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案:第一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第一单元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的特点,学习议论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2.学习本文极具思辨性和善于运用经典文献与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特点。3.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4.运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的写作方法以及理论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把握本文思辨性的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冲破思想束缚、解放思想的精神,正确认识、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各个部分和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难点: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课前准备-11-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习主席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谈理解)实践是检验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的试金石。新时代,我国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国家领导人在全国各地开展调研,就是在回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1976年的时候有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场大讨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二、写作背景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此背景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横空出世,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作者介绍-11- 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到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党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2001年退休。三、题目解说题目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唯一”二字是从毛泽东文章中分析出来的,他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这个“只有”“才是”说明真理标准只有一个。五、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明意义。第二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原则,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上都适用,都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原则第三部分:主要论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的观点。第四部分:伟大的革命导师都自觉运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来修改发展自己的理论,因此其理论符合实际。第五部分:主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阐明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六、全文分析1.如何理解第3段中“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这句话?明确:-11-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又会带有主观性,也就是说,人们是在某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具有把理论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点。如果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那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样,实践就起到了检验真理的作用。2.如何理解第10段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并用来指导实践”这句话?明确:这句话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力量来源是实践。即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经过无数次论证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示出其力量,更遑论其他人提出的理论了。此外,这句话还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正确性。正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才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3.第14段大量引用马列主义经典文献,有什么特点?这样引用有什么作用?明确:特点:几乎都是直接引用,而且基本都标明了卷次和页码。作用:体现权威性、准确性,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4.第17段开头部分为什么说“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是处于发展之中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实践也会随着特定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不仅能够及时修正理论可能出现的错误,而且能将理论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便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5.如何理解第17段中列宁所说的“不确定”和“确定”?明确:“不确定”是指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处于一定的发展阶段时,对有些思想和理论还不能完全证实,对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观点也不能完全驳倒。“确定”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后的实践终究会驳倒错误的思想和理论。6.文章综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明确:-11- ①引用论证。文章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实践论》《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著中的著名论断,有的甚至标上了卷次和页码,以示严谨。这些引用准确、权威,具有毋庸置疑的说服力。②举例论证。文章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提出太阳系学说等科学史上的事实以及革命导师的事例来论证论点,选例典型,说服力强。③对比论证。“四人帮”种种唯心主义谬论的失败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生命力的强大,一反一正,对比鲜明,突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点的正确性。7.本文是如何边破边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明确:破立结合最典型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部分。①这部分一开始先以“有的同志担心”引出敌论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接着予以否定并在亮出观点“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后分析说理,并举了“四人帮”的所谓“理论”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破灭的事例。②接着,文章又用“有的同志说”树起第二个敌论点,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即认为这不是用实践检验真理),然后先让步说理后指出我们用来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实践检验了的,是正确的。这样,边破边立、破立结合使文章说理更加充分,让读者既明确了怎样做是正确的,又知道了该怎样避免错误。8.为什么说本文有很强的针对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明确:本文写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文中很多语句(或段落)都显示(或暗示)出文章强烈的针对性。①第一段中就提到“这些年来”“四人帮”把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搞乱了,所以“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这十分清楚地体现了这篇文章的针对性。②在文中,特别是在“-11-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一部分,“有的同志担心”“有的同志说”这样的文字把文章的针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这部分多次提到的“四人帮”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也体现了文章的针对性。③文章最后还提到了为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该怎样做,这同样是文章针对性的体现,也是文章现实意义所在。9.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明确: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篇以江苏学者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文章,被誉为“春风第一枝”,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引发了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催生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七、中心思想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事实为依据,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八、写作特点1.富于思辨性。本文富于思辨性,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这篇文章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事实)上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2.直面时代,引领思考。-1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一声惊雷,开启了中国社会回归理性、解放思想的历程。文章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实事求是的精神、简约平易的言说,引导人们理性思考一个时代的大问题。九、补充资料社论社论是报社或杂志社在自己的报纸或杂志上,以本社名义发表的评论当前重大问题的文章。社论代表的是报刊的观点,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代表的是《光明日报》的观点。社论的作者是由报社(杂志社)指定的编辑部人员或社会上的专家,文章完成后作者不署本人名,只能署“本报评论员”或“本报特约评论员”。这种文章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政治风向标”。十、总结全文本文旨在肃清“四人帮”的“天才论”“一句顶一万句”等荒谬言论的流毒和影响,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持续检验,也要紧跟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而不断发展、改正,从而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布置作业正确而深刻的理论文章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样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章的观点又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请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或结合其他学科所学,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注意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来论证你的观点。-11- 课后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文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曾经疑虑和困惑的心灵,(),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他的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即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指明了文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广道路;而他的诗歌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壮丽、豪迈、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的新中国诗人的诗风。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可磨灭五花八门康庄大道推陈出新B.流芳百世五光十色阳关大道革故鼎新C.不可磨灭五光十色康庄大道革故鼎新D.流芳百世五花八门阳关大道推陈出新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B.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C.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D.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11- B.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加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C.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D.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新中国,所以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4.下面文段有4处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的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艺术评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象评论、文化评论。②它不仅需要切实的创作实践,甚至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③否则艺术评论便很难入情入理。④倘若没有任何艺术实践的经历和艺术创作的领悟能力,⑤便无法真正发现和理解创作中的种种感受和体验。⑥所以对于艺术评论,确实需要一定的艺术实践;⑦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发生,进而误人误已。答案及解析:-11- 1.答案:A解析:不可磨灭:指功业、功绩、事实、印象等不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流芳百世:指好的名声在后世永远流传。第一个横线处强调的是毛泽东的贡献,用“不可磨灭”更恰当。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五花八门”多形容繁杂的事物,偏重于门类的繁多。“五光十色”多形容艳丽的事物,偏重于色彩的繁多。第二个横线处强调的是种类繁多,用“五花八门”更恰当。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阳关大道:原指古代经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泛指宽阔平坦的大道,也比喻前途光明的道路。“康庄大道”与“阳关大道”的区别:①前者偏重于平坦宽阔,后者偏重于便利、好走。②二者都可以用来比喻光明的前途,但前者常用,后者用得少。根据语境,第三个横线处用“康庄大道”更恰当。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第四个横线处说的是文化艺术,用“推陈出新”更恰当。2.答案:D 解析:括号前面的句子的主干是“理论主张照亮了心灵”,主语是“理论主张”,那么补写的句子的主语也应该是“理论主张”,而非“他们”,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参照括号后面的句子“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由上一题可知横线上填的是与“道路”有关的词语,与“道路”有关的词语照应的应是“创作斜路”,排除C项。3.答案:C 解析:A项,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掉“由于",B项,搭配不当,“增加”不能与“背景”搭配。D项,分句间不是因果关系,是承接关系,故不能用“因为……所以……”。4.答案:②它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甚至需要切实的创作实践;⑤便无法真正理解创作中的种种感受和体验;⑥所以艺术评论确实需要一定的艺术实践;⑦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进而误人误己。解析:第②句,语序不当,“不仅……甚至……”表示递进关系,应改为“它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甚至需要切实的创作实践”;第⑤句,“-11- 发现种种感受和体验”搭配不当,故应删除“发现和”;第⑥句,“对于”导致本句缺少主语,故应删除;第⑦句,“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发生”,成分赘余,应删去“发生”。-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