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7)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基本题型: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分析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总结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提问方式:(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3)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题步骤: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解析】(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导流程】(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 ‎(3)寒秋送别的凄凉 ‎2.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发竹下 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 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②吹:通“炊”。‎ 前人论诗,“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简要赏析本诗是怎样做到“情与景会”的。(5分)‎ ‎【答案】诗人把主观情思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诗歌选取了“轻雾”“重山”“炊烟”“树从”“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了一幅清秋黎明朦胧宁静而又生动活泼的山村美景图,寄寓了诗人晨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 我这个客人;这鸟声对于行人,似有情,又似无意,妙处正在这“有情无思”之间。行人把自己的感情,推移到鸟儿身上。全诗节奏轻快,情绪乐观。‎ ‎3.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多令 感怀 徐 灿①‎ 玉笛②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危楼。寒月多情怜远客,长伴我,滞幽州。‎ 小苑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③?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 ‎【注】 ①徐灿:明末清初著名女词人,江南吴县人。②:用手指按。③此句中“五湖”“扁舟”系范蠡的故事:勾践灭吴,范蠡乃辞勾践,泛舟五湖。‎ 本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点明季节特征,突出深秋的特点:露水打蕉,寒月在天。②寒月等冷色调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③“玉笛、倚楼”等体现了思乡怀人的主题。‎ ‎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考试毕登铨[注]楼 梅尧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注】 铨:量才授官,选拔官吏。‎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特点的。(5分)   ‎ ‎【答案】一是选择恰当的形容词准确地写出初春景物的特点,如“浓淡”写出初春云彩时厚时薄的特点;“微”字,准确地写出从云层中漏出阳光的景象;“黄”字,写出二月柳条吐出嫩芽时充满生机的景色。二是用动词“耸”,化静景为动景,给画面增添了活力。‎ ‎【解析】这首诗语言平淡,描写景物没有运用修辞手法,这就必须从用词的角度去思考。一是诗中选择了“浓淡”“微”“黄”等形容词,准确地描写初春景物的特点;二是动词“耸”的运用,化静景为动景。答题时,对此进行分析即可。                                                      ‎ ‎(2)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满城无算柳梢黄”这一句。(6分)                              ‎ ‎【答案】 “满城无算柳梢黄”运用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考试后对美好人生的企盼之情。诗人为了考试,埋头读书,不知多久没登楼了,考试完后才登楼,就发现满城柳梢吐出了嫩芽,美好的春天来了,在诗人心里这正是人生美好前程的象征。‎ ‎【解析】(2)先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然后分析景中所蕴含之情。分析景中之情要注意诗题,诗人是在考试后登楼的,这个特定时候的情感就蕴含在对充满生机的美丽的初春景物的描写中。‎ ‎5.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 ‎【答案】①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号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②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还咽”是听觉和动态的描写,“泾河冻不流”是视觉和静态的描写。 ‎ ‎6.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案】(第一层)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又咆哮着远去。我挂起红楼四周的帘子,横躺在楼上看着千山外急急而来的雨。(第二层)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阔气势。(第三层)表达了诗人内心豪情和开阔的胸襟。(或答安逸闲适也可)‎ ‎7.阅读以下诗篇,分析所给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 ‎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答案】(步骤一)本词描写了半夜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声声鸣叫,诗人倚靠在门柱到天明的画面。(步骤二)营造了凄清寂静的氛围,(步骤三)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抑郁的情怀。‎ ‎【解析】全诗八句四十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8.阅读以下诗篇,分析所给问题。‎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提问: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案】(1)(步骤一)色彩搭配,明暗对比.(步骤二)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竞放,红艳似火,‎ 色泽鲜艳,耀人双眼, “绿”与“红”相映衬、“暗”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2)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时的无限凄楚,烘托渲染了依依不舍之情。‎ ‎9.阅读以下诗篇,分析所给问题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 ‎【答案】由远及近,林断处见到远山,近处见到小池塘;俯仰结合,空中有白鸟,水中有红蕖;动静结合,动的有白鸟、乱蝉,静的有衰草、红蕖。 ‎ ‎【解析】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片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片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根据景物体会诗人形象。‎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早寒有怀①‎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夕漫漫。‎ ‎【注】 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惶惶,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 ‎【答案】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落木”“雁”这些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注】。‎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胡溪深一篙。‎ ‎【注】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解析】尾联道出诗的主旨,劝李子先也解官而去,与自己同游。这一意思是透过写景表现的。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画面,劝归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第二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首联第二句描写了作者登高所见的清渚、白沙、飞鸟等眼前的具体景物。这些景物色彩如画,静中有动,明丽清爽。‎ ‎【解析】题干问的是“首联第二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赏析景物形象,概括景物特点的能力。首先圈出诗句中的景物,然后根据诗句的描写概括其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如果说首句是仰视的话,那么第二句诗人的实现则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渚”“沙”“鸟”,这是诗人所见之景,而每种景物作者都描写了其特点,“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色彩如画,静中有动,明丽清爽。‎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上片所写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寥廓(阔远)、悲凉、多彩(秾丽)。景含天、地、山、水等,意境阔远;落叶、寒水、斜阳、远草,萧飒悲凉;碧、黄、翠等,色彩鲜明。‎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一种树。‎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景象: 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 ‎【解析】这是一道考概括诗歌的画面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围绕主要意象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此题注意围绕微霜、鸿雁、云山、树色、砧声描绘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凄凉”的意境特征。‎ ‎18.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列小题。‎ 乱后还①三首(其一)‎ 辛愿②‎ 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 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 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 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 ‎【注】①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作者在一次战乱后,从流亡途中回到故乡。②辛愿,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末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 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描绘了作者在蓦春时节、傍晚时分看到的冷落景象;②‎ 此时.流莺在深树间啼鸣,春燕在寒意中掠过短墙;③烘托了作者因战争未息、故园残破和生活苦难而无奈、感伤与凄凉的心境。‎ ‎【解析】根据景物体味作者感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