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四)

‎2018届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最坏的时代是因为好人都选择沉默 羽 戈 ‎①“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这是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此名言在中国引用率极高,有时还被“改头换面”,以适应中土的气候,如最常见的这一版:“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沉默。”无论翻译的版本怎么变化,批判的方向却始终不变:好人的沉默。‎ ‎②有待追根究底的问题,不是事实,而是事实背后的成因:面对明目张胆的谎言、惨无人道的暴行、千夫所指的罪恶,国人为什么漠然旁观,甚至默默扭过头去,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③流行的答案:因为恐惧。的确,不论是纳粹的焚化炉,还是红卫兵的皮带扣,不论是独裁者的枪口,还是暴民的铁棍和匕首,都会让观者感到恐惧,脊背发凉,手脚发软,面无人色,肝胆俱裂。我们暗暗祈祷,施暴者凶恶的目光不要停留在我们身上超过一秒钟;我们愿以旁观与沉默,换取暴力的豁免。只是,最终能否豁免于暴行,并不取决于我们的意愿,旁观与沉默,只可能使我们手中的砝码越来越轻,施暴者手中的权力越来越重。‎ ‎④然而恐惧与沉默的关系不止于此。沉默不仅是恐惧的产物,它还是恐惧的重要来源。想象一下,当暴行发生时,观者茫然失措,冷眼相待,没有人呐喊,没有人反抗,近乎死寂的沉默,必将使暴行愈发肆无忌惮;暴行的猖獗,必将加速恐惧的弥散与传播。‎ ‎⑤除了恐惧,沉默如瘟疫一般蔓延,还有一个原因。泽鲁巴维尔认为:“社会习俗告诉我们不要去关注不该关注的事物。”我们该在什么时候沉默,什么时候说谎,什么时候呼喊口号,什么时候歌功颂德,早已被权力规训、洗脑、潜移默化。当恐惧权力成为一种传统、一种习俗、一种模式,恐惧便不再需要理由,不再需要追问“为什么恐惧”,唯一值得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⑥此间的沉默,则是一种合谋,既是沉默者与权力的合谋,也是沉默者之间的合谋。“说话只要有一个人发声就可以,沉默却需要所有人的配合。”沉默因此成为了一种集体行为。集体沉默不仅会强化个体沉默,还可以庇护个体沉默,个体将从巨大的集体那里寻找保持沉默的理由,并在被问责之时,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向集体,所以出现了这样的西谚:“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在此情境之下,个体要打破沉默,不仅要战胜自身的恐惧,还要冲决集体的网罗。这注定了呐喊者的命运,不是被视为叛徒,就是被视为疯子,他们最大的敌人,有时不是权力者,而是身边的看客。基于此,沉默者往往被指控为邪恶的帮凶与同盟:不仅默许、纵容、鼓舞暴行,还在抵消对暴行的反抗。‎ ‎⑦第三个原因,当沉默者不甘沉默试图发声时,却无奈发现自己失语了,他们的喉咙,被钳制太久,已经丧失了自由言说的功能,要描述自由、真相,却无词可用,无以名状,只能感知,无法言说,这就是沉默的代价。‎ ‎⑧除了自由言说,公共言说亦如是。几乎所有的强权者,都企图压缩公共空间,将民众孤立为原子。公共空间的丧失,不但导致公德被败坏,还导致公共言说被扭曲。纵使经过数十年的重建,公共人的言说方式还严重依赖私语体系,混淆公私,无时不在,公共说理,亟须补课。‎ ‎⑨这三点,尤其是前两点,大抵可以诠释“好人为什么沉默”。明乎此,才能更进一步探寻怎样打破沉默。窃以为,只要沉默者拥有最起码的良知和理性,他们便会不满于沉默的状态,他们应该认识到,沉默暂时是沉默者的通行证,却终将是沉默者的墓志铭。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警告的:“我们看到真相却一言不发之时,便是我们走向死亡之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 ‎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内涵。‎ 答: ‎ ‎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沉默”的危害。‎ 答: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怎样写文章 老 舍 写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仅就我个人的经验作点报告,这不是一定的不变法则,只是提供一些参考而已。‎ 不论是写一百个字,两千个字,或是五十万字的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样子,全想过了再写。在我们小的时候写文章,老师在黑板上出个题目,是爱国论也好,是清明时节也好,总先写上“人生于世”四个字,再往下连。这样当然写不好文章。大家都说用白话好写文章,只要将说的话写下来就行了,其实不然,说话到底不是写文章。譬如两个人坐冷酒馆,他们从酒味谈到日常生活,又谈到世界大局,甚至于谈到平价米,买猪肉,爱谈什么就谈什么,是可以随便的。写文章,可就不能这样了,设若将坐冷酒馆的谈话,一字不漏地记载下来,送往报章发表,人家看了,一定会骂你胡说,有神经病。所以,写文章是应该先想过了再写,就不会被骂为神经病,也不会每篇都用“人生于世”了。‎ 当想的时候,我们得想到这篇文章大致要说些什么。第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第三段说什么,把它截开成段的来想。我们常听说写文章是有灵感作用的,这话确也不错,只是灵感扑涌,文章就来了,完全是胡说。灵感只是很少的一点东西,绝不够写一篇文章用。一篇文章的写成,是靠我们的功夫,我们自身的文章修养,而我们得到了灵感,不想全就下笔,结果只能写得很少的一点。即使,至多高高兴兴地写一万字就没有了,你必得先想完全,一段一段地想过了该说些什么,然后下笔,就保了险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看到了最后一段,不致中途而废的!要不然,永远只是“人生于世”。‎ 过去的老八股,都是千篇一律,没有异样,提倡作八股,正是养成那时候的一般人麻木性,奴隶性。现在我们写文章,要每篇每篇的不同。假如分好了段,看打哪边写起,决定用哪种写法漂亮,哪种写法经济。写法经济是写文章很主要的一点。只有要每篇文章不一样,将来才越写越高兴,花样越多。有些人往往拿起笔就发愁,正因为他根本不去想,若大致想了从哪个角落下笔,再一直写,如此,写文章倒是很快活的事情。‎ 写文章必得抓牢每篇的重点,没有重点,就不能成其文章。有些青年,老是啰唆一大堆,结果不知道他写些什么。你问问他自己都不明白重点在哪儿。不论是什么样的文章必定有一个重点,假若本篇以人为中心,则人物的性格、举止、容貌,我们必须描写得灵活生动;假如本篇以事为中心,我们就得老老实实,必须将这件事写得清清楚楚。知道了重点,就懂得用哪一种文字或支配文字。比方写限价一类的文章,你用上些“祖国在呼唤”和“怒吼”的字样,写赈灾,你也用上了些“祖国在呼唤”和“怒吼”的字样,那根本不是文章。文章应是一篇一样,要刺激读者的眼泪,使读者读到必哭。要使读者高兴,使读者读到必乐。决定了内容,如何用什么样的文字,并不是写上“祖国在呼唤”,写上“怒吼”就成了文章。假如能这样写,你的笔才会是活的,不是刻板的。‎ 所以先得想过。然后决定从什么地方写,怎样写得经济,漂亮,写人还是写事,使人笑,还是要使人哭 ,总之,你必得用你的思想来支配文字。(有删改)‎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答: ‎ ‎5.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也不会每篇都用“人生于世”了。‎ 答: ‎ ‎(2)要不然,永远只是“人生于世”。‎ 答: ‎ ‎6.请结合文章,联系自己的写作体验,谈谈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答: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和”之内涵与定位 ‎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 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 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8.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3分)‎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9、“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10.“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分)‎ ‎ ‎ 答案精析 ‎1.(1)首先,指出面对谎言、暴行和罪恶,好人保持沉默的事实;(2)其次,分析好人沉默的原因及危害;(3)最后,指出打破沉默的方法。‎ 解析 分析论述思路的前提是了解论述类文章的一般结构特征,即先提出观点,然后具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阅读文章可以发现,第①段指出一种事实,即好人在面对谎言、暴力、罪恶时的态度是沉默;第②~⑧段针对好人沉默的事实探讨原因,并指出了沉默的危害;第⑨段指出了打破沉默的方法,即提高人们的认识,人们需拥有最起码的良知和理性。‎ ‎2.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表现了个体保持沉默推诿罪责的错误认识,揭示集体沉默的深层原因(或“个体沉默和集体沉默的密切关系”)。‎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是引用的西方的谚语,以“雪花”喻沉默的个体,由此可知使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然后分析这句话的内涵。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形象地揭示出集体沉默的原因,问责之时沉默的个体可以把罪责推向集体。最后用自己的话表述答案即可。‎ ‎3.(1)沉默必将使暴行愈发肆无忌惮,使我们深陷危险境地;(2)沉默使沉默者丧失自由言说的功能,无法描述自由和真相;(3)沉默使公德被败坏、公共言说被扭曲、公共人的说理能力弱化。‎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中筛选出关键语句,如“近乎死寂的沉默,必将使暴行愈发肆无忌惮……”“被钳制太久,已经丧失了自由言说的功能……这就是沉默的代价”“不但导致公德被败坏,还导致公共言说被扭曲”等,然后对这些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概括并用简洁的语言分点表述出来即可。‎ ‎4.首先提出观点,文章一定要全想过了再写;接着以小时候写作为例,批评了套作的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否定了直录白话的做法;最后再次强调文章是应该想过了再写的观点。‎ 解析 文章第二段共有七句话,认真阅读这七句话并理解语句的内容,可将这七个句子分成四部分:第一句,第二、三句,第四、五、六句,第七句。将这四部分语句意思进行总结,然后分析这四个部分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 ‎5.(1)本句话强调文章“先想过了再写”的重要意义,即不会千篇一律地用“人生于世”作为文章开头了。‎ ‎(2)本句话强调文章如不提前构思,往往会中途而废,而写作也只能停留在起始阶段,没有实质性进展。‎ 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寻找语句所在段落,然后根据语句与前后文的关系来分析画线语句的特殊含意。(1)句在文章第二段,结合前文意思可知,此处“人生于世”是指写文章开头用的套话。(2)句在文章第三段,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此处“人生于世”是指写文章完全凭灵感,不想全就下笔,写作水平停留在起始阶段。‎ ‎6.写文章首先要想过了再写,明白自己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或感情,明确每段写什么;在段落内容确定好后,再根据内容表达的需求选合适的表达方式,力求经济、漂亮;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用自己的思想支配文字。‎ 解析 作答本题,应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梳理全文的写作思路,因为本文讲的就是“怎样写文章”。文章第一段是引子,第二、三段谈写文章要先想过了再写,第四段谈写文章不应该“八股”,应该自己选写法,第五段谈写文章必须有重点,第六段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据此结合自己的体验组织答案即可。‎ ‎7.A、E(5分)(A项,整合第一段“春秋战国……‘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和第二段开头“‘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的信息可知是错误的。B项,由第二段中“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可知是正确的。C项,整合第四段“‘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及最后一段的“和同之辨”‎ 可知是正确的。D项,由第6段对晏婴语意的解说可知是正确的。E项,由最后一段的相关信息可知,“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并不是孔子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后来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所以本项说法是错误的。)‎ ‎8.D(3分)(和谐理念的核心是“和实生物”和“和而不同”两个命题。A项只有“和”而无“不同”,不符合和谐理念。B项,两个阵营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C项,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都不是和谐共处。只有D项蔡元培坚持“兼容并包”的办学方正请来不同思想的学者任教,使北大生机勃勃,符合“和谐理念”。)‎ ‎9、(1)“和”是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体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2)“同”是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的单一体,是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每点2分)‎ ‎10、(1)殷周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2)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与“同”对举和“和实生物”命题。(3)春秋时晏婴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体现“中庸”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将“和”的思想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中。(4)先秦诸子对“和”进行了深入讨论,使“和”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每点1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