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高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 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 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 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 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 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 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 “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 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 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 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 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 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 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 “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 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 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 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 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 - 2 - 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 同体。 (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 “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 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 “中庸之道”可以完全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 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 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 D. 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 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 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 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有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 项,文中“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 一体共生的关系,强调的是一种关系,并不是“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 项,文中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 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 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人格与精神气质是动态变化的,并不能说明“君子的理想人格塑 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 3 - D 项,文中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 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 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需要注意的是,“中庸之道”可以解决但并不能完全消 除文化冲突。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 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 项,概念混淆。文中“‘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以“天下”为理念的是“天 下主义”,不能由此判断“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 项,文中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 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 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与”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 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可知“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准确的。 故选 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 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 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题干的选项。 - 4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救赎 薛培政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护林员老长泰便肩扛板斧,带着猎犬“黑豹”,走在了杂草没膝的 山道上。 一条盘旋在路边的花蛇,似乎听见了脚步声,昂头吐着信子望了望,“簌簌”地爬向杂草 深处;卧在草丛中的野兔,支楞耳朵听了听动静后,也“嗖”的一下跃进灌木丛中;还有那 群被惊动的山鸡,“咕咕、咕咕”的叫着飞向远处。 “咦——瞧恁小样儿,俺老汉又不是妖怪——”他边说边苦笑着坐在那块卧牛石上。老 长泰年轻时一身蛮力气,两三人抬不动的物件,他双手搬起走得呼呼生风;当兵练投手榴弹, 出手就是百十米,枪打得也不赖,因斗字不识一升,复员回了家。饭量也大得出奇,一顿饭 能吃五六个大饼子,为这家里每年开春就断粮,快三十了还打着光棍。 那年腊月,鹅毛大雪下得铺天盖地,当人们都窝在家里猫冬时,野狼血洗了生产队的羊 圈,一夜之间,七只山羊命丧狼口,看着未被叼走的几只死羊,全队的人都流泪了。 望着哀哀戚戚的人群,女队长萧桂英铁青着脸发话了:“还有爷们吗?若有就给我站出 来!这狼得逞后,肯定还会来叼羊,谁若能把狼打死,我一分钱彩礼不要,就嫁给他!” 犹如石破天惊,大家惊愕的目光投向了女“掌门”。 醒过神来的小伙子们,立马变得跃跃欲试,可再看那血肉模糊的死羊,又个个怂得耷拉 下了脑袋。就见站在人群后边的长泰,往前挤了挤瓮声瓮气地问道:“此话当真?”“君子 一言,驷马难追,不过你要提死狼来见俺 1”桂英怒眉一扬,干蹦脆地把话撂给了他。 长泰一言不发回到家后,找了一根碗口粗的枣木,又到村代销点赊了五斤地瓜烧酒。入 夜,他便反穿羊皮袄蹲到了羊圈边。 在冰天雪地里连守两夜后,第三天清晨,他穿着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带着满 身的血印,拖着死狼敲开了桂英家的门。 这下,傻大黑粗的长泰露脸了。县长为他披红戴花,奖他一辆金鹿牌自行车,公社奖他 一支猎枪,大队安排他做了护林员,女队长萧桂英也没食言。 此后,长泰就像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每天身背猎枪,带着猎狗,长年巡逻在黑虎山涧。 久了,他对各类鸟兽的习性,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手掌,平时斩获的猎物,就连村里乡亲也没 少分享。 - 5 - 可那年过了秋,乡邻们就见他像着魔了似的,两眼呆呆地望着远处,嘴里还不停地叨叨: “鸟兽也是有性命的主儿,也拖儿带女的啊!” 妻子桂英也觉出异常,再三追问下,长泰哭着道出实情。 为防野猪糟蹋庄稼,那个阴雨密布的傍晚,他在一片玉米地旁布下了猎套。翌日晨起查 看时,不由得惊呆了:两头狍子幼崽在雨中围着那头被套死的野生母狍子,发出撕裂般的哀 鸣。他想起了幼时爹下葬时的情景,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悸痛,懊悔地朝自己身上挥了一拳后, 泪水就和着雨水流了下来。打那后,他再也没有动过狩猎的念头。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常年风餐露宿在深山密林里的长泰,在日复一日的巡山护林 中变老了。村里的护林员已换过几任,老伴儿也跟着子女进了城,他却死活不肯下山,说惦 记着那笔心债哩。 记不清从何时起,“野味热”像山里人打摆子一样弥漫开来,山下的镇上,远处的城里, 星罗棋布的野味馆散发出诱人的浓香,安详静谧的黑虎山却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乡亲们就发现老长泰变得越来越暴躁了,像跟谁结下仇似的,还在巡山的路上骂起了人: “挨千刀的王八蛋,作孽吧,总有一天会遭报应的!” 听说老长泰曾赤手打死过野狼,不断有人找上门来。那天,俩外乡人驾车找上门来,送 上两箱好酒和厚厚的一沓现钞后,求他帮助猎杀一头野狼,并说事成后再加倍付款。哪知老 长泰像受了侮辱似的,晃了晃手中的板斧,怒目圆睁地吼道:“带上这些破玩意,给我滚蛋!” 那些年,巡山的老长泰不停地与盗猎者周旋,一次次拆除对方布下的猎套、陷阱和细网, 仍不时发现被网粘或绳套的鸟兽尸体。 心力交瘁的他,三番五次跑乡里、到县上找领导:“再不禁猎,黑虎山上的带毛的东西 就被猎光了!” “断人财路遭人恨呐——”老长泰说那次巡山,见一只黄羊被套住了,正要上前解绑,两 支火药枪从身后对准了他:“再他妈挡道,就送你老东西上天!”幸亏猎犬“黑豹”猛扑上去, 盗猎者才吓逃了。 后来,成为自然保护区的黑虎山,组建了专业护林队,年近八旬的老长泰也被省政府评 为护林模范。 老长泰似乎没拿这荣誉当回事,每天依然在莽莽林区中巡逻。当县里派专车进山接他到 省城接受表彰的时候,却见他住的窝棚上落锁了,只有眼前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8 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6 - A. 小说开头对林中环境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老长泰的话表现了他 对林中动物的亲昵与喜爱。 B. 女队长萧桂英料定狼还会来叼羊,用“激将法”鼓励男人们杀狼除害,展示了这位山村女 子的经验丰富与豪爽泼辣。 C. 老长泰看到雨中野生母孢子被套死、幼孢子哀鸣的惨状,想起幼时父亲下葬的情形,良心 发现,痛改前非,不再狩猎。 D. 小说中描写盗猎者的贪婪和凶残,从反面衬托了老长泰的正直与尽职尽责,也批判了当下 现实中部分人的畸形消费观。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老长泰打狼时匠心独运,重点描写了他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和满身的血 印,打狼的具体过程则用虚笔。 B. 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显示人物的变化,如老长泰以前热衷打猎,后来呼吁禁猎,从前领 了奖威风凛凛,后来不去接受表彰。 C. 老长泰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丰富,小说使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 手法来表现他的憨厚老实。 D. 小说结束处宕开一笔写景,“只留下满目青翠和阵阵鸟鸣”使整篇小说如优美的乐章,余 韵不尽,表现了老长泰洒脱的情怀。 6. 关于小说以“救赎”为题目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统领故事情节。老长泰年轻时打了不少野兽,后来做了护林员,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同盗猎 分子坚决斗争,故事的主体是心灵的救赎。 B. 丰富人物形象。老长泰外表粗犷,但内心细腻,性情纯朴,救赎的过程使得他的形象更加 丰满。 C. 暗示小说主旨。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但人类为了私利猎杀动物,大肆掠夺自然资源, 引发读者对人类需要怎样的救赎的思考。 D. 揭示主题。老长泰年轻时猎杀动物,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年老时巡山护林、弥补自己 的过失,揭示人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的主题。 【答案】4. C 5. C 6. D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 - 7 - 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 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错在“良心发现,痛改前非”。老长泰见母狍子被杀、幼狍子哀鸣的惨状,触景生情, 不再打猎,说“良心发现”言过其实,“痛改前非”说法也有误,为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去 打猎不能叫“非”。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赏析小说艺术特点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 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 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C 项,“憨厚老实”概括不准确。老长泰是个质朴、善良的人,也嫉恶如仇,但小说并没有表 现他的“老实”的性格特点。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标题的好处的能力。小说的标题往往会涉及人物、情节、主题、情感等方 面。从人物上看,小说讲述了老长泰自我救赎的过程,丰富了人物形象。从情节上看,我们 可以分析老长泰为什么要救赎,又是如何救赎的等。从主旨上看,救赎不仅仅是老长泰的个 人行为,还是人类应有的行为,引人深思。 D 项,“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表述错误,且对“揭示人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的 主题概括偏颇。该小说主题之一揭示思考人类思想观念发生差错后需要救赎。 故选 D。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 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 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 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 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 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 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 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 - 8 - 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 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 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6 月 25 日 2 时 9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 46 颗 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 21 颗卫星,包括 18 颗 MEO 卫星,这一轨道 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 颗 GEO 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 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 IGSO 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 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 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 8 字舞。此次发射的第 46 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 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 2019 年 6 月 27 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 5 月 22 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 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 6 至 8 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 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 19 星的佳绩 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 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 “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 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 北斗人逐一攻克,于 2003 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 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 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 GEO/IGSO 卫星为主、有源与无 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 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 9 -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 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 2019 年 5 月 27 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 20 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 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 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 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 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 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 2018 年 9 月 25 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 46 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 第 21 颗卫星。 B. 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 奋斗密不可分。 C.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其他导航系统。 D. 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 20 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 展意义重大。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 10 - B. 2018 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 年再发射 6 至 8 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 统全球组网新时代。 C. 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 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D. 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 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9. 对“北斗精神”的内涵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提高国产化率,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精神。 B. 重点培养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他们才是成功的保障。 C. 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 D. 无私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 【答案】7. C 8. B 9. B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 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 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C 项,“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 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 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 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选项夸大其词。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曲解文意,“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错。原文是“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 伐”。 故选 B。 - 11 -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 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B 项,由材料三可知“重点培养团队中的泰斗‘明星’人物,他们才是成功的保障”错,原文 说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 培养,原文强调团体力量。 故选 B。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 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 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 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 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 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 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 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 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 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 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 - 12 - 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 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 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 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 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 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 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 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 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 考中状元。 B. 擢,为“提拔、提升官职”之意,在古代还有“陟”“转”“晋”“迁除”等表达相同意 义的词。 C. 壬辰朔,是古代干支月相兼用的纪日方法。“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月份的初 一那天。 D.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还有致事、致政、休致、告归、告 奉养、告病归等也表示请求退休。 12. 下列对文章第四段相关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世宗甫即位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B. 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 拜:任命 C. 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 举:举荐 - 13 - D. 不俟命竟归 俟:等待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风度,有才华,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更是早早就中了 进士。被谪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B. 王守仁的出生及童年非常有传奇色彩。他在母腹中待的时间较长,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 直到五岁被异人拍打而且改名后,才开口会说话。 C. 王守仁个性有刚有柔。戴铣等人被捕后,他主持正义,结果被廷杖遭贬谪。张忠、许泰等 人故意刁难时,他又隐忍宽仁,最终感化了京兵。 D. 王守仁文武兼备。他不仅通晓兵法战策,在平定宁王造反的过程中,多出奇计,指挥若定; 而且善于射箭,曾以“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B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 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 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 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意思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苗族、僚族人杂居。主语分别 是“龙场万山”“苗僚”,谓语分别是“丛薄”“杂居”,所以应在“丛薄”和“苗僚”之 间停顿,排除 C、D 项。“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的意思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领 导,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夷人喜”的意思(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主语是“夷 人”,谓语是“喜”。句意完整,语法合理,所以应在“夷人喜”前后停顿,所以排除 A 项。 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 苗族、僚族人杂居。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领导,,大家一起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 王守仁居住。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 14 -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转”指“调任”的意思。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 项,“世宗甫即位”的意思是世宗刚刚即位。其中“甫”,作副词,译为“刚刚”。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 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 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B 项,“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错。原文,“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所 以应是“异人”所赐。 故选 B。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 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 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 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 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 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华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王华有才华,气度 不凡。孝宗很器重他。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 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命名叫云。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 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土。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 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 - 15 - 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苗族、僚族人杂居。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领导,这些少数 民族人民很高兴,大家一起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王守仁居住。刘瑾被诛杀,衡量其才能,调 迁到庐陵做知县。多次升迁后任考功郎中,后被提拔任南京太仆少卿,就地升迁为鸿胪卿。 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 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 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勤王。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 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经 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的后路,那我们就 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 在湖中迎战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在 黄家渡两军遭遇。第二天,朱宸濠在早上正使他的群臣朝见自己,官军突然杀到。官军用小 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王 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 溯江而上,抵达南昌。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容京兵侵犯守仁,或者叫着守仁的名字谩骂。 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优厚。病了给他们医药,死了给他们棺椁,在路上遇到他们办 丧事,一定停下车慰问好久才离开。京兵们都说“王都堂爱护我”,没有再冒犯他的人。张 忠、许泰轻视守仁是文士出身,强要他射箭。守仁慢慢起身,射了三支箭三次射中靶心。京 兵都大声欢呼,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世宗刚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 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 享年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特别聪明。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看过的。忽然领悟, 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当求于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在这儿了。” 于是深信不疑。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上 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 16 -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 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标与武冈由“沅水”相通,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给人一种两地 比邻相近之感。 B. “送君不觉有离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乐观豁达,为诗歌定下昂扬的 情感基调,完全没有送别诗常有的离愁别绪。 C.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诗,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表达对远行 人的宽慰之情,恳切感人。 D.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化“远”为“近”,使“两乡”成为“一乡,虽人分两地,却情 同一心,传达出离别时的一片深情厚谊。 15. 2020 年初,一场空前的“新冠肺炎”灾难席卷了中国大地,四方朋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不久前,日本舞鹤市政府驰援我国大连一批物资。在捐赠物资的包装箱上,写着“青山一道 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句。请问:对日本选用这两句唐诗的用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日本与中国虽然是两个国家,但中日一衣带水,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世界里,中国朋 友遭受的灾难,我们感同身受——日本借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中国深切的关怀与激励。 B. 借用中国的诗句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非常恰当得体。 C. 表现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也表明了中日之间深厚的人文渊源,且语言典雅。 D. 意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表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 【答案】14. B 15. D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 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完全没有离愁别绪”,说法太绝对。诗人虽说不觉得有离别的悲伤,但未必没有“离 - 17 - 伤”,他只是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之情感染对 方罢了。另外,“昂扬的情感基调”说法也不恰当。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正确运用诗句内容的能力。首先要结合全诗准确理解这两句诗的意 思,然后结合日本舞鹤市政府驰援我国大连一批抗击“新冠肺炎”的物资这一语境分析诗句 引用是否正确。 D 项,“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过于牵强,缺乏依据。 故选 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 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 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 错误。 基础知识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示降职的一项是( ) A. 公车特征拜.郎中 B. 再迁.为太史今 C.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D.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表示官职升降的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有大量的表 示官职升降的词语的积累,二是要有阅读量的积累,能够再具体语境中分辨清楚。本题要求 找出加点词表示降职的一项。D 项,“左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是降低官 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拜”是授与官职;任命;“迁”是晋升或调动;“徙”是调职。 故选 D。 1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 数罟不人洿池 - 18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通假字现象。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 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 们把它叫做“本字”。 A 项,“无”通“毋”,不要。 B 项,“颁”通“斑”,夹杂。 C 项,“涂”通“途”,道路。 故选 D。 【点睛】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 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 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 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18.下列哪一项中的“以为”与其他三项不相同( ) A.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C.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固定句式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固定句式“以为”的意义和用法。首 先要了解“以为”的文言意义:(1)“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形式,把……当作(作 为)……;(2)动词,认为。 A 项,“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的意思是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 林郡和象郡。“以为”的意思是“以(之)为”的省略形式,译为“把……设置为……”的 意思。 B 项,“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的意思是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 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把它们铸造为十二个铜人。“以为”的意思是“以(之)为”的 省略形式,译为“把……铸造为(作为)……” 的意思。 - 19 - C 项,“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意思是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 黄河,把(它)作为坚固的屏障。“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形式,译为“……当作 (作为)……”的意思。 D 项,“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的意思是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 这关中的险固地势。动词,认为。 A、B、C 三项的用法相同。 故选 D。 19.下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 ) A. 古代山南水北曰阳,山北水南曰阴。《游褒禅山记》中”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B.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农历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 秋,七月既望”。而每月月初古代习惯称之为“晦”。 C. “令”是“美好”的意思,可以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堂 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D. 《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古代指公公和婆婆;古代的“舅 姑”也是指公婆。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 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 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B 项,“而每月月初古代习惯称之为‘晦’”陈述有误。晦,过去是指农历每月的月末。故选 B 项。 20.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 是 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前四史”是指:( ) A.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三国志》 B. 《国语》 、 《左传》 、 《战国策》 、《史记》 C. 《左传》 、 《战国策》 、《史记》 、 《资治通鉴》 D. 《战国策》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 - 20 - 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 形成体系。“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 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21.下列语句描写的内容与使用场合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①音乐室:阳春白雪虽然和寡,流水高山但觅知音 ②科技馆:究古今往事之踪迹,昭人类社会之兴衰 ③书画室:心驰山水一窗闲情,笔走龙蛇满室墨香。 ④档案室:纳百川之流成大海,通千古之典显文才 ⑤实验室:纸上得来始终觉浅,绝知此事定要躬行。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阳春白雪”“流水高山”都是乐曲名,由此可知①恰当。由“古今往 事”“人类社会之兴衰”可知,②应描写的是阅览室,而不是科技馆。有“山水”,符合画 的特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 泼,据此可知③恰当。“纳百川”说明容纳的内容多,“千古之典”说明知识丰富,故④应 是描写的是阅览室。“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符合实验室的特点,故⑤正确。 22.下面各句中表达得体的是( ) A. 他年近古稀,但高堂与家母依然健在 B. 你的事情,我当然会海涵,不会计较的 C. 不必这么客气,做这点小事只是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D. 你的设计方案我看过了,其中的不妥之处,我已经斧正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要关注语 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C 项,“举手之劳”,指办事情轻而易举, - 21 - 毫不费力;“何足挂齿”,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谦辞。句中使用正确。A 项, “高堂”,对父母的敬称;“家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句中说的是“他”的父母,使用 “家母”不当,且“高堂”已经包含了“母亲”,“高堂与家母”表述不当。B 项,“海涵”, 如海一样的包容,敬辞,比喻人度量宽大,用于请人原谅时。句中说“我”海涵,不当。D 项, “斧正”,敬辞,请人修改文章。句中说自己修改别人的文章,不当。 2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 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 变化 莫测。 A. 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 B. 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 C. 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 D. 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 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 析正误。“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志趣相投”,彼此有着相同的 理想和兴趣因此很投缘,很容易成为知己。第一处,此处是写君子的相交,主要是说理想和 兴趣相投缘,应使用“志趣相投”。“清澈”,清净而透明,“清新”,指清爽而新鲜。第 二处,是形容作画的画面清爽,应使用“清新”。“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 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此起彼伏”,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 潮迭起,从未止息。用来表示频繁地出现或产生。第三处,是说写文章要曲折,后面说“波 三折”,故应使用“跌宕起伏”。故本题选 C 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 22 -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9 年 4 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 800 多年历 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 年 9 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 旦。这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 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 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 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 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 ,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 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会是另一 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 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2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B. 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 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 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2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 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C.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D.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2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 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 的活力源源不竭。 C.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 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 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答案】24. D 25. C 26. C - 23 - 【解析】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 忧郁,不愉快。语段中是说“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如选用“沉重”,则 程度不够深,毕竟是如此巨大的损失,还有悲痛的心情,故选用“沉痛”。 第二处,“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语段中修饰的对象是 文物,是具体的事物,是遗留下来的物品,应使用“留传”。 第三处,“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语境“这是历史的使命”,则对每个人来说应该是一种责任,应使用“责无旁贷”。 第四处,“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语境说 “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可见应使用“全力以赴”。 故选 D。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 适中。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这就排除 BD 两项;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共用主语时应衔接紧密,故排 除 A 项。 故选 C。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 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 不变的。 - 24 - A 项,语序不当,主语相同,关联词在后面,故“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搭配不当, “延缓”与“损毁”不搭配。 B 项,搭配不当,“减少”与“衰老”不搭配。 D 项,语序不当,主语相同,关联词在后面,故“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 故选 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 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 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 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 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古代诗文默写 27.(1)《劝学》中将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用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年长色衰,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诗歌增添了浪漫气息,其中引用“五丁开山” 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 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如《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 【答案】 (1). 骐骥一跃 (2). 不能十步 (3). 驽马十驾 (4). 功在不舍 (5). 夜深忽梦少年事 (6). 梦啼妆泪红阑干 (7). 地崩山摧壮士死 (8). 然后天 梯石栈相钩连 (9). 长太息以掩涕兮 (10). 哀民生之多艰 (11). 故不积跬步 (12). 无以至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 25 -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 同 音 字 、 形 似 字 、 通 假 字 、 难 写 字 等 字 的 写 法 。 如 “ 骐 骥”“驽”“妆”“崩”“栈”“钩”“太息”“艰”“跬”“至”,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 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 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写作。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一学生的你, 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以“20 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 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愿你披荆斩棘,步入星辰大海 亲爱的自己: 你好! 我是二十年后的你。现在的你是否还在迷茫该如何前进?2020 年,在这个特殊时期里, 全国人民都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每个人都想尽自己能力,咬牙坚持着走出最 完美的答卷。 而作为高三的你也即将面临着一场特别的考试,一场没有老师监督的考试,所以,你该 如何应对这场特殊的考试? 特别的考试,以一个笃定的信念,享受付出的回馈。是否想拥有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心满意足的幸福感呢?是否希望自己在逐梦的路上,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完 成那最美答卷呢?过去的时间,我看到了你在认真做笔记的样子,看到了你在用心听课的样 子,看到了你在青春里洒下的每一滴汗水,这让我充满满满的自豪感!你要相信,你真正付 - 26 - 出了,不枉老师的殷殷期待,也可坦然直面父母的焦灼。所以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的投 降。 特别的考试,以一个真实的答案,接受自律的考验。古时,“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 蚕食叶声”,考场已经是行军的疆场了一场无人监考的考试,不因一时的虚名而丢失诚信。 一场特殊的考试也是考验我们的时候,只有平时做到扎扎实实,才能看到你想拥有的星辰。青 春,离不了考试,而我们也在考验着自己。线上考试作弊确实易如反掌,而你是否会想到这 样真的是自己水平,就算拿到满分你就把知识收入囊中了吗?或许更多的是懊悔与自责吧。 先不论分数高低,考试成败,先过好做人诚实这一关,你迎接的绝不只是知识的考验。 特别的考试,以一个激活的自我,体会成长的喜悦。“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 层”。线上上课的你,身旁无人提醒全靠自我驾驭。你借此良机,发现坚定的自我、自律的 自我,以期一个更好的自我。人的成长机遇,往往就在这特殊的岔路口。未来的你,也将面 临着许许多多的考试,每一次的考试,都是历练、磨砺自我的契机。因为这一场特殊的“考 试”,让你拥有一次激活自我的机会,将这次获得的“奖赏”,馈赠给未来的“我”。此刻, 我站在 2040 年的都市街头,回首看你,唤起对这次考试的回忆,同时也感谢你的青涩纯粹与 坚定踏实。 我们不必畏惧一次特殊的考试,我们怕的是,负过去奋斗的自己,忘记追梦的初心。 夜晚总是黑暗的,我们靠自己的努力点燃星辰。祝你顺利考好这次特殊“考试”,成绩 揭晓之日,就是观赏属于自己的最美山河之时。 来自二十年以后的你 2040 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过程: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 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 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 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过程: (1)本次作文乍一看是一道写抗疫的文章的作文题,实质不是。细心审题,就不难发现,题 目引导我们关注的,主要不是疫情,而是从考生熟悉的“考试”入手,重在思考“考试”, - 27 - 引导考生思考眼前的考试,延伸开去思考更广泛的人生的考试,反映时代的声音与精神。(2) 突出作文情境要求。突出情境,就是要清楚几个问题——“我是谁”“我给谁写文章”“在 什么样的情境下写文章”“要谈什么问题”“要达到怎么样的表达效果”本次写作任务:写 作者“我”是 20 年后的“我”,是自己给自己写信,只不过是 20 年后的“我”给现在的 “我”写信。对这个写作身份与写作对象的转化是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的关键。考生需要切 换好这两种身份,写出 20 年前后“我”的思想的变化。其实最主要是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 一个是需不需要监考员的问题;一个是监考与自觉如何看待的问题。 参考立意: 谢谢你披荆斩棘,做了自己的偶像; 立新,立信,立行; 特殊考试,需特殊守护者; …… 行文结构: 题目很棒《愿你披荆斩棘,步入星辰大海》,书信体,第一段,切入正题,“全国人民都在进 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第二段,围绕“而作为高三的你也即将面临着一场特别的 考试,一场没有老师监督的考试”论述;第三段,围绕“特别的考试,以一个笃定的信念, 受付出的回馈”论述;第四段围绕“特别的考试,以一个真实的答案,接受自律的考验”论 述;第五段,围绕“特别的考试以一个激活的自我,体会成长的喜悦”论述。最后一段强调 “夜晚总是黑暗的,我们靠自己的努力点燃星辰”。 参考素材: 1、一场特殊的疫情,让 2020 变得不再平凡。同时,也让高三的我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深一 模考试:在家进行,没有考场,也没有监考老师。于是,就有了“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 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这样的声音。可我,并不这样认为。之所以这样认为,因为 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有多学校在 线下考试的时候,早就尝试过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我们知道,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习 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考试其实是在帮助大家收获知识。再就是, 通过考试暴露出问题,帮助老师掌握教学情况,调整后期的教学计划。从本质上说,考试的 目的和我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去破坏考试的规则。 2、反观当今社会很多高三的学生,一律需要老师的督促,很少学会自觉,很多人不在乎过程, 只在乎成绩的结果。在我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不值得赞同的。在这种特殊的时光里,我 - 28 - 们整个国家面对严峻疫情,很多人都无法正常生活与学习。我们能够呆在温暖的家中,能够 通过线上学习,这是何等的幸福的事情。可是,很多学生还需要家长不断督促,老师不断地 唠叨,才会抓紧时间去学习的。这是何等的悲伤。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我们就应该训练自 己的自觉习惯,一切的学生重在过程。有了美丽的过程,才能结出漂亮的果实。 3、不信,你看看方舱医院里的那个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高三女孩,身处逆境还在争分夺秒, 每天坚持学习准备高考。这是何等自觉。医生都被她精神所感动,给她一间临时自习室,叫 做“梦开始的教室”。这是一个难得的过程,不管最好高考的结果如何,这个过程在她的人 生当中绝对是一个美好的回忆,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回忆。这是她人生一辈子成长与成熟的养 料呀。原来,过程如此美好。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 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 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 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 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 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 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 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 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 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 的一个显著特点。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高一的学生你,又 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2020 年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 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 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 29 - 【答案】范文 莫言监考才真诚 疫考自会鉴人心 一场特殊的疫情,让 2020 年变得不再平凡。同时,也让高一的我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考 试:在家进行,没有考场,也没有监考老师。于是,就有了“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 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这样的声音。可我,并不这样认为。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 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许多学校在线下考试的时候,早就尝试过无人监考的诚信 考场。我们知道,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 向。考试其实是在帮助大家收获知识。再就是,通过考试暴露出问题,帮助老师掌握教学情 况,调整后期的教学计划。从本质上说,考试的目的和我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们 实在没有理由去破坏考试的规则。 即便有监考,也不一定能确保考试的真实可信。这个,其实我们在线下考试的时候已经 屡见不鲜了,更何况是线上考试。过去考试作弊的同学,多是因为羞于暴露自己在学习中存 在的问题。可这次线上考试,不上报、不排名。所以,曾经作弊的同学,这次应该也没有太 大的动力了。再说了,真有铁了心要作弊的人,安排这种监考有意义吗? 再有,让所有父母监考,也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并没有开学,但是很多家长已经复工 了。难道还要父母再请假为我们监考,而影响复工复产的大局吗?即便有的家长还没有复工, 但也多是在家线上办公了。我们高一的同学都即将是成年人了,如果这点自觉性都没有,还 让父母放下工作,专门为我们监考,于情于理应该都说不过去吧。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不监考,你从网上抄答案怎么办?我想,每次的试卷都是老师们 精心准备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原创,网络上是不太可能马上搜索到原题和答案的。也许还有 人还会说一千种,一万种需要监考的理由。 在此,我认为,无需一一反驳,有一个无需监考的坚定理由就行了:考试是为了我们自 己好,为了解决问题,真正有实力面对以后的高考。 疫情,成为了我们这场特殊考试中的试金石。我绝对相信,大多数同学是讲诚信的。虽 然,我并不否认,监考也确实能阻止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但绝不是只有监考才能考出真 实成绩的。真不如互信互助,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充分信任我们一回,我们也自然会不负 所托,用真实的成绩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目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有三个小独立段 - 30 - 落组成。第一段,为背景叙述,分大小两个背景。大背景即当下全国人民共同面对的“疫情 防控”,小背景就是本次大背景之下每位考生正在参加的这场线上统一测试。两个背景以中 心词“特别的考试”建立关联,又用一句话对小背景下线上测试的“特别”进行具体化:居 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后面的省略号,是考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可以补充的内容, 当然,这种补充必须是符合语境的、适当的、恰当的,只要符合背景、情境、语境,这种补 充都可以视为考生自我体验、自我感受的总结。第二段,紧扣核心词“特别”,从“特别的 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三个层次进行阐发。这三个层次,显然是逐层递进的 逻辑。第三段,是整个材料的意义拓展与深化。2019 年 1 月 5 日,国家领导人在学习贯彻党 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 是阅卷人”,这句精辟的论述,意味深长,让人耳目一新。放在这个语境中,“答卷人”一 词,可以引发考生就在线测试这一现实事件,去思考“人生”测试这种更高远的精神、生命、 成长等待价值和意义层面的内容,产生考场写作的深刻动力。题目要求针对考试是否需要监 考,写一篇驳论文。这个写作任务,重点训练的是“驳论”,这既是文体上的要求,写一篇 驳论文,也是论证思路的要求,要求用驳论来进行论证说理。批驳的观点很清晰,就两个, 一个是“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另一个是“不需要监考, 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其实最主要是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需不需要监考 员的问题,一个是监考与自觉如何看待的问题。考生能够考虑清楚这两个问题,提出批驳的 意见,就可以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了。写作者的身份在这里没有进行限定,这个就以真实的 自我身份进入写作最合适了。 【立意】1.无人监考锻炼学生的诚信度。 2.人生的考试需要个人自己去完成。 3.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 4.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 5.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 行文思路:文章首先树靶子,摆出论点,也就是与对方相反的观点: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 考试的过程更重要;接着表明原因: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然后,展开议论,驳斥对 方观点,即便有监考,也不一定能确保考试的真实可信;最后,进一步阐明观点,升华主题。 【素材】1.监考是否能完全保证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若想作弊,摄像头下尚有办法,况家 庭线上考试乎?考试是针对诚信道德的考试还是针对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考试?求学阶段是 试卷型考试,未来人生是问题型考试,身为答卷人的我们此刻可以被父母监考?那么未来呢? - 31 - 2.考生的年龄与心智的特点,可否保证完全自觉?监考主要对象是谁?自觉者还是不自觉 者?监考的本质目的是什么?考试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是考试的目的是检测知识的掌握与理 解,其结果岂可忽视? 3.线上测试具有培植信任的意义。教育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主体组成,那么,双主体之间, 就必然存在信任的问题。信任关系到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休斯顿表演与视觉艺术高中校长 安妮特·沃森女士说:“教育是对信任的风险投资。”这句话里的“信任”,就点明了教育 双主体的本质;而“风险”一词则道出这种“投资”的盈亏两能。有了师生彼此的信任,教 育就可能走向良性生态;反之,则容易引发可怕甚至恐惧的结果。再进一步说,有教育就有 评价,而评价的核心就是信任。只有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建立真实的信任关系,教育评价 才能成为可能。因此,敢于尝试线上测试,除了其教学、高考备考的意义之外,最为主要的 是有益于师生、学校与家庭甚至整个城市的信任感的培养。毕竟,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 考,对于“考生”而言,这是一场信任的考试,对于整个城市,此举也将有益于信任感的培 植与深化。 4.对于个体,线上测试,则是一次关于自信培养的绝佳时机。自信,是每个人成长的原动力。 自信的培养,可以由内而外,也可以由外而内。但是,外力总要通过内力而达成。线上测试, 也因其开放性、独立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更会有与寻常意义上的考试所不同的经历和 体验,这里一定会产生对独立考试的自我思考。线上测试,如果会让测试者没有了昔日的心 有旁骛,而是“下笔春蚕食叶声”,那么,他收获的,不仅是一个好的成绩,更是人生中的 最佳品格——自信。 - 3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