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8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语言文字应用专题十一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共87张ppt)
第三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专题十一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考向 分析 新课标卷在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考点上很少单独设题,一般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仿写语句等考点中综合考查,题型基本上都是主观题。 在 “ 语言文字应用 ” 中运用语段综合的形式单独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新高考的又一大创新。 题型 分布 从新高考模拟卷来看,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题型为选择题,分值为 3 分。主要考查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排比等。 命题探究 高考演练 (2020 届山东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 )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 法 ( )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 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 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 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 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 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 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 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 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 一会儿, __①__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 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 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 风替 “ 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 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 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 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 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 为颜色的不同, __②__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 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 了。看山顶上那 个塔! A. 比拟、比喻、夸张 B. 比拟、比喻、排比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解析: “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运用比喻;“忽然黄色 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 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 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 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运用排比;“晴暖得像要发燥 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更瘦硬了”运用 比拟。故选 B 。 答案: B 【 知识储备 】 我们在备考时,首先要熟悉常见修辞格的特点,明辨易混 辞格,这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其次要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 作用,理解和明确效果,比如有的使表达更鲜明生动形象,有 的使表达更充实丰富。掌握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鉴赏 文学作品的能力;二是运用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三 是要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解答修辞手法题应注意 1. 熟悉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运用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及其 特征,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 其次,要理解和明确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 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方法 表达的前提。 ( 见 P200 1. 修辞手法 ) 再次,要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这里包括审 题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语境的能力,还有 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2. 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近年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在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也在考 查思维能力。因此提高修辞手法运用能力,关键是提高思维能 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举例: 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 怨;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 染;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 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要选取合适的话题, 如 “ 生命”“事业”“心境”“生活”等,大胆地想象和联想, 选择三个合适的喻体,从不同角度揭示话题的内涵或事物的特 征。 答案: 示例一: 生活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主动的出击, 少一些消极的龟缩;生活如一潭水,应该多一些纯净的荡漾, 少一些浑浊的淤积;生活如一场梦,应该多一些美好的祈祷, 少一些罪恶的诅咒。 示例二: 心境如一湾水,应该多一些温和的平静,少一些 暴急的狂澜;心境如一片云,应该多一些自由的舒展,少一些 沉重的翻卷;心境如一面坡,应该多一些自然的平缓,少一些 断裂的沟坎。 3. 认真审题,深入分析语境,仔细捕捉有效信息 培养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还要有语 境分析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较多的信息,如果捕捉不到,拟 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 另外,还要形成整体阅读观念。某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往往是和上下文甚至全文的主题紧密相连的,修辞句往往是上 下文文意的延伸或者是主题的含蓄表达,解读运用了修辞手法 的语句,必须结合上下文文意,不得脱离语言环境。 举例: 下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 · 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 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 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 8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仔细观察画面是描写的前提。所给画面涉及小孩、 兔子,描写的重点是小孩的表情、动作,体现的中心意思应该 是孩子的童心、孩子对动物的爱护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同 时还需要注意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 答案: 天真烂漫、面带笑容的孩子双手捧着恬静、乖巧的 小兔子。孩子双目微闭,仿佛在喃喃低语,小兔子似乎在注视 着孩子凝神倾听。此情此景,像冬日里煦暖的阳光,温暖着人 们的心田。 考点一 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概念 ( 一 ) 比喻 (1) 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 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 ( 被比喻的事物 ) 、喻体 ( 用来比 喻的事物 ) 和比喻词 ( 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 ) 三部分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 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种类 释义 例句 明喻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 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荷色的 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 哀愁。 暗喻 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 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 乙”。 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 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3) 比喻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借喻 直接叙述喻体,本体和比 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 是“甲代乙”。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路 上盲目地向前冲,一时踹入一 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 只是这无目的地奔驰 …… 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 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 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 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 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续表 ) 典题示例 (2017 年江苏卷 )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 A.“ 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 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 境的新引擎。 B. 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 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 幅度提升。 C. 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 150 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 3 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 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 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 弯道超车。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题干明确要求选 出 “ 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首先应了解“比喻”这种修 辞手法的特点,作为比喻必须出现喻体,且喻体和本体之间应 有相似点,且两者本质不同;然后找出选项中的本体、比喻词 和喻体,最后辨别是否使用比喻。 A 项把 “ 一带一路 ”比喻成 “ 新引擎 ” 。 C 项把“ 网络病毒 ” 比喻成 “ 洪水猛兽 ” 。 D 项 把“观念变化” 比喻成 “ 弯道超车 ” 。 B 项,“我省明天会迎 来一场及时雨”,“雨”和“及时雨”两者之间 本质一样,故 不是比喻。 答案: B 种类 释义 例句 成分 排比 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 二 ) 排比 (1) 排比的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 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 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2) 排比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分句 排比 一个复句的各个分 句构成排比。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单句 排比 几个单句 ( 或复句中 的单句形式的分句 ) 构成排比。 我梦见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 密的绿叶;我梦见池塘里的荷花重 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见春 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 续表 ) 种类 释义 例句 复句 排比 几个复句构成排比。 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 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 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 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 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 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 己记录下来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 府门前的黑板上。 ( 续表 ) (3) 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 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 的表率。句中的几个词语意义相同,排列生硬,语意重复,无 病呻吟。 典题示例 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 是 ( )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 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 族同样没有前途。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 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 面对国家建设初期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 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 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 耀在我们的眼前 …… A. 比喻 C. 排比 排比 夸张 B. 对偶 D. 夸张 比喻 对偶 剖析: “ 梦想是 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梦 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 灿烂的朝霞正光耀 在我们的眼前 …… ” 两句是暗喻,将 “ 梦想 ” 分别比喻成 “源 泉”“太阳”;三个 “ 面对 ……” 属于排比。 答案: A ( 三 ) 对偶 (1) 对偶的定义: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 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部分词 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 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种类 释义 例句 按 内 容 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 上下句表示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 “ 流水对 ”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 对偶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按 形 式 工对 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宽对 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续表 ) 种类 释义 例句 按 结 构 成分 对偶 句中的某些成分构 成对偶关系。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 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 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 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 对偶 上下句构成对偶关 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一色。 ( 续表 ) (3) 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 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 典题示例 ) 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剖析: 对偶,首先要注意词性相对。先分析题干诗句: “墙 头 ” 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 是名词, “ 细 ” 补充说明了 “雨”的状态;“垂” 是动词; “ 纤草 ” 是名词, 且 “纤”是形容词,说 明了 “ 草 ” 的状态。然后分析选项: A 项, “ 水面 ” 对 “ 墙头 ” , “ 风回 ” 对 “ 雨细 ” , “ 聚 ” 对 “垂”,“ 落花 ”对“纤草”,意义相称, 词性相同,对仗工 整。 BCD 三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 与题干句不对仗。 答案: A ( 四 ) 比拟 (1) 比拟的定义: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 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2) 比拟的形式: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 物化”。 种类 释义 例句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 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 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 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 情感。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 的在水底招摇。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作 彼物来描写。 他见围观的人越来越 多,赶紧夹着尾巴灰 溜溜地逃走了。 (3) 比拟的种类。 典题示例 (2015 年江苏卷 )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 一项 是 ( ) A.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剖析: A 项,采 用拟人修辞,将 “东风” 人格化,说 “东 风”“裁”“ 万叶千花 ” 。 C 项,亦采用拟人修辞,将“芍 药 ”“蔷薇”人格 化,说 “ 芍药 ”“ 有情 ”“ 含春泪 ” ,说 “蔷 薇”“无力”“ 卧晓枝 ” 。 D 项,也是采用拟人修辞,将“南 风 ”人格化,说“南风”是自己的“ 旧相识 ” ,说它 “偷开门 户”“ 翻书 ” 。 B 项,是对仗工整的诗句,不含 比拟修辞。 答案: B 种类 例句 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 材料代本体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五 ) 借代 (1) 借代的定义: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 是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被代替的 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2) 借代的种类。 种类 例句 标志代本体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 冤枉! 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 芦柴棒,去烧火! 专名代泛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续表 ) (3)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 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具 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 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② 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 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 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 典题示例 (2016 年江苏卷 ) 下列俗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 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 人皆可以为尧舜 C. 化干戈为玉帛 D. 情人眼里出西施 剖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用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 项的 “ 刀俎 ” 和 “ 鱼肉 ” 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 B 项 的“尧舜” 是用此词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 C 项的“干戈” 和“玉帛”则分别以战争武器和美好物体指 代战争和和平。 D 项的“西施”以美女西施指代心爱的女子。 答案: A ( 六 ) 夸张 (1) 夸张的定义:夸张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 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 手法。 种类 释义 例句 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 ( 多、快、高、长、强 …… ) 处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 ( 少、慢、矮、短、弱 …… ) 处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2) 夸张的种类。 (3)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 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 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② 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 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③ 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 修辞手法来表现。 ④ 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 张。 ⑤ 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 造成夸张不当。 种类 例句 连续 反复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间隔 反复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 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 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 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 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 七 ) 反复 (1) 反复的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 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 (2) 反复的种类。 种类 例句 自问自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问不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八 ) 设问 (1) 设问的定义: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这种修 辞手法叫设问。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 发人们进行思考。 (2) 设问的作用: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 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引起 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 设问的种类。 种类 例句 用肯定的形 式表示否定 你可以说它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 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上海那样仓促、 慌张、自怯、杂乱无章? 用否定的形 式表示肯定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 九 ) 反问 (1) 反问的定义: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 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反问句句末一般 用问号,有时也用感叹号。 (2) 反问的种类。 [ 题型对练一 ] 1. 请围绕“国家精神”,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两句话,使其 组成排比句式。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 “ 国魂 ” 。 它是一种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的赤子精神 ; 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示例: 它是一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 之”的奉献精神;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 仑”的无畏精神;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 越”的奋发精神。 2. 请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使用排 比、比喻、拟人中的两种修辞手法;语言简明、准确、生动; 90 ~ 120 字。 野花 怒放 喜爱 答案: 示例: 走在小 路上,我被路旁的野花吸引。虽是野 花,没有玫瑰的高贵,没有牡丹的华丽,没有莲花的典雅,但 是每一朵都争相开放,纷纷展示着自己的纯洁。在繁花似锦的 春天,她们就像一股清泉淌进心中,让人喜爱。我爱野花,还 因为那顽强不屈的信念:无论何时、何地,都傲然挺立着、怒 放着。 [ 几种易混修辞手法的辨析 ] 1. 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 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 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 系。 例 1 : 霎 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 2 : 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 1 把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比作“喧腾的大海”,有相 似点;例 2 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 1 是比喻,例 2 是比拟。 (2) 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 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 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 3 : 曙 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 4 : 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 3 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 4 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 3 是比喻, 例 4 是比拟。 (3) 表达的效果不同: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 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 行为状态。 例 3 和例 4 能够达到各自的 表达效果。 2. 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 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 1 :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 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 2 : 他 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 “ 龙井 ”。 例 1 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 2 是借代,只出现 借体“龙井”。 (2) 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 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 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 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 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③借喻可 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 3 : 要 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 4 : 雷 锋说: “大嫂,别问了,我 叫解放军,就住在中 国。 ” 例 3 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个句子可改为明喻: 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 4 是借代,以“解放军”代 “ 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 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 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 否定什么。 (2) 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 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 1 : 池 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 2 : 谁 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 爱的人。 例 1 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 也可用感叹号;例 2 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 末只能用问号。 4.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 在概念上看,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 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 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 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2) 从运用上看,象征可以用来构思全文、刻画主要人物、 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 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3)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 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喻抽象的,具有 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 《 灯 》 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 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 《 海燕 》 用海燕 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鲁迅的 《 药 》 中 “ 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 《 拿来主 义 》 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文化遗产,不具有象征意义。 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 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则是比喻。 考点二 把握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两大题型 题型 1 客观选择题 解题指津 山东 2020 年新高考模拟卷给出一个 文段语段,要求选出文 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与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语句补写综 合考查。 两方法选准答案 方法一,抓准信息。 要能细致地分析语境,敏感地抓住所给素材的关键信息, 进而判断所给的文段运用哪种修辞手法。 方法二,运用排除法。 排除所给文段中没有出现的修辞手法,排除错误选项,得 出正确答案。 典题示例 (2020 届山东济宁第一次联合质量检测 )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 辞手法 ( ) 秋意温凉,信步款款。一弦一柱,古筝柔柔。立于叶落风 舞之中,叶脉清晰风妩媚,叶随风转沙沙响,绕树三匝还恋树, 迟迟不肯安逸躺,原是落叶也恋秋风,原是落叶也尽享秋意, 舞出一点点迷离,舞尽柔美秋韵。此间谁敢与落叶争秋,此间 谁敢与落叶媲美,自旋一圈伊人也沉醉,自舞一段飞蝶也羞怯, 自吟一句任是旷世诗人也让三分,自描一笔即使绝代画师也惊 叹于如此笔触。缕缕柔风,似是为落叶伴奏,倾国倾城此刻也 不能描尽如此惊艳的一幕。雅俗,飘逸,清新,恬淡 …… 便是 我这凡夫俗子一见也倾心,几点淡墨,也想为他倾尽;几点情 愫,也想为他燃尽;几点温柔,也想为他 絮诉。 立于蜻蜓点水之岸,涟漪随风散,睡莲懒伸腰,蜻蜓舞水 涟,落叶浮水面,倾听水莲吟,点点滴滴醉迷离,荷叶随风唱 秋吟,水光潋滟荡秋色。这一汪秋水绵绵含秋情,这一汪秋水 潺潺荡秋意,水有情,物有情,人有情,享这秋意温凉,心头 泛起古筝柔柔。指尖点起的古筝之音就如这水这般轻柔,就如 这蜻蜓这般清逸,就如这睡莲这般脱俗,闭眼这秋意竟让人如 此沉溺,睁眼这秋色竟让人如此着迷。放逐那些胡乱的念想, 沉溺于秋天的旖旎风光,陶醉于古筝的婉转弦调,尽享秋意温 凉,尽享古筝柔柔。 A. 排比、比喻、比拟 B. 排比、夸张、对偶 C. 借代、对偶、比喻 D. 借代、比喻、比拟 剖析: “ 几点淡 墨,也想为他倾尽;几点情愫,也想为他 燃尽;几点温柔,也想为他絮诉 ” 运用排比;“叶脉清晰风妩 媚”“睡莲懒伸腰,蜻蜓舞水涟”等句子运用拟人;“ 指尖点 起的古筝之音就如这水这般轻柔,就如这蜻蜓这般清逸,就如 这睡莲这般脱俗 ” 运用比喻。故选 A 。 答案: A [ 题型对练二 ] 1.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 时代是出卷人 ”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生。时代潮流滔滔 不息,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也 不存在包治百病的药方。过去 40 年,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党 的十八大以来的 5 年,改革层次更深、力度更大、步伐更快, “ 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 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 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 。然而,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 要重整行装再出发,不自满不停步不懈怠,将 改革进行到底。 那些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跨越重重障碍将改革进行到 底的实干家;那些勇于将改革的刀刃向内、以自我牺牲精神维 护国家整体利益的促进派;那些敢为人先,大胆闯大胆试,即 便遭遇挫折也初心不改的开拓者,是真正的历史推动者,是伟 大时代的创造者。 A. 夸张 C. 引用 反问 排比 B. 拟人 D. 对偶 比喻 反问 解析: 第一段 “解决了……办成了……”属于引用 ,第二 段运用排比。故选 C 。 答案: C 2.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 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 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 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 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 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 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 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 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 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A. 引用 C. 比喻 拟人 夸张 比喻 拟人 B. 对比 D. 比喻 夸张 夸张 拟人 排比 解析: “树枝的手臂”是拟人;“ 像……波 浪”是比喻; “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是夸张和比喻。故选 C 。 答案: C 题型 2 主观表述题 解题指津 这种题型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以及语言表 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一起考查。所给材 料、所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 相关。 运用修辞手法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修辞手法应树立大修辞观,切忌片面性。 1. 在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时候,除了要理解修辞手法外, 还要注意修辞手法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的综合运 用。 2. 要注意修辞手法与语法、逻辑的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 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手法则管话说得好不好。 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再形象、生动、有表现 力。 典题示例 1.(2017 年山东卷 ) 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 下面是 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 贯。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 60 字。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 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们邀请了著名心理学家 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请鼓掌欢迎。 剖析: 这是一段开场白,主题鲜明,突出心理健康对青少 年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 “ 乐观坚强,积极向上”。 补写时,需要选用如“阳光”“春风”“灯光”等能够给人 带 来温暖、力量的意象。注意运用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并 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 示例一: 它如春风,吹走 我们脸上的愁云;如阳光, 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如暖流,融化我们心里的坚冰 示例二: 它如明亮的灯火,温暖寒冷的暗夜,驱散心头的 迷雾,照亮回家的路途 2.(2018 年北京卷 ) 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 中至少 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 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 12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围绕 “ 教益 ” 展开写作,如可以从 《 边城 》 中读出人性的真善美,也可从 《 边 城 》 中读出爱情的纯真;二是运用排比与比喻两种修辞手法; 三是字数控制在 120 字左右。 答案: 示例: 《红岩》中江 姐是一枝傲雪的寒梅,她用宁死 不屈的意志和凛然的民族大义告诉我什么是忠诚和奉献; 《 边 城 》 中翠翠的爱情是一首美丽而凄婉的歌,她用痴情等待告诉 我什么是纯真的爱; 《 老人与海 》 中桑地亚哥是一面精神旗帜, 他用三天两夜的搏斗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硬汉。 [ 题型对练二 ] 3.(2015 年四川卷 ) 创业、创新是时代 的呼唤。请拟写一则 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 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①紧扣宣传目的;②运用比喻手法; ③不超过 40 字。 解析: 拟写宣传语,首先要凸显目的,扣紧主题“积极参 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还要符合手法运 用 ( 比喻 ) 等具体要求。有字数限制,考生就应巧用比喻手法, 使语句精练生动,围绕“创业”与“创新”来组织语言、形象 表达。 答案: 示例: 创业是青春 的火炬,创新是创业的翅膀,用 创业点燃创新梦想,用创新放飞人生希望。 4. 开场白是演出或其他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好的开场 白需要语言简洁生动,饱含情感。请为 《 朗读者 》 栏目中主题 词“那一天”写一段开场白,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 少于 150 字。 答案: 示例: 我们今天这期 节目的主题词是:那一天。 那一天一定是让你难忘的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也许 是洞房花烛夜;也许是十九世纪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尔 扎克在左岸咖啡馆构思着传世之作;也许,是阿姆斯特朗自身 的一小步,代表人类的一大步,被载入史册。 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 千回百转的一根。今天就让我们和一位又一位朗读者一起,来 回顾那一天。 5. 校学生会和团委将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举办一次 以“青春颂”为主题的歌咏赛,邀请你做主持人,请你以主持 人的身份为本次歌咏赛写一段开场白。要求:感情热烈,语言 流畅,富有文采。不少于 60 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 浪遏飞舟,激扬未来;青春颂歌,风华正茂。 青春是一支奔放的舞曲,我们载歌载舞;青春是一部辉煌的篇 章,我们书写美丽 —— 让我们一起唱响青春之歌吧! 误区警示 误区 1 :把握不准,混淆修辞 示例 : (2020 届全国 100 所名校模拟示范卷 ) 文中使用了哪 些修辞手法 ( )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 “ 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 歌, 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 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 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 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 爱了。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 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 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 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 黯淡的颜色 —— 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 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 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 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气息 。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 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 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 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 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A. 比喻 B. 拟人 C. 比喻 D. 排比 反问 借代 拟人 设问 借代 反复 排比 比喻 误答: D 分析: “ 霏霏的 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 ”运用拟人,“默然” 拟人的情 态; “ 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 我的手一样 ” 运用比喻,把“微风”比作“爱人的鼻息”;“恬 静的红 ,冷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 ”运用排比,写颜色,句式 一致。语段 没有运用借代、反复的修辞手法,语段中的两个问 句是疑问句,不是设问句,也不是反问句。 正解: C 误区 2 :脱离语境有效信息 示例: 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 出两个恰当的喻体。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 写出的诗词不能传 情达意 ,这就有如 _______________ ,又如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 ,还有什么用呢? 误答: 新买的汽车不能没有轮胎 耕种的庄稼不能没有 收获 分析: 该答案没有充分理解语境。本题要注意:补写的语 句与前面假设句能构成比喻,即本体与喻体要吻合,也就是说 两个对象之间要有相似点;其次要注意与否定句式 “…… 的 …… 不能 …… ” 的 结构基本一致。该答案句式符合,但忽视 了补写的比喻句是前一句的结果这一语境意义, “ 购买的汽车 不能没有轮胎 ” 不是结果,如改成“新买的汽车不能上路”则 可以。“耕种 的庄稼不能没有收获 ” 也不完全贴切,语境意思 是说失去了最主要的作用,而 “ 没有收获”没有突出“耕种的 庄稼”的提供人营养的主 要功能。 正解: 示例一: 做出的饭菜 不能吃 缝好的衣服不能穿 示例二: 盖好的房子不能居住 修建的高速公路不能通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