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教案(全国)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教案(全国)9

‎2019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教案(全国)‎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2大考法 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从两个角度考查:整体概括文本主旨和特定指向信息概括(或局部概括文本内容)。‎ 考法一 概括文本主旨 ‎[知能构建]‎ 主旨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是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概括散文主旨,包含两点:一是文本思想意义概括,二是作者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常见设问 ‎(2017·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4·湖南卷)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14·大纲全国卷)“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方法指导 主旨概括“5法”‎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如2013年四川卷的《负重的河流》。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 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 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5.借助背景法 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模板 ‎(适用主旨概括)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感情。‎ ‎[真题示法]‎ ‎(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粮 食 学 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请概括全文主旨。(5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概括段意。文章先通过人们见面的问话以及养猪卖猪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然后写大机器时代,人们看到的是食物而不是粮食,生命的源头被切断,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作者先回忆了祖父对粮食的虔诚之心,然后写一家人对粮食的珍惜,最后写粮食成了我们的灵魂。‎ 第二步:联系段意,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对粮食的歌颂,表达了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情感。‎ ‎【答案】 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 ‎(1分)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2分)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2分)‎ 考法二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知能构建]‎ ‎“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此类信息的概括最能考查考生的思路清晰能力和细心程度,是阅读能力考查的一种理想题型。‎ 常见设问 ‎(2016·天津卷)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015·天津卷)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2015·山东卷)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方法指导 特定指向信息概括“3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 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 在确定信息存在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4分,应有2个要点或者4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1分或者2分;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信息检索提炼“3方法”‎ 摘取法 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合并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层析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总结。‎ 答题模板 ‎……原因(意义、理由、影响等)体现在①……,②……,③……,④……‎ ‎[真题示法]‎ ‎(2016·天津卷)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一考法三“真题示法”),完成后面的问题。‎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确概括指向。“母语的多重意义”,意味着答案要分条,并且要在4条以上,思考的思路要多角度进行;“结合全文加以概括”,意味着答案的区间不是位于文本的某一局部,可能散布于文本的各个角落。‎ 第二步:理思路,确定答题区间,整合信息。第1、2段写多年未见的少年伙伴相见,母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可见“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由第4段中“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 认识生命”可知,“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由第5段中“眼看他起高楼……难以言传”可知,“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由第6段中“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和第10段中“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可知,“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由第13段中“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可知,“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由第15段中“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可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第三步:整合答案要点,让要点条理呈现。‎ ‎【答案】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每点1分)‎ 文章中说“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请结合有关文段,概括母语的“魅力和魄力”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母语中能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②母语中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且宜于意会,难以言传;③母语被时光层层堆叠,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就会次第显影。(两点3分,三点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