰累清风。”历祠部通直郎。永明三年使虏,世祖谓之曰:“以卿有将命之才,使还,当以一郡相赏。”还为始安内史。郡民龚玄宣,云神人与其玉印玉板书,不须笔,吹纸便成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惑众。前后郡守敬事之,昭明付狱治罪。及还,甚贫罄。世祖曰:“裴昭明罢郡还,遂无宅。我不谙书,不知古人中谁比?”迁射声校尉。九年,复遣北使。建武初为王玄邈安北长史、广陵太守。明帝以其在事无所启奏,代还,责之。昭明曰:“臣不欲竞执关楗故耳。”昭明历郡皆有勤绩,常谓人曰:“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故终身不治产业。中兴二年卒。‎ ‎(节选自《南齐书·卷五十三》,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 B.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 C.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 D.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 解析:选B。这段文字,语意不好理解,可根据重复的字词在语句中的结构作用,以及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断开。‎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出,常常指官员离开家居地出任某个官职或京官外调为地方官员。本文的“出”指的是后者,相当于京官外放、外迁。‎ C.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解析:选D。D项错误,“永明三年”是年号纪年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昭明见多识广。太子结婚时用的纳征礼是玉璧和虎皮,有关官吏不清楚这样安排的依据,裴昭明根据晋代纳征礼的规格标准解释了原因。‎ B.裴昭明洁身自好。刺史王蕴看到裴昭明很清贫,把湘中人士求职的馈赠礼物转赠给他,但裴昭明为不连累长官的一世清名坚决回绝了此事。‎ C.裴昭明为官严明。因为有出色的做官才能,历任过好几处郡官,曾担任长沙郡丞、始安内史等职,敢于逮捕以四处吹嘘迷惑民众的“龚圣人”。‎ D.裴昭明廉于财力。在他看来,除了自身必需之外,没有必要为子孙留下财物,因此尽管有不少政绩,但一辈子都不经营积聚产业,很贫穷。‎ 解析:选B。B项理解错误,原文中“湘中人士倘须一礼之命者,我不爱也”一事还没有发生,是一种假设。‎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昭明罢郡还,遂无宅。我不谙书,不知古人中谁比?‎ 译文:  ‎ ‎(2)明帝以其在事无所启奏,代还,责之。‎ 译文:  ‎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关键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罢”,罢职;“谙”,熟悉;“比”,一样;“谁比”,宾语前置句,与谁一样;“在事”,在任职期间;“代还”,让人替代他,命他回京;这是一个省略了很多成分的语句,需要补出;“责”,责备。‎ 答案:(1)裴昭明罢职回来,连住宅也没有。我不太熟悉历史,不知道古人中有谁和他一样?(2)齐明帝因为他在任期间没有章表上奏,所以让人代替他的职位命他回京都,并且责备他。‎ ‎【参考译文】‎ 裴昭明,河东郡闻喜县人,是宋太中大夫裴松之的孙子。其父裴骃任南中郎参军。裴昭明年轻时便传授儒学和史学,宋泰始年间,任太学博士。有司奏报说:“太子结婚,纳征礼用的是玉璧和虎皮,不清楚这有什么标准和依据。”裴昭明发表见解说:“周礼男方给女方送聘礼,把成双成对的皮作为礼物陈列于中庭。这成双成对的皮就是鹿皮。晋太子用两张虎皮纳征礼,晋太元年间公主结婚时的纳征礼,用了虎皮豹皮各一张,大概是认为周礼中关于婚礼条款并不完备详尽。王公之礼应有等差,所以取用花纹华美的虎皮豹皮,为的是使公主的婚礼显得隆重。虎豹皮虽有彩色花纹,征礼并没有说要用它;用熊皮作为礼物虽然很古朴,婚仪中并没有说要用它;珪璋虽然很美,其用途却各不相同。现在应当以古代的典籍为准则,凡是违离典籍的,都应当加以补充、纠正。”于是有司又多次讨论,决定在礼品中增加珪璋和豹皮熊皮各二张。元徽年间,裴昭明出任长沙郡丞。任职完毕时,刺史王蕴对他说:“你很清贫,一定没有回去的路费。湘中人士中如果有馈赠礼物给我而求职的,我是不会吝啬的。”裴昭明说:“下官我愧为郡的辅佐,不能够对长官您有所帮助为您争光,怎能因为鸿都之事连累您清正的名声呢。”历任官职至祠部通直郎。齐永明三年,裴昭明奉命出使北魏,齐世祖对他说:“因为你有承担重任的才能,出使回来之后,一定奖赏你做一个州郡的官员。”回来之后裴昭明作了始安内史。郡中有一个叫龚玄宣的百姓,说是神人传给他玉印玉板书,不须用笔,只须对着纸吹气就能现出文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来迷惑民众。前后任郡太守对他很恭敬,而裴昭明把他逮捕入狱治罪。等到裴昭明任满还都,贫困得几乎一无所有。齐世祖说:“‎ 裴昭明罢职回来,连住宅也没有。我不太熟悉历史,不知道古人中有谁和他一样?”提升他为射声校尉。永明九年,又派他出使北魏。建武初年,裴昭明任王玄邈的安北长史、广陵太守。齐明帝因为他在任期间没有章表上奏,所以让人代替他的职位命他回京都,并且责备他。裴昭明说:“我是不想和别人争着执掌大权才这样做啊。”裴昭明历任过好几处郡官,都有勤劳的政绩,他常常对人说:“人生有什么事需要积蓄财物呢?除了自身之外,你还需要些什么呢?子孙如果没有才能,我积蓄财物会让他们给散失殆尽;子孙如果能够自立,则不如使他们精通一种经书。”所以裴昭明一辈子都不经营积聚产业。齐和帝中兴二年,裴昭明去世。‎ 专题提分二 重理解,强化断句、概括与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异韩伯休【注】,何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 ‎、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注】 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B.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C.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D.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解析:选B。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比较四个选项看,第1处断句应在“好学”后,否则“至万卷”则突兀没有主语,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看,第3处断句应在“假借”后,“来”后面不能断开,“来从假借”的意思是“前来向他借书”,故排除C项。‎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崔慰祖家庭殷实富裕,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给了自己的族人,一些家用器物流散各地,他都不再索回。‎ C.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及朋友曾经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项“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张冠李戴,应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担任奉朝请的是崔慰祖。‎ ‎【参考译文】‎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父亲亡故后他不再吃盐,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女。遇大丧不灭孝的本性,只是不应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了。”崔慰祖不得已而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崔慰祖的父亲在梁州的资产家财有千万,他都散发给同宗的族人。家具器物都用漆写上“日”字,这种有“日”字的器具,流散到远近各地。崔慰祖整理了父亲有关的租借文书凭证,对族侄崔纮说:“那些人有了钱,自然会将借去的归还我;他们如果没有,我说什么呢?”于是便将人们的租借字据全都烧掉。崔慰祖爱好学习,收藏书籍达到万卷。邻居中有爱学习的青年都相随着来向他借书,每天借书达到几十卷,崔慰祖都亲自取出给他们,从来没有推托过。崔慰祖担任始安王萧遥光的抚军刑狱,兼记室。萧遥光喜欢下棋,多次召崔慰祖来对弈。崔慰祖总是推辞说下得不好,不是初一、十五就不来拜见。建武年间,诏令各地举荐才士,崔慰祖的堂兄崔慧景推荐崔慰祖和平原郡刘孝标同为饱学之士。齐明帝想让他管理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地方,以测试他的才能,崔慰祖推辞不就职。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曾在吏部省中聚集很多宾客好友,每人都向崔慰祖询问十几件地理方面不熟悉的事,崔慰祖口吃,语言不华美,但回答得有根有据具体而且精准,满座宾客都称赞而且心服口服。谢朓赞叹说:“假如班固、司马迁再生,也不能超过他。”崔慰祖出卖自己的住宅,要价四十五万,买的人说:“能否减点价?”崔慰祖说:“确实不同于韩伯休,怎么容许有两种价格?”买的人又说:“你只管标价四十六万,一万钱是送给我的。”崔慰祖说:“这难道是我的心愿吗?”崔慰祖年轻时和侍中江祀是交情很深的朋友,等到江祀显贵了,常来问候他,但崔慰祖不去他那里。崔慰祖和丹阳县丞刘沨一向要好,萧遥光占据东府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的一天,刘沨对崔慰祖说:“你家中有老母亲,应当赶快出城去。”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病死。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写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二百多件事,放在橱柜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以保存它的大意。《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本,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昉、徐寅、刘洋、裴揆等,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又嘱咐让棺材直接靠近黄土,不必用砖砌,不要摆设灵位。‎ ‎[名师解读]‎ 文言文断句和综合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也是失分较为严重的题型。‎ 文言文断句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不能割裂文意;二是停顿合理恰当,断句不能过于零碎;三是不能产生歧义。‎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涵盖三条要求:“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近年来命题的情况看,往往是对文言文所写的人物、事件、情感、评价等要点的概括与分析。‎ ‎[问题发现]‎ ‎1.没有正确理解文意或误解文意,断句后造成句子割裂,文意不通。‎ ‎2.不能根据文言句法、词法断句,造成误判误断。‎ ‎3.只注意概括部分的表述,忽视对细节的分析;或只看细节的分析,忽视整体概括。‎ ‎4.对选项中的表述潦草对待,忽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准确对应。‎ ‎[我的反思]‎ ‎ ‎ 突破点一 文言文断句 ‎[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薛元超,薛收之子也。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善属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永徵五年,丁母忧解。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美。后以疾出为饶州刺史。三年,拜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嵩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嵩州。上元初,遇赦还,拜正谏大夫。三年,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 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B.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C.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D.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快速审题:‎ ‎1.审文段。结合上文,可以看出,当时高宗驾幸温泉打猎,诸蕃酋长也都拿着弓箭跟从。薛元超以为既然不是同一族类,很叫人担忧,上疏竭力谏阻,高宗采纳了。‎ ‎2.审选项。综合四个选项看,“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不能连在一起,“诸蕃”是修饰后面的“酋长”的;“以为既非族类”的主语是“元超”,故“元超以为既非族类”不可断开。‎ 确定要点:‎ ‎“校猎诸蕃”与“酋长”不能断开,“持弓矢而从元超”理解错误。‎ 组织答案:  ‎ 现场纠偏:‎ 答案采样 选A项或B项或C项 评分细则 选对得3分,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满分策略:‎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 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和对称句式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参考译文】‎ 薛元超是薛收的儿子。元超早年丧父,九岁世袭汾阴男爵。长大以后,好学善于作文章。太宗非常器重他,叫他娶巢剌王的女儿和静县主为妻,多次升迁授任为太子舍人,参预修撰《晋书》。高宗即位,升任给事中,这年二十六岁。永徵五年,为母亲守丧解职,第二年,丧期未满就起用为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薛元超擅长文辞,又喜好引进寒门有才能的人士,曾经上表举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多人,由此被舆论赞美。后来因病离京任饶州刺史。三年,授为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因为获罪被发配流放到嵩州,按照旧制,被流放的人不许乘马,薛元超上奏请求给他马骑,因此获罪贬任简州刺史。一年以后,西台侍郎上官仪被杀,薛元超又因和他有文章往来关系密切,被发配流放到嵩州。上元初年,遇赦回来,拜授正谏大夫。三年,升任中书侍郎,不久被提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高宗驾幸温泉打猎,诸蕃酋长也都拿着弓箭跟从。薛元超以为既然不是同一族类,很叫人担忧,上疏竭力谏阻,高宗采纳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崇,字继长,顿丘人也。文成元皇后第二兄诞之子。袭爵陈留公、镇西大将军。高祖初,为大使巡察冀州。寻以本官行梁州刺史。时巴氏扰动,诏崇以本将军为荆州刺史,镇上洛,敕发陕、秦二州兵送崇至治。崇辞曰:“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自然易帖。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怀惧也。”高祖从之。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怗然寻勒边戍掠得萧勣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在治四年,甚有称绩。‎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怗然/寻勒边戍/掠得萧勣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 B.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怗然寻勒/边戍掠得萧勣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 C.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怗然/寻勒边戍/掠得萧勣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 D.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怗然/寻勒边戍掠得萧勣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 解析:选C。先结合上文,大致把握这段文字的大意:李崇到任后的做法和结果,然后按照“用动词关联名词、代词法”初步断开,最后再仔细判断。‎ ‎【参考译文】‎ 李崇,字继长,是顿丘人,是文成元皇后二哥李诞的儿子。继承爵位陈留公、镇西大将军。高祖初年,担任大使巡察冀州。随即用本官(陈留公)的身份代理梁州刺史。当时巴氏蠢蠢欲动,下诏命令李崇用本将军(镇西大将军)的身份担任荆州刺史,镇守上洛,命令陕、秦二州派兵护送李崇到治所。李崇推辞说:“边民失和,本是怨恨刺史,臣奉诏代任,边民自然容易安定。只须宣读一下诏旨就行了,不用劳征调军队自卫,使人民心怀恐惧。”高祖听从了。于是李崇率领数十个骑兵轻装疾驰到上洛,宣读诏令慰问边民,巴氏当即安定。不久命令戍边的军队,凡是擒捉到萧勣 一方的平民,全部送还。南人感激,也送还荆州的平民二百多人。双方边境安和,不再有战争警报。在任四年,很有政绩。‎ 突破点二 概括与分析 ‎[例2] (2016·高考全国甲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快速审题:‎ ‎1.审文段。节选部分是陈登云的传记,主要记述了陈登云不畏权贵、直言进谏、关心百姓等事件。‎ ‎2.审选项。此题考查概括分析,选项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概括,后半部分是分析,审题时要看概括是否准确,分析是否与概括对应,在文中有无依据。‎ 确定要点:‎ A项对应要点是“劾妃父郑承宪”“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帝竟留中不下”;‎ B项对应要点是“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论罢……”“朝右皆惮之”;‎ C项对应要点是“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D项对应要点是“出按河南”“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组织答案:  ‎ 现场纠偏:‎ 答案采样 选A项或B项或C项 评分细则 选对得3分,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满分策略:‎ ‎1.仔细阅读原文,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多问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顺序化、网络化。‎ ‎2.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 ‎3.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固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谨防“三非”(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信息混入。如本题D项,“奏请救助灾区”错误,属于“‎ 非其事”,陈登云只是把崔应麟装入袋中的雁粪送至朝廷,并没有“奏请”;另外,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召入朝中授为御史。出外巡视辽东,上疏陈述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派巡视山西。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太子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不能早决定,是因为贵妃家人暗中阻挠这件事。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的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太子之位,并且广泛交结术士之流。以前陛下严厉惩罚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常常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勋权贵,以巧言迷惑朝中大臣。不但惠安遭受她的嚣张气焰,就是皇后与太后家也小心地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治理国家已很久了,自是崇尚德行所致,而郑承宪经常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预阻挠立太子的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奏疏呈入,贵妃、郑承宪都很愤怒,同僚大臣也替陈登云害怕,但皇上最终把奏疏留下没有下达。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论告贬斥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告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官员,陈登云于是上疏说:“近来谏言官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柔顺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奸佞的了。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提升为京官的一百人中只有一二个人罢了。背弃国家利益培植党羽,追逐权贵嗜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之类,言官反而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轻视侮辱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公正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举荐。”于是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出外巡视河南。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刚正不阿,执政严厉。因为久居此官位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搁浅,于是他称病辞官归家。不久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征授御史。劾户部尚书毕自严朋比,首辅周延儒纳孙元化参、貂,受杨鹤重赂。帝方眷延儒,责应桂。未几,贼陷登州,元化被执,应桂再疏劾延儒。帝怒,贬三秩视事,应桂引疾归。‎ 七年还朝,出按湖广,居守承天。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注】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帝以是知巡抚王梦尹诈,而益信应桂。十年,即擢应桂右佥都御史,代梦尹。‎ 江北贼势日炽,总理熊文灿主抚。明年,降其渠刘国能、张献忠,贼众十余万萃麻城、黄安。应桂谕降马光玉、贺一龙,未至,而遣将击顺天王等于黄福店,贼遂走黄安。会文灿至麻城,应桂请协击,不从。文灿檄诸道兵合击贼于茶山,贼逸于应桂所分地,文灿遂劾其后期误军。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应桂曾劾其父鹤也,奏逮之。应桂乃陈抚剿始末,自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逮至,下狱。‎ 初,应桂贻书文灿,言献忠必反,可先未发图之。其书为献忠逻者所得,献忠腾牒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闻之文灿,文灿再纠应桂。应桂再疏辨,帝亦不纳。应桂竟遣戍。无何,献忠果反,廷臣交章荐应桂。‎ 十六年,潼关陷,帝召问大臣。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督师孙传庭战殁,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往代之。帝但遣京军千人护行,饷但为军前赏功之用而已。将至山西,则伪官充斥,逡巡不得前。帝责以逗遛,夺职。未几,京师陷。应桂家居不出。久之,死于难。‎ ‎(节选自《明史·余应桂传》)‎ ‎【注】 赎锾(shú huán):赎罪的银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应桂任御史期间清廉耿介,正直敢言。弹劾首辅周延儒收受贿赂,却受到崇祯帝斥责。后来再次上疏弹劾,被连降三级,只好以养病为名辞官回归故里。‎ B.余应桂被重新起用,巡按湖广。他捐赎锾十余万两,用以召募壮士,修缮城池,打造兵器;赠以赎锾一万五千两,为卢象升缓解了军需不足的燃眉之急。‎ C.余应桂运筹帷幄,料事如神。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巡抚王梦尹。他遣将击败顺天王于黄福店,又预料张献忠日后必反,却遭到熊文灿的再次弹劾。‎ D.余应桂临危受命,但无力回天。孙传庭战死,受命督师,却只派一千人护行,给饷只够军前赏功所用。将至山西,却赴任无地,不敢轻进,终被夺去职务。‎ 解析:选B。B项“缓解了军需不足的燃眉之急”错,“燃眉之急”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征召授官御史。弹劾户部尚书毕自严结党营私,首辅周延儒收纳孙元化的人参、貂皮,接受杨鹤大量的贿赂。皇上正眷顾延儒,就斥责了应桂。没有多久,贼寇攻陷登州,元化被抓住,应桂再次上疏弹劾延儒。皇上发怒,贬三级官阶办事,应桂称病回家。‎ 七年回到朝廷,出朝巡按湖广,驻守承天。捐出赎罪的罚金十余万招募壮士,修缮城墙置备器械,贼寇不敢逼近献陵。皇上听说就嘉奖了他。送赎罪的罚金一万五千资助卢象升的军需给养,而上奏报告所属城市发生意外的变故,都以实情上达。皇上由此知道巡抚王梦尹狡诈,而更加相信应桂。十年,就提升应桂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梦尹。‎ 江北贼寇的势力日益兴盛,总理熊文灿主张招抚。次年,收降贼寇首领刘国能、张献忠,贼寇部众十多万聚集麻城、黄安。应桂晓谕招降马光玉、贺一龙,没有来到,就派遣将领在黄福店攻击顺天王等人,贼寇于是逃向黄安。适逢文灿到麻城,应桂请求他协助攻打贼寇,没有听从。文灿发文令各路部队在茶山围攻贼寇,贼寇从应桂所分工负责的防地逃走,文灿就弹劾他没有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兵部尚书杨嗣昌因为应桂曾弹劾他的父亲杨鹤,上奏请下令逮捕他。应桂于是陈述招抚征剿贼寇的经过,辩白自己无罪,而指责文灿,皇上不接受。逮捕到京城,关入监狱。‎ 起初,应桂写信给文灿,说献忠必反,可在他没有发难时对付他。他的信被献忠巡逻的士兵得到,献忠发文给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告诉文灿,文灿再次弹劾应桂。应桂再次上疏辨白,皇上亦不听取。应桂最终被发配戍边。没有多久,献忠果然反叛,朝廷官员纷纷上奏荐举应桂。‎ 十六年,潼关陷落,皇上召见询问大臣。陈演说:“贼寇进入关中,必然贪恋女人和玉帛,就像老虎落入陷阱。”应桂斥责他说:“勇猛的士兵和健壮的马匹都出在关西。贼寇得到了,必定长驱横行,大臣怎么能当面胡说!”‎ 陈演双腿发抖面孔变色。督师孙传庭战死,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去代替他。皇上只派京城驻军一千人护行,给饷只够作为军前赏赐功劳所用罢了。应桂将至山西,贼寇非法任命的官员到处都是,有所顾虑而不敢轻进。皇上责备他停留观望,夺去职务。没有多久,京师陷落。应桂住在家中不出来。过了很久,死于祸乱。‎ 一、(2016·山西太原市重点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选,字以公,章丘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迁易州兵备副使。俺答围大同右卫,巡抚朱笈被逮,超拜选右佥都御史代之。与侍郎江东、总兵官张承勋解其围。忧归,再起,仍故职。‎ 四十年擢总督蓟辽副都御史。条上封疆极弊十五事,多从其请。以居庸岔道却敌功,进兵部右侍郎。‎ 明年五月,古北口守将遣哨卒出塞,朵颜卫掠其四人。部长通汉叩关索赏,副总兵胡镇执之,并缚其党十余人。通汉子惧,拥所执哨卒至墙下,请易其父。通汉者,辛爱妻义父也,选欲以牵制辛爱,要其子入质,乃遣还父。自是诸子迭为质,半岁而代。选驰疏以闻,自诩方略。选及巡抚徐绅等俱受赏。‎ 十月丁卯,辛爱与把都儿等大举自墙子岭、磨刀峪溃墙入犯,京师戒严。帝大惊,谕阁臣徐阶曰:“朕东见火光,此贼去京不远,其令兵部谕诸军并力剿逐。”明日,选以寇东遁闻,为将士祈赏。帝疑,以问阶。对曰:“寇营尚在平谷,选等往通州矣,谓追杀者,妄也。”帝衔之寇稍东大掠三河顺义围诸将傅津等于郑官屯选遣副将胡镇偕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击之。膑、溱战殁,镇力战得脱。寇留内地八日不退。给事中李瑜遂劾选、绅与副使卢镒,参将冯诏、胡粲,游击严瞻等,俱逮下诏狱。又二日,寇始北去,京师解严。‎ 初,谍者言寇将窥墙子岭,部檄严待之,而三卫为寇导者绐选赴潘家口。寇已入,选、绅惧得罪,径趋都城,屯东直门外,旋还通州。及遣镇等御,又不胜。内侍家蓟西者,哗言通汉父子实召寇。帝入其言,益怒。法司坐选、绅、诏守备不设律斩,镒等戍。帝谕锦衣朱希孝坐以纵通汉勾贼罪,复下选诏狱。选不承,止承质通汉父子事,且言事已上闻。希孝录其语上,刑部如帝指论选死。即戮于市,枭其首示边,妻子流二千里。绅论死系狱,诏及镒等戍边。帝虽怒选甚,但欲诛其身,法司乃并坐其妻子。隆庆初,始释还。‎ ‎(节选自《明史·杨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衔之/寇稍东/大掠三河/顺义/围诸将傅津等于郑官屯/选遣副将胡镇偕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击之 B.帝衔之/寇稍东大掠/三河/顺义/围诸将傅津等/于郑官屯选遣副将胡镇偕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击之 C.帝衔之/寇稍东大掠三河/顺义/围诸将傅津等/于郑官屯选遣副将胡镇/偕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击之 D.帝衔之/寇稍东/大掠三河/顺义/围诸将/傅津等于郑官屯选遣副将/胡镇偕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击之 解析:选A。结合上下文,疏通大意,然后根据人名、地名可以断开。这段文字的意思是:皇帝怀恨他。敌寇逐渐向东,大肆抢掠三河、顺义,包围诸将傅津等人于郑官屯。杨选派遣副将胡镇偕同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攻打敌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居丧。具体说来,此人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 C.丁卯,是干支纪年、纪日的方法。干支纪年使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组成六十干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当六十干支轮回一次时又称之为一甲子。‎ D.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自朱元璋废中书省、罢宰相,到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机构。‎ 解析:选B。B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错,应为“朝廷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选是嘉靖时期的进士。俺答包围大同右卫,在巡抚朱笈被逮捕后,被破格提拔,代替朱笈。独当大任,遂解大同之围。‎ B.杨选为总督蓟、辽副都御史时,逐条上奏封疆极弊十五事,皇上多采纳他的意见。因居庸岔道退却敌人有功,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 C.嘉靖四十一年副总兵胡镇将通汉及其同党十多人捉住,杨选以通汉的儿子来做人质作为释放通汉的条件。从这时起通汉的诸个儿子轮流作为人质,杨选和巡抚徐绅等人都因此受到赏赐。‎ D.皇帝因听信传言治杨选、徐绅、冯诏守备不设之罪,杨选不承认。皇帝虽然特别恼恨杨选,但只想诛他本人,法司则连带问他妻与子的罪。隆庆年初,他的妻与子才被释放回家。‎ 解析:选A。A项“独当大任,遂解大同之围”错,应为“与侍郎江东、总兵官张承勋解大同之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通汉者,辛爱妻义父也,选欲以牵制辛爱,要其子入质,乃遣还父。‎ 译文:  ‎ ‎(2)选不承,止承质通汉父子事,且言事已上闻。希孝录其语上。‎ 译文:  ‎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通汉者,辛爱妻义父也”判断句式,“以”后补宾语“他”,“入质”,做人质;“承”,承认;“止”,通假字,通“只”;“质”,意思同“执”,抓,捉拿;“上闻”,使皇上知道,告诉了皇上;“录”,记录。要注意翻译通畅,没有语病。‎ 答案:(1)通汉是辛爱妻子的义父,杨选想用他来牵制辛爱,要求他的儿子来做人质,才遣还他的父亲。‎ ‎(2)杨选不承认,只承认抓住通汉父子这件事,并说这件事已经报告皇帝知道。朱希孝记录他的话呈上皇帝。‎ ‎【参考译文】‎ 杨选,字以公,章丘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官行人。提升为御史,迁易州兵备副使。俺答包围大同右卫,巡抚朱笈被逮捕,越级升杨选为右佥都御史代替他。与侍郎江东、总兵官张承勋解大同之围。因父丧回家,再次被起用,仍然任原职。‎ 四十年(1561)提升他为总督蓟、辽副都御史。他逐条上奏封疆极弊十五事,皇上多听从他的请求。因居庸岔道退却敌人有功,进官兵部右侍郎。‎ 第二年五月,古北口守将派遣哨兵出塞,朵颜卫抓住其中四人。部长通汉叩关索要赏赐,副总兵胡镇将他捉住,并将他的同党十多人捆缚起来。通汉的儿子恐惧,带被抓住的哨兵到墙下,请求交换他的父亲。通汉是辛爱妻子的义父,杨选想用他来牵制辛爱,要他的儿子来做人质,才遣还他的父亲。从这时起通汉的诸个儿子轮流作为人质,半年换一次。杨选急驰上疏报告皇帝知道,并自夸有方略。杨选和巡抚徐绅等人都受到赏赐。‎ 十月十一日‎,辛爱和把都儿等人大举从墙子岭、磨刀峪毁墙入侵内地,京师戒严。皇帝大惊,告诉阁臣徐阶说:“我看见东边的火光,说明此贼寇离京城不远,下令兵部告诉诸军并力剿除驱逐敌人。”第二天,杨选报告皇帝敌寇向东逃遁,并为将士祈求赏赐。皇帝怀疑这件事,就问徐阶。徐阶回答说:“敌寇的军营还在平谷,杨选等人往通州去了,说追杀敌人,简直荒谬。”皇帝怀恨他。敌寇逐渐向东,大肆抢掠三河、顺义,包围诸将傅津等人于郑官屯。杨选派遣副将胡镇偕同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攻打敌人。孙膑、赵溱战死,胡镇竭力作战才得以逃脱。敌寇逗留内地八天不退走。给事中李瑜于是弹劾杨选、徐绅和副使卢镒,参将冯诏、胡粲,游击严瞻等人,他们都被逮捕下狱。又过了二日,敌寇才向北离去,京师解除戒严。‎ 起初,侦察的人说敌人准备窥探墙子岭,兵部檄文要求严阵以待,而三卫为敌寇引导的人欺骗杨选说敌寇开赴潘家口。敌寇已经侵入,杨选、徐绅恐怕有罪,径直趋向都城,屯兵东直门外,不久返回通州。等到派遣胡镇等人抵御敌人,又不能取胜。内侍住在蓟西的人,纷纷传说通汉父子实际召来敌寇。皇帝听到这个话,更加恼怒。法司以杨选、徐绅、冯诏守备不设之罪按律论斩,卢镒等人贬戍边关。皇帝告诉锦衣朱希孝问杨选放纵通汉勾结敌寇之罪,又将杨选下诏狱。杨选不承认,只承认抓住通汉父子这件事,并说这件事已经报告皇帝知道。朱希孝记录他的话呈上皇帝,刑部按皇帝的意思判杨选死刑。立即在市杀戮,枭首到边关示众,他的妻子儿女流放二千里。徐绅被判死罪拘囚在狱,冯诏和卢镒等人贬戍边关。皇帝虽然特别恼恨杨选,但只想诛他本人,法司则连带问他妻子儿女的罪。隆庆年初,他的妻子儿女才释放回家。‎ 二、(2016·广东广州市毕业班二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八世祖允良生期岁,淳化间盗起,举家歼焉,唯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咸张乐大宴,子才闭户读书若不闻见者,见者咸异之。嘉定十六年举进士。 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子才累疏辞归。 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为记曰:“白之斥,实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报脱靴之憾也。力士方贵倨,岂甘以奴隶自处者。‎ 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其后分提禁旅,蹀血宫廷,虽天子且不得奴隶之矣。”又写力士脱靴之状,为之赞而刻诸石。属有拓本遗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诉于帝,乃与大全合谋,嗾御史交章诬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馈遗过客为入己,降两官,犹未已。帝疑之,密以椠问安吉守吴子明,子明奏曰:“臣尝至子才家,四壁萧然,人咸知其清贫,陛下毋信谗言。”帝语经筵官曰:“牟子才之事,吴子明乃谓无之,何也?”众莫敢对,戴庆炣曰:“臣忆子才尝缴子明之吴子聪。”帝曰:“然。”事遂解。盖公论所在,虽仇雠不可废也。未几,大全败,宋臣斥,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提举玉隆万寿宫。帝即欲召子才,会似道入相,素惮子才,仅进宝章阁待制、知温州;又嗾御史造飞语目子才为潜党,将中以危祸。上意不可夺,遂以礼部侍郎召,屡辞,不许。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见帝乃供职;子才至北关,请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见,大说,慰谕久之。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即位,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力辞不拜,请去不已。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节选自《宋史·牟子才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B.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C.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D.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解析:选C。此题可对比选项排除。“扫除之职固当”作“以为”的宾语,“尔”是句末语气助词,“所以”表结果,因此A、B选项错误。“力士”应做下句主语,结合上句意思,“逐”的不是力士, 因此D 选项错误。‎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笄”是古代用以盘头或别住帽子的簪子,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可以插簪子的年龄。‎ B.“记”是古代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如《桃花源记》;也可按时间记述史实,如《史记》。‎ C.“拓本”是把碑刻、铜器等器物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像拓下来的纸本。‎ D.“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设的御前讲席,宋代以翰林学士等任经筵官。‎ 解析:选A。A项“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理解不恰当,应该是特指“女子十五岁成年”。‎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牟子才少年时苦学上进。他随父亲寄人篱下,闭门读书,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B.牟子才敢于为国得罪宦官。他借为李白作记表达了对宦官专权的不满,以致后来他从外地召回皇宫时,宦官董宋臣从旁阻挠。‎ C.牟子才屡遭权臣忌恨。丁大全、贾似道都曾唆使御史对他诽谤诬陷,罪名分别是侵吞公款和暗结叛党,但均未能完全得逞。‎ D.牟子才深得皇帝信任。他被人中伤,皇帝暗中写信给吴子明询问真实情况;度宗做太子时,就对他很尊敬,即位后给予重用。‎ 解析:选B。此题考查概括分析。B项,牟子才作记不是“以致”后面内容的直接原因;“从旁阻挠”的是其他“宦者”,不是董宋臣。‎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译文:  ‎ ‎(2)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译文:  ‎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赐御笔”,指皇帝的亲笔信;“是命”,这个任命;“其”,表希望的语气词;“为”,为了,因;“起”,离家做官;“忤”,触犯,抵牾;“辄”,总是;“窜流”,古代刑罚的一种,流放;“放还”,回家,指免除处罚。‎ 答案:(1)于是亲自写信给他说:“‎ 我想见你很久了,所以有这个任命,你千万不要有疑虑,为了我(你就)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吧。”‎ ‎(2)当时士大夫稍微触犯当权者,就被流放, 子才向皇上请求重罪的轻罚,轻罪的免除处罚。‎ ‎【参考译文】‎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他的八世祖牟允良生下来一岁时,遇上淳化年间强盗作乱,全家在此难中灭绝,仅有一个未成年的姑姑幸免,她用缸盖住允良,允良得以幸免。牟子才小时候跟着父亲寄居在陈咸家,陈咸大奏音乐大摆宴席,牟子才闭门读书好像没听到看到,见到他的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嘉定十六年牟子才考中进士。当时丁大全与董宋臣内外勾结败坏朝政,牟子才多次上疏请求辞职还乡。当初,牟子才在太平州建造李白祠,自己写了一篇记说:“李白被贬斥,实在是因为高力士激怒杨贵妃,来报复李白让他脱靴之仇。高力士当时位尊倨傲,怎么会甘心以奴仆自居呢?李白不是只以气势压人,而是认为担负清除奸佞的职责本该这样,所以冒犯了君王。唐玄宗糊涂不知真相,反而替高力士驱逐了他所嫉恨的李白,高力士声势益发嚣张,宦官猖獗之势就从这里开始。之后高力士分权率领禁兵,在宫廷中厮杀,虽是天子也不能使唤指挥他了。”又描摹了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样子,为李白写赞而且刻在碑石上。恰好有人将碑文拓本给了董宋臣,董宋臣大怒,拿着二篇碑文向皇帝哭诉,于是就和丁大全合伙谋划,唆使御史先后上奏,诬陷弹劾牟子才私自侵吞在州郡的公宴以及馈赠客人的花费,降官两级,仍不罢休。皇上怀疑这件事,暗中写信询问安吉太守吴子明,吴子明上奏说:“我曾经到过牟子才家,家徒四壁,人们都知道他清廉贫穷,陛下不要听信谗言。”皇帝对经筵官说:“牟子才的事情,吴子明却说没有,为什么?”众人没有敢回答的,戴庆炣说: “我记得牟子才曾经退还吴子明的哥哥吴子聪的任命。”皇帝曰: “对。”事情于是了结。有公论在,即使是仇人也不能置公论于不顾。没多久,丁大全垮台,董宋臣被贬斥,诬陷弹劾牟子才的人都被流放到岭海之外,于是恢复牟子才官职,做玉隆万寿宫的提举。皇帝想要立刻征召牟子才,适逢贾似道入朝为相,他向来忌惮牟子才,仅让他升为进宝章阁待制、温州知府;又唆使御史捏造流言把牟子才视为吴潜的党羽,要中伤加害他。皇帝的旨意不可改变,于是以礼部侍郎的职位召用他,他多次推辞,不被允许。于是亲自写信说:“我想见你很久了,所以有这个任命,你千万不要有疑虑,为了我(你就)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吧。”‎ 按照旧例,从外地召回的近臣,一定先拜见皇帝后才能就任;牟子才到北关,请宦官带他进宫奏事,宦官从旁阻挠,皇帝特地下令召见,非常高兴,安慰开导了他很久。当时士大夫稍微触犯当权者,就被流放,子才向皇上请求重罪的轻罚,轻罪的免除处罚。度宗做太子时,一向尊重牟子才,开口闭口必称他为先生。太子即位后,授牟子才翰林学士、知制诰,牟子才极力推辞不接受任命,一再请求离去。进官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追赠四级官,给他两位后裔授官。‎ 专题提分三 练翻译,突破实词、虚词和句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寻又陈车战火器之利,帝颇采纳。因陈边备废弛状,于谦请下其章厉诸将。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英宗复位,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徐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帝忧军官支俸多,岁入不给。贤请汰老弱于外,则费省而人不觉,帝深纳焉。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七年二月,空中有声,帝欲禳之。贤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逼草奏释己罪。赖王翱救,乃免。贤密疏请擒贼党。得疏,帝大喜。裹伤入见,慰劳之。贤因言,贼既诛,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帝从之。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谗竟不行。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是年春,日黯无光,贤言:“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自宣德至天顺间,选宫人太多,浣衣局没官妇女愁怨尤甚,宜放还其家。”帝从之,中外欣悦。五月大雨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贤言:“‎ 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帝难之。‎ 译文:  ‎ ‎(2)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 译文: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适当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尤其要译出关键词,因为关键词就是得分点。这两句的关键词有:“因”,趁机;“恤”,体贴怜悯;“狱”,案件;“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困难;“凛然”,恐惧、害怕的样子;“省”,反省;“狎”,亲近;“图”,谋划;“国是”,国家大事。‎ 答案:(1)趁机请求施行宽容和怜惜百姓的政策,又请求停止江南织造的事务,清理锦衣卫的案件,皇帝对此感到为难。(2)陛下应当感到恐惧而加以反省,不要亲近左右侍从和受宠幸的人,要尊重信任老成的人,共同谋划国家大计(国事)。‎ ‎【参考译文】‎ 李贤字原德,是邓县人。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景泰二年二月呈上端正国家根本的十条策略,皇帝认为很好,命令翰林写好后,放在自己身边,以备审阅。不久又陈述车战和火器的好处,皇帝很是采纳。于是又陈述边疆防务松弛废弃的现状,于谦请求把这奏章下发到各位将领,借以勉励他们。转到吏部任职,采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值得学习的事迹,命名为《鉴古录》,呈给皇帝。英宗重新即位后,晋升他担任尚书。李贤气度不凡,端庄凝重。上奏与回答皇帝问话都合乎实际,皇帝深深器重他。山东发生饥荒,拿出国库钱财赈济贫穷,皇帝召见徐有贞和李贤商议这件事,有贞认为颁发救济款会发生很多中饱私囊的事。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施抚恤,坐看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啊。”‎ 于是皇帝命令增加救灾银两。皇帝忧虑军官支取的俸禄太多,每年的收入不够支出。李贤请求把那些老弱军官从军队中淘汰出去,那么,费用节省了,人们却不会感觉到什么。皇帝深为采纳。当时每年都有边防警报,天下发生水涝灾害,江南江北尤其严重。李贤对外筹划边疆防务,对内请求宽待百姓,停止一切征收活动。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七年二月,天空中发出声音,皇上想要借祈祷消除灾殃,李贤说,人君不怜惜百姓,天下人怨恨、反叛,这才有了发出怪声的不祥之兆。李贤趁机请求施行宽容和怜惜百姓的政治,又请求停止江南织造的事务,清理锦衣卫的案件,皇帝感到为难。李贤再三再四地与皇帝争执,同朝官员都害怕了。李贤退朝后说:“大臣应该知无不言,难道可以卷起舌头不说话尸位素餐吗?”曹钦谋反的时候,在东朝房殴打李贤,逼他草拟诏书赦免自己的罪过。依靠了王翱的营救,才免于祸患。李贤秘密写奏章请求擒拿贼党。得到奏章,皇帝非常高兴。李贤裹了伤口进见皇帝,皇帝安慰他。李贤趁机说道:贼人被诛杀以后,应该紧急下诏天下,停止一切不急的事情,求取直言来打通闭塞的言路。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门达正掌握着朝政大权,锦衣官校恣意妄为,横行霸道,为祸甚大。李贤多次请求予以制止,皇帝召来门达进行告诫。门达依仗着皇上的恩宠更加骄横,李贤乘着某个时机详细地陈述了门达的罪过,皇帝又一次召见门达告诫,门达对李贤恨之入骨,借袁彬的案子陷害李贤,李贤几乎不免于祸。皇帝身体不舒服,卧病于文华殿。恰逢有人在皇帝面前说东宫太子的坏话,皇帝感到很疑惑,秘密告诉李贤。李贤伏在地上叩头说:“这是大事,希望陛下您三思。”皇帝说:“既然这样,一定要传位给太子吗?”李贤又叩头说:“这样做,宗庙社稷幸甚。”皇帝起来,立刻召太子到来,谗言最终未能被采纳。宪宗即位,提升李贤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这一年春天,太阳黯淡无光,李贤说:“自然运行的时序不和谐,是由于阴气太盛。从宣德年间到天顺年间,选进的宫人太多,浣衣局中被没为官奴的妇女的忧愁怨怒尤其严重,应该放她们回家。”皇帝听从了,天下人都非常高兴。五月,下了大雹子,大风把瓦都刮飞了,把郊坛的树都拔了起来。李贤说:“上天的威怒是值得害怕的,陛下应当感到恐惧而加以反省,不要亲近左右那些被你宠幸的人,要尊崇信任老成的人,共同谋划国家大事。”成化二年冬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名师解读]‎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阅读理解的重要形式,翻译注重表达形式与文意内容两个方面。体现在具体的翻译语句中,实词、虚词和句式就成了翻译的三个不可回避的重点。‎ ‎[问题发现]‎ ‎1.因对文言实词含义和用法的理解错误,造成翻译严重失分。‎ ‎2.因对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不准,造成翻译不准确,乃至文意不通。‎ ‎3.翻译中,没有注意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的翻译,造成的理解得分较低。‎ ‎[我的反思]‎ ‎ ‎ 突破点一 实词的翻译 ‎[例1] (2016·高考全国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5分)‎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5分)‎ 快速审题:‎ ‎1.审文段。通读前后文,结合前后文意,大致了解要求翻译的语句的含意。‎ ‎2.审语句。排查翻译点,看句中实词有无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重要实词。‎ 确定要点:‎ ‎“陈”,叙说,陈奏;“时弊”,社会弊病;“斥”,指责;“益”,更加;“嫉”,痛恨;“忠谠”,忠诚,敢于直言;“起用”,任用;“如”,按照;“报”,回复。‎ 组织答案:  ‎ 现场纠偏:‎ 答案采样 ‎(1)极力陈述当前的社会弊病十件事,他的话大多被权臣排斥,权臣们也更加嫉妒他。(2分)(2)又说傅珪刚正不阿,应该被起用,吏部请求像卢雍的话,没有上报。(2分)‎ 评分细则 第(1)句中,译出大意给2分;“陈”“斥”“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第(2)句译出大意给2分;“忠谠”“如”“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满分策略:‎ ‎1.找出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了解前后语境,力求把握大致意思。根据上下文意思可知,第(1)句是傅珪上书陈述时弊、斥责权贵,被权贵们嫉恨。第(2)句是卢雍上书谈论傅珪的刚直中正,应该重新任用,吏部虽然按照卢雍的话上奏皇帝,但是没有被批复。‎ ‎2.精读要求翻译的语句,注意关键实词的不同情况: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年号等不用翻译;古今异义词要结合语境准确写出今天的意义;一词多义要根据搭配情况选出合适的意象,活用词不仅要关注意义还要关注用法,通假字要准确确定通哪个字,含义是什么。‎ ‎3.翻译的方法是直译,字字对译,单音变双音。翻译后要通读,看看有无语病,有无需要调整的语序和补出的成分。‎ 答案模板:‎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 ‎ 陈(1分)          斥(1分)‎ 贵,权贵愈加痛恨他。(句意2分)‎ ‎   嫉(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 ‎       忠谠(1分)       如(1分)‎ 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句意2分)‎ ‎       报(1分)‎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中,授予编修一职,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完成,迁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恩赐,升任左谕德,充当为皇帝经筵进解的官员,编修《孝宗实录》。……正德八年五月,再次奏报四月灾情,傅珪于是进言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害六十九次。现今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雷鸣,天降冰雹,辰星坠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总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涝旱灾不断,灾害没有像这样严重的。”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的言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傅珪归家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有古大臣风范,家里没有积蓄,每天为吃饭发愁,乞求发放月廪、岁隶以表示朝廷对官员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去世,终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刘)几,字伯寿,生而豪俊,长折节读书,第进士。从范仲淹辟,通判邠州。邠地卤,民病远汲,几浚渠引水注城中。役兴,客曰:“自郭汾阳城此州,苟外水可引,何待今日?无为虚费劳人也!”几不答。未几,水果至,凿五池于通逵,民大便利。夏人寇周家堡,转运使陈述古摄渭帅,几移文索援兵,不听,率诸将偕请,又不听,乃趣以手书。述古怒,移几为凤翔,且劾生事。朝廷以总管非转运使所得徙置,遣御史出按,述古黜,几亦改鄜州。召判三班院。边吏告夏人趋大顺,英宗问几。几曰:“大顺天险,非夏人可得近,正恐与赵明为仇尔。”帝曰:“明之子奔马入城,几为所掩,卿料敌一何神也。”以为秦凤总管。‎ 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范仲淹辟,通判邠州。邠地卤,民病远汲,几浚渠引水注城中。‎ 译文:  ‎ ‎(2)夏人寇周家堡,转运使陈述古摄渭帅,几移文索援兵,不听。‎ 译文:  ‎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需要注意的实词有:“从”,听从;“辟”,征召;“通判”,做通判;“卤”,盐碱;“病”,名词的意动用法;“渠”,名词活用为动词,修渠;“寇”,名词活用为动词,侵犯;“摄”,临时担任;“移文”,发文书;“索”,要。‎ 答案:(1)应范仲淹的征召,到邠州做通判。邠州土地盐碱,百姓苦于到远处取水,刘几疏通渠道引水注入城中。(2)西夏人侵犯周家堡,转运使陈述古代理渭帅,刘几发文书索要援兵,陈述古不听从。‎ ‎【参考译文】‎ ‎(刘)几字伯寿,小时候为人豪放,长大后改变志趣行为而读书,考中进士。应范仲淹的征召,到邠州做通判。邠州土地盐碱,百姓苦于到远处取水,刘几疏通渠道引水注入城中。工程开始的时候,宾客说:“自从郭子仪在邠州建城,如果外面的水可以引入,怎么会等到今天呢?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了!”刘几没有回应。不久,水果然引到,在大路旁边凿了五个水池,百姓大为便利。西夏人侵犯周家堡,转运使陈述古代理渭帅,刘几发文书索要援兵,陈述古不听从,刘几率领诸将一同请求,他又不听,刘几就亲笔写信催促。陈述古恼怒,调刘几到了凤翔,并且弹劾他生事端。朝廷因为总管不是转运使能够随意调动安置的,派遣御史出京监察,陈述古被贬退,刘几也改任鄜州。后来,召回京城通判三班院。边境官吏报告西夏人向大顺进军,英宗询问刘几。刘几说:“大顺是天险,不是西夏人可以接近的,恐怕是正好和赵明为仇人罢了。”皇帝说:“赵明的儿子骑马入城,差点儿被袭击,你推料敌人是多么神奇啊。”任命他为秦凤总管。‎ 突破点二 虚词的翻译 ‎[例2] (2016·高考山东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 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快速审题:‎ ‎1.审文段。通读全文,联系前后对话,把握画线语句的大致意思。‎ ‎2.审语句。逐句通读梳理,落实重点字词。在这三个语句中,重点是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确定要点:‎ 第(1)句中:“其”,他们;“为”,建造;“以”,用来;“……者……也”,表判断。第(2)句中“乃”,却;“乎”,表反问;“之”,的。第(3)句“则”,辅助判断;“虽然”,虽然这样;“独……乎”,表反问;“与”连词,和。‎ 组织答案:  ‎ 现场纠偏:‎ 答案采样 ‎(1)那些不是为了橧巢的,是为了躲避风雨;那些不是为了窟穴的,是为了避潮湿。(2分)‎ ‎(2)您竟然愿意到诸侯那里,不也很难吗?您说过这样的话。(1分)‎ ‎(3)这样就可以的。虽然,君子难道不想富贵吗?(2分)‎ 评分细则 第(1)句“为”“橧巢”“以”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第(2)句中“乃”“致”各1分,反问句1分;第(3)句“则”1分,“虽然”1分,句意1分。‎ 满分策略:‎ ‎1.全面理解文意。翻译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理解准确,才能翻译正确。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是前提,也是关键。由于虚词在文中的词义不像实词那样固定,因此“语境是第一因素”的原则是必须牢记的。‎ ‎2.语法语意两思考。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语法作用,关联前后词语与句子,表不同的关系;二是语意作用,表达一定的词义。如上面的第(1)句中,“不为橧巢”的“为”则是动词,建造;“以避风雨也”的“以”,在这个语境中是连词,用来;第(2)句“公乃愿致诸侯”的“乃”在这个语境中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竟然。这些都需要因具体语境而思考。‎ ‎3.注意表达的语气。在这三个语句中,“者,也”“乎”“矣”这些虚词,还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是判断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还是其他语气,在翻译中都要注意。‎ 答案模板:‎ ‎(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 ‎“为”(1分)“橧巢”(1分) “以”(1分)‎ 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句意1分)‎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乃”(1分)  “致”(1分)‎ ‎(句意1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 ‎ “则”(1分)  “虽然”(1分)‎ 尊贵吗?(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 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地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建造柴薪搭建的巢居住,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住,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藁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 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 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节选自张耒的《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  ‎ ‎(2)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 译文:  ‎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除注意重要的文言实词外,还有下面的虚词要准确翻译:“则”,却;“于”,引出对象;“为”,做,担任;“苟”,假使;“而”,并且;“既”,就。另外还要注意句子大意正确,语句通顺。‎ 答案:(1)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2)如果怕挨饿,怕步行,那就有苟且侥幸之心了,遇到的灾难不就多了吗?‎ ‎【参考译文】‎ 我的同伴秦少章,在我任太学官员时,就把他的文章送给我看,并忧伤地对我说:“这是我家贫穷时,奉大人之命而尽力创作的科举文章。”那时他率意而作的诗章散文,往往清丽奇伟,比那些举人的文章强百倍。元祐六年中举,调到临安任主簿。举子中举后该有些快乐了,但秦少章每次见到我总是不高兴。我问他原因,他说:“我是世间的一个孤傲的读书人,本性不高兴的事不做,情意不相合人不去结交。饮食起居,举止言谈,不愿勉强自己而随从他人。今一旦为官,都失掉了自我而专去应酬他人。少时自由自在,真后悔(中举后)祸难跟着到来。当时我一个人要依靠父母抚养,现在则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为官,又不能够。从今以后,我就像涂了漆却想除去一样了。”我劝解他说:“‎ 你为官前的日子,(就像)春夏的草木,而你备受困惑的现在呢,就像芦苇所遭受的霜冻。大凡人的本性就是只想求得安逸。(而)安逸,是天下人的大患呀。变迁现状值得珍贵。重耳不流亡在外十九年,就不能回国成就霸业;伍子胥不逃奔他国,就不能攻破郢都(复仇)。这两个人,当其羁旅他乡困窘忧患时,暗地里补益自己的短处,学会原所不会做的事情,这就不像只通过口耳所学到的那样肤浅了。现在你想到以前的所作所为,那值得悔恨的东西可多了,那能增长见识的东西就更多了。反思自己而能心安理得,就能驰行天下而没有可畏惧的事情了。能把饭食让给别人吃的人,是曾经挨过饿的人;赐给他车马却推辞不坐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如果怕挨饿,怕步行,那就有苟且侥幸之心了,遇到的灾难不就多了吗?所以经霜而不变得肃杀的,是植物的灾难;终身安享逸乐的,不是世人的福分。”‎ 突破点三 句式的翻译 ‎[例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5分)‎ ‎(2)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5分)‎ 快速审题:‎ ‎1.审文段。结合前后语境,力求把握文意。第(1)句是苏辙进谏后自己认为将被罢官而司马光却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第(2)句是苏辙写信给王安石,陈述《青苗法》不可施行,王安石将要治苏辙的罪。‎ ‎2.审语句。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逐句揣摩命题人会设置哪些翻译点。这两句中,除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外,都有需要翻译的文言句式。‎ 确定要点:‎ 第(1)句“见黜”,被动句式,被罢免;“第以三等”,介词结构后置句,同时也是省略句,“以三等第(之)”;“难”,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为难。第(2)句“抵”,送达;“将加以罪”,介词结构后置句,也是省略句,“将以罪加(之)”。‎ 组织答案:  ‎ ‎ ‎ 现场纠偏:‎ 答案采样 ‎(1)奏章呈现以后,苏辙自己认为一定能看到事情停止。考官司马光只是评价为三等,范镇认为这事难办。(2分)(2)苏辙上书王安石,极力陈说不行,王安石十分生气,将要加罪给苏辙。(3分)‎ 评分细则 第(1)句“见黜”“第以三等”“难”各1分,句意2分;第(2)句“书”“抵”“将加以罪”各1分,句意2分。‎ 满分策略:‎ ‎1.留心四种常见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共四类。对这些句式的理解与分析,主要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因而在翻译中,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进行调整与补充、删除与更换。‎ ‎2.注意不同句式的翻译要求。‎ ‎①判断句的翻译,首先要抓住标志,其次要揣摩句意。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 ‎②被动句翻译时一般要加“被”,或使用表被动的词语表达,如“受”“受到”“遭到”等。表被动的介词“于”有时省略,翻译时要注意识别并译出被动的含义。如第(1)句中,“见”字表被动,要准确翻译。‎ ‎③倒装句的翻译,要注意四种类型: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按照“动(介)+宾”‎ 顺序调整;介词结构后置句的翻译,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至状语的位置;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般把定语调至中心语前;主谓倒装句的翻译按“主+谓”顺序调整。如“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和“将加以罪”都属于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都需要调整。‎ ‎④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语言现象,省略句的翻译,历年高考中都有。翻译时要结合前后语境补出省略的成分。‎ 答案模板:‎ ‎(1)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 ‎            “见黜”(1分)‎ 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范镇感到为难。(句意2分)‎ ‎“第以三等”(1分) “难”(1分)‎ ‎(2)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 ‎ “书”(1分)“抵”(1分)‎ 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句意2分)‎ ‎    “将加以罪”(1分)‎ ‎【参考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恰逢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他为河南推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廷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 译文:  ‎ ‎(2)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译文: ‎ 解析:文言文翻译,重在要注意实词、虚词和句式。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是”,这;“得乎”,怎么做得到呢?“不行于大臣”介词结构后置句。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偕”,偕同;“于”,在;“劝谕”,劝说。注意补出省略成分。‎ 答案:(1)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2)于是(杨廷麟)又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 ‎【参考译文】‎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他勤于学习,酷爱古典,在翰林院中很有名望,跟黄道周友好。十年冬天,皇太子即将外就藩封,朝廷拟让廷麟充任讲官兼经筵直讲。廷麟撰写了一篇奏疏推让道周,崇祯皇帝不允许。第二年二月,崇祯皇帝在经筵上问保举跟考选哪一样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廷麟说:“保举应对保举者严格要求,像唐世济、王维章是由温体仁、王应熊推荐的,现在他们俩都倒台了,可是对保举他们的人却不加追究。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崇祯皇帝听了这话脸色都变了。‎ 顺治二年(1645),南京失守,江西各郡只有赣州保全下来。唐王亲撰命令加廷麟为吏部右侍郎,刘同升为国子祭酒。同升从雩都来到赣州,与廷麟商议大举起兵,于是他们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三年正月,廷麟亲赴赣州,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十月四日,大清部队强力登城,廷麟指挥部队作战,时间长了,招架不住,败退回城西,跳河自杀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1~4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1.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 B.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 C.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 D.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 解析:选B。先结合前后句把握大意,再根据动词与搭配关系可断开。‎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解析:选D。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知识积累,联系文中具体内容分析作答,D项,《论语》不是“六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解析:选A。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强加因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译文:  ‎ ‎ (2)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译文:  ‎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要注意文言实词和句式。第(1)句,“饮食冠裳”,均活用为动词;“假”,给;“辇”,载着;“夸徇四境”,省略句。第(2)句,“授帖于府庭”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要注意调整。‎ 答案:(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在四处夸耀。‎ ‎(2)曾巩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考中嘉祐二年进士。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居在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调配了三十一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调到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把他们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以多寡分出成绩的优劣。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处理(筹划安排)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二、(2016·湖北荆州市临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 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B.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C.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D.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解析:选C。理解句意后,抓住关键名词“安帝、殇帝、事事”和分数表示法断句,“太后定策/迎安帝”一句中间可断可不断。‎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解析:选D。D项理解错误。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 ‎7.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不娇宠。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她对皇上特许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绝。‎ C.邓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有一次宫里丢了大珠,她不想严刑逼问导致伤害无辜,而是通过察言观色把罪犯找了出来。‎ D.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太平。‎ 解析:选C。C项理解错误,“首服”说明偷窃者是自首服罪的,并不是邓皇后亲自找出来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 译文:  ‎ ‎(2)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译文:   ‎ 解析:这两句翻译的重点是:“非”,批评;“女工”,即“女红”,女性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务学”,致力于学习;“衣服”‎ ‎,是两个词,裁剪衣服,做好服饰;“举”,考,参加科举考试;“官爵”名词作动词,译为“加官晋爵”;“辄”,就;“终帝世”,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 答案:(1)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去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自己做衣裳做服饰作准备,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 ‎(2)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晋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不过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 ‎【参考译文】‎ 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父亲邓训,是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光烈皇后堂弟之女。邓皇后五岁时,太傅夫人很疼爱她,亲自为她剪发。夫人因为年龄大眼睛看不太清,误伤邓皇后的额头,邓皇后忍住痛苦不吭声。身旁看到的人感觉奇怪就问邓皇后,邓皇后说:“不是不痛,太夫人怜爱我为我剪发,不忍伤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邓皇后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读《诗经》《论语》。她的哥哥们每次诵读经书,她就虚心请教。她的志趣在研究诗书典籍,而不过问居家事务。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自己做衣裳做服饰作准备,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邓皇后难以违背母亲的话,白天操练女工,晚上就诵读经书典籍,家人称呼她为“诸生”。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 和帝永元七年,邓皇后与诸家女子一同选入宫中,进入掖庭成为贵人,当时的年龄是十六岁。她恭谦肃穆,小心谨慎,一举一动,有规有矩,和帝深深地嘉许而喜爱她。邓皇后有病,皇帝特许她的母亲和兄弟入宫服侍医药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宫的日数。邓皇后对和帝说:“宫中禁地至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宫之地,对上来说让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讥讽,对下来说使我获得不知足的诽谤。上下两相受损,我实在不情愿啊!”和帝说:“别人都以经常能到禁宫走走为光荣,而你却反以为忧虑,深深地自我抑制宁愿吃亏,真是难能可贵而为人们所做不到的啊!”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晋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不过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 元兴元年,和帝去世。殇帝刚出生只百余日,邓皇后就迎立他为皇帝。殇帝尊邓皇后为太后,太后临朝听政。这个时候刚刚遭受大丧之事,法规禁条没有完备。宫中丢失了一箧大珠,邓太后考虑到,如果加以拷问,必定伤及无辜。于是亲自检看所有宫人,观察她们的脸色和神情,偷窃者马上就自首服罪。左右侍从没有不叹服的,认为邓太后圣英明哲。等到殇帝去世,邓太后决定迎立安帝,仍临朝听政。因接连遭受大丧之事,老百姓苦于差役,殇帝的随葬品以及各项丧葬之事,事事都减省节约,只有常规的十分之一。自从邓太后临朝听政以来,水旱之灾共有十年,周边外夷入侵,国内盗贼兴起不绝。太后每听到老百姓饥荒,有时通宵不能入睡,亲自减少或撤除生活供给,用以救济灾难困苦,所以天下恢复太平,年景还得到丰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