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教材2020-2021版高中语文选择性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2-写作素养提升
写作素养提升 如何写好语言鉴赏札记 【精彩预习】 片段一: “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 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做评论时概括出来的。所谓“无理”,乃是指违反一 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而言;所谓“妙”,则是指其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 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背理而带来的鉴 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下面就“无理而妙”的手法在《再别康桥》 中的运用做简单的赏析: 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河畔的金柳,多么美好的意象,诗人把河畔的金柳比作是夕阳中的新娘,美 丽而妩媚,水中的倒影更加动人。本应该是“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而 诗人却说“在我的心头荡漾”,意即在“我”的心海中荡起了涟漪,诗人可能 回想起在康河柳树下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幸福而甜蜜,从而表现了自己对康 河河畔的柳树的深厚感情。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这句想象奇特,是谁能把天上的彩虹揉碎,看 似无理,却是十分的美妙。诗句写出了潭水清澈可鉴,波光粼粼,色彩斑斓,真 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怎能有色彩?梦怎能沉 淀?诗句写的是这潭水之美,让人沉醉,仿佛进入梦境一般。 梦无处可寻,诗人偏要撑一支长篙去寻梦,恐怕这个就是“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船可载人,也可载物,“满载一船星辉”想象博 大丰富,船小可容纳宇宙。可见诗人陶醉在星光下的康河里,“在星辉斑斓里 放歌”。 (节选自刘树云:无理而妙——《再别康桥》语言赏析) 技法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这篇札记抓住主要意象、表现手法和关键词语,细致入微地阐释了 “无理而妙”这一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但加深了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 意蕴的理解,也使读者对于抽象的理论有了明晰的领悟。 片段二: 小说作者要求自己的语言能产生具体的实感,以区别于其他的书面语言, 比如报纸语言、广播语言。我们经常在广播里听到一句话:“绚丽多 彩”,“绚丽”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样的语言为小说作者所不取。中国的书 面语言有多用双音词的趋势。但是生活语言还保留很多单音的词。避开一般 书面语言的双音词,采择口语里的单音词。此是从众,亦是脱俗之一法。如鲁 迅的《采薇》: 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的看 着叔齐道: “苦……粗……” 这时候,叔齐真好像落在深潭里,什么希望也没有了。抖抖的也拗了一角, 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苦……粗…… “苦……粗……”到了广播电台的编辑的手里,大概会提笔改成“苦 涩……粗糙……”那么,全完了!鲁迅的特有的温和的讽刺,鲁迅的幽默感,全 都完了! 从众和脱俗是一回事。 小说家的语言的独特处不在他能用别人不用的词,而是在别人也用的词里 赋以别人想不到的意蕴。 张戒《岁寒堂诗话》:“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萧萧两字处 处可用,然惟坟墓之间,白杨悲风尤为至切,所以为奇。” 鲁迅用字至切,然所用多为常人语也。 小说家在下一个字的时候,总得有许多“言外之意”。“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凡是真正意识到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的,都深知其中的甘苦。 姜白石说:“人所常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说得不错。 (节选自汪曾祺《关于小说的语言》) 技法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这篇札记观点独到,语言晓畅,分析问题时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 例子信手拈来,对相关文学理论也能灵活运用,体现了作者丰厚的阅读积淀和 扎实的理论功底。 片段三: 以轻松活泼、比较巧妙的语言造成谐趣。使读者在笑声中了解所写的人 和事物,领悟真理,自然共鸣,就是幽默。《阿Q正传》的叙述,处处都有谐趣, 其语言的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1.仿拟。阿Q及周围人物,在病态社会里形成畸形心理,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想 法和行动往往是可笑的。 2.多用反语。说阿Q“见识高”“武勇”“优胜”和是“完人”,说赵秀才 “博雅”,说他的事是“大新闻”,说“忘却”是祖传的“宝贝”。 3.巧用文言。叙述阿Q被赵太爷打嘴巴,用一个“蒙”字,表示挨打也像荣幸地 蒙受恩惠似的。一些文言词、句不仅活用得很巧妙,而且由于表达的特殊需要, 可以用作修辞手段,使语言活脱、幽默、洗练,非常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出 人们各自的心理状态。 4.庄词谐用。将一些庄词运用到日常小事,用于说普通的人,甚至用于说无聊 滑稽的想法和举动,使语言幽默。将盘辫子的人们称为“盘辫家”,把赵太爷 一家商定找阿Q来,说是家庭“决议”等。 5.活用成语。说人们对阿Q“敬而远之”。似乎严肃实则幽默,牵强造词。在 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凭借词义的牵连,翻造词语,也有幽默感。如因有“深闺”, 造出“浅闺”。由“十分”得意造出“九分”得意等。 (节选自——浅谈《阿Q正传》的语言特色) 技法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札记的写作方式较灵活,这篇文章就《阿Q正传》幽默的语言的表现 手段进行逐条分析,并举文中例子进行佐证,逻辑清晰,一目了然。 技法提炼 范例鉴赏·亮点体悟 小说语言的诗化 意境说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它的影响,它的生命力不下于文气 说。意境说最初只应用于诗歌,后来涉及了小说。废名说过:“我写小说同唐 人写绝句一样。”何立伟的一些小说也近似唐人绝句。所谓“唐人绝句”,就 是不着重写人物,写故事,而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物我同一,作者的主 体意识很强。这就使传统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小说和诗变得难解 难分。这种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这种小说的语言也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这 种语言,可以称之为诗化的小说语言——因为它毕竟和诗还不一样。所谓诗化 小说的语言,即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纯散文的语言。这种语言,句与句之间的跨 度较大,往往超越了逻辑,超越了合乎一般语法的句式(比如动宾结构)。 比如: 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 (《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 如果用逻辑谨严,合乎语法的散文写,也是可以的,但不易产生如此恬淡的 意境。 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同时又充分信赖读者的感受能力,愿意和读者共同 完成对某种生活的准确印象,有时作者只是罗列一些事物的表象,单摆浮搁,稍 加组织,不置可否,由读者自己去完成画面,注入情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 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超越理智,诉 诸直觉的语言,已经被现代小说广泛应用。如: 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大西门外。 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瓷碗、砂锅铁锅,焖鸡米 线、烧饵块、金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的气味。红黄蓝 白黑,酸甜苦辣咸。(《钓人的孩子》) 这不是作者在语言上耍花招,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如果写得文从理顺, 全都“成句”,就不忠实了。语言的一个标准是:诉诸直觉,忠于生活。 文言和白话的界限是不好划的。“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不觉到了济 南地界”,是文言,还是白话?只要我们说的是中国话,恐怕就摆脱不了一定的 文言的句子。 中国语言还有一个世界各国语言没有的格式,是对仗。对仗,就是思想上、 形象上、色彩上的联属和对比。 我们总得承认联属和对比是一项美学法则。这在中国语言里发挥到了极 致。我们今天写小说,两句之间不必,也不可能在平仄、虚实上都搞得铢两悉 称,但是对比关系不该排斥。 ……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 天,满阶黄叶。(《幽冥钟》) 如果不用对仗,怎样能表达时序的变易,产生需要的意境呢? 中国现代小说的语言和中国画,特别是唐宋以后的文人画的关系是非常 密切的。中国文人画是写意的。现代中国小说也是写意的多。文人画讲究 “笔墨情趣”,就是说“笔墨”本身是目的,物象是次要的。这就回到我们最 初谈到的一个命题:“他的文字不仅是表现思想的工具,似乎也是一种目的。” 现代小说的语言往往超出现象,进入哲理,对生活做较高度的概括。 每个人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钓人的孩子》) 这样的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大概是《巴黎之烦恼》。 鉴赏点1:概念解释,有的放矢。文章第一段主要着眼于概念的解读,为下文的 进一步赏析做铺垫。 鉴赏点2:立足作品,有理有据。作者引用《钓人的孩子》中的片段证明“诉诸 直觉,忠于生活”这一语言的标准,说理自然。 鉴赏点3:层层深入,逻辑清晰。文章从“诉诸直觉的语言”到“文言和白话的 界限”再到“对仗”的使用,全面地诠释了小说语言诗化的表现。 学以致用·素养达成 【微写作】 运用恰当的技法,写一篇鉴赏《大堰河——我的保姆》语言特色的札记。100 字左右。 参考示例:这首诗不追求诗的韵脚和行数,但排比的恰当运用使诸多意象繁而 不乱,统一和谐。这些使得诗歌流畅浅易,并且蕴蓄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善于 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意象,以散文似的诗句谱写出强烈的节奏。 【仿真练】 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 【写作提示】俄罗斯画家列宾说:“光秃秃的线条可以跃然纸上,只要放得是 地方。”而沈从文的文章深受欢迎,也正是因为作家语言上的高超。他从不使 用华丽的辞藻,而只是使用十分平常、十分朴素的语言,令文笔清新秀丽,读他 的文章会想起清新秀丽的山水田园诗,并笼罩着层层暖意。 《边城》的语言既有典雅美又有现代性,在遣词造句方面多使用单纯词、 数词、方言等,修辞上多用排比,语言富有诗意,简约含蓄。写作时可着眼于一 点进行鉴赏,结合作品本身以及作者的性格、思想、人生阅历等方面进行深入 分析。 【参考例文】 《边城》语言的古典美 《边城》“在描写中流露出唐宋气质,在叙述时突显着魏晋风骨,行文中 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此观点为泰山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的宋阜 森、谢玉兴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边城》之所以能赢得如此赞誉,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沈从文灵活运用了承载其思想的语言艺术。李健吾先生评 价《边城》时说:“这里一切是和谐,光与影的适度配置,什么样人生活在什么 样空气里,一件艺术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一切准乎自然,而我们明 白,在这自然的启示之下,藏着一个艺术家的心力: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 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 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对于《边城》这颗珠玉来说,语言艺术是其 外在的光泽,思想是其内在的质地,质地决定着“这颗珠玉”的光泽度。他们 认为,沈从文先生是继承了古典文学的精华及中国古典文学所蕴含的美学精华, 并对外来文化辩证鉴别吸收利用。从而得出结论:《边城》在描写中流露出唐 宋气质,在叙述时突显着魏晋风骨,以及在行文中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这 一观点是从《边城》思想内涵出发来分析语言运用的。本人对此观点也是赞 同的。 所谓环境定位性格,性格沉淀思想,思想驱动语言。沈从文作为“最后一 个浪漫派”,他的乡土小说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古典气息,这与他的生活经历 和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的乡土小说表现理想世界中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 表现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都市文明侵入农村所带来的中国传统美德的消失, 田园生活自然和谐被破坏。沈从文一再自称“乡下人”,固执地用“乡下人” 的身份和眼光来写“美丽得令人忧愁”的文字。在他的笔下,文字宛如水墨 画,“文笔清淡散落,语言柔和,活泼,流淌着水的灵性。”看下面的引文: “……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 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 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沈从文《边城》语言的典雅性得益于他在文化性的继承上。沈从文深味 唐人山水小品的精髓,行文中注重骈散结合,长短句错落有致。具有诗一般的 语言,“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让人不由联想起柳宗元的《小石 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意境如此相似。 《边城》语言运用的真谛便是《世说新语》语言的简约含蓄、朴素生动、 优美传神。体现魏晋风骨。《边城》篇首用不足百字就交代了小说的“环 境”“人物”:“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 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 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人只有一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极具简约神 韵。 沈从文《边城》之所以具有两位教授说的语言艺术成就,与沈从文的性格 思想大有关系。他在《从文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 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可见,湘 西的青山绿水滋养了他的性格,于是推动了他的语言艺术成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