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19古诗鉴赏总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19古诗鉴赏总复习

高中语文总复习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度预测角度 考点19 古诗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技巧、特色及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鉴赏诗歌细节和作者情感的表达。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 对比阅读。‎ 经典易错题会诊 命题角度1 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技巧、特色及情及景之间的关系。‎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 李华 ‎ 宜阳城下草萋萎,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 答: ‎ ‎ (2)古入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 答: ‎ ‎ [考场错解] (1)有考生误认为“花自落…‘鸟空啼”为拟人。(2)只空洞地说出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没有作具体分析,所以不能算全对。‎ ‎ [专家把脉] 对修辞手法的概念模糊不清。在对诗的内容的分析没落实到具体的句子上,显得空洞,实际上有很多考生是心知肚明,却口不能言。‎ ‎ [对症下药] (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的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景情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都显示了山的静寂,从中更透露出一种伤春、凄凉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 答: ‎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 答: ‎ ‎ [考场错解] (1)答出了“不矛盾”但理由说得不对。(2)有人认为是角度不同。‎ ‎ [专家把脉] 没有从本质上去分析,也没有站在写作特色的高度去评价。如果从语言运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上去考虑,就会发现与前句的明显不同之处。‎ ‎ [对症下药]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 16 -‎ ‎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 ‎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 ‎ [考场错解] 有的考生只将诗眼“咽”、“冷”作一些表面的分析,而没有将其升华为意境的高度;而还有一些考生只回答它的意境,没有对诗眼作具体的分析。以上二者均有失偏颇。‎ ‎ [专家把脉] 思考不全面,没有扣紧题干进行回答。‎ ‎ [对症下药]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 本题能找出“咽”与“冷”是诗眼并不难。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阴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两句将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通感手法),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本题学生应着重答出三个重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歌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专家会诊 一、答诗歌鉴赏题,首先要明白情与景的关系。‎ 先分辨出哪些是情,哪些是景,二者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许多类。‎ ‎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 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写景之中包含着对自然景观的某种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虽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情感的倾向,但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衷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 ‎ - 16 -‎ ‎ 二、关于对诗中所运用的语言的鉴赏。我们应该运用尽量专业的说法:理由有二,一是答题语言可以以少胜多,做到言简意赅。二是准确到位,别人总结出来的是非常贴切的,非常准确的,也是大家都认可的表达方式。‎ ‎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2.平淡。平谈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昧,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 ‎ 3.绚丽。用词华丽,色彩丰富。‎ ‎ 4.明快。就是不绕弯子,用语简洁明了,我们有时也说简洁、洗炼。就是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 三.作者在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特色。‎ ‎ 1.雄浑:雄浑指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具巨大的力量;滓厚磅礴的气势。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势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 ‎ 2.豪放:即豪迈奔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作者情感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就客观物象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 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李白的诗多半是这种风格。‎ ‎ 3.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杜甫的沉郁是最具代表性的。‎ ‎ 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陈子昂的悲壮是很典型的。‎ ‎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 ‎ 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独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 考场思维谰练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摧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答: ‎ 答案: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解析:铁瓮城如此高人云端,那铁瓮城上的望海楼就更高了,这自然是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 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答案:空间、时间。 解析:“三峡”是位置的高下,这自然属空间范畴,“六朝”是历史朝代,当属时间范畴。‎ - 16 -‎ ‎3 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涛人作诗的雅兴 答案:B 解析:诗人位于高楼之上,江底的帆影怎么能倒映在酒杯中呢?这一联诗句实则是联想和想像的结果。故B项错误。‎ ‎4 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1) ‎ ‎(2) ‎ 答案:(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解析:“红日”“白烟”是从颜色角度写的,可作分析;还可以从声音的角度分析。‎ 命题角度2 鉴赏诗歌细节和作者情感的表达芬奇。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 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 ‎[考场错解] 有人说这个细节是“秋风”,也有人说是“说不尽”。情感:伤感。‎ ‎ [专家把脉] 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分析诗的内容,不知道“细节”的含义和在诗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没有体会作者写诗时的心情。‎ ‎ [对症下药]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考场思维训练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 司马光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米,‎ ‎ 小院她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写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时。‎ ‎(1)诗中的“地偏”与陶渊明的“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地偏”是否反映了同一种心态?为什么?‎ 答: ‎ 答案:(1)不同。司马光为孤寂之情,陶渊明怡然自得而无所求。‎ ‎(2)试指出末一句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答: ‎ 答案:(2)衬托。突出环境的幽静与孤寂之情。‎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 16 -‎ ‎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小诗,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写出了钓者 ,写出了江村的 景色。‎ 答案:悠闲的生活情趣宁静优美。‎ 命题角度3 对比阅读 ‎ 给出两首或更多诗,可能是相同风格、相同题目,或者风格迥异、甚至表达形式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要求根据某一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鉴定。‎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 登崖州城作 ‎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刺史,留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 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而柳诗中“望”在 ‎ ‎ ‎(2)两诗中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当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 [考场错解] 能够说出其含义,但不能够根据前面的提示来回答。‎ ‎ [专家把脉] 没有明白题干中鉴赏指向性,对出题A的意向理解不明,属胡乱答题。‎ ‎ [对症下药] (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含,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如期待。‎ ‎ (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袁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3)题。 ‎ 赤 壁 杜庠①‎ ‎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 16 -‎ ‎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 ——郭朝祚湖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 游”与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 [考场错解] (1)叙事或寓情于景 (3)说得不具体,空洞无物。‎ ‎ [专家把脉] 没结合诗句,或者不大胆,主要原因是基本功不到家。‎ ‎ [对症下药] (1)对仗(或:对偶) (2)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3)略(从形式、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 解析:第(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特点,属识记内容。第(2)题重在两首诗的内容理解和比较上。第(3)题要求比较宽泛,留给考生的自由空间较大。考生可以任选一个方面,抓住一点,有理有据地自圆其说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专家会诊 对比阅读应该注意这几点:‎ ‎1.找出其共同点,或题目或内容或表达形式,还有体裁样式,比如五言还是七言,绝句还是律诗,甚至作者经历处境等都要进行比较鉴别。‎ ‎ 2.分析不同点。应该说无论怎么相同,不同的地方应该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应该根据命题人的意图来回答,不能盲目地认为自己找出了不相同的地方就当作答题要点。‎ ‎3.一般说来,可以成为比较阅读的设题内容大至有: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体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主题、选用的语言、所写景物、风格流派等,甚至对于某一细节都有可能涉及。‎ 考场思维训练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寒食 ‎ 孟云卿(唐)‎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 寒食日献郡守 ‎ 张友正(唐)‎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铅。‎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二天叫做寒食节。‎ ‎(1)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 答: ‎ 答案:(1)两首诗分别借“他乡堪悲”’“贫居无烟”和“三径苔荒一钓船…‘厨里久无烟”,写出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2)孟诗从“花满枝”写起,以“乐景写衷情”(或反衬),语言含蓄。张诗“三径苔荒一钓船”用白描的手法,直接写出生活的贫穷,语言直白中不乏幽默诙谐。‎ - 16 -‎ ‎2 阅读与赏析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题。‎ 甲 沙丘城下寄杜甫 ‎ 李白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 思君若波水,浩荡寄南征。‎ 乙 天末怀李白 ‎ 杜甫 ‎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甲、乙两首诗,都以 为主题。甲诗的主旨句是: ;乙诗的主旨句是: ‎ ‎(2)甲、乙两首诗开头都以景人笔,触景生情,但抒情的风格有别,试加以比较说明。‎ 甲: ‎ ‎ 乙: ‎ ‎(3)甲、乙两首诗,虽主题相同,但构思不同,请简要分析。‎ ‎ 甲: ‎ ‎ 乙: ‎ 答案:(1)思念友人“思君若汶水”“君子意如何”。(2)甲诗抒情,热烈直率。以长流不断的汶水为喻,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乙诗抒情,含蓄深沉。通过频频设问,遥寄对友人的牵挂思念。(3)甲诗前六句只写“我”,但正为最后两句烘托、蓄势。乙诗以秋风起兴,次句看似不经意的寒喧,反而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进而表现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其身世的同情。情感的表达千回 百转,萦绕心际。 ‎ ‎3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采桑子 ‎ 欧阳修 ‎ (一)‎ ‎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眼。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 (二)‎ ‎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1)两首词的上阕都写了游西湖时的感受,但重点不一样,请简要说出其区别。‎ ‎ 答: ‎ ‎(2)第一首下阕妙在一个“疑”字,你认为“疑”宇妙在何处?请简要回答。‎ 答: ‎ 答案:(1)第一首侧重写泛舟西湖之上,饮酒作乐,一醉方休的乐趣;后一首主要写对西湖景色的视觉感受。(2)一个“疑”字与上阅的“醉”字相呼应,交待了产生“行云却在行舟下……湖中别有天”这种感受的两个因素:一是自己醉了,二是湖水清澈、平静。收到了物我一体的艺术效果。‎ - 16 -‎ 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 柳宗元 ‎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 答: ‎ 答案:(1)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2)有人说三、四两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诗歌物我融合的特点。‎ ‎ 答: ‎ 答案:(2)三、四两句因情感物,以物体情,一个“乱”字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真,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觉得欢快的鸟鸣嘲哳难闻。‎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 李 白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此诗为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古时有笛曲名为《梅花落》。‎ 这首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唐诗直解》评此诗为“无限羁情笛里吹来”,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答: ‎ 答案:(1)遭遇贬谪的惆怅之情。(意思对即可)(2)同意(3)第一句点明被贬,像贾谊一样无辜;第二句“不见家”点出羁旅之愁,也有对朝廷的眷恋。这两句实际上也是听笛引出的感情。三、四句写夏天的江城本应炎热,但诗人听筒觉得梅花飘落(或听到(梅花落)的曲子),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言之成理即可)‎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北陂杏花 ‎ 王安石 ‎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后又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的晚年。‎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 答: ‎ 答案:(1)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或赋予)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认为好,其回答与之语意相近即可;如果认为不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 答案:(2)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回答与之语意相近即可)‎ - 16 -‎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送魏万之京 ‎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关城:函谷关。‎ ‎(1)从内容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诗人意在抒发怎样的情绪?‎ 答: ‎ 答案:(1)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2)解释首联、颔联的含义。‎ 答: ‎ 答案:(2)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大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呜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3)从颈联、尾联看,作者对魏万有什么嘱咐?‎ 答: ‎ 答案:(3)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塞下曲(其五)‎ ‎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 ‎(1)诗中的“天兵”指谁?作者对他们有着怎样的感情?‎ 答案:(1)“天兵”,天朝的军队。诗中指唐朝的军队。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诗人用含有褒义色彩的词,表明了他对天兵的热爱和赞美。‎ ‎(2)前人评介这首诗的颔联两句时说,“有气骨有采泽”。说说你的看法。‎ 答: ‎ 答案:(2)这两句属对仗工整,气势磅礴,确是“有气骨有采泽”。“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土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 ‎(3)颈联写景有什么特色?‎ 答: ‎ 答案:(3)“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 ‎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早枣有怀 ‎ 孟浩然 木叶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 16 -‎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时是在什么季节?‎ 答: ‎ 答案:①从诗中木叶、雁南渡和北风,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②颔联中“遥隔”有什么内涵?从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 ‎ 答: ‎ 答案:②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③尾联用“迷津”这个典故,表现了作者思想上有什么矛盾? ‎ ‎ 答: ‎ 答案:③既想隐居,又想从政。‎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十五夜望月 ‎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涛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 答: ‎ 答案: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 ‎ 答案: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刻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 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答: ‎ 答案:③“落”字新颖贴切,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汉江临眺 ‎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人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问,本诗中哪一联突出地表现了“诗中有画”这一特点?为什么这样说?‎ 答: ‎ 答案:颔联。这一联描绘的是汉江的远景图:滔滔的江水涌向远方,好像流到天地之外去了;迷蒙的山色若隐若现,仿佛是在时有时无之中,似一幅着墨浅浅的水墨画,邈远迷蒙,气韵生动,如浮眼前。(答首联、颈联,言之成理也可。)‎ ‎9 阅读王安石的《孤桐》,回答问题。‎ - 16 -‎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愠:疾苦,怨愤。‎ ‎(1)请你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梧桐树形象的主要特征。‎ 答题要点:‎ 答案:(1)例:孤寂(孤傲、孤高)、正直、虚心、顽强(不屈)、奉献等等。(意思对即可。)‎ ‎(2)诗人为什么要以“孤桐”作为本诗的标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① ‎ ‎② ‎ 答案:(2)答题思路: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的形象来抒发自己作为一个杰出的改革者,却不被人理解的孤寂(或曰天才都是寂寞的)之情。‎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 我比扬花更飘荡,扬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 答案:(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答: ‎ 答案:(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信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1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晴到碧霄。‎ 注:①《秋词》共二首,此诗是第一首,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的作品。②排云:冲天。‎ ‎(1)一、二两句表露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 ‎ 答案:(1)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 16 -‎ 答: ‎ 答案:(2)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答: ‎ 答案:认同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时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乐观开朗的基调。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13 阅读与赏析下面唐诗、宋诗各一首,完成(1)—(3)题。‎ 甲 咏柳 ‎ 贺知章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乙 咏柳 ‎ 曾巩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两首诗,诗题完全相同,但作者对“柳”的态度完全不同,根据诗意,简要说明。‎ 甲: ‎ 乙: ‎ 答案:(1)甲:着重表现柳的形象美,想象奇美,描写生动,表现了诗人对美的欣赏。乙:从第二句中的“倚”、“狂”字,便可看出作者的愤怒、憎恶、嘲讽。‎ ‎(2)甲、乙两首诗,同为咏柳诗,构思均与传统咏柳诗相异,请简要说明。‎ 甲: ‎ 乙: ‎ 答案:(2)传统咏柳诗中,“柳”往往是别离的象征物。甲诗着重表现“柳”的形象美,全无别离情绪。乙诗更以诗喻小人,构思迥异常人。‎ ‎(3)甲、乙两首诗,都用比喻,但角度不同,请简要说明。‎ 甲: ‎ 乙: ‎ 答案:(3)甲诗中,以美女“碧玉”喻柳,以“剪刀”喻春风,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乙诗中,以柳喻小人得意忘形的丑态,并形象地告诉人们,这些人总有一天会受到惩罚。‎ ‎14 阅读与赏析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题。‎ 甲 汴河曲 ‎ 李益 ‎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杀人。‎ - 16 -‎ 乙 汴河怀古 ‎ 皮日休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水殿”、“龙舟”,是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出游乘坐的船。‎ ‎(1)甲、乙两首诗同为怀古之作,但起笔却不相同。试根据诗意,简要说明。‎ ‎ 答:甲: ‎ ‎ 乙: ‎ 答案:(1)甲诗从描写汴水春色人手,用柳堤飞花映衬隋宫的荒凉颓败。乙诗从议论隋亡的原因着笔。‎ ‎(2)甲、乙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所发感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 答:甲: ‎ ‎ 乙: ‎ 答案:(2)甲诗从眼前景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诗的后两句寓含的深意,即是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人。乙诗看似为隋炀帝翻案,但有了第三句,对隋炀帝的批判就显得更为严正,斥责更为强烈。‎ ‎(3)比较甲、乙两首诗的构思,并简要分析说明。‎ ‎ 答:甲: ‎ 乙: ‎ 答案:(3)甲诗是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乙诗则因事兴感,对亡国暴君进行批判。‎ ‎15 阅读欣赏下面唐诗、宋词各一首,完成(1)—(3)题。‎ ‎ 大林寺桃花 ‎ 白居易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清平乐 ‎ 黄庭坚 ‎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往。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共同点是什么?‎ ‎ 答: ‎ 答案:(1)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共同之处。‎ ‎(2)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不同点是什么?‎ ‎ 答: ‎ 答案:(2)不同之处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3)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 答: ‎ 答案:(3)两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自居易是“长恨春归无觅处”,黄庭坚则是“除非问取黄鹂”。‎ ‎16 阅读与赏析下面唐诗、宋诗各一首,完成(1)—(3)题。‎ 甲 题乌江亭 ‎ 杜牧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16 -‎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乙 叠题乌江亭 ‎ 王安石 ‎ 百战疲劳壮士衷,中原一败事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这两首诗是咏史诗,各自对 一事发表了看法。‎ 答案:(1)项羽垓下战败,自刎乌江 ‎(2)甲、乙两首诗对史事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 甲: ‎ 乙: ‎ 答案:(2)甲:项羽若能“包羞忍耻”,江东子弟不会再为其效命。‎ ‎(3)你认为江东子弟能否卷土重来,简要说明你的观点及理由。‎ ‎ 答: ‎ 答案:(3)略(“能”或“不能”,有观点并言之成理即可。)‎ ‎17 阅读与赏析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题。‎ 甲 采莲曲 ‎ 王昌龄 ‎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乙 采莲曲 ‎ 白居易 ‎ 菱叶萦波荷飑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1)甲、乙两首诗,描写的主体都是采莲姑娘,但笔触却不相同,试比较说明。‎ ‎ 答:甲: ‎ ‎ 乙: ‎ 答案:(1)甲诗描写采莲姑娘,是以生动而又含蓄的笔法,写出采莲姑娘的穿着和如花之美;乙诗描写菜莲姑娘,则是生动逼真地写出她的腼腆活泼的情态和羞怯的心理活动。‎ ‎(2)甲诗中,最关键的诗句是 ,乙诗中,最能表现采莲姑娘性格的诗句是 ‎ 答案:(2)甲诗关键句:“乱人池中看不见。”乙诗关键句:“逢郎欲语低头笑”。‎ ‎(3)甲、乙两首诗构思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 甲: ‎ 乙: ‎ 答案:(3)如果把这两首诗看做两幅《采莲图》,则画面的中心都是采莲姑娘。但甲诗描写的采莲姑娘,是群体气氛而且诗人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画面中明显出现,美丽的形象若隐若现,引人遐想。乙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由于描写细致逼真,读之宛然如在眼前。‎ ‎1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雨后池上 ‎ 刘攽 ‎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 ‎ - 16 -‎ 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 答案:(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9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 王安石 ‎ 落帆江口月黄昏,‎ ‎ 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系船应有去年痕。‎ ‎ 舟下建溪 ‎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 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 系舟犹有去年痕。‎ ‎(1)这两首诗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首借此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回答。 ‎ 答: ‎ 答案:(1)“月黄昏”二字为两首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情。‎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能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 ‎ 答案:(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二字蕴含丰富,传达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无此意。‎ ‎②“犹有”更好,它自然道出,却出入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机时“应有”二字却没有这种意味。‎ ‎③二者各尽其妙。运用上面各自有利的一面来回答 ‎20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送柴侍卿 ‎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云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16 -‎ ‎(1)《送》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述。(3分)‎ 答: ‎ 答案:(1)①行程顺畅、快捷、平稳,不必担忧(由“流水通波”分析);②诗人与柴侍卿相距不远,共一道青山(第三句);③明月相照,相互思念;心理距离很小(第四句);‎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答: ‎ 答案:(2)感情:《送》诗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表达了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