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
2020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 一、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9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春节,标志着合家团圆、幸福快乐。国人对春节的期待,实在无需赘述。但有人认为,“年味”正在变淡。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化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悄悄退场?春节,不仅是家人一周的相聚,更是重新出发的起点。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传统文化,无需 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问候里、每一幅合家欢乐的幸福画面中。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想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摒弃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俗。同时,( )全家一起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或者来一次全家的旅行,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 的祝福,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元素后,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也能够获得蓬勃的生机。我们青年人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我们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胜其烦千篇一律必须 B.不厌其烦千篇一律必须 C.不厌其烦一成不变必需 D.不胜其烦一成不变必需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我们必须确立新的表达方式 B.确立新的表达方式,我们就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C.为了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应确立新的表达方式 D.我们确立新的表达方式,目的是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精练的语言和夸张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令人觉得可恨又可悲的19世纪末俄国知识分子形象。 B.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奉献精神的写照,他被称为“民族魂”,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C.“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编年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它表现孔子在治学、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上的深刻见解,其中“仁”和“礼”是其根本。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日,“远程办公”彻底火了。虽然远程办公这个概念早有企业在推广,但真正获得如此大规模应用的机会,恐怕尚属首次。虽然是一种应急手段,但远程办公已显示出最直接的好处﹣﹣突破了空间限制。在此之前,“人人足不出户,企业单位也能正常运转”简直不可想象。但远程办公软件的出现,让许多原先组织生产时必不可少的“前提”,如场地、设备等,如今都变成了“选项”。此外,远程办公还将释放出一波“人才红利”。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但在现有模式下,人们在择业时考虑的不只是自己与岗位的匹配度,还要忧心房租贵不贵、交通堵不堵、家人能否适应……这些与职业本身无关的因素,造成许多人才与企业失之交臂的遗憾。而远程办公则可以解除这些“包袱”,让人才在最适宜自己的环境中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让企业对人才的吸纳突破地域和国界,真正做到“广招天下英才而用之”。当然,从目前的情况看,远程办公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网络使用流畅度问题、安全问题等,但随着5G网络、物联网等“新基建”大规模铺开,远程办公今天存在的痛点不仅可以被解决,还将引发更多行业更深远的变革。 (摘编自《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停滞,远程办公的春天来了吗?》,《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02月21日第10版) 材料二: (摘自《2020年中国新春远程办公认知调查》)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材料三:近来,远程办公模式成为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企业办公的“常态”。远程办公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也伴随着一些问题。比如,并非所有行业都适合远程办公。咨询公司的业务需要面对面商议,制造、建筑、贸易、餐饮、酒店等需要特定工作场所的行业,居家办公也很难实现。远程办公状态下,企业信息和个人隐私的安全也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据美国媒体报道,视频会议软件Zoom近日被曝存在重大安全漏洞而遭到投诉;而有些美国雇主在员工的笔记本电脑里安装跟踪软件,或使用视频会议软件自带的“注意力追踪”功能对员工进行监控。忽视员工的隐私权将面临法律风险,还会导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在高速网络覆盖率较低的国家,普及远程办公也存在一定难度;对于以前从未居家办公和工作不稳定的劳动者来说,远程办公可能给其工作和生活带来颠覆性影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近日发布报告称,疫情带来的危机加速了全球经济向数字化过渡。但在数字化准备方面的不平等,可能使已在数字技术方面落后的人更加落伍。 (摘编自《远程办公行业站上新风口》,《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1日第18版)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工作地点影响小、节省了通勤时间与交通费用、利于平衡工作与生活关系,这些是当下人们选择远程办公的主要原因。 B.依赖软件、易受硬件条件影响,办公物品不足和协作对象难以协同等客观外力因素,成为影响人们远程办公体验的重要因素。 C.远程办公可能使得工作和个人生活的边界变得模糊,工作效率和质量低,人们远程办公需要加强自我管理。 D.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适应远程办公模式,随着技术的完善,远程办公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远程办公能够摒除与职业本身无关的因素,让人才在择业时,能够选择在最适宜自己的环境中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B.由于突破了空间限制,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等不再成为组织生产时的必要前提,因此远程办公对所有企业都具有吸引力。 C.雇主使用视频会议软件自带的“注意力追踪”功能对远程办公的员工进行监控,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合法手段。 D.对于以前从未居家办公和工作不稳定的劳动者来说,远程办公将给其工作和生活带来颠覆性影响,使其在数字技术方面更加落伍。 (3)关于“远程办公”的优势、劣势,这三则材料都提及的内容是( ) A.可提高工作质量效率 B.工作方式低碳环保 C.考验员工自律性 D.易受软硬件条件影响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许慎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是时,秦烧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尉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相关链接】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 (节选自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统其事统一 B.厥意可得而说也它的,这里代古文 C.靡有同焉不,没有 D.涤除旧典清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B.与古文或异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其视若膺之学其孰能讥之乎 D.乃得为吏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B.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 C.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 D.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 (4)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体现造字所依据的基础的一项是( ) ①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②结绳为治 ③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④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⑤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⑥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段阐述了文字的起源。作者提到了庖牺氏作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受鸟兽痕迹的启示造字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B.第三、四段概括了周代到秦代文字的演变:从大篆到小篆。重点论述小篆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原因,认为古文字断绝,隶书出现是值得肯定的。 C.文中提出,周代的士族子弟进入学馆,先学习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方法,即“六书”。 D.相关链接的文字中指出有些人做学问,只注重简单的字形点划,却不懂得文字学中真正精深的内容,这样的人却不能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所在,反而沾沾自喜。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②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7)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请你概括说明《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注】好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阙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西湖好”总领全词,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B.“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C.结句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体现出诗人因打破美景的懊恼之情。 D.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 (2)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简析。 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十二门前融冷光,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3)辘辘远听,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5)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 离天还不到一尺,而“_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月光满地 马新朝 翻开唐诗宋词,翻开元曲,几乎满篇月光,中国古代文人,鲜有不写月光的。月光历世照着我们,总是那样如期的圆,如期的缺,那样的清辉,那样的如水。 只是近些年来,我见得它少了,模糊了。它缓缓隐退于我的生活,数月,经年,没有看到它在窗前升起。它曾是那样皓皓满天,现在它怎么了,我已很难见到它。然而,我知道它仍在,仍存在于天空,存在于我内心的某一角落,却已锈迹斑斑。 是夜,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我缓步登上楼阁晾台,向天空望去,可它在哪呀?前面一栋黑糊糊的大楼,遮住了半个天空,我看不到它。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我脱下便衣,换上西装,换上皮鞋,下得楼来,直奔市区的紫荆山公园,因那里地势相对开阔,建筑物又少,接近自然。我穿过车流如水的金水大道,那些没有烧透的汽油味与尘土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漂浮迷漫。在一人造小山上,我看到了它,它在东边群楼的缝隙中,左冲右突,艰难地上升。它怎么了?竟有些黯淡,也小了许多,全然不像旧时月。我看到它的脸,有不易察觉的愁容和倦意,它病了吗?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暗哑所围绕。它淡淡地照着我,照着我身边的假山、沉睡的石头、无语的松柏,用它的残缺唤醒着我体内的残缺。多年了,月光渐远,我一直生活在没有月光的生活中,那无边的琐碎、烦恼、不安,遮蔽了它。谁能说没有月光的生活不是一种残缺。 我童年的月光,可不是这个样子。 彼时,月光是明亮、洁净的,一尘不染,尚带有原野上植物那丝丝的甜味。在南阳盆地腹地,一个小村庄中,木格子窗内,煤油灯结着浅浅灯花,我和李白、杜甫、陆游等我所敬仰的诗人先贤,频频相会在一本本发黄的书里。每每抬头,向窗外望去,满院皆是月光,那月光像水,似银,从高空流淌下来,在地上铺厚厚的一层,把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撑满。枣树叶子一明一暗,像无数闪动着的小眼睛。蛐蛐在墙角处鸣叫,青蛙声在村边此起彼伏。村西就是终年流淌着的润河,水草浮动,鱼虾成群,清澈见底。此时,正无声地把大片大片的月光,运向不知道的远方。我的母亲和邻居家的三婶,坐在院中纳鞋底,她们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月光带着高天的凉意和香气,游走在她们中间,她们便成了月光的雕像。此时,月光已融入了我的身体,融入了我的生命。它照在土地上,因此也就变成了土地;它照在村舍里,因此也就成了村舍。后来,无论我到何处,在有月亮的晚上,我总要留意向天上看去,月亮就成了我的一个情结。只是我很纳闷,为何再也看不到故乡那样明亮、干净的月光了。我所看到的月光,总像是掺了某种不洁的杂质,某种病态。这是为什么呢?莫非若古人所说:月是故乡明。有一次回乡,我故意选择了有月光的日子,目的是看月,寻找往昔失去的月光。奇怪的是,故乡的月光也同样含有杂质和病态。一次,我把这种对于月亮的感觉说给一位朋友听,他说他也有同样的感觉,说罢,二人相对无言,心中有着深深的失落。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有一种心境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长出更为繁茂甘甜的如水似银的月光。只是现代人已没有这种心境,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 何处才能找到我幼时的月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从唐诗宋词引入月光,意蕴美好,和下文写现实城市之景形成强烈反差。 B.月光“存在于我内心的某一角落,却已锈迹斑斑”,意为月光已缺少了如水般的清辉。 C.文中写“我童年的月光”表现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后文写当今的月光作对比,照应结尾。 D.月光“用它的残缺唤醒着我体内的残缺”,意为微弱的月光催发了我内心的烦恼、愤懑。 E.本文借写月光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故乡生活的怀念和对当今社会环境的不满。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 ②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有一种心境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长出更为繁茂甘甜的如水似银的月光。 (3)请概括“今时月”和“旧时月”的不同特征。 (4)请结合全文探究现代人为何“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 7. 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代词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感情需要选择词牌,按照词牌决定韵脚。①________,对词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一般来说,②________,越容易表现激昂之情;韵字的开口度越小,音阻越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③________。我们在朗读、吟诵时,要充分尊重词的音韵搭配规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8. 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贾府女眷在大观园吃酒行令,黛玉无意间引用了闺阁禁书《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当时,“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第四十二回中,宝钗往贾母处问安,还特意约黛玉到蘅芜苑,对黛玉说: “……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综合此处文字中的信息,宝钗这一形象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2020届高中毕业生是有着独特的集体记忆的一届毕业生,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从神州大地肆虐到世界各地,全人类的正常生活都被打乱。高三学子们在应对疫情给自己学业带来的冲击之时,也目睹了疫情冲击下世界的各种变相:民众从最初的人人自危到万众一心携手抗疫,政府从最初的审慎犹豫到果断决策从容应对,欧美从最初的隔岸观火到手足无措推诿甩锅,网络从最初的流言纷飞到真相渐露正义尽显……随着疫情逐渐平息,世界“依旧青山绿树多”。 从某个角度说,这场疫情是一个巨大的“照妖镜”,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的原形、人生的哲理。只要我们学会正确地看待世界和人生,明天的生活依旧会是“云在青天水在瓶”。 请联系自己的抗疫经历,谈谈这场疫情在“看世界悟人生”方面带给你哪些感悟和启迪。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 一、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90分) 1. 【答案】 B C (1)B(2)C(3)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内容概括与分析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等。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主要考查的内容是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应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能熟记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解答】 “不胜其烦”是烦琐的使人受不了,“不厌其烦”是不嫌麻烦,形容很有耐心,语境是无需不嫌麻烦的诉说,因此用“不厌其烦”;“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一成不变”是一经形成永不改变;此处说以往大家的祝福都差不多,没有新意,用“千篇一律”恰当。“必须”是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或者加强命令语气,“必需”是表示一定要有,不可少。语境是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是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故选“必须”。故选B。 “想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摒弃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俗”是先介绍目的后介绍做法,而下文“全家走起进电影院看电影或者来一次全家的旅行,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的祝福”,谈的都是怎么做,此处将“确立新的表达方式”放在后半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紧密,故排除BD 两项。A 项将“传统文化”作为陈述对象与上下文不一致,上下文重点在于表达我们应该怎么做,排除A项。故选C。 “‘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编年体史书”错,不是编年体,而是纪传体。 答案:(1)B(2)C(3)C 2. 【答案】 B A D 【考点】 新闻阅读 社会科学类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解答】 B.“办公物品不足”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图表内容可知,“依赖远程办公软件、易受硬件条件影响;沟通协作受到影响;工作连续性差、易受干扰;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界限,工作时间长等属于远程办公的劣势”这些原因影响了人们远程办公的体验,其中没有提到“办公物品不足”。 B.根据材料三“并非所有行业都适合远程办公”,可知其错误。C.为材料三“个人隐私‘安全”的举例,“忽视员工的隐私权将面临法律风险”说明其不合法。D.根据材料三“远程办公可能给其工作和生活带来颠覆性影响”“可能使已在数字技术方面落后的人更加落伍”,可知其错误。 D.材料一最后一段,材料二劣势第一条,材料三第二三段。 3. 【答案】 A D B A B ①那之后诸侯以武力加强政治统治,不再被周王统治。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然后都抛弃了古时候的典籍。②成绩最好的人让他作尚书史。(官吏的公文、奏章中)写得有的不正确的,(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分析汉字字形、探究汉字源流、注明汉字读音、解释汉字字义、解说造字方法。参考译文:古代的时侯,庖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以显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按照纹理是可以区别出鸟兽的差异的,于是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安定,万物分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是从《夬卦》中取意,《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创造文字是为了在王者的朝廷上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用(文字)来向麾下的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立德,切不可用文字捞取爵禄。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那之后又造出按字形表达的会意字和注重表现声音的形声字,以增加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文是物体形象本来的样子;字是说它来自“文”的滋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没有相同的。《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是这种字。第二叫象形。象形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 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是这种字。第三叫形声,形声是用事物的名称做为字的声音,选取声旁和形旁来组成文字,江河二字是这种字。第四叫会意,会意是并列同类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信二字。第五叫转注,转注是建立同一类部首,把相同字意的字都归纳其中,考老二字是这种字。第六叫假借,假借是本来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依照发音依托在其他字上,令长二字是这种字。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时期,写出大篆十五篇,同古文有了差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写《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意义仍被学者掌握并解说。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 中国分为七国,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不同。秦始皇刚刚兼并天下,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李斯写 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的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清除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约容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又用书法八体考他们。(通过郡试之后),郡(把学习的人)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让他作尚书史。官吏的公文、奏章中,如果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如今虽然有条令,却不再考核,文字之工不修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相关链接】说文这本书,是以文字为主,兼论音韵和训诂的专著。我的好友段若膺(段玉裁字若膺),在古音的条理方面,观察细致入微,剖析深入严密,依据其古音学的成就来为《说文》做注,于是声音的道理就变得非常明白了。在许慎的学说中,正义和借义,(段玉裁)能够知道其中关键之处,看到其勾连相通的地方,因此训诂的道理就变得非常明白了。训诂和音韵道理明晰那么小学也就明晰了;小学能够明晰,那么经学也就明晰了。大概自从《说文》问世之后一千七百年都没有这样的作品啊!至于那些辨别字形点划的正俗,考察小篆到隶书之间的繁复和简省,沾沾自喜以为得到了精要,但在转注假借上的各种常见条例,却茫然而不曾听说过。这种人就是只知道有文字,却不知道还有音韵和训诂了。他们与段玉裁的学问比较,深浅差距有多大啊! 【考点】 社会科学类 内容概括与分析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找到与之相关的段落,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 A.统:管理。译文:管理当时的事务。 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B.介词,同/连词,和。 C.代词,代他们/副词,表反问,难道。 D.都是副词,才。 根据句意断句。“小学明/小学明”为顶真的修辞,应在第一个“小学明”后断句,排除D;第二个“小学明”不能单独成句,语意不完整,应是“小学明而经学明”,排除A;“辨点画之正俗”与“察篆隶之繁省”句式对称,应在“俗”后断句,排除C.故选B.译文:训诂和音韵道理明晰那么小学也就明晰了;小学能够明晰,那么经学也就明晰了。大概自从《说文》问世之后一千七百年都没有这样的作品啊!至于那些辨别字形点划的正俗,考察小篆到隶书之间的繁复和简省,沾沾自喜以为得到了精要,但在转注假借上的各种常见条例,却茫然而不曾听说过。 ②是神农管理社会时的方法;④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结绳记事的弊端;⑥是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的状态。排除②④⑥,故选A。 B.错在三个地方:演变是大篆到小篆再到隶书。重点讲了小篆和隶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原文是“而古文由此绝矣”,意思是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所以没有肯定的意味。 ①其后:那之后;不统于王:不再被周王统治;恶:憎恶;去:抛弃。译文:那之后诸侯以武力加强政治统治,不再被周王统治。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然后都抛弃了古时候的典籍。 ②最者:成绩最好的人;以为:让他担任;辄:就。译文:成绩最好的人让他作尚书史。(官吏的公文、奏章中)写得有的不正确的,(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 原文第一段说到了仓颉根据鸟兽足迹,开始造字,说到了创造文字最初目的是宣扬教令、提倡风范,探究汉字的源流。第二段说到具体如何造字。第三段说到造字的方法有指事、象形、会意等。第四段说到汉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字形。在链接材料中写到“于许氏之说,正义、借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这部作品还研究汉字字义与读音。 答案:(1)A(2)D(3)B(4)A(5)B(6)①那之后诸侯以武力加强政治统治,不再被周王统治。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然后都抛弃了古时候的典籍。 ②成绩最好的人让他作尚书史。(官吏的公文、奏章中)写得有的不正确的,(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7)分析汉字字形、探究汉字源流、注明汉字读音、解释汉字字义、解说造字方法。 参考译文: 古代的时侯,庖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以显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按照纹理是可以区别出鸟兽的差异的,于是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安定,万物分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是从《夬卦》中取意,《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创造文字是为了在王者的朝廷上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用(文字)来向麾下的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立德,切不可用文字捞取爵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那之后又造出按字形表达的会意字和注重表现声音的形声字,以增加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文是物体形象本来的样子;字是说它来自“文”的滋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没有相同的。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是这种字。第二叫象形。象形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是这种字。第三叫形声,形声是用事物的名称做为字的声音,选取声旁和形旁来组成文字,江河二字是这种字。第四叫会意,会意是并列同类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信二字。第五叫转注,转注是建立同一类部首,把相同字意的字都归纳其中,考老二字是这种字。第六叫假借,假借是本来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依照发音依托在其他字上,令长二字是这种字。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时期,写出大篆十五篇,同古文有了差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写《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意义仍被学者掌握并解说。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 中国分为七国,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不同。秦始皇刚刚兼并天下,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李斯写 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的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清除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约容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又用书法八体考他们。(通过郡试之后),郡(把学习的人)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让他作尚书史。官吏的公文、奏章中,如果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如今虽然有条令,却不再考核,文字之工不修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 【相关链接】 说文这本书,是以文字为主,兼论音韵和训诂的专著。我的好友段若膺(段玉裁字若膺),在古音的条理方面,观察细致入微,剖析深入严密,依据其古音学的成就来为《说文》做注,于是声音的道理就变得非常明白了。在许慎的学说中,正义和借义,(段玉裁)能够知道其中关键之处,看到其勾连相通的地方,因此训诂的道理就变得非常明白了。训诂和音韵道理明晰那么小学也就明晰了;小学能够明晰,那么经学也就明晰了。大概自从《说文》问世之后一千七百年都没有这样的作品啊!至于那些辨别字形点划的正俗,考察小篆到隶书之间的繁复和简省,沾沾自喜以为得到了精要,但在转注假借上的各种常见条例,却茫然而不曾听说过。这种人就是只知道有文字,却不知道还有音韵和训诂了。他们与段玉裁的学问比较,深浅差距有多大啊! 4. 【答案】 C 描绘了一幅静美恬淡的西湖游览图。驾轻舟划短桨,翠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湖面比作平滑的琉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面的平静。动静结合,一、二两句写风平浪静,以船的移动缓慢,衬托了“静”。三、四两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滩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写出了西湖景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愉快的心境。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赏析:《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鉴赏表达技巧(古诗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我们理解诗词内容,描摹写景句子的能力。描摹景物时的语言要合乎景物的意境,还要总结景物画面的特点。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要先准确地答出是怎样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种手法,再阐述表达效果,点明作者抒发的感情。 【解答】 C.“诗人因打破美景的懊恼之情”分析有误,最后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还是体现的一种悠闲意趣。 “轻舟短棹”,看得出来,词人是多么的惬意悠闲。西湖风光优美,词人荡着小舟,在青山绿水之间随意自在的飘荡。碧绿的湖水连绵不断,长堤之上长满了芳草,随处都听得到动听的歌声和乐器之声。这里视觉和听觉描写相结合,描绘出了西湖明丽、娟秀,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 “无风无雨琉璃划”。写的是水面既无风也无雨,像琉璃那样光滑,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不觉船移”,正是由于水面太过平滑,所以船都在缓慢的移动,以动衬静,更让人觉得画面的幽静。“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写的是船动而涟漪微起,惊动了停在沙洲岸边的水鸟,掠过湖岸飞起,这里景物是动态的呈现,其实也是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西湖的幽静。景中含情,传达的是词人无比悠闲惬意之情,也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美景这样的自然山水的喜爱流连之情。 5. 【答案】 时矫首而遐观 二十三丝动紫皇 杳不知其所之也 叶上初阳干宿雨 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豗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逍遥游(庄周) 小说阅读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 时矫首而遐观(重点字:矫、遐) 二十三丝动紫皇(重点字:紫) 杳不知其所之也(重点字:杳) 叶上初阳干宿雨(重点字:宿) 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重点字:湍、豗) 6. 【答案】 D,E ①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月光的温柔、亲切;表达了我对明净、纯洁的月光的向往。②运用通感、比喻的方法;揭示了月光与人的心境的关系;说明了人应主动去创造光明、美好的生活。 “今时月”:黯淡,小,无力,微弱,无奈,不洁,病态。“旧时月”:明亮,洁净,一尘不染,有力,带着甜味和香气。 现代人面对被污染了的城市和嘈杂、浮华的社会环境,生活中充塞着无边的琐屑、烦恼和不安,内心缺失了洁净、平和、明亮的心境、如水般的清辉,因而无法深入到月亮的内部,享受月光般的生活。 【考点】 散文阅读 小说阅读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文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分析概括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首先要找出句子在文中的具体位置,然后再根据该句的上下文、文章的主旨等去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答】 D.“意为微弱的月光催发了我内心的烦恼、愤懑”错误。结合“它在东边群楼的缝隙中,左冲右突,艰难地上升。它怎么了?竟有些黯淡…谁能说没有月光的生活不是一种残缺”分析,用现代月光的残缺,引发我的思考,因为生活中的琐碎、烦恼、不安等,使我生活在没有月光的生活中,这也是一种残缺的生活。 E.“对当今社会环境的不满”错误。写病态的月光,写出了现代人生活的残缺。并没有不满之意。 ①抓住“喊”“触摸”等分析,运用拟人手法;结合“用无声的噪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等分析,运用排比手法。结合“微弱”“无声”“盈盈泪光”“不存在的小手”等分析,主要表现月光的温柔、亲切,写出了我对这样月光的向往之情。 ②结合“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有一种心境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分析,运用通感手法,揭示了月光与人的心境的关系。结合“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长出更为繁茂甘甜的如水似银的月光”分析,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人只有更加主动的纯洁明净的心态去看待月光看待生活,月光和生活才会更加纯净。 结合“竟有些黯淡,也小了许多,全然不像旧时月”“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喑哑所围绕”“总像是掺了某种不洁的杂质,呈现某种病态”等分析概括“今时月”的特征。 结合“彼时,月光是明亮、洁净的,一尘不染,尚带有原野上植物那丝丝的甜味”“月光带着高天的凉意和香气”等分析概括“旧时月”的特征。 结合全文进行探究,作者说“只是我很纳闷,为何再也看不到故乡那样明亮、干净的月光了”“我穿过车流如水的金水大道,那些没有烧透的汽油味与尘土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飘浮弥漫”,是因为大气的污染(或环境污染);结合“我一直生活在没有月光的生活中,那无边的琐碎、烦恼、不安,遮蔽了它”分析,生活中无边的琐屑、烦恼、不安;结合“月光历世照着我们,总是那样如期的圆,如期的缺,那样的清辉,那样的如水”“只是近些年来,我见得它少了,模糊了。它缓缓淡出我的生活,数月,经年,没有看到它在窗前升起”“前面一栋黑乎乎的大楼,遮住了半个天空,我看不到它”等分析,现代人内心缺少了如水般的清辉,缺失了洁净、平和、明亮的心境,因而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享受月光般的生活。 7. 【答案】 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韵字开口度越大,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考点】 语境填句 小说阅读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解答】 语段论述的是古代词人在进行词作创作的时候,选择韵脚、词牌的主要原因和具体依据.第一处根据“对词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这是突出感情基调与词的韵脚关系很大,可以填写“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第二处根据“韵字的开口度越小”,这与前者进行对应,可以填写“韵字开口度越大”;第三处根据“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以及“我们在朗读、吟诵时,要充分尊重词的音韵搭配规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感情色彩”,这里强调平仄与感情的关系极大,可以填写“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之类的语句. 8. 【答案】 结合情节:宝钗当时就察觉黛玉引用不合常礼,后来又特意对黛玉以言相劝。宝钗特点:①聪慧过人,②知礼循礼(言行得体),③处世融通(周全)。 【考点】 社会科学类 小说阅读 散文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解答】 黛玉读《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顺嘴说了出来。宝钗的做法,令人啧啧称赞。她听到了这句话,回头看了一眼。不说话。事后,她带黛玉回自己的蘅芜苑,告诉她最好的话。她款款的告诉她,层层递进。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 七.(60分) 【答案】 疫情让我们成长它的到来,使人们惊慌失措,它的到来,使武汉市本繁忙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它的到来,使本不关心时事的人们开始关注新闻;它的到来,使医院人满为患……它就是新型冠状病毒。它为何到来?是因为今年是发天灾的庚子年吗?不,不只是天灾,还有人祸。若不是人们对生命、对自然缺少了几分敬畏之心,忽略了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打破了万物生长的“自然”平衡,或许就没有了这次灾难。这分明就是“上天给我们的惩罚”。它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又有多少无辜的生命死在了它的手里。这时,我们是多么希望医术高超的救星们出现,是多么希望能回到一片祥和的过去。当钟南山院士带领医生们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道金光,穿过黑压压的乌云直射下来,给我们无限的希望,这时我们才真正深刻的意识到,谁才是我们应该追捧的大明星。他们远离亲人,在第一时间冲到前线去,与死神做搏斗,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拼尽全力救死扶伤,绝不向病毒低头,绝不让生命叫停,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英雄。还有不少女医生、女护士为了能够节约时间,把自己的长发剪短、甚至剃光,这更让我们热泪盈眶。是什么给予了他们逆行的勇气?是爱,是责任与担当!勇气,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明知有危险的时候,仍选择继续做我们该做的事。再回到那个“可怕的它”一一新型冠状病毒。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有强大的国家,有正直的医生,还有强有力的科研团队日以继夜的研究它,它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如果我们被这个吓到,吓到要锁死来自武汉的邻居,吓到要攻击陌生的求助者,吓到要以谣言来让大家不敢说话,那才是真正的可怕。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这才是真正的人类。有人说这场疫情是一个巨大的“照妖镜”,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的原形、人生的哲理。是啊,灾难面前,灵魂会更容易退去外衣,美与丑、善与恶会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但是我们更愿意相信,在真善美的影响下,丑与恶会越来越少了,我很欣赏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一句话:“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灾难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英雄纯净的阳光却也带给了我们爱的温暖,“众志成城”的感动,更应有“警钟长鸣”的深刻反思。我坚信,只要我们学会正确地看待世界和人生。明天的生活依旧会是“云在青天水在瓶”。 【考点】 材料作文 小说阅读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任务非常明确,要求联系自己的抗疫经历,谈谈这场疫情在“看世界、悟人生”方面带给你哪些感悟和启迪。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提示信息:“民众从最初的人人自危到万众一心携手抗疫”“政府从最初的审慎犹豫到果断决策从容应对”“欧美从最初的隔岸观火到手足无措推诿甩锅”“同络从最初的流言纷飞到真相渐露正义尽显”“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的原形、人生的哲理”“学会正确地看待世界和人生”。考生可就其中一点进行立意,也可综合立意。 参考立意: (1)万众一心方能成功抗疫。 (2)政府的果断从容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底气。 (3)天下安危与共,切莫隔岸观火。 (4)灾难面前,莫失了真善美。 (5)乐观抗疫,但要认真反思。 【解答】 疫情让我们成长 它的到来,使人们惊慌失措,它的到来,使武汉市本繁忙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它的到来,使本不关心时事的人们开始关注新闻;它的到来,使医院人满为患…… 它就是新型冠状病毒。它为何到来?是因为今年是发天灾的庚子年吗?不,不只是天灾,还有人祸。若不是人们对生命、对自然缺少了几分敬畏之心,忽略了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打破了万物生长的“自然”平衡,或许就没有了这次灾难。这分明就是“上天给我们的惩罚”。它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又有多少无辜的生命死在了它的手里。 这时,我们是多么希望医术高超的救星们出现,是多么希望能回到一片祥和的过去。当钟南山院士带领医生们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道金光,穿过黑压压的乌云直射下来,给我们无限的希望,这时我们才真正深刻的意识到,谁才是我们应该追捧的大明星。他们远离亲人,在第一时间冲到前线去,与死神做搏斗,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拼尽全力救死扶伤,绝不向病毒低头,绝不让生命叫停,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英雄。 还有不少女医生、女护士为了能够节约时间,把自己的长发剪短、甚至剃光,这更让我们热泪盈眶。是什么给予了他们逆行的勇气?是爱,是责任与担当! 勇气,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明知有危险的时候,仍选择继续做我们该做的事。再回到那个“可怕的它”一一新型冠状病毒。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有强大的国家,有正直的医生,还有强有力的科研团队日以继夜的研究它,它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如果我们被这个吓到,吓到要锁死来自武汉的邻居,吓到要攻击陌生的求助者,吓到要以谣言来让大家不敢说话,那才是真正的可怕。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这才是真正的人类。 有人说这场疫情是一个巨大的“照妖镜”,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的原形、人生的哲理。是啊,灾难面前,灵魂会更容易退去外衣,美与丑、善与恶会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但是我们更愿意相信,在真善美的影响下,丑与恶会越来越少了,我很欣赏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一句话:“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灾难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英雄纯净的阳光却也带给了我们爱的温暖,“众志成城”的感动,更应有“警钟长鸣”的深刻反思。 我坚信,只要我们学会正确地看待世界和人生。明天的生活依旧会是“云在青天水在瓶”。 第17页 共18页 ◎ 第18页 共18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