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增分精练辑:第二部分 专题一 散文阅读 群文通练二 故土家园——吾心安处是吾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增分精练辑:第二部分 专题一 散文阅读 群文通练二 故土家园——吾心安处是吾乡

群文通练二 故土家园——吾心安处是吾乡微导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柔软之地。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起它。那里的一井一泉,一石一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早已溶成生活的血肉,难舍难离,这就是乡土情结。而今,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也早已不为故土所累,鹏举鸿飞,鱼游濠水,各自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心若没有归处,到哪里都是流浪。”吾心安处是吾乡,如今,故土家园已成为现代人安放心灵的归宿,支撑忙碌、空虚的心灵长出骨架,走向安宁,走向伟大。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阅读文签:抒情散文+为面目全非的故乡而哭泣夜 哭吴佳俊①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②那哭声,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缠绵,有时悱恻;有时孤绝,有时冷寂;有时如流星划过天幕,有时如蚊虫嗡鸣耳畔;有时似夜风摇撼大树,有时似月光照临池面;有时像乡村基督徒唱诵的赞美诗,有时像吃斋信佛者念诵的经文……③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我躺在床上,被各种哭声深深地包裹着,酷似黑夜包裹着村子。苦痛和忧伤如同明灭闪烁的繁星,布满了我大脑的天空。我睁开眼,望着漆黑的屋瓦,耳边不自然地响起艾青在他的《诗人论》里发出的诘问:“如果你听见深夜里还有哭声……,你的嘴还能缄默吗?”然而,我的确只能缄默,在这个沉闷的夏季的夜晚。我不缄默,又能如何呢?④在回乡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还从来没有如此这般地为众多的密集的哭声所恼过,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有着哭声的惶然的“子夜”。我一定要找出那些哭声的来处,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深夜里哭泣,以便使我的内心获得安妥和宁静。我的锐敏的听觉的雷达,顺着那声音的频率,在黑夜里四处探查,像一束微弱而幽冷的光,穿梭于夜的深渊里。遗憾的是,我探查了整整一个夏季,还是未能彻底搞清楚那些哭声的来源。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为此,我愿意将它们简略地记述在这里。我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尤其在听见深夜里的哭声的时候。⑤树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树的叶片都是纷乱的,有的甚至变得焦黄。我居住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树——有感情的树,会欢笑也会流泪的树。我经常在散步的时候看到过它们那或\n悲伤或祥和的样子。印象最深的,是我家菜园旁土坎上的那棵洋槐树。每年春天,树上都会缀满繁密的白花。那是蜜蜂最欢欣的季节,却是洋槐树最愁郁的季节。现在,洋槐树早已枯萎了,再也开不出洁白的花朵,然而蜜蜂仍会年年飞来围着枯树转,有时,蜜蜂还会带来鸟雀、蝴蝶、蜻蜓随着它们一起转。转着转着,蜜蜂就开始哭了。蜜蜂一哭,鸟雀也哭,蝴蝶也哭,蜻蜓也哭。最后,枯死的洋槐树也哭了。我至今不明白,既然树都死去了,那它又怎么还会哭泣呢?而且,哭声还那么响亮,那么具有穿透力。难道是洋槐树死了,只剩下它的哭声还活着么?⑥土地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土地只长荒草不长庄稼。我的村庄周遭全是这类长满了荒草的土地。我每天从原先的田坎走过,荒草都会抓我的膝盖。它们试图强迫我下跪,再试图覆盖我。我挣扎着,抵抗着,为土地,也为我自己。或许是土地可怜我,才在我脚底下嘤嘤地哭。我熟悉它们的哭声,它们的哭声里包裹着太多的盐和太多的碱。⑦夏天肯定哭过。因为哭过的夏天总是溽热、干燥的。它们会把嗓子哭得沙哑,把喉咙哭得冒烟,把田地哭得坼裂,把虫子哭得自杀;它们还会把凉风哭成汗液,把山路哭成血管,把粮食哭成饥饿……我不知道其他的季节是否也会哭,比如春天会哭吗?冬天会哭吗?秋天会哭吗?反正夏天是会哭的,难怪我会在夏季里听到那么多的哭声呢。也许,夏天是在代替秋天哭、冬天哭和春天哭吧。待夏天把眼泪都流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哭声了,那该是多么爽朗而宁谧的季节哟。⑧我肯定也哭过。不然,我绝不会听到这些夜里的哭声的。只有哭过的人,才会对各样的哭声那般敏感。那么,我又是为何而哭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泪水从没有告诉过我,它也从来不受我的控制。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我的双脚一踏上故乡的土地,我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然后,刮过故乡的野风就会将我的哭声带走,带出我的视线和意识、眷念和哀愁。如今,在这个充斥着各样哭声的夏夜,我才真正明白了自己哭泣的缘由——我哭我的树和土地,也哭我的夏天,更哭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摘自《流火或寒冰》,《2018中国最佳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总写“我”在夏夜里听到过的许多种哭声,然后写“我”对哭声的来源充满疑惑,再详细写树、土地、夏天和“我”的哭声。B.前文说“我”只能“缄默”,后文说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反映了作者对各种哭声的来源由不清楚到清楚的变化。C.文章第⑤段记述了洋槐树枯萎,鸟雀、蜜蜂、蝴蝶这些小动物哭泣不已,它们失去了食物的来源和生活的欢乐。D.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故乡的土地上荒草繁茂生长、肆意蔓延的景象。答案 B\n解析 并非对各种哭声的来源都清楚,只是其中几种。2.文章第②段描摹了“我”在夏夜听到的各种哭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承接上文“各样的哭声”,引出下文写这些哭声让“我”“彻夜难眠”“苦痛和忧伤”。(2)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哭声的特点以及带给“我”的多种感受。(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这样写的好处。针对本段内容,要分析使用的修辞手法,关注描摹的“我”在夏夜听到的这些哭声的特点以及带给“我”的多种不同的感受;结合上下文内容“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分析,本段文字承上启下,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题时注意要分别答出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3.文章中“哭”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内涵:①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眷恋;②对故乡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苦痛与无奈;③对故乡艰难的生存状态的悲悯。(2)现实意义:①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乡愁);②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反思;③引起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思考。(意思相近即可)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既要立足文本,深入思考文章内容,又要拓展分析“哭”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其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如本题,结合“哭”的内涵分析,主要是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热爱、思念等;结合“树、土地、夏天”的哭泣分析,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反思,引起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思考等。答题时注意现实意义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哭”的内涵,不可随意生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阅读文签:抒情散文+忧虑消逝的故乡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①“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魂牵梦绕的旧影?②当眼前的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③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什刹海”“\n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④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⑤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⑥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⑦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⑧“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⑨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⑩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⑪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⑫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旧主”们,更成了易迷路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n⑬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⑭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⑮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⑯“我回到故乡即胜利。”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⑰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⑱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⑲没有地点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⑳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而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的信息体。B.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其重要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C.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没人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赛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已响的对比。答案 A解析 原文说“‘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并不是说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整容”是指在构建大城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变成了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2)“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是文化上的失守。(3)“下葬”是指一旦文化失守,故乡也就消逝了。(意近即可)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理解这三个词语的字典意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语境意义。“整容”,字典意义是“修饰容貌,特指给有缺陷的面部施行手术,使变得美观”;“毁容”,字典意义是“毁坏面容”;“下葬”,字典意义是“把灵柩埋到土里(有的民族不用棺材,指把遗体埋到土里),也指把装有骨灰的骨灰盒安放进墓穴”。结合语境,句中的“它”\n指的是“故乡”,联系上文可知,“整容”是说城市建设,经过这种千篇一律的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变成了一种模样,这是外观上的美化;“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这是文化上的失守;而“下葬”“葬”的不是人的尸体,而是故乡,是有关故乡的记忆,有关故乡的文化,一旦文化失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空间位置上的那个“故乡”,我们失去的是作为心灵栖息地的“故乡”。6.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表现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的风格、原有的记忆和原有的容颜,从而变得雷同的现实。(2)表明现代人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归宿,没有精神寄托,不知存在意义的悲哀。(3)警醒人们直面这个人类的共同悲剧,呼吁留住故乡,留住根。解析 此类题目一般先理解其含义,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在结构上、主旨上的作用等。针对本题,首先要特别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理解题目的含义:“每个”“都”点明了普遍性,警醒人们要直面这一共同的悲剧,呼吁要留住故乡,留住精神的家园,留住自己的根;“消逝”强调精神层面多于物质层面,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消逝”不是说故乡从地球上消失,而是说每个故乡因为现代化千篇一律的建设改造而失去了它原本的风格、记忆、容颜,都变成了一个模样。其次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这一标题中隐含的情感,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现代人失去了故乡这一灵魂栖息地,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归宿,因而没有了精神的寄托,也不知存在的意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