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 二 语 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的创作与艺术追求 庄锡华 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的追求相结合是沈从文文学思想非常突出的特点。他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而他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沈从文认为,“对现实不满,对空虚必有所倾心”,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确实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不满现实但还必须立足现实,沈从文特别表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信心。他说:“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殊途同归。他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这样谈论文学的价值与功用,似乎不容易受到左翼方面的攻讦。 强调文学的自由本性也是沈从文文论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方面。他认为:“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什么人他愿意飞到过去的世界里休息,什么人他愿意飞到未来的世界里休息,还有什么人又愿意安顿到目前的世界里:他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拘束到他的行动。”尽管时局动荡,民生艰难,但文学还是应当成为允许灵魂安息的一个家园。 从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看,沈从文似乎显得特立独行,他虽然被人列为新月派、列入京派文学考量,但我觉得,他同这些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的关系始终处在和而不同的状态。新月派注重审美、注重形式的文学倾向,对此沈从文是认同的、接受的。他的作品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但沈从文来自底层,目睹了社会黑暗,始终保持了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自然地背负了对人生的一份责任。因此,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 面对这位有着卓越文学成就而际遇坎坷的作家,总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感情涟漪。超思维的强制,终于不能“晾干”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致”,笔者也因此获得了评论的自由,可以将由观照沈从文而生的怅惘转化为对一个杰出艺术家命运的历史沉思。我相信,既然他那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能够刻画出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那么对他的新的解读,便用不着非借助艰深的思辨、袭用辩解开脱的俗套不可,甚至可以不必理会岁月曾经泼洒在艺术家身上的污浊。 1. 下列阐述不属于沈从文文学思想范畴的一项是( ) A. 一部伟大的作品,要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未来光明的向往。 B. 文学作者必须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他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 C. 文学以生活为根据,但又离不开想象,它可以自由驰骋,任意飞翔,其感情以一切自然与生活现象为依托。 D. 文学是极富自由性的,利用文学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人,其行动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所拘束,而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 2. 下列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特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且始终保持着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 B. 关注抽象的人性,同时又对中国现实不满,因此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C. 在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中,显得特立独行,与新月派、京派文学处于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 D. 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是由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刻画出来的,并没有借助艰深的思辨。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的文学思想能够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 B. 沈从文认为,尽管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不同,但他与他们往往有着相同的理想、热忱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C. 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这跟他来自社会底层、目睹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关。 D. 文学是允许灵魂安息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在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情况下,它成了文学家的避难所。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阐述不属于沈从文文学思想范畴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文学作者……他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不属于沈从文的文学思想。从文中来看,文学作者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这种说法与原文不符,文章第一段的原句是“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殊途同归”,这就是说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的理想常常“殊途同归”。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特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项,“关注抽象的人性”是指梁实秋,而不是沈从文,文章第一段原句是“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确实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C项,与题干要求不符,题干问的是“沈从文文学作品特点”,而选项所阐释的内容不是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特点,而是他在现代文学中所处的位置。D项,原文是说对沈从文的“新的解读,便用不着非借助艰深的思辨”不可,并不是指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特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沈从文的文学思想能够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错误,原文是说沈从文“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并非指“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B项,“沈从文认为,尽管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不同,但他与他们往往有着相同的理想、热忱和勇于进取的精神”错误,这一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第一段是指每个文学作者“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并没有包括“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D项,说文学“成了文学家”“在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情况下”的“避难所”,这贬低了文学家的觉悟与勇气。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①一个道:“这条计好么?”②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③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④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⑤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⑥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⑦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 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⑧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⑨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4. 文中①至⑨九处“一个”,分别指哪几个人?作者为什么不交代人名? 5. 这段文字写的是人物对话,运用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从内容上看,这段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6. 有人说,“石头靠门”的细节,设置得巧,正是因为双方没有见面,才使林冲暗地里听到了他们的狠毒阴谋。又有人说,极不真实,石头是从里面靠住的,那外面的人就该知道里面有人,还可能在外面“自供”吗?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细节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①⑤⑦是差拨,②④⑨是陆虞候,③⑥⑧是富安。不出现人名,是因为林冲听到三人说话时,正在山神庙里,而“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中间隔着大门,只闻人声,不见人影。这样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 对林冲从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被迫杀人、被逼上梁山的反抗性格的转变,起了触发的催化剂作用。 6. 示例这个细节巧妙,真实。(1)正是因为风雪太大,所以林冲用大石头靠门。(2)陆虞候等人用手推门,并不是想进入庙里,只是找一个躲避风雪的地方看火,故而没有真正用力推门。(3)庙门推不开并不一定表明庙里有人,也可能是其他原因。(4)而且在得意忘形之时,陆虞候等人并没有想那么多,这正是小说的高妙之处。(认为不真实,只要能自圆其说亦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法的赏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文中①至⑨九处“一个”,分别指哪几个人?作者为什么不交代人名?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认真理解文本中的对话,根据把握作品,火烧草料场的人有:陆虞侯、差拨、富安,三个人中陆虞侯是领导,差拨是具体执行者、富安是帮忙的。根据原文一二处:数内①一个道:“这条计好么?”②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问计策是为了讨好,说回京师邀功是地位象征,所以这个对话是差拨和陆虞侯的对话。③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可以看出第三处是富安的插话。以下不一一分析,总之,考生只要仔细揣摩语境即可准确判断。第二问:好处在于给人以深处林冲危险环境的现场感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中写作手法的作用能力。题干问的是:这段文字写的是人物对话,运用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从内容上看,这段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作答本题要先分析本段对话描写的作用,通过对话描写: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可以见得林冲此时是没有了退路。所以这正体现了逼上梁山的条件所在,也体现了林冲性格的变化和命运的走向。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情节及写法的评价能力。题干问的是:有人说,“石头靠门”的细节,设置得巧,正是因为双方没有见面,才使林冲暗地里听到了他们的狠毒阴谋。又有人说,极不真实,石头是从里面靠住的,那外面的人就该知道里面有人,还可能在外面“自供”吗?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细节的?谈谈你的看法。从题干上看,考生要先明确观点,你同意题干中的哪一种说法,例如同意第一种说法,赞同这个细节描写,就要从文本中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妙处来分析作答,这样写营造了非常紧张的氛围,也给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增加了张力,同时也为林冲性格的变化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青天白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霞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霞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霞。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霞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消失在大车后边。 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有删节) 7.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B. “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C. “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D. “我”是贯串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 E. 小说主人公玛霞不仅外貌“端正”“美丽”,而且她身上洋溢着一种由内而外的干净、清纯、明丽的美,这正是“美女”摄人心魄的魅力所在。 8.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玛霞的美?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7. DE 8. ①正面描写:通过对玛霞的容貌(头发、眼睛、鼻子等)、衣着、行动等方面的描写表现玛霞的美。②侧面烘托:用人物烘托人物,如通过写爷爷和赶马车的乌克兰人看见美女时的表情和反应来表现玛霞的美。③用人物对环境感受的前后对比来表现人物之美:爷爷、车夫、“我”看见美女后对所处环境感受的前后不同对比,表现了美女美的程度。④运用修辞手法:用比喻描写玛霞的美,如:“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答出三点即可) 9. 参考答案:特点:天气闷热干燥、尘雾笼罩,房间嘈杂肮脏,空气窒闷。 作用:第一,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第二,为美女的出场提供了活动背景,为表现玛霞之美做了铺垫,反衬了玛霞之美。第三,环境的恶劣更能反衬出美女的美对“我”的心理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表现小说主题。(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及手法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A,一是小说还着力描写了“我”的心理感受;二是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还应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表现玛霞的美。故此项表述不完整。选项B,这只是主人公的个人感受,并非作者的创作意图。选项C,这段描写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玛霞的美。故本题答案选DE。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小说的写作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玛霞的美?请简要分析。通过对题干的理解,考生要注意结合小说中写玛霞的美段落的理解,准确把握小说中写人的手法。根据把握小说的内容: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霞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以上都是对人物美的描写,写人物的外貌属于直接描写,通过爷爷的感受属于侧面描写,其中也包括运用修辞,把她的卷发和眉毛比作翠绿的芦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要分两步进行答题,一是分析和概括环境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考生要分析开头环境描写的语段: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 由于热、干燥,以及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闷热的天气让人无精打采,环境特点是沉闷、脏乱。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要从以下角度作答:一是渲染氛围,二是衬托人物形象,三是突出主题或奠定情感基调。例如本文中渲染了一种沉闷的氛围。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0.默写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以“________ , 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以把握。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 , 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省察到生命有限,生年无多,应当顺从内心的召唤。 (3)《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_”。 (4)《陈情表》最后,李密用“________ , _________”来表明自己对晋武帝的忠贞之情。 【答案】 (1). (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2) 寓形宇内复几时 (4). 曷不委心任去留 (5). (3) 乌鸟私情, (6). 愿乞终养 (7). (4)臣生党殒首 (8). 死当结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以把握”“写出诗人省察到生命有限,生年无多,应当顺从内心的召唤”“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表明自己对晋武帝的忠贞之情”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谏”“曷”“殒”。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11.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①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优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舟遥遥以轻飏。 ⑦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⑧引壶觞以自酌。 ⑨请息交以绝游 ⑩木欣欣以向荣 A. 作“因为”讲的有①②③⑤⑦ B. 作介词“凭借、用”讲的有②③④⑤⑥⑦ C. 用作连词的有①⑤⑥⑦⑧⑨⑩ D. 用作连词表修饰关系的有⑥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考生要注意结合语句和语意的理解,准确把握虚词的用法。①因为②介词,用。③介词,凭借。④介词,用。⑤因为。⑥修饰连词。⑦因为。⑧连词,用来。⑨连词,表示目的。⑩修饰连词。故答案选D。 1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幼稚盈室,瓶无储栗 ②奚惆怅而独悲 ③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④悦亲戚之情话 ⑤善万物之得时 ⑥与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⑦扶孤松而盘桓 ⑧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A. ①②⑥⑧ B. ②③⑤⑧ C. ②⑤⑦⑧ D. ③④⑥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①幼稚:古义是孩子,今义是思想或想法浅陋。③自然:古义是无拘无束,今义可以指大自然也可以表示理所当然。④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⑥告诉:古义,申诉。今义是告知别人。故答案选C。 13.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问征夫以前路 ②将有事于西畴 ——“以”、“于”都是介宾,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B. ①悟已往之不谏 ②恨晨光之熹微 ——两个“之”字都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①云无心以出岫 ②登东皋以舒啸 ——两个“以”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D. ①既窈窕以寻壑 ②亦崎岖而经丘 ——“窈窕”“崎岖”都是形容词用如名词,分别指“幽深的河岸”“崎岖的山路”;前面省略了“循”“沿”等动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涉及文言特殊句式、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辨析。C项,“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示修饰,白云无意间从山穴里悠然飘出。这是陶渊明初归田园怀着喜悦心情所看到的自然景物。 14.找出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臣以险衅(罪过) 门衰祚薄(福分) 形影相吊(安慰) 刘夙婴疾病(婴儿) 逮奉圣相(及,至) B. 沐浴清化(此指蒙受) 臣以供养无主(主人) 猥以微贱(谦词) 臣具以表闻(详尽)诏书切峻(急切严厉) C. 责臣逋慢(逃脱,轻慢) 则刘病日笃(严重) 本图宦达(显达) 宠命优渥(厚) 日薄西山(浅薄) D. 岂敢盘桓(逗留) 听臣微志(准许) 庶刘侥幸(或许) 保卒余年(终)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胜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选项A,臣以险衅(命运)、刘夙婴疾病(缠绕); 选项B,沐浴清化(此指蒙受)、臣以供养无主(承担);选项C,本图宦达(通达)、日薄西山(逼近)。故答案选D。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15.下面表示官职变化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拜、除:授予官职 B. 擢、谪:提升官职 C. 迁:调动官职;罢:罢免官职 D. 左迁:降职贬官;权:暂时代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B,谪,是贬官。故答案选B。 16.下列句子中对“之”意思的把握准确的是:( ) ①悟已往之不谏。 ②感吾生之行休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⑤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⑦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⑧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⑨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⑩胡为乎遑遑于河之 A.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有①②⑤⑦⑧⑨ B. 代词有⑤⑥⑨ C. 助词“的”有 ③④⑤⑥ D. 动词“到、往”⑤⑧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能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④⑤⑥结构助词的。⑦代词,代酒。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⑨代词,代做官。⑩动词,到、往。故答案选C。 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________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________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________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A. 而且 领略 息息相通 B. 而且 领受 休戚与共 C. 而 领受 休戚与共 D. 而 领略 息息相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而且:表进一步,递进关系。此处应为并列关系,故选“而”。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深化改革,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B. 近来经济政策的微调引发了舆论对放松楼市调控的猜测,中央及相关部委虽然一再强调“限购政策决不动摇”,但坊间关于调控放松的消息仍铺天盖地。 C. “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形象工程”,数以亿计的投资打了水漂,造成巨大财政浪费不说,更严重的是,搭进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 D.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中,“解决……挑战”搭配不当,删去“和挑战”。(正确的搭配是“应对挑战”。)B.语序不当。“虽然”应提到“中央及相关部委”前面。D.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杂糅,它包含了两句话: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它反映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也可增加一个虚词来改变句子的结构: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所反映出的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比如题中A项搭配不当,删去“和挑战”;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题中D项。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题中B.语序不当;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同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刚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浩如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此处成语用于表示我国传统文化典籍十分丰富,成语使用正确。②刮目相看:意为用新的眼光看待。此处成语不合语境,被误用来形容观众们欣赏小香玉的表演,句中并没有观众们用新眼光欣赏他的意思,成语使用不正确。③一言九鼎:形容言语极有分量,能起决定性作用。此处成语不合语境,被误用来形容藏族姑娘卓玛的诚信精神,成语使用不正确。④按图索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此处成语用来形容公安人员按照调查所得线索捉拿在逃人员,成语使用正确。⑤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此处成语用来形容书法作品流畅飘逸,成语使用正确。⑥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此处成语望文生义,被误用来形容春天到了冰雪融化,成语使用不正确。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涣然冰释”,“冰释”意思是“像冰遇热消融”,并非是真的“冰”消融,句中恰恰就理解成“冰块”融化,故错误。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一言九鼎”,这是说语言的决定性作用,而句中是形容“精神品格”,对象不当。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视频 20.翻译下列句子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答案】(1)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2)如今我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 ,身份极其低微,承蒙殿下的破格提拔,恩宠优厚,哪有敢犹豫 有非分之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自酌”自斟自饮、“眄”观赏、“以”连词、“审”审视,深知。(2)“贱俘”卑贱俘虏、“至”极其微至陋“优渥”优厚“岂”怎么。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21.下面是一家旅游公司对印尼巴厘岛的解说词,有些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存在错误,请找出4处,先写出有错误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①由于南太平洋清凉的海风给了巴厘岛最适宜的温度,使这里虽然地处赤道附近,②空气却并不让人觉得燥热。③这里一年四季都是青青草木,山花烂漫,④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穿插其中的梯田,让游客好像在画中行走。 ⑤巴厘岛到处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氛围。⑥走在发生过爆炸案的当年的库塔街上,⑦丝毫不会有一点恐怖的感觉。⑧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人们有一种悠闲的气质,⑨岛上的约两万座庙宇又为它点缀了神秘的气息。 【答案】 (1)删去“由于”或“使”。(3)把“青青草木”改为“草木青青”。(6)将“当年”移到“发生”前。(7)删去“丝毫”或“一点”。(9)将“点缀”改为“增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中表达错误修改的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段,从语言的表达上、语体的得体上进行辨析并修改。根据研读文段,第一句错误是“由于”和“使”造成的句式的杂糅,所以要删去其中一个。第三句是语序的问题。第六句也是语序的问题。第七句是语义的重复。第九句是用词不当导致的搭配不当。总之,只要考生认真阅读文段,仔细甄别文段的问题,即可很好的作答本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柏林一个公园里,有十几条长椅,椅下藏有4厘米长的锥形钢刺。只要人们坐下来看手机时间超过10分钟,椅子就会发出警告,钢刺就会冒出来。许多游客说这样的椅子中看不中坐,而当地的居民知道,这长椅是最人性化的设计。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参考例文】 “带刺”的温柔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赞美的语言固然悦耳动听,但逆耳的忠言更能使人警醒。在柏林,有一种长椅,它身上长满了“刺”,投币后游客只能坐十分钟,时间一到,“刺”又重新出现。游客们都说这种椅子中看不中坐,但当地居民却认为这是最人性化的椅子,因为它给予你的,不是一般椅子的舒适,而是一种善意的警告。 我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带刺”的温柔。 试想:当你安安心心坐在一张椅子上,你最想和最会做的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很简单,你会毫不犹豫地掏出你的手机,然后进入无我的世界,可能一坐便是几个小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和你一样,因为沉迷于手机的世界中,从而忽视了身边的人和物。柏林公园这么一个“带刺”的长椅,就是时不时地给你温柔的一刀:让你抬起头来,欣赏这个世界。 柏林长椅的出现让我不禁想起了外国人的另一种发明,其实也算是一种“带刺”的温柔。这个发明是,当你淋浴时间过长时,淋浴间里会自动伸出“刺”来,将你弹出淋浴间。这无疑和“带刺”的长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会有这些看似奇怪的发明呢?我想原因很简单,科技是一柄双刃剑。有识之士已经敏锐地发现了我们人性中的弱点。无论是带刺的长椅,还是带刺的淋浴间,都不过是想给我们一条绳,一根针,让我们头悬梁,锥刺股,让我们找回自己,找回生命,不要总是活在虚幻的世界中。 我们并非圣贤,总会被乱花迷了眼,被浅草没了马蹄。这时,我们需要带刺的温柔来使我们迷途知返,所以,当你沉浸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虽恶实善的提醒便会使你恍然大悟,让你从虚幻的世界回到现实中来。柏林公园的每一条长椅上都有着相同的标语:请别让每天在此走路的距离小于手指滑动的距离。这句话说得多么实在!我们来到公园,确实是为了放松自己,可一张小小的长椅,一个智能手机,就会使我们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多么令人遗憾!可喜的是,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步改变,他们开始觉悟,试着放下手机,多和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面对面交流。 春光可饮,秋色可依,阳光多么明媚,细雨多么缠绵!别一个人独酌别恨离愁,放下手机,在美好的环境中,和身边的人说说话,陪亲爱的父母拉拉家常,约亲密的朋友谈谈理想,对经过的陌生人报以微笑。 舒适柔软的椅子只会让你卸下心防,沉溺于虚幻的时光之中,柏林长椅下的钢刺,虽然让人感到不安,但何尝不是一种“带刺”的温柔?它时刻提醒你,让你珍惜光阴,不要沉迷于手机的世界中,迈开追寻生活和理想的脚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主要讲德国柏林一个公园里,只要人们坐下来看手机时间超过10分钟,椅子就会发出警告,钢刺就会冒出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这是故事型的作文材料,材料的表述总共有三句话,前两句话是叙说事件,后面一句叙说人的看法:游客和居民的看法都是从不同角度指向人性化。故事的主要事件可以概括为“长椅的特别设计及争议”。可抓住材料中的主体“长椅”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它在警告谁,警告什么,“最人性化”体现在何处。其实手机已然是科技文明在现代生活最普及的物质元素,当我们沉湎于科技文明带来的便利、自闭、懒惰时,长椅的自动钢刺的警告就当然就最人性了。对学生而言,事件虽在异域却不陌生,材料贴近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参考立意:爱的真谛,钢刺看上去“邪恶”,让人“扫兴”,实则是在对人们善意的提醒;自律与他律,自律是人的最高境界,但有时需要从他律开始;换个角度看问题;带刺的长椅告诉我们什么,放下手机,拥抱真实;手机之外,风景更美。如从手机之外,风景更美角度立意,可以写世界不只方寸大,当世界被禁锢在这方寸中,你的心也随之被禁锢,而世界本就无边无际,你的心也该辽阔深远;和身边的人说说话,放下手机,在美好的环境中,和身边的人说说话,陪敬爱的父母拉拉家常,约亲密的朋友说说理想,对经过的陌生人报以微笑;别让虚拟世界侵占你的人生,抬起你的头来,呼吸新鲜的空气、听鸟儿的呼唤、嗅花草的芳香……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对于本则材料,可抓住关键句“许多游客说这样的椅子中看不中坐,而当地居民知道,这长椅是最人性化的设计”来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德国柏林的公园,这是一个公共区域,因此,长椅事件就自然成为公共事件。针对这一事件,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评价。但请不要忽略命题人的情感倾向。立意思考方面,可多角度思考:一般而言,材料中有几种人物就会有几种看法,自然就有几种立意角度。抓住人物心理分析,揭示言语和行为动机,就会渗透理性思考,析出故事含义。在游客看来,在公园中漫步,应该有舒适的长椅适合休息,躺在这种椅子上看看手机这是一种享受,但钢刺让人无法长时间安身,因此,这种长椅属于博人眼球的摆设,游客心理诉求就是提倡人性化。在当地居民看来,这是最人性化的设计,公园中的美景需要欣赏,家庭的日常生活需要打理,而沉湎于手机世界,或许会忽略景致,淡化亲情,长椅的铁刺是善意的提醒,是人性化的关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