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十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暑假前第二次周测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十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暑假前 第二次周测语文试题 一、语言基础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胆怯(què) 鞭笞(chī) 塑(sù)造 规矩(jŭ) B.难堪(kān) 怂(sǒnɡ)恿 憎(zènɡ)恶 揣(chuǎi)摩 C.撮(cuō)合 讥诮(qiào) 周济(jǐ) 怔怔(zhènɡ) D.滑稽(jī) 辖(xiá)制 鲜(xiǎn)见 暖和 (huo) 2.下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和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B.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C.他通霄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彩,脸色苍白。 D.别里科夫心荒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戴着恐怖的神情。 3.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剧烈 抿嘴 装饰 吊角楼 B.竟争 艾篙 渡船 笑嘻嘻 C.伶俐 喽啰 景致 雄黄酒 D.皱眉 粗鄙 蘸酒 笑咪咪 4.下列语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有着丰富的“乡下”经验,这就使边地生活和民间文化成了他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尤其是沅水,在沈从文创作生涯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B.小说精心设计了主要情节发生的时节——端午和中秋,充分营造了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环境和背景,这一切生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 C.小说结尾写到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在渡船老人死去的那个夜晚轰然坍塌,预示了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 D.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湘西乡土地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具体而微,能帮助我们懂得地域特征是中国历史中的一股社会力量。 5.下列词语中画线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矛毒弩(nǔ) 黑黝黝(yǒu) 彩票(cǎi) B.竹篁(huáng) 削砍劈拨(bá) 皮鞘(qiào) C.碾坊(zhǎn) 瘫痪(huàn) 干瘪(biě) D.接查儿(chá) 拱手(gǒng) 客栈(zhàn)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商埠 绰约 扣人心弦 扶老携幼 B.博奕 翘楚 以逸待劳 固若金汤 C.笃信 聪慧 日臻成熟 灸手可热 D.溃乏 矫情 所向披靡 汗流浃背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 ,从营养成分、 、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 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 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 色泽 终于 适量 B.鉴别 色彩 终于 适当 C.甄别 色泽 最终 适当 D.甄别 色彩 最终 适量 8.修辞方法不同于别项的一句是( ) A.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B.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办? C.祥林嫂老了,四叔正骂她。 D.同志们杀敌,挂了花。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 9.下面一段文字的五个空格处缺少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翠翠抱膝坐________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________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________吁着这种气,________却________把那种东西挪开。 A.于 关于 将 不过 无从 B.在 关于 才 可是 无从 C.于 至于 才 不过 无以 D.在 至于 将 可是 无以 10.对下面各语段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其天真纯洁性格。 B.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口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这是环境描写,为祖孙俩夜晚讲故事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C.“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 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的爱情的关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小说,完成11-13题(共15分) 小公务员之死(俄) 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他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受呈文了。询问过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若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 “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了气。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B.小说喜剧性的结局既表现了作家对思想庸俗、生活委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也堪称其对黑暗、罪恶的制度的控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C.从创作手法上讲,这篇小说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从而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D.小说从批判市侩意识的角度观察和反映生活,写出了丧失人格意识的奴性心理对于强权和暴力的恐惧和服从。 12.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概述。(6分) 阅读小说,完成14-16题(共15分) 狙击手 周海亮 狙击手要射杀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换句话说,狙击手要杀掉的,是敌方的狙击手。 他有着和狙击手一样的冷静和直觉。他隐藏在我方军事基地附近,神出鬼没。他将我们的士兵和军官一个个猎杀;他速度不快,却简洁奏效。炸弹将方圆三公里的土地翻过两遍,没有用,士兵和军官仍然不断死去。他们或站着岗,或喝着茶,或擦着枪,或聊着天,或思念着故乡和母亲,兄弟和姑娘,妻子和儿女,就死去了。死亡是那般突然,猝不及防。那个狙击手,百发百中。 于是狙击手来到这里。他要找出那个人,射杀那个人。 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狙击手猎杀过很多人,军官、翻译、机枪手、炮手、弹药手,当然,也包括狙击手。那些人的脸在最后一刻定格,然后在他的脑子里反复播放。他试图忘记他们,结果却是愈来愈清晰。有圆圆滚滚的脸,有棱角分明的脸,有白皙洁净的脸,也有长满浓密胡须的脸。他们的表情平静或者恐惧,当子弹射穿额头、眉心、嘴巴或者胸膛,他们甚至来不及改变他们的表情。夜里那些脸说笑着,叫喊着,扭曲着,撕裂着,在他的眼前晃来晃去。几乎每一次都是噩梦,醒来,他需要第一时间摸到他的狙击步枪。缠着粗布的狙击枪并不冰冷,它柔软温暖,手感极好,就像女人亲切的裙衩。这感觉给他安慰,让他能够再一次浅浅地睡去。梦中那些脸再一次出现,顽固地将他纠缠,直到他再一次大汗淋漓地醒来。 本来他不必单独行动。他们是两个人。两个人同样的军装,同样的枪法,同样的冷酷,甚至同样的相貌和表情。他们隐藏在窗子后,公路旁,山洞中,石缝里,大树上,死尸堆里。他们配合默契,百战百胜。可是那天,他们不小心暴露了位置,遇到了空袭。子弹追赶着他们,直升机一刻不停地在头顶轰鸣。炸弹就像捕食的飞鸟,嗷嗷叫着,笔直地切向大地。他被弹片切中小腿,他看到粉红色的肌肉和白色的骨头。他背着他撤退,丛林里宛若两只绝望的狼崽。后来他丢下了他,无可奈何。他说我得逃出去,我得找人帮助。他为他留下所有的干粮和水,所有的子弹和希望。他躺在草丛里,挺过整整三天。三天后他得救了,他却是永远失踪——或者被打死,或者被饿死——世界上从此少了一位优秀的狙击手,他从此少了一位亲密的搭档和朋友。 现在他伏在山谷,伏在一堆花岗岩的后面。他从瞄准镜里寻找着目标,他一无所获。可是他知道就在不远,或者山顶,或者山腰,或者山脚,或者一棵树的旁边,或者一块石头的后面,或者,就在他的脑后,对方肯定潜伏在那里。对方一动不动,就像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把泥土,可是他的眼睛,一眨不眨。虽然看不见他找不到他,可是他可以异常准确地感觉出他的存在。他的食指抖动一下。他感觉出扳机的坚硬。 他保持着匍匐和瞄准的姿势,已经整整一个下午。一条小蛇在他的身边跳起舞蹈,红色的信子几乎舔中他的胳膊;一只蚂蚱跳上他汗津津的额头,强有力的后腿蹬踢着他的眉心。他没有动,没有眨眼,他看到远处的草丛中似乎闪烁了一下。那里有一棵孤零零的枯树,树干上有一个巨大的嗡嗡响的马蜂窝。马蜂窝压紧着草丛,草丛低矮,密不透风。他的瞄准镜曾经多次移过去,移回来,再移过去,再移回来。他认为没有人可以在那个马蜂窝下面潜伏,他认为绝没有人会选择一处没有掩体的草丛潜伏——身经百战的他,败给了自己的经验。 他感到了恐惧。恐惧铺天盖地,转瞬将他吞噬。他知道那是狙击枪的反光。虽然只是刹那,虽然那光线如此模糊和如此微弱,可是他还是能够感觉那里藏着一支精良的狙击步枪。狙击步枪平躺在那里,枪口后面,紧贴着一只眼睛。眼睛杀进了瞄准镜,瞄准镜的十字中心与他的眉心完美地重合。他的手心开始冒汗,眉心的肌肉蹦跳不止。蚂蚱被訇然震落,发出炸弹爆炸般的巨响。 他将枪口缓缓地移过去……移过去……移过去……他看到一张年轻并且俊朗的脸。那张脸无比熟悉,几个月前,他们还在并肩作战。他从瞄准镜里看着他,他也从瞄准镜里看着他。他的眼睛收缩一下,他的眼睛也收缩一下。他将他的眉心放进十字中心,他同样将他的眉心放进十字中心。两个人,一样的冷静和动作,一样的相貌和表情。然后两个人一起笑,看不见彼此的嘴和脸孔,笑的只是目光。然那笑冰冷尖锐,就像一把长着牙齿的刀了。 扳机迟迟没有扣动。两个人的对视如此漫长。蚂蚱再一次爬上额头,小蛇再一次跳起舞蹈。夜幕四合,世间万物渐渐归于模糊和黑暗。远处传来连成一片的枪炮声,那声音真实并且虚幻,空洞并且恍惚。声音里夹杂着真真切切的惨叫声和哭泣声,似乎,皮肉烧焦的气味,阵阵袭来。 枪响。两声合成一声,声音微小短促。两颗子弹同时蹿出枪膛,拖着长长的尾巴,空中擦肩而过。然后,世间的战争仍然继续,他们的战争戛然而止。 (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起笔简洁凝练,直接进入两个狙击手即将产生对决的紧张的故事情节,在设置悬念的同时,还引起下文,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梦境与幻觉是表达人物心理的一种方法,狙击手脑子里反复播放被杀者的脸以及夜晚做噩梦,都是通过人物的潜意识的精神状态揭示其心理。 C.跳舞的小蛇和跳上狙击手额头的蚂蚱在小说中两次出现,彼此呼应,既写出了狙击手匍匐观察的耐心与坚韧,也象征着身边自然和平的生活。 D.这篇小说情节张弛有度,人物形象非常突出,这得益于小说插叙的叙述方式、长短句结合的语言节奏和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 15.小说第五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6 分) 16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请结合这三个因素探讨这篇小说的悲剧性。(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19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 一次性塑料吸管, 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2008年版限塑令实施已有12年之久,从最初的严厉控制,到随后的逐步松弛,限塑令早已 。调查显示,超过85%的零售企业表示缺乏替代品是推进减塑的主要困难之一。目前,替代品价格高一截,缺乏 ,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也就难以实现替代。因此必须促进生物降解、环保塑料制品的生产消费,( )。之前限塑令失去效果,关键是没有严格建立和落实长效机制造成的,导致其逐渐被沦为“一纸空文”。因此,新版限塑令要吸取教训,遵循时间表全力推进,对各地落实情况予以 ,对不达标者实施惩戒,从而督促各地严格落实限塑令规定,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推动替代产品的使用,方能达到塑料包装制品减量、禁用效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消解 每况愈下 性价比 考察 B.降解 日渐式微 性价比 考查 C.降解 每况愈下 收益比 考察 D.消解 日渐式微 收益比 考查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达到降低成本、刺激消费的良性循环,进而形成规模效应 B.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降低成本、刺激消费的规模效应 C.进而形成规模效应,达到降低成本、刺激消费的良性循环 D.达到刺激消费、降低成本的规模效应,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关键是没有严格建立和落实长效机制造成的,导致其逐渐沦为“一纸空文”。 B.关键是在于没有严格制定和落实长效机制,导致其逐渐沦为“一-纸空文”。 C.关键就在于没有严格建立和落实长效机制,导致其逐渐被沦为“一-纸空文"。 D.关键就在于没有严格建立和落实长效机制,导致其逐渐沦为“一纸空文”。 疫情期间,复工的人们执行分餐制以 交叉感染。其实,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这样的坐具既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 分坐分食。中国早期的分餐制度从贵族的饮食礼仪出发,借助儒家道德教化的东风,自上而下传播成主流的饮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 )。唐宋之交实行科举取士,实现了阶级 的庶民围坐在高足坐具旁,在宋代 的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对酒当歌。到了明清时候,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可以说从分餐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这样的转变在“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早期就埋下了伏笔。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防患 正襟危坐 流动 星罗棋布 B.防范 正襟危坐 流动 鱗次栉比 C.防范 不苟言笑 变动 星罗棋布 D.防患 不苟言笑 变动 鳞次栉比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随之明显地改变了饮食方式 B.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随之体现了饮食方式明显的改变 C.饮食方式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 D.饮食方式随之明显地体现了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的改变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样的坐具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 B.由于先秦时代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以及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都决定了坐具这样的形式。 C.无论从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和从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来看,都适合这样的坐具。 D.这样的坐具对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和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都具有很好的适应。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阅读是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近年来,我国为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做了大量工作,但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之间, ① 。要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还需探索更多路径,找到更好方法。这其中就有 ② 。当偏僻乡村孩子与中心城市孩子拥有一样优质图书时,他们精神发展的起点就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学者认为, ③ ,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最佳地位。让所有学生能够和伟大经典对话,用阅读填平生活沟壑,正是推动阅读的意义所在。 24.请说明下列漫画的内容,并写出其现实寓意,不超过65个字。(6 分) 四、 情景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25.默写下面画线处的句子。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自己听着琵琶女第二次弹奏,内心涌起难以抑制的悲伤凄切之情,因而不禁泣下沾襟的句子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衬托手法表现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 , ”。 (3)《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 , ”。 (4)《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5)王勃《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1.【答案】D(A项“怯”读“qiè”;B项“憎”读 “zēng”;C项“济”读“jì”) 2.【答案】C(A项“不和规矩”应为“不合规矩”,错一个;B项无错别字;C项“通霄”应为“通宵”, “恶梦”应为“噩梦”, “没精打彩”应为“没精打采”,错三个;D项“心荒意乱”应为“心慌意乱”,“戴着”应为“带着”,错两个。) 3【答案】C A项,“吊角楼”中“角”应写作“脚”;B项,“竟争”中“竟”应写作“竞”,“艾篙”中“篙”应写作“蒿”;D项,“笑咪咪”中“咪咪”应写作“眯眯”。 4【答案】B A项,“举足轻重”,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B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美好漂亮。此处用错对象。C项,“田园牧歌”泛指田园生活。D项,“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 5.【答案】A(B项“拨”应读“bō”;C项“碾”应读“niǎn”;D项“查”应为“茬”。)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A(A项为拟物,其余为讳饰。) 9.【答案】B(这篇小说十分口语化,若夹用某些文言虚词,与上下文不甚协调——抓住这个特征,便可以先淘汰含“于”的A、C项,再淘汰“无以”的D项。因而本题的答案便非B项莫属了。) 10.【答案】A 11.【答案】C 小说的结局是切尔维亚科夫的死,这非但不是喜剧性的,反而是悲剧性的 12.【答案】不可以。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是小说中唯一的配角,当切尔维亚科夫内心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时,她最终给予丈夫的建议还是再次去向长官道歉,她的言行无疑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与前者的卑怯形成了对比,但是在她的思想意识中,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奴性心理和等级观念,从而凸显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切尔维亚科夫式心理的普遍性,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这段情节从侧面烘托了小说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因循守旧、惶恐忧郁的性格特征。 13.【答案】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形象具有以下特点:①他因循守旧、畏首畏尾;②他惶恐忧郁、自卑脆弱;③他有获得尊重与认同的强烈愿望和平等意识;④他有对于强权与暴力的无奈屈从的奴性心理。 14.【答案】C[解析]“象征着身边自然和平的生活”错。 15.【答案】①补充情节,交代了两个狙击手的关系以及曾经的经历;与后文两人的“相遇”相照应。(2 分)②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描写两个曾经的战友过去配合默契,亲密无间,而如今却是互杀的敌对关系。(2 分)③写一对曾经有情有义的战友最后互杀,体现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便于深化反战主题。(2 分) 16.【答案】①冲突角度:小说中的狙击手心存善意,厌恶战争,他会因为猎杀多人而自责,但他力量很小,不能对抗狙击步枪代表着的残酷战争的强大力量,这种矛盾冲突本身就具有悲剧性。(2分)②抗争角度:两个狙击手认出了彼此,作为有过生死交情的亲密搭档和战友,二人产生了长时间的犹豫和迟疑,这种抗争反映了二人对生命以及和平、友谊的渴求,而抗争的失败也更引人深思,强化了悲剧的力量。(2 分)③毁灭角度:小说的两个士兵忠于职守,珍视友情,他们有着普通人朴素的反战情绪和真挚情感,但他们最终的结局仍是被毁灭,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2 分) 17.【答案】B ①“降解”就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目减少,分子量降低。特制高分子化合物的大分子分解成较小的分子。“消解”又叫湿法消化,是用酸液或碱液并在加热条件下破坏样品中的有机物或还原性物质的方法。②“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日渐式微”指事物逐渐地由兴盛而衰落。③“性价比”是商品的性能值与价格值之比,是反映物品的可买程度的一种量化的计量方式。“收益比”是指投资回收率,是投资收益与总投资额的比值。④“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是实地观察、了解的意思。 18.【答案】C 结合上下文,应该是先建立规模效应,然后形成良性循环,而良性循环是先降低成本,再刺激消费,因此选C项。 19.【答案】D 前半句句式杂糅;B.“制定长效机制”搭配不当;C.“被沦为一纸空文”搭配不当。 20.【答案】B (防范:防备戒备,动词,防患:防止灾祸,动宾结构短语;正襟危坐:强调坐姿端正,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不苟言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纳次栉比:形容房屋建筑等排列密集整齐;星罗棋布:强调数量多分布的范围广。) 21.【答案】C (根据前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当时的饮食方式,主要表现就是隋唐时期分餐共食并存,C选项表述清晰明了。) 22.【答案】A (B缺主语,C “无论...和”关联词搭配不当,D具有...的适应不能搭配,缺少宾语中心词) 23.【答案】①仍然存在一定差距②推进阅读公平 ③只有善于阅读(6分,每空2分) 24.【答案】内容:“管理”的手控制水龙头,通过“精准扶贫”的水管,滴灌弱小苗。 现实寓意:“精准扶贫”要发挥管理作用,准确滴灌,扶真贫,真扶贫。 评分准则:内容2分,要素为:“管理”的手,水龙头,“精准扶贫”的水管,滴灌,小苗。现实寓意3分,要点为:管理,准确,真。 25.【答案】(1)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