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桂林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桂林十八中2019-2020学年度18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①试卷共4页,答题卡2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②正式开考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水性笔填写清楚并张贴条形码;‎ ‎③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直接在试卷上做答不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上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他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差异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语际交往实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语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文学语际交往中存在着“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霸权。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其次是政治原因。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济增长力为基础。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其三是文化原因。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语际交往通常隐含着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异地原理”。犹如巴赫金所言:“在文化方面,异地是理解最有力的手段。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他同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被绝对翻译,文学语言尤其如此。法国的舍普等人则认为,文学语言的翻译未必要追求绝对性,不饱和翻译或许正是语言艺术交往互动的诗意所在。他明确指出,“文化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这种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语言论转向之后或许会变得更加突出,并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 ‎(摘编自龚举善《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是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 B. 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地理环境以及综合性人文氛围。‎ C. 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和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分别影响了郭沫若和沈从文,而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 D. 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具有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即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列举中国刘勰和法国丹纳的著作观点,论证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等对于文学活动的不同影响。‎ B. 文章第二段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相关言论,论证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 C. 文章第四段论述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论证结构严谨。‎ D. 文章先指出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进行论证,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观点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影响,这个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与英语作为西方主流语种的霸权地位有关。‎ B. 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影响这个地域的主流语种在文化交往中的地位,造成了语际之间文化交往的不对称。‎ C. 异地是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力手段,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D. 法国的舍普等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学语言翻译的绝对性,可能会破坏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表述绝对化,除了“地域差异”外,还有地理环境、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都会影响文学活动,从而影响作家的创作个性与风格等。 ‎ C项,“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不是比较谁的风格更鲜明。 ‎ D项,根据语文结尾的两句话可以知道,“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错误,文章并没有正面和负面之意,只是客观阐述某种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原文为“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 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达到14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达到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到14吨。‎ 截至2019年3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33%。‎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 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村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摘编自余建斌 王伟童《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人民日报》2019年04月01日)‎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11日报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承担了中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 报道称,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长征系列火箭的快速进步;自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14年12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 年均发射13.3次;至2019年3月10日,长征火箭实现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 报道称,尽管长征系列火箭也曾发射失败,尤其是2017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失败。但长征系列火箭接近96%的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仍属于先进水平。而且,与前50次发射相比,长征系列火箭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 位,并创下世界航天发的新纪录。‎ 报道称,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 报道称,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3月12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长征运载火箭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发射成功,目前共拥有4代17种型号,其中包括退役型号、现役型号、在研究型号和论证型号。‎ B. 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300次发射,其成功率达到95.33%,这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C. 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创造了“一箭二十星”中国航天新纪录,很多技术创造了成功应用的先例。‎ D. 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在关键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上均有突破,使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拉升我国工业制造能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是从承担的发射任务,还是从发射航天器的总质量来看,都堪称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 B. 长征火箭在3个100次的发展历程中,从所用的时间、年均发射次数以及发射成功率,可看出它在快速进步。‎ C. 作为在研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它将比长征五号更大,更能带动国内材料、工艺、器件、装备等创新发展。‎ D. 长征火箭在2018年捷报频传,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并刷新世界纪录。‎ ‎6. 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 ‎【答案】4. A 5. D ‎ ‎6. ①国家机制方面: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颇具竞争力。‎ ‎②任用人才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不拘一格用人才,让青年人才挑大梁。‎ ‎③技术创新方面: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技术。‎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其中包括退役型号、现役型号、在研型号和论证型号”错误。结合文本内容“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分析可知,在研型号和论证型号不在4代之中。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并创下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分析可知,居世界第一位的应是年度发射次数。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分析,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颇具竞争力;结合“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分析,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不拘一格用人才,让青年人才挑大梁;结合“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 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等分析可知,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坚持自主创新。‎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账簿 丰子恺 我幼年时,有一次坐了船到乡间去扫墓。正靠在船窗口出神,手中拿着的不倒翁一刹那间形影俱杳。我看看自己的空手,又看看窗下的层出不穷的波浪,再向船后面的茫茫白水怅望了一会,心中黯然地起了疑惑与悲哀。我疑惑不倒翁此去的下落与结果究竟如何,又悲哀这永远不可知的命运。它也许随了波浪流去,搁住在岸滩上,落入于某村童的手中;也许被鱼网打去,从此做了渔船上的不倒翁;又或永远沉沦在幽暗的河底,岁久化为泥土,世间从此不再见这个不倒翁。我晓得这不倒翁现在一定有个下落,将来也一定有个结罘,然而谁能知道这不可知的命运呢?终于我想:将来我长大起来,总有一天能知道这究竟,能解除这疑惑与悲哀。‎ 后来我果然长大起来。然而疑惑与悲哀,反而随了年纪的长大而增多增深了。我赴郊外散步,偶然折取一根树枝,后来抛弃在田间的时候,总要对它回顾好几次:“我不知几时得再见它?它此后的结果不知究竟如何?我永远不得再见它了!它的后事永远不可知了!”有时已经走了几步,又回转身去,重新拾起,郑重地道个诀别,然后硬着头皮抛弃它,再向前走。明明晓得这些是惜不胜惜的琐事,然而悲哀与疑惑确实地充塞在我的心头 吃饭的时候,一颗饭粒从碗中翻落在我的衣襟上。我顾视这颗饭粒,又惹起一大篇的疑惑与悲哀来:不知哪一天哪一个农夫在哪一处田里种下一批稻,就中有一株稻穗上结着这粒谷;这粒谷又不知经过了谁的刈、谁的磨、谁的舂、谁的粜,而到了我们家,而落在我的衣襟。这种疑问都可以有确实的答案;然而除了这颗饭粒自己,世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 袋里摸出一把铜板,分明个个有复杂而悠长的历史。它们之中,有的曾为街头的乞丐哀愿的目的物,有的曾为劳动者血汗的代价,有的曾经参与在盗贼的赃物中,有的曾经安眠在富翁的大腹边。这些铜板倘会说话,我一定要尊它们为上客,恭听它们历述其漫游的故事。但它们都像死也不肯招供的犯人,心中分明秘藏着是非曲直,然而不肯泄漏它们的秘密。‎ 现在我已行年三十,那种疑惑与悲哀在我胸中,分量日渐增多;但刺激日渐淡薄了。因为我参考大众的态度,看他们似乎全然不想起这类的事,饭吃在肚里,钱进入袋里,就天下太平,梦也不做一个。这在生活上的确大有实益,我就拼命以大众为师,学习他们的幸福。学到现在,只是那种疑惑与悲哀的刺激淡薄了一点,然其分量仍是日渐增多。我每逢辞去一个旅馆,无论其房间何等坏,临去时总要低徊一下,想起“我有否再住这房间的一日?”又慨叹“这是永远的诀别了!”。每逢下火车,无论这旅行何等劳苦,临走时总要发生一种特殊的感想:“我有否再和这人同座的一日?恐怕是对他永诀了!”但这等感想的出现非常短促而又模糊,像飞乌的黑影在池上掠过一般。我究竟已有了学习的工夫了。然而一旦不见了老师,而离群索居的时候,我的故态依然。现在正是:春风送进一片白桃花的瓣来,落在我的稿纸上。这分明是从桃树上吹下来的,然而有谁知道它生在哪一枝头的哪一朵花上呢?窗前白雪一般的无数花瓣,分明各有其故枝与故萼,谁能一一调查其出处,使它们重归呢?‎ 我仿佛看见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详细记载着宇宙间世界上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于是我从来的疑惑与悲哀,都可解除了。不倒翁的下落,手杖的结果,一一都有记录饭粒与铜板的来历,一一都可查究;旅馆与火车对我的因缘,早已注定在项下:片片白桃花瓣的故萼,都确凿可考。连我所屡次叹为永不可知的沙堆的沙粒的数目,也确实地记载着,下面又注明哪几粒沙是我昨天曾经用手掬起看过的。‎ 凡我在三十年中所见、所闻、所为的一切事物,都有极详细的记载与考证;其所占的地位只有书页的一角,全书的无穷大分之一我确信宇宙间一定有这册大账薄。于是我的疑惑与悲哀全部解除了。‎ 一九二九年清明过了写于石湾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不倒翁落水,连用了“看看”“看看”“怅望”三个动词,突出“我”内心的无限伤感。‎ B. 文章写“铜板”“分明个个有复杂而悠长的历史”,含蓄地表达了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C. 文章中的“大众”形象与“我”形成鲜明对比,但并不是所有时刻,“我”都和他们保持距离。‎ D. 文章语言隽永,熔深情、理性于一炉,既表现出“我”求索的殷切,又表现出“我”思考的郑重。‎ ‎8.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艺术。‎ ‎9.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蕴含在“大账簿”中的生命态度。‎ ‎【答案】7. B 8. ①首尾圆合,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表现在“疑惑与悲哀”从生发到解除;前后呼应表现在文中分列的不倒翁、手杖等意象在文末一一收拢;②顺时推进,脉络分明。从“幼年”到“后来”到“现在”,写出了作者认知与理解的成长过程;③文末点题,卒章显志。文章以“大账簿”为题,文末又落脚于“大账簿”,解释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 ‎9. ①对万事万物有情尊重与悲悯;②对当下琐细生活的留恋与珍视;③对宇宙人生的好奇、探索与自觉审视。④流露出因缘早已注定、命运难以把握的消极宿命思想。‎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属于综合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含蓄地表达了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分析错误,“分明个个有复杂而悠长的历史”为描写它们的为我们所不可知做了铺垫。故本题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艺术。”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艺术的分析能力。结构艺术取决于文章的内容,所以要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首先,第一节说“终于我想:将来我长大起来,总有一天能知道这究竟,能解除这疑惑与悲哀。”最后一节说“于是我的疑惑与悲哀全部解除了。”“我”的“疑惑与悲哀”从生发到解除,这样使文章在结构上既首尾圆合,又收尾呼应。“于是我从来的疑惑与悲哀,都可解除了。不倒翁的下落,手杖的结果,一一都有记录饭粒与铜板的来历,一一都可查究;旅馆与火车对我的因缘,早已注定在项下:片片白桃花瓣的故萼,都确凿可考。”其中“……世间从此不再见这个不倒翁。我晓得这不倒翁现在一定有个下落,将来也一定有个结罘,然而谁能知道这不可知的命运呢?”和结尾的“不倒翁的下落,手杖的结果,一一都有记录饭粒与铜板的来历,一一都可查究”,也构成前后照应。其次,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我幼年时,……手中拿着的不倒翁一刹那间形影俱杳。……心中黯然地起了疑惑与悲哀。我疑惑不倒翁此去的下落与结果究竟如何,又悲哀这永远不可知的命运。……我晓得这不倒翁现在一定有个下落,将来也一定有个结罘,然而谁能知道这不可知的命运呢?终于我想:将来我长大起来,总有一天能知道这究竟,能解除这疑惑与悲哀。……”,“后来我果然长大起来。然而疑惑与悲哀,反而随了年纪的长大而增多增深了。”“现在我已行年三十,那种疑惑与悲哀在我胸中,分量日渐增多”。作者从“幼年”到“后来”到“现在”,顺时推进,写出了作者认知与理解的成长过程。这样的安排使文章脉络分明。最后,作者以“凡我在三十年中所见、所闻、所为的一切事物,都有极详细的记载与考证;其所占的地位只有书页的一角,全书的无穷大分之一我确信宇宙间一定有这册大账薄”作结,结合标题“大账簿”,解释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这样就做到了文末点题,卒章显志。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做到了首尾圆合,前后照应,卒章显志,这些都可以成为这篇散文结构上的艺术手法。本题据此分点回答即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蕴含在‘大账簿’中的生命态度。”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探究能力。认真阅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文中作者对不倒翁的丢失,一根树枝的告别,一颗饭粒的滑落,一枚铜板的流转,一片花瓣的飘落,一处旅馆的或车长的告别,等等,都心怀“疑惑与悲哀”,而这些所见所想正体现了作者对当下琐细生活的留恋与珍视,对万事万物持尊重与悲悯之态度,对宇宙人生的好奇、探索与自觉审视。“不倒翁的下落,手杖的结果,一一都有记录饭粒与铜板的来历,一一都可查究;旅馆与火车对我的因缘,早已注定在项下:片片白桃花瓣的故萼,都确凿可考。连我所屡次叹为永不可知的沙堆的沙粒的数目,也确实地记载着,下面又注明哪几粒沙是我昨天曾经用手掬起看过的。”这句话却也流露出作者因缘早已注定、命运难以把握的消极宿命思想。‎ ‎【点睛】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①该文本与同类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中需要探究的问题;②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③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⑤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价。具体答题技巧为:(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评价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括材料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2)分析提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对其中蕴涵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一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要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B.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C.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D.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 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 C. 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 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 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 C. 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 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答案】10. D 11. B 12. B ‎ ‎13. (1)耿九畴因为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 ‎(2)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谨慎挑选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回复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本题中,“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罪人”是主语,“系都察院狱”是“罪人”的定语,后置,“给”是谓语,“米”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B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B项,“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表述错误,漕运归户部管理。‎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理解错误,文本是说“九畴、渊遂劾盛等”,意思是““耿九畴和江渊也弹劾叶盛等人”,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或者说表意绝对,于文无据,把文本中“叶盛等人”偷换成“章瑾和王汝霖”,“等人”并不能确定有无“章瑾和王汝霖”。‎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题得分点:“以”,介词,因为;“见”,表被动;“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已”,不久;“白”,洗清罪名;“以事见诬”,被动句;“逮下吏”,被动句。‎ 第二题得分点:“延”,延揽;“简”,选拔;“优诏”,嘉奖的诏书;“报”,回复;“焉”,代词,他。‎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年中进士。宣德六年被授予礼科给事中。他发表的意见能把握住全局,有清廉公正的名望。正统初年,大臣说两淮盐政久坏,应选择注重名誉和法度的人去治理它,于是推举耿九畴为盐运司同知。他彻底革除以前的弊病,逐条上奏有利于国家的五件事,著录成法令。因母丧辞官,盐场的百姓几千人到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来。正统十年正月,起用他为都转运使。耿九畴节俭而没有别的爱好,公事完后便焚香读书,廉洁的名声因此更响,妇女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 耿九畴因事受到诬陷,被逮捕交付司法官吏审讯,不久(后来,过了一些时间)洗清罪名,就留他为刑部右侍郎。他屡次辨办疑案,刚正不挠。礼部侍郎章瑾被捕入狱,耿九畴和江渊等人建议将他贬官。章瑾的女婿给事中王汝霖很恨他,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人弹劾刑部不公。耿九畴、江渊于是也弹劾叶盛等人,并说王汝霖的父亲王永和死于土木堡,他还嬉笑自如,这种人不应任官。当时明景帝刚当上皇帝,急于用人,便置王汝霖等人不问,章瑾则照所奏请处治。凤阳岁荒,盗贼将要起事,皇上敕令耿九畴前往巡视招抚。耿九畴上奏留下英武、飞熊等护卫军边耕边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因此得到安宁。两淮自从九畴走后,盐政又坏。景泰元年,朝廷仍命他兼管。不久皇上敕令耿九畴审理各府的重犯,大多被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人私自役使操练士兵,耿九畴弹劾他们。皇帝下诏命令调查处治,并且命令各边镇,有像杨得青这样的人都报告上来。边将请增加临洮等卫的戍卒,耿九畴说:“边城的士卒并不缺。将帅如果能够严申纪律,赏罚分明,则人人自行发奋。否则的话,徒然浪费粮食而已。”于是不增戍卒。边境百姓春夏出塞耕田,到了秋冬往往迁入塞内。耿九畴说:“设边将就是为了御寇卫民的,现在让百姓因躲避敌寇而失去家业,用将帅来干什么呢?”耿九畴便禁止百姓迁入塞内,如有遭贼寇侵扰的,他便治守将之罪。布政使许资说:“侍郎出任镇守官,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这样事情便多有滞留,请改授予他宪职为便。”于是耿九畴被转为右副都御史。大臣出去镇守或者巡抚,都授予都御史之衔,就是从耿九畴开始的。‎ 有圣旨要买羊角做灯,耿九畴引用宋代苏轼谏阻神宗买浙灯的事,这事就停止了。皇上因为有灾异而征求大臣的意见,耿九畴请皇上延揽知识渊博的儒生,公平赏罚,慎择守令,选拔将帅。皇上下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天顺初年,耿九畴入京师议事。皇上对侍臣说:“耿九畴是廉正之人。”把他留下任右都御史。(当时)关在都察院监狱的罪人官家不供给粮食,耿九畴为此提出建议,于是对这些罪人每天供给一升粮食,并将此定为法令。后来,耿九畴上书请求崇尚廉耻、清理刑狱、劝课农桑、节俭军赏、重视台宪官员的作用五项建议,皇上都嘉许采纳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装判官之辈。‎ B. “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装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 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装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15. 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14. C 15. (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宴饮时的喜悦心情,错误。尾联两句写裴判官骑马向河阳幕府奔去,姿态轻盈,简直像飞一样。可分析出烘托了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诗句内容并分析作用的题目,要求概括颈联描绘了的画面内容及其用意,答题此类试题时,首先翻译诗句,再分析作用,诗句描写了裴判言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雪沾衣”“山对酒”渲染了装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可分析出烘托了装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离骚》中表现当时社会人们违背准绳、追求邪曲,以苟合取容作为处世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⑤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背绳墨以追曲兮 (2). 竞周容以为度 (3). 地崩山摧壮士死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多情应笑我 (6). 早生华发 (7). 寓形宇内复几时 (8). 曷不委心任去留 (9). 不义而富且贵 (10). 于我如浮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墨、竞、摧、栈、钩连、华、寓、曷、浮。‎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晚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毁于一旦。这个_____________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_____________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_____________。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______________,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B. 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 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 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C. 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重,程度深;忧郁,不愉快。语境是在修饰“教训”,所以应填“沉痛”。‎ 第二处,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强调一代代的传下来。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强调广泛传播。语境说的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文物,应填“留传”。‎ 第三处,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语境强调的是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是每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应填“责无旁贷”。‎ 第四处,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语境是说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态度,应填“全力以赴”。‎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瞻前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根据前文“随着时间推移”,应将时间状语“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前置,这样能很好地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据此排除A、D两项。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为保持前后主语一致,应该是“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据此排除C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进行比较、辨析。‎ A项,搭配不当,“延缓”和“损毁”搭配不当。‎ B项,语序不当,“虽然”应在主语“文化保护”前面,因为前后两句话主语不一致。 ‎ D项,“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结构混乱,应该是“注入活力”,“源源不竭”修饰“活力”。‎ 故选C。‎ ‎20.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日前,我国科学家发表了对液态金属研究的新成果。液态金属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固态金属,即使在室温下也能保持液态。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清华大学联合小组研究发现,溶液环境中的液态金属液滴,在受到电场或化学物质的作用时,会产生类似于细胞吞噬外界颗粒的胞吞效应,能高效地将周围的颗粒吞入体内。这一发现也开辟了一条构筑高性能纳米金属流体材料的新途径。这种神奇的吞噬现象并不是液态金属唯一的类生物学行为。研究小组还发现,当把金属液滴部分浸没于碱性溶液并部分暴露于空气中时,处于液态金属与空气交界面的溶液会出现规律性的振荡。研究人员将利用这一新发现开拓液态金属研究的新领域。‎ ‎【答案】我国科学家发现液态金属具有类生物学现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新闻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能力。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新闻。它要求比标题具体丰富,比导语简洁明了。拟写时可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拟写时,首先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找出新闻的陈述对象“谁”,比如本题的新的陈述对象“谁”是我国科学家。然后从“干什么”角度概括事件主体,本题新闻事件主体是研究液态金属。本题新闻的后半部分介绍了研究进展和结果——发现液态金属具有类生物学行为。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注意字数限制——不超过20个字。‎ ‎21.下面是某节目组一则致歉声明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连贯、语体风格一致。‎ 第二期节目因为剪辑失败,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节目组已第一时间作了修正,并发表致歉声明,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也希望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以后我们将不忘初心,严明剪辑,认真审核,给广大观众带来优秀的节目。‎ ‎【答案】①将“失败”改为“失误”②将“曲解”改为“误解”③将“认可”改为“谅解”④将“散布”改为“传播”⑤将“严明”改为“严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第一处,“失败”指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失误”指的是出现差错。前者的程度更重,从后面“使得其中一片段引起了观众的曲解”可知,应是出现差错,使用“失败”程度过重,故改为“失误”;‎ 第二处,“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从语段来看,是节目剪辑失误引起观众的错误理解,故改为“误解”;‎ 第三处,原文“恳请广大观众的认可”,“认可”指承认、许可,不合语境,从前文看,这是节目组的致歉,致歉的目的是希望能得到观众的“谅解”,“谅解”意思是“了解实情后原谅或消除意见”,故改为“谅解”;‎ 第四处,原文“也希望大众不要再对该片段进行散布”,“散布”指广泛传播,多含贬义,不合语境,故改为“传播”;‎ 第五处,原文“严明剪辑”,“严明”严肃而公正,多指法纪,与“剪辑”搭配不当,且从上文来看,节目剪辑的失误是不谨慎造成的,故改为“严谨”。‎ ‎【点睛】做此类题时,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题为“三代人”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图画内容及含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不为圈子困,复得返自然 一个铁环、一根铁钩,走过山林草丛,行至田间乡野,腿下生风乐无穷;一个呼啦圈、一番尝试,度过炎炎夏日,经历冬日暖阳,大汗淋漓显本领;一个朋友圈、一幅图片,看遍千山万水,听见歌声阵阵,目眩头晕废青春。‎ 三代人的童年,三种不同的“圈”,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也让人不禁发问:“被朋友圈‘绑架’的孩子们能否拥有一个充实而又幸福的童年?”‎ 思索再三,孩子们不为网络困,复得返自然。‎ 网络诚可贵,健康价更高。网络直播博眼球,甘为主播送“跑车”;朋友圈里晒新装,不得点赞不罢休;王者荣耀拼手速,历史人物齐上阵……网络世界纷纷扰扰,让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现实生活一事无成,让原本身心健康的学生们戴上眼镜,彻夜不眠。网络的确能开拓我们的眼界,传递即时信息,但是倘若一心向网,只落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叹息。‎ 若为愉悦故,运动不可弃。身心愉悦是求知求实的基础,是人生价值中一串零之前的一。望当年,刘翔逐梦赛场,跨过无数栏,终创佳绩。想今朝,张继科纵横乒坛,完成大满贯,续写辉煌。他们是荧幕前光鲜亮丽的公众人物,向世人传达“我运动,我快乐”的理念。他们也是染过尘埃、行过荆棘的普通人,在运动中寻找快乐,在运动中愉悦身心。朋友圈里的热闹是别人的,一跑一跳间的满足才是自己的。‎ 自然藏本真,点滴见真理。如果说网络是一本百科全书,身处其间可以遍寻知识。那么,自然则是一个宝藏,无穷真理正在等人探寻。君不见,钟扬教授上高原,于风雪间发现生物奥秘,于实验中提取抗癌成分。君怎知,张渠伟下基层,于山野间探究脱贫之道,于农户家询问百姓得失。一粥一茶,当思之不易。一亲一友,当常伴左右。回归现实,回归自然,于实践中出真知。‎ ‎“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根除“朋友圈”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困难重重,需要多方努力,同舟共济,青少年个人当立鸿鹄之志,抱璞守正,笃学敏行。如时代新人宋玺,获得国家级合唱一等奖,从北大毕业后,又出色地完成亚丁湾护航任务,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父母应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爱的教育。社会应规范网络信息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奏响时代强音。‎ 不为网络困,运动显活力。复得返自然,生活更充实。‎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然后分析材料的类型,如本题提供的是漫画材料,所以考生要先解读漫画的内容,分析漫画反映的现象,读懂漫画,然后再行文立意。‎ ‎【审题】首先解读漫画内容,漫画的题目是《三代人》,漫画的内容是:爷爷小时候玩“滚铁环”,爸爸小时候玩“呼啦圈”,如今“我”玩“朋友圈”。爸爸和爷爷小时候玩的“圈”是与运动健身有关的实物,充满生机与活力,而“我”则利用通讯媒体虚拟的“朋友圈”与外界进行交往,看似简单便捷,但缺少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生机与活力。并且,从漫画中的三代人的表情看,爸爸和爷爷玩得兴高采烈,而我身背一个大“书包”,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耷拉着脑袋,不难推断出,繁重的学习任务已经影响到“我”与伙伴的交往,“我”只能选择“朋友圈”进行交流。纵观三幅图片,这里面隐含有“变”与“不变”的要素,变的是年代,变的是童年的活动方式,这里面隐含一个主题:不同的年代,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童年的活动方式也随之变化,这是时代向前、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不变的是“童趣”对成长身心的影响。对照三幅图片,爷爷和爸爸的童年活动相对有活力,生机盎然,而“我”的童年略显沉闷,虽然也能通过“朋友圈”收获交往的乐趣,但这种乐趣是建立在高科技通讯技术基础之上,缺少面对面的真诚与活力。甚至“我”这一代可能过度地依赖通讯媒体,对身心的健康成长难免有负面影响。总而言之,三幅漫画之间既存在对照关系,爷爷爸爸的童年游玩方式与“我”进行比较,还存在主次关系,爷爷爸爸充满活力的童年来衬托我略显沉闷、缺少活力的童年。明白了这些,就不难找到解读漫画主题的路径: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我们的童年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交往方式?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适合身心成长的交往环境?如何正视与接纳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如何理性看待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诚然,对“我”的圈子生活,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言之有理皆可。再看作文要求,“结合图画内容及含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虽然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但写成议论文为宜。‎ 参考立意:‎ ‎①放下沉重的书包,远离虚拟“朋友圈”,回归现实生活,找回“逝去”的童趣。‎ ‎②时代在变化,生活在改善,但童年的乐趣是不变的,我们需要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童年。‎ ‎③通讯科技的发展,让童年不再封闭,孩子之间的交往变得便捷丰富,但警惕这一些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④风物长宜放眼量。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好好去适应,用心去寻找属于这一代人的快乐和精彩。‎ ‎⑤三代人的生活,从有形的圈子到无形的圈子,从自然的生活到与科技紧紧相连的生活,昭示着时代的变迁。‎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不为圈子困,复得返自然》,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对偶或对仗结构的短语,也可以化用诗句来增加文化底蕴。其次由材料引出观点——孩子们不为网络困,复得返自然。正文主体部分从“网络诚可贵,健康价更高”“若为愉悦故,运动不可弃”“自然藏本真,点滴见真理”三个方面为何要“不为网络困”。结尾扣题收束全篇。‎ 素材:‎ ‎1、开“朋友”之圈会八方来客。在信息之圈下,我们的朋友已不再局限于街坊邻居,而来自五湖四海。一起滚铁圈的老一辈童年回忆,到如今,因扩展为各个大洲、各个民族的人的举世同欢。几分钟的短视频,可唤起你我之间的心灵共鸣,一次便捷的视频通话,可使分别多日的老友再见旧颜,手指轻点,即可于网上览他国风光,变的是乐的形式,不变的是彼此相连的心,以网络之乐兼会友之乐,何乐而不为?‎ ‎2、人人低头注视手机,日常交往冷漠至极。朋友圈的确方便了好友之间的联系,让我们知道朋友们的生活,却又在无形中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君不见同学聚会围坐一起,到头来每个人沉默寡言在看手机?君不见孩子们沉迷于朋友圈,在现实中却不知怎么与父母沟通交流?网上活跃似脱兔,现实交往成问题,类似的网络社交综合症的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3、《管子》曾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我们如今在使用朋友圈时,不该被它支配了左右,朋友圈这种休闲方式的确比滚铁环和呼啦圈有乐趣得多,但其中思于言、真与假都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利用它来丰富生活,而不是拖累生活?顺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应该谨慎选择。‎ ‎4、一个铁环、一根铁钩,走过山林草丛,行至田间乡野,腿下生风乐无穷;一个呼啦圈、一番尝试,度过炎炎夏日,经历冬日暖阳,大汗淋漓显本领;一个朋友圈、一幅图片,看遍千山万水,听见歌声阵阵,目眩头晕废青春。‎ ‎5、不为网络困,运动显活力。复得返自然,生活更充实。‎ 画圈为牢不可取,多方努力且徐行 一组漫画中,爷爷滚着铁圈,爸爸摇着呼啦圈,“我”却刷着“朋友圈”。我没有了孩子的活泼与灵动,动动手指,做着七老八十的人也能做的事。两相对比,人们不禁惊呼:是什么扼杀了新一代的童年?‎ 依笔者见,“朋友圈”类社会娱乐方式危害众多,原因复杂,需各方共同努力还孩子们一片蓝天。‎ ‎“任何硬币都有正反两面”,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如是说。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红利,“朋友圈”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增色不少。而对心智尚不成熟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却藏有隐患。从短期影响来看,少年儿童一旦沉溺于“朋友圈”,学习成绩下降,眼镜度数上升;逢年过节评论点赞多了,问候亲人交友结游少了,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从长期影响来看,沉溺“朋友圈”极大地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君不见微信摇一摇人贩子恶心人纷至沓来,二维码扫一扫黄暴信息铺天盖地,人生观价值观悉数崩塌。鉴于此,当理清原因对症下药,避免“画圈为牢”的发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青少年沉溺于“朋友圈”的原因不简单。是个人意志不坚定吗?是家庭教育的疏忽大意吗?是社会学校大环境的影响吗?我想兼而有之。青少年是新生的朝阳,心智尚不成熟,三观尚未树立。因此,一味将问题归结于个人是不负责任的,父母、社会也应当进行反思。“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像父母一样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还是像父母一样爱好广泛,博闻强识?家庭教育对孩子摆脱“朋友圈”,走向“新时代”至关重要。平台信息提供方也应冷静思考,没有民族之希望,何来经济之繁荣?停下向孩子传播不良信息的魔爪。‎ ‎“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根除“朋友圈”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困难重重,需要多方努力,同舟共济,青少年个人当立鸿鹄之志,抱璞守正,笃学敏行。如时代新人宋玺,获得国家级合唱一等奖,从北大毕业后,又出色地完成亚丁湾护航任务,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父母应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爱的教育。社会应规范网络信息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奏响时代强音。‎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谨慎入圈,则有前途四海,来日可期!‎ ‎【点睛】‎ 漫画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和写作,一般要做到以下四个步骤:一是要读懂画意、画旨。考生在作文之前,要先仔细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和图中文字。二是要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三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画中之话和话外之音。联想和想象不但可以加深对画旨的理解,且能获得大量写作材料。四是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画旨,综合构思成文。考生要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分析辩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