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怀宁二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丁曰宏 ‎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升思想境界 ‎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写作是特殊的精神生产。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文章乃经国之大业,须敬畏,不可亵玩焉。“文载道”“诗言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北宋张载有“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气概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文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作家以他们的作品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作家要深入生活,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切不可疏离时代主潮,躲避崇高理想,只顾把玩一己之悲欢,并把那当成整个世界。文学如果沦为列宁所说的那些“饱食终日”“百无聊赖”的人的消遣工具,将失去文学最珍贵的价值。‎ ‎ 创作自由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也是作家的权利。但在讲创作自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社会责任,这是辩证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曾期望作家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作家应该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认为作家只需要创作自由而不必承担社会责任,是偏颇。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作家具有双重职责,个人的职责和公众的职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需要有两个灵魂。”所谓“两个灵魂”,是指作家既是个体的,又是公众的;既可以有个人追求,又必须有社会担当。当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靠外在强制,而是靠作家内在的自我提高、自我约束。‎ ‎ 文学既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又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是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越要强调正确价值取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普遍认同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学的主导价值。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将其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要努力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情感世界的契合点、共鸣点,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思所盼中汲取灵感、挖掘素材、提炼主题,以文学的方式筑造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世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在社会矛盾凸显期,众声喧哗,美丑纷杂,作家要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认清现象与本质,深刻反映社会进步,体现人文情怀。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迎合低级趣味,不但不能给社会提供正能量,反而会制造文化垃圾,违背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与真善美南辕北辙。‎ ‎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基本属性之一。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证明,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总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与政治的联系,传达一定的思想倾向。社会主义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学。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把人民放在心 中最高位置,自觉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的历史责任,是作家思想境界的核心。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只有把根深扎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中,文学之树才能长青。要防止文学脱离人民,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 ‎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于“思想境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电影《雷锋》,叙述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饱含着作者的称赞之情。‎ ‎ B.周恩来在天津上小学的时候,面对一些学生读书只求名利,不关心国事,勇敢地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理想远大。‎ ‎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借《岳阳楼记》,劝喻朋友,也抒发了自己忧乐天下的情怀,震撼后人。‎ ‎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概括了“飞将军”李广辉煌而又凄惨的一生,也寄托了司马迁推崇高尚品行的思想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表现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文学作品,体现的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而疏离时代主潮,躲避崇高理想,他们的作品就会沦为“消遣工具”。‎ ‎ B.文学创作需要自由的空间,创作自由也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这个“自由”却是有“度”的,“度”就是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 C.以文学的方式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给社会提供正能量,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就不会违背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 ‎ D.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的历史责任,具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就能得到鉴赏家和评判者的称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学作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出的东西,文学怍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 ‎ B.所谓“两个灵魂”,是指作家既是个体的、又是公众的;既可以有个人追求,又必须有社会担当。灵魂的形成需要作家自我提高、自我约束。‎ ‎ C.提升思想境界,一方面是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是提升作家的思想境界;我们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 ‎ D.我们要防止文学脱离人民,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只有把根深扎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中,文学之树才能长青。‎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 陈志华,1929年秋生于浙江宁波,18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后成为建筑学专家。‎ ‎ 20世纪80年代,陈志华到意大利访问,当地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究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巷子,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而我国乡间大量的珍贵建筑成片成片地在 “城镇建设”中倒下,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外的传统建筑。此时,整60岁的陈志华觉得再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来不及了。‎ ‎ 陈志华说,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都是值得保护传继的文化承载物,它们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关系、文化活动的沉淀,是用石头和木头构建的中国人生活史,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 “暮年变法”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但是陈志华从研究最洋的外国建筑,义无反顾地转向乡土建筑。从1989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在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 ‎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测绘、摄影、征集、访问、参与,他们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 调查乡土建筑时,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是当地官员的阻挠。在浙江某市,曾有当地副市长亲自到村里,驱赶陈志华带领的清华师生,愣说他们是美蒋特务,并要求食堂不得卖饭给他们,旅馆不得给他们地方住,让他哭笑不得。1993年,陈志华因长期看微缩胶卷资料,右眼视网膜前后两次脱落,但陈志华却说“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乡土建筑的研究得不到各方的支持,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陈志华只好放下学者的自尊,自己去找钱。陈志华无意之中 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先预售版权给台湾方面,拿到预支的稿费来支付调研开支。‎ ‎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等一系列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陈志华们的不断呐喊和著书推介,1996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乡土建筑的价值,1999年,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得到消息后,陈志华感到又喜又怕:喜的是中国古村落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受到全世界的认可;怕的是“申遗”以后,名气大了,这些古村落可能会成为地方上开发旅游赚钱的工具,保存完好的乡土生态会遭到破坏。‎ ‎ 现在,陈志华的研究和他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 (摘编自周斌《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 相关链接农村就是农村,要保留农村的味道。现在,重心总在建设城市,乡土保护严重不力。我的想法是国家要成立相关机构,来统一研究、保护和管理。我更重视的或者说更理想化的希望是,各个村子的能人自发修缮老村落,点滴改进。我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 ‎ (陈志华《乡土建筑很美,一点也不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陈志华认为,散落于乡土民间的一宅一堂、一石一木,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等沉淀的结果,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 B.陈志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乡土建筑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注重研究对象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与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 ‎ C.调查中,地方官员的误会、身体的不适、资料的匮乏、经费的短缺等困难,并没有阻止住陈志华,相反,他却表现出乐观与坚定。‎ ‎ D.陈志华转向乡土建筑研究,努力促成西递、宏村申遗,又在申遗成功后表达了担忧。这显示出他对乡土建筑的热爱及前瞻性的眼光。‎ ‎5.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做出了哪些努力?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概括。(4分)‎ ‎6.在各地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陈志华的哪些观点对保护乡土建筑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说明。(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 朱先生已经踏上成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 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成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 ‎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 脚放大,发铰短 ‎ 指甲常剪兜要浅 ‎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刻画了一个爱好和平、一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 ‎ B.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已此行安危的忧虑。‎ ‎ C.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 D. 主人公朱先生形象生动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小说刻画了他爱读诗书、不畏权贵、低调淡泊、勇敢从容的性格特征。‎ ‎ E.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将人物放典型环境中加以凸显。‎ ‎8.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 ‎9.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竞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诏以下博士。‎ ‎ 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说法。‎ ‎ C.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生徒的职责。‎ ‎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期颐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上奏朝廷,历数国家的种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献计献策、拯救危难的愿望。‎ ‎ B.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成年后教授后生以及为官经历也与其精通经史的特点不无关系。‎ ‎ C.范升为人谦逊,礼让贤者。光武帝提拔他为博士,他上疏推让。在奏疏中,他赞美同僚梁恭、吕羌才学过人,希望让博士之位于他们。‎ ‎ D.范升富有见解,不随俗流。在如何看待《左氏春秋》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多引书中之语就轻易认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2)《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欣欣以向荣,泉娟娟而始流。‎ ‎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宠命优渥。‎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②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④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若不想方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 ‎⑤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中。‎ ‎⑥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 A.①⑤⑥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 A.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 B.环保部门发布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13省、直辖市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工作,目前,北京已经开始进行污染源排放清单的论证和编制。‎ ‎ C.这几天大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气象机构预测,近期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驱散大雾天气将起到积极作用。‎ ‎ D.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河流 ① 大小都是由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雨水及地下水溢流汇聚而成。 ② 那些空间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天上降落的雨水原本 ③ 干净的;落到地面后, ④ 地面污浊,雨水就会带着污染物渗入地下,汇入河流,形成我们常说的面源污染。 ⑤ 居民的生活污水、工厂和医院的废水 ⑥ 是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无论 ‎/‎ 是 倘若 然而 竟 B 不分 除了 很 ‎/‎ 同时 却 C 无论 除了 都是 如果 ‎/‎ 则 D 不管 可是 特别 假如 同样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揖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① ,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② ,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的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③ ,也只能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定有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21. 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 长春市某大学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统计表 统计项目 使用情况 一周平均 每天时长 ‎6小时以上 ‎4~6小时 ‎2~4小时 ‎2小时以下 ‎39%‎ ‎29%‎ ‎21%‎ ‎11%‎ 一周每天 使用时段 上课时 课间 休息时 睡觉前 ‎43%‎ ‎24%‎ ‎10%‎ ‎23%‎ 使用微信 主要目的 获取资讯 读书 抢红包 聊天 ‎25%‎ ‎11%‎ ‎21%‎ ‎43%‎ ‎(1)根据图表数据,结合三个方面的情况,写出相关结论。(不超过30字)‎ ‎(2)根据图表数据,从统计项目中任选一个,提出一条意见或建议。(不超过3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原文第一段“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境 界”,即作者的思想境界是通过作品(或作品主人公)体现出来的,B项是周恩来自己说的话,不是具体的文学作品,不符合文中“思想境界”的定义。‎ ‎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最后一段“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只有把根深扎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中,文学之树才能长青”可知,D项中“他们的作品就能得到鉴赏家和评判者的称赞”表述过于绝对。‎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偷换主语。由原文第三段“当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靠外在强制,而是靠作家内在的自我提高、自我约束”可知,B项“灵魂的形成需要作家自我提高、自我约束”将主语“社会责任感”偷换为“灵魂”。‎ ‎4.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有误,原文第三段的表述是“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建筑史”;C项“资料的匮乏”于文无据;D项“努力促成”于文无据。‎ ‎5.①理论上,强调保护乡土建筑的意义,提出方法论,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②实践上,走向村落,实地调查、抢救,并著书立说,唤起国人对乡土建筑的重视。(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做本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先明确是“哪些努力”,全文都是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做出的努力;其次需要注意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概括,概括要全面。‎ ‎6.①人们在思想上,要认识到乡土建筑的重要价值,要有整体保护的意识。(2分)②乡土建筑应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认可,开发利用也要有限度。(1分)③保护乡土建筑,要讲究原汁原味,遵从当地的文化风味。(1分)④国家成立相关机构统一保护和管理,同时也要重视民间自发的力量。(1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本题,应该立足全文并结合“相关链接”的内容,抓住“对保护乡土建筑有重要意义”这一关键词语进行筛选和总结。由原文第三段可以得出要有整体保护意识;由倒数第二段可以得出开发利用要有限度,由相关链接可以得出国家努力和民间力量都很重要。‎ ‎7.C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爱好和平、一心为民”概括不准确,从文中看,张总督请朱生是因为打不过方升;B项“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概括不准确,从文中可以看出朱先生一心为民,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E项,心理描写不是主要描写手法。‎ ‎8.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的语言文言化、书面化,张总督的语言粗鲁、口语化。(2分)②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1分)③古雅厚重有韵味,多引用诗词、歌谣入文。(1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鉴赏小说的语言主要是鉴赏小说人物的语言,小说中朱先生的语言和张总督的语言各有特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此外,还要鉴赏小说的叙述语言,叙事语言简洁、平实,而且典雅。‎ ‎9.①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叙事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在矛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凸显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③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此行的目的是为民请命传统,赞美了而非迫于威势或迎逢权贵知识分子的担当。(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仔细阅读题目,进行合理转化,“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这一情节有何作用,可以围绕对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10.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对句子内容进行分析,所给语段中,“莽频发兵役”为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所以首先排除B、D两项。“昭昭于日月”和“震震于雷霆”结构相同,“朝云不见”和“公云不闻”结构相同不可断开,因此排除C项。‎ ‎11.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乘传”意为乘坐驿车出使。‎ ‎12.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让博士之位于他们”不符合原文意思。‎ ‎13.示例一:(1)官吏和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中,不再是国家的臣民。这样下去,那么青州、徐州的贼寇就会在身边作乱了。(2)《左氏春秋》不尊奉孔子,而是出于左丘明之手,师徒传承,又没有传人,而且不是先帝所留存的经书,没有理由设立博士。‎ 示例二:(1)官吏、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不是国家的臣民。这样下去,青州、徐州的贼寇就近在帷帐之内了。(2)《左氏春秋》不以孔子为祖,而是由左丘明之手写出,师徒传承,又没有具体的继承人,并且它不是先帝留存下来的经书,没有理由去设立博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句,“吏人”是“官吏和百姓”的意思,“汤火”是“水深火热的境地”的意思,“帷帐”是“身边”。“吏人”“汤火”“帷账”各1分,句意通顺2分。第(2)句“祖”是“尊奉”的意思,“所存”是“所留存的经书”的意思,“因”是“理由”的意思。“祖”“所存”“因”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4. A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中“儒雅谦恭”有误,首联意在表达诗人年轻时积极拜谒三公,与大人物来往,意气风发之态;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意在表达对戎马生涯的怀念以及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实现理想的无奈。‎ ‎15.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年老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先根据作者陆游,联想陆游诗歌的典型情感和以往学过的陆游诗歌中的形象特征,其次从诗歌本身来分析总结诗人的形象特点。整首诗洋溢着诗人的爱国之情,但是自己已经鬓生白发,身老麦野之中,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在孤独寂寞中老去。‎ ‎【赏析】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大多数都与抗击侵略者有关,洋溢着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本诗首联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颔联中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颈联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尾联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全诗紧扣“感旧”表达自己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的壮志难酬和青春不再、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怀念老友的孤苦无依之情。‎ ‎16.①既窃窕以寻壑,亦崎山区而经丘;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③过蒙拔擢。‎ ‎17. B【解析】‎ ‎18. B【解析】‎ ‎19. 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虚词及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空前后是条件关系,空后有“都……”,空前一般与“无论”‎ 搭配,故应排除B、D两项;第②③空前后也是表排除的条件关系;第④空是假设关系,空后有“就……”,空前一般使用“如果”;故应选C项。‎ ‎20.①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②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③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 ‎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及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联系上下文,本段论述的是苦难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第①空根据前文“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可以填写“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第②空根据后文“它便醒来了”可知,上文的内容是一个假设性的成分,故可以填写“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第③空根据下文“也只能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可知该空应填“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 ‎21.(1)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间过长,上课期间更加频繁,且主要用于聊天。(3分)‎ ‎ (2)①每周使用微信的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既影响学习又伤害眼睛;②不应该在上课时使用微信,既违反课堂纪律又影响学习效果;③应利用微信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聊天上。(答出任意一点即得3分)‎ ‎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连贯的能力。分别依据“一周平均每天时长…一周每天使用时段”“使用微信主要目的”所占的“比例”变化对照,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间过长”(一周平均每天时长,6小时以上的占39%);“上课期间更加频繁”(一周每天使用时段,上课时占43%);“且主要用于聊天”(使用微信主要目的,聊天的占43%)。再针对以上结论,分别提出建议,表述合理即可。‎ ‎22.【写作指导】从漫画来看,图中人物一是清洁工,二是母亲,三是孩子。从母亲对孩子说的话“不念书只配扫街”可以看出她对清洁工的轻视,这并非个例,一些年轻父母因望子成龙心切,或有意或无意地采取讽刺、挖苦、揭短等手段,给孩子精神上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不惜诋毁他人职业来激将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是很不可取的,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产生偏差。用低俗的观念引导孩子心灵的成长,对孩子行为的漠视或者强制,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念书只配扫街”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观是当前普遍流行的教育观念。参考立意:‎ ‎ 1.尊重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 ‎ 2.社会上需要各种职业的人才;‎ ‎ 3.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式;‎ ‎ 4.读书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 ‎【例文】‎ 职业无贵贱 ‎ 在民主平等精神日益发扬光大的今天,不知为何,职业歧视却越来越严重。家长教育不听话、不爱学习的孩子时说:“你以后就擦皮鞋去吧!”老师教育不做作业的同学时说:“你以后充其量就是个种田的!”奶奶教育孙子时说:“看,那个人的爸爸是当官的,要多跟他玩;那个人的妈妈是卖烧饼的,少跟他玩,不好,懂吗?”可是,当官就一定高人一等吗?卖烧饼的就一定低人一等吗?”‎ ‎ 在美国,有一个卖烧饼的人,他叫卡尔洛斯。他在卖烧饼时,总是主动与他人聊天,并能记住每位顾客喜欢吃什么,让每位顾客产生了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并主动与他成了朋友。在他死时,数百名顾客络绎不绝地来参加他的追悼会,其中有议员、律师、实习生、流浪者等。有些人谈起他时声音哽咽,有些人甚至失声痛哭起来。就连声名显赫的《华盛顿邮报》也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他的事迹,这可是最重要的名人才享有的待遇。卡尔洛斯只是一个卖烧饼的下层社会的人,可他用内心全部的热情和友善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友情。他是个真正的大人物。‎ ‎ 中国义乌,有一个村委书记,他叫朱有云。官职不大,但他贪欲很强。他在担任大唐下股份经济合作社“一把手”期间,多次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并非法出售集体土地来填充自己的腰包。村民们发现之后便去举报他,可他竟然用钱买通打手,先后三次殴打村民,导致许多村民身受重伤。朱有云身为国家干部,社会地位很高,但他却有无止境的贪念,并且伤害了老百姓。他难道就高人一等吗?不,相反,他将遭人唾弃。‎ ‎ 佛家有云:“众生平等。”这话一点没错,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拥有着平等的灵魂,只是有的灵魂被玷污了,被玷污了的灵魂也不一定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灵魂!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完所有的事,如果没有了清洁工,没有了农民,就不会有那些生活在上流社会的人了,更不会有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了。‎ ‎ 人和人组成了一棵大树,官员和富有者是片片绿叶,树上的花是明星、教授等。而劳动人民则是这棵树的主干和;根,正是因为有了主干和根,这棵大树才会枝繁叶茂,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 人和人拥抱在一起是个球形,而地球就是劳动人民、官员、富有者等所有人拥抱在一起形成的大球。让我们摒弃职业歧视的观念,平等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吧!因为职业不分贵贱。‎ ‎【点评】(1)读懂画意主旨。包括标题文字。(2)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3)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展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不但可以获得大量写作 材.料,而且可以加深对主旨的理解。(4)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议论画面,综合构思成文。写作者要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做到内容集中,注重辩证分析。比如本则漫画,确定立意时要抓“不念书只配扫街”这句话,可以围绕“尊重劳动”“职业无贵贱”“‎ 教育孩子的方式”等方面立意。成文时,根据立意关键,列举了正反两个论证实例来说明职业无贵贱之分。并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劳动人民和其他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呼吁人们摒弃职业歧视的观念。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实为一篇考场佳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