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八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高二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术刊物作为学术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集散地,是学术论文刊布的主要平台,也是考核学术成果品质的最后“把关人”。事实上,随着高校系统广泛推行以数量化为导向、“以刊评文”为基本模式的学术评价导向,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的学术刊物,已经成为主导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生产与评价的主渠道。由此,这些刊物的身价也与时俱增,无论是主编还是责任编辑,往往成为各大学以及教育与科研工作者重点公关、施加各色糖衣炮弹的对象。学术刊物及其主编和责任编辑,事实上已经成为掌控学人及其作品命运的主宰者,拥有既无制约、也无监督的巨大的学术权力。 在目前急功近利的学术评价体系主导下,学术期刊不仅成为论文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而且成为高校系统学术评价的替代工具,即“以刊评文”模式。也就是说,由于和大学排名、学科评估、项目评审等息息相关,因而各大学主要是根据学术期刊(特别是所谓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主要是数量而非质量),来评价学者的学术成果及其学术水平。如此一来,学术期刊(特别是名刊)成为各大学和学者们竞相追逐的园地,它们本身就形成一个巨大的学术权力中心。这并非学术常态,但正是这一学术评价的扭曲机制造就了目前学术期刊在学术生产与传播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此有关,学术期刊(特别是名刊)的编辑们也由过去的学界边缘人成为学术舞台上的活跃角色,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幕后英雄”扮演起号令“学界诸侯”的“无冕之王”。 学术编辑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张,还与中国缺乏专家评审机制有关。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主要是承担日常编务,而对投稿论文的审阅主要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群体来定夺。反观我们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界,除了某些特例,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的编辑很难说是某一学科前沿领域的专家。总体说来,让编辑决定文稿的命运确乎让编辑们在享受了巨大学术权力的同时,也承受了难以负荷的学术重负,并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学术风险(如发表涉嫌抄袭、伪注、数据作假等问题的论文)。 处于转型期中国所特有的学术发展的迅猛态势,使得所谓的学术论文过剩、而学术期刊(特别是名刊)处于“供不应求”乃至“短缺”的状态,学术期刊(包括编辑)即利用学术权力进行公开或隐蔽的权力寻租。防范学术期刊编辑的权、钱、学交易这一学术腐败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规范学术编辑的学术权力与学术责任,承担其“学术把关人”的公共义务。正如陈文桂先生所指出的:“刊物能不能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编辑。因为刊物是靠编辑办的,编辑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刊物的质量。”因此,在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中,“编辑的作用至关紧要,责任尤其重大”。“对于作者来说,编辑手中的那份权力,确实是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应当格外珍惜这份权力,用好这份权力。” (摘编自杨玉圣《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有删改) 【注】CSSCI全称为“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意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学术刊物作为学术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集散地,应责无旁贷地做好考核高校学术成果品质的“把关人”。 B. 正因高校系统广泛推行以“以刊评文”为基本模式的学术评价体系,一些学术刊物的身价和地位得到提高。 C. 当其主编和责任编辑成为重点公关对象时,作为身价与日俱增的核心学术期刊就不值得信任了。 D. 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主导下,学术编辑的权力提升主要还是由其学术刊物的实力来决定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从高校学术评价系统方面论述了学术刊物的地位及其主编、责任编辑所形成的巨大学术权力问题。 B. 文章第二段暴露了当前学术评价体系的不足,学术期刊成为追逐对象,名刊学术编辑成了学术舞台上的活跃角色。 C. 文章第三段从中西方不同评审机制的角度,说明中国学术编辑在拥有巨大学术权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沉重的学术压力和风险。 D.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认同陈文桂先生提出的防止学术腐败的根本举措是规范学术编辑的学术权力和学术责任这一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急功近利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学术期刊和大学排名、学科评估等息息相关,使得其自身的本来作用和纯粹性大受影响。 B. 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家评审机制,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编辑们所面临的权力扩张、学术重负和学术风险等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C. 绝大多数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机制,导致目前中国学术界对学术期刊的论文已不再重视。 D. 处于转型期中国所特有的学术发展的态势,使所谓的学术论文过剩与学术期刊“供不应求”矛盾加剧,“权力寻租”现象因此出现。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陈文贵没有提出“防止学术腐败的根本举措”这一观点,他说的话可以印证这一观点。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导致目前中国学术界对学术期刊的论文已不再重视”,原文没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桑顿的爱 【美】杰克·伦敦 桑顿是去年冬天和朋友一块儿来到白河河口的。 因为天太冷,桑顿不小心冻伤了脚。他的朋友汉斯和彼得担心他的脚伤会严重下去,于是在岸上给他搭了一个小木棚,让他留在那里养伤。他们自己则做了木筏,继续往上游走去了,等到春天河床解冻的时候,他们会再顺水而下,到河口来接他去道生。 在桑顿挺身救巴克时,他脚上的冻伤没有痊愈,走起路来还是有点跛。 在桑顿细心照料下,巴克身上的伤口也已经全部愈合,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整个长长的春天,巴克就待在桑顿身边。日子过得很是舒畅,它时常地躺在河边漫不经心地望着解冻后的河水,看河水人遥远的地方呼啸而来,然后又滚滚而去。要不然就懒洋洋地躺在树底下,静静地听鸟儿在枝头上歌唱。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只是等着桑顿的朋友,来接他们到道生去。 巴克第一次过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它甚至有些喜欢上这样的生活了。 除了巴克之外,桑顿自己原来还有两只狗跟随着他。一只名叫斯基特,是爱尔兰猎狗;另外一只名叫尼格,是警犬和猎犬混血的大黑狗。它们对于巴克这个新朋友从不嫉妒也不欺负。它们像亲兄弟般,怂恿它参加各种可笑的游戏。 桑顿看着他们玩得那么开心,也常常忍不住加入它们的行列,一起玩耍起来。就这样在这个处处洋溢着温馨的家里,巴克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即使在阳光明媚的圣克拉拉山谷中,虽然法官和它的家人都对他不错,巴克也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陪法官的儿子们去打猎时,它只不过是他们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和法官的孙子们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它也只不过是在尽监护人的责任。 然而,自从遇到了桑顿之后,它才真正地领略到什么是爱。 桑顿救了它的一命固然是理由之一,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桑顿是一位理想的主人。他把那些狗当孩子般看待,喜欢坐下来搂住它们的脖子,或者是把它们抱在怀里和它们东扯西扯。 桑顿有个习惯,常喜欢粗暴地用两只手把巴克的头拉过来,叫着各种巴克听起来倍感亲昵的绰号。桑顿这种表达疼爱的粗鲁方式,令巴克觉得十分新鲜和有趣。 巴克大多数的时候表现得很含蓄。它不像斯基特,经常缠住桑顿;也不像尼格,硬是把自己的头放在桑顿的膝盖上面。它经常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崇拜的眼神望着桑顿,而且一望就是好长时间。 从它来到北方以后,它的主人一个换过一个。这种匆匆的离去,让巴克觉得任何一个主人都是不长久的,对此他很担心。它怕有一天桑顿也会离它而去,从它的生活中消失。 这种日夜的担心使它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做噩梦。每次从噩梦中惊醒时,它就立即爬起来,冒着寒风跑到桑顿的帐棚旁边,静静地站在那儿,倾听桑顿熟睡中均匀的呼吸声。直到证实了桑顿并没有离开它,它才依依不舍地回到自己的窝里去。 尽管巴克非常爱桑顿,但是,潜伏在它身体内,遗传自祖先的原始气息依然存在。巴克的脸上和身上都留有无数次战斗的伤痕。但是,它的战斗能力并没有因此而削弱一分,它的凶猛敏捷一如前往。 斯基特和尼格性格很好,对它友善极了,而且是桑顿的狗。但是,其他的陌生狗接近巴克后,无论对方多么勇敢,它们很快地就认识到巴克是惹不起的。 它心里牵挂的只有桑顿一个人,有时也有路过此地的人会赞扬它,或抚摩它一下。但是,它对那些人都非常冷漠,而遇上过分热情的人时,它就立刻站起身,掉头走开。 有一天,两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来到他们的营地。巴克开始根本不去理他们,直到发现桑顿和他们亲热地交谈。这两人就是来接桑顿的汉斯和彼得,他们带着桑顿和他的三只狗,一起离开白河河口走向道生。 (节选自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桑顿在脚伤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依然挺身救下布克,使之恢复如初,这说明桑顿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B. 桑顿把布克当孩子般看待,尽管他对布克表达疼爱的方式比较粗鲁,但布克并不介意,反而感到新鲜和有趣,对桑顿有一种依恋感。 C. 布克担心桑顿会离开它,晚上睡觉经常做噩梦,这是布克以前的痛苦经理给它造成的伤害,同时也体现了布克对桑顿的深厚感情。 D. 文章虽是节选,但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朴实自然,在平铺直叙中表现出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凸显了人类的伟大。 5. 小说中布克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说明。 6. 小说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布克对桑顿的爱?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懂得感恩,爱护主人,对主人忠诚,情感含蓄。②凶猛敏捷,比较独立,富有野性。 6. (1)对比。①布克现在跟桑顿一起生活与原来和法官一家生活的对比。②布克对跟桑顿爱的含蓄与斯基特和尼格对桑顿爱的直接的对比。③布克对其他人态度的冷漠与它对桑顿态度的热忱的对比。 (2)细节描写。①神态上,以崇拜的眼神长时间望着桑顿。②心里上,担心桑顿有天会离开自己,寒夜中跑到桑顿的木棚旁静静地站着。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项,“凸显了人类的伟大”不恰当,曲解了原文的主旨。 点睛: 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事物的形象。通过文本阅读,知道小说中布克是一条猎狗,桑顿挺身救了它的一命,它感受到桑顿对它的爱,与以往其他的主人不同,所以它也爱护桑顿,对桑顿忠诚。通过与其它的狗相比,布克凶猛敏捷,比较独立,富有野性,因为其他的陌生狗接近巴克后,无论对方多么勇敢,它们很快地就认识到巴克是惹不起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后,整合概括即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3月初,江苏南京、徐州等多地接连出现文保建筑因轨道交通或其他工程建设而被迫“平移”的情况。其中,徐州一座民国建筑、市级文保单位“同和裕银号旧址”因修建轨道交通,将被“平移”到240米外的新址。无独有偶,南京的两座民国建筑一一北京西路57号和天目路32号也将被“平移”,挪出空间是为了建造地下停车库。移动中的南京市北京西路57号建筑,右侧后方为等待移动的天目路32号。可以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文物与工程建设的紧张关系越来越激烈,文物为工程“让道”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主席沈健提出建议,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比如重大路桥隧、地铁、房地产开发、城市综合体建设等,在规划建设前期、竣工验收后,都应进行文化影响评估。他认为,减少和降低重大项目对城市文脉的阻隔或破坏,最大限度降低对城市文化的冲击,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底线,也是开展重大项目文化影响评估的重要起因。 据介绍,文化影响评估是指对这些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文化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减少不良文化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而在具体措施上,沈健提出了五点建议,包括成立开展重大项目文化影响评估的专门机构、制订出台有关文化影响评估工作的规范文件和准确界定开展文化影响评估工作的重点等。 (摘编自2016年3月9日“澎湃新闻网”文章) 材料二: 史无前例的上海玉佛寺大雄宝殿平移工程将于明日正式启动,大殿将借助现代平移技术向北位移30.66米,到位后顶升1.05米,内部佛像及文物也将同步完成平移。得知消息后,凤凰佛教小编迅速飞赴上海玉佛寺,“捉拿”了负责该工程的总工程师李亚明与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蓝戊己,一番“严刑拷打”之后,这两位“仁兄”终于开口说话。大雄宝殿建成于1918-1928年间,是上海市优秀的历史建筑和区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城市的发展建设,玉佛寺存在内部地势变低、内部场地拥挤、房屋年久失修等诸多安全隐患问题,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为消除这些公共安全隐患,需对玉佛寺进行整治、改造、修缮。大雄宝殿的移位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摘编自2017年9月1日“凤凰佛教网”文章) 材料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妲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问题上,需要研究最佳方案。“平移法”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情况是将城市中的历史环境整个保护下来。 郭黛妲说:“城市建设中应该很好地把历史的环境和文物都保存下来,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的最好办法就是原址不动。周围的新建房屋最好能与这些文物建筑‘和谐相处’。如果城市规划加宽了道路,也可以考虑将文物建筑作为道路中间的景观绕行。” 郭黛妲表示,政府和开发商在作规划的时候,对“是否要平移文物建筑”这个问题要慎重。“可选项还是有很多的,比如让它作为城市景观保留下来,或者与新建建筑融为一体。如果能按这两种方案操作,最好还是不要平移。”郭黛姬希望开发商用平移的费用来改造文物建筑所在地块的景观。“可以将文物建筑变为中心的景点,周围加上绿化和其他景观。”郭黛姬建议。同时,她还认为,在文物建筑保护问题上,政府有责任出面向开发商提出要求。“政府应该要求开发商将房子保存在原位。当然如果方案做得好的话,古建筑还可以进行再利用,可以通过新的功能调整带来经济效益。” 不过,如果这些都做不到,而采取平移的办法,也不是没有这种先例。“虽然最好的方法还是将历史环境和历史地点保存下来,但历史上平移的案例也是有的。比如天安门前的华表都是平移过的,原来并不在现在的位置。”郭黛妲说。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廖含文的看法是:“平行移动文物建筑虽然可行,但第一成本高,第二不是对所有的结构都适用,第三破坏了原有的城市街区形态和空间,其实也是损失,但起码保存了建筑物本身,属于异地复建的方法。道路绕行是更经济、简单的办法。” (摘编自2016年3月21日《中国科学报》) 7.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使得文物建筑与工程建设的矛盾愈加突出,文物“让道”凸显出城市建设规划的不足和文物处境的尴尬。 B. 相较于一些文物建筑被强拆,文物建筑的让道、平移要良心多了,但如何让文物当下的生存避免尴尬,值得当地政府深入思考。 C. 玉佛寺大雄宝殿平移工程的启动,再次证明了城市发展建设对文物建筑的挤压;但玉佛寺建筑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也需改造、修缮。 D. 沈健认为,为减少、降低重大项目对城市文脉的阻隔或破坏,开展文化影响评估,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底线。 8.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文化影响评估首先要对规划建设项目造成的文化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然后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这离不开当地政府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B. 诸如南京、徐州、上海等地诸多文物建筑的让道,既属于城建部门的无奈之举,也是城建规划中对文物建筑更好考量、保护缺失的体现。 C. 城建过程中,如何使文物建筑的原址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相融发展,政府和开发商在作规划时应当有所作为,体现出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D. 清华教授郭黛妲反对文物保护中的“平移法”,认为保护文物在城市中的整个历史环境才是最好的,这与沈健“文化影响评估”的观点有相合之处。 E. 廖含文认为文物保护中“平移法”不是最佳选择,成本高且不适用于所有结构,维持文物周围生态,采用道路绕行的方法,更为可行。 9. 在城建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相关文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CE 9. ①政府相关部门和开发商要科学规划城市的建设、发展,增强对文物的有效保护。②开展文化影响评估,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③城市建设应该尽可能把历史的环境和文物都保存下来,让我们为一个跟环境和谐相处。④针对具体情况,可采用道路绕行等其他更好的办法,而非必须采用“平移法”。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D项,混淆内容。“开展文化影响评估”不属于“底线内容”,“底线内容”是开展“文化影响评估”的重要起因,“最大限度降低对城市文化的冲击”是底线。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离不开当地政府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表述有误,“各个部门”夸大了。B项,“属于城建部门的无奈之举”错误。D项,“清华教授郭黛姮反对文物保护中的‘平移法’”表述有误,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反对,在其他方法都做不到的情况下,也认可“平移法”。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材料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题目问“在城建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相关文物”,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答时要带着问题到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如材料一中“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比如……都应进行文化影响评估。”“成立开展重大项目文化影响评估的专门机构、制订出台有关文化影响评估工作的规范文件,和准确界定开展文化影响评估工作的重点等。”材料三中“‘平移法’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情况是将城市中的历史环境整个保护下来。”“周围的新建房屋最好能与这些文物建筑‘和谐相处’。”筛选完相关的信息后,再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注意筛选信息内容要全面,概括内容要简洁。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李端,赵州人,嘉祐之侄也少时居庐山,依皎然读书,意况清虚,酷慕禅侣。大历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以清赢多病,辞官,居终南山草堂寺。未几,起为杭州司马。牒诉敲扑,心甚厌之。买田园在虎丘下。为耽深癖,泉石少幽,移家来隐衡山,自号 “衡岳幽人”。弹琴读《易》,登高望远,神意泊然。初无宦情,怀箕、颍之志①。尝曰:“余少尚神仙,且未能去。友人畅当以禅门见导,余心知必是,未得其门。”诗更高雅,于才子中,名响铮铮。与处士京兆柳中庸、大理评事张芬友善唱酬。初来长安诗名大振时令公子郭暧尚升平公主贤明有才延纳俊士端等皆在馆中暧尝进官大宴酒酣主属端赋诗顷刻而就曰:“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熏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主甚喜,一座赏叹。钱起日:“此必端宿制,请以起姓为韵。”端立献一章日:“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今朝都尉如相顾,愿脱长裾逐少年。”作者惊伏。主厚赐金帛,终身以荣。其工捷类此。集三卷,今传于世。 (节选自《唐才子传·李端》) (二) 端,赵州人。始,郭暧尚升平公主,主贤明有才思,尤招纳士,故端等多从暧游。暧尝进官,大集客,端赋诗最工,钱起日:“素为之,请赋起姓。”端立献一章,又工于前,客乃服,主赐帛百。后移疾江南,终杭州司马。 (节选自《新唐书·文艺列传下》) 【注】①箕、颍:即箕山和颍水。相传尧时,贤者许由曾隐居箕山之下,颍水之阳。后因以“箕颍”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来长安/诗名大振时/令公子郭暖/尚升平公主/贤明有才/延纳俊士端等/皆在馆中/暧尝进官/大宴/酒酣/主属端赋诗/顷刻而就/ B. 初来长安/诗名大振/时令公子郭暖尚升平/公主贤明/有才延纳俊士/端等皆在馆中/暧尝进官/大宴/酒酣/主属端赋诗/顷刻而就/ C. 初来长安/诗名大振/时令公子郭暧尚升平公主/贤明有才/延纳俊士/端等皆在馆中/暧尝进官/大宴/酒酣/主属端赋诗/顷刻而就/ D. 初来长安/诗名大振时/令公子郭暖/尚升平公主贤明/有才延纳俊士/端等皆在馆中/暧尝进官/大宴/酒酣/主属端/赋诗顷刻而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进士及第,隋唐指考中进士,明清指殿试的前三名。 B. 自号,指古人除了名、字之外另起的自称,以彰显自己的情志,文中的“衡岳幽人”即表现了主人公的隐逸之情。 C. 宿制,即现在的“宿构”,指预先创作好的诗文等作品,与即兴作诗(文)相对。文中指前一晚创作好的诗歌。 D. 移疾,义同移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与《唐才子传》中“以清赢多病,辞官”同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端居于名山,追求清净虚无。他跟随皎然读书,仰慕僧侣。尽管后来被授予校书郎,但他辞官后住在终南山草堂寺,此二事可见佛、道思想对其影响之深。 B. 李端隐居田园,慕幽之情颇深。他被起用后,因不喜为官之事,在虎丘山下购买田园,因觉此地不够幽深,故移家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在此弹琴读书。 C. 李端少尚修仙,后受引导学禅。他初无做官之意,心怀隐逸之志,崇尚修仙,却未能前去;后朋友畅当以佛学引导,知人生追求必然如此,苦于不得法门。 D. 李端诗调高雅,才思敏捷出众。他和柳中庸、张芬交往密切,常唱和。《唐才子传》和《新唐书》均提到李端依钱起要求,以姓作诗立就一事,可见其诗才之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起为杭州司马。牒诉敲扑,心甚厌之。 (2)作者惊伏。主厚赐金帛,终身以荣。其工捷类此。 【答案】10. C 11. C 12. A 13. (1)不久,又被启用任杭州司马。整天面对诉讼用刑,他心中十分厌倦。(关键词“起”“牒诉”“敲扑”) (2)在场作诗的人们既惊讶又佩服,公主赏给他很多黄金和绸缎,李端终身以此为荣。他做诗就是像这样又精美又迅速。(关键词“作者”“惊伏”“工捷”)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李端当初来长安时,诗名大振高。当时郭令公的儿子郭暧娶升平公主为妻,郭暧贤明有才,招揽了不少杰出的文士,李端等人都在他的门下。郭暧曾有一次升了官,举行盛大宴会,在酒喝得酣畅之时,公主嘱咐李端作诗,不一会儿李端诗成。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长安”“郭暧”“升平公主”等即可作出判断。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C项,“宿制”与现在常说的“宿构”有区别;“前一晚创作好”有错误,此处应为“事先准备好的”意思。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此二事可见佛、道思想对其影响之深”表述有误,从全文看,李端深受佛道思想影响,但此处不能体现道家思想影响,只体现出了佛家思想的影响。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起”,被启用;“牒诉”,诉讼;“敲扑”用刑。第二句得分点:“作者”,作诗的人们;“惊伏”,既惊讶又佩服;“工捷”,又精美又迅速。 参考译文 (一) 李端,赵州人,他是李嘉祐的侄儿。李端少年时住在庐山,跟随皎然读书,得佛家清静虚无的要旨,对僧人极为敬仰。大历五年,他登进士第,授职秘书省校书郎。李端因为自己瘦弱多病,就辞去官职,住在终南山草堂寺。不久,又被启用任杭州司马。整天面对诉讼用刑,他心中十分厌倦。于是在虎丘山下购置了田园。因为他深深的沉溺于以往的癖好中,觉得此地溪泉山丘不够深幽,就搬家到南岳衡山隐居,自称“衡岳幽人”。在这里他弹琴,读《周易》,登上高山眺望远方,神情意态恬静安详。当初李端并没有做官的欲望,他向往隐士生活。曾说:“我少年崇尚修仙学道,暂时未得前去。朋友畅当就用佛门来引导我,我心知必然如此,只是未得其门而入。”李端的诗高雅,在“大历十才子”中名声响亮。他和处士京兆人柳中庸、大理评事江东人张芬交往密切,相部互以诗赠答。李端当初来长安时,诗名大振高。当时郭令公的儿子郭暧娶升平公主为妻,郭暧贤明有才,招揽了不少杰出的文士,李端等人都在他的门下。郭暧曾有一次升了官,举行盛大宴会,在酒喝得酣畅之时,公主嘱咐李端作诗,不一会儿李端诗成,写道:“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传侯。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熏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公主十分高兴,在座的人都赞赏感叹。钱起说道:“这首诗一定是李端事先准备好的,现在请用我的姓作韵脚再作一首。”李端立即又献上一首,写道:“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今朝都尉如相顾,愿脱长裾逐少年。”在场作诗的人们既惊讶又佩服。公主赏给他很多黄金和绸缎,李端终身以此为荣。他作诗就是像这样又精美又迅速。李端有诗集三卷,流传至今。 (二) 李端,赵州人。当初,郭暧娶升平公主为妻,郭暧贤明有才,多招纳杰出的文士,因此李端多跟从郭暧交游。郭暧曾经升职,举行盛大宴会,李端赋诗最为精工,钱起说:“肯定是平时作好的,请以我的姓‘钱’为韵赋诗。”李端立即献上一首,比之前的更为工整,宾客于是十分佩服,郭暧赏赐了他很多丝帛。后因病转到江南,官位终于杭州司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月 李商隐 楼上与池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妲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14. 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的首联通过写月的光照之地——楼上与池边,表达出诗人对月色的难忘与怜爱之情。 B. 诗的第三句中“最明”一词,既表现了月光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也说明了这是一轮圆月。 C. 诗的第四句写“簟卷”生凉,表明秋季到了,与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诗的第七句中“姮娥”即“嫦娥”,写嫦娥不施粉黛,直接表现出秋月超凡脱俗的天然之美。 E. 本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月亮及月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又借月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凄苦之情雕饰。 15. 本诗颈联是写景的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DE 15. ①以动写静。上句“流”字写出月光如水;“水花急”,如何“急”,不仅看,更是听,以声写静。②比拟手法,情趣横生。下句一个“吐”字,写出了月破云出的惊艳,朵朵云彩更加鲜丽,让人惊羡。③强化了作者对月亮的难忘、怜爱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D“直接表现”错,应是含蓄而生动地表现月亮的天然之美。E“又借月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凄苦之情”表述不当,主要是表达对月及月色的怜爱,对秋月皎洁的欣赏、陶醉之情。 点睛:诗词5选2 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常见,相对与诗歌的简答题要简单一些,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诗颈联“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上句“流”字写出月光如水;“水花急”,如何“急”,不仅看,更是听,以声写静。下句一个“吐”字,写出了月破云出的惊艳,朵朵云彩更加鲜丽,运用了比拟手法。颈联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难忘、怜爱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虽然宋荣子能看淡赞誉和诽谤,还能“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不在世间追求什么,但庄子认为他的境界还是不够逍遥。 (2)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借口地位、官位而不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___________ ”一句写出了草率北伐的惨痛下场,告诫统治者要汲取教训,不可鲁莽行事。 【答案】 (1). 定乎内外之分 (2). 辩护荣辱之境 (3). 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辩”“谀”“赢”“仓皇”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临近高考,时间紧张,请同学们务必息交绝游,珍惜时间,安心学习,争取在高考中一举夺魁。 ②歌唱家蒋大为老师演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骏马奔驰保边疆》等歌曲,悦耳动听,感染力极强,可谓响遏行云。 ③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面对沉迷于电游、手游的同学,要善于引导教育,不可不为已甚。 ④如今大学校园里有不少学生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真的是朝不虑夕。 ⑤8月底9月初的开学季,绿叶渐黄,黄叶渐落,玉簟生凉,昼夜温差渐大,看来七月流火的时节到了。 ⑥同学之间相处久了,难免出现摩擦,当一方怒火藏胸时,另一方应该假以辞色 ,以免造成更大的冲突。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④ D. ③⑤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息交绝游:停止各种郊游活动。指不问世事,过隐居生活。不合语境; 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高亢嘹亮; 不为已甚:不要做的太过分。已甚,过分的意思。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不合语境;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或境况窘迫,此处不合语境,望文生义; 七月流火:火,星座名,即星宿,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指夏去秋来,寒天将至; 假以辞色: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的对待。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今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的《大国外交》《巡视利剑》《辉煌中国》等政论专题片,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B. 10月15日,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通过了测产要求,平均亩产1149公斤,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C.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不仅削弱了学校教育成果,也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更伤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D. “十九大”坚决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偷换主语,将最后一个分句改为“展示了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C项,语序不当,中间各分句应改为“不仅伤害了学生身心健康,也削弱了学校教育成果,更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D项,成分残缺,“打好”后没有对应的宾语中心词,在“污染防治”后加“的攻坚战”。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多谢贤弟对愚兄的关照,他日若有用得到愚兄的地方,定当鼎力相助。 B. 恩师已退休多年,弟子万分垂念,虽不常见面,但常以恩师教会鞭策自己。 C. 今日登门请教您事务繁忙,难以抽出时间,现留下拙作,诚请惠存 D. 家父光临商场时,拾到一个皮包,内含人民币若干,请失主尽快认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得体。A项,“鼎力相助”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B项,“垂念”是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D项,“光临”是敬辞,敬称他人、宾客的来访。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平衡状态,①_____________。但很多人却滥用益生菌奶品,这不仅对调节肠胃功能没什么作用,②_____________,因为过多服用此类奶品可能会产生益生菌依赖症,专家建议③____________,蔬菜和粗粮在肠道中能转化为乳果糖,促进正常菌群的稳定生长。 【答案】 (1). 无需增加益生菌 (2). 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3). 调节肠胃应多吃蔬菜和粗粮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①与后面“但很多人却滥用益生菌奶品”构成转折关系;②与前面“这不仅对调节肠胃功能没什么作用”构成递进关系,还有注意关联词“不仅……还……”的搭配;③根据后面语境进行推断即可。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某省示范性高中2016年高考夺得了“省理科状元校”的桂冠,知名度有了较大的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可见,考出省状元必然会带来办学水平的提升。而办学水平的提升,就肯定会考出更多的省市状元;只要能考出更多的省市状元,学校就一定能在升学率上遥遥领先。 ①不是考出省状元就一定会带来办学水平的提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是办学水平的提升就一定会考出更多的省市状元 (2). 不是考出更多的省市状元,学校就一定能在升学率上遥遥领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题目要求参照①“不是考出省状元就一定会带来办学水平的提升”的逻辑方式,找出另外两处推断问题。既然是推断问题,就是推断不合理之处,做题时就要注意文段中推理之处,看其是否恰当即可。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汪国真在散文《我喜欢出发》中这样写道:“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清,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为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阎肃作词)这样唱道:“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上面三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喜欢出发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解析】试题分析:首先要读懂材。原材料有三段,第一段强调过去的已然过去,不必流连,否则绊住双脚,失去未来。这从反面说明,我们必须学会舍弃流连,重新出发,才能赢得未来。第二段意在说明,人生遭际,坎坷实多,只有出发,才知道路在脚下,才能赢得人生的圆满!第三段使用毛泽东的名句,意在说明,重装出发,从头攀越,任何艰难险阻都会克服,表现了重新出发的超凡自信。 参考立意:①人生何必流连,出发自铸精彩;②路在脚下,出发功成;③斗罢艰险又出发,路在脚下何须怕;④雄关如铁,从头越之;⑤不流连不避险,出发彰显灿烂。 如有其他立意,言之成理亦可。 点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