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汨罗市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湖南岳阳一中、汨罗市一中2018年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差参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是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 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参差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C. 亚文化族群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从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D. 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其主要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层层递进。 B. 虽无例证和数据,但文章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也同样使读者信服。 C. 文章基于对二次元文化的隐忧,最后提出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办法。 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就不可能这么火爆兴盛。 B. 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参差不齐的窠臼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严格有很大关系。 C.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二次元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 D. 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第一段说的是“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这是针对早期的动画和漫画而言,并不能由此就说“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B项,“忧大于喜”错误,这一结论过于武断。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参差不齐的窠臼”,这是存在的问题,但不能就此说“忧大于喜”。D项,“其主要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错误,选项原因概括不全,文章第三段说“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由此可知,除了年龄增长原因,还有心智成熟的原则。故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前半部分分析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原因,接着就分析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的影响,第三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故文章的侧重点应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故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A项,说法太绝对,网络游戏只是二次元文化中的一项内容,它不能左右整个二次元文化的火爆兴盛与否。故选A项。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镜 老舍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 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问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 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上。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他越发心里堵得慌。第二堂是算术习题。他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他好像把自己丢失了。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心中熟记的那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汽车,车夫。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都在心中冒出来。 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的。不怨那个车夫了。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天当然还是头疼。配镜子去,做不到。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方。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 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戴上试试,不行,“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了。”王四笑着说。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送给我的?”小赵补了一句。“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回头看了看,拉车的们并没把眼看着他。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 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等;有的不乏幽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 B. 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避汽车,“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作铺垫。 C. 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怨天尤人的心理,也寄寓了作者对宋修身的同情。 D. 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而退学,小赵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 5. “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1)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道具”。小说中主要人物宋修身、王四和小赵等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在“眼镜”事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是全文的线索”)。小说主要就是围绕宋修身“失眼镜”“找眼镜”、王四“捡眼镜”“送眼镜”、小赵“得眼镜”等情节而展开的;(3)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不同的人在“眼镜”面前不同的表现,含蓄地批评了不同的人性弱点。 6. (1)宋修身心理脆弱(或“抗挫能力差”)。宋修身眼镜丢失寻而不得之后,不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不去上课。(2)王四自私自利(或“损人不利己”)。因为宋修身“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王四就把对方丢失的眼镜藏起来,可谓自私自利。(3)小赵虚荣心强。小赵为了讲体面,不顾自己的眼睛并不近视,而接受王四的眼镜,可谓虚荣心十足。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D项,“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错误,该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物象的作用设题,考生要分析“眼镜”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等的关系。从小说的情节来看,一开始写宋修身丢失眼镜,然后找眼镜,拉车的王四捡眼镜,接着王四送眼镜,小赵得到眼镜,因为眼镜宋修身退学,因为眼镜小赵被车撞等等,小说的情节与“眼镜”严密相关,可以说“眼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小说的情节围绕“眼镜”展开,而在情节的展开中或与“眼镜”相关的情节冲突中,宋修身的心理脆弱、王四的自私自利、小赵的爱慕虚荣等都得到展示;从小说的主旨来看,小说描写不同的人在“眼镜”面前的不同表现,含蓄地揭示了不同的人性弱点。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要把握住题干中“人性弱点”这一限制词,然后圈出宋修身、王四、小赵面对“眼镜”这一物象时表现出的弱点。如面对丢失眼镜这一事件,小说中的宋修身寻而未得之后,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如“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这说明宋修身的心理很脆弱,抗挫的能力很差;如王四,他明明捡到眼镜,却因为宋修身“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回车”,他就把宋修身的眼镜赢了起来,表现出人性的自私自利;如小赵,“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这表现出人性的虚荣。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小说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其作用一般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1)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2)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3)衬托人物,寄托人物情感;(4)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5)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动词,指识其本名 D. 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③不随以止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①④/③⑤/②/⑥ B. ①⑥/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②③④/①⑤/⑥ 9. 对选文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 “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 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需要有坚定的意志的道理。 D. 作者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7. A 8. B 9. C 10. (1)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2)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资料的缘故了。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应把选项中加点的实词代入句中,结合具体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A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在原文中的意思是“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所以“观”:景象、景观。故选A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的是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记住重要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语境,代入分析推断。①⑥连词,可译为“因为”。②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等,或者不译。③连词,表承接,可译为“而”或不译。④⑤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或不译。故选B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项,“象征的手法”说法不当,无中生有。故选C项。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关键词:“至于”,抵达、到达;“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而”,连词,表转折;“以”,连词,表目的;“相”,帮助。第二句关键词:“所以”,……的原因;“学者”,求学的人;“慎取”,谨慎地采取。 【点睛】文言翻译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11.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隶书,是一种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字体,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B. 太尉,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C. 门生,指求取学问的学生或者是科举考试及第的人对主考官的自称。泛指学生与弟子。 D. 道士,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以从事道教活动为职业。 1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成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志向。 C.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 骠骑将军王述曾在会稽郡任职,恰逢母丧他去职守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王述对此深为遗憾。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答案】11. D 12. A 13. C 14. (1)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2)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本题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及关键词判断。本句中“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根据前后语境看,主语应是王羲之,“遂”在此处应是副词,于是、就,“遂”前面应断开,故排除B、C项。“就观”的意思应该是前去观看,根据句意看,“就观”的对象应是“鹅”,而非“姥”,所以在“就观”与“姥”之间应断开,是“姥闻羲之将至”,所以排除A项。故选D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所描述的是楷书的特点。而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故选A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项,文章并未表现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狂放傲岸。他把自己与钟繇相提并论,甚至认为自己已超过张芝。故选C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关键词:“书” ,书法;“羲之书为世所重”,被动句式;“此类”,这一类的事情。第一句关键词:“使”,假使、如果;“耽”,沉迷;“后”,比……差、落后。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异之处。等到长大后,他(善于)雄辩,并且以正直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评论的人称赞他的书法笔势“像浮云一样轻盈,像游龙一样灵活”。极受其堂伯父王敦、王导器重。当时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来向王导求一位女婿,王导让太尉派来的门生到东边厢房里去看遍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各个都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访,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躺在东床上,袒腹而食,唯独他好像没有听说一样。”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很喜欢服食丹药,颐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到浙江,就有了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郡有好山好水,有名望的人多居住在这里,谢安没做官时也住在这里。孙绰、李充等人都凭借文章位居世间第一,(他们)都在会稽郡修建了住宅,与王羲之志同道合。(王羲之)曾和一些好友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王羲之亲自作序,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郡有一位独居的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但没有得到,于是就带着亲友驾着车前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烹煮了,准备用来招待他,王羲之为此慨叹惋惜了一整天。山阴县有位道士,养了一群很好的鹅,王羲之去看了以后非常高兴,坚决恳求道士,希望能卖给他。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书写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高兴地书写完成,用笼子装了鹅回去了,很为此事高兴。他的性格就是如此任性率真。曾经有一次,他到门生家去,看见人家用榧木做的几案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书。后来那位门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那位门生懊悔了好几天。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还应当居于前列。”(他)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习写字,使池水都变成黑色了,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时就享有盛誉,和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很是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曾做过会稽郡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居住在郡县境内,王羲之接替了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了一次,就再也不登门了。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赶忙洒水扫地来等待(他)。这样过了多年,但是王羲之竟然再没有去,王述深感遗憾。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同时表现作者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B. 颔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的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C. 颈联,“畏老偏惊节”,一“惊”字,不仅表现出作者因年老而感觉到时光匆匆,更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 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感情真切,表现出流落在外的作者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畏老情绪。 16. 这首古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简析。 【答案】15. D 16. ①直抒胸臆,诗人一开篇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看似平淡,却是平淡处见真情。②对比,用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家中生活的贫苦做对比,抒发了对家乡的刻骨思念。③曲笔,最后一联转换抒写角度,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不仅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畏老情绪”错误,诗句中表现作者人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并不是真正的“畏老”,所谓“畏老”情绪只是为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服务的。故选D。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思乡泪满巾”直抒胸臆;从表现手法看,“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是对比,“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是曲笔,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效果。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期一起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2)《诗经》中有两句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诗人用“________, ________ ”写出村落模糊、炊烟缓缓飘升的景象。 (4)《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 _______”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青青子衿, (4). 悠悠我心 (5). 暧暧远人村 (6). 依依墟里烟 (7). 舳舻千里 (8). 旌旗蔽空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宴”“晏”“衿”“悠”“暧”“墟”“舳舻”“旌”“蔽”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 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 ,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地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 B. 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 C. 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 D. 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 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C. 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D. 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 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C. 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D. 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答案】18. A 19. C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办法。“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结合“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分析,选用“千方百计”。“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结合“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分析,选用“潜移默化”。“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奉若神明”,指盲目崇拜某人或某事物,像迷信的人敬奉神灵一样。结合“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分析,选用“顶礼膜拜”。“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说话。“窃窃私议”,背地里小声议论。结合“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分析,选用“窃窃私语”。故选A。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你如果不听”语序不当,“如果”应置于主语“你”之前,排除B项、D项;第二处是“渗出叹息的悲悯”搭配不当,应是“渗出悲悯的叹息”,排除A项。故选C项。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处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关联词的使用情况来看,C、D项,关联词语“虽然”位置不当,因为复句中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 “虽然”“但”共用同一个主语,因此“他们”要放到“虽然”前面。另外,根据语境“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此处语意重心是在肯定前人的价值,强调后人从阅读中受益。故选A项。 【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语境义)→该成语是什么意思?(成语义)→成语义和语境义是否协调一致?(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21.下面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楹联。请根据对联的常识,选出适合依次填入下联画横线处的一组句子。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 。 ①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②三千载春秋,浪花淘尽 ③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④一枕清霜,两行秋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对联知识,也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选补下联横线处的句子时,考生要参考上联对应部分。第一空要与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字数相等,句式结构一致,形成对偶;第二空要与上联“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字数相等,句式结构一致,形成对偶,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故选A项。 【点睛】作答对联题的关键是要注意“词对”和“意对”,所谓“词对”主要指形式上的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平仄相对等,所谓“意对”主要指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能够相对。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节气入非”非关农事 历时三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人为“智慧”登堂而欢欣,有人因其无补于“日子”而不屑。我认为,节气入非非关农事,是文化事件,不宜做科学考量。 诚如老孟所言,二十四节气,带有浓烈的先民气息,确是“老祖宗的智慧”,在久远的农耕时代,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虽曰中国,实乃黄河,与北温带、出苗率、复合肥等现代科学相比,其准确性自不可比。 二十四节气当属“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这一类别。“节气入非”,其初衷及意义在拯救濒危、保护文化,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国人欣喜可理解,兴奋大可不必。过去的火焰,暖不热今宵的寒意。 今天,谈论农事是一件尴尬的事情,所谓二十四节气,不过是这大尴尬之小切面而已。刀耕火种二熟三熟之农法,镰镢锨锄篮筐筛箕之农具,豆谷麦稻瓜笋蔬莨之农作物,或淘汰悬置,或止于入口。拥有话语权和表达力的人群,对栖身土地伴随节气的人群,说着苍白无力的评语。其实,在节气的流传过程中,它不仅是农事术语,更关乎民俗,清明祭扫、冬至温补,即可见一斑。 毋庸置疑,对气温、寒暑、冰雪、萌枯等物候学元素的关心,是重要的。竺可桢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两次试图建设全国物候数据网,却先后被战争、文革打断。可以想见,古朴的二十四节气之说,对于现代农业之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三年申遗路,崎岖招魂心。但若止于列入名录,则无非是来一次文化工程,多一个旅游项目。若加顺推,假以时日,太极八卦、五音六腑、七夕九州等陆续入非也未可知。若不细察,遗产入非,根在文化,念在濒危,却旨在录名,效在消费。一场文化意淫,半尊坍圮雕像;曾经的主流信仰,如今的小众念想。 小郦所谓“诗意”,不过是文字组合的美妙,头脑画面的魅惑,草长莺飞谷雨小雪的诗意。原创化命名、物候性概括、绝句式表达,是想象力,而非切肤感,是干瘪城市精神对泥土的天然向往,精致现代生活对粗粝的饥渴追寻。这种叶公好龙般的大话诗意,几乎没有多少真切滋味。当我们在北上广和归故乡之间徘徊,在微商网购与体制内外纠缠,农业话语体系已经变得何其边缘和微弱。 申遗成功,看似普大喜奔,实乃“他人的故事”,我们又拿着古人和农民的素材,到世界的屋顶上消费了一把,走下秀场,归于沉寂。 节日入非,非关“过日子”,小丁误将文化淆科学,无异于鸡同鸭讲。不能拿现代科学高度,对古代农业求全责备。以《现代生物学教程》标准审视《梦溪笔谈》,自然哑然失笑处多矣。 文化的归文化,科学的归科学,用非遗给节气燃一把精神暖火无可厚非,再多的奢望怕不现实,也无必要。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有两则,材料一说的是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以及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不同看法。材料二说的是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写作要求: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审题:1、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关于“二十四节气入围非遗名录”,你怎么看?两个问题有些区别,前者地理,后者政治,那么语文在哪里呢?起码是语言,思维要清晰,态度要明晰,要有独立思考和真知灼见。统而言之,老孟、小郦的话指向申遗工作,小丁的话指向生活现实,三人纯属闲聊,并无观点的根本冲撞,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互相补充的。民族自豪感爆棚的老孟、情怀满溢唯美流淌的小郦、活在当下脚踩大地的小丁,哪一个不是“话题大王”?若沉湎于抱残守缺与推陈出新,纠缠于节气价值与申遗意义,在二元之间彼此徘徊,写作格局似乎嫌小,聚焦的点还嫌分散。2、所以完成本文的关键点在于找到靶子,针对话题的核心与本质论述。由此可以想到的同类事件也不少,比如中国的昆曲、京剧、中医针灸等26项列名非遗。与它们相比,“二十四节气”的个性和共性是什么?作文材料存在“节气”与“非遗”两个维度,虽有联系,实为两靶。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就事论事、深度挖掘,还是以小见大、扩展拓展式的引子式写作思维。3、 否定倾向拟题:祖宗智慧解不开当下困局;花式秀遗产展露国人小智慧;节气入非唤不回久违诗意;节气申遗不必普大喜奔;文化事件的科学审视是审美错位;止于情怀的节气入非不必做溢美评价;纸上风景带不来心潮澎湃。肯定倾向拟题:节气局限性无碍遗产传承心;过日子不是节气入非的思考基点;非遗舞台缅怀节气无可厚非;濒危是节气申遗的出发点。4、完成此题,很大程度上,精力放在增强作品的“语文味”上。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