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6)
2020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发兵以御之 杀之以应陈涉 B.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其意不在错也 齐国其庶几乎 D.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文中加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A.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B.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C.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D.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6.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功元年冬,闰十月,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仁杰上疏以为:“ 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则天)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B.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C.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D.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2.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自唐以后,三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B.戊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个。中国传统历法中有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文中的“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的“戊申”属于干支纪日。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 ,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D.宿直,又称“寓直”,唐代有文官宿直制度,即官员夜间值守官舍,其含义与今日部分公务员“值夜班”大抵相当。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很有政治谋略。在任鸾台侍郎时,就提出要因地制宜,利用少数民族的力量来安定边境。大家都很赞同。 B.狄仁杰性情耿介,有直臣之气。他经常在朝堂上直言谏诤,武则天对他所提的建议意见大多采纳,有时甚至违背了自己的本意。 C.狄仁杰为国选贤举能。选才认真,所选人才大多成了名臣;用才较真,他坚持荐举张柬之为相,武则天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D.狄仁杰一生清正忠贞,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但却被贪婪残暴的儿子拖累了名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 (2)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王莽末,盗贼起,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铜马、赤眉之属前后数十辈,皆不能下。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褒,褒见而异之,署为吏。数年,鲜于褒荐之于京兆尹阎兴,兴即召伦为主簿。 建武二十九年,从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伦出,有诏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托鬼诈怖愚民,皆案论之。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叩马,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众知,复追之。及诣廷尉,吏民上书守阙者千余人。是时,显宗方案梁松事,亦多为松讼者。帝患之,诏公车诸为梁氏及会稽太守上书者勿复受。会帝幸廷尉录囚徒,得免归田里。 数岁,拜为宕渠令。伦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视事七岁,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今朝廷抑损其权。上疏曰:臣今言此,诚欲上忠陛下,下全后家。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连以老病上疏乞身,后数年卒,时年八十余。 (选自《后汉书·第五伦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B.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C.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D.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亦可单用“京”来表示,即现代所说的首都。 B.卜筮,文中指预测吉凶的活动,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 C.移书,一种公文,不相统属的各官署之间交往的一种平行文书。 D.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五伦抵御盗匪,受到赏识。王莽末年,第五伦率领宗族闾里之人抵御数十批盗匪进攻;郡尹鲜于褒认为他很不一般,让他担任官职。 B.第五伦理政有方,百姓拥戴。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杜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后因犯法被召回时,上书守在朝廷的有一千多人。 C.第五伦整肃吏治,知人善任。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命令家资多达千万的掾史将财物送给孤单贫穷的人,他所举荐的官吏多官至九卿、二千石。 D.第五伦奉公尽节,自认有私。第五伦奉公守法恪尽职守,他认为自己还是有私心的,比如对欲赠千里马者,虽未举荐,但举荐时还会想到那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 (2)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承矩字正则。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淳化四年,擢知雄州。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秩满,召还,拜引进史。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托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三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 (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B.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C.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D.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秩满” 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C.“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D.“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承矩作战勇敢。年轻时他担任棣州衙内指挥使,跟随着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了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论功被提拔了官职。 B.何承矩爱惜百姓。做河南府知府,上奏停止征调壮丁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的差役;做潭州知州,上奏施政中危害百姓的事达数十件。 C.何承矩善于谋划。为了增加水田,增收农业收成,他建议掘开河道;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并为恢复边塞农业做过贡献。 D.何承矩熟习政务。太宗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并下诏褒奖;真宗时,他母亲去世,在丧守期未满时又让他应召赴任,表明了对他的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2)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B.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C.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D.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人之官,宋元以来俗称显贵弟子为舍人。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遗老:一般指改朝换代后仍忠于前一朝代的臣民。本文指“前朝的旧臣民”。 D.《史记》和《左传》《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词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转变持怀疑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斛", 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①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②。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注】①范文虎:原为宋大将,投降元军,又成元大将。②自经:自缢。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B.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C.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D.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B.冗官,泛指闲散无事的官吏。宋代冗官泛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昏庸腐败。 C.吏胥,职官名,指古代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 D.太守,古代一种地方官职,一般为郡一级行政区的长官。文中是赵良淳用以自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良淳是原丞相赵汝愚的曾孙,少时求学于乡贤,具有良好素质。任官后办事精明干练,后经朝廷考察荐举符合标准,改调到分宁县任行政长官。 B.赵良淳在分宁县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一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树立榜样,一面对称霸地方、为非作歹、桀骜不驯的人施以法治,使社会风气稍有改变。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频发,他不同意用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众人丢下武器归家,效果良好。 D.赵良淳在安吉防守战中组织抗击元军,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军进入,良淳见大势已去,命士兵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不愿逃命,自杀尽忠,舍生取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 (2)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A; 3.C; 4.B; 5.C; 6.(1)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2)计划刚刚实施,猝然遭受杀身之祸,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解析:1.“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2.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A项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另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B项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另一个“其”,是副词,表示推断语气;C项一个“且”是而且、况且,另一个“且”是尚且的意思。 3.①②④不是晁错死因: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事,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4.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5.“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6.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 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 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爰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B; 3.A; 4.(1)那胡僧诡计多端,是想要邀请到万乘之尊,借以迷惑远近百姓。同时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侍卫的人,也不是万乘之尊所应当驾临的地方。 (2)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 解析:1.我们可以节省戍守远方的军费,集中兵力于边塞上,让夷狄没有越境侵侮的祸患就可以了,何必穷追他们藏身的巢穴,与蝼蚁之辈较量长短呢! 2.顺序错,戊为第五位。应为第45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3.这事没有实行,说明肯定有人不赞同。 4.【参考译文】 神功元年冬季,闰十月,甲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狄仁杰上疏认为:“ 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东边抵达沧海,西边阻隔流沙,北边横着大沙漠,南边阻隔着五岭,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开中原和外夷的险阻。从典籍记载看,声威教化所至,三代不能到的地方,国家都已经全部兼并了。我以为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托给他四镇,恢复已灭亡的高丽国,让它的国王高氏镇守安东。我们可以节省戍守远方的军费,集中兵力于边塞上,让夷狄没有越境侵侮的祸患就可以了,何必穷追他们藏身的巢穴,与蝼蚁之辈较量长短呢!”这事虽然没有实行,但有识之士都认为他的意见正确。 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二十九日),太后前往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太后参观埋葬佛舍利,太后答应了。出发时狄仁杰跪在太后的马头前说:“佛是戎狄的神,不值得让天下的君主屈尊驾临。那胡僧诡计多端,是想要邀请到万乘之尊,借以迷惑远近百姓。同时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侍卫的人,也不是万乘之尊所应当驾临的地方。”太后中途返回,说:“这是为了成全我们的正直之臣的正气。” 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仁杰因为年老有病多次请求退休,(可)太后并不准许。仁杰入宫谒见太后,太后常常劝止他行跪拜礼,说:“每次见到狄公跪拜,我也觉得身骨子疼痛。”太后就免除了他夜间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诫他的同僚说:“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就不要再来烦劳狄公。”太后曾经询问仁杰:“我想找一个德才兼优的士人任用,谁可以提拔?”仁杰问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让他担任什么职事?”太后说:“要用他作将相。”仁杰答道:“如果您要的是文采风流又含蓄宽容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一定要选拔卓越出众的奇才,那么就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那人虽然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太后就提拔柬之当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太后又对仁杰问起选才的事,仁杰回答说:“先前我举荐张柬之,您还没有起用他。”太后说:“他已经升调了。”仁杰回答说:“我举荐的人是可以当宰相的,不是用来作一个司马的。”太后于是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早年,仁杰担任魏州刺史,因为他施政仁爱宽厚,当地百姓就为他建了生祠。后来他的儿子景晖担任魏州司功参军,贪婪残暴,成了百姓的祸害,于是老百姓就毁坏了他(仁杰)的塑像。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B; 3.C; 4.(1)每天才走几里地,很难向前快走,第五伦便假装要住在亭舍,却暗巾乘船离去。 (2)我的儿子生了病,虽然没有去探视却一夜不能入睡。像这种情况,能说没有私心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以……故”是“因为……原因”的意思,固定用法,后面应断开,排除CD。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看,“争赴趣之”的主语应该是“冠盖之士”,而不是“廖等”,所以在“冠盖之士”前断句。故选B项。原文标点: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B句中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命令家资多达千万的掾史将财物送给孤单贫穷的人”说法错误,原文是说第五伦挑选出家财丰足的掾史全部遣送回家,重新挑选孤单贫穷但有志向德行的人担任官吏。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裁:通假字,同“才”,仅仅;乃:于是、就;伪:假装;阴:暗中;去:离开。第二句得分点:虽:虽然;省视:探视;竟夕:一整夜;若:好像;其……乎: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王莽末年,盗贼兴起,宗族闾里之人争相前往依附他们。第五伦便依据险要坚固地势建起营壁,一旦有贼来,便激励他率领的人,拉开强弓抵御他们,铜马、赤眉等前后来过数十批,都攻不下来。第五伦开始以营壁之长的身份去见郡尹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认为他很不一般,让他试任官吏。数年之后,鲜于褒把第五伦推荐给京兆尹阎兴,阎兴就召第五伦来让他担任主簿。 建武二十九年,跟从(淮阳国)王到京师朝见,因随着官属而得以见到天子,皇帝向他询问政事,第五伦于是应对施政的方略,皇帝十分高兴。第二天,又特地召见他,同他一直谈到傍晚。第五伦出朝廷之后,帝下诏书封他为扶夷长,还未到官,又追拜为会稽太守。会稽风俗中有过多的祭祀,喜好卜术。百姓常用牛祭神,因而财产贫乏。第五伦到任后,发送公文给下属县,通告百姓,那些假借鬼神恐吓诈骗愚昧百姓的巫祝,都将得到惩罚。永平五年,因犯法被征召,老少百姓抓着车拉着马,呼喊着跟随着,每天才走几里地,很难向前快走,第五伦便假装要住在亭舍,却暗中乘船离去。众人知道后,又追了上来。等到了廷尉狱,官吏百姓上书守在朝廷的有一千多人。当时,显宗正审理梁松的事,也有许多为梁松申辩的人。皇帝对此很忧虑,下诏给公车不再接受为梁氏及会稽太守上书的人。但正好赶上皇帝到廷尉狱审理囚徒,第五伦得以免罪回归故里。 几年后,第五伦被任为宕渠令。第五伦在职四年,升任为蜀郡太守。蜀土地肥沃丰饶,百姓官吏富足,掾史家资财多至千万,都是漂亮的车和高大肥壮的马,凭着财货担任上了官职。第五伦把挑选出家财丰足的全部遣送回家,重新挑选孤单贫穷但有志向德行的人担任官吏,于是争着用钱财买官职的现象便被杜绝了,所举官吏多官至九卿、二千石,当时人都认为他知人。第五伦在职七年,肃宗初立,将他从边远之郡提拔上来,代替牟融为司空。皇帝因明德太后的原因,尊崇舅氏马廖,他们兄弟同居要职。马廖等人屈尊结交,官吏们争先恐后去与他们交往。第五伦认为太后家族势力过盛,想让朝廷抑制削减他们的权力。于是上奏章说,我今天如此说,的确是想要上忠于陛下,下保全太后家族。 第五伦奉公守法恪尽职守,谈论事情从不迟疑。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他回答说:“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后来每逢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内心总是不能忘记送马的人,只是最终没有重用他。我的儿子生了病,虽然没有去探视,却一夜不能入睡。像这种情况,能说没有私心吗?”他连续因年老有病而上书请求退休,几年后去世,当时八十多岁。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B; 3.C; 4.(1)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不便利)。何承矩引用汉朝、唐朝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 (2)当时朝廷议论在北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 解析:1.此句的意思是:王钦若当时知枢密院,援引汉朝虫达、周仲居改变诏书的例子,请求治何承矩的罪。皇帝说:“何承矩担任守边的职务有功劳,应当优厚宽待他。”只下诏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上奏禀报后再说。可据此断句。故B正确。 2.‘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不当,“秩满”指官员任职期满。 3.C项,“为了增加水田,增收农业收成,他建议掘开河道”不当。选项对应信息是原文“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意思是“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入大海,凭借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由此可知,掘开河道不是为了增加水田,而是用来遏制契丹骑兵。 4.参考译文: 何承矩字正则。年轻时为棣州衙内指挥使,跟从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按照功劳被授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掌管河南府。当时征调壮丁百十人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何承矩认为是滥用劳役,上奏停止这事。调任潭州知州,分条陈述施政中危害百姓的几十件事上奏,全部被朝廷采纳。总共六年,监狱屡空,下诏嘉奖他。米信为沧州知州,因为不熟悉治理政事,任命何承矩担任节度副使,实际专管州事。当时契丹扰乱边境,何承矩上奏疏说:“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入大海,凭借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那些没有水田的地方,也希望挑选士兵戍守,选拔精锐,去除老弱。”太宗赞许并采纳。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便利。何承矩援引汉、唐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于是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使他主持这件事。因此从顺安以东濒临大海,广阔数百里,全部成为稻田,百姓依赖得益。淳化四年,何承矩被提升为雄州知州。契丹精锐骑兵几千人深夜袭击城下,击鼓放火,以逼城楼。何承矩整顿军队,出来抵御,黎明,布阵酣战,很久,斩首俘获很多,契丹军逃走。任职期满,召回何承矩,授为引进使。州民一百多人到朝廷给皇帝进献马,乞请留下何承矩,皇帝赐给他金紫嘉奖他,下诏允许他留任。真宗即位,因为事情有和缓和紧急的区别,难以协调兼顾,命令承矩担任四路都转运使,重要的事物让他共同谋划。遇到母亲的丧事,当时因为边境的战事稍稍停息,农业还没有修复,丧守期未满而奉召任职,授予缘边安抚使,并且下诏引导边民恢复农业。何承矩说:“契丹如果听到这件事,必定认为是引诱他们的部属。” 就把诏文改变为招收水旱灾害而流落外地的人的意思。王钦若当时知枢密院,援引汉朝虫达、周仲居改变诏书的例子,请求治何承矩的罪。皇帝说:“何承矩担任守边的职务有功劳,应当优厚宽待他。”只下诏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上奏禀报后再说。景德元年,入朝,提拔为领英州团练使。当时朝廷议论在北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景泰三年去世,特赠官相州观察使,丧资五十万,绢五百匹,宦官护丧。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D; 3.D; 4.(1)刘邦率一百多名随从通过项伯赴鸿门面见项羽,谢罪说没有把守封闭函谷关的事。 (2)高祖病重,讨厌见人,诏令守宫侍卫,不准让大臣人见。 解析:1.略 2.《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3.没有怀疑态度。 4.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肉为职业,和高祖一起隐居。他最初跟随高祖在丰邑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沛公,任命樊啥为舍人。跟随高祖进攻胡陵、方与,回兵镇守丰邑,在丰邑城下攻打泅水郡监的军队,打败他们。项羽在戏下,要攻打刘邦。刘邦率一百多名随从通过项伯赴鸿门面见项羽,谢罪说没有把守封闭函谷关的事。(重点解释“从”“因”“谢”“无有”,各1分,句意1分。),樊哙随往。项羽在鸿门设宴,酒酣之时,亚父范增预谋杀害刘邦,授意项庄拔剑在席上献舞,想趁机刺杀沛公。此时,席间只有刘邦和张良在坐,身在营外的樊哙听说情况紧急,不顾卫士阻止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项羽用眼盯着他问:“此人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欣赏道:“是位壮士”于是赐酒一杯和一条猪腿。樊哙一饮而尽,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了。项羽问:“樊将军还能再喝吗?”樊哙面斥项羽道:“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沉默不语。这时刘邦借故去厕所,把樊哙召了去,出了营帐,刘邦独骑一匹马,樊哙等四人步行护驾,从山下小路偷偷回到了霸上营中。而让张良向项羽谢罪。项羽因为已经顺心遂意也就没有诛杀刘邦的念头了。当日,如果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的事业几乎失败。 当初黥布造反时,高祖病重,讨厌见人,诏令守宫侍卫,不准让大臣人见(重点解释“恶”“诏”“入”,各1分,补出“卧禁中”省略的“于”1分,句意1分),群臣中就连周勃、灌婴都不敢人内。十几天后,樊哙终于忍不住,带领群臣“排闼直入”—— 推门径直闯进宫中。高祖这时正枕着一个宦官睡卧。樊哙见到高帝痛哭流涕地说:“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说得高祖笑着起来了。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D; 3.D; 4.(1)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清高)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2)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为帝。 解析:1.“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分别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都是古代皇帝对大臣的殊遇,因此排除A、C、D项。 2.“友悌”“悌”均为兄弟友爱,不是朋友友爱。 3.根据原文第四段,武帝生前无意传位于子良,只是外界有传言。 4.参考译文: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是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自幼聪敏。武帝在赣县任职的时候,与裴后关系不和睦,派人用船送裴后回京城,已经上路了,萧子良当时年纪幼小,在厅堂前很不高兴。武帝对他说:“你怎么不读书?”萧子良说:“我娘在哪里?为什么还要读书?”武帝感到很奇异,便召裴后回到了县里。 萧子良重道义、好古雅,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先死了,萧子良便赐给他的妻子米一百斛,免去一个人的赋税,供给她柴草。郡阁下有虞翻的旧床,萧子良罢任回家,便把床带回来了。后来萧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武帝即位,封他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任都督。永明二年(484年),担任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晋升为车骑将军。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他喜欢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夏天客人到了,他就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撰写文化教育的论著。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萧子良也让人撰录。 武帝生病了,诏令萧子良带着侍卫到延寿殿侍奉服药。萧子良日夜守在殿内,太孙每隔一天进去参见一次。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武帝不一会又苏醒过来,问太孙在哪里,于是召东宫的卫士都随着进宫,遗诏让萧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萧子良一向仁厚,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便推荐萧鸾,诏书说:“事情不论大小,都要跟萧鸾商量。”这正是萧子良的愿望。太孙从小就养在萧子良的妃子袁氏那里,袁氏对他很慈爱,此前他曾经很害怕不能被立为继承人,从此深深地忌恨萧子良。 萧子良又和文惠太子共同喜欢佛教,非常友爱。他劝人做善事,从不厌倦,由此最终赢得了很大的名声。萧子良被晋升职位为太傅,增加仪仗为三十人,本官依旧,解除侍中职务。隆昌元年(494年),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这年他病情很重,对身边的人说:“门外应该有异常情况。”派人去看,见淮河中的游鱼无数,都浮出水面涌向城门。萧子良不久后去世,终年三十五岁。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A; 3.D; 4.(1)有抢了别人的财货到主人那里去谢罪并归还人家的人。 (2)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其乡”“先生”“饶鲁”“节”“泰宁主簿”“淮西运辖”等,然后根据语法关系、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饶鲁”是“先生”的名字,而且“知立身大节”的主语还应该是“赵良淳”,不是“饶鲁”,所以应在“饶鲁”后断开,排除AC两项;“知”的宾语是“立身大节”,句子结构完整,且“及”意思是“等到”,说明后面是另外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故在“大节”和“及”之间断开,排除B项。这句话是说“从小跟从他们乡的先生饶鲁求学,懂得人存身于世应具备的节操。等到做了官所到之地他都因为干练有治理才能而著称,却不曾求人举荐。开始是因祖先的官职循例担任泰宁主簿,后多次升迁至淮西运辖,在闲职任上升升降降达二十多年” 。故选D。 2.荫,指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不一定是指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3.原文为“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号泣散去”,可见不是良淳命士兵逃生。 4.参考译文: 赵良淳,字景程,是丞相汝愚的曾孙。从小跟从他们乡的先生饶鲁求学,懂得人存身于世应具备的节操。等到做了官,所到之地他都因为干练有治理才能而著称,却不曾求人举荐。开始是因祖先的官职循例担任泰宁主簿,后多次升迁至淮西运辖,在闲职任上升升降降达二十多年。因为考核被推荐为及格,改任分宁县知县。分宁,是江西的大县,当地习俗喜欢吵闹和攻击别人,赵良淳治理该县,不用刑法惩罚,没有任用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而是选取忠厚孝顺的人,亲自尊敬礼遇他们,至于对那些特别桀骜不驯的人,才绳之以法,坏的习俗稍微有所改变。咸淳末年,赵良淳被任命担任安吉州知州。赵良淳到任后,每天和属吏讨论用来守城和御敌的方法,全都予以实行。当时年成饥荒,百姓聚在一起成为盗贼,所在的地方蜂拥而起。有人请求出兵打击他们,赵良淳说:“百姓难道愿意做盗贼吗?时势艰难又遇大旱,所以相继剽掠以求苟活罢了。”命令僚属对他们晓以大义,众人都扔下武器散去回家,那些不走的人众人把他们捆住献给官府。有抢了人家的财货到主人那里去谢罪并归还人家的人。赵良淳劝富人拿出粟米赈济他们,曾经对人说:“假如太守的身体能够用来帮助百姓,我也不敢吝惜。”他的话非常诚恳,足以打动人们,人们都倒出谷仓的粮食响应他。不久范文虎派使者拿着书信前来招降,赵良淳烧掉书信斩杀使者。元兵来到,驻扎在安吉城的东西两门。在此之前,朝廷派大将吴国定增援宜兴,宜兴已经危急,他不敢去,就到安吉见赵良淳,愿意留下来帮助赵良淳守城。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不久吴国定打开南门接纳外面的元兵,元兵进入城中呼叫道:“众人散去,元帅不杀你们。”于是众人大声哭泣散去。赵良淳命令驱车回府,士兵阻止他说:“事情到了这种你地步,侍郎你应当为保全自身着想。”赵良淳呵斥众人离去。让家里人出去躲避,自己就关上门自杀。有士兵解救了他,他醒过来后,众人一边围绕着他下拜一边哭泣说:“侍郎何必苦自己呢?逃走仍然可以求生。”赵良淳叱责他们说:“我难道是个逃生的人吗?”众人仍然围守着他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叫道:“你们想作乱吗?”众人只好哭泣着出来,他就又上吊而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