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五盟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的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丝绸之路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都与丝路密不可分。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 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 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英 国山水画大家康斯保罗的杰作《绿野长桥》洒脱出尘,一如江南的旖旎风光;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 19 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并在交融过程中对中原地区的音乐美术、工艺建 筑等产生深远影响;而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到欧洲后,受到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成为百科全书派中激烈的无神论者或自然神论者的有力武器。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涉及陆路与海路,陆路早在汉代就存在了,海路则直到明代才逐渐兴起。 B. 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说后,丝绸之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就被载入史册。 C. 中亚、中东及中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找到阿凡提的原型,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D. 在丝路文化这一多种文化混合体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创作出不少具有创新性的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简介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再逐层论述丝路文化的交流碰撞及产生的成果。 B. 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作者从其交流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交融成果丰硕等方面展开论证。 C. 对于丝路文化交融所产生的丰硕成果,文章具体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 D. 文章在论证中自始至终渗透着丝路文化源于丝路、依托于丝路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告诉我们,不同地区的物质交流最终可以带动并促进文化的交流。 B. 如果没有中西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就不可能出现 19 世纪初中西文学共鸣的局面。 C. 佛教文化在中国与儒家文化在欧洲的表现足以证明:文化输出可以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D. 要形成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中西方与各国之间不同文化的交融。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陆路早在汉代就存在了”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丝绸之路……到汉唐时达到鼎盛”,由此可知“早在汉代”应为“早在汉代以前”。B项,“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说后,丝绸之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就被载入史册”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且“丝绸之路”一词出现之前,史书已有了丝路历史的记载。C项,“中亚、中东及东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找到阿凡提的原型,因为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第三段的表述是“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作者从其交流的丰富性……等方面展开论证”错误,“丰富性”一说错,文中“丰富性”是就“物质交流”而论的,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文章只从交流的多样性及交融成果丰硕两方面展开论述。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佛教文化在中国与儒家文化在欧洲的表现足以证明:文化输出可以获得更强的生命力”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文章在最后一段说的是“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可见各国文化的生命力之所以“比原生地还旺盛”,是“文化交融”的结果,而并非只有“文化输出”。D项,要形成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中西方与各国之间不同文化的交融。这是合理推断,不是无中生有,故正确。AB两项,可以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推断出来,也是正确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荣 孙犁 饶阳县城北有一个村庄,这村庄紧靠滹沱河,“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那时候,东西北三面都有了炮声,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还不断搔扰抢劫老百姓。 这一天,原生在河滩上割满了草筐,忽听得有人叫他。他回头一看,是秀梅,秀梅低声说:“那道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支枪。”原生紧握他那镰刀,拨动苇草往东边去了。秀梅跟在后边,低声说:“去吧,我帮着你。” 原生一脚把他踢趴,拿起枪枝,回头就跑。到了村边,两个人才站下来喘喘气,秀梅说:“明天你就去当游击队!” 原生说:“你听见人家唱了没?‘男的去当游击队,女的参加妇教会’。咱们一块去吧!”“我不和你一块去,叫你们小五和你一块去吧!”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去了。 原生当兵去了。小五是原生的媳妇,常常和婆婆吵架,后来就是长期住娘家,秋收也不来。秀梅在村里当了干部,有一天,一群妇女在一家梢门洞里做活,小五刚从娘家回来,站在一边摇着扇子。秀梅笑着坐下,说:“当兵是为了国家的事,是光荣的!” “光荣几个钱一两?”小五说,“我看也不能当衣穿也不能当饭吃!” “是!”秀梅说,“光荣不能当饭吃、当衣穿。这得看是谁说,有的窝窝囊囊吃上顿饱饭,穿上件衣裳就混的下去,有的人还要想到比吃饭穿衣更光荣的事!”别的妇女也说:“秀梅说的一点也不假,打仗是为了大伙。”小五说:“你不是干部吗?我要和他离婚!” 大伙都一愣,望着秀梅。秀梅说:“你不能离婚,你的男人在前方作战!” “有个头没有?”小五说。“怎么没头,打败日本就是头。” 小五回来就又和公婆闹,闹得公婆没法,咬咬牙叫她离婚走了。 自从小五走了以后,秀梅就常常到原生家里,帮着做活。 日本投了降,原生回来了。说:“队伍往北开,攻打保定,我请假回家来看看。”新农会的主席手里扬着一张红纸,说:“咱们原生在前方立了大功,活捉了蒋介石的旅长,队伍里选他当特等功臣,全区要开大会庆祝哩!” 第二天,在村中央的广场上开庆功大会。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先围到台下来,台上高挂全区人民的贺匾:特等功臣。各村新农会又有各色各样的贺匾说辞,台上台下全是红绸绿锻,金字彩花。 区长讲完了原生立功的经过,他号召全区青壮年向原生学习,踊跃参军,为人民立功。接着就是原生讲话。台下妇女群里喊了一声,欢迎秀梅讲话,全场的人都嚷赞成。秀梅到台上讲了这段话:“原生立了大功,这是咱们全村的光荣。有人问,什么时候打败蒋介石?这问自己就行了。我们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我们坚决,我们给前方的战士助劲,胜利就来得快;我们不助劲,光叫前方的战士们自已去打,那胜利就来得慢了。这只要看我们每个人尽的力量和出的心就行了。有的人,说光荣不能当饭吃。不明白,要是没有光荣,谁也不要光荣,也就没有了饭吃;有的人,却把光荣看得比性命还要紧,我们这才有了饭吃。”台下面大声的鼓掌。 接着就是游行大庆祝。最前边是四杆喜炮,两面红绸大旗:一面写“为功臣贺功”,一面写“向英雄致敬”。后面是大锣大鼓,中间是英雄匾,原生骑在枣红马上,马笼头马颈上挂满 了花朵。 每到一村,锣鼓相接,男男女女挤得风雨不透,热汗齐流。街上的老头老婆们连声说:“修下这样好儿子,多光荣呀!” 队伍在平原的田野和村庄通过,带着无比响亮的声音,无比鲜亮的色彩。太阳在天上,花在枝头,声音从有名的大鼓手那里敲打,这是一种震动人心的号召:光荣!光荣!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生当兵后,小五不知打仗何时结束,她在家里生活压力又大,就常和婆婆吵架,回娘家住,最后和原生离婚了。 B. 小说主要通过原生与秀梅河滩抢枪、秀梅和小五门洞谈话、全村开庆功大会这三个场景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 C. 小说以原生去当兵打仗为中心,将秀梅与小五进行对比,突出了秀梅的秀与美——远见、识大体、顾大局、勤劳、能干。 D. 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也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展示广阔的生活画面。 5. 小说以“光荣”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庆功大会,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形象上)秀梅、原等人物抗日救国,所从事的事业,无上光荣。②(主题上)歌颂了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日军民,赞美了他们以抗日救国为荣的崇高精神。③(效果上)使文章更具有教育群众、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作用。 6. ①(内容上)推动情节发展达到高潮。庆功会是主要内容,是故事的高潮。②(形象上)突出了主要人物的形象。显示了原生是一个投身抗战的有志爱国青年,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赞颂。③(主题体上)凸显和强化了小说主题。以庆功会结尾,凸显了抗战爱国光荣,强化了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项,“她在家里生活压力又大,就常和婆婆吵架”分析不当,原文没有提到“她在家里生活压力又大”是主要原因,而是小五思想落后,境界低,不明白原生参加游击队是为国家为大家。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光荣’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文以“光荣”为题的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考虑。本文以原生去当兵打仗为中心,运用对比手法,把秀梅与原生媳妇小五对“光荣(原生当兵打仗)”不同看法,而由此产生的行为放在一起对比,说明秀梅、原等人物抗日救国,所从事的事业,无上光荣,塑造了秀梅的远见、识大体、顾大局、勤劳、能干。歌颂了以原生和秀梅为代表的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日军民,赞美了他们以抗日救国为荣的崇高精神,使文章更具有教育群众、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作用。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庆功大会,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情节安排作用能力。赏析小说情节安排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本题,通读文章,可知本文以原生去当兵打仗为中心,通过原生与秀梅河滩抢枪、秀梅和小五门洞谈话、全村开庆功大会这三个场景来塑造了秀梅、原生和原生媳妇小五三个人物。情节结构上,庆功会是故事发展的高潮,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光荣”。人物形象塑造上:文章通过对庆功会的叙写,突出了主要人物秀梅有远见、识大体、顾大局的形象。文章通过人们在庆功会上对原生光荣事迹的态度,显示了原生作为一个投身抗战的有志爱国青年,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赞颂。主题表达上,“庆功会”突出强化了了文章的主题,正因为原生从事的抗战工作是为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是爱国爱人民的行为, 人们群众才会热烈拥护和赞颂他,为他开庆功大会。所以庆功大会凸显强化了文章的主题——抗战爱国光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电子垃圾指被废弃不再使用的电器电子产品。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主要电器电子产品年产量超过 20 亿台,每年主要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超过 2 亿台,重量超过 500 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垃圾产生国。但电子垃圾中含有金、银、铜等贵金属,被称为“城市矿产”。有调查显示,目前一吨废旧线路板,可提取 40 克黄金、200千克铜及其他贵金属,对于 我国这样—个资源缺乏型国家来说,这些垃圾只要合理回收和利用就可以变废为宝。 只是,如果回收不当,电子垃圾中的大量危险、有毒、有害物质将进入土壤,就会对水源产生巨大的污染;电子垃圾含有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虽含量不高但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非常 大,未经分类的电子垃圾,在进行统一填埋、焚烧处理时,就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摘编自《每年两亿报废电器浪费惊人》,2017 年 5 月 16 日中国家电网) 材料二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15 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96.7%的受访者家中有废弃不用的电器电子产品,其中 43.8%的受访者家中有很多废弃电器电子 产品。受访者对电子垃圾处理的认知和实践情况如下图。 (图中各项分别为:担心售卖换新会泄漏个人隐私、觉得扔掉会浪费资源、担心随意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堆在家里不知如何处理、以旧换新、卖给个体回收者、直接丢尽垃圾桶、通过二手市场卖掉、当作废品卖掉) 我国在 2011 年实施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认定了200多家有资质的电器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也将很多电器电子产品列进了回收名录,包括典型的“四机一脑”,即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和电脑,还有手机等。但从实行结果来看,还存在电器电子废弃物回收途径混乱、负责回收处理的企业因回收原料不足而“吃不饱”、回收市场无序无章和电器电子废弃物进入国家认定的企业难等问题。91.6%受访者认为需要建立正规、可信任的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渠道。具体到如何处理电子垃圾的问题上,69.7%的受访者希望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统一回收处理,64.6%的受访者希望向大众科普电器电子产品关键零件的拆卸保存方式,44.2%的受访者建议由产品商家负责回收处理。 (摘编自《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该如何处理?》,2017 年 9 月 7 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2017 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指出,2016 年全球产生的所有电子垃圾中只有 20%被回收,未被回收的电子垃圾中有约 4%被直接扔入垃圾填埋场;其余 76%则被不完全处理。 目前我国电子垃圾的回收仅为收集和简单的拆解,无深度处理和回收。广东省贵屿镇是我国最著名的电子垃圾拆解产业聚集地,但仍然使用原始的“洗金”“烧板”等方式进行提炼,贵 屿镇水源、大气、土壤等普遍受到污染。 西方发达国家在电子垃圾处理方面回收效率高、产生污染少,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比如,德国电子垃圾回收超过 45%,建立了至少三种电子垃圾回收渠道:市政处理部门开设的大型回收 站、环保公司提供的回收点和销售电子产品的商店。这样健全的回收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商家和公众共同努力。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当下电子垃圾处理中值得提倡的一种解决办法。苹果公司推出的用于拆解苹果手机的机器人,每拆解十万台苹果 6 手机能回收 1.9 吨铝、0.8 吨铜等,这些回收的铝将用于制作新苹果产品。戴尔、惠普等企业也都已建立相对完相回收制度。 中国在电子垃圾管理和处置方面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电子垃圾亟待绿色处理》,2018 年 4 月 6 日人民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应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B. 调査显示,通过二手市场卖掉、以旧换新和卖给个体回收者是受访者处理电子垃圾的主要方式。 C. 调査显示,大多数受访者都有着较强的环保意识,担心对废弃电子产品的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 当前我国电子垃圾回收都还在使用原始的“洗金”“烧板”技术,回收效率低,也对环境等造成很大的污染。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子垃圾作为“城市矿产”,合理回收、利用可以变废为宝,能从中提炼出金、银、铜等贵金 属。 B. 与其他垃圾相比,电子垃圾含有大量危险、有毒、有害物质和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极大。 C. 目前我国主要电器电子产品的年产量和年报废量都大,但电子垃圾回收途径混乱,回收处理效果不明显。 D. 我国虽然早在 2011 年就认定了 200 多家有资质的电器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但截至 2016 年,被回收的电子垃圾只有20%。 9. 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D 8. D 9. 问题:①回收效果方面,回收途径混乱,回收市场无序无章;②回收方式方面,仅为收集和简单拆解,无深度处理和回收;③制度建设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回收制度,回收体系不健全;④环保宣传教育方面,力度不够,大多数受访者不知道如何处理电子垃圾。 措施:①规范电子废弃物回收渠道,加强对电子产品回收企业的资格审查,鼓励公众将家里的电子垃圾交给有回收资质的企业处理;②改进电子垃圾的回收方式和方法;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完善的电子垃圾回收体系或回收制度;④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电子废弃物造成环境安全隐患的认知水平,增强电子垃圾回收意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D项,原始的“洗金”“烧板”技术,是广东省贵屿镇的个例,不能说明我国电子垃圾回收都是采用此种方法。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D项,“我国……但截至2016年,被回收的电子垃圾只有20%”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中“《2017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产生的所有电子垃圾中只有20%被回收”。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中“目前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存在哪些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这就要求考生到材料中圈出目前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共性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答题时,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还存在电器电子废弃物回收途径混乱、负责回收处理的企业因回收原料不足而‘吃不饱’、回收市场无序无章和电器电子废弃物进入国家认定的企业难等问题”“目前我国电子垃圾的回收仅为收集和简单的拆解,无深度处理和回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当下电子垃圾处理中值得提倡的一种解决办法”“戴尔、惠普等企业也都已建立相对完整回收制度”“市政处理部门开设的大型回收站,环保公司提供的回收点和销售电子产品的商店。这样健全的回收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商家和公众共同努力”,以及材料二中统计图的内容进行概括,概括出目前我国电子垃圾回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然措施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皆礼遇之。纯仁属撰乐语,浩辞。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 则不可。”纯.仁.敬.谢.。后哲宗亲擢为右正言。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 可而止。陕西奏边功,中外皆贺,浩言:“先帝之志而陛下成之,善矣。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 终。”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 忠慢上之罪,未报。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祖送者王回等。徽宗立,亟召还,复为右正言,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言:“陛下善继神宗之志,善述神宗之事,孝德至矣。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迁兵、吏二部侍郎。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 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卒,年五十二。高宗即位,诏曰:“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复其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 (节选自《宋史•邹浩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B.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C.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D.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授”,文中指朝廷派遣到地方私学中的教员,与现代“教授”的含义不同。 B. 在“纯仁敬谢”一句中,“谢”应解释为“为自己的错误向别人认错道歉”。 C. 在“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祖送者王回等”一句中,“治”应解释为“惩罚”。 D. “七庙”,古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邹浩坚守职分,拒为越职之事。范纯仁待之以礼,嘱咐他撰写乐语,且以翰林学士也写乐语加以劝说,而邹浩以祭酒、司业不能写乐语为由推辞了。 B. 邹浩正视灾情,重视消灾关键。面对京东的水灾,邹浩认为虽然不能逃脱自然的变化,但是要谨慎地施行消灾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天理所致。 C. 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 D. 邹浩忠君尽责,死后获得荣耀。在元符年间,邹浩担任谏诤的职位,他为人正直敢言,被朝野推崇敬仰,死后被皇帝赞赏,获得朝廷追封的荣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 (2)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邹浩所上奏的言论常常触及到章惇,但邹浩仍上章弹劾,罗列他对皇上不忠怠慢的罪过,没有回音。 (2)等邹浩两次被贬到岭表,他母亲不改变初衷。不久(邹浩)又任职龙图阁。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兵家之事”“难(难事)”“前功”“后患”“将帅”,虚词“之”“则”“以”“为”“其”“而已”“而”“惟”,“未战则以决胜为难”和“既胜则以持胜为难”结构相同,前后断开,排除AC两项。“将帅”是“申敕”的宾语,“愿申敕将帅”意思是“希望申告将帅”,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然而用兵之事,战前决胜负为难事,胜利后以保持胜利为难事,仅是时机不同罢了。假如不是这样,将会丢弃战功而招致后患。希望申告将帅,不要因为胜利而麻痹轻敌,应善始善终。句子可以断开为: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故答案为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教授’,文中指朝廷派遣到地方私学中的教员”说法错误,“教授”,官职名,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说法有误,原文“杨时过常州,往省之。”,是杨时经过常州,前往探访生病中的邹浩。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每”,常常;“露劾”,弹劾;“数”,罗列;“慢”,怠慢;“上”,指皇上;“报”,回音;“未报”,没有回音。(2)中的“及”:等到;“谪”,被贬谪;“两谪岭表”,两次被贬到岭表;“易”,改变;“母”,指邹浩的母亲;“稍”,不久;“复直”,指又任职,又担任。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他考中进士,调任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守臣,都对他以礼相待。范纯仁嘱咐他撰写乐语,邹浩推辞了。范纯仁说:“翰林学士也写这个。”邹浩说:“翰林学士能写,祭酒、司业不能写。”范纯仁为此道歉。经过几年,宋哲宗亲自提升他为右正言。有人请求用王安石的《三经义》出题考试,邹浩论述不可而停止。陕西报告守边的功绩,朝廷内外都祝贺,邹浩说:“先帝的志愿由陛下成就了,是好事。然而用兵之事,战前决胜负为难事,胜利后以保持胜利为难事,仅是时机不同罢了。假如不是这样,将会丢弃战功而招致后患。希望申告将帅,不要因为胜利而麻痹轻敌,应善始善终。”京东发大水,邹浩上奏:“连年水灾发作,虽然是自然的盈亏不能逃脱,但消灾的方法应当谨慎。不能认为是天理所致,这是消除灾异的关键。”章惇独揽大权,威势显赫,邹浩所上奏的言论常常触及到章惇,但邹浩仍上章弹劾,罗列他对皇上不忠怠慢的罪过,没有回音。章惇诋毁他狂妄,邹浩被削官,羁管新州,蔡卞、安惇、左肤接着请求惩治那些为邹浩饯行的王回等人。徽宗即位,很快把他召回,又为右正言,升任左司谏。改为起居舍人,进升中书舍人。他上奏说:“陛下很好地继承神宗的遗志,继承神宗的事业,孝德已经很高。尚且还有五朝的圣政盛德,希望陛下查考而继承,发扬七代的光彩,造福万代。”升任兵部、吏部侍郎。当初,邹浩任谏官,怕给亲人带来忧虑,想坚决拒绝。母亲张氏说:“儿子能够报答国家,无愧于公论,我有何担忧!”等邹浩两次被贬到领表,他母亲不改变初衷。不久又任职龙图阁。瘴病发作,非常危险。杨时经过常州,前去探望。邹浩虚弱得仅仅留有一点气息,仍然关切地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邹浩去世,年五十二岁。宋高宗即位,下诏说:“邹浩在元符年间,任谏诤之职,正言直论,朝野推崇敬仰。”追复为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号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 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 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 风格。 15.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故选D。 【15题详解】 题干是“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可以托物言志这一手法入手赏析诗歌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辞官归家 后饮酒自乐,甚至看看院子里的树木也觉得愉快的生活情态。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以“______,_______”来描写秋日的山光水色。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特征鲜明。 (3)李密在《陈情表》里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家族人丁稀 少,内外无亲的可怜可悯之状。 【答案】 (1). 引壶觞以自酌 (2). 眄庭柯以怡颜 (3). 潦水尽而寒潭清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5).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6). 内无五尺应门之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归去来兮辞》写辞官归家 后饮酒自乐,甚至看看院子里的树木也觉得愉快的生活情态”“《滕王阁序》描写秋日的山光水色”“《陈情表》写自己家族人丁稀少,内外无亲的可怜可悯之状”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觞”“眄”“潦”。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刚刚过去,春茶采摘已经结束,但开通才一年的昆明至澜沧航班仍是满座,天南地北的游客继茶商后 。行进在弹石铺就的山道上,古树挺拔,鹧鸪声声,茶园飘香,洗涤着远来者的倦怠和浮躁,越往茶山深处行,心越安宁,越愉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茶让布朗 人走上致富之路,布朗人更加珍爱上天的厚赐,也更加珍视自己的传统。布朗人家干栏式建筑 ,屋前的三角梅与村里的芭蕉树红绿相映。 初夏清晨的景迈山云雾升腾,天南地北来的客人聚在民宿客栈“景迈人家”庭院的火塘边 ,不时传出阵阵笑声。走进村民家,主人微笑着把远客让进屋里。这里是景迈山上最有名的当属仙贡夫妻经营的“景迈人家”客栈。“景迈人家”位于山道边上,是茶客和游客落脚景迈山的首选。昆明到澜沧通航之后,夫妻俩感到 15 间房的客栈已满足不了客人的需求,是继续 扩建还是 ?夫妻俩今年初远赴意大利学习,从罗马、米兰到威尼斯,实地取经,学习当地 的民宿建设和经营。( )男主人杨银海说,目前景迈山已经停止新房建设,他们参考意大利的经验,将客栈向寨子里延伸,升级寨子里的旧房,改造后使用统一的品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纷至沓来 错落有致 淡笑风生 另辟蹊径 B. 趋之若鹜 错落有致 谈笑自若 独树一帜 C. 纷至沓来 参差不齐 谈笑自若 另辟蹊径 D. 趋之若鹜 参差不齐 谈笑风生 独树一帜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里是仙贡夫妻经营的最有名的景迈山上的“景迈人家”客栈。 B. 这里是景迈山上最有名的当属仙贡夫妻经营的客栈“景迈人家”。 C. 这里是仙贡夫妻经营的景迈山上最有名的“景迈人家”客栈。 D. 这里经营的“景迈人家”客栈是景迈山上最有名的仙贡夫妻。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意大利充分利用旧房改建的做法让夫妻俩很受启发。 B. 夫妻俩决定把意大利充分利用旧房改建的做法照搬过来。 C. 夫妻俩对意大利充分利用旧房改建的做法不以为然。 D. 意大利充分利用旧房改建做法引起了夫妻俩的极大的震撼。 【答案】17. A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正确使用成语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结合语境,然后结合所给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选定。本题中: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趋之若鹜:形容很多人争着去追逐或趋附,多含贬义。这里根据语境,应用“纷至沓来”。错落有致:形容事物交错纷杂,别有情趣。参差不齐:形容很不一致,有差别。这里根据语境,应用“错落有致”。谈笑风生: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很高,并且很有风趣。谈笑自若:多指在异常情况下不失常态。这里根据语境,应用“谈笑风生”。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新路。比喻另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这里根据语境,应用“另辟蹊径”。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修饰语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景迈山上最有名的”;B项,句式杂糅,删除“当属”;D项,搭配不当,“客栈”不能和“是……夫妻”搭配。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义理解和衔接能力类试题。这是一道根据文意选句子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下文“他们参考意大利的经验”句意,B项“照搬过来”,C项的“不以为然”不合语意,可以排除B、C项。D项“引起了夫妻俩的极大的震撼”与上下文不能衔接。故选A。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20.下面是某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几处在表达上不得体,请找出三处并改正。 尊敬的陈校长: 您好! 我是贵校星星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青春足迹》的书。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88篇大作,是我们文学社全体成员智慧的结晶。请您抽出时间拜读,并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您是著名的教育家,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会蓬荜生辉。希望您能同意,在此先表谢意! 祝您工作顺利! 星星文学社 2018年7月23日 【答案】①“贵校”改为“咱们学校”(或“学校”,或删掉“贵校”)。 ②“大作”改为“作品”(或“文章”或“习作”)。 ③“拜读”改为“阅读”。 ④“蓬荜生辉”改为“倍感荣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几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找出三处并改正”,然后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本题中“贵校”是敬辞,不能用于内部指自己学校;“大作”是敬辞,不能用于自身;“拜读”是敬辞,不能用于别人读自方的文章;“蓬荜生辉”,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用于此处为用词不当。任选三处进行修改,回答问题即可。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划线句子仿写两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 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 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仿写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致, 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围绕“国家精神”,参考例句“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的句式写两句话,与原句前后构成排比句即可。例句的句式是:也就是用“它是一种……(+诗句)……(诗句体现出的精神特点)的精神”写两句话。 【点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 3000 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 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 3000 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 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勇敢去奋斗 奋斗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也是世界万物生存的条件。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会经历不少的挫折,一个人的一生中,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人生的路就如小河一样弯弯曲曲.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逃避?或投降?还是视而不见?这样都不行,我们需要的是——勇敢的奋斗。 古今中外成功者必备的武器——奋斗。 华罗庚说过:“为中华掘起而读书。”这就是奋斗.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完全是他奋斗的成果。他怀着为中华的决心确立了远大的目标,在读书的人生中开创一片数学天地.相信大家都希望如伟人一样成为祖国的栋梁。那么,就需要我们支确立自己的目标,去奋斗.还等什么呢?心动不如行动。快点奋斗人生吧! 古代诗人李白,曾经有一句话把奋斗形容得淋漓尽致——“只要有恒心,铁杵O成针。”小时候是每个人受启发和影响最深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奋斗的意识.日后必定成为名扬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 为什么我们只会在困难面前退缩呢?在我们遇到困难是,不是依靠同学吗?甚至依赖父母,这样有用吗?我可以坚决地说:这样是没有用的。很快,五年、四年、三年、不!也许今年就要踏出社会了。 大家都说:“读书是最好的出路。”而我认为奋斗是唯一的出路.不管你的工作是什麽,都需要你去奋斗,不然你就是沉睡中的大虫.即将面临死亡也不知道。在社会上,俗话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就是时刻提醒我们要奋斗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去奋斗就像没有眼睛的苍蝇一样,没有了方向,没哟了目标,东西南北都分不清,这样怎麽奋斗呀!所以一定要确定目标再去奋斗。 新中国的成功,多少英雄为它而奋斗?包括现在,中国之所以能兴盛起来,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努力的奋斗.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奋斗,在自然界中,你若是无言的小草不坚强活下去就会被寒霜冻死,你若是…… 世间万物都一直在奋斗着.难道我们都不会奋斗?让我们勇敢去奋斗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寓言材料作文,考生要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准确把握写作的立意。蜗牛最后死了,但死并不可悲,所有人最后都要死的;问题是蜗牛最后死在了“草丛中”,它生前没有任何行动,这才是可悲之处。蜗牛没有行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大目标自知做不了,便不做;二是小目标根本不屑做,最终什么也不做。究其根源,蜗牛的悲哀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此则含蓄类材料告诉世人一个普遍道理,一切成功者都有这样的共性:有适宜自己的理想,有实现理想的坚定行动。反之,生活中的一切失败者,失意者,也常有这样的共性:不能正确自识自我,目标不切实际,懒于行动。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可以这样表述立意:(1) 目标要合适;(2) 不能好高骛远;(3) 清醒认识自我,努力实现自我;(4) 做好小事,就是大事;(5) 做永远比想重要。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要紧紧围绕材料的中心,要充分结合现实去挖掘材料的内含,这样作文才能写的更深刻。 【点睛】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寓言类材料的审题(1)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2)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3)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