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五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3页,共8道大题,31道小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试卷第1—12题,以及第17—25题答案一律填涂在机读卡上。机读卡上第13—16题涂“A”。 3.本试卷第13—16题,以及第26—31题答案一律书写在答题纸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第Ⅰ卷 (50分) 一、每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言其史传之成就,“ ”,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 ”性质的加强,和“ ”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材料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其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 战争离不开外交。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刺股”。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师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 1. 对文中加点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别方语雅言 有别于 B. 尚裁剪,重技法 崇尚 C. 非止一箭之进 进步 D. 床笫之私 竹编的床席 2. 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文学 史传 B.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史传 文学 C.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传 文学 D.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文学 史传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殽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均出自此书。 B.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是分别叙述周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八国的记言史书。《勾践灭吴》出自此书。 C.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均出自此书。 D. 《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游侠列传》《鸿门宴》均出自此书。 4. 下列对材料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一大批擅长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这离不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 B. 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充满了血腥与计谋,但其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C. 孙子善于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他倡导的诸多军事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D. 纵横家在外交上往往取得奇效,他们多出身贫贱,意志坚定,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 5.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横线词语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星璀璨 毋庸质疑 精辟(bì) B. 完璧归赵 流芳千古 荟(huì)萃 C. 推崇倍至 朝秦暮楚 血(xiě)腥 D. 出其制胜 俯拾皆是 滑稽(jì) 6.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 ) A. 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 B. 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其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 C. 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D. 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 【答案】1. A 2. C 3. A 4. D 5. B 6.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做此题,考生要有语境意识,应学会把要解释的词语含义带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解释,此题A项中“别”解释为“有别于”,不合语境,因把这个解释带到句中理解,解释不通;然后结合语境,“不别方语雅言”前后句分别是“《尚书》记言直录”“亦不加裁剪;”,据此可以辨别出“别”的意思是“区分”的意思。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同时还考查语境的连贯性。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此题考的是《史记》简介情况以及语境的连贯性,考生可根据瞻前顾后的原则,填出最佳答案,第一个空,根据空后文句“言其史传之成就”可知应填旳内容和史学有关,故填“史家之绝唱”,第二个空,也可据文句“言其文学之成就”,可知所填应是“无韵之离骚”,可排除AB两项,后面的两个空可依据后一文句“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先填“史传”,后填“文学”。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此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组,A项中是“《左转》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 ”表述有误,《左传》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A。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题,需要考生细读原文和选项内容,出题人会改变一些文句的表述方式,有些改变改变了原意,有些并非改变,故需要考生把选项的内容带到原文去细细比较,就会发现表述是否有误,此题D项中“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表述有误,在原文无依据,答题区在材料二最后一个文段,只要考生通读此材料,就会甄别出此项表述之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 A项,“毋庸质疑”应为 “毋庸置疑”,“精辟(bì)”应为 “精辟(pì)”; C项,“推崇倍至”应为 “推崇备至”,“血(xiě)腥”应为 “血(xuè)腥”; D项,“出其制胜”应为 “出奇制胜”,“滑稽(jì)”应为 “滑稽(jī或ji)”。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此题要选出有语病的一项,B项主宾搭配不当,因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军事思想堪称世界第一兵书。”,思想不能是书,故主宾搭配不当。 故选B。 二、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题,完成7~12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B. 失其所与,不知 C.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D.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通假字的题目,辨析通假字,可取本义带入句子中进行解释,解释不通就要考虑是否是通假字。通假字一般有四种情况,①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②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③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④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 A项,“厉”通“砺”, 磨,意思:军队个个扎束停当,兵器磨的雪亮,马喂的饱饱。 B项,“知”通“智”,明智,意思: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 D项,“去”,通弆jǔ,收藏,意思:(苏武)挖掘野鼠、收藏野生果实来充饥。 故选C。 8.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 A. 且贰于楚也 B. 孟尝君怪其疾也 C. 公子从车骑 D. 天雨雪,武卧啮雪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这是一道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设题,考生可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是否活用。所给例句中“美”是意动用法,以……为美,意思:我的认为我美。 A项,“贰”,名词作动词,从属二主,翻译:而且从属楚国却对其怀有二心。 B项,“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翻译:孟尝君感到很奇怪(他的办事速度)。 C项,“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翻译:公子使车马人员跟从。 D项,“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翻译:天下雨雪的时候,苏武爬在地上吃一口雪和着那毛毯上的皮毛一块咽下去,(得以延活,) 故选B。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 A. 寡人不祥 B. 今齐地方千里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做此题,考生要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类型,(1)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2)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3)词义转移,如:“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此外,还有感情色彩的变化,名称的变化等,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A项,“不祥”古义:不详,不谨慎,今义:不吉利,意思:我太不谨慎了。 B项,“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地点,意思: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很,极,特别,意思: 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D项,“观望”,古今同义,置身事外静观事态发展,意思: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 故选D。 10.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驱而之薛 汉亦留之以相当 B. 皆以美于徐公 欲以客往赴秦军 C.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攻赵旦暮且下 D.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以乱治整,不武。吾其还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到(驱车到了薛地)/代词,代指匈奴的使者。 B项,认为/率领(要带着门客同秦军拼命)。 C项,将要/将要(我攻打赵国,一天的时间就可以拿下了)。 D项,难道(况且行军千里,难道有谁不知道吗)/还是。故选C。 11.对下列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状语后置 B.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C. 竖子不足与谋 省略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中常见特殊句式,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式、省略句等,考生要掌握它们的标志,才能辨别出它们是什么句式。 A项,定语后置,使吏召当偿诸民者,意思:派办事人员把百姓当中所有应该还债的人找来。 B项,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意思:晋国,有什么知道满足的呢。 C项,省略句,竖子不足与(之)谋,意思:这小子不能够同(他)谋大事 D项,判断句,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故选A。 12.对下面文言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如果秘密派军而来,郑国就可以占领了 B. 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话)。 C. 距关,毋内诸侯——把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D.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在大庭广众之间,不应有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此题要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A项,如果悄悄的派遣军队过来,(郑国)国都就可以得到了。“国”应为“国都”。 B项,邹忌不相信自己。“不自信”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信自”。 D项,在大庭广众之间去迎接我,(我本)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过”是动词,拜访。 故选C。 阅读《包身工》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窝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开始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地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子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这是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的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13. 文段中,包身工的住宿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用几个词语简要概括。 14. 第3段最后两句写女性包身工害羞的感觉“很迟钝”,如何理解文章中的这些描述? 15. 选择一个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实际表达效果。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答案】13. 狭窄拥挤,嘈杂脏乱,空气污浊,与世隔绝。 14. 这些描述直接反映出包身工们生存处境的艰难,也从心态麻木的角度,间接反映出长期以来包身工遭受到非人折磨的血腥事实。 15. (1)倒装。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包身工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2)反语。“懒虫”,以此来讽刺压迫者的污蔑与狠毒。(3)动词。“冲”,不仅勾勒了包身工的狼狈与恐惧,也写出了穿拷绸衫裤男子的淫威。能就句式、练字、修辞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包身工住宿的环境需要学生从文中筛选重要句子分析,从“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可以提炼出环境特点,从“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地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些内容可以分析起床的表现,住居环境逼仄、肮脏、空气污浊、暗无天日等特点总结。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归纳文章要点,把握文章文意;最后,按照题干要求答题,整理提取有效信息;第3段最后两句写女性包身工害羞的感觉“很迟钝”,这样的直接描写实际上表现包身工的身心长期备受摧残,长此以往,精神麻木迟钝,间接的表现包身工长期以来收到的非人的折磨。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分析这一句需要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等方面选择要点进行准确分析即可,要侧重于对包身工悲苦命运的把握。 从句式表达上,此句式是倒装句式,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所要干的事情的短语放到主语前面,突出包身工当时的紧张和慌乱,,更加突出表现了他们长期被奴役、被剥削的惨状。 从用词上,此句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冲”,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包身工不顾后果的行为是因为他们长期处在恐惧的环境当中,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压迫者对他们的压迫是长期而残酷的。 从修辞上,此句式运用了“反语”, 句中的“懒虫”,是压迫者对包身工的称呼,作者以此来讽刺压迫者对包身工的诬蔑和压榨。 四、默写。共10分。 16.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 (1)群臣吏民,_______,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受下赏。 (2)___________,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皆叛之。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如今人方为刀俎,__________,何辞为? (5)“今吾且死,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 (6)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功之有哉? 【答案】 (1).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 闻寡人之耳者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 越国以鄙远 (5). 杀人如不能举 (6). 刑人如恐不胜 (7). 大礼不辞小让 (8). 我鱼肉 (9).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10). 譬若以肉投馁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以及文化常识掌握情况。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容易漏掉一些虚词的书写,如“者”、“而”、“以”等,难写的文句有: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譬若以肉投馁虎。考生要在平时的强化书写中反复书写。 第Ⅱ卷(50分) 五、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仪凤中,诣阙上书,授下邽主簿。累转监察御史。时蛮首反叛,诏怀古往招辑之。怀古申明赏罚,贼徒归附者日以千数,乃俘其魁首,处其居人而还。蛮夷荷恩,立碑颂德。时恒州鹿泉寺僧净满为弟子所谋,密画女人居高楼,仍作净满引弓而射之,藏于经笥。已而诣阙上言僧咒诅,大逆不道。则天命怀古按问诛之。怀古究其辞状,释净满以闻,则天大怒,怀古奏曰:“陛下法无亲疏,当与天下画一。岂使臣诛无辜之人,以希圣旨。向使净满有不臣之状,臣复何颜能宽之乎?臣今慎守平典,虽死无恨也。”则天意乃解。 圣历中,阎知微充使往突厥,怀古监其军。至虏庭,默啜①立知微为南面可汗。将授怀古伪职,怀古不从,将杀之,怀古抗辞曰:“宁守忠以就死,不毁节以求生,请就斩,所不避也。”乃禁锢随军,因挺身奔窜以归。 时始安② 贼欧阳倩拥徒数万,剽陷州县。授怀古桂州都督。才及岭,飞书招诱,示以祸福,贼徒迎降,自陈为吏人侵逼,乃举兵耳。怀古知其诚恳,乃轻骑以赴之,左右曰:“夷獠难亲,未可信也。”怀古曰:“吾仗忠信,可通于神明,况于人乎!”因造其营以慰谕之。群贼喜悦,归其所掠财货,纳于公府。诸洞酋长素持两端者,尽来款附,岭外悉定。 复历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所在为人吏所慕。神龙中,迁左羽林大将军,行未达都,复授并州长史。吏人闻怀古还,老幼相携,郊野欢迎。时崔宣道代怀古为并州,下车③而罢,出郊以候怀古。怀古恐伤宣道之意,命官吏驱逐出迎之人,而百姓奔赴愈众,其为人所思如此。 [注释]①默啜:突厥首领名。②始安:地名,今广西桂林。③下车:官吏初到任。 17.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蛮夷荷恩 荷:承受 B. 以希圣旨 希:迎合 C. 因造其营以慰谕之 造:修建 D. 时崔宣道代怀古为并州 为:治理 18.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处其居人而还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B. 则天意乃解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C. 不毁节以求生 具告以事 D. 时恒州鹿泉寺僧净满为弟子所谋 君为我呼入 19. 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僧净满为弟子所谋,(弟子)密画女人居高楼 B. 乃禁锢(怀古)随军 C. (朝廷)授怀古桂州都督 D. 下车而罢,(百姓)出郊以候怀古 20. 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明裴怀古坚持正义的一项是( ) ①怀古申明赏罚,贼徒归附者日以千数 ②怀古究其辞状,释净满以闻 ③臣今慎守平典,虽死无恨也 ④请就斩,所不避也 ⑤飞书招诱,示以祸福 ⑥怀古恐伤宣道之意,命官吏驱逐出迎之人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①⑤⑥ 21. 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怀古审理案件,宁可触怒女皇武则天,也不违反法律使无辜者蒙冤。 B. 裴怀古不惧被杀拒绝担任突厥伪职,后脱身逃回朝廷。 C. 由于裴怀古采取正确措施妥善处理反叛之事,岭外安定。 D. 崔宣道治政不佳被罢官,百姓拥戴裴怀古。 【答案】17. C 18. B 19. D 20. B 21.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C.项“造”,到,意思:于是亲身到他们营寨安抚晓喻。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此题要求考生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意思:当时恒州鹿泉寺有个和尚净满被他的徒弟怂恿/今天有人立了大功你却打击他 副词,才;意思:武后的怒气才消除了/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意思:不变节求生/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 被动句式的标志,被/介词,替;意思:当时恒州鹿泉寺有个和尚净满被他的徒弟怂恿/你帮我把他请进来。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是对特殊句式的考查,也是对文章内容的考查,此题让考生选出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考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去辨析补充成分是否正确,在文言句式中,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此题D项“下车而罢,出郊以候怀古”出现在文章结尾处,根据此文句的前后语境,“(崔宣道)下车而罢,(崔宣道)出郊以候怀古,意思是:当时崔宣道代他为并州长史,刚到任就免职,也到野外等着。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也是对传主性格的考查,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标注传主在某年某月干了什么事情,担任什么官职,然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传主的性格特点,选择题可通过排除法,选出最佳选项,①写他申明赏罚条例,突出他为了安抚招降而采取的策略,⑤担任桂州都督招慰讨击使,还没过五岭,预先用公文说明祸福,侧重于他招降的业绩,⑥裴怀古担心让崔宣道感到难堪,就派人赶迎接他的人回去,侧重于他善解人意的性格。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D项“崔宣道治政不佳被罢官”表述有误,崔宣道代裴怀古治理并州,由于朝廷又任命裴怀古任并州长史,所以崔宣道刚到任就免官了,原文并没有说崔宣道是治政不佳被免官,此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点睛】裴怀古是寿州寿春县人。仪凤年间,上书给朝廷,补授下邽县主簿,接连升监察御史。姚州、巂州的少数民族首领反叛,皇上下命裴怀古前往安抚招降他们。他申明赏罚条例,归降的反叛者每天以千来计算,不久俘虏了叛军首领,于是平定了南方。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和汉族人为他立碑记下他的功劳。当时恒州鹿泉寺有个和尚净满被他的徒弟怂恿,暗地里画了一个女人住在高楼里,被净满开弓的射杀,藏在经笥里。不久,又到宫里上奏净满咒诅皇上(武则天),说净满大逆不道。武则天下令裴怀古查究这事,杀了这和尚。裴怀古查出他的冤情,向武则天申诉,武则天不听,裴怀古于是说:“陛下的法令不应该分亲疏,对天下所有的人是一样的,难道要让我杀死无辜的人来迎合圣上的旨意吗?如果净满有反叛的情况,我有什么理由来宽恕他呢?我现在谨慎守护公正的法律典,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武后的怒气才消除了。 圣历年间,阎知微出使突阙的时候,怀古做了他的监军。到了突厥殿廷,突阙首领墨啜胁迫阎知微要作可汗,准备封裴怀古作伪官,裴怀古不接受,墨啜要杀他,他抗争道:“宁愿坚守忠诚而死,不变节求生,我请求去死,决不回避。”于是就被囚禁在军中,冒死趁机逃亡,回到并州。 当时始安县叛贼欧阳倩拥部众数万,抢掠州县。(朝廷)让裴怀古担任桂州都督招慰讨击使,还没过五岭,预先用公文说明祸福,贼寇前来投降,他们陈述是被官吏逼得造反。裴怀古知道他们是诚恳的,于是轻装前往。手下有官员说:“夷人难以亲近,不可亲信他们。”裴怀古回答说:“依仗忠诚守信可与神明相通,何况是人呢?”于是亲身到他们营寨安抚晓喻,欧阳倩等人大为高兴,全部归还了所掠夺的东西归还公府。各路酋长平时持两端观望的,全都归附他,五岭以南就平定了。 又历任过相州刺史,转任并州大都督长史,所至之处官民爱戴。神龙年间,朝廷召他为左羽林大将军,还未到任,又任命他做并州长使。官吏百姓知道他回来了,扶老携幼出城到郊外迎接他。当时崔宣道代他为并州长史,刚到任就免职,也到野外等着。裴怀古担心让崔宣道感到难堪,就派人赶迎接他的人回去,可是来迎接的人就更多了,他被百姓思慕就如此。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②调,心字香③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地名。②银字笙:作者家乡的一种乐器。笙管上刻有表示音调的银字。③心字香:作者家乡一种常见的熏香名,据说是因香成心字形。 22.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片春愁待酒浇”中“待酒浇”,言其愁绪之浓,急欲要借酒消愁。 B.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是写舟过吴江时的情景,呼应首句的“春愁”。 C. “飘飘”“萧萧”句烘托了凄清、伤悲气氛,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 D. 词末一“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岁月无情的感慨。 23.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下面对这句词妙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此句是作者询问船上游客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家和家人团聚。 B.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想象回家后温馨、充满情趣的生活。 C. 此句表达了一种倦游思归的情感。 D. 同时反衬了自己漂泊生活的孤独凄苦。 【答案】22. C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 C项,“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错误,“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意思是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此处写风雨意在渲染凄凉的氛围。联系全诗作者意在抒发思归的愁绪,“仕途不得志的苦恼”于文无据。 故选C项。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评价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找到诗句的特殊之处,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注意把握诗句的丰富内涵。“何日归家洗客袍?”运过自问的方式,抒发了作者的思归之情;“何日”“洗客袍”表明作者长时间在外,生活漂泊,辛苦劳顿,抒发了渴望回家的急切心情。通过写“笙”和“香”这类居家事物,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既温馨又温暖,表达作者对在外漂泊生活的厌倦之情,更显对家的渴望。A项中“此句是作者询问船上游客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表述有误,是作者以自问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思归之情。 故选A。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① 陆游 归梦寄吴樯②,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是他在舟中所作。②吴樯,归吴的船只。 2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第一、二句写作者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尚远。 B. 上片写到作者船抵武昌,系缆洲边,看见了日思夜想的那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 C. 上片最后一句,一个“认”字,便能看出此行是归途重游,因为有前游印象,所以可以对照辨认。 D. 词的最后三句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与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句,有相似之处。 25. 陆游在蜀地时,在自己的诗词中多次提到“吴樯”,表现了他归心之急。下列诗句中不是表现作者思归之情的诗句是 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B.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夜闻笛》 C.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D.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26.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语意丰厚,有人考证这源于杜甫作于安史之乱后的《得舍弟消息》中的“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请结合以上内容,简要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 【答案】24. B 25. D 26. 相同点:①都有思乡之情。②都有他乡与故乡的对比。不同点:①杜甫说的是故乡遭乱,欲归不得,不如他乡暂得安身;是对已然之事的比较。②陆游说的是久别回乡,交旧多死亡离散的变化,怕比客地还会引起更大的寂寞和伤感;是对未来之事的顾虑。 【解析】 【2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上片写到作者船抵武昌,系缆洲边,看见了……”理解错误,这里应该是作者设想中的情景。 故选B。 【25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写自己离开故乡,表达了怀念惜别之情,并不是写思归的。 故选D。 【26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抓住“却恐他乡胜故乡”中的“恐”就可品味出作者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想迫切回到故乡,另一方面又担心因离乡久远知己少了,回到故乡会感到凄凉、寂寞。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各题。 残疾人史铁生 多年前,第一次去拜访史铁生。曾经为之做过长久的准备,首先是读过他的好小说,尤其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再是听人叙述他坎坷的经历以及他的为人,然后就与他开始了通信。他的信写得很好,以那种简单明白的语言论及小说的艺术。这一切,都使人对他怀着神圣的想象,觉着自己的凡俗。 其实,在这一切之前,我是见过他一面的。那是1980年,有朋友推他来文学讲习所听课,我们还握了手。但印象是模糊的,觉着似乎是一个腼腆的青年。 那次去看他,是到国子监的路上,已经到了雍和宫大街,要躲过史铁生,就躲不过去了似的。否则,还是要推迟。因为这个见面是那么重大,叫人觉得有着遥远的距离,总也走不近,总也做不好准备。现在,却兀自到了眼前,无法回头了。 那天是星期天,他家里人挺多,妹妹妹夫都回来了,在外间做饭,里间是史铁生的房间,生着铁皮的烟囱炉,有着一股日常居家的温暖气氛。他说起上回在讲习所的见面,说我那时候特别瘦。我说那时在北京生活,必须吃大量的面食,我很不习惯。他就说,面食里的饺子还是可以的。然后又说到了北京的大白菜,整整一冬天,主要就是吃它,也是个问题。他说,那么包饺子呢?最后,我们要走,他不让,拉住我们说:别走,今天我们家吃饺子。 就这样,这一次见面,我们基本上在说饺子。当时不觉得,过后想想却觉得意外。因为,像史铁生这样,坐在轮椅上,是有权利说许多高深的哲理,人生的感悟,生命的体验,存在的真谛。他说什么我们都会相信,也会感动,可是,他只是说饺子。 后来,他的家就成了最经常去的地方。他的家和所有的家一样,生活照常进行,你完全不必像歌里唱的那样,“多给一点爱”,你也完全不必有那些戏剧性的想头,以为在那里会得到灵魂的升华等诸如此类的事情。 一切如常,不同的只是,你用脚走路,他用轮子走路。你所以去敲他的门,只是想同他聊天。你所以更喜欢同他聊天,是因为他有好的头脑,以及非常好的天性,这两条都是使人愉快的方面。 要说史铁生教育你,就在这地方,那就是真实。可我们依然不要忘记,史铁生确实是一名截瘫者,他抵达真实的路径要比健康人曲折。许多事情,他是以心智去体验,而不是感官。那么,你就可以了解,史铁生与这个世界所建立起的真实这一层关系的含意,他的日常化里的理性力量。 他常常使人忘记他和你不一样,因此,同他说话就无所顾忌。有一次,与他聊天,聊到有些外来妹在城市扎根的事情,我随口就说“或者嫁个瘸腿的”, 话出口多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犯忌,先就尴尬起来。我一尴尬,他便也不自在起来,这局面的确是有些难堪的。后来,我在他的一篇小说里看到了一个相类似的细节,一个少女对一个瘸腿的男青年说到一只鸽子的名字叫“点子”,开玩笑说这名字让人以为它是个瘸子。这小说是多年前的,这也许说明史铁生早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种情形在他身上发生已不止一次。 就这样,史铁生破除了迷信。他并不提供给人们神话,只提供真实,却是上乘的真实,因为他是穿透身体的隔阂,用心力去撞击现实而获得的。他的真实是有力量的,是由无数超感的玄思组成的。这些玄思最终落成了平常状态,虽然也是你我他的状态,却又不完全是。你我他的状态是盲目不自觉的,而这却是自觉的思想的果实,有着切实的理由,更使人信服,也具有理想的性质。他其实是比许多健康人更多更深刻地享有这个世界,我们完全不必对他抱有怜悯。这就是你无法对他唱“多给一点爱”的缘故。 (取材自王安忆同名散文) 27.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在拜访史铁生之前,凭借对其小说、经历以及为人的了解,作者对史铁生的印象从模糊到充满了神圣的想象。 B. 作者本来打算在另一个正式的时间实现第一次拜访,只是无意中遇到了史铁生,这才有了第一次的仓促拜访。 C. 史铁生的家后来成为作者最经常前往的地方,但是作者只是去同他聊天,并不认为在那里会得到灵魂的升华。 D. 史铁生和一般截瘫者有同样的心理反应,也会在有人无意犯忌讳说到“瘸腿”时,立刻表现出强烈的不自在。 E. 人们不必对史铁生唱“多给一点爱”,因为史铁生的平常状态表明他已经超越了身体苦痛,不需要任何怜悯。 28. 文章写第一次拜访史铁生时,大家“基本上在说饺子”,这样写有什么实际效果? 29. 请结合文意,分别解释“好的头脑”和“好的天性”在文中的意思。 30. 文章说,史铁生“其实是比许多健康人更多更深刻地享有这个世界”,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27. AE 28. 比较典型的体现了史铁生的生活如常,反映了史铁生的真实自然和待人亲和,同时也为下文针对史铁生生命状态而作的议论和思考做铺垫。 29. 好的头脑:指史铁生深刻而富于智慧。好的天性:指史铁生善良而待人亲和。 30. 作为残疾人,史铁生经历了比健康人更多的苦难;而与普通人相比,史铁生又比他们多了对人生的更加深入更加自觉地思考.这种情况下的真实淡定如常,让史铁生有可能为一般人提供更加深刻的启迪。 【解析】 【27题详解】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此类设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四个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信息,并进行比对。B项中“无意间遇到了史铁生”有误,“第一次的仓促拜访”也不准确.其实相关文字的意思是说,作者对史铁生有着神圣的想象,因此一面着意拜访,一面又觉得准备不足;C项中“并不认为在那里会得到灵魂的升华”错误,本文主旨的阐发,实际上就是作者灵魂升华的一种体现.D项中“有人无意犯忌讳说到‘瘸腿’时,立刻表现出强烈的不自在”错误,从文意看,史铁生的不自在更多地来自于无意犯忌讳的对方的尴尬。 故选AE。 【28题详解】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此题其实考查的是语句的作用.句子作用题一般分为两步作答,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到的作用.此句在文章第五段,在前面几个文段,作者写在拜访史铁生之前,凭借对其小说、经历以及为人的了解,作者对史铁生的印象从模糊到充满了神圣的想象。见面之后他们的聊天是围绕着生活的日常展开的从中可以看出史铁生真实自然和待人亲和的性格特点;此外,结构上也为作者写史铁生的生活状态以及思考做铺垫,即人们不必对史铁生唱“多给一点爱”,因为史铁生的平常状态表明他已经超越了身体苦痛,不需要任何怜悯。 【29题详解】 此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做此题,考生应有语境意识,学会解释词语的语境意。“好的头脑”和“好的天性”在文章倒数第四段,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头脑”主要是针对人的思想层面而言的;作者在“头脑”前加之修饰语“好的”,主要突出史铁生虽然身体残疾了,但是却有深邃的思想和智慧,“天性”主要是针对人的性格特点而言的,冠之“好的”,主要突出史铁生保有人性中的良善和性格中平和自然。围绕这两点作答即可。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类题目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的指向是多层面的而不是单层面的,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其探究角度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文本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方式、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等.回答这类题目一要做到所进行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二要观点明确,表述合情合理。 此文标题是《残疾人史铁生》,这个标题寄予了作者对史铁生的敬佩之情,作者认为,从残疾人的角度,史铁生忍受了很多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但和普通人相比,史铁生却比常人更加深刻地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深度体悟是常人所达不到的,故史铁生身体是残疾的,但精神却是在享受这个世界。(言之成理即可) 第Ⅲ卷(50分) 八、写作。共50分。 31.“堵”是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它可以指勇敢决绝的行动,可以指及时补救的措施,还可以形容交通不畅,心情不悦…… 请以“堵”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700 字。 【答案】堵 当众人都在盲目追求金钱数字背后那数不清的零,数数然于权势地位身份之时,我们的文化流失现象似乎越来越严重。然而,有这样一群人,凭借自己单薄的身躯,毅然起身,用行动堵住文化流失的缺口,承担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 建筑学家阮仪三用疾呼与呐喊堵住古城文化流失的缺口。 “爱祖国,爱家乡,就是要爱真真切切的民族风物和故乡人伦,而蕴藏深刻的文化底蕴是抽象的,必须以真实具体的人文环境为载体。”阮教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刀下救平遥”,“拼死保周庄”,正是他的疾呼与呐喊,挣扎与努力,才让我们今日仍能目睹千年古城的风采,体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韵味,洗印出中国古城文化的底色。年过七旬的他也许未曾想自己能堵多久,但只要自己活着,就要保证古城文化不决堤,只要还有一丝气力,就会支撑着用行动定格那残存的文化之光。 呼伦贝尔合唱团的孩子们用嘹亮的歌声堵住草原文化流失的缺口。 不知是谁的建议,不知是谁的号召,把这些只有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们召集了起来,用内蒙古长调的言传身教堵住了草原文化流失的缺口。也许是不忍心看到那青翠的一隅一点点被人们的淡漠吞噬,也许是害怕看到他们祖辈父辈居住过的蒙古包变为移居到都市中的牧羊人的垃圾场,这些孩子,在文化老人的悉心指点下,小小年纪背起行囊,学唱内蒙古的长调,游走四方。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的孩子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想起大草原的歌声,哪里的人们就会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醉人美景,孩子们的行动堵上了那草原文化逐渐流失的缺口,用歌声唤起对人们文化的关注和拯救。 作家冯骥才用不懈的努力堵住文化流失的缺口。 当他看到周庄那即将被迁掉的散发着檀木清香的迷楼,当他看到木板刻画传统的工艺品和艺术被人们像抹布一般弃置,他再也无法等待。“堵住文化流失的缺口是我的使命”冯骥才如是说。于是,在别人还在喝茶啜饮之时,他马不停蹄地申报文化遗产,当别人消遣娱乐之时,他排满日程,到各地查看正在流失的文化。只因他懂得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意义,只因他害怕错失拯救民族文化最佳时期,他不管自己已年过六旬的身体能支撑多久,便毅然的承担起堵住传统文化流失的缺口。 也许,他们的力量十分单薄,也许他们的声音太过微弱,但是这些先知先觉者,用他们奋力一堵,堵住了文化之泉在人们心中的流失,堵住了文化变成沙漠飞沙的歧路,他们的“堵”及时地唤醒了更多的人对文化的关注人。 【解析】 【详解】审题立意思路 1.审题目:“堵”为独字形,基本义是动词,也可以是量词、名词。写作重点应强调“堵”的动作行为本身,也可以是“堵”的一种状态。 2.审材料:“堵”包含4个义项,也就意味着可以有四个方面进行立意或其他角度。 3.审题要求:“以什么为题目”一定是命题作文,文体除诗歌外不限,800字,其实的作文的其它要求已经蕴含其中了。 4.立意:一是明确“”堵”字的内涵:利用材料中的提示(或你认为可以的),好好爱斟酌思考,选择你熟悉的,有素材积累含义写作。 二是添加语素。组合成词语、短语、句子,确定文章的中心观点(主旨),但在写作时,一定要重点突出“堵”字。 如:堵→堵塞→道路被堵塞(比喻型的……人生路上被什么堵住了) 堵→堵击→堵击不法行为→加大堵击不法行为的力度(时评性材料) 堵→围者如堵→(围者如墙)(比喻型) 堵→一堵墙→人心不要隔着一堵墙 三是谋篇布局 问:堵住前途是什么意思?什么被堵住了前途?为什么会堵住前途?怎样做才能不会被堵住前途?堵住前途会怎样?冲破堵住前途的东西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人生态度? 立意的角度: (一)可以用拟人手法。写心脏去看病。结果通过和医生一番妙妙趣横生对话,知道原来是被一番烦心事给堵了,这些烦心事可以是你身边的高考成绩之类的事情,这样写会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二)比较简单的就是把堵引申为困难,你可以写你遇到什么困难?然后通过一番不懈的努力。将其克服,有点深度的可以写一些名人、伟人之内的人,在生活中、工作中、科研中等等遇到的困难,然后将其克服,可以从旁观者角度切入,也可以把自己当成当事人,这种记叙文比较好写。 (三)时评型写作:公路大堵车不仅反映出路网规划和建设滞后,交通管理综合能力不高等弊病,更折射出我国急需加强对经济的统筹协调能力建设。 行文结构示例: 设问究因探果,为什么“堵”,为什么不堵?“堵或不堵”背后的原因? “堵或不堵”会怎样?如何做才能做到“堵或是不堵”?怎样“堵”着是好还是不好? 作文素材积累: 1.著名作家江本胜在《谁知道答案》一书中写到:有志者,事竟成。一切都掌控在人的努力中,他就是坚定了这个信念,最终在艰苦的环境下竟然拍到了第一张水洁净的照片。起初,江本胜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功,但在受到特别的启迪之后,有了一个想法,随后,他勇敢决绝的付诸行动,他用时间去“堵”,正是他执著的心,让我们了解到水中的奥秘,也正是因为他勇敢决绝的行动证实了坚定信念的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