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 ‎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32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省识(shěnɡ) 崔嵬(wéi)‎ ‎ 荻花(dí) 环珮(pèi)‎ B.抚膺(yīnɡ) 锦瑟(sè)‎ ‎ 恬然(tián) 霓裳(shānɡ)‎ C.栈道(zhàn) 嗟叹(jiē)‎ ‎ 商贾(ɡǔ) 钿头(diàn)‎ D.朔漠(shuò) 惘然(mánɡ)‎ ‎ 悯然(mǐn) 江渚(zhǔ)‎ 答案 C 解析 A.“省”应读“xǐnɡ”;B.“裳”应读“chánɡ”;D.“惘”应读“wǎ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坐:徒,空。回:回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均为代词,它的。A.介词,用/连词,来。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D.介词,向/介词,在。‎ ‎4.下列各句,按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进行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猿猱欲度愁攀援 ②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③使人听此凋朱颜 ④商人重利轻别离 ⑤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⑥砯崖转石万壑雷 ⑦玉露凋伤枫树林 ⑧侧身西望长咨嗟 9‎ A.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D.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答案 B 解析 ①为动用法,为……愁苦。②名词作动词,摆酒。③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④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⑤名词作动词,作歌。⑥使动用法,使……滚动。⑦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⑧名词作状语,向西。‎ ‎5.下列语句的句式类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答案 D 解析 D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迁谪”是意念上的被动,A、C两项是状语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唐朝的李商隐和杜牧。‎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一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表达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锦瑟》一诗中,诗人用“庄周梦蝶”“望帝啼鹃”“鲛人泣泪”“良玉生烟”的典故,烘托出诗人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答案 A 解析 这里的“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李商隐与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7.下列各项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某饮料广告在广播里播放,其文字稿中这样写道:“……该饮料(系成人饮品)中含有治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循环。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迎垂询。”‎ C.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参加某寺庙大佛开光典礼,面对媒体的提问说:“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罪过!谁搞‘三符合’,自是回头是岸,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9‎ D.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赵保乐说:“最后,感谢嘉宾黄格选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答案 C 解析 A.“尽一点绵薄之力”谦敬失当,应用于自身;B.广播稿不能使用括号标注内容,同时“治癌”与“致癌”同音,容易引起歧义;D.“荣幸”谦敬失当,应用于自身。‎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身体里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 B.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在初唐、中唐、盛唐、晚唐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了足以影响后世的伟大诗人和诗篇。‎ C.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围绕着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描绘了蜀道奇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对社会的忧虑和关切。‎ D.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点,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答案 D 解析 A.成分残缺,可在“漂泊”后加“的路上”。B.语序不当,“盛唐”应放在“中唐”之前。C.句式杂糅,可删去“围绕着”或“以……为核心”。‎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① 离不开酒。 ②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③ 唐代文人之醉酒, ④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 ⑤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⑥ 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总是 既然 而 ‎/‎ 但是 从而 B 都 如果 ‎/‎ 固然 而且 所以 C 可是 倘若 那么 既 ‎/‎ 所以 D 却 与其 所以 虽然 所以 ‎/‎ 答案 B 解析 ‎ 9‎ ‎①前后不是转折关系,不能填“可是”或“却”,根据语意,可填“总是”或“都”,排除C、D。②填“如果”或“倘若”,才能与后文“那么”搭配,再排除A。③之后进一步说唐代文人醉酒的情况,其前后没有假设或因果关系,不能填“那么”或“所以”,可填“而”或不填。④填“固然”,表示先承认这种事实,为后文表达“更多的是”做铺垫。⑤填“而且”,与上文“不仅”构成递进关系。⑥前后为因果关系,填“因此”“所以”皆可。‎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两句,表明有相似的遭遇,心生共鸣,彼此之间能够相识就是缘分,无须去管以前认识与否。‎ ‎(2)李商隐的《锦瑟》中,暗指诗人的才华不被重用的诗句是:“         ,      。”‎ ‎(3)         ,无复鸡人报晓筹。‎ 答案 (1)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3)空闻虎旅传宵柝 二、阅读拓展训练(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9分)‎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但见悲鸟号古木     号:鸣叫 B.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代词 C.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水流的声音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叹惋之辞 答案 C 解析 “砯”:这里作动词用,是冲击的意思。‎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开国何茫然 9‎ B.①不与秦塞通人烟 ‎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C.①难于上青天 ‎②以其无礼于晋 D.①其险也如此 ‎②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 B 解析 B项,都是介词,跟,和。A项,①疑问代词,什么;②副词,多么。C项,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对象。D项,①代词,它;②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13.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象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答案 D 解析 “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错误,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是古体诗。‎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5分)‎ 译文:                              ‎ ‎                                   ‎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5分)‎ 译文:                              ‎ ‎                                   ‎ 答案 (1)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六龙车掉头的高峻的山峰,下面有能将波浪冲得倒流的回旋的急流。(关键词:六龙回日,高标,逆折,回川)‎ ‎(2)仰着头,屏住呼吸,似是摸着天上的井星和参星(艰难前行),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自长叹。(关键词:扪,胁息,膺,坐)‎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9分)‎ 无题二首(其一)‎ 9‎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①春酒暖,分曹射覆②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③类转蓬。‎ ‎[注] ①送钩:也称藏钩。古代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二组)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②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③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隐含自伤飘零意。‎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感情雄伟壮阔,炼句设色。‎ B.首联置身“画楼西畔桂堂东”,看到的“星辰”,沐着的“风”都和“昨夜”一样。表达了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怅然若失的思想感情。‎ C.“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 D.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 答案 A 解析 “感情雄伟壮阔”有误,从诗歌所提供的意象看,没有此种情感,应是“感情深挚缠绵”。‎ ‎16.结合全诗,写出你对“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的赏析。(6分)‎ 答:                              ‎ ‎                                   ‎ 答案 紧承“心有灵犀一点通”,并将其场景化;(2分)营造一种融洽醉人的氛围,寄寓诗人对热闹和谐生活的向往;(2分)想象中的热闹与现实的凄清寂寞形成对比,更加增添了诗人的怅然孤苦与自伤飘零之感。(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对于诗句的赏析,不仅要关注诗句本身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意义及情感,还需要结合上、下联与本句诗的关系来分析。颈联写送钩、射覆、酒暖、灯红之乐。送钩、射覆两个游戏都是需要多人参加配合才能完成的,与前两联诗联系起来,前面还是星辰高挂,泠然清风的空旷夜幕,这里却人影憧憧,酒暖灯红。“暖”字和“红”字,一个形容春酒,一个形容蜡灯,充溢着恣荡欢笑,一派和谐景象。前后对比,令人心生怅然孤苦和自伤飘零之感。‎ 白话诗歌 9‎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有习习凉风;我们的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没有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藏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成小组来射覆,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7~18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答案 CE 解析 C.“‘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18.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 ‎                                   ‎ 答案 ①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严冬景象。(2分)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4分)‎ 9‎ 解析 第①问,考查意境,抓住“乱”“低”“急”“舞”来体会诗句营造的意境。第②问,第二联是写景句。写景是为了抒情,结合注释①和诗句意境,可知其中寄寓的悲凉之情。此联位置处于中间,还要考虑其结构的作用,既照应标题,又为下文描写的内容作铺垫,突出了忧国忧民的主旨。‎ 白话诗歌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黄昏时分,乱云低垂,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我徒然忧愁地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三、写作能力训练(29分)‎ ‎19.下面两段话是围绕唐诗的成就而展开的,但二者在语气上不连贯,请你在横线上写出必要的过渡性句子,使两段话连贯起来。(4分)‎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唐诗的数量浩如烟海。在唐代,古体诗大放异彩,近体诗异军突起;诗人辈出,流派纷呈,杰作层出不穷。唐诗的艺术水平确乎达到了后难为继的高度,对以后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 ‎                                   ‎ 盛唐时期,唐代诗坛可谓群星璀璨。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的半个世纪中,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贺知章等一大批杰出诗人把唐诗的天空装点得光辉灿烂,以李白诗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诗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并峙,将中国诗歌的发展推向顶峰。‎ 答案 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或: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那么,盛唐诗就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解析 画横线处所填句子为过渡性句子,说明所写语句要承前启后,点明两个段落之间的关系。横线前的一段是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第一句即为中心句。横线后的一段是说“盛唐时期,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将中国诗歌的发展推向顶峰”。根据前后段的段意去斟酌过渡句。‎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自选诗人,仿写两个句子。(4分)‎ 白居易诗是幽咽泉流中的一面琵琶,多情善良,明月、江水、秋风、荻花,充满同情。‎ 答:                              ‎ ‎                                   ‎ 答案 (示例)李白诗是仰天长啸的一柄长剑,逸兴遄飞,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 杜甫诗是漂泊天际的一只孤鸿,幽愤慷慨,急风、高天、浊酒、老泪,胸怀黎民。‎ 9‎ 高适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瑰丽雄健,黄沙、烽火、胡笳、弓刀,豪情填膺。(每句2分,任写两句即可)‎ 解析 本题仿写,应选择熟悉的诗人(既熟悉其人,又熟悉其作品),设定恰当的喻体,并能提炼此诗人诗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注意语意上下贯通,语言通顺、流畅。‎ ‎21.“欢乐中国行”节目组来到了“江州”,假如其中有一个节目是琵琶曲演奏,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报幕词。(6分)‎ 答:                              ‎ ‎                                   ‎ 答案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一曲琵琶,演绎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如今的浔阳江依旧江水悠悠,秋风瑟瑟,月光皎白,荻花飘飞,那么,下面一首琵琶曲能否让您相隔千年触摸到诗人白居易的幽凄情怀呢?‎ 解析 此类题目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对白居易诗歌的熟练掌握程度。答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各种修辞的适当运用,一方面要注意内容上与《琵琶行》靠近。‎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材料的侧重点,指出适合证明什么观点。(15分)‎ ‎①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答:                              ‎ ‎                                   ‎ 答案 三则材料都体现“爱国”,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 解析 这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