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13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19文言文阅读
1第四章文言文阅读第三课时\n2巩固基础1.——A。解析:A.能够。B.战胜,攻破。C.克制。D.限定,约定。一、文言实词2.——B。解析:B.种类。A.像。C.条例。D.事例。3.——A。解析:A.怜悯,同情。B.可爱。C.可惜。D.可爱。\n3巩固基础4.——B。解析:B.听从。A.跟随/采纳。C.依傍/参与。D.“从事”为古代官名/办事。一、文言实词5.——D。解析:D.约定。A.期限。B.希望。C.周年6.——B。解析:①考虑;②精明;③趁着;④趁着。\n4巩固基础7.——A。解析:A.“得”通“德”,感激。B.“得无”,文言固定结构,译为“莫非”“岂不是”“恐怕是”。C.“得”,融洽。D.“得”,应该。一、文言实词8.——D。解析:D.通“覆”,覆盖。A.再,又。B.重复。C.回答。\n5巩固基础9.——B。解析:B.国都,京城。A.国家。C.国事。D.国家。一、文言实词10.——A。解析:A.“耆”通“嗜”,喜爱。11.——B。解析:B.古义:流放。今义:迁移、变换。\n6巩固基础12.——C。解析:A.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子,与“丈夫”相对。B.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D.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一、文言实词13.——A。解析:A.弱:使……变弱。\n7巩固基础14.——B。解析:B.来,活用为使动用法,使……来。一、文言实词15.——C。解析:C.王之:使动用法,使……为王,让……做王。“目”“函”“吏”为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与“刃”相同。\n8巩固基础16.——C。解析:C.“饮赵盾酒”,“使(让)赵盾饮酒”,即招请赵盾来喝酒,“饮”,使动用法。A、B、D三项均为意动用法。一、文言实词17.——C。解析:C.考虑/估计。A.均为度量、计算。B.均为估计。D.均为限度。\n9巩固基础18.——C。解析:A.“粪土”为意动用法,“破”为使动用法。B.“附”为使动用法,“患”为意动用法。C.“固”“食”均为使动用法。D.“止”为使动用法,“仆”没有活用。一、文言实词19.——B。解析:B.“见”,指动作涉及的对象;A、C、D三项的“见”都表被动。\n10巩固基础20.——D。解析:D.名词用作状语。其余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一、文言实词\n11巩固基础1.答:①他。②到,去。③这。④宾语前置的标志。⑤⑥我。⑦的。⑧取消句子独立性。二、文言虚词\n12巩固基础二、文言虚词2.答: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③④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⑤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⑦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⑧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n13巩固基础二、文言虚词3.答:①介词,拿。②介词,凭。③介词,把。④介词,因为。⑤介词,在。⑥动词,率领。⑦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关系。⑧连词,同“而”,表修饰关系。⑨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⑩连词,因为。4.答:①在。②跟、同。③对、对于。④比。⑤⑥被。\n14巩固基础二、文言虚词5.答:①②介词,给,替。③介词,因为。④动词,写。⑤第一个“为”是“是”的意思。第二个“为”,用作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⑥的“为”与⑤的第二个“为”意义相同。⑦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动词,谋划。⑧第一个“为”,治理;第二个“为”,被。\n15巩固基础二、文言虚词6.答:①通过,经由。②⑥趁此,趁着。③依靠,凭借。④依据。⑤根据,依照。⑦缘由,机缘。⑧沿袭。⑨于是,就。7.答:①况且。②尚且。③⑤将,将要。④暂且。⑥而且,并且。⑦表并列,译为“又”。\n16巩固基础二、文言虚词8.答:①句末语气助词。②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③兼词,译为“从这里”。④兼词,译为“在这件事上”。⑤兼词,译为“从这里面”。⑥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⑦作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9.答:①②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③④表揣度语气,可译为“吧”。⑤用于感叹句中,可译为“啊”“呀”等。⑥⑦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⑧作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样子”。⑨作词尾,可译为“地”。\n17巩固基础二、文言虚词10.答:①②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③④表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⑤⑥表转折,可译为“却”。⑦⑧表轻微的转折,可译为“才”“这才”。⑨表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⑩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11.——B。解析:B.他,他的/自己/祈使语气/反诘语气。\n18巩固基础二、文言虚词12.——C。解析:C.表示转折,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其他三项均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13.——A。解析:①④副词,译为“多么”;②译为“怎么样”;③译为“为什么”。\n19巩固基础二、文言虚词14.——A。解析:例句和A项都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B.像。C.如果。D.好像。15.——A。解析:例句和A项都是助词,译为“……的样子”。B.译为“……的人”。C.译为“……的原因”。D.译为“……的人”。\n20巩固基础二、文言虚词16.——C。解析:例句和C项都是动词。17.解析:①②③表承接关系,译为“就”“便”。④表假设关系,引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⑤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n21巩固基础二、文言虚词18.——B。解析:例句和B项的“或”都是“或许”之意,表猜测语气。A.有的。C.有的人。D.或者。19.——D。解析:D项表手段,方式,译为“靠他来”。A、B、C三项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n22巩固基础二、文言虚词20.——C。解析:②以为:(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③向来:(古义)刚才;(今义)一直以来。④因为:(古义)于是写;(今义)表示原因。⑤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n23巩固基础三、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1.——D。解析:上句为陈述句,下句为判断句。其余三项都是判断句。2.——B。解析:B项为肯定性判断句,其余各项为否定性判断句。3.——A。解析:A项为主谓倒装句,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n24巩固基础三、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4.——D。解析:①④⑦为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为判断句;③⑤⑧为被动句,其中⑧句中的“举”意思为“被推举”。5.——C。解析: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了主语,补充应为“(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D.省略了“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n25巩固基础三、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6.——B。解析:A.应为“沛公”。C.应是“为乐”。D.应是“为”。7.——C。解析:A.“出与战”应为“出与(之)战”。B.“以为然”应为“以(之)为然”。D.“城中相与”应为“城中(齐人)相与”,“立以为”应为“立(之)以(之)为”。\n26巩固基础三、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8.——D。解析: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9.——A。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为定语后置句。\n27巩固基础10.译文:①对这怎么办呢?②凭什么攻打它们呢?③莫不是告诉我捉蟋蟀的地方吧?④您看廉将军跟秦王比较,哪一个更厉害呢?⑤还告辞干什么呢?\n28巩固基础四、文言断句1.【参考答案】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2.【参考答案】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n29巩固基础四、文言断句3.【参考答案】除暗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4.【参考答案】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5.【参考答案】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n30巩固基础五、文言翻译1.译文:(1)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押送)到齐国。(2)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跪着让他吃东西,样子十分恭敬。(3)守边境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4)假如侥幸(幸亏,或敬辞,不译)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5)我将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的人,我凭什么来报答你呢?\n31巩固基础五、文言翻译2.译文:(1)做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做天,百姓赞成他国家就安定,协助他国家就强盛,非难他国家就有危险,背叛他国家就会灭亡。(2)百姓怨恨他们的国君而国家最终不灭亡的,是从来也没有过的。\n32巩固基础五、文言翻译3.译文:(1)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2)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3)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和狗的叫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n33巩固基础五、文言翻译4.译文:(1)晏婴是齐国善于言辞的人,现在他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2)仅仅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3)现在这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盗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