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0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6单元课件合集部编语文高一上册
《荀子》 劝学 劝学 虽有槁暴 ,不复 挺者 ,使 之然 也。 ① 虽 :表假设连词,即使 ② 有 :通 “ 又 ” ③ 槁 :gǎo,枯。 ④ 暴 :p ù ,通 “ 曝 ” ,晒 ⑤ 槁暴 :枯干、晒干 ⑥ 挺 :直 ⑦ 者 :因果复句中表提顿,可译为 “ … 的原因 ” ⑧ 之 :它,代词,代 “ 木直中绳 ” 中的 “ 木 ” ⑨ 然 :代词,这样 译文 :即使又晒干,不再挺直的原因,是(用火烤)使它弯曲,令它这样的。 3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 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符合圆规。即使又晒干,不再挺直的原因,是使它弯曲,令它这样的。 学习的意义还在于,经过了这一过程,人性得到改变,不会再回到过去的那种状态。 劝学 故 木 受绳则 直, 金就砺 则 利 , ① 故 :所以 ② 受绳 :经墨线量过 ③ 则 :就 ④ 金 :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⑤ 就 :动词,靠近、接近 ⑥ 砺 :磨刀石 ⑦ 利 :锋利 译文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金属制成的刀剑靠近(放在)磨刀石(磨过)就锋利, 劝学 君子 博学而 日 参省乎 己,则 知明而行 无 过 矣 ① 博 :广泛 ② 而 :两个为表递进连词,意为 “ 并且 ” 或 “ 而且 ” 。 ③ 参 :cān,动词,检查 ④ 省 :xǐng,与 “ 参 ” 同义 ⑤ 乎 :介词,相当于 “ 于 ” ,意思是 “ 对、向 ” ⑥ 知 :zh ì ,通 “ 智 ” ,智慧 ⑦ 明 :明达。指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 ⑧ 行 :行为 ⑨ 过 :过失 译文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就聪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金属制成的刀剑靠近磨刀石(磨过)就锋利。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就聪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本段旨在论述 学习的意义 ——学习对人性改造的价值。 ☻ 检测字词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 于 蓝,而青 于 蓝;冰,水为 之,而寒 于 水。木直 中 绳, 揉 以为轮,其曲 中 规。虽 有 槁暴 ,不复挺者, 揉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 (比) (通“又”)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 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并概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习的意义 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 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輮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木、金 人 变化 提高 变化 不可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 学习的 意 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则知 明而 行无 过矣 提高 改变 劝学 第二段 吾 尝终日而 思矣,不如 须臾 之 所学 也; 吾尝 跂而 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 见也。 ① 尝 :曾经 ② 终日 :整天 ③ 而 :两个“而”均为表修饰的连词 ④ 须臾 :片刻 ⑤ 所学 :“所”字结构,学习的…… (收获) ⑥ 跂 :踮起脚后跟 ⑦ 之 :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⑧ 博 :广博,宽广 译文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的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劝学 登 高而 招,臂非 加 长也, 而 见者远 ;顺风 而 呼,声非加 疾 也, 而闻 者 彰 。 ① 高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② 而 :第一、三个表修饰;第二、四个表转折。 ③ 加 :增加 ④ 见者远 :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⑤ 疾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⑥ 闻 :听 ⑦ 彰 :明显,显著 译文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增加长度,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增大,但听的人听得清楚。 闻: (1)声非加疾也,而 闻 者彰 (2)博 闻 强志 (3)不能称前时之 闻 听、听到 见闻、学识 声誉、名声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5、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强 憎恨 快 嫉妒 病 疾: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噫!原来这里看得更远哩!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喂——!你好吗?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车马, 轻松喽 ! 嗨 ! 看我“旱鸭子” 过河喽 ! 劝学 假舆 马者,非 利 足也, 而致 千里;假舟 楫 者,非能 水 也, 而绝 江河。 ① 假 :借助,利用 ② 舆 :y ú ,车 ③ 利 :形容词使动,使 … 快 ④ 而 :二个均为表转折连词 ⑤ 致 :达到,到达 ⑥ 楫 :j í ,船桨,代船。 ⑦ 水 :游水,名词作动词 ⑧ 绝 :横渡,横穿,渡过 译文 :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使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 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 境 (3)佛印 绝 类弥勒 (4)非能水也,而 绝 江河 (5)以为妙 绝 (6)络绎不 绝 (7) 绝 处逢生 (8) 绝 无仅有 到了极点 间断、断绝 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独一无二 终止 隔断 非常 横渡 劝学 君子 生 非异也,善假于 物 也。 ① 生 :x ì ng,通 “ 性 ” ,资质,禀赋 ② 物 :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译文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资质(和一般人)没有不同,(可是聪明能干差异很大,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凭借和利用外物啊。 于: (1)青,取之 于 蓝 (2)而青 于 蓝 而寒 于 水 (3)善假 于 物也 (4) 箕畚运 于 渤海之尾 (5)暴见 于 王 受制 于 人 (6)其一犬坐 于 前 介词,从 介词,比 引介动作对象,不译 介词,到 介词,表被动,被 介词,在 假: (1)善假于物也 (2)乃悟前狼假寐 (3)是以时人多以书假余 凭借、借助 假装 借 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并概括: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作用 作者是如何来阐述学习的作用的? 用了一系列比喻,比喻论证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要靠后天学习 见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 作用: 弥补不足。 吾尝 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学习 空想 闻 水 陆 借助学习弥补不足 22 学习的作 用 弥 补 不 足 提 高 自 己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登高 而招 顺风 而呼 假 舆 马 假 舟 楫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善假于物 又快下雨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第三段 这深潭里有蛟龙!! 你也看到过吗?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劝学 第三段 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 ;积水成 渊 , 蛟 龙生 焉 ;积 善 成德, 而神明 自 得 ,圣心 备焉 。 ① 兴 :起 ② 焉 :前二个为兼词,意为 “ 于此 ” 、 “ 于是 ” ;第三个为语气助词, “ 了 ” ③ 渊 :深水 ④ 蛟 :jiāo,一种龙 ⑤ 善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⑥ 而 :表顺承,“就” ⑦ 神明 :指人的高度智慧 ⑧ 得 :获得 ⑨ 备 :具备 译文 :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那里兴起;积聚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最高的智慧就会得到,通达事理的思维就具备了。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焉用亡郑以倍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 焉 ,曰: “ 泯然众人矣。 ”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兼词,于此 助词,不译 副词,怎么 代词,代这件事 劝学 故不积 跬 步, 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 ,功在不舍。 ① 跬 :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② 无以 :固定句式,没有用来 … 的(办法) ③ 骐骥 :骏马 ④ 十驾 :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译文 :所以不积累每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聚细小河流,就无法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我是千里马,我怕什么?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我不是骏马,我要努力才行啊! 分析 “ 至 ” 和 “ 致 ” 有何区别? “ 至 ” 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 “ 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引申为 “ 及,达到 ” ,1句强调指出自身累积 “ 跬步 ” 达到的结果,用 “ 至 ” 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 “ 致 ”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 “ 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 ” 含有 “ 使 … 达到 ” 的意思,2句强调 “ 善假于物 ” 的重要作用,用 “ 致 ” 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锲而 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 不舍,金石可 镂 。 劝学 ① 锲 :二个 “ 锲 ” 均意为 “ 雕刻 ” ② 而 :二个 “ 而 ” 均表假设关系,如果 ③ 舍 :二个 “ 舍 ” 均为动词,放弃 ④ 镂 :雕刻 译文 :如果雕刻几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上 食埃土, 下 饮黄泉, 用心一 也。 劝学 ① 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 强 :qi á ng,强劲的意思 ③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④ 上、下 :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⑤ 用心 :不是合成双音词, “ 用 ” 是引介原因的介词,意为 “ 由于、因为 ” , “ 心 ” 意为 “ 心思 ” ⑥ 一 :数词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译文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泉水,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 “ 者 ” 字煞尾,构成 “ 中心词+定语+者 ” 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 “ 者 ” 相当于结构助词 “ 的 ” 。 如: 太子及宾客 知其事 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 · 荆轲刺秦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 “ 而 ” 字,再用 “ 者 ” 字煞尾,格式 “ 中心词+而+定语+者 ” 。 如: 缙绅 而 能不易其志 者 ,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 “ 之 ” 字,构成 “ 中心词+之+定语 ” 的格式。 如:居 庙堂 之 高 则忧其民,处江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数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构成 “ 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 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 粟 一石 。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注意: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 修饰关系 的句子,表 领属关系 的定语则不后置。 试比较: (1)马之千里者( )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 修饰关系 领属关系 学以致用: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为定语后置句。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2.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者。( )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是 是 是 强 挽弓当挽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有力的弓 强劲 有余 竭力,勉强 蟹 六跪而 二 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躁 也。 劝学 ① 六跪 :跪,蟹脚;蟹实际上是八条腿。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 “ 跪 ” 里面。 ② 而 :表并列,和 ③ 螯 : á o,蟹钳。 ④ 躁 :浮躁,不专心 译文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的原因),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思考:第3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习的方法、态度 思考:第3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谈学习的方法的? 学习的方法、态度 积累 4个比喻 比喻论证 正反论证 坚持 4个比喻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专一 2个比喻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学习方法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 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 水成渊,蛟龙生焉 正面设喻 不积 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积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 不舍 对比 锲而 舍 之,朽木 不折 锲而 不舍 ,金石 可镂 对比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 一 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 躁 也 对比 坚持 专心 小结:荀子是 怎么劝 学 的 ? 人要不断地学习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态度和方法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弥补不足、提高能力 积累 坚持 专心 特点:论证结构严谨、善用比喻说理 关 于 设 喻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 “ 比喻论证 ” 。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 “ 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 ” ,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 “ 刻舟求剑 ”“ 守株待兔 ” 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设喻的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2)设喻方式多样:① 正面 设喻,如 “ 青出于蓝 ” 、 “ 冰寒于水 ” 、 “ 輮木为轮 ” 、 “ 金就砺则利 ” 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 正反 设喻,如 “ 蚓 ” 和 “ 蟹 ” 、 “ 骐骥 ” 和 “ 驽马 ” 、 “ 锲而舍之 ” 和 “ 锲而不舍 ” ,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 反复 设喻,如 “ 跂而望 ” 、 “ 登高而招 ” 、 “ 顺风而呼 ” 、 “ 假舆马 ” 、 “ 假舟楫 ” ,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 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 如 “ 青出于蓝 ” 、 “ 冰寒于水 ” ; “ 锲而舍之 ” 、 “ 锲而不舍 ” 。 ② 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 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 “ 善假于物也 ” 的道理。 ③ 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 “ 积土成山 ”“ 积水成渊 ” 设喻,引出 “ 积善成德 ” 的道理,再用 “ 不积跬步 ” 、 “ 不积水流 ” 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 比喻 ,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写作特点 从《劝学》看《荀子》的特色 1.用博喻( 集中许多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论述问题 ) 2.采用对比,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字说服力。 3.句式整齐,在排偶中适当的夹进散句,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作业 1、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写在作文本上,并按照议论文模式分析结构(如“ 中心论点 ”、“ 分论点 ”、 论证方法 都要 标注 出来)。 师说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 )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 韩愈 “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 《 马说 》 、 《 捕蛇者说 》 、 《 爱莲说 》 、 《 师说 》 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 师说 》 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 《 师说 》 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 《 师说 》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 《 师说 》 ,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字词注音 句 读 ( dòu ) 或 不 焉( fǒu ) 经 传 ( zhuàn ) 读 书( dú ) 不 能( bù ) 传 道( chuán ) 聃 ( dān ) 蟠 ( pán ) 苌 弘 ( cháng ) 冉 ( rǎn ) 潘 ( pān ) 长幼 ( zhǎng ) 从 师 (cóng) 贻 (yí) 近 谀 (yú ) 从 容 ( cōng ) 怡 ( yí ) 须 臾 ( yú ) 通假字 传道 受 业解惑 “ 受 ”通“ 授 ”,传授。 或 不 焉,或师焉 “ 不 ”通“ 否 ”。 段落大意 第 1 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学者必有师” ),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 2 段 :通过对比论证批判 “士大夫之族” 的 “耻于学师” 。 第 3 段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 4 段 :说明写作缘起。 课文分析 1. 古之 学者 必有师 者: 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 ”。 学者: 即求学的人。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第一段 2. 师 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 者: 辅助性代词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也: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 “ …… 者, …… 也” 是判断句的标志。 ( 1 ) 表示“ …… 的原因”。 ( 2 ) 表示“用来 …… 的东西”。 道: 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业: 学业; 惑: 疑难问题; 受: 同“授”。 译文: 老师,是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3. 人非生而 知之 者, 孰 能无 惑 ? 知: 动词,懂得,明白。 之: 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 谁,疑问代词。 惑: 名词,疑难问题。 译文: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4. 惑而不 从 师,其 为 惑也,终不 解 矣 。 从: 动词,跟随,追随。 为: 动词,作为,成为。 解: 理解。 译文: 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5. 是故无 贵 无 贱, 无长无少,道之 所 存,师之所存 也 。 是故: 所以,因此; 无: 不论,不分,动词; 之: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 代词,代方位,是动词的前置宾语,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译文: 所以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课文探究 1. 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2.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中心论点: 学者必有师。 1. 句读 之不知, 惑 之不解, 或 师焉, 或 不焉。 句读,惑: 都是前置宾语; 或: 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译文: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 ,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第二段 2. 小 学而大 遗 ,吾未见其 明 也。 小: 小的方面; 遗: 遗漏,丢掉; 明: 明智。 译文: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3. 巫医乐 师 百工之人,不 齿 相 师 。 师: (前)名词,表示“ …… 的人”。(后)动词,学习。 齿: “以 …… 为耻”,意动。 译文: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4. 士大夫之 族 , 曰 师曰弟子 云 者, 则 群聚而笑之。 族: 类。 曰: 称,说。 云: 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 连词,就。 译文: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5. 彼 于 彼 年相若也, 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 羞 ,官 盛 则近 谀 。 彼: 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道: 学问道德水平。 羞: 可羞愧; 盛: 地位高; 谀: 阿谀,奉承。 译文: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6.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 ,今其智 乃 反不能及, 其 可怪也矣! 齿: 队列,不齿,不以为伍; 及: 赶得上; 其: 副词表反问,难道? 译文: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课文探究 1. 第二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 第二 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这种做法作者怎样看待?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 第二段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局面? 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 第二段: 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古圣人 -—— 今众人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5.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 ( 1 ) 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 2 ) 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 3 ) 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1. 孔子 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 徒 ,其贤不及孔子 。 师: 以 …… 为师,意动。 徒: 类,辈。贤:道德、学问、才能。 译文: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第三段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 有专 攻 , 如是而已 。 术业: 学问和技艺。 攻: 研究。 如: 动词,象。 是: 代词,这样子。 而已: 句末语气词,罢了。 译文: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课文探究 1. 联系第一段、第二段,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 第三段: 说明谁可为师。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 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 古文, 六艺经传 皆 通 习之。 好: 喜爱; 六艺经传: 六艺,指 《 诗 》 、 《 书 》 、 《 礼 》 、 《 乐 》 、 《 易 》 、 《 春秋 》 ; 通: 普遍。 译文: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 《 诗 》 、 《 书 》 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 第四段 2. 不拘 于 时,学 于 余。余嘉其能 行 古道,作 《 师说 》 以 贻 之。 于: 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从; 行: 做; 贻: 赠送。 译文: 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 《 师说 》 来赠给他。 课文探究 文章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的观点?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第四段: 说明写作原因。 分论点: 不拘于时行古道。 古今异义 1. 古之 学者 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 …… 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 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 无 贵 无 贱, 无 长 无 少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 小学 而大遗 古 : 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 :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 句读 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 今之 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T H A N K S 反对党八股 写作背景 1942 年 2 月 1 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了 《 整顿党的作风 》 的重要报告,揭开了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序幕。 1942 年 2 月开始的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内容是“整顿三风”,即: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 整顿学风 —— 《 改造我们的学习 》 整顿党风 —— 《 整顿党的作风 》 整顿文风 —— 《 反对党八股 》 八股文简介 八股文是中国明、清封建皇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内容空洞,专讲形式,玩弄文字。这种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要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的最大特点 —— 八股文的体制,是要“代圣贤立言”,全文一定要效仿哪位圣贤的口气来说,并要符合朝庭的意旨,且以朱子所注 《 四书 》 为准绳。这就是前面所说“明清统治者用它来做为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的意思,更不准发挥自己思想,所以有人称八股只是“敲门砖”(指只是求官的途径)。 八股文的格式 八股文的基本形式 —— 或者说是八股文步骤: 破题 —— 承题 —— 起讲 —— 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 朱熹 党八股是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在写文章、发表演说或者做其他宣传工作的时候,对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和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同上述的八股文一样。 梳理基本结构: 引论部分:(提出问题) 第一段:指出党八股有八大罪状 本论部分:(分析问题) 2--9列举党八股的八大罪状,论证其危害和纠正和克服的方法 结论部分:(解决问题)中心论点 第10段 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林主义文风 思考问题 : 1 、 找出每条罪状中的“摆情况 — 论危害 — 挖根源 — 提办法”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前六条) 2 、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举例说明 3 、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批判每条罪状的(主要是前六条)? 4 、找出文章中使用的成语、俗语、文言词语及口语,体会表达作用 ? 研读第五自然段 1 、为什么要学习语言? 2 、怎样学习语言? 3 、为何向人民群众学? 4 、怎样向古人学? 5 、谁应该学习语言? 成语、俗语、文言词语及口语 成 语 臻于郅治、一言以弊之、从容避匿、视同一律、装腔作势、以毒攻毒 口 语 落水狗、靠科学吃饭、瘪三、不中用、扔到垃圾桶去 俗 语 懒婆娘的裹脚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生动的比喻:洗脸 作 业 1 、做课后练习; 2 、做 《 同步 》 第 21 课。 《 拿来主义 》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1898 年离家到南京学习, 1902 年留学日本, 1909 年回国, 1918 年 5 月发表 《 狂人日记 》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鲁迅 ( 1881~1936 )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 《 呐喊 》 、 《 彷徨 》 历史小说集: 《 故事新编 》 散文集: 《 朝花夕拾 》 散文诗集: 《 野草 》 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 、 《 南腔北调集 》 、 《 坟 》 、 《 热风 》 等十五部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 “ 象投枪 , 象匕(bǐ )首 , 直刺向黑暗势力 ” 。 留学日本时的鲁迅 1925年5月时的鲁迅 背 景 介 绍 当时上海 《 文学 》 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 “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 《 论“旧形式的采用” 》 ,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 《 拿来主义 》 ,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题旨) 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 继承文化遗产 问题的 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 复古主义 ,卖国求荣的 “全盘西化” 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 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 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背 景 介 绍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bǐ shǒu)"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本文选自 《 且介亭杂文 》 关于杂文 1 、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 、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 3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 、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 特点: 《 且介亭杂文 》 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 半租界 ”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 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 ,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 冠冕 堂皇 吝 啬 玄 虚 蹩 进 残 羮 冷 炙 脑 髓 孱 头 自 诩 guān miǎn sè xuán bié gēng zhì suǐ càn xǔ 掌握下列词语 : 博而不精: 自 诩: 礼尚往来: 冠冕堂皇: 孱 头: 残羹冷炙: 自己夸耀。诩,夸耀。 懦弱无能的人。 广博而不精深 。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分析文章结构(分段)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来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 总结全文 ,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 胆识和品质 ,以及“拿来主义”对于 创造民族新文化 的重要意义 论证思路 就全文来看,本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① 闭关主义 ② 送去主义 ③ 送来主义 ④ 拿来主义 —— 落后挨(ái)打 —— 实质:媚外、投降 危害:亡国、贻害子孙 ——“送来” 糟粕,荼毒不浅 ——”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 “ 分析“闭关主义” 的实质、做法和后果 实质 —— 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 ——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 —— 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作者的态度 :否定了闭关主义。 分析“送去主义”的实质、做法和后果 实质 —— 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 —— 只是送出去 后果 —— 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作者的态度:否定送去主义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依据: “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 捧 着 几张 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 挂 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语言犀利、幽默,讽刺强烈: “捧” 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 “ 挂 ” 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 (hán chen) 可怜,可鄙可笑。 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 类比论证 的方法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 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 是一种通过 已知事物(或事例) 与跟它有某些 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 进行 比较类推 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可见其仍然是一种间接论证方法。 其中, “相同特点” 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 “比较类推” 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已知事物” 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达到论证效果 类比论证 Eg:《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Eg:“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 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 , 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 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 , 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 ; 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 , 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突出了"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分析“送来主义” 实质 —— 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 —— 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 —— 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倾销商品 ( 经济侵略 ) 和文化侵略。 “ 拿来主义 ” 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第 7 自然段: 所以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6 自然段: 因为 …… 实行 “ 拿来主义 ” 的原因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 有悖于交往原则 )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 要正视历史逻辑 ) 第三层:听凭 “ 送来 “ ,大受祸害 ( 应重视现实教训 ) 所以 —— 因果论证 “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1 - 7 段的论证方法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 (排外) 送去主义 (媚外) 拿来主义 破 先破后立 有破有立,破立结合 送来主义 (被侵略)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排外 媚外 误国 卖国 因为 所以 只能拿来主义 因果论证 小结:论证思路 破 立 送来主义 被侵略 受害 本文的标题是 “ 拿来主义 ” ,文章论述的重点是 “ 拿来主义 ” ,为什么要从 “ 闭关主义 ” 和 “ 送去主义 ” 说起?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首先,不谈 “ 拿来主义 ” ,却大谈 “ 闭关主义 ” 表面上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 “ 先破后立 ” ,把 “ 闭关主义 ” 和 “ 送去主义 ” 作为 “ 拿来主义 ” 的 铺垫 , “ 拿来主义 ” 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 二是, “ 闭关主义 ” 和 “ 送去主义 ” 作为 “ 拿来主义 ” 的对立物出现,与 “ 拿来主义 ” 形成 鲜明对比 ,把 “ 拿来主义 ” 衬托得更加突出。 论证过程 思考? “ 大宅子 ” 实指什么 ? 对待文化遗产 , 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 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 文化遗产 形象的 比喻论证 : 继承 “ 大宅子 ” 即继承 “ 文化遗产 ” 逃避害怕 全盘否定 全盘肯定 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大宅子 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 拿来主义 ” 者是怎样 “ 挑选 ” 文化遗产的 ? 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 姨 太 太 大宅子里的遗产 吃 掉 送药房 送 , 毁掉 走 散 喻文化精华 喻精华糟粕 并存的文化 喻文化糟粕 喻腐朽淫糜 的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 , “ 拿来主义 ” 者对待文化遗产是 : 比喻论证 : 吸取精华 , 剔除糟粕 ! 形象、具体、浅显生动。 鱼 翅 鸦 片 烟枪烟灯 思考? 拿来主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孱头 昏蛋 废物 新人 使用 存放 毁灭 (消极逃避) (完全否定) (全盘接受) 占有 挑选 创新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反对三种态度 (破) 提出三种方式 (立) 拿来主义观点 比喻论证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比喻修辞,因而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加以区分。 比喻,首先要建立在不同类事物之间,其次二者之间要 具有相似性。比喻论证亦完全符合这两个特点。 对于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作者在论证过程中, 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 , 将文化遗产的成分分别比做“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 将时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比作“昏蛋”、“孱头”、“废物”, 形象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以达到先破后立的效果。 比喻论证 ,也叫喻证法,是指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 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 Eg: 孩子不是裸机 ,父母想格式化就 格式化 ,想装什 么就装什么。孩子不仅有自己的 操作系统 ,还能创 造和衍生出 自己的应用程序 。父母要做的是给予孩 子全然的接纳和支持,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个性 特质,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 力和秩序。好的教育是唤醒、影响和熏陶,而不是 控制、灌输和塑造。 二、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的区别: 1、比喻修辞的目的是使描叙生动、形象、逼真。 2、比喻论证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 避开空洞、生硬、无聊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三、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 1、举例论证所举例子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2、比喻论证所举例子是虚构、想象出来的 四、比喻论证的两种常见应用形式。 1、 排比式比喻,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三句,然后引出 观点,展开论述。 Eg: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 , 也应明白 , 一枝 独放不是春天 , 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 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 , 也应明白 , 一株独秀不算英雄 , 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 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 , 也应明白 , 一船独行不算风景 , 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2005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为了论证“ 有双赢才能共辉煌”运用了排比式比喻) 2、 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 总结比喻、重申观点。(参见《拿来主义》 ) (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提出观点) (2)、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 (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 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建立比喻) 用 “ 大宅子 ” 比喻文化遗产 (3)、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分析比喻) (4)、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总结比喻) (5)、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重申观点) ① 送古董 ②送古画、新画 ③送梅兰芳(人) “ 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①“占有 ”,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②“挑选 ”,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分为三种:有益无害(即“鱼翅”)的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 ③创新 ,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出新文艺。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作者说 :“ 没有拿来,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 举例论证( 1 ) 2 比喻论证( 8 、 9 ) ——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 类比论证( 3 ) ——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 因果论证( 1-7 ) —— 分析事物因果 本文的论证艺术: 本文的语言艺术 文章写作特点: ① 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以立为主 。 ② 广用比喻,生动形象。 ③ 嬉笑怒骂,犀利幽默 。 本文的语言艺术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语言揣摩 分析下列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 、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 、还有几位 “ 大师 ” 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 过去,叫做 “ 发扬国光 ” 。 3 、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 进步 ” 实为倒退 —— 反语 一 “ 捧 ” 一 “ 挂 ” ,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 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 与送去主义类比,进行揶揄与嘲讽 尼克松《 1999 不战而胜》 “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 17 年全美共有109所孔子学院和348所孔子课堂,约40万人在学习汉语 特朗普总统的女儿伊万卡不仅寻找中文保姆教授子女学习中文,还送阿拉贝拉和约瑟夫到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一所私立语言学校专门学习中文,并会与校方保持密切沟通 美国现代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约翰·柯林斯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末,西点军校就将《孙子兵法》列为教学参考书。 美国弗兰克斯上将,以闪电般的作战短期间攻陷巴格达而声名大噪,这位军事将领的座右铭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曾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孙子兵法》在现代的意义:“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 18 年 8 月 26 日新闻:一位美国退役军人发帖吐槽这本被老外称为“军事圣经”的神作,却意外遭到了外国网友的嘲讽围攻。 《孙子兵法》的美国热 这位名叫约恩的军人说:“记得大学毕业后我找的第一份 工作,我那干了一辈子销售的经理一上来就跟我扯什么 《孙子兵法》。我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在海军陆战队 当下士的时候,我觉得有点荒唐。” 在评论下方,一名英国网友毫不留情的说:这本书是一 个军队高级指挥官的心理 学 ,是高级指挥系的必修课, 是写给将军看的,不是普通下士可以了解的! 还有一位美国网友说,自己的父亲收藏了六本《孙子兵法》,里面的话永远不会过时! 在美国人意识到《孙子兵法》的厉害时,日本、法国人 和德国人就已经把它视为“天才之作”了。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孙子兵法》 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 公司才能发达。” 德国的威廉二世皇帝在一次大战失败后,经人推荐读 了孙子兵法。 他对《火攻篇〉中的“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 以愠而致战”这一段感慨万分,叹息“可惜20年前没有 看到这本书!” 在滑铁卢一战败北后,拿破仑看到此书无不饮恨道: “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195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依次 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 阿奎那、伏尔、牛顿、 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一九七0年物理学奖获得 者),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 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 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 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19 年俄罗斯将汉语纳入高考 不仅仅俄罗斯开始可汉语课程,并且还有进行统一的考试,就连爱尔兰大学考试的外语科目中,也出现了汉文这个选项,有消息称,从2022年开始,爱尔兰的高考科目中也会包含汉语考试; 你如何看待当下 “ 洋节当道 VS 春节无味 ” 的现象? 你如何看待当下 “ 洋电影、洋快餐 ” 大行其道的现象? 你如何看待国宝熊猫被拍成美国电影,反输出中国大发其财的现象? 文化输出 VS 文化入侵 文化输出 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主动而有意识地将其 传统的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的过程。(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宗教、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登 文化入侵 ,即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首先,要注意保护我国传统文化。 其次,要对外来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再者,要借助各种手段实现文化推广,进而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最后,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比较忽略传统文化 的授课,这也导致了中西文化的不平衡。例如开设一些四书五经、 诗词歌赋、孔子学堂、国画、象棋等等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从 小受到渲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3 * 读书:目的和前提 * 上图书馆 *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识作者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 赫尔曼 · 黑塞 赫尔曼 · 黑塞, 1877 年 7 月 2 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 1919 年迁居瑞士, 1923 年 46 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 194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 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① 1962 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 85 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 · 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 伴读 ] ① 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隐逸诗人。何为 “ 隐逸 ” ?不寻求认同为 “ 隐 ” ,自得其乐为 “ 逸 ” 。 二、知背景 1912 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 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② 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 伴读 ] ② 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三、明文体 随 笔 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 随笔 ③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 “ 理趣 ” 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 伴读 ] ③ 随笔,顾名思义,随手下笔。大家也要记得时常随手下笔,将会才思滚滚。 四、拓知识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 颁奖辞: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④ [ 伴读 ] ④ “ 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 ” 这也是颁奖理由。 五、理基础 1 . 记字音 ài bá xiá jìn jiè bì qiǎng zī luò lún zhì zhēn qiāng 2 . 识字形 bá 跋涉 bá 拔掉 fú 祓除 ài 狭隘 yì 洋溢 shì 谥号 zhì 卷帙 yì 佚名 jiāng 僵死 jiāng 边疆 3 . 辨词义 (1) 教养 · 修养 [ 辨词 ] “ 教养 ” 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也指教育培养。 “ 修养 ” 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 选词 ] ① 一个富有 _____ 的人,不论是对什么样身份的人,始终都彬彬有礼。 ② 任何的艺术 ______ 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渐锻炼和培养的。 (2) 心智 · 心志 [ 辨词 ] “ 心智 ” 强调的是 “ 智 ” ,智慧。 “ 心志 ” 强调的是 “ 志 ” ,意志。 [ 选词 ] ① 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 ______ 成熟才可以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② 不管家境如何,录取如何,磨砺 ______ 不可少。 教养 修养 心智 心志 4 . 积成语 [ 语境呈现 ] [ 释义 ] ① 息息相通: ② 望洋兴叹: ③ 孜孜不倦: ④ 一劳永逸: ⑤ 心驰神往: 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 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心神飞到 ( 向往的地方 ) ,形容非常向往。 * 上图书馆 一、识作者 外语界泰斗级人物 —— 王佐良 王佐良 (1916—1995) ,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 ( 英文 ) 、《英国文学论文集》, 译有〔英〕《彭斯诗选》 ⑤ ,中译英《雷雨》 ( 曹禺著 ) 。 1995 年 1 月 19 日,于北京去世。 [ 伴读 ] ⑤ 王先生对诗歌翻译的要求充分地反映出他对翻译的最高要求,即 “ 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 。 二、知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 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⑥ [ 伴读 ] ⑥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让我们一路书香为伴吧。 三、理基础 1 . 记字音 yì xùn sǒng qióng chì jiàn fù xiào 2 . 识字形 yú 愉快 yú 瑕瑜互见 liàn 锁链 lián 涟漪 xùn 音讯 xùn 汛期 chì 炽热 zhì 旗帜 3 . 辨词义 (1) 消磨 · 消耗 [ 辨词 ] “ 消磨 ” 指逐渐消耗,磨灭;也指消遣,打发时光,浪费时光。 “ 消耗 ” 指 ( 精神、东西、力量等 ) 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 [ 选词 ] ① 我有更多的时间留在那个坟墓一般的房间里,拿一些破书来 ______ 光阴。 ② 一夜晚的烟酒和激动 ______ 了她不少的精神。 (2) 钟情 · 衷情 [ 辨词 ] 钟情:动词,指感情专注 ( 多指爱情 ) 。衷情:名词,指内心的情感。 [ 选词 ] ①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 ______ 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② 究竟是什么鸟在那树林里,唱着,唱着,唱着,好像在叫唤什么,好像在诉说什么,下雨了也不停,对山野倾诉 _______ 。 消磨 消耗 钟情 衷情 4 . 积成语 [ 语境呈现 ] [ 释义 ] ① 一灯如豆: ② 豁然开朗: ③ 牵强附会: 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 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 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 明白某件事。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 读书:目的和前提 * 上图书馆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作者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由表及里,透视内涵——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任务导引 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任务设计 1. 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回答问题。 (1) 黑塞在文章开头说 “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 ” ,又认为 “ 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 ” 。这两句话 是否矛盾 ? 从 “ 具体目的 ” 和 “ 精神和心灵完善 ” 的区别入手分析。 答案 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 具体目的 ” 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也就是说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2) 作者写道: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答案 读书人必须具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没有个性或人格,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就不能获得真正的教养。 (3) 你怎样理解 “ 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 这句话? 答案 如果读书时 “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4) 最后一句 “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 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答案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2. 阅读《上图书馆》,回答问题。 (1) 第 1 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答案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2) 第 7 段说 “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 ” , “ 真实的世界 ” 指什么? 答案 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3) 第 8 段中 “ 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 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 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4) 第 9 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答案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3. ( 拓展延伸 ) 请揣摩下面的语句,探究其 蕴含的深刻内涵 。 理解此类句子时,特别要注意运用修辞的句子。特别是运用比喻或者拟人的句子,要从本体入手思考。 (1)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过: “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答案 享受物质的同时,别忘了精神 ( 或心灵 ) 追求。 (2) 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 ( 微型小说 ) “ 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 ” 请你将柯灵的话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 答案 关键的地方要写得满篇生色;结尾处应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3) 请分析下面画线句子的含意。 寓言长得又矮又小,说起话来却很逗。它更喜欢到儿童刊物那里去做客。 等小说、童话都坐定之后,它才找一个角落悄悄坐下。 答案 常常是在小说、童话都登完后,寓言才被登载在空出的不显眼的位置。 任务探究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探究文本内容 任务导引 高尔基曾这样说过: “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 本课所选两篇文章用轻松自由的笔触,写下求学读书的回忆与感悟。学习时要注意文中关于读书的名句,体味读书的氛围与乐趣。 任务设计 1. 本课两篇文章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答案 黑塞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对书籍内容的领悟来写自己对阅读的选择的。在少年时代,黑塞先是把显得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因为这两部书的吸引,黑塞开始阅读之前几乎看不懂的书,如巴尔扎克的作品。 又过了若干年,黑塞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阅读中国古典作品的译本,如 “ 中国丛书 ” ( 《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 ) ,还有中国的抒情诗和中国通俗小说。 而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 “ 公书林 ” 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2. 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黑塞认为获得 “ 真正的教养 ” 的途径有哪些? “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 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 答案 (1) 作者认为获得 “ 真正的教养 ” 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 (2) “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 ,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 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3) 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正因为如此,才顺势提出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 (4) 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些都符合 “ 真正的教养 ” 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3. 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 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 个性或人格的追求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另外这也是现实的需求。 答案 (1) 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2) 原因: ① 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 ② 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③ 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4. ( 拓展延伸 ) 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 “ 开卷有益 ” ,有人却认为 “ 开卷未必有益 ” ;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联系所学知识,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这类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 “ 知识 ” 和 “ 智慧 ” 二者虽然密切相关,却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 “ 知识分子 ” 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 “ 文凭 ” 能代表的。 “ 文化 ” 和 “ 教养 ” 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 “ 开卷 ” 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 “ 仓库型的学生 ” ,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世界读书日:爱上阅读的 N 种理由 阅读也是一种 “ 天泽 ” 天泽书店将 “ 好书 ” 奉为圭臬,重人文,拒浮华、拜物,遴选有品质的书籍。资中筠、叶嘉莹、张鸣等都在天泽举办过讲座 …… 在天泽,仿佛总有和学者品书论道的机缘。 “ 现在做书店像逆水行舟,能保住不被冲下去,就算万幸。小小的店开个十来年下去,就是个宏大长远的目标了。 ” 木南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多少书店主人的心声。 对信仰的 “ 守望 ” “ 只售一切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无用之书,不励志!不畅销!不实用! ” 守望者书店开了三四年,门口木板上这句 “ 标语 ” 一直在。店主身上的文艺范儿可见一斑。保持个性,从同行那里找灵感,开书店这几年,略有盈余。随时可以和读者联系,聊天,这种亲和力以及自身的独特气质,是马利强眼中小书店的生命力所在。 彤每在守望者书店淘到好书就会想: “ 老板怎么淘到它的?作者又怎么想到要写这些的? ” “ 荒岛 ” 里的热闹 猫,是荒岛书店的镇店神兽。书店里有乖巧的猫咪,有些人是冲着猫去的,结果却爱上这个有猫的书店。 荒岛书店的土著木南说: “ 人是感情动物,不能用有用没用来衡量读书。 ” 店主就是个大书痴,经常出去淘书,同时,书店还开展各种有趣的读书会和荒影会。在 “ 荒岛 ” 里你会发现不少难得的书。 木南觉得,图书行业再怎么变化,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有人就为在心心念念的书店里淘换新书、好书,闻闻书香,摸摸质感。捧起一本心仪的书,每一页都有温度,那感觉叫幸福。 ( 摘编自天津北方网 记者吴宏 ) 材料二 世界读书日作家签名售书 2019 年 4 月 23 日是第 24 个世界读书日。德阳文庙广场人头攒动,书香四溢,全民阅读活动热闹非凡。德阳市作家协会组织的 “ 德阳本土作家签名售书 ” 活动持续三天, 30 余位本土作家签售和赠送书籍 4 000 册。 很多人在签售台前排队候购,作者和读者们亲切交流互动,亲子逛书市,言传身教。在电子产品迅猛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活动不仅获得了读者的认同,也坚定了作家踏实创作的决心。 ( 摘编自四川文艺网 记者鲁丹丹 ) 材料三 世界读书日之后你还在阅读吗? 世界读书日之后,你还在阅读吗? 4 月 22 日记者在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 25 岁的刘说: “ 纸质书太笨重,用手机看更方便。有时候还能在论坛上和读友们一起聊聊小说情节,阅读体验更丰富,既能欣赏小说内容,又能与人分享,一举两得。 ” 27 岁的吴说,毕业之后找工作、找对象是头等大事,闲暇时就上网、玩游戏,当看到 “ 也许高考的时候真是我知识储备的巅峰了 ” 才恍然发现阅读已离我远去。 28 岁的周女士有空就逛街、看电视,有了孩子后,她觉得为了培养好下一代,阅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 最近买了许多绘本,准备和孩子一起阅读。 ” 53 岁的赵女士说,自己非常喜欢读书,但现在老喽,看不上两页,就犯困。与手机阅读相比,她觉得纸质书更有味儿: “ 沉甸甸的书拿在手里细细品读,让人觉得这就是知识的重量,每读完一本都很有成就感。 ” ( 摘编自东方圣城网讯 记者李胜男 )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天泽 ” 书店的店主对书店的发展抱有强大的信心,他认为,只要售卖重人文,拒浮华、拜物,有品质的书籍,就能让书店开个十来年下去。 B. “ 世界读书日 ” 是读者爱上读书的 N 种理由之一;打造有品位的经营理念,开有特色的书店,售轻易淘不到的书,甚至玩 “ 荒岛 ” 书店的乖巧猫咪都是成功的经验。 C. 德阳市的作家签字售书活动表明,本土作家的作品还是很受读者欢迎的;只有多搞签字售书等活动,才能坚定本土作家的创作决心和信心。 D. 在电子阅读的时代,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就市场调查看,年轻人普遍喜欢便捷、多方位的手机阅读;而中老年人则喜欢有质感、有分量、有温度的纸介图书阅读。 解析 A 项,无中生有。店主对书店的发展感觉是 “ 逆水行舟 ” 。 C 项, “ 只有 …… 才 ……” 错误。 D 项, “ 电子阅读的时代 ” 值得商榷, “ 电子时代的阅读 ” 更恰当, “ 年轻人普遍喜欢 …… 中老年人则喜欢 ……” 以偏概全。 B 2. 这三则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报道 “ 第 24 个世界读书日 ” 活动的情况的?请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 答案 三则材料围绕着 “ 第 24 个世界读书日 ” 活动,从三个角度进行报道。 ① 销售者角度:材料一报道了目前图书销售的现状,虽经营惨淡,但用心良苦,营销者不仅追求盈利,更追求文化品位和民族精神。 ② 作者角度:材料二从国内市场报道中国作家创作、签名售书的情况,前景较为乐观。 ③ 读者角度:材料三报道了读者的阅读现状,包括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阅读体验等。 3. 有人说 “ 酒香不怕巷子深,书好岂嫌门面小 ” ;有人说 “ 人靠衣裳,马靠鞍,包装宣传勿小看 ” ;有人说 “ 阅读是一种对话 ” 。请选择其一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观点一:图书品质是盘活阅读市场的根本,是谓 “ 酒香不怕巷子深,书好岂嫌门面小 ” 。 ① 小书店店主都知道淘选精品,天泽书店把 “ 好书 ” 奉为圭臬;守望者书店守望着 “ 个性、灵感和文艺范儿 ” ;荒岛书店做足了 “ 人是感情动物 ” 的生意。 ② 爱好阅读的人,把读书看作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他们在小店里 “ 捧起一本心仪的书,每一页都有温度,那感觉叫幸福 ” ,他们读心爱的书, “ 沉甸甸的书拿在手里细细品读,让人觉得这就是知识的重量,每读完一本都很有成就感 ” 。 观点二:在信息社会,媒体宣传、广告效应不容忽视,是谓 “ 人是衣裳,马是鞍,包装宣传勿小看 ” 。 ①“ 世界读书日 ” (4 月 23 日 ) ,自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确定以来,世界各地都在践行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宗旨,比如中国 “ 德阳本土作家签名售书 ” 活动。 ② 商家 ( 书店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天泽书店请资中筠等学者举办讲座,荒岛书店的小猫咪以及他们开展的各种有趣的读书会和荒影会。 观点三:木南觉得,有些东西是不变的 —— 人类对话交流积极、向善的本性一致且不变。 ①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不仅通过文字与作者对话,还渴望通过作家签字售书等形式零距离对话,在德阳,很多人在签售台前排队候购,作者和读者们亲切交流互动。 ② 阅读是商家与读者的对话,好的书商不仅自己读书,还想尽办法替读者淘到好书,而且善于和读者交流沟通,荒岛书店的土著木南说: “ 人是感情动物,不能用有用没用来衡量读书。 ” 守望者书店的马利强 “ 随时可以和读者联系,聊天 ” ,这种亲和力以及自身的独特气质,是他的小书店的生命力所在。 ③ 阅读是读者和读者的对话,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 “ 一本书不论在国外国内,都不可避免被误读或捧读 ” ,误读也好,捧读也罢,阅读鉴赏是开放的,正如市民小刘说: “ 有时候还能在论坛上和读友们一起聊聊小说情节,阅读体验更丰富,既能欣赏小说内容,又能与人分享,一举两得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