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第四单元第14课后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时作业:第四单元第14课后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14课 后 赤 壁 赋 吟 诗 赴 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选自古诗文网)‎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 9 -‎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选自百度文库)‎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对“诸”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       诸:各 - 9 -‎ B.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C.臣尝闻大王好乐, 有诸 诸:之乎 D.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他们 解析:A项,诸:之于。‎ 答案:A ‎2.下列各项中,名词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 B.行歌相答 C.履巉岩 D.襟三江而带五湖 解析:D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D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 - 9 -‎ 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遗:赠送 B.以为口实 口实:借口 C.余为徐州 为:到……做官 D.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如此的,这样的 解析:口实:话柄。‎ 答案:B - 9 -‎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解析: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答案:A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逸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 9 -‎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解析: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答案:D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学习的过错。‎ ‎(2)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参考译文:‎ 竹子开始出生时,只是一寸高的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的巨笋,‎ - 9 -‎ 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今天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上去,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着笔仔细感觉,就看到了所想画的竹子,赶快起身,迅速下笔,一气呵成,以留住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这样。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要这样做。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是没有实践的过错啊。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庖丁,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在这幅竹画上寄托意蕴,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罢了。像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也得到了他的方法啊。‎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一个接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厌烦这样,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播着他的话,把它当作话柄。等与可从洋州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我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全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子,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 - 9 -‎ 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作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晚上煮笋吃时,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中,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语,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可以看出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三、创新语用 ‎7.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使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按照这个解释,________,________。并且,还可以这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依此类推,________,“国学”是包罗万象的。‎ ‎①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学术文化”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作“国学”‎ ‎②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作“国学”‎ ‎③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国学”‎ ‎④中国非传统的学术文化和非中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作“国学”‎ ‎⑤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 解析:本语段阐述“国学”的定义和依此涵盖的范围。③④句先从正反方面限定“国学”的范围,③“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与前句“‎ - 9 -‎ 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相呼应;②句用“只要……就……”的句式紧承“这样理解”,⑤句举例说明;①句中的“凡是”紧承前句的“依此类推”并和后句的“包罗万象”相呼应。‎ 答案:③④②⑤①‎ - 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