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演练:第五单元第20课六国论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 20 课 六国论 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战国七雄参与激烈的角逐,最 后却是秦国一枝独秀,脱颖而出,最终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度。其中奥 秘,后人众说纷纭。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文学史历来以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来高赞苏氏三人,那么我们就 放慢脚步,慢慢欣赏一篇关于分析六国灭亡原因的佳作——苏洵的《六 国论》。 美字体 六 国 破 灭 , 弊 在 赂 秦 。 六 国 论 赏美文 三苏祠 穿过一段又一段悠长悠长的林阴小街,透过浓密的行道树叶,远远地就能瞥见一 角角朱檐灰瓦;街面上,铁青的石板早已被行人匆匆的脚步磨得幽光微现。 顺着那道翠竹掩映下的红墙信步而前,不知不觉地来到一道褐色的大宅门下。土 漆斑驳的大宅门啊,她默默无言地伫立在古榕叶下,俨然一位日夜守候游子的苍苍慈 母。跨进大门的那一刻,我顿时觉得思绪联翩,多到无穷,一会儿又延伸错杂,无法 梳理,只得让它交错重叠,直到纷乱如麻。 我为什么就来了?我到底需要些什么?我又能够得到些什么?而这处古老的院 落,她又能够给我们些什么? 漫步于翠竹幽径丛林画亭之间,眼前晃动的却是一页又一页微微泛黄的篇章,脑 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一幅幅朦胧的画面:那是严父慈母前乖巧的懵懂少年,还是堂上才 高气正的翩翩学士?是神游赤壁的旷达东坡,还是伫立崖边的怅然老叟?你的月,是 温婉如玉的爱妻,还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明月映照下,是令人悲痛欲绝的茫茫松林, 还是让人无限神往的虚无? 你们从幽僻的蜀地蹒跚而来,是怎样,一下子就辉映了整个神州?你们在漫漫历 史的那头,如同幽暗的天际的那头,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千百年不落的明月。从此, 历尽艰辛的游子常会从中找到一丝温馨的曙光,起起落落的宦者总能从中看到一份不 灭的希望。 于是,尽管再结实的木墙瓦屋也难敌千年的风雨,而千年的三苏祠却安然屹立。 物换星移,即使岁月的狂风吹皱了脸颊,吹弯了脊背,吹得生灵涂炭,吹散了木架泥 瓦,却吹不暗那一轮悬挂天际的月。 众人相拥的三苏祠不老,愁煞了风雨。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率.赂秦耶(shuài) 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 解析:A 项,“赂”应读 lù。B 项,“暴”应读 pù。D 项,“ 为” 应读为 wéi。 答案:C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解析:A 项,“事”“礼”都是名词作动词;B 项,完:形容词作 动词;D 项,却:使动用法。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存亡..之理 ③可谓智力..孤危 ④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⑥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 A.①③ B.②③ C.②⑥ D.④⑥ 解析:①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③智力: 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 等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其实:古义,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 际情况。⑤故事: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 的事情。 答案:C 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A 项,状语后置句;B、C、D 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A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双方还没有交战,而强弱、胜负已分得清清楚楚 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 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 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 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 宰相..不得已,臵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 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 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 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 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 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 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 《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 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 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 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 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 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 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 《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 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 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 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 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解析: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 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答案: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而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 论文章考察应试者水平,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B.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各朝代所对应的官名有 所不同,可不受君主限制,具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 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 注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词语的意义、史实等。 解析:宰相秉承君主旨意处理全国政务。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参加制举考试,文章言词激切。苏辙在制举考试的策论文 章中,因为激切地谈论朝廷宫禁之事,虽然得到皇帝的理解,但最终 还是被列入下等。 B.苏辙为国为民,劝说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派遣使者 前往各地寻求未收取的财利。人们对此颇有担心,最终选派苏辙去写 信劝说王安石。 C.苏辙体谅士子,建议考试从旧。司马光想要对科举考试加以改 革,但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除稍作变动外,尽量 一切如旧,可是司马光没有听从。 D.苏辙敢于直言,不以谄媚为事。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执政的 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 体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 解析:苏辙写信劝说王安石是出自己意,并不是受众人委派。 答案: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 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范镇感到为难。 (2)苏辙将书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 想要把罪名施加给他。 三、创新语用 10.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在表述上有两处不恰当的地方,请找出并 加以改正。 ①眉山市东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地处岷江中游, 古称眉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②泡菜制作 在东坡当地民间已有大约 1 500 多年的历史。③当年不仅东坡喜食泡 菜,还亲手制作泡菜。古往今来,东坡故里的城乡几乎家家户户都能 制作泡菜。④2006 年,东坡区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 授予“中国泡菜之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②“大约”与“多”重复,删去一处。③“不仅”应放在 “东坡”后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