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阳泉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语 文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既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编纂文明史,就是用文字把这创造和 演进的过程记录下来。 文明史不是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等等的简单拼合,更不是一部百科知识全书,它既 不能脱离各门专史,又要力求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研究文明史必须重视文献资料,也必须 重视文物考古资料,并且努力将这两方面的资料结合起来,进行互证。当然考察中华文明史, 不能脱离世界文明的大格局。 首先,我们要欢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文化交往,积极吸取人 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过去,中华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接触中,能够吸取改造它们以丰富 发展自己,今后必然能够做得更好。 其次,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虽然还很不够,但是世 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牛津大学教授雷蒙·道森在其名著《中国变色龙——欧洲中 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中总结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似乎在两个极端间变化,或者 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后的象征。由此可见,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与中国的实际有很 大的距离。西方对待东方的态度,常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只有西方才拥有解释东方的权 威。我们并不想纠缠他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所持有的种种偏见,只是从中深切地感到,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在世界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真面目。 第三,要坚持文明的自主。无论是引进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还是走向世界,都是我们 自主的意识和行为。回顾历史,汉唐人对外来文明的开放胸襟与拿来为自己所用的宏大气魄, 即鲁迅称之为“闳放”的那种态度,便是自主性的很好表现。西方近代文明,从明朝末年逐 渐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之后大量涌入,影响着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并没有 失去自主的能力。到了今天,我们更有条件加强文明的自主性,自己决定自己文明的命运。 总之,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既不是单一的全球文化,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 - 2 - 明多元的繁荣,以及文明的自主。这种新的文化生态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 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必能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必能以高度 的文明重塑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具有几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必将在世界未 来的文明进程中再现自己的辉煌,并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明史记录文明创造和演进的过程,既离不开各门专史,又要力求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B. 研究文明史就要尽量做到将文献资料与文物考古资料结合,并且让两者之间进行互证。 C. 西方对中华文明的种种偏见并没有对中华文明在世人面前真实地展现自己造成影响。 D. 西方近代文明虽然影响了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依然拥有自主的能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着重突出文明主动走向世界的重要性。 B. 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文明史的研究方法,同时指明如何考察中华文明史。 C. 文章引用雷蒙·道森著作中的一句话论述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的观点。 D. 文章结尾从如何抓住新的文化生态出现机遇角度分析了中华文明面临的机遇,具有现实的 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还很不够。 B. 《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造成了西方对中国认识的片面性。 C. 文明的自主指的就是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是自己自主的意识和行为。 D.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当前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在进入新的文化生态后消失了。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所,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 项,“西 方对中华文明的种种偏见并没有对中华文明在世人面前真实地展现自己造成影响”错误,从 文中“只是从中深切地感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在世 界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真面日”可知,应是产生了影响,从而要抓住机遇“充分展示自己的真 - 3 - 面日”,选项中“没有对……造成影响”,故选 C 项。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 项,“着重突出文明主动走向世界的重要性”错误,从文中 来看,三个层面应是互为一体 ,并无轻重主次之分。故选 A 项。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这是 要求选出“正确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 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 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还 很不够”错误,从文中“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虽然还很 不够,但是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信息来看,强调的主要原因应是“世界对我们 的了解更少、更肤浅”。B 项,“《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书造成了西方对中国 认识的片面性”错误,从第四段来看,是用《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中的 分析来印证作者的观点——西方对中国认识很肤浅、片面,而不是该书造成了西方对中国认 识的片面性。D 项,“当前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在进人新的文化生态后消失了”错误,文 中“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既不是单一的全球文化,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多元 的繁荣,以及文明的自主”是对未来的一种推断,因此“当前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在进 入新的文化生态后消失了”说法错误。故选 C 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 4 -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帽子给我戴正了 刘正权 协警也是警察,你们给我记好了!局长说完这话,走到队列左侧,冲最边上的陈大华瞪 圆双眼,举手,敬礼,然后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 有人想笑,却没敢笑出来。, 局长正就警容警纪警风做训示呢。 陈大华努力去正头顶的警帽,他头小,警帽总是不愿意配合他的脑袋,自然正不起来。 上岗第一天,就在局长那留下不好的印象,陈大华有点沮丧。 队长是知根知底的,队长在分配陈大华执勤点时安慰说,工作态度端正,比警帽戴得正, 更有说服力。 陈大华这才宽了心。 春节期间,像鸟儿归巢,在外地上班务工的人全部回来了,车多人多,警力严重不足, 协警就成了传说中的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通常是一个警察带三四个协警镇守 - 5 - 交通要道。 主要是查酒驾,醉驾。 毒驾,陈大华只在新闻里见过,他们这种五线城市,难得一见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小城人,想要如同队长所说的工作态度端正,毕竟不那么容易,好几次 敬礼完毕,人家车窗摇下,探出一个脑袋,热热落落骂一句,陈大华你狗日的啥时眼睛近视 了? 骂这句话的,自然非亲即故,好在,闻不见酒气,开车手续也齐全,陈大华挨了骂,心 里还美气,说狗日的买车都不晓得请我喝顿酒。 小县城规矩,买车是大事,跟搬新家一样,要请喝酒的。 陈大华意思很明显,公是公,私是私。 不是所有人都守规矩的。 初一走父母,初二走丈母,长辈面前,不好放肆。初三初四初五,敞开喝酒的日子,有 亲朋故旧知道陈大华所镇守的街道在哪儿,喝酒时就打好了算盘,到时迎着那条路走,陈大 华自然晓得网开一面。 偏偏,网在那支着,别说一面,半面都没开。 自投罗网,简直是,好几个熟人因为酒驾,抓了现行。 还让人过节不? 陈大华正一下头顶的警帽,就是要让人好好过节,才这么严的。 你一个协警,不信你能给人敬一辈子的礼!有人这么口不择言骂他。确实,协警中很多 人干着干着,因为没有指望转正,加上得罪人,悄悄谋了新的出路。 协警也是警察!陈大华在心里,顶撞了对方一句,以画外音的方式。 事是在初五早上出的。 值了通宵班的陈大华正准备下班,换班的同事已经在街对面冲他招手,示意他可以走人 了。一辆白色轿车疯了般从右边抢过来,绿灯数字明明白白显示只剩下一秒了,宁停三分不 抢一秒,这是所有小孩都熟知不过的道理,身为司机怎么可以犯浑。职业习惯令陈大华一边 挥手一边上车道上阻拦,示意对方暂停。 暂停的却不是那辆轿车,是陈大华的思维。 随着一声脆响,陈大华整个身体被撞得腾空飞起来,刚落地随着惯性一个侧滚,惨了, 后面一台越野车再度碾上他的腰身。 事故现场,局长发现一个特别反常的现象,陈大华的身体都支离破碎了,警帽却端端正 - 6 - 正戴在头上,他的手,以敬礼的姿势呈现在大家眼里。队长告诉局长,为了把帽子戴端正, 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 肇事车辆被抓住,白车司机解释是,他的车辆不小心刮擦了后边的越野车,想要逃避赔 偿才加大油门抢红绿灯的。 越野车司机确实因为追着前面车辆讨要说法才对陈大华造成的二次碾压。 看似站得住脚的解释在局长那儿遭到质疑,局长早先干过刑警,白色轿车司机那话太经 不起推敲,眼下车辆都购买了强制险,别说一点刮擦,就是撞了车,也犯不着逃逸,有保险 公司理赔的。 醉驾?肯定不是,司机身上没酒气。 莫非是?局长心里一个激灵。 检测结果跟局长怀疑的一样,毒驾。 在给陈大华追认英雄的会议上,有网站记者提出质疑,一个协警,而且是走在下班路上, 追认英雄,合适吗? 协警也是警察,请你给我记好了、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有上下班之分吗?局长的声肯 猛地提高八分,走到那个记者面前,瞪圆双眼,举手,敬礼,跟着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 我戴正了! 帽子,我有戴吗?记者摸了摸光秃秃的头顶,这么情绪化的人,怎么当上的局长。 是说你无冕之王的帽子呢!队长上前,轻轻补上一句。 我不过是个网站记者啊? 网站记者也是记者! 队长拍拍手中的警帽,端端正正戴上头顶,会议结束,得出警了。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帽子给我戴正了”为题,强烈的命令语气,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将小说 的意蕴引向深处:有职有权者应该时刻注意保持清正廉明的形象。 B. “毒驾,陈大华只在新闻里见过,他们这种五线城市,难得一见的”为后文陈大华殉职及 局长的敏锐做了铺垫。 C. 队长是个次要人物,但总是在适当的时机,以最少的语言,或安抚部下,或反映下情,或 阐释、传达局长的未尽之育、言外之意,精当而细致。 D. “他们这种五线城市”,是故事展开的环境,主人公陈大华的遭遇与这里的区位特点和人 际关系特色有一定的关系。 - 7 - 5. 小说中的陈大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 “协警也是警察”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答案示例:①爱岗敬业。他虽只是一名五线小城的不在编协警,但兢兢 业业,责任心强,交班之后不忘职责,不幸殉职;为维护道路安全,他坚持原则,决不徇私, 即使是熟人亲朋违章,他也不会“网开一面”。②严于律己。为保持警容严整,头小的他在 帽子里缝制两道松紧带来箍住警帽,将警帽戴正。③待人和善。在执法过程中,陈大华挨了 骂,心里还美气,和熟人随和地说笑,哪怕有人口不择言骂他,他也只在心里顶撞。 6. ①第一次是在陈大华上岗第一天,局长对协警做训示时提到的,意在提醒协警们应该有正 确的身份定位。该句位处小说开篇,既交代了主人公身份,又立刻将读者带入情境之中。② 第二次是陈大华的内心独白。对责难他严格执法的人,他不当面顶撞,表现了他既坚持原则 又待人和善的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③第三次是局长对网站记者说的。这是对社会上轻视协 警,以身份评判人的不良风气的批评,有力地表现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 A 项, “又将小说的意蕴引向深处:有职有权者应该时刻注意保持清正廉明的形象。”分析有误, 这篇小说更深的意蕴不是“有职有权者应该时刻注意保持清正廉明的形象”,而是“无论是 谁,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站正自己的立场”。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 说中的陈大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人物身份、 职业及各种细节入手,解答本题主要根据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 通过陈大华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及侧面描写来叙述的。例如他的身份只是一名五线小 城的不在编的协警,但他兢兢业业,再交班之后不忘职责,最终不幸殉职的事,可见其爱岗 敬业;从“作为土生土长的小城人,……,探出一个脑袋,热热落落骂一句,陈大华你狗日 的啥时眼睛近视了?骂这句话的,自然非亲即故,好在,闻不见酒气,开车手续也齐全,陈 大华挨了骂,心里还美气”,可见其待人和善;从队长告诉局长的侧面描写,说“为了把帽 子戴端正,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 - 8 - 可见其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题目要求简要分析“协警也是警 察”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不同作用。然后要到文中找到这三处,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分析这句话是谁说的、对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反映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表现怎样的主题等。 最后结合语句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 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 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内容上第一次在文章第一段的首句话,结合下 文知是陈大华作为协警上岗第一天,局长对协警做训示时提到的,意在提醒协警们应该有正 确的身份定位。第二次在文章第二十二段,结合下文“陈大华在心里,顶撞了对方一句,以 画外音的方式。”知这句话是陈大华的心理独白,根据上文可知此话是针对责难他严格执法 的人的无声反驳,表现了他是个坚持原则又待人和善的人。第三次在倒数第六段,结合上文 可知是局长在给陈大华追认英雄的会议上,面对网站记者的质疑,而对网站记者说的。结合 下文,可知此次表现小说的主题:对社会上轻视协警,以身份评判人的不良风气的批评。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特点。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②找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三、古诗文阅读(2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行本,沛人也。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 之志。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及践祚, - 9 - 征拜谏议大夫。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 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 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 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 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 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 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 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 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 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 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 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及 太子废,上曰:“嗟乎!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 嘉之赐绢百匹 B. 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 嘉之/赐绢百匹 C. 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 嘉之赐绢百匹 D. 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 嘉之赐绢百匹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后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辞。 B. 不肖,可以指不才,不贤;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后来常用此词来表示自谦。 C. 下车,古代可以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来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 弄臣,中国古代称“优”,是指古代宫廷中以插科打诨来为国君消烦解闷的人。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 - A. 刘行本性情刚烈,心中永记正道。夏侯福与太子在阁内嬉戏,被刘行本听到,刘行本将他 交付执法者处置,因太子求情才释放。 B. 刘行本正直敢言,遇事坚持正见。在处理一个犯错的郎中时,与国君发生龃龉,他劝之以 理,谏之以行,终使皇帝改变主意。 C. 刘行本读书刻苦,治学十分勤奋。背诵读书,聚精会神、不知疲倦,即使穿衣吃饭都缺乏 的时候,也能像以往一样宴请宾朋。 D. 刘行本深得器重,皇帝感怀不忘。后来当太子杨勇被废弃时,高祖认为如果刘行本还在人 世的话,太子就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10.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 (2)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 【答案】7. B 8. A 9. C 10. (1)这个人向来高洁,其过失又很小,希望陛下稍加宽容他。 (2)权贵惧怕刘行本的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上。因此请托办事的路被断绝了,法律命令 清明简约,官吏百姓都怀念他。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 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重其教命” 和 “轻忽宪章”都是动宾结构,中间要断开;“申己言之必行”和“忘朝廷之大信”也是动宾 结构,中间要断开;“非人臣之理”是判断句,前面要断开。故选 B 项。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 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 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陛下”为敬辞。故 选 A 项。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 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 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 - 11 - 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 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C 项,“晏如”是安然自若的样子。语出《五柳先生传》:……短褐 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故选 C 项。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 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得分点:“素”,向来;“过”, 过失;“愿”,希望;“少”,稍加;“宽假”,宽容;“之”,代词,他。第二句得分点: “惮”,惧怕;“其”代词,他;“方直”,端方正直;“绝”,断绝(被);“怀”,怀念; “之”,代词,他。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 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 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 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刘行本,沛县人。常以背诵读书为事,聚精会神而忘记了疲劳,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 的时候,但干扰不了他读书,仍是一如既往。性情刚烈,有股不可改变的意志。 高祖做丞相的时候,尉迥作乱,进攻怀州。刘行本率领官吏百姓抵御。被朝廷授予仪同 一职,赐文安县子爵。等到高祖即位,征召他做谏议大夫。不久,迁黄门侍郎。皇帝曾向一 郎官发怒,在殿前笞打他。刘行本劝谏说:“这个人向来高洁,其过失又很小,望陛下稍加 宽容他。”皇帝不理睬。于是行本就站到皇帝面前说:“陛下不认为臣不正派,安排臣在身 边。臣说的如果对,陛下怎能够不听?臣说的如果错了,应当交给法官,以申明国法,岂能 轻视臣而不理睬!臣所说的并非是私事。”于是把朝笏放在地上而退下去了,皇帝马上郑重 其事地向他道歉,也原谅了所笞打的郎官。雍州别驾元肇对皇上说:“有一个州里官吏,接 受别人馈赠的三百文钱,依照法律应该杖打一百。但是臣刚上任,与他有约定。此吏故意违 法,请加法一年。”刘行本驳斥他说:“设施律令,有朝廷明确的诏令,是用来管束百姓的。 现在刚开始就敢看重自己的教命,轻视宪章。想要施行自己的诺言,忘记朝廷的大信用,亏 2 法令获取自己的威信,不是人臣的道义。”皇上赞赏他,赏赐绢百匹。 在职几年后,拜太子左庶子。当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被太子所昵爱,曾经在阁中和太子 - 12 - 游戏打闹,夏侯福大笑,笑声在外边都能听到。刘行本当时正在阁下,听到了夏侯福的笑声, 待夏侯福出来,刘行本责备他说:“殿下宽容,给你好脸色。你是什么小人,竟敢如此轻慢!” 因此交给执法的人处治。过了几天,皇太子为夏侯福求情,才释放出来。太子曾得到一匹好 马,让夏侯福骑乘而观看。太子十分高兴,因此想让刘行本再骑一次。刘行本不骑,严肃地 劝谏说:“皇帝把臣放在庶子这个位子上,是要让我用正道辅导殿下,并不是给殿下作亲近 狎玩的人。”皇太子听了惭愧而止。后来又以本官兼任大兴县令,权贵惧怕刘行本的正直, 没有人敢到他的门上。因此请托办事的路断绝了,法令清简,官吏百姓都怀念他。不久,死 于官任上,皇帝十分悼念哀伤他。等到太子被废,皇上说:“哎!假如刘行本健在,太子不 会到了这个地步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 旌,镇帅的代称。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 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 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 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12. 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从炼字与修辞角度加 以赏析。(6 分) 【答案】11. D 12. ①用字巧妙。“犹”字写出了酒醉之后仍不能排遣思乡之愁,足见思 乡之浓重;“却”字写乡心似乎与身体不同,随潮水回归,实际上饱含作者的无奈。②比拟。 化抽象为具体,将乡心当作有形的事物来写,说它依附于潮水,回归家乡,将思乡之情表现 得形象生动。(意思对即可) 【解析】 - 13 - 【11 题详解】 D 项,本诗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但并没有对家国的慨叹。 【12 题详解】 本题是赏析题,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角度,一是炼字,一是修辞手法。“饮罢此身犹是客, 乡心却附晚潮回”中的两个虚词“犹”“却”对情感起到了强化作用,是诗句的精妙之处。 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两个字的效果,“犹”是“还”的意思,饮酒依旧不能消除愁苦,可见思 乡之愁的浓重;“却”表示转折,强调思念的力量,也表现出只能心回的无奈。从修辞上看, 主要是比拟,将无形的思乡之情化成有形的东西,形象生动。 (三)默写。(6 分) 13.(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 哲理,表明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庄子在《逍遥游》中先评价了列子的御风而行,接着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真正做到无所凭借。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 夸张、想象的手法,侧面表现了洞箫声的悲凉幽怨。 【答案】 (1). 沉舟侧畔千帆过 (2). 病树前头万木春 (3). 若夫乘天地之正 (4). 而御六气之辩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沉“侧畔”“乘”“御”“辩”“幽壑” 潜“泣”“嫠”,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 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 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14 - 世界的确不总像童话那样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坎坷,于是身边就会有人整天整天地 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愤恨别人功成名就,哀叹自己 。日复一日地哀叹,年复一年地挣扎, 仿佛这世上一切的悲苦磨难与挫折都落到了自己头上。 可是,真是如此吗? 近一年来,《朗读者》在电视节目中 ,董卿也因她不凡的谈吐赢得人们的阵阵掌声。 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受众人所知,但她在失败后的数次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试问, 如果没有沉心静气的广泛阅读,优雅的谈吐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艰难苦涩的治学经历,坚韧 的品行怎能拥有?如果没有后台对自己能力的精心打磨,舞台聚光灯下怎会出现这样一 位 、气度不凡、光彩照人的才女?( ),像她这样曾经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常人难以想 象的努力的人,光环与掌声都是她应该得到的。 英格兰有句古谚语:成功的人把拳头握在心里,只待时间到后出击。只有在困境抑或失 意中咬牙坚持, ,方可在残酷的时代中获得历练,破茧成蝶。 终有一日,你会厚积薄发,挣脱厚重的茧壳,羽化成蝶。 14.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碌碌终生 脱颖而出 满腹经纶 藏器待时 B. 碌碌无为 脱颖而出 学富五车 相机而动 C. 碌碌无为 遥遥领先 满腹经纶 藏器待时 D. 碌碌终生 遥遥领先 学富五车 相机而动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为众人所知,但她在数次失败后的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 B. 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为众人所知,但她在失败后的数次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 C. 她气质优雅,才具千钧,但她在数次失败后的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 D. 她气质优雅,才具千钧,但她埋头努力后的数次失败却少有人知。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她在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中获得了一切荣耀 B. 一切的荣耀,都是她在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中获得的 C. 一切的荣耀,都是她在积累沉淀中长时间获得的 D. 她长时间在积累沉淀中获得了一切荣耀 【答案】14. C 15. A 16. B 【解析】 - 15 -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碌碌无为”,碌碌:平庸的样子,平平庸庸,无 所作为。“碌碌终生”,碌碌:平庸,终身:一辈子,一辈子庸庸碌碌,没有成就。第一处, 根据文段情境,文章没有讲到终身,故应使用“碌碌无为”。“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本领 全部露出。“遥遥领先”,指远远地走在最前面(多指成绩)。第二处,是说《朗读者》在电 视节目中处在前列,使用“遥遥领先”更为恰当。“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 书多,学识丰富。“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 干和智谋。 二者都形容很有学问。但“满腹经纶”还强调很有才能;“学富五车”仅用于强 调读书多。第三处,此处主要强调董卿有才能,使用“满腹经纶”更好。“藏器待时”,器: 用具,引伸为才能。比喻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相机而动”观察时机,看到适当机会立 即行动。第四处,主要情调在困境抑或失意中咬牙坚持等待施展的时机,使用“藏器待时” 更好。故选 C 项。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 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气质优 雅,才具千钧的董卿受众人所知,但她在失败后的数次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该句有两个 问题,一是搭配不当,“受……所知”不搭配,应为“为……所知”;二是语序不当,“数 次”应是修饰“失败”,应改为“在数次失败后的”。B 项,“在失败后的数次”语序不当, “数次”形容“失败”。C 项和 D 项没有突出“董卿为众人所知”。故选 A 项。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 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括号前面的内容强调了她付出的努力,后面的内容强调 了光环与掌声,所以,应该强调“一切荣耀”,即应从“一切荣耀”的角度来说,这就排除 A 项和 D 项,C 项,“在积累沉淀中长时间获得的”语序不当,应为“在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中获 得的”。故选 B 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 16 -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 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 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 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 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 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 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 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 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 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 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 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 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 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 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17.下面是某小区针对高空抛物现象给全体业主的倡议书正文。其中有三处用语不当,请找出 并作修改。 近日来,小区物业多次接到投诉,大伙儿反映小区存在高空抛物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 已多次发生。抛下的垃圾不仅肮脏了小区的环境。同时也威胁着楼下行人的人身安全。我们 希望业主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公德心,不要乱扔垃圾,并警告家人和亲朋不要高 空抛物。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抵制高空抛物,共建美好家园。 【答案】①“大伙儿”改为“不少业主”或“大家”;②“肮脏”改为“污染”;③“警告” 改为“提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准确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 - 17 - 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 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 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 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 言得体,等等。注意表达准确,不能出现病句。文中“大伙儿”口语过重,改为“不少业主” 或“大家”;“肮脏了小区的环境”句子搭配不当,把“肮脏”改为“污染”;“警告”语 气生硬,不礼貌,应改为“提醒”。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 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 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 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五、作文(4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生涯发展指 导。 ②无论你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生,生涯规划应该是第一门课,也是最后 一门课。 ③中学生人生规划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④做好当下便是对未来最大的负责。 ⑤兴趣是人生规划的起点,但并非终点。 ⑥让青年在实践的熔炉中百炼成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心之所向 一个人不失去方向,就永远不会失去自己。 ——题记 对于材料里老师的说法我很赞同。大多获得成功的人不一定拥有显赫的位置,但必然坚 定地朝着当初选定的正确方向,一路坚守。 我们总在坚持“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里的远方是什么样的远方。我 想是心之所向的地方,是我们所朝方向的彼岸。 偶尔有时闲侃,总会叹惜自己生不逢时,自己低人一等,输在了起跑线上……像个没完 - 18 - 没了的怨妇,怨天怨地,怨人怨己。但静心想想,这多少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可笑与 幼稚。我们把一切不成功的原因归给别人,而自己又自怨自艾,多荒唐。也许我们真的低人 一等,但位置是变化的,方向与未来是由自己规划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与其生活在永无止 境的埋怨中不如明确自己要朝的方向,然后迈出坚定的步伐。 人生旅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心之所向有强大的指引力。如果将人生比作植物,那我 们的起点是一样的,都在土里生根、发芽,我们将目光锁定在天空的方向,不顾一切的向上 奋力生长,最后可以眺望云端。如果我们只在乎位置,在乎眼前,平庸立志,随意生活,那最 后会成为永远贴在地上的苔藓。 位置好比名字,而名字又怎样,玫瑰换一个名字仍然芬芳,是因为它心里向往着美和爱。 位置就像生活环境,如果是一只天鹅,即使生在鸭窝里,沦落成“丑小鸭”,终有一天它也 仍然会展翅飞翔,因为它的心向着蓝天。 像海中的舵手,我们所在的位置对于大海不值一提,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方向。没有人 比海伦凯勒的位置低,但她能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心里朝着光与热的方向,创造了一个 令人向往光明的奇迹;也许没有人比司马迁的位置低,但他能用残缺的身体踏出伟大之道, 心里朝着雄伟的圣地,也就有了与日月争光的无韵之离骚。 “条条大路通罗马”用哲理说明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向罗马,用朝圣殿的虔诚和愚 公移山般的不懈,不改初衷,便条条大路通罗马。 心之所向是前提,但并非幻想,重要的是还要朝正确的地方永不停息。兰波说“我的生 命如此广阔,以至于不能仅仅献给力与美”,这是他的方向,我们同样也要坚守心之所向, 不懈努力。也许春暖花开的时刻,我们就能面朝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材料触发了 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 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 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作文给了六则材料,考生需要认真阅读六则材料,并对其分类 思考,材料①是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 生涯发展指导。也就是说教育部要求要加强学生生涯发展指导,把加强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写 进文件。这里的“生涯发展指导”其实就是“生涯规划”,所以这则材料是在说明加强学生 涯规划的重要性。材料②指出无论你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生,生涯规划应该 是第一门课,也是最后一门课。是说明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材料③指出中学生人生 - 19 - 规划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也就是中学生人生规划要心系家国,放眼世界。材料④ 说做好当下便是对未来最大的负责。是说中学生人生规划要从当下做起。材料⑤说兴趣是人 生规划的起点,但并非终点。是说人生规划要以兴趣为出发点。材料⑥指出要让青年在实践 的熔炉中百炼成钢。也就是说青年(中学生)要在实践中实现人生,成就自我。由此看来材 料①②强调了人生规划对中学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后面四则材料则为中学生人生规划指明 了具体方向: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心系家国,放眼世界,从当下做起,在实践中实现人生。 据此分析,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立意:①谈人生规划对中学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②人生规 划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心系家国,放眼世界;③人生规划要从当下做起,在实践中实现人生; ④人生规划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在实践中实现人生;⑤人生规划要心系家国,放眼世界在实 践中实现人生。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 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 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 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 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 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 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 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 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 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 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 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 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 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 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