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传记教案(全国)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传记教案(全国)7

‎2018届一轮复习 传记 教案(全国)‎ 分析映衬(正衬、反衬)的作用 明常识 传记以传主为表现中心,但不可不写其他人物。这些人物既展现了传主生活的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传主起着映衬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合,揭示更深刻的主题。‎ 定考向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1·福建卷)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1)题干中有传主,还会提到另一位人物 ‎(2)题干中还有“为什么”“作用”“效果”等字样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另一人物×××?‎ ‎(2)“自传”顾名思义应该写自己,为什么还写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的材料?‎ 熟技巧 从两方面分析映衬的作用 一、内容方面 ‎1.从侧面表现传主 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写传主本人,但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事、物,从侧面表现传主道德性格、特点、品性等。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 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传主。只有把传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能显现其合理性。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内涵,增强文章文化底蕴等。‎ ‎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之外更深的主题 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除了写传主之外,还写其他的人、事、物。这样传主再加其他的人、事、物,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二、结构表达方面 有的需要先明确手法(映衬),或者明确从结构上的作用,如引起下文、总领下文、承上启下等;再从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感染力、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方面回答。‎ ‎(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 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作者写梁思成是为了写朱启钤,因此分析时的落脚点必须在塑造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上;其次要找出文章具体写梁思成的地方,确定其中一处,分析作者在此处写梁思成对表现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最后,还要分析在文章结构表达上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筛选信息,找对应点。‎ 对应语段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第③段 内容: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 结构表达效果: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 内容: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 结构表达效果:照应题目。‎ 第⑥段 内容: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结构表达效果:以别人直接评价的方式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更令人信服。‎ ‎【答案】 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作用1分,选例1分,分析例子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