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8 新闻(仿真押题)-2017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
一、阅读下面“新华社历年新闻报道精选”中的文段,完成1~2题。(10分) 上海严寒 新华社上海1957年2月12日电 这几天上海街头积雪不化,春寒料峭,最低温度下降到零下7.4摄氏度,上海人遇到了有气象记载的80多年来罕见的严寒。10日和11日,出现了晴天下雪的现象。晴日高照,雪花在阳光中飞舞,行人纷纷伫足仰视这个瑰丽的奇景。 “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这是诗人臧克家1947年2月在上海写下的诗篇《生命的零度》中开头的两句。这几天要比10年前冷得多,但据上海市民政局调查,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的人。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为了避免寒冷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市教育局已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18日。 1.(分析新闻导语的作用题)简要说明《上海严寒》一文导语中景物描写在整条消息中的作用。(6分) 答: 2.(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题)简要分析《上海严寒》一文结构的合理性。(4分) 答: 【答案】 1.新闻开篇用了景物点染法,既点明了严寒的程度,又描绘出一幅严寒雪景图,使新闻有了形象,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25分) 栾城草农敢闹海 ——听栾城农民种草者说 站在栾城农民的草地上,就像站在绿茵场上,就像置身绿色的海洋。如果此时再吹来一阵清风,或者再冉冉升起一轮朝阳,最好是昨夜曾飘洒过一场毛毛细雨,你能闻到草香,你能看到草尖上的露珠,你能捕捉到忙碌着的农民心底的微笑和从黑红的脸膛上迸发的光芒。 “刚种草时,一离开救生圈就呛水。”见到西董铺村村民李书贤的时候,他正在地头修路,他放学回家的儿子前来帮工,在绿油油的草地里开着修草机纵横驰骋。种草的第一年,李书贤地里家里寸步不离技术员,喷灌、灭虫等一招一式都虚心请教。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县草业公司的指导和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他肯定不能坚持下来。由于悟性好,技术学得快,第二年他就把门市部和房产全部抵押上,承包下乡亲们118亩地。“那时候,谁相信种草能旱涝保收呀?如今西董铺村成为种草专业村,村里327户有200多户种草,种粮的收入显然干不过种草的。” 凡是种草的都有过曲折,都走过麦城。德州一个客户拿着一万元的汇票给了李书贤,李书贤的家人把汇票当人民币锁进匣子里,等用钱时再取出来,汇票上的钱早不翼而飞了。 “一个翻译的几句洋话就骗走草业公司33万元。”如今听着这些流着喜泪带着苦涩的诉说,不难想象当初草农闯市场的尴尬。 “这是个朝阳产业。种赔的也有,但总是少数,我也有赔的年份,在我们这里挣少了就算赔。既要学会种草,更要学会卖草。有些单位和部门用了草以后迟迟不付款,逼着我学会了依法讨债,学会了诉讼打官司。”说完这些话后,老马就坐上小车陪客户吃饭去了,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活脱脱的草皮大亨的背影。 西董铺村李计身种70亩草,记者问他种的什么草。他说美国草,早熟禾系列橄榄球午夜2号;问他从哪里弄来的草籽,他说是从加拿大用编织袋背来的,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逗笑了。“ 从加拿大到栾城走几天?”有人开始绊他的马腿出他的洋相。“这个你去交通局问张瑞海去,我不给你犯嚼舌。”李计身说的张瑞海是现任县交通局长,当年的草业公司总经理。栾城的第一袋草种就是他从加拿大背着飞到美国,又从美国飞日本,再从日本飞北京,同机请来的还有外国的师傅、翻译。 “风里浪里长见识。”栾城镇农技站站长于学森的一句话道出了当地农民十年种草的肺腑之言。于学森1999年来到春源草业公司当技术员,2006年调回农技站。之所以离开春源,“当年的徒弟都出息成种草把式了。所以我也光荣下岗了”。 “我现在光想往深水里游。”发这番感慨的是张还计,他是南柴村人,在五里铺投资租下110亩地。他的经验是,打猎就要打狮子,游泳就要下长江。草越往高级场所铺越金贵。你想想,上海虹桥机场和北京的鸟巢什么地价?但没有勾勾嘴吃不了飘飘食,同样种草不同样收入,有同行没同利,这就跟平常侍弄庄稼一样。现年55岁的张还计,现在正学着儿子退下来的课本。 全县目前以种草为生和参与种草的农户达到2 238户,其中经营20亩草业以上的农户达到180户;全年围绕草业投入劳力四万五千人,农民草业年收益接近亿元。同时带动了苗木业、运输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崛起。这几年又兴起了专门做工程的绿化设计公司,有12支绿化专业队,施工技术也不断改进。有人研制起草机,有人试种彩色草、腐殖草,体现出农民的创造力。栾城草业发育成了真正的市场草、富民草。 农民闯市场的风姿俨然与十年前不能同日而语了。当初去上海卖草时回程舍不得坐飞机,施工的农民搭货车周转了一星期才回来。现在出门做工程,该住宾馆住宾馆,该坐飞机坐飞机。栾城草农敢闹海,十年前见水就发怵,现在就嫌市场的海不宽、浪不高。 [注] 本通讯曾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一等级。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刚种草时,一离开救生圈就呛水。”在当地草民看来技术员和县草业公司的指导,以及县政府的优惠政策就是“救生圈”。 B.栾城农民种草经历都非常曲折,很多人都上过当,受过骗。村民李书贤、李计身、张还计都是这样。 C.为了使草业有更大发展,就要发展苗木业、运输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同时改进绿化施工技术,丰富草的品种,真正走向市场。 D.抱着“往深水里游” 的想法,栾城农民寸步不离技术员,虚心请教种草方法,积极引进优质草种,把培育的草皮铺到了鸟巢。 E.这篇通讯以栾城种草的农民口述的经历为主体,以片段式的谈话完整地讲述了该县农民寻求种草方法、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历程,显得真实、生动。 4.(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题)这篇通讯没有在开头直接写明新闻的几个要素,而是去描写草地风景和农民外貌,请问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5.栾城草民种草经历分成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章作具体分析。(6分) 答: 6.联系全文,请探究本文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参考。(8分) 答: 【答案】 3.选AE B项,李计身、张还计没有展现受骗的经历。C项,原文是“带动”,这里换成了“就要”,不够准确。D项,“往深水里游”在农民种草的最后一个阶段,不必“寸步不离”技术员了。 4.描写草地风景和农民外貌就是交代了地点——栾城,人物——种草农民,事件—— 种草。对风景和人物细节的描写更能真实具体地表现种草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以及农民得到实惠后的喜悦心情。从而使通讯更加真实、生动,能够吸引读者探寻农民喜悦的原因。 5.第一阶段:“刚种草时,一离开救生圈就呛水”,这一阶段农民依靠草业公司指导和县政府的优惠政策,在技术员的帮助下开始学种草。第二阶段:“凡是种草的都有过曲折,都走过麦城”,这一阶段农民开始探索市场,起初很多农民在市场中受骗,但是获得了很多经验,终于学会了卖草。第三阶段:“我现在光想往深水里游”,这一阶段农民开始开拓市场,发展草业的相关配套产业,种草事业有了更大发展。 6.找到好的市场切入点,依靠农业技术和政策优惠,敢于了解市场,勇于闯荡市场。(可选取两三个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8分) 擦鞋者说 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生意依然红火。 来到位于莫愁新寓的这家小店,可见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个服务项目和价格,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店里鞋架上放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 郭师傅名叫郭兆松,41岁,一家三口都在这儿擦鞋,去年毛收入10万元。 他一边擦鞋一边与我交谈: 有人问我,别人擦鞋都只要1块钱,你为什么要两块?我说,这叫优质优价!同是皮鞋,有几十元的,还有上千元的不是? 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有一天,在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位好心的师傅收我当了徒弟。我也成了“擦鞋游击队”的一员。 2016年,在一位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我租了间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做起了定点生意。刚开始,擦一双鞋1块钱,没有多少生意,急得直上火。暗下决心:凡事要用心,虽说是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 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我就琢磨自己配,成分有蛋清、鞋乳、白醋等。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经过近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6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有“独门秘方”了! 自从用了自配的鞋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一天,我在理发店理发,看到染发的要用电吹风吹,灵机一动:擦鞋也可用电吹风呀!现在,我擦鞋都加一道吹干程序。刚擦过的鞋,你端一盆水往上浇,一滴不沾!这样的效果,收2元钱不多吧? 你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这店也算有了点小名气,我想让妻子和儿子留在这里干,我找个地方再开新店。现在城里人有钱没时间,穿皮鞋的越来越多,自己擦鞋的越来越少,市场大得很! 编后 生意有大小,创新无分别。与多数企业比起来,一家擦鞋店微不足道,更谈不上有什么“国家扶持”。但郭师傅在擦鞋中肯动脑筋,小革新照样出效益。从这个事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悟出一点创新的道理呢? 1.(分析新闻的艺术技巧之真实性题)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答: 【答案】 (1)本文使用许多数字,如“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毛收入10万元”“7平方米的门面,月 2.(分析新闻的艺术技巧之技巧的巧妙性题)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6分) 答: 【答案】 (1)用第一人称自述,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动形象。 (2)第五段开始用第一人称自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这种结构安排使通讯更具有现场感、亲切感,显得其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 (3)用第一人称自述,节省了许多穿插串联的语句,行文更加凝练。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25分)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①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②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来源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B.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③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 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节) [注] ①《华盛顿邮报》1981年4月16日(星期四)。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年4月15日。③1981年4月14日。 4.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表明了人们对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E.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上加错,更在于表明对库克错上加错的深恶痛绝。 5.(分析新闻的语言题)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这篇报道的导语。(6分) 答: 参考答案: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经过”“原因”“结果”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6.(分析新闻的艺术技巧题)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展开了导语的有关内容。表现出《华盛顿邮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职业精神。表明了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的鲜明立场。体现了新闻媒介教育大众的功能。 7.《纽约时报》说:“当一份报纸说谎的时候,它就毒化了我们生存的社会。”请就你对“媒体形象”和“记者品格”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参考答案:提示: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品格,也是新闻工作者基本的职业操守。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凯利太太的妖怪 [美]乔恩·富兰克林 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脑外科专家达克尔医生天没亮就起床了。妻子只给他端上华夫饼干,没有咖啡。咖啡会使他手发抖。 57年来,妖怪一直躲藏在凯利太太头颅里。凯利太太出生时后脑一处畸形血管缠结形成一个结。由于逐渐发展,它开始在头颅内压迫健康的脑组织。从此,剧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她把它叫作“妖怪”。“这种情形绝不能继续下去了,”今天她胆战心惊,却横下一条心,“我再也不愿这样活下去了。”凯利太太决定做这个手术。 上午7时15分。11号手术室。技师在检查脑外科手术显微镜,护士摆好绷带和手术器械。凯利太太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达克尔医生走进手术室,在夹着X 光片的读片器前停住,这些片子早已深印脑海,但他现在仍然把目光久久地停留在片子上那两个脆弱的主动脉瘤上。“我们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他说,又看看夹钳的三个夹子是否将凯利太太的头颅牢牢地固定住。 心脏“怦,怦,怦”跳着,每分钟70次,很稳定。 现在时间是上午8时20分。 今天达克尔医生预备切除那两个对凯利太太生命构成直接威胁的动脉瘤。以后,他将再直接对付妖怪。这是个极担风险的手术,注定要把达克尔医生推向神经外科的是非之地。好几个专家说他根本不该做这个手术,说只有让凯利太太死亡。不过,达克尔医生说:“病人手术中死亡的可能性占三分之一。我曾在心里反复考虑,并和其他专家斟酌商量。我也替病人想过。在手术会怎么样和不手术会怎么样之间权衡利弊,我相信应当做这个手术。” 达克尔医生切开凯利太太的头皮,露出肉白色的骨头。半英寸长的钻头的震颤声在手术室里嗡嗡作响,淹没了心脏监测器的声音。当达克尔医生将2×4英寸大小的三角颅骨递给手术助理护士时,已是上午9时。 心脏跳动有力。1分钟70次,1分钟70次。 达克尔医生把脸贴到显微镜上,小巧圆头的探针1毫米1毫米地往前移动。达克尔医生小心翼翼。 现在是10时58分。 自从上午8时25分在病人右眼上方开颅以来,达克尔医生已成功地找到并切除了两个致命动脉瘤中的一个。动脉瘤如果破裂就意味着死亡。它的出现是因为妖怪——后脑动脉和静脉发生大块畸形。达克尔医生最终希望切除或堵塞那块畸形,但今天的目标只限于切掉它上面的两个肿瘤。 现在正在寻找第2个肿瘤,达克尔医生决定继续向前。小心,再小心。每深入1毫米都充满危险。手术越来越难,出血也越来越多。达克尔医生精殚力竭。“真是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医生嘀咕着。 他身后的心脏监视器怦、怦、怦、怦响着。每分钟70次,很稳定。 时钟指在上午11时5分。 达克尔医生脸贴在显微镜上,全神贯注地开辟凯利太太脑中通路。监视器灯光闪烁,示波器上波形频频跳动,数据不断变化,扬声器传来心跳声。手术更慢了。达克尔医生一直在向脑子中心进发,有筷子那么长的一段仪器伸进去了。 心跳在继续,怦,怦,怦,每分钟70次。 达克尔医生继续往深处推进,轻轻地,轻轻地。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静脉血管,突然露出惊讶又懊丧的表情。坏了,上X光片的当了! 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妖怪。小探针小心翼翼地想绕过它。 怦,怦,怦……怦……怦……怦……怦…… “心跳减慢。”麻醉师发出警告。 像手指头碰到火焰一样,探针缩了回去。 怦……怦……怦……怦,怦,怦。 “恢复正常。”麻醉师说。 达克尔医生换了一个方向,试图绕过妖怪。 怦,怦,怦,怦……怦…… 时针指向12时29分。 医生不无抱怨。“我们已经碰到它了,我们知道它的位置。但是怎么也夹不住它。我们离它这么近,却……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就是够不到它呢?我们试了有10次。” 又一次接近。 怦,怦,怦,怦……怦……怦…… 又一次尝试。 时间已是13时6分。 一次,又一次,再一次。 怦……怦……怦…… 麻醉师警觉着仪表上的数字:“糟糕!” 达克尔医生从显微镜前移开身子,整整有一分钟他缄默无语。终于,他说:“ 医学上有句格言,叫作如果无能为力,别帮倒忙,听其自然吧。”言辞之间流露出失败、沮丧的情绪。 达克尔医生又来到X光片前,瞅着后面那个瘤,即第2个瘤,也就是使他失败的那个瘤。他细细看着X光片,想找出以前没有看出的妖怪伸出的触须。但还是没找出一点蛛丝马迹。 监视器响着。怦,怦,怦,1分钟70次。现在稳定了。 医生们将颅骨装回原处,缝合刀口。一切匆匆结束。 时钟指向13点43分,一切都结束了:凯利太太死亡,妖怪胜利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新闻特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切除第二个动脉瘤的手术过程中,达克尔医生试了差不多10次,随着麻醉师的警告,他终于在失败、沮丧的情绪支配下决定结束手术,“听其自然”了。 B.早餐没有咖啡,不是因为它会影响达克尔医生的健康,而是因为它会影响作为脑外科专家的达克尔医生手术中手的动作精度,由此可见达克尔医生敬业、自律之严。 C.达克尔医生很快就切除了患者两个致命的脑动脉瘤中的一个,但接下来却遇到了难以预料的困难,虽花费了很长时间,耗费了极大精力却还是失败了。 D.达克尔医生流露出失败、沮丧情绪主要是他没能看出妖怪的蛛丝马迹,没能预料到会和它不期而遇。本文以此暗示他的医术还不够高超,以致手术失败。 E.达克尔医生知道病人术中死亡的可能性很大,但站在病人和医学的立场上还是决定做这场风险很高的手术,显示出他敢于担当的个性。 2.这篇新闻特稿(特写)中基本的新闻事实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6分) 答: 3.这篇特写有两个细节描写:一个是手术中时间的推移,一个是凯利太太“怦,怦,怦”的心跳变化。请从新闻写作的角度,谈谈这样写的意义。(6分) 答: 4.疾病战胜了病人和医生,凯利太太死亡,手术终以失败结束,达克尔医生非常沮丧。这跟人们的期待相差极大。你觉得病人和医生的努力值得吗?类似手术不做是否更合适些?请站在病人或医生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1.选BE A项,“试了差不多10次”不准确,原文是说“试了有10次”;“在失败、沮丧……决定……”不严谨,从原文看,医生的决定是很冷静的,是对病情的客观判断。C项,“很快”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紧张气氛。 4.(示例一)值得。做类似手术合适。 理由:(1)人都有强烈的战胜病魔的本能欲望,而且做手术是人的意志、毅力的体现;(2)做手术是提升生活质量,保持生命尊严的一种途径。 (示例二)不值得。做类似手术不合适。 理由:(1)手术结果不可预期,风险太大;(2)病人的病情、年龄、身体等各方面的条件不适合做这种大型手术。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坟墓中的旅行 威廉·伯克·米勒 新闻背景 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曲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1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 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初的几小时他不曾介意,但持续不断地滴水几乎使他要疯狂起来。这天的早些时候,他的兄弟将这块油布带给他。 这使我想到了旧时的水牢,我战栗了。 在这趟行程的尽头,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工匠们曾经钻洞穿道到我已到达的地方,但仍然够不着的原因。像他们曾经经历的那样,我精疲力竭,从头到脚感到麻木,寒气刺骨,空气污浊。在短暂的这段时间,我逐渐体会到柯林斯经受的痛苦是什么滋味,但我还是不能彻底地理解。我确信我将出得去,但柯林斯除了希望之外别无他法。我没有肉体上的痛苦,而柯林斯的一只脚夹在一块6吨重的岩石的天然裂缝里,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痛苦。 我试图爬过柯林斯的身体到岩石那儿,但他的身体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我挤进去设法帮他,直到他恳求我下来。 “疼——太疼了!”他说。 柯林斯躺着,向左侧斜着,以至于他的左脸颊触到了地面。两只胳膊牢牢地卡在他身旁的石头缝隙里,仿佛真的被套上了——自然界的贴身衣。 我跟在路易斯维尔消防署的罗伯特·伯顿上尉的后边,柯林斯的弟弟霍默·柯林斯以及盖伊·特纳跟在我后面。霍默·柯林斯带来了全套衣帽,我们终于给他兄长穿上了。 被困者尽可能地挪转,以最大限度地配合我们,最后,我们在柯林斯身上系根绳子准备拖他离开。我们尽力拉,看上去好像前进了许多,实际上只将他挪动了5英寸远。 也许我们做过这种事,但我几乎回想不起它。我们中的所有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片刻之后,我们的力气使完了,再不能做了。 我们看见,柯林斯的弟弟带给他的垫子和盖的东西还在原来的地方,他正在休息(我们尽可能地让他觉得舒服)。 随后,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 我们道了再见,最后一个人开始后退。不久我发现出去的路比进来时更糟糕。开始一段时间我简直向后爬不了,但爬过一阵后,我也能爬快了。 每爬一步,脏水似乎就溅在我的脸上。我不再在意它,因为我已经麻木了。我常常被堵在斜坡上,水就顺着脖子向下流,但如我所说的,我感觉冷到了极点。 最大的安慰是,我们来到了离出口处还有大约一半路程的那个小隔间,对救援者来说,这是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发现,低头、向后挪动双脚,使我可以环顾四周。 这一下可帮了大忙,不到20分钟后,我便已经置身于从出口处射进来的光亮之中。但是,在到达出口之前,我发现同行的两位再也不能前行了,我用尽所剩无几的气力才把他们弄出来。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1.标题“在坟墓中的旅行”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旅行”,指记者米勒的采访、营救行程。②“坟墓”,柯林斯获救的希望非常渺茫,如同处在坟墓中(或最终还是葬身洞穴);③记者的采访行程中也时刻经受死亡的威胁,故记者的采访行程就如同“在坟墓中旅行”。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包含了人物内心怎样的情感? (1)“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柯林斯受尽了水砸在脸上的折磨,希望那块油布一秒也不要从脸上拿开。表现了柯林斯的极端痛苦。 (2)我们用灯光给他带来一点光明,给他减轻一点寂寞和痛苦。也以此表示对柯林斯的安慰和鼓励,给他以温暖和希望。 3.这是一篇报道抢救被困者的新闻,为什么却重点叙写记者进出洞穴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记者进出洞穴的艰难险阻,突出施救的困难,反映被困者所经受的痛苦;以记者的真实感受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增强作品感染读者的力量。 4.在美国报界当时的大量报道中,米勒的这篇报道脱颖而出,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对这篇新闻社会价值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新闻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实地亲见亲闻的真实报道,它体现了记者对职业操守的忠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鸟的建筑 苇岸 ①鸟巢是鸟的建筑。和我们盖房子不同,鸟筑巢不是为定居。鸟只在繁殖期筑巢。 ②鸟类学家依据鸟巢的位置和性质,把鸟巢分为地面巢、水面巢、洞穴巢、屋宇巢和编织巢等几种类型。 ③ 地面巢大多简单、随便,往往仅在地面凹处略敷草物即告完工。这种巢,主要由雉、雁、鸭、鹤等笨拙的大型鸟类所为。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像云雀、百灵、歌鸲、画眉这些名字美丽,叫声动听的玲珑小鸟,也在地面营巢。当然,它们的巢编织得都很精致。这是些疏于林木,常年出没在旷野,为土地处处留下歌声的可爱精灵。在水面营巢的鸟屈指可数,能够列举的如涉禽中善游的骨顶鸡与董鸡。它们借助水生植物搭造的可随水面升降的盘状浮巢,风险最小。洞穴巢包括崖壁洞穴和树干洞穴两种,前者的主人有翠鸟和沙燕;后者居多,如椋鸟、山雀、斑鸠、八哥、鹪鹩及肮脏的戴胜等,都是天然树洞或啄木鸟弃巢的受益者。如果顺着这个行列数下去,我们还会惊讶地发现鸳鸯。应该指明的是,营树洞巢的鸟,只有攀禽中的啄木鸟,真正具备开凿本领。啄木鸟还有一种英雄秉性,即它从不使用自己往年的旧洞。利用我们的屋宇营巢的鸟(不提麻雀),主要为燕科成员,原因在于它们的泥巢无法在露天筑造。最后说到的编织巢,就是指我们观念上认定的,代表“鸟巢”这一词语本义的,由鸟类中广大的鸣禽在树上(个别在草丛或灌木基部)精心营建的巢。这是那群勤奋的鸟类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作品,也是我们这篇短文想要谈论的核心。 ④除涉禽中的鹭,游禽中的鹈鹕和猛禽中部分鹰隼(这是些在树上筑粗陋大巢的鸟)外,编织巢几乎全部为雀形目鸟类所造。它们长于鸣啭,巧于营巢,故根据分类上的说法,我们前面又称它们为鸣禽。雀形目是新鸟亚纲中种数最多的一目,其庞大数量占现代鸟类总体一半以上。 ⑤编织巢的形态,可说多姿多彩。我们易于见到的杯状巢、碗状巢、盘状巢及瓶状巢,是其中主要的几种。营哪种巢型,与鸟的科属有关。但我愿意相信,它取决于鸟类个体的偏爱与审美因素。因此,这里无规律可循。 ⑥杯状巢是多数营巢鸟喜爱的一种巢型,像我们熟悉的伯劳、卷尾、柳莺、寿带等夏候鸟,都营此型巢。太平鸟、灰山椒鸟、乌鸫及北红尾鸲等,营碗状巢。树鹨和灰喜鹊的巢很浅,呈盘状。攀雀和棕扇尾莺的巢收口,巢体似瓶。文鸟、黄眉柳莺和“告春鸟”短翅树莺,能够营造顶部具盖,侧面开门的球状巢。更为精巧和高超的,是黄鹂和绣眼鸟的吊篮式悬巢。南方有一种富于传奇色彩的小鸟,会将芭蕉或其他大型树叶卷合,然后在叶缘穿孔,贯以丝线,缝成袋状巢。这种天才的小鸟,鸟类学家就叫它“缝叶莺”。 ⑦真正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我们的视域内最为显著的鸟巢,实际是喜鹊粗糙的球状巢。这种“仰鸣则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禽经》)的民间吉祥鸟,同淳朴的麻雀一道,终年祥和地围绕着我们。特别是在空旷的冬天,它们的巢很像一座座村庄,醒目地坐落在原野高大的树上(每巢都有一定巢距的巢区。个别也有一树双巢现象。在北京的沙河附近,我曾见过一树四巢)。每次看到这些高耸的星罗棋布的“家”,我都很动情,我觉得这是一种世间温暖与平安的象征,是这个季节比雪与太阳升落更优美的景色。 ⑧在神造的东西日渐减少、人造的东西日渐增添的今天,在蔑视一切的经济的巨大步伐下,鸟巢与土地、植被、大气、水,有着同一莫测的命运。在过去短暂的一二十年间,每个关注自然和熟知乡村的人,都已亲身感受或目睹了它们前所未有的沧海桑田性的变迁。 5.(1)根据第④段的内容,解释什么是“鸣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说第③段第二句加点的“主要”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鸣禽是长于鸣啭,巧于营巢的雀形目鸟类。(或:鸣禽是雀形目鸟类,它们长于鸣啭,巧于营巢。) (2)“主要”表明“这种巢”绝大多数由大型鸟类所为,但不排除少数玲球小鸟“也在地面营巢”用“主要”一词体现了语言表述的准确和严密(起到了准确严密的修饰限制作用)。 6.鸟儿营造哪种巢形和鸟儿的科属有关,为什么作者却“愿意相信,它取决于鸟类个体的偏爱与审美因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说将鸟类人格化,放到了和人类平等对话的地位上,表现了作者对鸟儿代表的自然美的热爱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尊重所有生命体的思想。 7.这是一篇介绍说明鸟类巢居的文章,在行文中却有很多“不科学”的措辞,像“可爱精灵”“勤奋的艺术家”“天才的小鸟”“纯朴的麻雀”等等,作者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写好。这些语言多是对鸟儿的修饰形容,并没有影响文章准确传达关于鸟巢的科学信息;这样写使文字生动活泼,增添了趣味性,容易走近读者;更重要的是它们直接表达出作者对鸟类的喜爱与敬意,传达出作者对生命、自然、社会的独特认识,深化了文章主旨。 8.作者在文末说:“每个关注自然和熟知乡村的人,都已亲身感受或目睹了它们前所未有的沧海桑田性的变迁。”有何深刻含义?试将你的“亲身感受”用最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述出来和作者共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含义:①自然、乡村被破坏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残酷事实;②唯“利”是图,建设性破坏应该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分) 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 《科技日报》华盛顿2011年6月7日电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6日表示,他们首次发现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的机理,为复杂的细胞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阐述。相关内容将以“本周论文”的形式刊登在6月10日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上,该成果有望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人体细胞控制系统能够引发一系列的细胞活动,而生物传感器是人体细胞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控制环”的传感器能够在细胞膜上打开特定的通道让钾离子流通过细胞膜,如同地铁入站口能够让人们进入站台的回转栏。钾离子参与了人体内的关键活动,如血压、胰岛素分泌和大脑信号等的调整。然而,控制环传感器的生物物理功能过去一直未被人们了解。 研究人员发现,如同能够监视周围环境并能发出声信号的烟雾报警器一样,细胞能够通过了解变化和产生反应的分子传感器来控制细胞内的环境。当钙离子与控制环结合时,构成了被称为BK通道的细胞内部结构,细胞做出的反应是允许钾离子通过细胞膜。BK通道存在于人体多数细胞中,它们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如血压、大脑和神经系统电信号、膀胱肌肉收缩和胰腺胰岛素分泌等。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首次证明控制环如何被激活,以及如何重新调整自己以便打开让钾离子穿过细胞膜的通道。利用实验室中先进的电生理学、生化和光谱仪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钙离子与控制环的结合以及控制环结构的变化。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化学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机械能。 研究负责人、洛杉矶分校麻醉学系分子医学部副教授里卡多·奥尔塞斯表示,在类似于活细胞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物理变化。他们相信细胞中的变化反映了人体中BK通道运行时分子的活动情况。 研究报告作者安诺希·贾沃荷瑞恩认为,人体分子生物传感器是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希望研究成果能够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复杂的生物传感器是如何运作的。由于BK通道和其传感器与正常生理机能的许多方面相关,因此研究人员还相信,生物传感器工作过程也许与疾病的不少方面相关,例如,已证明BK传感器的失常与遗传性癫痫症有关。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了解BK控制环感应器以及通道是否涉及传感小分子(而不是钙离子) ,这些小分子在人体工作中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意义。 (有删改)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的机理,为复杂的细胞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阐述,该发现能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B.钾离子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如血压、大脑和神经系统电信号、膀胱肌肉收缩和胰腺胰岛素分泌等。 C.研究人员表示,在类似于活细胞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物理变化。他们相信细胞中的变化反映了人体中BK通道运行时分子的活动情况。 D.利用实验室,研究人员观察到控制环结构的变化。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机械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化学能。 E.控制环传感器的生物物理功能过去一直未被人们了解,而现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者发现并揭开了它的分子机理。 解析:A项,“该发现能帮助人们……”的表述错误。原文只是说“有望帮助人们……”。B项,偷换概念, 答案:CE 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有哪些新的发现?请具体作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一些提示性词语,比如“研究人员发现”、“首次证明”等,内容集中在第三、四段。 答案:①当钙离子与控制环结合时,构成了被称为BK通道的细胞内部结构,细胞会允许钾离子通过细胞膜。②细胞能够通过了解变化和产生反应的分子传感器来控制细胞内的环境,这就如同能够监视周围环境并能发出声信号的烟雾报警器一样。③利用实验室中先进的电生理学、生化和光谱仪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钙离子与控制环的结合以及控制环结构的变化。 3.指出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两种,要求列举原文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文本使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答题时先指出方法,再列举原文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①打比方,如“被称为‘控制环’的传感器能够在细胞膜上打开特定的通道让钾离子流通过细胞膜,如同地铁入站口能够让人们进入站台的回转栏”。②举例子,如“例如,已证明BK传感器的失常与遗传性癫痫症有关”。 4.文本中分别引用了研究负责人奥尔塞斯和研究报告作者贾沃荷瑞恩两人的话,文本的引用意图是否一致?这些能否变成本文作者的表述?(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求立足文本,读懂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可以有不同看法。 答案:不一致。引用研究负责人奥尔塞斯的话是为了说明研究达到的水平,引用研究报告作者贾沃荷瑞恩的话则是为了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作用。这些不能变成本文作者的表述。两个人物都是该项研究的参与者,引用是为了显示权威,来源有依据;如果变成作者的直接表述就缺乏了可信度。(也可以有其他观点,但要言之有理)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六千多年前可以生产黄铜吗 铜合金是人类最早认识并使用的金属合金材料,因成分不同可分为青铜、黄铜、白铜等。其中黄铜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船舶的零件、枪炮的弹壳、阀门、水管、空调内外机连接管和散热器等,另外,黄铜敲起来声音独特,东方的锣、钹、铃、号等乐器,还有西方的铜管乐器都是用黄铜制作的。因此,黄铜成为当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铜合金。 根据文献记载,黄铜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代替了青铜,成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材料,这是我国铸币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也表明到明朝中叶铜锌合金技术才发展成熟。为什么黄铜的优点这么多,但是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呢? 原来,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铜的冶炼早在三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便被古人掌握,而金属锌的冶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氧化锌在950℃—1000℃的高温时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 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被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几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黄铜器,这些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比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一块半圆形黄铜片和一块黄铜管状物,距今6700~6000年;陕西渭南北刘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发现长条形铜笄,为黄铜热锻组织,含锌30%左右,距今5000年左右;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黄铜锥,距今4300~3800年;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铜镍锌三元合金铜片,距今4300~3800年。 这一系列的惊人发现使我们不禁要问,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 有学者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得到锌含量20%以上的黄铜产物,这项工作从技术上解释了早期黄铜的产生。但是模拟实验使用的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和云南会泽者海菱锌矿,这种铜锌共生矿是否在黄河流域容易获取值得商榷。 还有学者提供另外一种方案,即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然后再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得到黄铜。然而这不仅在工艺上远比冶炼孔雀石与菱锌矿的混合矿复杂,而且难以解释,何以在发明冶炼红铜后,要选择外观普通的菱锌矿,而不是锡矿石或者具有金属光泽的方铅矿作为冶炼合金的矿料。从孔雀石冶炼红铜,不仅要求保持还原气氛工艺条件,而且要求更高的炉温。在仰韶文化陶器技术条件下,能否试行,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上述方案都建立在使用两种以上的矿物混合冶炼得到黄铜产物,冶炼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在金属冶炼技术刚刚出现的时期,古人如果能掌握如此复杂的冶炼程序,为何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黄铜生产技术没有发展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那么有没有一种矿物直接可以被冶炼成黄铜呢?有学者提出了早期黄铜很可能是采用锌孔雀石一类矿物冶炼而成,这种矿物颜色翠绿,具针状或纤维状结晶,十分有特色,易引起古人关注,它的铜锌比例在2∶3~1∶2的范围,理论上可以冶炼出锌含量在20%以上的黄铜。但这需要未来用实验证实。 早期黄铜器是我国人工冶炼金属最早的例证,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由于黄铜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其在明朝中叶就开始代替了青铜,被人们广泛使用。 B.液态锌还原金属锌,必须在不能被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的特殊的冷凝装置中进行。 C.中国最早的黄铜器产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这一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D.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可冶炼出黄铜,但不能完全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掌握了黄铜生产技术。 E.有学者提出,按2份或1份铜混合3份或2份锌,能够冶炼出锌含量在20%以上的黄铜。 解析:A项,“在明朝中叶就开始代替了青铜,被人们广泛使用”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成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材料”。C项,偷换概念,原文指的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黄铜器,不是“中国最早的黄铜器”。E项,原文限定在“理论上”。 答案: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6.关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的论据有哪些?请简要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三段,“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而金属锌的冶炼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种装置在当时不可 答案:①冶炼黄铜需要的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才能得到,这种技术较晚才出现;②虽然黄铜可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得到,但是这种铜锌共生矿不一定在黄河流域容易获取;③虽然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然后再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可得到黄铜,但是冶炼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并且在仰韶文化陶器技术条件下,还没有证据证明那时已掌握冶炼红铜的技术。 7.这篇文章有哪几处设问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次用“为什么黄铜的优点这么多,但是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呢”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二次用“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激起人们探索的兴趣。第三次用“那么有没有一种矿物直接可以被冶炼成黄铜呢”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答题时可采用“先分后总” 的方法,也可用“先总后分”的方法。 答案:①介绍黄铜的优点后,于第二段末用一设问句引起人们对优点很多的黄铜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的思考。②在说明考古出土的黄铜器挑战人们的常识后,于第五段用一设问“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激起人们探索的兴趣。③第九段用一设问句“那么有没有……被冶炼成黄铜呢”提出另一种设想,再次引起人们对黄铜冶炼的思考。文章三次运用设问句,把问题一步步引入深处,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8.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这是大胆质疑,介绍“模拟实验”“另外一种 答案:在几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黄铜器,是否就可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这个问题上,作者先质疑,后用两种学者的方案进行了求证,最后认为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本文的行文思路表现了作者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和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需要我们拥有大胆的质疑精神,同时,需要小心求证,用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问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