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案 【高考攻略】 知识储备 一、科学类文章的设题规律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说: 1.选材内容 自然科学类文章中,能体现新知识、新概念、新信息,反映人类社会中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与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更受命题者的青睐。社会科学类文章中,能体现时代性、人文性、传统文化特色等的文章,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或当今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等)的文章,反映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或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内容的文章,更容易成为命题者选择的对象。 2.设题技巧 纵观近几年高考科学类文章的命题,对于“错误”选项的设置,命题者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信息,目的是考查考生阅读文章的细心度。这是近年来最常见的设题方式,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2)曲解原文。命题者将原文中的词语、语句等信息故意作出错误的表述,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文中相关信息的理解。 (3)偷换概念。命题者有意将原文中的词语(概念)用具有一定干扰作用的非等值词语(概念)替换下来,设置为选项,目的是考查考生对词语(概念)的理解。 (4)时态、模态错乱。命题者在选项中将原文中的有关信 息,已然表述为未然,未然表述为已然;或然表述为必然,必然表述为或然。命题者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时态的把握。 (5)答非所问。命题者摘取原文信息设置选项,但选项与题干毫不相干,目的是考查考生审题的认真、细心程度及正确理解题目的能力。 (6)张冠李戴。命题者将原文中的对象A,与对象B的属性对接,造成对象与属性的错位。 (7)以偏概全。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逻辑思维能力。 (8)强加关系。命题者在选项中将原文中并不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常见的为因果、递进、条件等关系)的内容,以这种逻辑关系的句子表达出来,目的是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逻辑关系的理解、判断。 (9)遗漏信息。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遗漏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选项“错误”,目的在于考查考生阅读和筛选信息的细心度。 (10)指代不明。对原文中出现的代词或指代性短语,命题者设置的选项对其指代意义的表述模糊、不明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目的是考查考生迅速理解句意、文意的能力。 答题模板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不少考生解答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的做法是:一开始就跳过文本直接看题目,然后对照原文逐一查找选项的信息。其实这是一个解题的误区,往往会使考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的解题效果是事倍功平-通读全文,了解文本的说明或阐释对象及其大致属性,标识一些关键句(如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带有提示语的句子等),对文本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是解题的基本前提。 (2)审准题干,明确要求。考生在通读全文后,筛选信息前,一定要冷静、细心地审题,了解命题者的要求、意图。一些富有高三教学经验的老师和一些在语文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一致认为,“审准试题,就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试题的难度其实是一个固定值,他们的应考经验只不过是在告诉我们“审题”的重要性罢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3)明确区间,筛选信息。对照选项(或主观题的题目),在原文中准确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区间,并迅速筛选出与选项(或题目)对应的有效信息,是解答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的必要步骤,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4)仔细推敲,细心辨别。筛选出有效信息后,就要结合题干要求,逐一推敲、辨别各个选项中哪一个更符合题干的要求。在这一环节应该联想到前面提到的“设题技巧”,并灵活地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作出全面、具体的比较。 (5)确定答案,细心验证。有了以上四个环节,考生可以判定一个(根据题目不同的要求也可以是多个)选项是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答题的结束,考生还应该将得到的这个“答案”进行验证,或代人原文,或再度与文本信息对照比较,戴再次权衡诸选项的取舍,总之,要再作一次冷静的求证、检验,力求万无一失。 高考真题 (全国新课标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 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 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答案:A 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答案:C 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 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 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答案:B 解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全国大纲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5.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以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答案:B 解析:原文说“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因而“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错。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答案:A 解析: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务与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答案:C 解析:“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文中无据,可参考D项。 (北京卷)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城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 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使用。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10厘米、高约30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适用。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需求。 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比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他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了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 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酵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参考答案】C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15.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请根据文意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5分) 【参考答案】汽爆分离技术、酶解过程技术、制造纤维素酶技术、提纯脱水技术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