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 34 - / 34‎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 34 - / 34‎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 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 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C. 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D. 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 《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 - 34 - / 34‎ ‎ 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 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 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 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 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 34 - / 34‎ ‎ 试题分析:题干为“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能力。题目要求选出“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C项,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达”三个方面,C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是纪念历代高僧,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故选C。‎ ‎2. 试题分析:题干为是“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概括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说法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而不是整个“封建社会”。故选D。‎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因果关系不当。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体现不出因果关系。故选B。故选B。‎ - 34 - / 34‎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骨 迟子建 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陶醉的光辉。‎ - 34 - / 34‎ 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风雪像铠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小镇。‎ 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那般粗。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 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 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 ‎“嗬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见过这样的鱼骨吧?”‎ ‎“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 ‎“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 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 可是几十年后,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而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 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旗旗大婶很慷慨地把那块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 - 34 - / 34‎ 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眼,将一张大网甩进江底。‎ 平素寂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像夜空中的云彩。‎ 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 ‎“这网头很轻,好像是……”旗旗大婶顾自说着,蹲在冰眼前熟练地拽起网来。‎ 银白的渔网从黑沉沉的江水中被提出来了。一出水面,它们就变成了一块大花布。网上有的地方恰恰被火光照着,就成了一片霞光;有的地方隐在夜色中,就变成了灰蓝。旗旗大婶沉默着,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跃地舔着夜色。‎ 整片网起出来了,没有一条鱼。旗旗大婶一屁股坐在冰上,阴郁地抽起烟来。旗旗大婶抽烟抽得很凶。‎ 我走上江岸,把皮袄裹紧,站在黑沉沉的柳毛丛中。此时的漠那小镇,在风雪中静静地沉睡了。镇子中听不见狗吠,所有的房屋都融在蒙蒙的夜色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这条冰封的大江,却渔火点点,人影绰绰,全然一幅原始村落的平和的生活图画。‎ 旗旗大婶起了三片网,基本都空,她忽然怀疑起那一堆鱼骨来。‎ 后半夜是最难捱的时光。寒冷、饥饿、疲乏同时袭来。我觉得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不堪。夜空中的繁星好像离我们这般的近,又那般的远。‎ - 34 - / 34‎ 凌晨四点多钟,旗旗大婶已经起了十二片网了。冰面上扔着几条杂鱼。‎ 天有些灰蒙蒙了,灿烂的群星也显得不那么灿烂。江面上泼墨似的摊着一堆堆火盆燃尽的残渣,而寒气把每个人的脸都弄得又红又粗的,像是松树皮。‎ 旗旗大婶守了一夜,虽然哈欠连天,但精神却很饱满。她说这几条杂鱼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于是她又讲起这条江的过去。她说每次渔汛到时,捕上来的鱼摆满了江面,家家都要套上狗爬犁才能把鱼装回去。‎ 江面上残灭的渔火忽明忽灭。而远方大山的轮廓却渐渐澄澈起来。八点左右,在东边天出现一团毛茸茸的太阳,被寒气包裹着的像堆羽毛的太阳。漠那小镇的上空升起了一缕缕迷茫的炊烟。‎ 这时,镇长成山突然出现在江面上。他像巡逻兵似的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然后把江面上所有捕鱼的人召集在一起,庄重地宣布了一桩秘密。‎ 那堆鱼骨是他故意摆在那的。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把这山林中的一头大黑熊活活捉住。他们已经多年不做这样的事了,他担心他们胜任不了猎熊的工作。所以,就试探着摆出鱼骨,看他们是否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而有耐力。‎ ‎(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34 - / 34‎ ‎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外乡人,目睹了人们晚上冒着严寒在江面捕鱼却所获无多的情景,“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 小说对镇长成山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的三两语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 C. 几十年前人们可以在“这条江”里轻松地捕到很多鱼,如今它却失去了活力,这是人类过度打渔造成的,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D. 从鱼骨出现时漠那小镇人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曾经的传统渔猎生活还是那般热切地憧憬、思恋,这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 ‎5. 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小说以“鱼骨”作为题目,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烘托人物心情。第一处用沉默的寒风,活跃、明亮的火光烘托出第一网出水时人们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二、三处则突出人们的坚忍和淡淡的失落。②营造寒冷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③从夜里的火盆到不再灿烂的群星再到初升的太阳,显示了时间的推移,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 ‎6.‎ - 34 - / 34‎ ‎ ①从情节结构上,鱼骨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鱼骨叙写了发现鱼骨、看鱼骨、议论鱼骨、在鱼骨的启示下捕鱼及说出鱼骨真相等内容;②在人物形象上,通过写旗旗大婶宣告鱼骨消息,受鱼骨感召寒夜捕鱼,突出了她敏感、坚韧执著的形象;③在主题上,借鱼骨突出主题。小说借与鱼骨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写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恋,表达对小镇人身上那种敏感和耐力并没有丧失的精神的礼赞;④在情感上,鱼骨凝聚了镇长成山对人们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和耐力回归的期许,以及旗旗大婶对捕获大鱼的期盼。‎ ‎【解析】‎ ‎4. 试题分析:B项,概括镇长是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文中没有依据,有意拔高人物形象;C项,“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牵强,小说并没有点明江中鱼减少是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的;E项,“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说法欠妥,从前捕鱼丰收的情景是小镇人记忆中的美好生活,与现实无鱼可捕的情景形成了对比,不能因此就断定小镇人思想顽固。‎ ‎5. 试题分析:三处画线句子写的都是夜晚江面捕鱼时的景物,这就为故事展开、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第一处是在旗旗大婶起第一网之时,作者没有写人们对网的关注,而是描写了周围的景物,突出了人的“沉默”、风的“沉默”和“火”的贪婪,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的紧张和不安。第二处景物描写是在人们坚持到了凌晨之后,群星不再灿烂,火也只剩灰烬,景物是没有生气的,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失望。第三处主要是描写太阳初升的情景,突出了景物“迷茫”的特点,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失落和迷茫。三处景物描写按时间顺序展开,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 34 - / 34‎ 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题解答时可从上述角度进行思考。‎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鉴赏,解答时可先分析所考查标题的表层含意和深层意蕴,然后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思考。从表面来看,鱼骨就是文中提到的大鱼的骨头,深层来看,镇长放置鱼骨是为了考验小镇人的敏感和耐力,小镇人看见鱼骨则产生了捕获大鱼的期望和行动。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由鱼骨写起,鱼骨引发打渔的行动,结尾揭示鱼骨出现的原因,鱼骨串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起到了线索作用。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旗旗大婶围绕鱼骨的一系列表现,使这个人物个性鲜明。鱼骨引发小镇人对过去的回忆,使小镇人立刻行动起来,表现出小镇的敏感和耐力,有突出主题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0日晚,谷歌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五番棋第二局在韩国首尔战罢,最终AlphaGo展现出恐怖的全局控制力,执黑中盘获胜,并以2比0领先李世石。这一结果也令人工智能引起的“地震”继续升级,许多赛前坚定认为李世石将完胜的人士也大跌眼镜,坦承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 - 34 - / 34‎ 一辈子都在研究人工智能的美国未来学,雷·库兹韦尔认为“不是从火星来侵略我们的外界生命体,而是我们制造出来的物体。人工智能将和人类共生,作为工具,开阔我们的身体和知识界限。”他认为,从起重机到智能手机,过去人类使用的一切工具都是某种特定形态的人工智能。过去大多用在克服人类的身体界限,现在新的人工智能将用于克服人类的知识界限。例如发明出可以准确翻译所有语言的人工智能翻译机,开启有史以来人类沟通最紧密的时代。‎ 对于AlphaGo的胜利,雷·库兹韦尔表示:“这让我确信,人类正在向着不远未来的2个重要时期靠近。2029年和2045年。”他认为,人工智能通过几何级数的发展,在13年后就能拥有和人类同样水平的智能:“2029年和人类一样说话、思考、感受感情的存在将诞生,成为人类和人工智能合作的时代。2045年通过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人类的肉体、知识能力将突破生物学界限,奇点将到来。”‎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上有半数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机器的智力到2040年就会达到人类水平。这可能有助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治疗疾病和节省劳动力。但这也带来了遗传学提出的同样深刻的道德问题。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年告诫,除非我们谨慎从事,否则棋盘游戏或许只是开始:人工智能最终可能“变得比我们所有人都更聪明”。人们不难明白,各国政府和人类社会应该认真对待人工智能领域的这些发展所包含的意义。谷歌、脸谱和其他从事人工智能开发的企业表示,他们将建立道德问题专家小组来考虑合理利用这些技术。人们需要某种形式的外部监督来保护公众免受人工智能某些发展的负面影响。‎ ‎(《央视新闻网》)‎ 材料二 - 34 - / 34‎ 人类正以科技手段推动新物种的进化,这可能与人为导致物种灭绝一样有害。‎ 尽管我们具有笨拙的破坏力——科学家说,人类活动可以导致类似于恐龙灭绝事件发生,智人还是促成新物种和株系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进化。根据这项研究,自1.15万年前最后一个冰川时代结束以来,人类迁移了近900种已知物种、驯养了470多种动物并种植了近270种植物,对整个自然生态圈的改变简直是“史无前例”。‎ 人类推动的物种进化的令人咋舌之处不仅在于出现的新物种数量很多,还在于它们形成的速度很快。更重要的是,新物种的出现,可能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生产生未知的多米诺效应。已经得到证明的是,入侵物种可以导致其他物种灭绝。哥本哈根大学生态学家的瑟夫·布尔说:“人类或许发现,这种人为的生物多样性与人为的物种损失一样令人恐惧。”‎ ‎(《中华读书报》)‎ 材料三 蚕丝,这种散发光泽且美丽迷人的服装面料是非常坚韧的。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更聪明的办法,可以让这种轻柔细软的丝线更坚固耐用,给蚕喂食石墨烯或单壁式碳纳米管。‎ - 34 - / 34‎ 研究人员说,喂食后,蚕吐出的强化丝可以有多种用途,比如制作耐用防护布、可生物降解的医用植入材料和环保型可穿戴电子产品。为了获得碳强化丝,清华大学的张莹莹及其同事给蚕喂食喷洒了含有0.2%碳纳米管或石墨烯水溶液的桑叶,在桑蚕吐丝结茧后收集蚕丝,与标准产丝过程一样。‎ 与普通蚕丝截然不同的是,碳增强蚕丝的抗拉强度提高了一倍,耐压强度至少提高了50%。研究团队将蚕丝纤维加热至1050摄氏度,使丝蛋白碳化,然后研究其传导性和结构。‎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家张耀鹏说:“这是一个大规模生产高强度纤维丝的好办法。”张曾经做过实验,给桑蚕喂食二氧化钛纳米粒,希望获得抗紫外线降解的超强蚕丝。他指出,碳强化蚕丝的导电性能可能使它成为未来制作传感器以读取神经信号的主要原料。‎ ‎(《参考消息》)‎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人类“科技进步”问题,而且都不同程度的解说了科技变革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对未来科技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态度一致。‎ B. 材料二表明,人类推动的新物种进化是危险,甚至与人类导致的物种灭绝一样有害,因此材料三涉及的给蚕喂食人工添加剂的行为会对物种产生危害。‎ C. 材料二和材料三评论的科技成果有的是事实,有的将要成的事实,而材料一所说的人工智能技术是要到2040年才能有实际价值,所以后两则新闻更具有真实性。‎ D. 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人类的科技革新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而且暗示读者,人类的前进方向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类会把握自己的命运。‎ - 34 - / 34‎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材料的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在面对科技这一话题时都大体上呈现出了冷静和多元的话语态度。这也是大众传媒应该具有的方向引导作用。‎ B. 在三则材料中,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呈现了实验结果,材料二在对事件的解说上虽然具有辩证性,但因为没有实验结果作支撑,所以只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探讨。‎ C. 相对而言,央视新闻网的新闻语言更体现了生动活泼性,例如在引用库兹韦尔的话时说“人工智能不是从火星来侵略我们的外界生命体”。‎ D. 《中华读书报》和《参考消息》在说明性文字中较多使用数字和专业术语,因而更具有科学性,与《央视新闻网》文字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E. 三家媒体刊登或转载关于科技进步文章的背后,是国家对于”科技兴国”的诉求。虽然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借助媒体的宣传,也能激发民众的热情和动力。‎ ‎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下人类科技发展的认识。‎ ‎【答案】7. B 8. AC ‎ ‎9.‎ - 34 - / 34‎ ‎ (1)肯定人类在材料所涉及的各领域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人类不能杞人忧天,悲观地预测未来。(2)人类在关注眼前利益的同时更要有长远考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要有预见性和警惕性。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一已经提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超越人类,所以现在就要在技术上和伦理道德上有所防控。材料二还提到人类对于物种改造的激进行为,可能是弊大于利,其结果可能会如同人类损害物种一样可怕。现在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例子。‎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项“所以后两则新闻更具有真实性”说法太绝对,而且材料一里也有真实的事例。D项“而且暗示读者,人类的前进方向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类会把握自己的命运”,文中没有这样的暗示,属于无中生有。‎ ‎8.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B“所以只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探讨”错,原文有“已经得到证明的是,入侵物种可以导致其他物种灭绝”;D“与《央视新闻网》文字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错;E“是国家对于‘科技兴国’的诉求”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 ‎9.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答案较开放。回答本题,需要根据文本叙述,加以归纳概括。题干要求“谈谈你对当下人类科技发展的认识”,既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又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能任意发挥。比如材料一已经提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超越人类,所以现在就要在技术上和伦理道德上有所防控。材料二还提到人类对于物种改造的激进行为,可能是弊大于利,其结果可能会如同人类损害物种一样可怕。现在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例子。这些都是回答本题需要关注的重点。‎ - 34 - / 34‎ 点睛: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比如在回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材料中提到的担忧各隐患,材料一中要在技术上和伦理道德上有所防控。材料二还提到人类对于物种改造的激进行为,可能是弊大于利,其结果可能会如同人类损害物种一样可怕。‎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诏尚①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其兄(宇文)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已弑帝,乃封蜀王。‎ 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帝悦曰:“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 - 34 - / 34‎ 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时,我父子尚肯相假③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仪同三司。‎ 从秦王④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政尚宽简,人皆宜之。擢右卫大将军。‎ 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其机悟率类此。久之,复为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有删改)‎ ‎【注】①[尚]娶公主为妻。 ②[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③[假]宽恕,饶恕。 ④[秦王]与后文的“大宗”均指李世民。‎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4 - / 34‎ A.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B.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C. 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D. 南街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盈贵为天子/亦何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兆,地区名,指京羲地区。唐代的国都为长安,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设京兆尹来管辖。‎ B. 尚辇奉御,官名,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炀帝始建尚辇,为殿内省六局之一,后改为奉御,唐、宋沿置。‎ C. 古代置殿阁大学士,以阁在宫内,谓之内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称为入阁预机务,省称“入阁”。‎ D. 突厥是北方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游牧部落,最早游牧于叶尼赛河上游,后迁徙到高昌北山以从事锻铁而著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文化及和宇文士及兄弟俩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宇文化及谋逆弑杀隋帝,不肯投靠李渊而失败;宇文士及却成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B. 宇文士及担任奉御时与时任殿中少监的高祖交往密切。高祖亲写诏书邀请宇文士及,宇文士及公开派家童赴长安进献金环表明心迹。‎ - 34 - / 34‎ C. 宇文士及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先后平定宋金刚和王世充。李世民即位后,更加重视宇文士及,经常将他请到寝宫里谈话。‎ D. 太宗皇帝曾经赏玩宫中嘉树,宇文士及在旁边随声附和,太宗用魏征的话暗指宇文士及是谗佞之人,宇文士及经过一番辩解,皇帝终于消了气,‎ ‎13.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仪同三司。‎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战?‎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当时宇文士及的妹妹是高祖的昭仪,得到宠爱,因此受到亲近尊重,进授仪同三司头衔。‎ ‎(2)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合乎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凭借什么呢?‎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语段的主要内容是把“南衙群臣”的做法与“臣”的做法进行对比,说明“少有将顺”可缓解精神压抑。加上标点符号为: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 - 34 - / 34‎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选项解说的是明代“入阁”这个官职,文中的“入阁”即“入宫”之意。‎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公开”错误,原文是让家童“间道走长安”,“间道”是“从小路走”,即秘密行事。‎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有宠:得到宠爱;见:被,受到;礼:尊重。第二句得分点:若夫:至于;辩:变化;恶乎:什么呢;待:凭借、依靠。‎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34 - / 34‎ 宇文士及,字仁人,是京城长安人。父亲名述,在隋朝官至右卫大将军。隋文帝开皇末年,凭借父亲的功勋被封为新城县公。文帝杨坚曾把他带进卧室,同他交谈,认为他是优异人才。他按诏令娶炀帝杨广的女儿南阳公主为妻,任尚辇奉御,随从炀帝巡视江都。因父亲去世守孝离职,期满复职任鸿胪少卿。他哥哥宇文化及秘密策划叛乱时,由于他是炀帝的女婿,对他严守秘密,弑杀炀帝后,才封他为蜀王。‎ 从前,宇文士及任奉御,李渊任隋朝的殿中少监,和他有密切交往。在跟随宇文化及到黎阳时,高祖亲写诏书邀请他去。宇文士及也暗地派遣仆人走小路到长安,表白心迹,并进献了一只金环。高祖高兴地说:“我曾和士及共事,今天进献金环,这表明他要来了。”‎ 宇文化及的军事形势一天天紧迫,宇文士及劝他归附唐朝,宇文化及不听,他就和封德彝找借口要求去督运军粮。宇文化及很快失败了,他就和封德彝等人主动投奔长安。高祖责备他说:“你兄弟二人率领要求打回京城的人马确定了进攻关中的方略,那时如果擒获了我李家父子,还会放过我们吗?你现在准备到哪儿去安身?”宇文士及道歉说:“按我的罪过是该处死,但是我从前在涿州,曾经和陛下在半夜里议论时局,后来又进献金环,希望用这些事赎罪。”高祖笑着对裴寂说:“他和我谈论治国平天下的大业,至今六七年了,你们各位都在他的后头。”当时宇文士及的妹妹是高祖的昭仪,得到宠爱,因此受到亲近尊重,进授仪同三司头衔。‎ - 34 - / 34‎ 跟随秦王李世民消灭了宋金刚,论功行赏,恢复了他在隋朝的新城县公封号,娶皇族(寿光县主)为妻,提升为秦王府骠骑将军。随同秦王征战消灭了王世充等叛军,晋封郢国公爵号。武德八年,代理检校侍中,兼任太子詹事。秦王即位后,授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并且以中书令的身份到凉州任都督。当时突厥多次侵犯边境,宇文士及要树立威望镇守边关,每当出入,都要摆列气势浩大的警卫队伍,又一个劲地放低身份尊重士人。有人告发他谋反,审查起来没有根据,调回朝廷任殿中监,因生病改任蒲州刺史。主持政务崇尚宽松简略,人人心情舒畅。后来回京升任右卫大将军。‎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颯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鷺滿,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 34 - / 34‎ ‎【注】这两首诗是诗人第二次游秋浦创作。诗人此时已进入暮年,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之久。‎ ‎14. 下列对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其四描绘了一位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的形象,其十描绘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形象;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B. 其四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之深重,其十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到秋浦之后的内心感受。‎ C. 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猿声,“猿声催白发”借猿声的凄厉来谊染内心的愁苦,“猿声碎客心”借猿声的凄厉来劝告人们不要到这里来观赏山水。‎ D. “猿声催白发”一个“催”字强调自己的头发白的非常快,与“朝如青丝暮成雪”异曲同工。.‎ E. 两首诗在语言上各有特色,其四语言含蓄隽永,其十运用叠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 ‎15.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E 15. ①前一首诗借“两鬓”在“一朝”之间衰老,“猿声”催得长短头发瞬间变成白丝,表达了诗人对进入暮年满腹忧郁的无限感慨,从诗人的人生经历看,这首诗还表达了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抒发了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却又无门可报、欲罢不能的矛盾情怀。②后一首诗借诗人以劝告的口吻嘱咐友人不要去秋浦,以免凄厉的猿鸣声勾起乡愁。突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解析】‎ - 34 - / 34‎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的分析与鉴赏。A项,其十并未通过描绘形象来传达情感,也不是诗人的自我写照。E项,“含蓄隽永”说法错误,本诗虽借白发抒发人生感叹,但并非“含蓄”。‎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前一首诗借“两鬓”在“一朝”之间衰老,“猿声”催得白丝,表达了诗人对进入暮年满腹忧郁的无限感慨,匡时济世之大志却又无门可报、欲罢不能的矛盾情怀。后一首诗以劝告的口吻嘱咐友人不要去秋浦,以免猿鸣声勾起乡愁。突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辞官归家后饮酒自乐,甚至看看院子里的树木也觉得愉快的生活情态。‎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秋日的山光水色。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特征鲜明。‎ - 34 - / 34‎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宋荣子看淡了世间荣辱,不因外界评价而兴奋或颓丧。‎ ‎(4)李密在《陈情表》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家族人丁稀少,内外无亲的可怜可悯之状。‎ ‎【答案】 (1). 引壶觞以自酌 (2). 眄庭柯以怡颜 (3). 潦水净而寒潭清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8). 内无五尺应门之僮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觞”“酌”“眄”“柯”“怡”“潦”“僮”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点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再立足于“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白恩培夫人轻轻一句话,她腕上就多了一只1500万的镯子,这样的巧取豪夺,才是对这个时代所有打拼奋斗者的不公。‎ - 34 - / 34‎ ‎②没人能完全看懂白云苍狗股的中美关系,连中美外交官和军事将领们恐怕也要不断琢磨:对面的这个国家究竟是谁?‎ ‎③世界各国因为有不同而需要合作、因为有共识才可能合作。但如果各国彼此视对方为异端,势如水火、动如参商,何来合作?‎ ‎④90后小伙娶亲使用地铁当婚车引发了围观,但北京地铁方认为乘客此举无可非议,只要不扰乱地铁运营的正常秩序和不危害其他乘客安全就不会被制止。‎ ‎⑤宋江正是刀笔吏出身,在那种环境下,为了安身保命,他必须左右逢源。在为人处世上,宋江小心翼翼,谨慎为上,从来不给对方难堪。‎ ‎⑥全省最大沃尔玛山姆会员店落户惠州,预计2018年9月开业,新闻一播报,××市民口耳相传这一喜讯。‎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B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在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的同时,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力量三方同时发力。‎ B. 行医近50个岁月,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中科院院士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 C. 本届淮北食品博览会本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检办会为原则,尽可能整合地方优势资源办会,简化活动的程序和环节。‎ D. 作为新农村的典范,××市南山村的民俗文化和乡士特产已成为发展旅游经济,吸引城市游客的重要资源。‎ ‎【答案】A - 34 - / 34‎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B项,搭配不当,“岁月”不能明确地表明时段,应改为“春秋”。C项,结构混乱,“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俭办会为原则”与“本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俭办会的原则”句式杂糅。D项,偷换主语,把“南山村”偷换成“民俗文化和乡土特产”。‎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作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最后根据语感进行辨析。‎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张教授,我诚挚邀请您莅临我校学术交流研讨会,请您届时对会议给予认真的指导。‎ B. 教师节祝福卡片上,同学们深情地写道:“李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您的教学方法。”‎ C. 小兰在刚开张的小店里买到了她心仪已久的音乐盒,兴奋地对店员说:“下次我还会光临贵店,多多惠顾贵店的。”‎ D. 小王的专业是珠宝设计,在原来的单位无法发挥所长,只好辞职另谋高就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的能力。A项,“认真”是对别人的要求,不够妥当,可将“给予认真的指导”改为“提出宝贵的意见”。B项“赏识”用在上对下。C项,“光临”“惠顾”用于店员对顾客的称呼。‎ - 34 - / 34‎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①______,也应注重效率,建立更灵活的激励机制。②______,比如有的地方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诺”“双认定”的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分配,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制度建设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特点,③______,来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答案】 (1). ①扶贫政策讲公平的同时; (2). ②一些地方的措施值得借鉴; (3). ③我们应当用好的激励制度。‎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首句“公平与效率”的紧密联系,①处前半句已经提到“公平”,则此处填入的中心词当为“效率”;该文段主要探讨的是在扶贫工作中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而第二行“比如”之后都是一些具体探索的例子,②处是为举例的总起句;③处,前半句说的是“制度建设”,后半句“消除”、“激发”等是说作用,结合全文段,此处应该填入“激励制度”的应用。‎ ‎21. 请从必修五《归去来分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中任选一篇课文,拟写两句话,要求所写语句能准确概括课文内容,必须运用对偶修辞。‎ 示例:《荷塘月色》——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隐隐约约,层林深处月色无边。‎ - 34 - / 34‎ ‎【答案】示例:《逍遥游》——凭风凭水凭云,岂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实乃逍遥。‎ ‎《滕王阁序》——描阁榭盛况,寥廓秋景尽收眼底;叹时光人生,豪迈怅惋皆上心头。‎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根据给出的示例参考《荷塘月色》,从必修五《归去来分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中任选一篇课文,拟写两句话,强调必须运用对偶修辞。作答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课文进行仿写即可,同时要明确什么是对偶修辞,即: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诫实的华盛顿》,《爱迪生救妈妈》……说到这些耳热能详的故事,不少人会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这些小学课文堪称经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让人从中学到许多可贵的品质。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感人而隽永的小故事,竟然可能是假的!有历史学家查证,华盛顿家里根本没有樱桃树,这个故事出自一位美国书商。爱迪生小时候,阐尾手术还没发明,小爱迪生不可能在妈妈的阐尾手术上展现聪明才智,‎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有校长、教师等纷纷吐槽,语文教材课文内容造假,遺患无穷;而有人认为“华盛顿是否砍过树”这样的问题并不重要,只要有教育意义,就算“真人假事”。也没什么关系。‎ - 34 - / 34‎ 对上述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真人虽假事,价值贵更高 李维有言:“孩子生来即有脾性,而其改善则须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熏陶。”小学课文中,那么感人而隽永的小故事,虽然让人从中学习到的可贵品质,是无可疑的,但却因其内容有可能是假的而遭到全盘否定。依我之见,大不必如此,只要我们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便会发现白色的谎言亦有它的可取之处。正所谓:真人虽假事,价值贵更高。‎ 积极的角度在于有所学习。古人言:“所看之物,有所得,方为学习之佳。”随手拦住校门的孩童,问之:“你还记得《爱迪生救妈妈》这篇文章吗?”稚嫩的他一定会一跃而起,兴奋的表情溢于表面,拉着你叽叽喳喳地讨论爱迪生救妈妈的勇敢行为,令人佩服他的聪明才智。这,便有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尽管爱迪生并没有做过此事,但是尚处于学习如何辨别人之丑恶的阶段的孩子而言,这便是一盏导航灯。只要他的价值仍在,不管其外表如何,人们看重的,永远是它所能给予的好处,自己所能学习的品质。若问其与《司马光砸缸》,孰胜之。你定会左右为难,因为它们的价值是等同的。‎ 人以诚为本。当然,诚实固然重要,但是在已无法更改的事实面前,老师所能做的,便是以其可贵精神为主线,并有一定侧重点向孩子传授知识吧。诚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如若在一定的条件下,有能力的前提下,能做到两全其美,亦是众人所希望看到的。‎ - 34 - / 34‎ 相对于语文材料课文内容的造假,虽谈不上遗患无穷,但是在令人敬畏的精神面前,此乃不值得一提。而日本撰改小学课本,日军侵华的事实被修改得面目全非。这个自小在孩子灌输错误的观念,是令人唾弃的。如此对比,众人便可有更为直观的判断是非标准了吧。同样是真人假事,前者因其价值尚可令人接受,而后者遗臭万年的不可理喻的行为,不但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更是有不尊重历史,蒙蔽世人的可耻存在。常言道,真人虽假事,价值贵更高。在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前,以教育为先。‎ 仅笔弹,以己之见抒“真人假事”之感。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和蔼正确的氛围里,以笑声接受每天新太阳。诚然,真人虽假事,价值贵更高。‎ - 34 - / 34‎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要认真理解材料的内容,参考立意角度:(1)教材课文有关名人轶事的内容往往含有虚构成分,这种文学虚构,仍是教人求真尚美的,其教育价值应予以肯定,不必过于苛责;(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语言教材名人故事类课文应该秉持真实的原则,虚构固可认同,但虚构不可蜕变为随意编造;(3)“尽信书同,不如无书”,历史学家的查证,校长、教师的质疑,都体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值得赞赏,教材编写者应虚心接受批评,修订、改编好教材选文,力求真实可信,以便更好地育人;(4)教材课文中存在与事实不符等瑕疵,教师完全可以将其感同身受教学资源,以激发、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的精神,在去伪存真中更好的接受经典的熏陶;等等。‎ 点睛:这道作文材料取自当下的社会现实,具有反思讨论与批判的深广空间。审计材料时应注意梳理其层次关系,第一段是小学课文经典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让人学到许多可贵的品质;第二段说这些感人而隽永的故事有的有编造成分,是不真实的。第三段给出对上述事件的不同意见。对语文教材课文内容存在与事实不符及其利弊问题,可以见仁见智。‎ - 34 - / 3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