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2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20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一)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对接教材:《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流 莺[注]‎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 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漂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E.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恓惶之状,第二联起,转入寄托,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第三联主要是时间上的跨度,以及境况的对比。尾联抒发伤感。‎ 解析:选CE C项,“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说法错误,莺虽然啼鸣了,但是并未实现本意,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栖息的花枝。E项,还有空间的跨度。‎ ‎(2)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  ‎ ‎ ‎ ‎  ‎ ‎ ‎ 解析:本诗托“流莺”咏怀,要分析“流莺”特征,再结合注解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的漂荡象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巧啭”象征着诗人的美妙歌吟,本意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合的期望。“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折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流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这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哪里又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 参考答案: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诗歌鉴赏]‎ ‎《流莺》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托物寓怀的诗篇,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之情。首联描写了流莺的漂荡无依;颔联指出流莺内心的苦闷,未必有良辰佳期;颈联写流莺为了“本意”不管何时何地都在“巧啭”,艰辛备尝;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全诗咏物抒情,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 ‎(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对接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诉 衷 情 吴 激①‎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注] 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②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残月照吟鞭”一句景中含情,用“残”字修饰“月”,暗示词人的悲伤孤寂之情。‎ B.“催上渡头船”与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情景相似,意绪相同。‎ C.“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启下,词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回忆。‎ D.词尾三句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既富有戏剧性,又充满了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 E.词上片以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整首词用语清婉,哀而不伤。‎ 解析:选AB A项,“残月照吟鞭”是点明时间,主要表现的是词人急于赶路、急于归家的心情;B项,“意绪相同”错,“兰舟催发”表现的是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离别的难舍意绪,“催上渡头船”表现的是游子思归的意绪。‎ ‎(2)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①不成眠的原因:夜寒;思乡心切;久别将归的兴奋与激动。②词人因为夜不能寐,所以索性早起,在残月之下扬鞭赶路。‎ ‎[诗歌鉴赏]‎ 远离故乡的游子,即将踏上归家的路程,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对于被强留仕金的吴激来说,这种心态显得更加复杂而深沉。词人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运用白描的手法,既对这种归心似箭的情态作了生动描述,又吐露了一腔浓烈的思乡情意。‎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两句写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在凉秋深夜,游子独自歇宿于荒郊茅店,因久别将归而一时难以入眠;中天的月亮照着半夜起程赶路的游子,他不是因寒冷而满腹牢骚,倒像是高兴得自言自语,且行且吟。“寒”和“照”不仅写出了游子的感觉与视觉形象,而且丰富了感情的容量。“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以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细雨霏霏,秋菊盛开,在他人眼中,本该是饮酒赏菊的美好时光,但一个“催”字却使意境陡转,表现了游子急于归家的心态。词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鸥似雪,水如天”之景诱发了他对谙熟事物的亲切感。“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的情景十分亲切动人,然而这只是词人想象中的一幕。‎ ‎(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对接教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离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 ‎ 情感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 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 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安史之乱后杜甫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B.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标题中的“怀”字来写。‎ C.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这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距离很远,不能相见的感伤。‎ 解析:选AB A项,“老去无为的感慨”无中生有,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B项,“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有误,“吟诗正忆渠”直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出这两句的含意,再判断其运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情感和表达效果阐释。“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是回忆往昔兄弟们相聚一堂、欢乐畅快,引得邻人羡慕的场景,属于虚写;也正是回忆的快乐反衬出了现实分离的痛苦。‎ 参考答案:①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兄弟相聚、欢乐和谐,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②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在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 ‎(四)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对接教材:《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开头四句写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塞外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见边,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临洮,古县名,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发生战争的战场,见到临洮,自然会联想到过去在这里发生的战争。‎ D.七、八两句以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描写中将战争的残酷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E.诗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场遗迹的描写,来侧面表现主题。‎ 解析:选BD B项,“清新绮丽”错误,落日、平沙等意象组成的画面应是阔大、雄浑的。D项,“七、八两句以议论收笔”错误,七、八两句写的是临洮这一代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抛露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并没有议论。‎ ‎(2)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①通过描写边塞自然条件和军旅生活,表现了对军旅艰辛生活的感慨;②通过写蓬蒿间杂乱的白骨,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诗歌鉴赏]‎ 开头四句由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写出了塞外广袤苦寒的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地域所写的内容。写苦寒,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地域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落日,境界阔大,气势恢宏。最后四句将战争的残酷深刻地揭示了出来。诗人并没有否定“意气高”,只是觉得仅仅看到长城战中战士们斗志高昂这一个方面是不全面的,所以七、八两句写出了战争残酷的另一个方面,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此诗在构思上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