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肖 对于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 代表有郭沫若,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间, 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以上观点见仁见智,作者不敢主观判断是非,但大量的文献资料证 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 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 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1975 年,在湖 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出土竹简中 的《日书》中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 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日书》中所 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1986 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墓下出土的竹简,记 载了与十二生肖的兽名、排序等文字,竹简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 以追溯到秦 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 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中,十二生 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 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 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 属某种动物的记载。沈炯(南朝•陈)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 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当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所熟悉。 - 20 - 依据生肖外来说的观点,生肖是汉代由中东传入中国,与佛教传入时间差不多,以上文 献已证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有有关生肖的记载(《日书》、《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 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文 化。 那么生肖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 科技大学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 的情况下,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如马、羊、牛、鸡、犬等)产生一种依赖感,对 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如虎、蛇等)产生一种恐惧感,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如 狗的嗅觉等)产生崇敬感,从而产生对动物崇拜。十二生肖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 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的兽历。 1. 根据原文,下列材料能证明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的一项是( ) A. 1975 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日书》中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 B. 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一书中对十二生肖的记载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 C. 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 D. 南朝•陈•沈炯创作的十二属相诗,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的。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学者们说法不一,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学者们的观点谁对谁错, 但从下文看,作者的观点还是明确的。 B. 据《诗经》和《日书》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十二生肖已经存在,而且与地支已经确立了对 应关系,而《日书》中的说法与现在流行的说法大致相似。 C. 持生肖外来说的郭沫若认为,生肖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与佛教传入 中国的时间一致。 D. 古人对动物产生的依赖感、恐惧感和动物某些器官功能的崇敬感,导致他们对动物产生崇 拜,这是十二生肖产生的心理基础。 3.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十二生肖的起源,对研究早期天文学和 民俗文化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B. 从《诗经》的记载来看,当时人们把生肖和吉凶联系在了一起;从《日书》的记载来看,当 时人们用生肖来进行占卜活动。 C. 作者据现有文献资料推断,十二生肖至少产生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十二生肖也 - 20 - 可能产生得更早,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据。 D. 按照部分学者的观点,生肖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动物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随着人类对自然了解的不断深入,生肖将会淡出人们的生活。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 项,“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致”错误,原文第五段说的是“差不多”,不是“一致”。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 项,“生肖将会淡出人们的生活”,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表述。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雪窗帘 迟子建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我上车的时候她就生在那里了。她的头发已经白了 多半,看上去六十左右,穿灰棉袄,扎一块深蓝色的头巾,带着一只篮子。她似乎怕别人不 小心踢着那篮子,时常地往下望上几眼。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 - 20 - 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她的自言自语声引得我忍不住想笑。比如她轻声嘀咕:“这 荒郊野外的还亮着灯,这不是给鬼照亮的嘛。”这电线杆子可真多啊,隔不远就一个。这电是 从哪里走的呢?”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千真万确。 很快,列车员过来了。她听明了事情原委后,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已经卖给人家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老女人落下了眼泪,提着篮子来到边座上。她看了一眼那贴着车厢壁立着的座儿,说:“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七仙女的屁股也坐不稳定呀!”她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一起身就自动立起来了!” 老女人把篮子放到窄窄的桌上,小心翼翼地坐下来,用手护着那只篮子。 一个年轻人叹了口气,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得了。” 这时从靠近门口的地方走过来一个穿驼色毛衣的男人,他看上去有六十左右了,戴一副老花镜,手中提着一份报纸。他对年轻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 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行了吗?” 那年轻人听了老人的话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万一 磕碰着怎么办?” “我天天早晨都打太极拳,什么毛病都没有,别说爬上铺了,就是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 着胸脯说。 “那可不行,万一有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借口上厕所,逃之夭夭。 老头叹了一口气,说:“不诚心让铺,装什么好人啊。”说完,回自己的铺位了。 有个抱小孩的妇女说:“我带着孩子睡在下铺,可是小孩子离不开我,不认别人,我要是在家,她奶奶搂着她睡都不行。她不认生的话,我就让你和她睡一个铺了。” 我犹豫了一下,轻声对她说:“要不你和我睡一个铺,你睡前半宿?” “姑娘,不用你费心了,我能坐着,不就是一宿吗?” 先前我还有些紧张,她的话竟使我一阵轻松。我说:“要不我睡前半宿,后半宿你睡?” 车厢突然暗了下来。我睡不着,不时地翻身探头看一眼老女人,她依然端端正正地坐着,样子就像一个用心听讲的学生。 我终于在黎明前连续睡了三四个小时。醒来见她依然把手搭在篮子上,端正地坐着。我不由得心生羞愧。我跳下中铺,对她说:“大娘,到我的铺上休息一会儿吧,篮子我帮您看着。” - 20 - 她用微弱的声音说:“这一宿都挺过来了,就快到站了,不麻烦你了。”她的话使我无地自 容。我觉得喉咙那里热辣辣的,仿佛着了火。 天色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仿佛挂了一幅严严 实实的雪窗帘。老女人又开始用指甲去刮霜花了,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刀在割着我的心, 让我感到阵阵疼痛。 抱小孩的妇女过来了,她对老女人满怀歉意地说:“原想着和孩子早点起来让你去躺躺的, 可是不知怎么的一觉就睡到天亮了。这时,又有几个旅客过来让她去自己的铺位躺一会儿。 老女人回答大家的话总是一个内容:“这一宿都挺过来了,就要到站了,不用了。” 前方就要到青杨树车站了,那是老女人下车的地方。她的腿已经麻木了,走得很迟钝, 踉跄着,像是拼尽全力在拖着两条腿走。她挎着的那只篮子,也跟着她踉跄着。 我坐在老女人坐过的边座上,透过她刮开的那道明净的玻璃,望着那个小小的站台。她 终于下了火车。她把蓝围巾系到头上了,缩着身子在站台上张望着。火车启动了,她的身影 很快就被甩在车后,甩在一片苍茫的白雪中,模糊了,不见了。而我所坐的座位,还残存着 她的体温,那么的热,可我却觉得周身寒冷,从未有过的寒冷。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述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女人,由卧铺票却因为不知换票流程,导致自己的铺位被一 个中年人强行占据而无人相助的不幸遭遇。 B. 小说除了用环境、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外,还用了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如老女人和中年 男人的对比,中年男人和列车员的对比等。 C. 老女人喋喋不休地表达着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疑问,比如窗外一闪而过的电线杆、车 厢上的弹簧边座等,这表现了她幽默风趣的性格。 D. 小说语言细腻,意蕴丰富,如结尾些老女人的座位“那么的热”,可我却觉得“周身寒 冷”, 在冷热对比中突出了“我”复杂的心理感受。 5. 这篇小说以“雪窗帘”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有人说迟子建的小说在寒冷和恋伤中,总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温暖,给人以希望。这篇小说 是如何通过人物表现“温暖”的?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雪窗帘是比喻,把因寒冷而凝结在窗子上的霜层比作窗帘,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阅 读兴趣;②雪窗帘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小说以此为题目,有助于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 冷漠、自私的人性的批判,对温暖和真诚的呼唤; 6. ①小说中的老女人虽然遭遇不公,依然真诚隐忍、体谅别人,表现出淳朴善良的美好人 - 20 - 性,是小说“温暖”的体现;②“我”作为乘客之一,因为没有给老太太让铺而自责、羞愧,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也是人性 温暖的体现;③车厢里的乘客们对老女人的不幸遭遇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怜悯、同情,这是人性温暖的体现 【解析】 4.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 “被一个中年人强行占据而无人相助”,曲解文意。中年人是买了票的,不能算强行占据。 B项,“老女人和中年男人的对比,中年男人和列车员的对比”,手法分析错误。中年男人仅出现了一 次,并无过多塑造,谈不上对比。 C项,“表现了她幽默风趣的性格”,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她第一次出远门,对于新鲜事物的不能理解与好奇。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 20 - ..................... 6.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考生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人物表现“温暖”的,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但探究的指向性很明确,要通过分析人物来探究“温暖”的表现。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人物有坐车忘了换票的老女人,车厢里的众多乘客,还有“我”。这些人物身上各有温暖。老女人虽然只是忘了换票就失去了卧铺,遭遇不公,但她依然真诚隐忍、体谅别人,表现出淳朴善良的美好人性,“温暖”读者。车厢里的乘客们对老女人的不幸遭遇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同情,有真心想换的,有口头表示善意的,也能表现人性中温暖的一面。我”作为乘客之一,因为没有给老太太让成铺而自责、羞愧,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温暖了读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文后各题。 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世宗初,起家中侍上士。世宗留意翰林,而神举雅好篇什。帝每有游幸,神举恒得侍从。保定元年, 袭爵长广县公,邑二千三百户。寻授帅都督,迁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拜右大夫。四年,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治小宫伯。天和元年,迁右宫伯中大夫, 进爵清河郡公,增邑一千户。高祖将诛晋公护也,神举得预其谋。建德元年,迁京兆尹。三 年,出为熊州刺史。神举威名素重,齐人甚惮之。五年,攻拔齐陆浑等五城。 - 20 - 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州既齐氏别 都,控带要重。平定甫尔,民俗浇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 月之间,远迩悦服。寻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增邑二千户。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 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神举以州兵讨平之。 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高祖 至云阳,疾甚,乃班师。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聚众据范阳反,诏神举率兵擒之。齐黄门 侍郎卢思道亦在反中,贼平见获,解衣将伏法。神举素钦其才名,乃释而礼之,即令草露布。 其待士礼贤如此。属稽胡反叛,入寇西河。神举又率众与越王盛讨平。时突厥与稽胡连和, 遣骑赴救。神举以奇兵击之,突厥败走,稽胡于是款服。 初。神举见待于高祖,遂处心腹之任。王轨、宇文孝伯等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与 焉。及宣帝即位,荒淫无度,神举惧及于祸,怀不自安。初定范阳之后,威声甚振。帝亦忌 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薨于马邑。时年四十八。 (节选自《周书卷四十》)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 五千人来/袭州城。 B.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 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C.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 五千人来/袭州城。 D.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 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建德元年”“宣政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 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 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C. “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 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 - 20 - 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世宗非常喜欢宇文神举,皇帝每有游幸,总是让他随从侍奉。宇文神举继承了他父亲的 长广县公的爵位,食邑二千三百户。不久,宇文神举又被周世宗任命为帅都督。 B. 宇文神举是一个治理有方的人。在治理并州的时候,宇文神举针对此地的现实状况,励精 图治,恩威并用,一月之间,远近心悦诚服。 C. 宇文神举对待士人礼贤敬重,黄门侍郎卢思道曾参与反叛,被捉住后,将要被处死。宇文 神举早就钦佩他的才能名望,就把他释放,以礼对待,当即命令他起草文告。 D. 周宣帝即位后荒淫而没有节制,宇文神举恐怕自己遭殃,心中不安。后来被周宣帝派人赐 毒酒而死,享年四十八岁。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 ②平定甫尔,民俗浇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 【答案】7. D 8. A 9. A 10. ①宇文神举在早年就死了父亲,有早 成的气量,同族兄长安化公宇文深对他十分器重。 ②刚平定没多久,民风浅薄奸诈,豪强 大户,多为奸猾之人。 【解析】选自:《周书》 作者:令狐德棻 年代: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文意理解文句,本句子的正确标点是“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8. 试题分析: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本题“世宗”是皇帝的庙号。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考查的就是皇帝的年号和庙号区别。 9. - 20 -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宇文神举又被周世宗任命为帅都督”错误,因为宇文神举被任命为帅都督是在“(武帝)保定元年”后。属于事件时间的错配。 10.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孤”“夙”“器”“浇讹”“豪右”“奸猾”。 文言文参考译文: 宇文神举是太祖同族兄弟的儿子。宇文神举在早年就死了父亲,有早成的气量,同族兄长安化公宇文深对他十分器重。世宗初年,开始担任中侍上士。世宗留意有知识的翰林,而宇文神举很爱诗文。皇帝每有游幸,总是让他随从侍奉。武帝保定元年,宇文神举继承了他父亲的长广县公的爵位,食邑二千三百户。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升任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被任命为右大夫。保定四年,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主管小宫伯。天和元年,升右宫伯中大夫,晋封清河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高祖准备处死晋公宇文护时,宇文神举参与了筹划。建德元年,升京兆尹。三年,出任熊州刺史。宇文神举威名素来很高,齐人很害怕他。五年,攻克齐国的陆浑等五城。 高祖东征时,诏命宇文神举随军。平定并州后,当即任命他为并州刺史,加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该州是齐室别都,控制着交通要道。刚平定没多久,民风轻薄狡诈,豪强大户,多为奸猾之人。宇文神举励精图治,恩威并用,一个月之内,远近心悦诚服。不久加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食邑增加二千户。不久,升任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加封邑加上以前的共计六千九百户。他管辖的东寿阳县的土人,纠集为盗,率领党徒五千人,前来袭击州城。宇文神举率领州兵将其讨平。 宣政元年,神举转任司武上大夫。高祖亲自北伐,命令宇文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人率兵,分五路攻入。高祖抵达云阳时,病势转重,于是撤军。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人聚众占领范阳反叛,皇帝诏令宇文神举率兵把他们捉住。齐国的黄门侍郎卢思道也在反贼中,平定贼党后被捉住,准备处死。宇文神举早就钦佩他的才能名望,就把他释放,以礼对待,当即命令他起草文告。就是这样礼贤敬重文人。适逢稽胡反叛,侵入西河。宇文神举又率军会同越王宇文盛平定稽胡。当时突厥与稽胡结盟,派骑兵赴援。宇文神举出奇兵进击,突厥败逃,稽胡于是表示归附。 当初,宇文神举被高祖器重,当作心腹委任。王轨、宇文孝伯等人多次上言皇太子的短处,宇文神举也屡有参与。宣帝即位后,荒淫而没有节制,宇文神举害怕大祸临头,心中不安。刚平定范阳时,威名大振。皇帝忌妒他的名望,又有旧怨,就派人送毒酒赏赐给他,在马邑去世。时四十八岁。 - 20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 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 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 凉的感情基调。 C.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 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 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 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12. 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1. CD 12. (1)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 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 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 【解析】 11. - 20 -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答题关键词“不正确”,选项中,C项“情景交融”错,此两句并没有写景。D项这两句并非真的是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 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答题关键词“思想情感有何不同”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本题分析情感重点在于两首诗中不同之处。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与奢靡,其中表现声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阐释真正意义上的逍遥境界,天地万物只有做到_______,_________ 。才能游于无穷,达到逍遥。 (3)《书愤》中表达了陆游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20 -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 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 (1). 管弦呕哑 (2). 多于市人之言语 (3). 乘天地之正 (4). 御六气之辩 (5). 塞上长城空自许 (6). 镜中衰鬓已先斑 (7). 霓为衣兮风为马 (8). 虎鼓瑟兮鸾回车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呕哑、御、辩、鬓、斑、霓、鸾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9 分)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 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 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 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 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 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 远的意境。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D - 20 -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可根据词语意思,结合着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还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望文生义。句中是说令人看不过来。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望文生义。句中理解为事先做好准备。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不含语境,对象不当。所以选D。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例如第一句中,是说快速变幻的布景让人看不过来,而“目不交睫”是形容睡不着,望文生义。 视频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伊士曼看来,马可尼发明的机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带给了整个人类文 明深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为如此,1909 年,马可尼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B. 近日,在第一届浙江省技工院校创新创意大赛决赛中,舟山技师学院选送的“船舶电力拖 动直流电磁制动控制器”项目,在进入决赛的 26 个项目中得分第一,荣获省一等奖。该项目 有望解决海雾对电器元件的严重腐蚀。 C.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 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惠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 D. 白居易在《夜琴》中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正是在自弄自罢中,他深入自己的精神 世界,忘记了俗事,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 项,句式杂糅,“带给了整个人类文明深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应改为“带给了整个人类文明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言而喻的”。B项,“解决”的宾语缺少中心词,补上“问题”。 C项,用语不得体,“惠赠”为敬辞,应改为“送给”。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 20 - 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16.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我站在这位于雨林第三群落的空中走廊上,见谷两旁有望不断的古树,有数不清的佳木,有 看不尽的名杉。 置身此等仙境,我焉能不顿生“偶然临险地,不信在人间”的感觉!…… ①昂首上观,雨林第四群落的伟岸乔木,仍是高难企及 ②耳畔有幽禽唱合,婉转清扬…… ③它们青幢碧盖,浓绿生云。 ④我仅能从它们亲吻蓝天的树冠的缝隙中,偶见几抹金亮的光束,如探照灯般地投射进来。 ⑤谷下有清溪湍湍,叮叮咚咚; ⑥低头下望,雨林第二群落的树木,尽收眼底。 A. ⑥③①④②⑤ B. ①④③⑥②⑤ C. ①④⑥③⑤② D. ⑥③⑤②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观察的顺序,先是“上观”,然后是“下望”。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注意①④、⑥③⑤②衔接紧密不能分开,因此选C。 - 20 - 1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对你格外垂青,是因为你身居卑位,却能屡吐高论,说来实属不易。 B. 李雪莲上访并不占理,王公道对她屡屡挡驾,反而亵渎了法律的尊严。 C. 十年前我们萍水相逢,未及倾诉衷肠就各奔东西,如今再会,真是久仰了。 D. 我斗胆向您提出心中的若干疑惑,其中不乏陋见,实属冒昧,见笑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语言表达得体与否。考生应注意场合、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A项,“垂青”属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而句中说“我对你垂青”,对象不当。B项,“挡驾”属婉辞,谢绝来客访问;句中用在别人身上,不恰当。 C项,“久仰”是客套话,仰慕已久,用于初次见面,句中“十年前”就见过,此处应为“久违”。D项,“斗胆”“陋见”“冒昧”“见笑”均为谦辞,使用正确。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由于青藏高原地广人稀, ①_________________ ,大部分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好,又由于高 原自然生态系统较脆弱, ②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大多数采取封闭式的保护方式,禁止在保护 区内进行非法或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对于一些已经开放旅游的森林公园和保护区,③______,严格禁止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旅游活动,正确处理好旅游与保 护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答案】 (1). ①人为干扰破坏程度相对较轻 (2). ②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破坏 (3). ③应提倡生态旅游 【解析】试题分析: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答题前,先通读语段,整体理解把握材料内容。材料谈论的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第一空前面交代环境现状“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后面交代保护结果,“保存完好”。中间这空应当是填原因,前文说了“地广人稀”,表明人为三下扰因素少,因此该题应填“人为干扰破坏程度相对较轻”。第二空格前说“生态系统较脆弱”,空后面说对自然生态采取封闭式的保护方式,禁止人类某些活动,中间应该是分析采取措施的原因,因此填“ - 20 - 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破坏”。第三空前面说,“开放旅游的森林公园和保护区”,关键词是“开放的”,空格后面说,严禁破坏性的的旅游活动,要处理好旅游与保护的矛盾,该空应当填对这些地方采取的策略,既是开放性的旅游地区,又不能破坏,因此应当填“应提倡生态旅游”。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是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把握文段层次,确定中心。(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5)选词造句;(6)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7)串读检查。 19. 下图是《2016 年中国数字电商消费者调查报告》,请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对象 项目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网购在全国总市值中的占比 49.9% 50.1% 电子商务普及率 89% 62% 网购者增速 43% 61% 透过途中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三条信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2016 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网购市值在全国总市值的占比相当; (2). ②2016 年城市居民电子商务普及率远大于农村居民 (3). ③2016 年农村居民网购用户数量增速超过城市居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所给的材料是表格。答题时一要看清题目要求; 二要把握表头文字;三要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符合字数要求。从题干来看,表格是对“2016年中国数字电商消费者”的情况进行调查,依据表格的内容可以知道,主要是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网购在全国市值中的所占比”“电子商务的普及率”以及“网购者增速”三个方面的调查,考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对材料进行概括。 - 20 - 20.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每年进入 6 月,都会看到很多高考生“撕书”宣泄的新闻。尽管很多学校都会在高考前专 门下发禁令,严禁“撕书”,但完全禁绝并无可能。这是因为,在高中生普遍缺乏压力疏导途径 的背景下,仅仅从行为上限制即将离校的学生“撕书”,并非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只要创新毕业 仪式,就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只要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了,毕业情感就能得 到全部释放;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在“撕书”中感受毕业的滋味了。 ①创新毕业仪式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不一定能让学生的毕业情感得到全部释放 (2). ③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也不一定就不“撕书”了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表述绝对的部分“只要学生的毕业需求得到满足了,毕业情感就能得到全部释放”“毕业情感释放了,学生们就不会在‘撕书’中感受毕业的滋味了”。 四、写作(60 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坚守梦想 漫漫人生路,向前望去,有千万种选择,究竟如何走,才能找到幸福的所在? 许多人顿足以待,在迷雾中徘徊,渴望一根火把,照亮黑暗,我想,那将是梦想的火把。 海子写下祖国,或以梦为马时,正值国家黑暗迷茫期,他渴望高举火把,带领所有人,烈士也好,小丑也罢,一同走向光明,他心中有理想,所以不惧怕黑暗。梦想的力量,绝不容小视。 - 20 - 人人都有梦想,毛泽东站立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激情豪迈;王维游历群山,“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恬然自乐。陶渊明爱“采菊东篱,带月禾锄”的生活,陆游渴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愿景。这些梦想,或务实或虚幻,但都能在迷茫时助我们选择,在失意时助我们前行。一个有梦想的人,步伐坚定,目光有神,他明白该做什么,是为了什么,从不停歇的向前迈步,无论在何种境地,他都能调节自我,勇往直前。 蜘蛛没有翅膀却可以在空中结网,因为它相信,梦想是最好的翅膀。叶子在风中摇曳,却依旧坚守枝头,因为它相信执着的心一定可以换来一个金色的秋天。没有梦想,就像是居住在荒凉的戈壁上,整个世界冷冷清清,毫无生机。 曾听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人问唐僧,如何是成功的秘诀,他道,曾有万人想西行,有千人真的走了出去,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只有百人到了终点,那九十九人以为成功便是如此,不再归来,所以只有我一人带回了经书。这不是成功,这是冒险,可我就是要西行,因为那是梦想。可见,梦想的力量何其伟大。 鲁迅先生在过客中塑造了一个不知自己从何来,亦不知将归去何方的过路人,他只道“我只得走,停不下。”,他觉得前方有声音在呼唤他,他坚定不移,向着自由迈步。许多人都曾听见那个呼唤,老翁亦是,只是他并没有理会,还是过着年复一年的重复生活,于是什么也没有改变。是的,若我们甘做一只朝三暮四的猴子,那么,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什么也不曾改变。 “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实现梦想的路上,十分痛苦。有小丑引诱你安于享乐,有烈士告诫你前行的痛苦,他们想熄灭你的火把,你只有高举火把,才不会迷失。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敢于释放出心中的洪水猛兽,才能成就最完美的自我。 坚定梦想,高举火把,心中带着希望,永远不停下。 【解析】试题分析:本次作文是材料作文。材料提供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七句名句。考生作文前要先仔细理解每句话的含义,然后综合考虑确定立意。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表达人要有大的理想愿望。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意思是自己空有一身报国的热血,但却只能在这种滨水的地方隐居生活。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强调人要有理想,好男儿志在四方。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星稀,下雨。优美如画。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⑦ - 20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就是身体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理想,我的心哪是惩罚所能更改的! 七句话有着各自的侧重,两两组合立意颇多,且大都有因果或对立关系。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重大抉择上的状貌,以及其分析能力、思想深度、行文气度和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并寻找诗句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立意上要有逻辑关联,自主组合立意。以下参考立意: 1、①②句中蕴含的出世入世精神,谈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①⑦句中蕴含的在乱世中不同的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方式; 3、①④句可以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 4、③⑥⑦句中面对现实挫折,陆游的无奈,苏轼的超然,屈原的抗争,体现逆境中的高歌。 5、⑤⑥中辛弃疾和苏轼诗文中的“雨”给人带来的不同生活态度与思考。 6、结合以上诗句谈这些诗人身上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的风骨,如陶潜保持心灵纯洁的美好人格,李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屈原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等等。 7、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人们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8、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次是提供多个名句的材料作文,写作前先一一审计每句话的含义,适合的立意角度。然后综合加以考虑。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