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ww.ks5u.com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9~2020学年度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8页。‎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学派衰落成因 赵建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已经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 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在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就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繁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其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 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肢、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为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恰恰偏离了圣人之道。‎ 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今天看来,当时的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非儒即墨,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B.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所写的传记都记述详细,唯独对墨子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 C. 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繁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持否定态度。‎ D. 在秦汉之后,墨家并没有出现过特别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衰落带来的影响。‎ B. 文章主要就墨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C. 文章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D. 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庄子的话,旨在说明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墨子认为,兼爱即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如能这样,则一切混乱都可消除。‎ B. 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在其学说上,其最重要的主张即兼爱思想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空想。‎ C. 墨家比较有影响的都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因其思想的深度不足,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 D. 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 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 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D. 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B. 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C. 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 D. 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6. 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个老百姓 赵新 村里人把在国家机关正式上班的人叫作公家的人。他就是一个公家的人:市政府上班,名张亦然,男性,35岁,举止文雅,某某局办公室主任。 ‎ 过了中秋节,草木上有了一层霜雪的时候,张亦然到郊县下乡。办完公事开着车往回走,张亦然看见了大路旁边红了叶子的柿子树,红了叶子的柿子树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大柿子,那柿子就像灯笼一样,红得耀眼,红得透明,红得热烈。正是傍晚时刻,夕阳西下,山野苍茫,那一棵又一棵的柿子树就是一团团烈火,就是一簇簇落霞。‎ 心里一激动,张亦然就把轿车靠路边儿停了下来。张亦然是个喜欢吃柿子的人,张亦然的夫人是个非常喜欢吃柿子的女人,张亦然12岁的女儿是个特别喜欢吃柿子的孩子。他们一家三口,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都喜欢吃硬柿子、脆柿子。‎ 下了车,立在田埂上看了看,前边的村庄炊烟缕缕,朦朦胧胧,有饭香时隐时现地飘过。‎ 张亦然感到很有诗意,也感到很是奇怪:这么繁茂的一大片丰收的柿子树,怎么没有看护人员呢? ‎ 张亦然笑了,抬手在树上摘了三个柿子,心里说:“够了,我们家一人一个,拿回去尝尝新鲜,意思到就行了,切不可‘人心不足蛇吞象’,摘了一个又一个。”张亦然走了几步又返了回来,又从树上摘了三个:啊,我反正是来了,反正是摘了,那就好事成双,一个人吃两个吧! ‎ 这一次他拔腿要走时,背后响起一声怒喝:“站住!你为什么偷我的柿子?” ‎ 张亦然浑身一颤!回头一看,一位老汉从柿子树后面转了出来。老汉中等个头,黑红面孔,身板硬朗,60岁左右。在一片落霞里,手里握着的镰刀寒光闪闪,给人冷飕飕的感觉。 ‎ 张亦然立在那里,低头说:“大叔,您好。我错了,我不该摘您的柿子。” ‎ 老汉走到张亦然跟前:“光天化日,你那是摘吗?你重说!” 张亦然血红了一张脸:“老人家,是偷,是偷。” ‎ 老汉不依不饶:“你说怎么办!” ‎ 还能怎么办呢?无非是拿出一些钱,赔偿人家的损失罢了。张亦然很虔诚地问:“大叔,您说吧,您要多少钱我给您多少钱!” ‎ 老汉从头到脚把他大量了一番,然后问他:“你能给多少钱?”‎ 张亦然没有说话,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一伸手递到了老汉面前,他想早些回去。‎ 老汉斜斜地看了张亦然一眼,啐了一口唾沫说:“你很有钱是不是?你太小看人了,我几个柿子能值那么多钱?你这不是侮辱我吗?” ‎ 张亦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赶紧把那张100的换成50的。 ‎ 老汉把张亦然的手推回去:“多,多,多!”‎ 张亦然又换成20的。 ‎ 老汉把脚一跺:“多,还是多!” ‎ 张亦然真的迷惑了。他说:“大叔,我还急着赶路呢。求求您,您老人家高抬贵手!” ‎ 老汉缓和了口气,很认真地问他:“看你也是一个公家的人,你说这世界上只有钱才能解决问题吗?” ‎ 张亦然马上回答:“当然不是。还有政策,还有章程,还有纪律,还有思想觉悟,还有真诚和友谊,还有人格和品质……” ‎ 他把那六个柿子掏出来,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汉面前。‎ 老汉说:“还有规矩,还有教训,还有良心!同志,你给我5块钱算了,5块也不少啊!” ‎ 张亦然把一张10元的钞票塞到老汉手里,说自己身上再也没有比这小的零钱了。 ‎ 老汉说:“你一位国家干部,为什么要在野地里摘人家的柿子呢?” ‎ 张亦然很难堪,很羞臊。他眨了眨眼睛,低下头回答:“大叔,我老娘已经上了年纪,她非常喜欢吃新鲜柿子,作为她的儿子,我……” ‎ 老汉挥了挥手:“明白了,你走吧。同志,我想搭你的车回家,到前边那个村你给我停一下,行吗?” ‎ 张亦然拍手欢迎:“大叔,那太好了,您收拾收拾,就来上车吧。” ‎ 想了想,张亦然又问了一句话:“老人家,您挺好,您是村干部吗?” ‎ 老汉摇了摇头:“哪呀,我就是一个老百姓,就知道耕种锄耪收获庄稼!” ‎ 太阳已经落山了,山野一片烟霭,一片朦胧。老汉坐上张亦然的车之前,张亦然足足等了他15分钟。 ‎ 第二天张亦然上班时突然发现他的车里有个鼓鼓囊囊的书包,书包里塞满了红得透亮的柿子。张亦然倒出来数了数,一共18个。还倒出来一张10元的钞票。 ‎ 张亦然沉默了,心里却波涛滚滚:这柿子是给老娘吃的吗?可老娘远在乡下,有千里之遥。这柿子不给老娘吃吗?可那话是他亲口说出来的…… ‎ 张亦然拿出那张钞票看了又看,倏忽之间,闻到了一股汗腥。‎ ‎(选自《百花园》,2019年第1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标题“一个老百姓”与人物身份“国家干部”暗含比较之意,以一个国家干部的不当行为,突出一个普通百姓的品质之正。‎ B. 小说中的张亦然是国家干部,开头对其身份、外貌与举止特点的介绍,为后文他偷柿子被抓后主动提出赔钱的认错态度及羞愧心理作铺垫。‎ C. 小说叙述张亦然和他的妻子、女儿、老娘都喜欢吃柿子的内容,说明了张亦然偷摘老百姓柿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加符合情理。‎ D. 小说多处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其中张亦然与老汉的对话,揭示了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还使故事情节在两人的对话中推进。‎ ‎8. 结合文本,分别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6分)‎ ‎ ▲ ‎ ‎9. 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亦然,有人认为是“老汉”,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0.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 ‎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故谦称自己是“寡人”。‎ B.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本文中的“豫子”。‎ C. 幸,既可表示古代封建帝王亲临某处,也有“宠爱”的意思。文中“襄子必近幸子”、《阿房宫赋》中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即“宠爱”意。‎ D.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 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 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 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 ▲ ‎ ‎⑵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5分)‎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注】‎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丘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好彼此衬映。‎ B. 次句承接自然,全不着力,紧扣上句。“散步”与“秋夜”相照应,“凉天”与“怀君”相吻合。‎ C. 第三句明写景,暗写人。松子落曜山幽,唯有未眠人能感知。写景一衬,末句便有了情味。‎ D. 整首诗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淡淡着墨,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 ‎15. 虚实结合是本诗的主要艺术手法,请结合整首诗对这一手法进行具体分析。(5分)‎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境地。‎ ‎(2)《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箫声的悲凉。‎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等生活作对比,其中写所奏之乐与人们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本想能够“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________”。 ‎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已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________。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贬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________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________。《乐记》中强调乐教通过疏导人的心灵来产生________的感化功能。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 B. 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 C. 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海晏河清 耳提面命 D. 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海晏河清 潜移默化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 像从清幽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 C. 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 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B. 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C.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D. 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20.下列括号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这两句都是互文。)‎ B.举匏尊以相属/一尊还酹江月(两句中的“尊”都同“樽”。)‎ C.哀吾生之须臾/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21.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片段,其中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参加校庆并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拙著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 ▲ ‎ 四、写作(6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房子有窗户,就像人有眼睛。透过窗户,我们能看到变化万千的风景。窗,是我们瞭望的视点;窗,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感悟也各有不同……‎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答案】C【解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强加因果。B项,《史记》中并无墨子的传记。D项,“没有像儒家和道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和学说”错,原文说的是“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 ‎2.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文章没有谈影响。‎ ‎3.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都是”扩大了范围;“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实践层面上也因此没有出路”,因果倒置,应该是“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让这种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4.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A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强加因果,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无因果关系。故选A。‎ ‎5. 【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A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原文表述为“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并不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等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B项,“势必”表述绝对,“短期内”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二可以推断,空巢老人的问题要想得到“有效解决”,是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D项,张冠李戴,“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体”,而不是“空巢老人”故选C。‎ ‎6. 【参考答案】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7.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小说叙述张亦然和他的妻子、女儿、老娘都喜欢吃柿子的内容”分析错误,文章开头并没有写他“老娘”喜欢吃柿子。故选C。‎ ‎8. 【参考答案】①第一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整散结合(或:运用叠词),具有音韵美,突出柿子数量之多,色彩耀眼,渲染了柿子丰收的诱人景象,为张亦然偷柿子埋下了伏笔。暗示柿子树主人培植看护的辛苦和用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意思对即可)②第二处巧用叠词,描写村庄里的夕照炊烟景象。为下文情节发展作打伏笔——因为“朦朦胧胧”,所以没有看见人,使情节更合理;同时“有饭香时隐时现地飘过”又暗示附近有人,为老汉突然出现埋下伏笔。(意思对即可) ‎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于句子的赏析,应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入手。解答本题,既要揭示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还要分析其对形象的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的揭示起到的具体作用。从手法上来看,“像灯笼一样”“就是一团团烈火,就是一簇簇落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红得耀眼,红得透明,红得热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炊烟缕缕,朦朦胧胧”运用了叠音词,描写村庄里的夕照炊烟景象。语言特点是整散结合和运用叠音词;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柿子丰收的景象;从情节发展来看,正是因为柿子诱人,才会有张亦然偷柿子的行为,而柿子的丰收也表明柿子树是有主人的,并且主人对柿子树的培育看护非常用心,因此有人偷柿子,主人必会出现,所以这段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 【参考答案】示例一:张亦然。①张亦然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整篇小说情节紧紧围绕张亦然展开。②小说重点刻画了张亦然缺乏严格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形象,他熟知政策,了解百姓疾苦,明白道理,但言行不一,缺乏自律意识和担当,欺骗百姓为自己开脱,具有一定代表性。③小说通过张亦然这一形象,提醒政府公职人员应严于自律、防微杜渐、诚信待民,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老汉。①小说标题是“一个老百姓”,小说中老汉说“我就是一个老百姓”,表明小说主人公是“老汉”。②小说突出了老汉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他善良、勤劳、淳朴、自尊、通情达理,是老百姓的代表,富有正能量。③小说通过老汉这一形象,深化了主题。赞扬了以老汉为代表的老百姓身上的传统美德,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百姓,诚信待民,接受群众监督,廉洁自律。‎ ‎ 示例三:张亦然和老汉。①小说情节围绕张亦然和老汉二人展开,主要描写了二人之间由偷摘柿子而引起的故事。②小说重点刻画了张亦然政府公职人员的形象和老汉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两种形象之间形成对比,个性鲜明。③小说通过张亦然和老汉的形象,表达出对缺乏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的批评和对百姓身上传统美德的赞扬之情,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百姓,诚信待民,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廉洁自律。(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解答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即可。本题可答张亦然是主人公,也可答老汉是主人公,还可答二人都是主人公,注意言之成理。‎ ‎10.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的意思是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这是一个问句,主语是“子”,谓语是“事”,宾语是“范中行氏”这是一个句意完整的句子,中间不用停顿,所以删除AD项。“智伯尽灭之”的意思是智伯全部消灭了他们。其中“之”作动词“灭”的宾语,所以要在“之”后停顿。排除C项。故选B。‎ ‎11. 【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C项,“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是前一个意思,即帝王亲临某处。故选C。‎ ‎12. 【答案】D【解析】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D项,“将其处死”错误,根据原文“遂伏剑自杀”可知豫让是自杀的。故选D。‎ ‎13. 【参考答案】⑴然而我这样做的原因,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⑵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溃秦军。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可惜它使用武力却不能够坚持到最后。‎ ‎【解析】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所以”,“……的原因”;“愧”,“使……感到羞愧”;“……者,……也”,判断句,译为“……是……”的句式;“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凭借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刘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冉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 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14. 【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散步’与‘秋夜’相照应,‘凉天’与‘怀君’相吻合”错误,“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因“怀君”难以入睡,故而“散步”;因是“秋夜”,所以感觉天凉。故选B。‎ ‎15. 【参考答案】①诗歌前两句实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②后两句虚写(想象)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整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上句,实写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 ‎“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因此,本诗虚实结合,抒发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4)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17.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依据“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可知,句子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不容许怀疑,故填“不容置疑”,故排除BD;“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指亲耳听见,亲眼看见。依据“优美的作品”“它们的好影响”“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可知,句子是说优美的作品对人的好影响,显然是“耳濡目染”,故排除BD;“国泰民安”指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海晏河清”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依据原文“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可知,句子强调侧重“民风”,所以填“国泰民安”,故排除CD;“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提面命”意思是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形容恳切地教导。依据原文“感化功能”可知,句中强调产生“感化功能”,故不能用“耳提面命”,故排除BC。故选A项。‎ ‎18.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A项,“呼吸……清幽境界”搭配不当,故排除A;C项,括号前已经把青年所处的“优美作品营造的境界”比作“风和日暖的地带”,故选项中“优美的作品”与前面不连贯,故排除C;D项,“享受清幽境界”与后文的内容“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中的“来”不连贯,故排除D。故选B。‎ ‎19.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句中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美育教育”重复赘余,“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故“美育”后面不能再加“教育”。二是语序不当,应先“重视”,然后才能“提倡”。A项,“美育教育”重复赘余,故排除A;B项,“重视”与“提倡”的语序不当,故排除B;D项,“重视”与“提倡”语序不当,“美育教育”‎ 重复赘余故排除D。故选C。‎ ‎20. 【答案】D【解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21. 【参考答案】(1)“光临”改为“回到”;(2)“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3)“高足”改为“学生”;(4)“拙著”改为“大作”;(5)“欣慰”改“高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材料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光临母校”中,“光临”一词不当,这是个敬词,用于别人。可改为“回到”。“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中,“至今健在”意思是现在还活着,很不礼貌,说这话没素质没教养,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我们几个高足”中,“高足”是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改,这里说自己,不当,可为“学生”。“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中,“欣慰”是内心满意并感到宽慰,通常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此处可改为“高兴”。‎ ‎22. 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