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通渭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01)
通渭县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统测试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 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B.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C.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D.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B.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C.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D.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C.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真实情节 希区柯克 差不多晚上九点钟的时候,他离开大厦。外面天色已经黑了好些时候,行人稀少。他等了一下,让几辆汽车过去,然后跨过街道,到了他那部老爷车停的地方。 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那两位年轻女子,直到她们开口说话为止。 “先生。”其中一位打招呼。 他的视线越过老爷车的车顶望过去,见开口说话的是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金发女子,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在她身后的是一位消瘦的黑人女子,年龄和她差不多,只是个子比她高一些。两个人都穿着褪色的牛仔裤,白色的上衣。 “有什么事吗?”他问,手在车门把手上停顿了一下。 “你能搭载我们一程吗?” “你们要去哪儿?”他问。 “圣路易斯。”金发女子回答。 他本打算在回家途中,去一下圣路易斯旁边的超市。她们的目的地离他要走的路只有几条街。“当然可以,请上车。”他说。 他上车,伸手打开了另一旁的车门。两人相互谦让谁坐到前座,最后两人都挤到前座。金发女子居中,她的双肩看上去非常光滑,左手肘上刺有一只小小的蝴蝶。 他发动汽车开上马路,刚要拐弯进入一条黑暗的隧道时,金发女子突然喊道:“停车!” 他刹住车靠在路边,发现金发女子正抓着一把猎刀,刀尖离他的喉咙大半尺。 “把钱交出来。”她压低了声音,声音有点紧张。 他一时手足无措。“我如果没有钱,还能活着离开这车子吗?”他问,“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 “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 “因为你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说,有点自信。 “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黑人女子带着疑惑而不耐烦的表情。 “什么都知道,内行得很。”他说着把脸转向金发女子,“ 就拿你持刀的方式来说吧,它离我的喉咙大半尺。你应该用力顶住我的喉咙或者我的腰部,并且你们应坐在车的后座,这样下手时不容易被发现。” 金发女子仍举着刀,说:“有道理。” “当然有道理。”他有点得意,“还有两个问题。” “是吗?说来听听。”黑人女子语气缓和了不少。 “你们俩的衣着不当。” “你是什么意思?”金发女子问。 “你们的衣服太薄,颜色太浅。如果你们要用刀的话,必须离得非常近才行,这样容易沾一身血。你们若非用刀不可,得考虑万一碰到对方愚蠢的行为,衣服的颜色暗些容易掩饰血迹。” “还有呢?”黑人女子问,“你不是说有两个问题吗?” “是的,另一问题是,你们要的是钱,而不是来找人聊天。你们应尽可能地把钱拿到手,而不应和对方废话太多。你们只要刀一顶对方就告诉他,废话少说,否则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让他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否则如何如何。只要你们做得好,他就会被吓得不敢吭声,不敢磨蹭,不敢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这时黑人女子已经打开车门下车,金发女子也随着溜了下去,并且把刀收进了包里。 他点点头,随之劝诫道:“年轻人,正儿八经做事赚钱,少惹是非。” “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金发女子回敬了一句。 金发女子一关上车门,他就开车一溜烟地跑了。 他按照原先的计划,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开车回家,当他进家门时,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 他妻子从厨房里高声问道:“你听起来心情不错,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 “我把最头疼的一部分写完了。”他回答。 妻子从厨房里出来,递给他一杯酒。“是不是半途抢劫的那一章?那一章你总觉得不太符合现实。” 他抿了一口酒,笑着说:“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后文“他”回家的情节分析“大厦”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从两个女子搭便车要到的地方分析这两个女子对“他”有清楚的了解。 B.“他”教育两个女子抢劫时要穿深色衣服、坐在后座、刀要抵住别人的喉咙或腰部、不说废话等咄咄逼人的气势吓住了抢劫犯。 C.文本用对比的手法表述抢劫的情节,如两个女子说话的语气和“他”说话的语气的对比、“他”对女子的劝诫和女子对“他”的关心等。 D.文章结尾使用补叙手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但交代了“他”遭遇的困境,同时也点明了“他”在抢劫过程中的相关做法的合理性。 5.小说中的哪些内容使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子实施第一次抢劫的情节看起来不显突兀?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分) 6.联系全文,评价小说中“他”的形象特征。(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泊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 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分身世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的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⑩ 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7.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B.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C.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D.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B.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D.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E.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9.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B.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C.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D. 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 “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 “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 “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12.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 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不娇宠。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她对皇上特许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绝。 C. 邓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有一次宫里丢了大珠,她不想严刑逼问导致伤害无辜,而是通过察言观色把罪犯找了出来。 D. 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太平。 13. 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游览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春入武陵溪”,承上启下,用“桃花源”的典故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B.上片从第二句开始,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穿过桃花源找到了施展才能的世界。 D.“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写词人孤独寂寞、难觅知音的处境。 E.“我为灵芝仙草”两句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暗示对功名利禄的追寻。 15.结合全词,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征。(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子在《逍遥游》 一文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皆忘,并以“ , ”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上描写了深秋号角的声音响彻天空,从视觉上用“ ”的诗句衬托出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的军演,展示出新时期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马革裹尸,也要捍卫主权。 ②中国和本地区国家就解决南海分歧达成了有效共识,希望域外国家支持而不是干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努力,不要横生枝节,不要试图破坏这个局面。 ③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④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⑤日前,一名小伙为了让自己的网络直播更火,铤而走险去直播捅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成重伤,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⑥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无处寻觅,令人唏嘘不已。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⑤⑥ D. 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要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扩大农业农村贷款抵押物。 B.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C.最近,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似乎深受广大学子们所欢迎,因为它即将打破高考“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D.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针对亲子观众推出“故宫亲子数码艺术展”在台北市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幕,以趣味互动的方式吸引家长与孩子,让家长与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秦老师,您让我写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上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您帮我改正。 B.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在这次助学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C.虽然这次考差了,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迎头赶上来,如果你有需要,作为你的同桌,我一定不吝赐教。 D.各位尊敬的家长,衷心希望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此次家长会,我们班全体师生期待你们的惠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民族根据文化而凝聚与认同,由文化而相互区分,所以, ① 。民族是由文化关系结成的社会群体,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 ② 。对文化的层次、结构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如认为文化分为实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然而不论以何种方法划分, ③ ,是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积极能动的部分。而在观念文化中,决定民族的凝聚、认同并推动其发展的精神力量,既包括一些科学认识的根本原则,如世界观、方法论等,也包括信仰、价值理念等。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独生子女家庭是高风险家庭。一旦遭遇非常事件导致孩子夭折或者严重的伤病残,“风险家庭”就转化为“残破家庭”或“困难家庭”,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就无法摆脱困境。全面二胎政策在人们的呼声中应运而生,使众多独生子女家庭多了一份选择,也给其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只有生育二胎,才没有失独风险。而且,中国自古就有多子多孙多福气的说法,所以多孩家庭会比独生子女家庭幸福。 ①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不一定就无法摆脱困境。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两种中药材的成长很有意思。 第一种是冬虫夏草,顾名思义,这种药材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原来,有一种叫作虫草菌的真菌孢子成熟散落后,萌发成菌丝钻到蝠蛾的幼虫身体内,吸取幼虫体内的营养,并从幼虫头上长出一根细长的草露到地面上。 第二种是天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无绿叶,不含叶绿素,但能够开花结果。原来,有一种蜜环菌侵犯天麻,把天麻包围起来想吸收天麻的养料,但没有想到的是天麻却依靠消化蜜环菌为植株提供养料,让植株开花结果。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通渭县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统测试卷 语文答案 1.A【解析】B 项,“完成核心任务”理解有误,原文表述的是“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C 项,“直接引入”表述错误,“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D项,“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是“交换意见式任务”,是把任务进行分类中的一种。 2.C 【解析】C 项,以偏概全,“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只是文本内容的第一部分。 3.B【解析】B 项,“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理解错误,显然,文本认为,“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是材料作文的优势。 4.D【解析】A项,“从两个女子搭便车要到的地方分析这两个女子对‘他’有清楚的了解”错误,从“他”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 “他”要去的是圣路易斯旁边的超市,不一定就是他回家路线必须经过的地方,这说明两个女子对“他”的了解未必很深。B项,“咄咄逼人的气势,吓住了抢劫犯”错误,这两个女子不抢劫“他”,是因为他没有钱以及“他”对抢劫显得很内行等,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C项, “他”对女子的劝诫和女子对“他”的关心,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5.①夜深人静。天已经黑了好些时候,行人稀少,已经有几辆汽车开过去,两个年轻女子没有搭便车。②隐藏自己。两个女子注意隐藏自己,“他”在女子没有说话时并没有发现她们。③穿着相似,都穿着褪色的牛仔裤和白色上衣;刺青,金发女子的左手肘部有蝴蝶刺青。④谦让座位。两个人相互谦让谁坐在前座,最后两个人都挤到前座。⑤金发女子的语言。她说把钱交出来时声音紧张,还反问对方怎么看出来她们是第一次抢劫的。(每点1 分) 【解析】回答该问题,要注重思考两位二十岁左右的女子在没有实施人生第一次“抢劫”前的动作行为、外貌描写等,分析这些内容与她们的“抢劫”有密切关系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没有实施“抢劫”之前,两个女子的很多做法不符合常理,同时分析哪些语言、动作等表现出她们对“抢劫”的陌生等。比如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搭便车,都挤在前排的座位上,身上有刺青等;同时,她们身穿浅色衣服、说把钱交出来的话时紧张等。 6.①乐于助人。当两个女子要搭便车时,他没有犹豫就答应了。②临危不乱。遭遇两个女子抢劫时,没有慌乱,而是通过交流让对方放弃了抢劫的行为。③顾家。在回家途中到超市买家里需要的商品。④工作认真。认真对待自己小说的情节,让小说中的情节看起来真实可信。(每点2 分,答出其中的3 点即可得6 分) 【解析】对于人物形象的欣赏,除了考查概括能力外,还可以从评价、探究的角度进行,即评价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在小说中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可以从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角度入手,分析小说中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现的人物性格。比如“他”这个人能够让两个陌生女子搭便车可看出“他”十分善良、乐于助人,当遭遇女子抢劫时,能够临危不乱;从后文看,“他”在被“抢劫”时想着有关小说的情节真实问题,可以看出他工作认真等。 7.D 【解析】D 项是对梁实秋和鲁迅的比较,与“中国性”无关,答非所问。 8.AE 【解析】A 项错在“迄今”,据原文“他那一代作家中”可知,属扩大范围。E 项错在“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9.①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泊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②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③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④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每点1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在传记文本中,“弓用”手法的主要作用是使文章真实可信,属于侧面描写,在传记中主要起到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答题时先明确所引的话语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答作用。第二段中引用传主言论“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表现出他淡泊名利;梁锡华评论梁实秋“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间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余光中评梁实秋“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二人的评论真实展现了梁实秋的大家风范和幽嘿随和的性格特征,也表达了二人对梁实秋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10. C【解析】:画线句子中“殇帝”“安帝”是帝王的谥号,“崩”是指帝王去世,“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意思就是等到殇帝去世,邓太后决定迎立安帝, “殇帝崩”“迎安帝”后都应断开;“十分居一”是分数,意思是“只有常规的十分之一”,根据这些信息可知A项和D项断句错误,当排除。比较B项和C项,“百姓苦役”的原因应是“连遭大忧”,“以”是因为的意思,由此可知“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断句错误,C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11. D【解析】D项,“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不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2. C【解析】:C项,“通过察言观色把罪犯找了出来”不当。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一段,原文为“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意思是“于是亲自检看所有宫人,观察她们的脸色和神情,偷窃者马上就自首服罪”,“首服”说明偷窃者是自首服罪的,并不是邓皇后亲自找出来的。 13.(1)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去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自己做衣裳做服饰作准备,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 (2)所以,那些智能胜任一官之职的人,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德行使统治者满意的人、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他们自视也就像这样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非”,批评;“务学”,致力于学习;“衣服”,这里是两个词,都作动词用,裁剪衣服,做好服饰。(2)“效”,功效,这里是“胜任”;“比”,合,联合;“征”,信,使......信任,取信。 14.CE 【解析】C 项,“找到了施展才能的世界”错误,词中“欲”,只是“想”,并没有“找到”;E 项,“追寻”错误,应是“放弃”。 15.全词塑造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又苦苦追寻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而不得的词人形象。(2 分)通过对“桃源仙境”的神游和“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等的描写塑造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2 分)“我欲穿花寻路”等句子塑造出苦苦追寻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而不得的形象特征。(2 分) 【解析】注意结合词中主人公的言行和生活的环境分析。 16.(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3)塞上燕脂凝夜紫 17. A【解析】①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使用正确。②横生枝节:解决问题时,发生了一些意外事情。使用正确。③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使用正确。④穿云裂石:意为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对象错误。⑤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不合语境。⑥吉光片羽: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对象不当。 18.B 【解析】A 项,宾语残缺,可在句尾加上“的范围”。C 项,“深受广大学子们所欢迎”句式杂糅,应为“深受广大学子们欢迎”。D 项,助词残缺导致结构混乱,可在“推出”后面加“的”。 19.D 【解析】A 项,“拜读”是敬辞,指阅读对方的文章,不能用于阅读自己文章。B 项,“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敬辞,用于对方,不能用于自己。C 项,“不吝赐教”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不能用于自己帮助别人。 20.①民族的根本在文化②文化是分层次、有结构的③观念文化处于核心地位(每空2 分) 【解析】①处,从前后文的论述看,说的应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由“所以”一词可知该处应填入的是结论性语句“民族的根本在文化”。②处,横线前的“然而”一词表示转折,表示从另一方面来说,根据后文的“对文化的层次、结构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可知,此处说的应该是“文化是分层次、有结构的”。③处,后文是对“观念文化”的分析说明,既然其是“ 起主导作用的、积极能动的部分”,显然其“处于核心地位”。 21.②生育二胎,不一定能规避失独风险③多孩家庭,不一定比独生子女家庭幸福(意思对即可得5 分) 【解析】对于推断题,考生对原文中说法过于绝对、武断的话改换成推理准确、严谨,又有逻辑关系的句子,同时在表达时还要仿照①的格式。“那就是只有生育二胎,才没有失独风险”可改换成“生育二胎,不一定能规避失独风险”;“多孩家庭会比独生子女家庭幸福”可改换成“多孩家庭,不一定会比独生子女家庭幸福”。 22.材料介绍了两种中药材:冬虫夏草的生长是因为虫草菌的菌丝钻进蝠蛾幼虫的体内,吸收了蝠蛾幼虫体内的营养;天麻的生长过程中有反转的情节,本来是蜜环菌想要吸收天麻的养料,但没有想到的是天麻反守为攻,吸收了蜜环菌的养料,让没有叶绿素的自己能够开花结果。综合考虑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的立意有:①进攻和防守;②相得益彰(相互依赖,成就人生);等等。分别考虑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的立意有:①不断进取才是积极的人生;②最好的防守是积极进攻;③身处逆境需要反守为攻;④逆境成就事业;等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