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上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结构、形象的使用、体类的传统中,从它的价值、作用等各方面去品评和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情,说是昨天晚上秋风把我楼前树上的树叶吹得凋零了,今天我登上高楼远望天涯,却看不见我所怀念的人。但是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宝贵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物象引发感动又涵盖事象引起感动。 B. 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C. 读明月是明月,读清风是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的,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D. 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兴”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且重点论述后者。 B. 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C. 文章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D. 文章段落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力。 B. 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 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能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 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从表面上去理解的,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曲解文意。原文是“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上去理解”。第二个层次也是从表面上去理解开始的,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根据原文第二个层次也是从表面上去理解开始的,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选项中“都是”过于绝对。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文章对东西方文学理论对比论证”不合文意,文章只是客观地谈到中国文学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并未将二者进行对比,选项中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A项“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力”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选项中有无原则的背离之意,属于曲解文意。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扩大范围,本文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C项,“一位读者”“多位读者”错误。孔子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它的含义,而非感动的人数众多,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23日上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在观看了反映大桥建设情况的视频后,广东省委书记李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和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先后致辞。 习近平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韩正在开通仪式致辞中表示,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有利于三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对于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2009年12月15日,国务院经评估后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工建设。2017年7月7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大桥将于2018年10月24日9时正式通车运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00米,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1.5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12米 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G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材料三: 日本《每日新闻》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港珠澳大桥施工建设历时7年多,是中国经济实力、科研水平和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 B. 东、西人工岛跨度长达6.7公里,安装对接水下沉管的核心技术完全靠中国自主研发。 C. 彭博新闻社不仅关注港珠澳大桥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 D. 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对其成本回收及未来经济效益持乐观态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高度评价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巨大意义。 B. 港珠澳大桥通车,有利于三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产业合作也将更加便利。 C. 沿着港珠澳大桥去珠江东岸,乘客会先看到江海景色,然后才能体验海底行车。 D. 各国媒体都关注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视其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高科技中心。 6. 材料二、材料三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4. A 5. D 6. 材料二主要从多方面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背景,突出介绍了海底隧道沉管对接的建设成就;材料三报道侧重各国媒体对大桥建设通车的关注,突出其对大湾区经济圈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港珠澳大桥施工建设历时7年多”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2009年12月15日,国务院经评估后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工建设。2017年7月7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大桥将于2018年10月24日9时正式通车运营”,施工建设应到正式通车运营为止,从2009年到2018年是8年多,选项理解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D项,“各国媒体都关注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视其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高科技中心”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选项张冠李戴,把“大湾区经济圈”错误表述成“港珠澳大桥”。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材料二中先用图片展示了港珠澳大桥的结构,第一段文字材料中“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的信息解释了“港珠澳大桥建设桥岛隧相结合”的原因;第二段文字材料中“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建设在沉管隧道方面取得的成就。材料三前两段内容介绍了日本和美国媒体对港珠澳大桥开通的评论,第三段介绍了中国专家对港珠澳大桥的评价,如“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肯定了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在介绍港珠澳大桥,侧重点不同,材料二侧重介绍港珠澳大桥建设原因和技术成就,材料三侧重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考生可据此分析作答。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就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出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40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长官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 “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件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倒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 “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点辛苦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15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了,泪水早已湿了眼睛。 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20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暗示意义明显,意味着翻身做主拥有土地的农民思想觉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B. 开头对大勇的语言描写,点明了其寻找弟弟回家的真实目的,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C. 小说安排大勇和韩姓男子巧遇,巧妙的绾结了两个家庭的故事,使情节更具有真实性。 D. 以赵小勇牺牲结尾,既呼应小说的开头,又交代了人物的归宿,使小说完整且有张力。 8. 联系全文概括分析“韩姓男子”的形象特点。 9. 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答案】7. C 8. ①识大体、明大义,支持革命,具有家国情怀。儿子“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这令他非常自豪;他让儿子继续呆在部队并不是为了立功,而是为了解放全中国;在儿子光荣牺牲之后仍能识大体、明大义。②狭隘的小农意识,自私狡猾。他在卖骡子时欺骗过赵大勇。③淳朴、善良。主动和大勇搭讪,互相帮衬找人;得知儿子死讯后仍然再找到大勇告别才离开;儿子死了,虽然悲伤却并不怨恨别人。④知错能改。跟大勇道歉,承诺大勇换回那头病骡子。 9. ①口语化特点(或质朴自然)。如“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②多用短句。如大勇和韩姓男人的对话“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③不事雕琢的白描艺术,文章几乎没有使用修辞。④用词准确,细节传神。如“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使情节更具有真实性”表述错误,几年前大勇从韩姓男人手中买过一头病骡子,现在又让他俩相遇,同时寻找在3纵的亲人,这样安排应该是“使情节更具有戏剧性”。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能力。分析概括散文人物形象,首先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有关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关键句以及相关事件进行筛选和提取,然后进行整合、提炼和概括。本题要求为“联系全文概括分析‘韩姓男子’的形象特点”,根据文本“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长官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以及“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可见韩姓男子热情,淳朴,善良;根据卖骡子时弄虚作假,将一头病骡子高价卖给大勇这一事件,可以概括出韩姓男子自私、狡猾的性格特点;根据文本“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和文本“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可概括出韩姓男子有大局意识,支持儿子的工作,拥护革命,爱国;根据文本“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可概括出韩姓男子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考生可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语言特色能力。鉴赏语言时可以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典雅与朴实,简约与细腻,沉稳与奔放,轻松活泼与严肃凝重,诗意化与口语化;抒情意味浓厚;善用民间俗语,生活气息浓;白描,工笔细描;等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方面去鉴赏。另外考生还要注意各种修辞的使用。这是一篇关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战争时期反映农村生活的一篇小说。从语体风格方面来看,“娘,回吧。”“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以及“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这些语言口语化,带有典型的地域色彩,符合人物身份,增加作品的真实性。从句式结构方面来看,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实,很多短句的应用,如:“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长官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那敢情好。” “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俺家在马家洼。”“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那边的地也分了?”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了朴实热情的农村人形象。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看,文章注重动词的运用,如文本“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就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中“走”“停”“找”“蹲”“抓”“攥”这一连串动词的使用,刻画了细节,展现了大勇复杂的内心活动。考生可据此分析,分点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威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寻征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剌来给千人廪布三千兵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釅,百姓感悦。尝置酒大会,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其得人心如此。 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己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俄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册赠车骑将军。 (选自《晋书·祖逖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B. 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C. 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D. 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主要用于他称,一般男子18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B.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此处指的是西晋的首都洛阳。 C. 孝廉是汉代察举考试科目,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明清时是举人的雅称。 D.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其也被用来借指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逖轻财好侠。每到农家,就托称哥哥的心意散发财务接济贫困人家,乡间宗族的人都很敬重他。 B. 祖逖心怀仁慈。京师大乱,他率领素不相识的数百平民避难,将车马让给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 C. 祖逖志在恢复。受命北伐后,他率众渡江,船到江心时,击楫立誓要扫清中原,大家都为之慨叹。 D. 祖逖深得民心。收复河南后,他休养生息,爱护百姓。耆老们流着眼泪赞扬祖逖是他们的父母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2)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后来他就博览群书,广泛地涉猎古今史实,每来往京城时,见到他的人都说他有辅佐国家的才能。 (2)趁机给祖逖写信,请求互通使节和互市贸易,祖逖不回书信,但听任双方互市,获利十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①抓虚词看位置,②看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千人廪”“布三千匹”为并列短语,意思是“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廪”后应停顿,排除AC;题中“流徙”为固定短语,解释为“流亡迁徙”,不可拆开,排除B。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A项,“男子18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表述错误,古代男子20岁成年,选项应改为“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京师大乱,他率领素不相识的数百平民避难”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文中说的是“亲党”,而非“素不相识的数百平民”,选项理解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书记:泛指书籍。该:广博,完备。赞:辅佐,帮助。才具:才能。(2)因:趁机。与:给。报:答复。听:听任,听凭。 【点睛】祖逖字士雅,范阳道县人,他性格豁达,不修习仪表。直到十四五岁还没有读书,他的哥哥们他担忧。但他轻视财物看中意气,为人慷慨有气节,每到农家,就托称哥哥的心意散发谷物布帛来接济贫困人家,乡间宗族的人们因此很敬重他。后来他就博览群书,广泛的涉猎古今史诗实,每来往京城时,见到他的人都说他有辅佐国家的才能,24岁,时阳平郡考察推举为孝廉,司隶又举荐他做秀才,他都不接受。等到京城洛阳发生变乱,祖逖率领亲族数百家到淮河,泗水地区避难,他用自己所乘坐的车马收载一同逃难的老人和病人,自乙步行,所带的药物和衣服粮食与大家共同分享,祖逖很有计谋,因此老少都很敬重他,推举他做流民首领。到达泗口后,晋元帝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又被征为军谘祭酒,率部屯驻京口。 祖逖因为西晋政权早颠覆,常常怀有振兴富国的大志。元帝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却只提供一千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布匹,并且不提供盔甲武器,让他自己招募士兵,仍然带领了先前同流亡来的部属几百户乡亲,一起渡过长江,船到江心,用船桨敲击着发誓说:“我不能扫平中原再来渡过这条江的话,就像大江流逝不能复返。”言辞形容慷慨壮烈,大家都为之慨叹。 祖逖亲近众人,礼贤下士,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都以恩礼相待,因此,黄河以南地区都成了晋朝的土地,黄河沿岸先前有胡人那里做人质的坞堡主,祖逖听任他们从属两方,有时还会派出小股部队,伪装抄略这些坞堡,以表明他们并未归附近晋朝。诸坞感恩戴德,胡人中有什么变化图谋,总是秘密的告诉他。祖逖在战场上先后获胜,也是因为这个。祖逖自己生活简朴,奖励督促农业生产。自我节省尽量资助他人,不积蓄私有财产,他的子弟辈从事农耕打柴,他又为死者收藏枯骨,为他们祭祀。百姓感到感动。一次,他设宴招待当地耆老,座中的耆老都流着眼泪说:“我们老了,却能得到祖将军这样的父母官虽死无憾。”他就是这样深得民心。 石勒不敢出兵到黄河以南,命人在成皋县修祖逖母亲的坟墓,趁机给祖逖写信请求互通使者,互市贸易。祖逖不回书信,但听任双方互市,获利十倍,因而官方私家都富起来,兵马日益强壮。正当祖逖要率师渡河,扫清冀、朔二州的敌寇时,恰逢朝廷准备派遣戴若思来为都督。豫州刺史祖逖认为戴渊是吴地人,虽具有才能和名望,但没有远大的抱负和远见卓识,而且自己披荆斩棘,收复河南失地,而戴渊却从从容容突然前来坐享其成,心中怏怏不乐,不久便在雍丘病逝,时年56 岁。祖逖死后,豫州的男女百姓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谯国、梁国之间的百姓都为祖逖建立祠堂,晋元帝追赠祖逖为车骑将军。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战行 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宝应元年为阵亡的马将军而作。上元二年段子璋反,陷遂州、绵州。杜甫在成都,与马将军在成都锦江握别,随后马将军领兵讨伐段子璋,苦战身亡。②伏波:后汉光武帝时,马援拜伏波将军。③臆:胸。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中,“苦战”是对马将军在沙场苦战的概话,“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B. 诗歌首句直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第二句他以伏波将军后代自称,颇有自豪感。 C. 第三句中用干戈比喻战争,说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场阵亡,令人痛心。 D. 作者与马将军分别时,天上一片孤云,如今能看到孤云,却再也看不到马将军了。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马将军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对马将军为国捐躯的赞颂。诗中称马将军为“壮士”,说他“苦战身死”,表达了对马将军爱国之情的赞颂。对马将军牺牲的感叹悲伤。马将军牺牲后,作者感叹痛惜,以至“伤精魂”。对马将军的怀念。去年与马将军临江握别时的场景深深的刻在作者脑中,现在回想起马将军,依然悲痛不已。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第三句中用干戈比喻战争”表述错误,“干戈未定失壮士” ,根据成语“化干戈为玉帛”,可知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借指战争或者争斗。在诗句“干戈未定失壮士”中是用“干戈”借代“战争”。“比喻”指二者具有相似性,“借代”中二者有相关性,选项混淆了比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手法鉴赏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苦战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的杜甫的一首古诗,表达了对马将军战死沙场、为国献身的赞颂和痛惜。诗题中,“苦战”是对马将军在沙场苦战的概话,概述全诗,“苦”字奠定情感基调。首联 首句“苦战身死马将军”直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第二句“自云伏波之子孙”他以伏波将军后代自称,颇有自豪感。颔联的“干戈”句中,用干戈借代战争,说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场阵亡,令人痛心。“伤精魂”则是对马将军牺牲后作者的痛惜。颈联“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作者回忆去年与马将军临江握别时的场景,现在回想起马将军,依然悲痛不已。尾联“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将诗歌情感推向高潮,直接抒发出诗人内心的悲凉,突出对马将军的赞颂,以及对马将军为国捐躯的伤感与痛惜。 【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荣辱,不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和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在 《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滕王阁序》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象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答案】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臣生当陨首 (4). 死当结草 (5). 潦水尽而寒潭清 (6). 烟光凝而暮山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誉, 沮, 陨, 潦, 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勤汗水,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四十年开放包容,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自己的贡献。四十年来,中国从 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的面貌发生了 的变化。四十年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8倍,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増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回望历史,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的改革鲜有善终;放眼天下,无论是苏联模式还是日本经验,他国的道路无法复刻。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 的教师爷。我们只有( ),从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新的辉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宵衣旰食 一无所有 惊天动地 指手画脚 B. 砥砺奋进 一穷二白 翻天覆地 颐指气使 C. 宵衣旰食 一无所有 翻天覆地 指手画脚 D. 砥砺奋进 一穷二白 惊天动地 颐指气使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累计吸引外资超过约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B. 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C. 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D. 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回望改革开放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B. 不忘锐意进取、硕果累累的成功历史 C. 继续迈开改革开放的有力步伐 D. 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砥砺奋进,形容在磨练中奋勇前进;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这里“宵衣旰食”对象使用错误,应该用“砥砺奋进”。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多形容非常贫穷。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穷,指工农业不发达;白,指文化科学水平不高。表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状况,用“一穷二白”比较合适。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这里修饰“变化”,应用“翻天覆地”。颐指气使,指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指手画脚,形容一边说话一边比划。也形容乱加批评或随意发号施令。这里重在表现外国对中国改革的傲慢态度,应该用“颐指气使”。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一道选择题。首先对比四个选项,发现异同。考生可以通过语感或分析句子成分判断。原文划线句子“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増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有两处语病,一处是“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超过”后跟确数,“左右”赘余;一处是“不仅造福了世界,业发展了自己”,语序不当,应该为“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联系前文“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得出结论应旨在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所以排除B;考虑后文“从中总结经验”,从步伐或精神中总结经验搭配不当,排除C、D。故选A。 20.下列句中词语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腾蛟起凤 B. 襟三江而带五湖 C. 徐孺下陈番之榻 D. 窜梁鸿于海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A项,使动用法,使……腾飞。 B项,意动用法,以……为带。 C项,使动用法,使……放下。 D项,使动用法,使……逃窜。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文也属于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常见的活用类型:(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21.下列特殊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彼且恶乎待哉 C. 童子何知 D. 纤歌凝而白云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 A项,宾语前置句,“奚以”应是“以奚”。译文:为什么要先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 B项,宾语前置句,“恶乎待哉”应是“待恶乎哉”。译文:那么它还等待什么呢? C项,宾语前置句,“何知”应是“知何”。译文:我一个小孩子懂什么? D项,被动句,意义被动句。译文:优美婉转的乐曲缭绕不散,白云的飞动都被阻止了。 故选D。 22.下面是某同学在母校举办个人画展中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两处必须删除,请找出;其中三处表述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六年前,我成为美术学院众多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今天,作为画坛上的后起之秀,我能再次光临母校,举行个人画展,感到非常荣幸。正是母校严谨治学的精神才有了我今天的建树,有了母校的大力支持,我对此画展成功举办充满了信心。画展结束后,所有作品将免费赠送给母校,以感谢母校给予我的培养教育。 (1)两处必须删除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处不得体词语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众多 免费 (2). “后起之秀”改为“新人”或“晚辈”;“光临”改为“回到”;“建树”改为“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平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正确使用谦敬词语。“家大舍小令外人”。(2)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3)避免合同语言的歧义、歧解。(4)一些词语(包括成语),它用于某一方是固定的,不能改变。 必须删除的两处:“众多”与“莘莘”重复;“免费”与“赠送”重复。 不得体的三处:“后起之秀”改为“新人”或“晚辈”,适用谦虚之语。“光临”改为“回到”,“光临”是敬辞,此处不当。“建树”改为“进步”,“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此处使用有自夸之嫌。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7年5月31日,肯尼亚人心中的“一号工程”蒙内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蒙内铁路的建设全部采用“中国标准、技术、装备和管理”,是中国铁路全产业链“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②丁秋歌生于1966年,长在河南农村。在她年轻时,从没想过在2018年,52岁的自己还能出国旅游。出国之前女儿小张曾担心过语言问题。小张说:“家里人都不会讲英语,我还准备了很多翻译的工具,但发现当地中国游客不少,许多商家也会讲中文”。 ③敞开大门,形成对流,新鲜空气吹进来,中国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更加坚定。 ——人民日报《开放是中国当代鲜明的标志》 改革开放推动了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同时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繁盛,读了上述材料,你对如何自信的与世界交流有了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厉害了,我的祖国 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从衰落到强盛经历了几百年的励精图治。从落后挨打到大国尊严不容践踏;从远古的四大发明到现在的科技进步和发展,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真正的实力。下面,跟随我去看看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科技强大,帮助落后的国家,具有世界胸怀。 在首届进口博览会上,国际最尖端、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及服务趋势将集中亮相,包括复兴号动车组模拟驾驶台、中欧班列电子沙盘在内的最新铁路技术和设备亮相世人面前,吸引着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嘉宾的关注和瞩目。 自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援助,从此开启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序幕。实行改革开放后,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由过去单纯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对非援助。十几年来,中国援建的铁路、港口、会议中心、体育馆等为非洲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以大国姿态展现其世界胸怀。 我的祖国,文化在异域开花结果。 中国文化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现在世界各地已有548所孔子学院,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它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汉语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全世界说汉语的人有十亿左右,几乎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国际上,研究汉语的机构不断建立,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传统文化,如京剧、剪纸、美食等已走出国门,在国外掀起热潮。 我的祖国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已经站上了对外开放的历史高点,积极主动扩大进口,迈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中国”,我们迎来的新时代必然是互利互惠、共赢共享的美好时代。 中国人昂首阔步,走在时代的前方,华语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我们坚实的后盾。不管是在国际政治还是经济科技方面,中国都取得了令人瞩目,厉害了我的祖国,我是中国人,我骄傲!祖国科技的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的发展更具活力,让国家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生活在这个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的国度,我们总是时刻感受到幸福和自豪。“厉害了,我的祖国!”我在这里不得不发出由衷的感叹。 【解析】 【详解】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中所给信息,综合三则材料,全面分析。考生应明确写作任务——“你对如何自信地与世界交流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材料一内容是中国铁路企业凭借自身的科技实力,成功的实现了全产业链“走出去”的目的;材料二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示了走出国门的感受,展现了我国的影响力以人们渴望与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材料三引用人民日报的评论说明了我国与世界交流的态度。此外,材料二中丁秋歌出国旅游,发现那个地方有人说中国话,而中国语言可以是一个文化的象征或者是文化的代表。而第三则材料可以理解为大国从容的气度、坚定的或者开放的心态、自信的心态、坚定的意志等。多则材料作文立意要求原则为“求同”及“综合”,即学生写作要将三则材料统一起来。题目必须具有统一性。 立意: (1)《我的祖国厉害了 》论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2)《自信地走向远方》,第一个分论点:带着高科技,走向异域;第二,带着民族文化,自豪地走向异域开放的心态,与世界融合的态度走向远方。 (3)《讲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第一个分论点:展中国技术,助世界发展;第二,展中国文化,引世界向往。 素材: 1.9月22日,天舟一号货送飞船受控离轨,阔步迈进了“空间站”时代。不止如此,在这之前神舟十号首飞成功,长征七号首飞成功,天宫二号稳定运行……一次次刷新着“中国新高度”。再来说说世界第一“蛟龙号”吧,它是世界唯一能潜入7千米深海的潜水艇,可谓世界之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不甘落后,自2012年运行以来,GPS性能超越美国!我相信在未来的2020年,它能成为世界导航的翘楚!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 在铁路运输方面我国也积极进取,只要需要无论多么险峻多么糟糕的地形都一一能克服完工。曾被外国专家断言无法修好的兰渝铁路,如今已全线贯通。只因我们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有着不服输不怕苦不怕累的钢铁般的精神!开凿胡麻岭隧道时,地质粘稠极易塌方犹如在稀饭里打滚,就算每天只能凿进半米也从未想过放弃。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后,原本要走26小时的路程只用6小时,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难道我们还不应该自信吗?我们有充分的自信为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大声喝彩。 4.自信是需要底气的,底气源于成就。 5.“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习近平主席多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中国政治上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主张。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坚定不移履行可持续发展承诺、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等方面,取得世人公认的成就。 6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在海外已逐渐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华文化传播与推广体系。截至2017年,全球共有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共有35个中国文化中心,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行文结构:本题可以一篇议论文。 1.首先拟一个观点明确的题目,如《厉害了我的祖国》 2.开头段先总体介绍中国的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3.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个分论点:我的祖国科技强大,帮助落后的国家,具有世界胸怀; 第二个分论点:文化在异域开花结果; 第三个分论点:我的祖国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 4.总结全文,写一个简短有力的结尾,照应标题和文章首段。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