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言文字运用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作为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对驾驭混乱局面的信心,使他对动乱 ,以致在那场灾难性的运动初期,他实际是鼓励和容忍了一系列狂暴的做法。‎ ‎②美国纽约曼哈顿发生了一起 的卡车恐怖袭击事件。警方确定29岁的乌兹别克裔男子为行凶者,并在他作案的车辆上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是以ISIS的名义进行恐怖行为。‎ ‎③在建国初期,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 、风雨同舟的情谊。‎ ‎④上元灯会,相国寺惊鸿一瞥的邂逅;屏居青州,在归来堂的对坐品茗、抄录金石;重阳佳节,鸿雁传书,遥寄轻愁相思。过去的人和事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A. 安之若素 耸人听闻 休戚相关 记忆犹新 B. 处之泰然 耸人听闻 息息相关 历历在目 C. 处之泰然 骇人听闻 息息相关 记忆犹新 D. 安之若素 骇人听闻 休戚相关 历历在目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处之泰然:含褒义。形容碰到困难厄运或异常情况,毫不在乎,镇定自若。所以第一处选安之若素;骇然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耸人听闻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彼此之间忧喜、祸福相关联;记忆犹新:能以事为对象,不能以人为对象,历历在目: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故最后一空填历历在目。‎ ‎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江州司马青衫湿 B. 朝搴阰之木兰兮 C. 雕阑玉砌应犹在 D. 欲寄彩笺兼尺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 B项比喻,其他都是借代。B项“木兰”,香木名,比喻高洁的操行;A项“江州司马”,用官职代指白居易自己;C项“雕阑玉砌”,用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代指故国的宫殿;D项 “尺素”,用长度和材质,代指书信。‎ ‎3. 下列对古代书信常用语,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伫望白云之信。(思念)‎ B. 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钦佩)‎ C. 欣闻足下花烛筵开,奉呈薄礼,聊卺之仪。(贺寿)‎ D.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问病)‎ ‎【答案】C ‎4. 下列每一组对联使用场合,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酒后高歌,听一曲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 ‎ 茶边旧话,看几许星轺露冕,从海上南来 (饭馆酒肆)‎ B. 人世大难开口笑 红尘苦海起笔闲 (寺庙)‎ C.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满面生 (理发店)‎ D. 璇阶敷秀彩 珠树发生香 (书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相关知识,D项错误,应该指庭院,“璇阶”,意指玉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珠树”是对树的美称。‎ ‎5. 下列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地理概念中,黄河下游以北地区,称为“河内”;长江以南地区,称为“江表”。‎ B.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诗经》的审美和社会功用作出了高度概括。《氓》即抒发了“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的“怨”情。‎ C. 古人对各个年龄段有特殊的称呼。 “总角”指古代未成年的男子;男子成年称为“弱冠”;而“及笄之年”则指女子十五岁。‎ D.‎ ‎ 《太史公自序》中说到的“礼乐”、“律历”、“兵权”、“鬼神”,是指综述各项典章制度的“书”这一体例中的内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C项错误“总角”是指未成年的男女。《氓》中有“总角之宴”,是女子自述少年时男女相识的欢愉。‎ 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中,年龄、典章制度、地理常识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注意积累,这些文化常识是很容易掌握的。‎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公鼎传 大公鼎,渤海人,祖籍辽阳率宾县,统和间,徙辽东豪右以实中京,因家于大定。 曾祖忠,礼宾使;父信,兴中主簿。‎ 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奏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①者,以罗毕②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公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骂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继而倡乱;民亦自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人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 (节选自《辽史》卷一○五)‎ 注]:①鹰坊:饲鹰之所。②罗毕:布设打猎用的网。‎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边障甫宁 甫:刚刚 B. 车驾如春水 如:如同 C. 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 俾:使 D. 吾欲谢事久矣 谢:辞、离开 ‎7. 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徙辽东豪右以实中京 豪右: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B. 有司承令峻急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C. 乘传赴官 传: 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 D. 公鼎累表乞归 乞归:请求归隐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公鼎不赞成北枢密院的做法,上奏朝廷,停止征调壮丁加固河堤,减轻百姓负担。‎ B. 鹰坊的人,长期侵扰百姓,大公鼎趁自己进朝向皇帝汇报,皇帝随即下令鹰坊禁止。‎ C. 大公鼎宽大为怀,原谅所有愿意改过自新的盗贼,此举很快肃清了境内的盗贼。‎ D. 大公鼎因没有力量平乱而忧愤成疾,不幸于七十九岁去世。‎ ‎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 ‎(2)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6. B 7. D 8. B ‎ ‎9. (1)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是很幸运的事;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惠普遍赏赐天下。‎ ‎(2)公鼎单人匹马巡行郡中,把祸福利害向百姓陈述,众人都扔下兵器叩拜。‎ ‎(3)注重学校的教育,把孝敬长辈的道理向百姓强调,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再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理解一定要联系语境,本题B项错误,“如”后跟“春水”是地名,因此应是到达的意思。‎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把握语境,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根据上下文查对正误,还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这个词的意义,所以学生平时多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很有必要。‎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对词语的理解,D 项乞归是请求退休的意思。‎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 项表述错误原文是“公鼎言于上”,没有提到时间。‎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要注意翻译出各个句子的得分点,第一句话关键得分点是:“诚 ”,确实;“如此者”,像这种事;“均其赐”,普遍赏赐。第二个句子关键点:“行”,巡行;“陈以祸福”,状语后置,翻译为“把祸福利害向百姓陈述”;“投”,丢弃。第三个句子得分关键点:“庠序”,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翻译为“把孝敬长辈的道理向百姓强调”。‎ 参考译文:‎ 大公鼎为渤海族人,祖先世居辽阳率宾县。统和年间,迁徙辽东的豪族充实中京,从而居于大定府。他的曾祖父大忠,曾任礼宾使。父亲大信,官任兴中府主簿。‎ 大公鼎幼年时庄重有志,长大后好学。辽道宗咸雍十年,考中进士,调任为沈州观察判官,当时辽东地区雨量过大,庄稼深受其害,北枢密院大规模调发辽河两岸壮丁加固堤防,官府依照命令催促得很紧迫,只有大公鼎说:“边境地区刚刚安宁,又大规模征摇役,不利于国家安定、发展农耕。”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奏报朝廷,朝廷采纳,停止了这项工程,雨水也未造成灾害;沿河两岸千里之内的人无不喜悦。改任为良乡县令,减省徭役,重视农桑,‎ 兴办孔子庙学,县民悦服并得到教化。经多次升迁至兴国节度副使。‎ 当时隶属于鹰坊的人,以捉鸟为名,扰害乡间田里,时间长了,百姓都不堪忍受。大公鼎向皇帝报告了这种情况,当即命令禁止。正值大公鼎进朝,大臣告知皇帝嘉奖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是很幸运的事;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惠普遍赏赐天下。”又被采纳。调任为长春州钱帛都提点,当他到达春水,公主照例向钱帛司借贷,大公鼎说:“岂可停止官家用度,舞弊徇私拉人情?”予以拒绝。因此多听到怨恨诟骂之语,他说:“这是我的职责,不敢渎职。”不久拜为大理卿,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 ‎............‎ 大公鼎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同意。正巧奴贼张撒八率无赖聚集起事,大公鼎想平乱而没有力量,叹息说:“我想辞职已很久了,因为被世俗之念所牵累,才不幸到这一步,难道不是天命吗!”从此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②,草暗斜川③。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 ①西泠:杭州西湖桥名。 ②韦曲:唐时长安的贵族栖所。 ③斜川:西湖边文人雅士的游览聚会之地。‎ ‎10.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11. 简要分析“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因西湖美景而赞赏——因春光难留而哀怜——因昔盛今衰、故园破败而悲凄。 ‎ ‎11. 两个“怕”字,直接抒情; “飞花“、”“啼鹃”,寓情于景;借柳絮纷飞,杜鹃啼血的凄迷景象, 抒发了词人怕睹物伤情,却又无可奈何的幽怨之情、故园之痛;虚写所怕,回味无穷。‎ ‎【解析】‎ ‎10.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先读懂诗意。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词的开头写莺歌燕舞、春意深厚是愉悦之情。接着写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是惜春之情。词的下片写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是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词,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可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 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词开头写春景的句子;③了解作者的 ‎ 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本题中没有加注,则说明考生不必考虑作者的身世经历;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1. 试题分析:本题是赏析艺术技巧,赏析表达效果离不开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又与内容紧密结合,本句“怕”,直接抒情,效果中的“情感”可以通过景物意象挖掘情感,如“飞花“、”“啼鹃”,寓情于景;借柳絮纷飞,杜鹃啼血的凄迷景象, 抒发了词人怕睹物伤情,却又无可奈何的幽怨之情、故园之痛。‎ 名句名篇默写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2)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淇则有岸,________。(《氓》)‎ ‎(4)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5)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君子病无能焉,________。(《论语·卫灵公》)‎ ‎(7)___________,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8)___________,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司马迁《高祖本纪》)‎ ‎【答案】 (1). 曲罢曾教善才伏 (2). 数罟不入洿池 (3). 隰则有泮 (4). 扈江离与辟芷兮 (5). 以手抚膺坐长叹 (6).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7). 人而无信 (8).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本题要注意的字有:“伏” “罟”“隰”“扈”“膺”等。‎ 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天才梦 张爱玲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格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隔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画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13. 结合全文的内容,解释标题“天才梦”的含义。‎ ‎14. 2~4节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的几次创作,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特点?‎ ‎15. 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 ‎16. 探究本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13. 作者小时候就有文学才华,并被目为天才;作者一直有利用自己的天才而工成名就的梦想(作家、画家);作者在现实生活层面低能,与环境不无龃龉,意识到依靠天才的想法终为幻梦。 ‎ ‎14. 第一部小说:稚嫩而勇于创作;第二部小说:固执地向往诗意;《快乐村》:思想不受束缚,才艺多样,缺乏恒心。 ‎ ‎15. 华美的袍:生活中的艺术,生命中的欢悦(美好),作者都能领略、享受;但是,生活中同时又充满了无奈和烦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痛苦,这就像华美的袍掩盖的虱子的咬啮。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生命中的矛盾和烦恼。 ‎ ‎16. 对写作和艺术的热爱;对依靠天才成就自己的向往和热切;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低能的痛苦和烦恼;对矛盾的生活的无奈和感伤。‎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结合文章的第一段“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以及文章的2—6节可知“天才梦”表层含义就是作者小时候就有文学才华,并被目为天才;作者一直有利用自己的天才而工成名就的梦想(作家、画家);深层含义联系“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这段内容及后半部分“天才的世俗痛苦”可知这种天才梦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点睛:要分析标题的含义,一般要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以及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分析。  解答时,既要答出题目的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还要答出题目的深层含义,如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等。‎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的能力,熟读2~4节,根据内容“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可知三次创作,第一次勇于创作,有热情;第二次“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诗意固执;第三次根据所写内容得出思想不受束缚,“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可见其缺乏恒心。‎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围绕“华美的袍,”和“蚤子”两方面展开,前半部分谈天才的人生欢愉,后半部分谈天才的人生痛苦,所以关键词“华美的袍”指生活中的艺术,生命中的欢悦(美好),“蚤子”,指生活中同时又充满了无奈和烦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痛苦,这就像华美的袍掩盖的虱子的咬啮。都是用了比喻手法写出对生命的感悟。‎ ‎16. 试题分析:本题探究作者的情感,解答该题可联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前后两部分进行回答,文章前半部分谈天才的人生欢愉,有对写作和艺术的热爱;对依靠天才成就自己的向往和热切;后半部分谈天才的人生痛苦,写了自己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低能的痛苦和烦恼;特别是“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写出对矛盾的生活的无奈和感伤。‎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秋月正孤 朱良志 八大山人题扇诗中有一句“西江秋正月轮孤”,秋天的夜晚,天冷气清,山人的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凄冷的格调、清逸的思致,正是山人艺术最感人的地方。而一轮孤月当空而照,是山人一生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人生境界。八大山人的艺术中有一种孤危的意识、孤独的精神、孤往的情怀,他的画虽然简而淡,但却是苦心孤诣的结晶。读八大山人的作品,总感到清明中的冷逸、残缺中的圆满、虚灵中的充实。‎ 八大山人的画就是一丸冷月,四方无隅,惟我独大。不孤不大,惟有其孤,故有其大。云林、石涛、八大山人都是以哲学的智慧来作画,云林的艺术妙在冷,石涛的艺术妙在狂,八大山人艺术妙在孤。‎ 山人的《孤鸟图》,从画面左侧斜出一略虬曲的枯枝,在枯枝的尽头,画一袖珍小鸟,一只细细的小爪,立于枯枝的最末梢之处。似展还收的翼,玲珑沉着的眼,格外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此画在构图上突出“孤而危”的特点,孤枝、孤鸟、可见的独目、撑持的独脚,总之,画家用心地告诉你,这是多么孤独的世界。空空如也,孤独无依;色正空茫,幽绝冷逸。‎ 而耐人咀嚼的是,枝虽枯,而有弹性;势虽危,而不失宁定的气息。尤其是鸟的那只眼睛,并没有逡巡和恐惧,相反却充满了安宁。虽然是孤立无依,但似乎它并不在于要寻个依靠。山人是带着谐谑的心情来强化“孤危”的,真可以说是吟味孤独。‎ 山人《题孤鸟》诗云:“绿荫重重鸟间关,野那花香窗雨残。天遣浮云都散尽,教人一路看青山。”孤独非但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压抑,反而使他感到闲适和从容,感到挣脱一切羁绊之后的怡然。虽然画面是孤独的鸟、枯朽的木,但山人却听到间关莺语花底发,体会到盎然春意寂里来,疏疏的小雨荡漾着春意,淡淡的微云飘着清新。寂寞的画面,枯朽的外表,黝黑的墨色,这些哪里能“掩”得了他胸中的春情、他生命的惊悸。‎ 他在《题竹石孤鸟》中写道:“朝来暑切清,疏雨过檐楹。经竹倚斜处,山禽一两声。闲情聊自适,幽事与谁评。几上玲珑石,青蒲细细生。”这样的诗简直有王维的境界。王维那首著名的《书事》小诗写道:“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无边的苍翠袭人而来,亘古的宁静笼罩着时空,蒙蒙的小雨、深深的小院、苍苍的绿色,构造成一个梦幻般的迷蒙世界,一位亦惊亦哦的静处者,几乎要被这世界卷去。简单的物事,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无限回旋的世界。王维写片青苔来品尝生命,八大画只孤鸟来扪听妙音。“几上玲珑石,青蒲细细生”,我喜欢这样的诗句深层的精神,我似乎看到了藏在这诗后面的画——山人所隐去的世界——那细细地蔓延着的青蒲。‎ 为了突出孤而危的特点,山人很喜欢通过物象之间的对比所形成的张力来表现。《秋花危石图》中部巨石当面,摇摇欲坠,力压千钧。而在巨石之下,以淡墨勾出一朵小花、一片微叶。巨石的张狂粗糙,小花的轻柔芊绵,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山人用墨如醉,但哲心如发。花儿不因有千钧重压而颤抖、萎缩,而是自在地、无言地绽放着自己的生命。危是外在的,宁定却是深层的,生命有生命的尊严,一朵小花也有存在的因缘,也是一个充满圆融的世界。外在的危是可以超越的,而生命的尊严是不可沉沦的。这就是八大山人的格调。他不是要跟世界角逐,他只是强调重视生命的尊严,于生命以嘉赏。‎ 画作中的每一个物,是一个完足的生命,自有其存在价值,没有必要仰人鼻息,没有必要隐忍苟活,禅中有一个意象是“冷月孤圆”,就表达这样的意思,你的心灵就是光明的月亮,是自在圆足的,你以你的光明照耀。‎ ‎(节选自朱良志《生命清供》,有删改)‎ ‎17. 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18. 作者分析八大山人画作特点时,谈及云林、石涛和王维,分别有什么作用?‎ ‎19. 结合文章内容,解释“秋月正孤”的含义。‎ ‎【答案】17. 首先由山人诗句,引出其创作的艺术特点:孤危意识,孤独精神,孤往情怀;然后结合诗画作品具体阐释山人对“孤危”的理解和表现;最后总结山人画作的格调:重视生命尊严,于生命以嘉赏。 ‎ ‎18. 云林、石涛:指出他们创作同中有异、各有千秋,在比较中让人对八大山人艺术之“孤”有更深刻的认知;王维:以王维的诗境和山人的诗画相比较,说明山人诗画中蕴藏着和王维诗作里一样的精神境界. ‎ ‎19. 从外在构图看,八大山人的画画面简淡,孤鸟孤花,孤独无依,正如孤月幽绝冷逸,格调凄冷;从画面的内在精神看,虽孤立无依却不寻求依靠,超越外在危的表象下,自成一个圆融的世界;因而“秋月正孤”形象地印证了画作的艺术特点,代表了他的最高艺术境界。‎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思路,解答该题熟读文本,概括每节的大意,然后把意义相近的段落合并,文章开头由山人诗句,引出其创作的艺术特点,2—7节结合诗画作品具体阐释山人对“孤危”的理解和表现;最后总结山人画作的格调。‎ 点睛:分析概括文章思路先大体概括每段段意再根据各段意义把文章切割成3-4个部分(这里必然有把意义相近的段落合并的过程)最后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用语可以摘取、合取、自撰,表达的时候注意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 ‎18.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熟读文本,找出答题区间,文本中写到云林、石涛和王维的段落集中在5—7节,然后抓住这些语句来理解“王维写片青苔来品尝生命,八大画只孤鸟来扪听妙音”,“为了突出孤而危的特点,山人很喜欢通过物象之间的对比所形成的张力来表现”。‎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解答该题可从作画的构图来理解,“秋月正孤”体现了画面的格调凄冷,这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指画所体现出的内在精神“危是外在的,宁定却是深层的,生命有生命的尊严,一朵小花也有存在的因缘,也是一个充满圆融的世界。外在的危是可以超越的,而生命的尊严是不可沉沦的。这就是八大山人的格调。”‎ 作文 ‎20. 古人认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但现在又有人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请以“我看‘亡羊补牢’”为题,结合以上提示的写作方向,阐明论证你的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大家都说土地是可再生的资源,这其实是错误的认为。‎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地。最基本的现实,如果没有了土地,怎么种粮食?人类吃什么?人类怎么才能生生不息的在地球上生存?‎ 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是我们的好朋友,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可以释放出大量人类需要的氧气,可以吸收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质。一旦没有了土地,这些花草树木将在何处生长?有的人会说,不用担心,现在不是还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用来耕种吗,不要杞人忧天啦!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想过吗,即使人类拥有了这有限的土地资源,又怎么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呢?又怎么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的未来财富呢?‎ 目前各个地方都在招商引资,都在大力发展经济,都在如火如荼的兴办工厂,都在开发式样一流的别墅楼盘,往往把成片的肥沃的耕地征用过来,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厂房大厦、一座座冒着黑烟的烟囱、一条条被污染的河流……虽然眼面前是发展了经济,可被占用的土地却无法在生长出碧绿的青菜、金黄的稻麦、茂盛的树木了。大家想象一下若干年以后,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成排的高楼大厦和连片的厂房、阔的公路……却看不到或者很少看到葱翠的绿色植物,你的感受会如何?或许那时由于缺少土地的滋养。你已经失去了对往昔美丽生存环境回忆的脸面了。‎ 土地养育了万物,万物也应该懂得回报土地的恩情。常听老人们回忆过去,他们那时的生存环境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富有,却是树木成排、田野碧波荡漾、鸟语花香,土地上种出的瓜果蔬菜数不胜数,人们在希望的土地上辛勤、愉快的耕耘着、收获着、快乐着,百姓的日子自得其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我真的很羡慕老人们那时的幸福生活,也不敢想象由于我们没有好好珍惜土地而出现的未来生活。‎ 同学们,但愿我们在若干年后不用那么抒情的唱着类似童谣中的歌词“我们坐在高高的楼房旁边,听老人们谈那过去的日子……”‎ 同学们,珍惜土地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我们一定要了解、宣传保护土地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因为毕竟“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根据材料内容可从以下两方面立意:‎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1亡羊补牢中获得的实践经验,能促进人更好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保护现存利益,将损失降到最低) ‎ ‎2、亡羊补牢能促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反省与提高)‎ ‎3、亡羊补牢带来的是一种积极面对困难的心态(不抱残守缺,积极有所作为人生观)。‎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 ‎1、亡羊本身就已经晚 。‎ ‎2、与获得亡羊补牢所带来的经验相比,防患于未然更重要,更加高效。‎ ‎3、亡羊补牢有补不回来的时候,即使补得回来所付出的成本也会高于所得。‎ 点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