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安康市紫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陕西省安康市紫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卷分为Ⅰ卷(阅读题)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分值150分,共20个小题,共4页。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说起。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庄子》亦云孔子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 的密切关系。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 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孔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中庸之为德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即可看出,他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对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樊迟问稼”)。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何以存留?由此可谓: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 (摘编自章启群《“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 这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B、《周礼》有关于学校的细致描述,证明周朝开办了学校,这是不可怀疑的。周代学校叫“庠”,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C、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相反。 D、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共存关系的存在与重要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与“六经”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只教授“六经”等儒家经典。 B、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 三盈三虚”,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并未占统治地位。 C、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D、在古代中国,因为师有很重要的教化作用,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教育理念是首先培养学生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其君子人格,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 B、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而工匠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 C、数千年的华夏道统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得以薪火相传,师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本文论述了道对于师的依附关系,纠正了韩愈《师说》中“师为道存” 错误观点,完善了师与道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4-6小题每小题3分,7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4.下列各组划线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而寒潭清/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满城尽带黄金甲 C、极娱游于暇日/地势极而南溟深/物极必反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5.下列对文章中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出了秋天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6.下面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对滕王阁景色正面描写中,将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色以非常感性的方式精确地描绘出来。在这样的田光水色中,滕王阁静静面对高入云霄的翠峰,四周是架空的阁道丹漆,鲜艳欲滴,恍如画中。 B、第三节开首远近结合,先是说身处滕王阁之高,点出了滕王阁的高度,因为站在滕王阁上,可以轻易的俯视别人的屋背,也为以后的极目远望留下了伏笔。 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写出了作者那种既存希望却又失望的无奈心态。至此刻,王勃当时的迷惘心态可谓是一览无余。 D、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笑对人生的执著态度。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5分)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8. 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B、诗的尾联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C、“北极”和“南溟”,前者是皇上现在所在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借描写景物抒发了复杂的感情。 E、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9.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 名句默写(10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 , 的后果。 (2)《师说》疑问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其中 , 两句就凝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认为自己走迷途还不太远额自恕自慰之词是: , 。 (4)《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诗句是: , 。 (5)《滕王阁序》中描写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绝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了。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过了三天,小两口去上班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顿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 “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呵,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吗?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看戏。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1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通过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式,刻画了老盗贼及其团伙盗技奇绝的特点。 B、小说以简略的笔法写了邻居们在新房被盗过程中的表现,刻画了当时天津卫一带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情景。 C、从“过了三天”到“便扬长而去”,属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具体描绘了盗贼一伙偷盗和破坏新婚夫妇家财物的过程。 D、小说的主人公是新婚夫妇,全篇按照时间顺序结构全文;小说最后一段是故事的结局,交代了故事的最终结果。 E、小说中盗贼团伙的首领是那个干瘪老头,其余两个年轻人都是盗贼团伙的成员,他们是否是真的父子不能确定。 12.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绝盗”的“绝”表现在何处。(6分) [. 13. 你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掉?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D、“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15.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 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 A、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16. 依次填入下边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就是要 , , , , 。 ①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抗日将领、爱国人士 ②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 ③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④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 ⑤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 A、⑤③④②① B、①②④⑤③ C、③⑤①④② D、④③②①⑤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这是中国国家元首32年来首次到访塞尔维亚,习近平也成为首位1999年炸馆事件后亲临现场凭吊的中国国家元首。 B、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枸杞是一味不错的中药,但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利用这味中药来达到养肝护肝呢? C、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发言时表示,创立阿里巴巴是他人生最大的错误,因为在集团工作占去了他所有的时间。 D、随着两湖湿地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加,黄河源头地区降水量逐年增大,草地退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________;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②________,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________,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19. 下图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徽标,请写出该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6分) 五、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读高一的16岁女孩武亦姝凭借不俗的实力,成为新擂主。她不仅在节目的第一环节中斩获了第二季开播以来的最高分,还在第二环节中频频说出流传度较低的诗词——据统计,她的诗词储备量达到了惊人的2000首。 一旦一个人在某方面出类拔萃,或者成为所谓的“网红”,总会有不同声音。对这位女生来说亦是如此。有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背点有益无害;有人说,肯定是从小被父母逼的,童年比较缺失;有人还说,会背那么多诗又怎样,高考又不考…… 要不要从小让孩子背那么多古诗词?会不会对孩子成长不好?某报的“学生心声”栏目,就此事开展了专题讨论。请你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B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B项结合原文第一段:道就是古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由此可知,“仁义礼智信”是古代的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2、A 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证明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此判断错误,文中无此方面的论说。 3、C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及其形成的传统。B项“韩愈持有这种教育理念”不当,原文无根据。D项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韩愈《师说》“师为道存”观点不是错误的,只是论证了师道关系的一个方面,是不完整的。 4、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前一个“属”意为“属于”,后两个“属”意为“类,等辈”。B.第一个“尽”意为“完”,后两个“尽”为副词,意为“全”。D.第二个“穷”意为“困厄”,另两个“穷”意为“穷尽”。C项中“极”的意思分别为:尽情地,偏远,达到顶点。所以选C。 5、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题,可从句子含义、主题等角度分析,D项应为虚实结合。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为眼前实景,为实写。“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为想象之景,是虚写。所以选D。 6、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答案选D不对,应该是C项。D项表述准确,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 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C项中“至此刻,王勃当时的迷惘心态可谓是一览无余。”表述错误。 7、①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②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8、BC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赏析。C项,“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B项,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9、①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②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③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④对君主的怀念之情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10、(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4)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1、BD 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B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 错,人们之所以没有阻拦,是因为他们不知实情,表现了盗贼盗技之绝。D项,主人公是盗贼而不是新婚夫妇,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而不是交代故事的结果。 12、①设计的“局”绝。②偷盗的人绝。③案件始终未破,成为绝案。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然后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文章可知,“绝”首先体现在设计的“局”绝,三个盗贼通过奇绝的局,骗过了邻居们,明目张胆地进行盗窃。其次是偷盗的人绝,他们的配合,让邻居们深信不疑。最后,这个案件始终未破,成为绝案。结合文章内容,分点作答即可。 13、示例一:可以。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评价,删去之后故事结构仍然完整,而且删去之后能给人留下更多回味思考的余地,以小两口没找到“爹”结尾更显幽默,更能体现其“绝”。 示例二:不可以。最后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加入了作者的议论评价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故事。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最后一段的具体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情节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如认为不可以删去,从情节结构上分析,最后一段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这是一段议论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倾向等。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C 【考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A前一个问号改为逗号,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因为全句为陈述语气。B后引号里的句号去掉,因为引用部分是句子的成分。D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因为两个引号里的话都是一个人说的,是独立引用。 15、【答案】A 【考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句中是指艺术创作,应该选用“精益求精”,排除B、D;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句中修饰“作品”,指“作品”新,选用“耳目一新”,排除C;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根据句子语境, 是说作品美,而不是多。选用“美不胜收”。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16、【答案】C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这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语序题可以抓以下几点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本题答题时注意分类顺序的正确。 17、【答案】C 【考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语序不当“首位”应放在“1999年炸馆事件”之后。B项成分残缺,应在“养肝护肝”后加“的目的”。D项搭配不当,“能力”与“增加”不搭配。 18、【答案】自己才能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但底线却不能缺失 【考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①横线处后面是分号,根据上文“只有让别人生存”和下文“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可知,①处应填入“自己才能生存”。从②处前后句子可以看出,三个句子之间有递进关系,中间句应该是“不侵犯别人的利益”。③处后面强调了底线的重要性,说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东西,再根据“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可推断出③句是对上一句的转折。 19、【答案】该徽标的上方是由各种偏旁组成的圆形图案,下方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8个汉字。 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象征着博大、圆满等。其中的偏旁,可组成任何汉字,预示着组合的无限可能性。 【考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徽标,即徽记、标志,它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涵着丰富的含义。读徽标时要注意:(1)观察分析构图元素:图形、色彩,宏观把握徽标的外形特点,结合徽标主题,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缩写变化,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2)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徽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切忌随意猜想,要扣住徽标中的信息点来联想。徽标转换成文字。首先要能看得懂徽标的意义,其次注意说明的顺序,让人对徽标的构图有个整体感。该徽标由偏旁及各种偏旁组成的圆形图案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8个汉字组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构图要素本身的特征来说,如偏旁,可组成任何汉字,预示着组合的无限可能性,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象征着博大、圆满等,也喻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圆满成功。 20、【答案】【参考例文】 比2000首古诗词更可贵的 一旦一个人在某方面出类拔萃,或者成为所谓的"网红",总会有不同声音。对这位复旦附中女生来说亦是如此。有人说,她肯定是个"天才",否则学业那么重,哪儿有时间背会那么多古诗;有人说,肯定是从小背父母逼着背的,肯定"童年比较缺失"之类;有人还说,会背那么多诗又怎样,高考又不考...... 这些声音其实都正常。不过事实是怎样的呢?在2000首古诗词之外,更可贵的是至少三件事。 一是,武亦姝并不是一个偏执狂,也并没有偏科。据悉,她文理发展均衡,还是班级的化学科代表。(其实,就算偏科,又怎样?) 二是,她坚持背古诗词,特别在学业繁重的时候还能如此,是出于热爱。用她的话来说,"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就够了。" 第三点尤其值得一提,就是她所在的复旦附中,重视古诗文教育的环境。 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背诵的带"月"字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出自《诗经·七月》,而这首诗均收录于复旦附中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 据悉这套校本教材一共6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 这套校本教材的主编之一、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说,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说的一个故事也让人印象深刻。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都要占到二三十分。因此,常有家长质疑学校这个安排会浪费孩子时间,甚至有个学生在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问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可不可以不背。 因此,黄荣华说,武亦姝的走红,只能反衬出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为(学生)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 换言之,不是武亦姝在古诗词方面的造诣有多深,是很多孩子在这方面的修养已经少得让人担心。 能够率真地表达这样观点的老师是难得的。他曾多次对记者说,他担忧的是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正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很多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作文的题目,考生要注意材料作文首先要理解材料,材料的主人公是高一的16岁女孩武亦姝,小女孩身上的特点是古诗词的积累特别多,结果这件事引起人们的争论。写作者要注意你也要作为评论者身份,交代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点评】本题是一篇现实材料作文,这个材料贴近生活。所以考生要身在其中,作为参与这一事件的品论者的身份,深入思考材料中的话题和内含。写作中要注意结合身边事情深入挖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