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 04 课 新题 一、(河南省名校联盟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他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 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 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 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 调查中得到验证。由 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 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 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 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换 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 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 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 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 3.27 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 1.58 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 学生也仅占 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 原因。调查中有 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 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 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 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 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 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 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 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 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 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 2014 年 9 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 1 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 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 1 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 36%.数据还显示, ‚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 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 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 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 2015 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4.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书里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 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 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 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 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他会给人类文化造成 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E.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 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6.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答案】 4.C 【解析】“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 【答案】 5.AD 【答案】 6.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 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解析】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 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此题注意从“新媒体”“社会”“阅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共享单车以低成本、高便捷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除了自由度高、取用 便捷、价格便宜的特点之外,共享单车亦具有极大的正面社会效应,减轻了政府主导公共自 行车项目的财政负担,并有效倡导了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 共享单车也带来了极大的投资机会,共享单车产业链千亿价值有待挖掘。 2016 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达到 12.3 亿元,用户规模达到 0.28 亿人。预计 2017 年, 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将达 102.8 亿元,增长率为 735.8%。用户规模预计在 2017 年将达 2.09 亿人,将继续保持超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共享单车需求量约 1000 万辆,蕴藏着 281 亿元的市 场,加上上游的单车、车锁制造,以及下游的大数据、导流等增值服务领域,产业链价值可 达千亿规模。目前,共享单车的收入主要包括使用租金收入、押金形成资金沉淀收入,以及 后期的广告收入以及大数据的出售收入等,未来随着盈利模式的不断成熟以及用户规模的不 断扩大,共享单车前景无限。 共享单车正处于大规模投放车辆和提升软硬件水准的阶段。目前共享单车领域已经有多 达 20 余家公司,各路玩家跑步进场。 材料二: 共享单车虽然方便,但消费者吐槽的问题也不少。想骑单车要注册、交押金,还要充车 费。部分单车押金过高,很多消费者接受不了。四成消费者不能接受预充值。实际调研中, 只有小蓝单车不需要预充车费。而且如果要退预充的车费,需要通过客服人工操作。 着急用车的时候附近没有车,约两成消费者表示,高峰期单车数量短缺。 骑共享单车发生意外,运营商要不要负责?目前只有 ofo 已实现为每一位驾驶人购买保险, 其他品牌都在推进中。 共享单车的集中投放,导致车辆违停,甚至出现了大量“僵尸车”的情况,给车辆停放以及 交通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中国人才网《共享单车调查报告》) 材料三: 2017 年以来,共享单车平台竞争进一步升级,以 ofo 和摩拜为代表的多家平台开打价格 战。相继采用限时免费骑、充值返现等方式吸引用户尝试共享单车出行、提升共享单车用户 使用频率,进一步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从 3 月 13 日开始,摩拜单车周一至周四 10:00~16:00 免费。3 月初,摩拜单车启动“充 100 得 210”充值优惠活动。用户通过最新版摩拜单车 APP 或微信小程序充值,即可享受“充 100 得 210、充 50 得 80、充 20 得 30”的福利。2 月 20 日, 摩拜单车在济南、上海等地推出免费骑行活动。3 月 9 日,小蓝单车宣布全国范围内免费骑行 一周活动。此后,小蓝单车又宣布将实现更大力度的优惠政策:扫描返现 300 元。 (摘编自艾媒咨询《2017Q1 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单车因其低成本、高便捷、减轻政府负担、倡导绿色出行、解决城市公共交通末梢的 诸多好处,受到了政府及民众的欢迎。 B. 共享单车的产业链价值惊人,除租金、押金收人外,上游的单车、车锁制造,下游的大数 据、导流、广告等增值服务前景无限。 C. 从文中图表可以看出,进入市场越早的企业,其知名度越高,盈利也就越多,比如摩拜和 ofo ,后进人的企业往往面临着破产。 D. 正是因为共享单车利润可观、前景无限,带来了极大的投资机会.各路玩家纷纷跑步进场, 不甘落后,抢占先机,赢取知名度。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共享单车快速发展,遇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 B. 今年以来.共享单车平台恶性竞争逐步升级.各家出台优惠措施,不恤血本吸引顾客。 C. 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尚待成熟,盈利空间尚待扩展,广告收益将是一笔很大的收益。 D. 使用共享单车如果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共享单车所属企业必须承担责任,积极理赔。 E. 广告、押金、预充车费是共享单车企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大量资金沉淀产生收益。 9.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共享单车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答案】7.C 【解析】 图表只显示了知名度的大小,看不出盈利多少以及后进入的企业就必然破产。 【答案】8.AC 【答案】9.①增加车辆投放。②提升软硬件水准。③简化手续。④降低押金。⑤加强管理。 ⑥完善服务。⑦避免无序竞争。 【解析】注意概括材料的内容,然后提取和题干相关的要点分条概括,重点注意材料中专家 的观点。 新闻调查提建议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 的观点,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 三、(河北省邯郸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调查发现,82.55%的高校有报纸;84.29%的高校有广播;46.07%的高校有新闻网; 71.2%的高校有通讯社;45.9%的高校有电视台;39.62%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87.26%的 高 校有微信公众号;72.25%的高校有微博。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 号 发展迅速,跃居第一位。报纸、广播、微博等紧随其后。 对比中国高校传媒联盟 2011 年发布的《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传统校园媒体 数量均有缩减。其中报纸下降 8.95%,广播 下降 5.91%,电视台下降 12.1%,新闻类杂志 波动最小,下降 0.33%。传统的校园媒体形态中,仅通讯社类校园媒体呈上升趋势, 上升 1.6%。 相比其他类型的校园媒体,校园电视台需要的技术、资金投入较多,专业性更强,普及 率相对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64.57%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 生产的视频类型最主要的三种为文艺娱乐类(74.32%),新闻类(61.08%),谈话类 (42.16%)。 调查发现,融合型校园媒体大幅增加。在此次调查中,4.19%的校园媒体组织仅有一种 媒体形态,其他校园媒体组织均具有一种以上的媒体类型。而在《2011 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 书》中,单一类型的校园媒体组织占总数的 76.7%。 数据显示,39.92%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在 2013 年以前成立,16.53%在 2013 年成立,2014 年到达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的高峰期,比例为 24.6%;2014 年以后,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 势减缓,2015 年成立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为 13.91%,2016 年仅为 5.04%。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校园媒体顺势转型,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 等新的媒体形态寻求长远发展。在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的校园媒体类型中,92.37%的通讯 社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7.65%的纸媒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2.86%的电视台有微信公众号, 广 播(电台)有 78.02%,网站有 76.32%。 (摘编自《2016 年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 材料二: 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几乎是手不离机。绝大部分大学生从新媒体平台中获取最 新信息。 校园市场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大学生是“下一代消费者”,是未来的消费主力,越 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下一代消费者、保持品牌的持续年轻态。从 2013 年开始,广告主数量 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量率。2016 年,校园广告主數量达 95 万个,预估 2017 年会达到 120 万 个,随着消费升级和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子女进入大学,未来进行校园营销的企业将会持续 高速增长。 然而,传统媒体并不能高效地满足“企业进校园”的需求。高校新媒体的出现,部分解 决了这一困扰,但投放效果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70%的高校新媒体主要通过软文广告来实 现盈利,在当下的高校品牌营销,软文投放并不能完美地解决企业营销诉求。 (摘编自《2016 年中国高校新媒体蓝皮书》) 材料三: 当前一些校媒的“媒体融合”只能算作“多媒体合作”,并没能按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 和优势进行深度融合,没有丰富受众的信息获取体验,反而不少受众产生了信息雷同的阅读 疲劳。 (摘编自左军《全媒体时代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状况研究》) 材料四: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很多优势,如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用户参 与感强等。 材料五: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校校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微倍公众号 的普及率跃居第一位。 B.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髙校传统校园媒体数量,除通讯社类校园媒体略有上升外,其余的 均不同程度地呈现缩减趋势。 C. 超过六成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生产的视频有文艺娱乐类,新闻类等,这表 明,视频类节目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D.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髙校传统校园媒体转型加快,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态 以 求长远发展是一大趋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校园电视台普及率相对偏低,是因为校园电视台相较于其他校园媒体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 与资金,而且专业性更强。 B. 2014 年以后,中国髙校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这表明这种校园新媒体必将被其他 类型校园新媒体取代。 C. 调査表明,2011 年,只有 23%左右的校园媒体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到了 2016 年,融合 型校园媒体占比已超过 95%。 D. 现在的校园媒体融合,不是按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度融合,只是多媒体合作, 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感。 E. 髙校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企业进校园”的需求,它以软文广告等形式实现盈 利,这是传统媒体办不到的。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高校校园新媒体为什么具有很高的营销价值。 【答案】4.C 【解析】 “视频类节目将迎来大发展时期”于文无据。 【答案】5.AC 【答案】6.①新媒体营销,回报率高:校园新媒体广告投放回报率不低于预期的接近 80%; ②新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 大学生是未来的消费主力,而新媒体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取最 新信息的途径;③新媒体有优势:新媒体较传统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 用户参与感强。 【解析】 注意从新媒体的“回报率高”“影响力越来越大”“优势”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 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 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 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 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树画画: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老树不是画画的,他是个教书匠。1983 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至 今。老树本来不叫老树,叫刘树勇。也许像他说的,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苍茫的样子,在他 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树哥”“树叔”地叫他,要叫到“树爷”的时候成了“老树”, 既然自己的本名叫起来有点不大顺口,他就找个大家都叫得顺的名字用起来。“我的长相太 凄凉了,上下五千年提前都长好了。”他自嘲地呵呵一笑,大家跟着乐了,初见的拘谨和陌 生就渐淡渐散了。 老树书教得好,学生知道生描画他教授公文写作课的状态:“铃声响过,晃着进门,低 头看一眼课本,抬眼扫一下我们,然后滔滔江水般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他讲西南联 大里中国文化界的翘楚、讲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讲钱钟书的《围城》,讲张艺谋的《红高粱》, 讲卢梭的《忏悔录》,讲诗经,讲高更、塞尚,讲波普艺术、解构主义,还有好些我们闻所未 闻的新鲜事……这些完全无法用‘公文写作’涵盖的东西听得大家如痴如醉。要下课的五到 十分钟,他才会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抱怨,直 到下课铃响,仿佛扔掉了课本的郁闷,说声‘去也’,踹门而出……” 老树的画中人,悠闲简静明朗。却并不是那些所谓的隐士形象,是街头巷尾市井喧哗滋味饱 满的世俗常人,他们性情、生动、自然,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而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只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 子温婉良顺,男子温文尔雅,世俗活泼生动,自由自在,一切都是慢慢的、闲闲的。人们的 脸上看不到急切的欲望,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那么一种意思。”画中那个长衫男子一会儿 树下独坐,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他是我,又不是我”。老树说。画中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肆无忌惮。一如过去 的老树,会戏谑地表达情绪。 有读者提出,画中的闲适与现实的忙碌嘈杂完全不一样,你能接近画中的生活状态吗? 老树回答说:“画里那么悠闲,生活却忙忙碌碌,怎么可能达到!因为没达到,所以才缺什 么补什么。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我也一样。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但身体做不到, 心境或者能做到。” 于是他画,画一种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的空间情境,他的画成了另一个老树在无人知晓 的世界里的梦呓。 对他,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 桌上椅子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好一件事上,解决这个具体问题就 可以了,最终东西拿出去别人说好,不重要。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 是表演给人看,你要相信这一切东西都是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让你自己通达、精细,对自己 日常生活起居坐卧有要求,你这个人慢慢才像个样子了。” 作家杨葵曾著文评说老树:“如果纯凭个人喜好,我甚至想说,老树文字第一,书法第二, 画排其三。”又说:“老树文字有股特殊的稳,并非四平八稳那种寡淡之稳,亦非精巧设计 那种做作之稳,更非所谓风轻云淡的鸡汤之稳;他是左冲右突,纵横捭阖,却又胸中有丘壑, 可点百万兵的动态之稳。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得意处长篇大论,愤怒时脱口骂娘,论人事 也常有论据不足便下大结论之嫌……按说这么个写法非常危险,容易跌入莽撞汉子夸夸其谈 的恶境,但是没有,得力于几点——力量、心智、修养。” 老树的微博,粉丝近百万。他也曾开过博客,其思想其语言其风格吸引了大批簇拥者,2006 年,他以一篇《走了》叫停了自己的博客。有粉丝留言,用“阿甘不跑了,我们怎么办”来 形容心中的迷茫和困惑。其实阿甘跑或者不跑都不为什么,老树也是,博客想开的时候就开 了,想停就停下,没有,也不想为什么。(选自《北京日报》2015 年 09 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拥有山东大汉与生俱来的粗犷,内心却敏感细腻,情感也十分丰富”,老树的研究生 曾泽鲲说。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期待享受这个属于自己的孤独 空间。 ②老树博闻强记,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 他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大量批评文章行世,著作数 十种,策划诸多影像展览,摄影圈里,提到刘树勇,是响当当的名字。只是,他不把自己的 博学当个什么了不起的事,这些不过是“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罢了。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老树在教授公文写作内容时滔滔不绝,流泻出真知灼见、性情心声,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B. 老树喜欢民国的趣味,因为这民国又非确然的民国,是他心里想象和希望的趣味,女子温 婉善良,男子温文尔雅,传达出世俗的生动与自在。 C. 作者认为对于老树而言,画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画画的过程,把内心关注放在怎么做 好一件事上,是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去炫耀,不是表演给人看。 D. 老树画作中的身穿民国长衫、戴着斗笠的长衫先生,闲适、率性,就是现实中的老树的真 实写照。 E. 老树的微博想开就开,想停就停,没有,也不想为什么,一如他画中人物的率性、肆无忌 惮。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用作家杨葵对老树的评价,说明力量、心智、修养对他的文字、书法和画画都有深 厚的影响。 B. 老树研究生曾泽鲲的话展示出老树享受孤独,细腻的一面,能使读者很好地了解老树的画 中人为什么也是关切现实又洞明人生,为什么那样地慢慢的,闲闲的。 C. 老树把自己的博学概括成“看过些杂书,想过些事,码过些字”,所以他能淡然地把别人 想求的画随意堆放着,而关注作画的过程。 D. 本文在描写传主时既有事件和传主自述的正面描写,也有他人评价的侧面描写,正侧面结 合,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6.老树一个教书匠,却以画家的身份成名;教的公文写作,却抱怨“公文写作,神马东西” 这个看似处处充满了矛盾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4.CE 【答案】5.A 【解析】 杨葵重点是对老树文字第一的论述,不牵涉书法和画画。 【答案】6.①诙谐幽默,平易近人:自嘲长相太凄凉了;初见的拘谨和陌生就渐淡渐散了。 ②率性而为,性格真实:懊恼地讲一会儿课本,期间还夹杂‘公文写作,神马东西’之类的 抱怨。③外表粗犷,内心敏感细腻:与课堂上诙谐豪放的树老师不同,私下里的老树很享受 自己的孤独空间。④淡泊名利,豁达洒脱:他那些别人一掷千金想求的画,在地上桌上椅子 上箱子里随意堆放着。⑤博闻强记,研究广泛:他的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 等领域。 【解析】 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自嘲长相太凄凉了;初见的拘谨和 陌生就渐淡渐散了”等情节中概括出其“诙谐幽默,平易近人”的性格特征。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 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 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 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 “诙谐幽默,平易近人”“率性而为,性格真实”“外表粗犷,内心敏感细腻”“淡泊名利, 豁达洒脱”“博闻强记,研究广泛”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汪曾祺:诗意的栖居 王干 汪曾祺曾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遮蔽的大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评判 依赖 于海外标准,无论哪一条,他在其中都是游离的状态,不在文学思潮的兴奋“点” 上。而今 他在读者和作家中的慢热、持久的热,正说明文坛在慢慢消退浮躁。更进一步 说,是在民族 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他将现代性和民族性融 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汪曾祺的作品好像更适合晚间阅读。他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开卷 慢慢进入,心也渐渐平静。故乡,邻里,同事,亲友,陌生的街道和熟悉的老屋,昆明的警 报和上海的星期天,高邮的河流和北京的安乐居,都是作家笔下轻盈流动的笔墨意象。读罢, 心灵如洗。 注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 20 世纪 80 年代,汪曾褀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他用非常中国化 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唤起了年轻-代对母语的重新热爱唤起了他们对传统 文化的热爱。 汪曾棋的作品,很少有大波大澜,很少有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可依然时 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写日常生活。写市井生活,很容易沉闷,也很容易琐碎,但也是最容 易见人性的。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般 来说,对乡村的描写容易产生抒情、诗化意味,而对于市井来说,中国文学少有描写,更少 诗意的现照。这是因为市井生活和乡村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烟火气,有着太多的世俗味, 但生法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在《岁寒三友》《徒》《故里三陈》等纯粹的市井題材的小说中, 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 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他不仅是在小说中审美,而且日常也是按照美的原則进行生活的。比如,他喜欢下厨, 且做得一手美妙的家常菜,他是有名的美食家,他认为那也是在做一部作品,并没有因为锅 碗瓢勺、油盐酱醋影响审美。他做的菜也像他做的作品-样,数量少,品种也不多,但每次都 有那么一两个特别有特点。 热爱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和审美,可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和审美。汪先生对此似乎 毫无怨言,他身上那种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颇让我吃惊。很多人没有想到汪先 生直到去世前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一直住他太太施松卿的房子,先在白堆子,后在蒲黄榆, 都是施在新华社的房子。后来他搬到虎坊桥福州会馆街的一幢大楼,这一次,老先生有了自 己的画室,他可以尽情画他的画了,他刚搬进去的时候兴奋得画个通宵。原来是大儿子汪朗 把自己分的房子给父母住。他在儿子的“大房子”里走完他人生 的最后的路程。 (选自 2017 年 1 月 10 日《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读着汪曾祺老去,一天天变老,是不懊悔的事情。76 岁的汪曾祺已经定格在那里, 而 我在一天天地向他这个年龄接近,然后超越。而且,在我活得比他更老之后,更老的我还会 读他,读汪曾祺,读高邮的汪曾祺,读扬州的汪曾祺,读中国的汪曾祺。他的文字永在,我 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 (摘自王干语) ②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20 世纪 80 年代初,汪 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在 2016 年 5 月出版的散文集《榆 树村杂记》中,他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 他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 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靜与平和。 (摘自 2016 年 11 月 9 曰《人民日报》)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 汪曾棋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寻找日常生活的诗意和雅趣。如《岁寒三友》《故里三 陈》《榆树村杂记》等。 B. 汪曾祺的作品,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没有波澜,也无戏剧性, 却能使人心如洗。 C. 汪曾棋以其优美的文字、细腻敏锐的笔触、老练精致的文风,让年轻人重塑对汉语的信心、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D. “汪曾祺热”使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温和的光芒,这说明文坛渐渐消退浮躁,民族文化的 自信正在重建起来。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汪曾祺不仅在作品中审美,使市井获得了诗意,让读者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而且在其生 活中寻找诗意和审美。 B. 汪曾棋笔下的市井生活,沉闷而琐碎,有太多的烟火气和世俗味,却散发着无处不在的诗 意,也最能见人性之美。 C. 汪曾祺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是因为其作品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能给 人一份特别的安静和平和。 D. 汪曾棋将民族性与现代性融为一体,将中国文人精神与民间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 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E. 汪曾棋淡泊处世,知足常乐,逆来顺受,无论是对待日常的生活,还是对待文坛的毁誉, 他都能做到“明净如水”。 6.“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这句话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作 简要回答。 【答案】 4.B 【解析】 B,“没有波澜,也无戏剧性”说法绝对,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汪曾棋的作品’很少有大 波大澜,很少有戏剧性…… 【答案】 5.AD 【答案】 6.示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汪曾棋的作品的喜爱与痴迷,以及对其人的倾慕敬佩之情。汪 曾祺 是中“当代文学大师,有着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 体现中国文的精神,保有民间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具体作答时,要抓住“他的文字”所代表的意思,即汪曾棋的文学作品小说与散文“永在” 指的是作品永远流传,跨越时代,穿越世纪,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对于世人的巨大影响乃; “我们 的阅读也永在”表明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与疾迷:“无论白天和夜晚”则说明汪曾棋 的文学作品对于读者的深远影响。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士刘文典 汪修荣 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因父亲以经商为业,家境较好,所以从小就被送到教会学校 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后通晓英、德、日等多种外语,这在民国学人中也是较少见的,这大 约也是他后来倨傲的一个原因。一九○六年,刘文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芜湖安徽公学。这是 一所新式学校,当时,陈独秀、刘师培正受聘于这所学校,担任学校教师,校内民主气氛十 分浓厚。同年,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在安徽公学加入了同盟会。一九○九年,刘文 典赴日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当时许多青年学子和学术精英留学日本,刘文典正是在东京 结识了流亡日本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不久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成为章门弟子,并在 章太炎等人影响下开始反清活动。 一九一二年,刘文典学成回国,与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创办《民立报》,任编辑和翻译, 经常发表文章宣传革命思想。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 在场的刘文典也手臂中弹受伤。同年刘文典再次流亡日本,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一九一六 年,刘文典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决定专事治学之道。一九一七 年,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聘请刘文典任北大中文系教授 主攻校勘学,从此踏上 治学之路。在陈独秀等人影响下,刘文典积极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担任英文编 辑和翻译,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名重一时。 一九二八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兼预科主任,也曾任校长一职。十一月二十 三日,安大附近省立第一女中校庆,安大学生在看戏过程中与女中校长程勉发生冲突,程诬 蔑学生捣乱,请军警弹压,遂引发一场学生风潮。时值蒋介石路经安庆,蒋对此十分恼怒, 召见刘文典训话。刘文典对蒋直接介入学校具体事务十分不满,这次见面自然很不愉快,蒋 让他交出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肇事的学生,刘却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 为"新军阀"。蒋介石听了十分恼怒,将刘关押起来,并宣布解散安徽大学。消息传出,群情 激愤,安大师生组织了"护校代表团",到省政府请愿,要求立即释放刘文典,同时致电教育 部长蒋梦麟以及蔡元培、胡适等人,请求援助。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蒋迫不得已,最 后同意保释,但要求刘文典即日离开安大。刘文典被关押七天后,于十二月五日获释。此事 曾轰动一时,刘文典也因敢于直接顶撞蒋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七七"事变后,刘未能及时南下,鉴于他的名望,日本人通过周作人来做他工作,请他 出来任伪职,遭到他断然拒绝。刘文典对周作人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 惜自己的羽毛。"日本人被他的态度激怒了,闯进刘家翻箱倒柜。刘愤然作色,拒绝回答日本 人的任何问题,翻译官责问道:“你是留日学生,太君问话,为何不以日语作答。”刘称"以 发夷声为耻",拒不说日语。一九三八年,在朋友帮助下,刘文典化装逃出北平。 刘文典的治学生涯始于一九一六年。到北大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淮南子》校勘上, 经过多年努力,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刘文典一 时声名大振,由此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胡适破例为其作序:"叔雅治此书,最精严有 法……其功力之艰苦如此,宜其成就独多也。"此后胡适又在《中国思想史长编》中给予高度 评价。刘文典并没有就此满足,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在校 勘界声誉日隆。 刘文典虽然语言有些放诞,身上多名士派头,但治学之严谨却是不容置疑的。刘文典自 视甚高,佩服的学者极少,陈寅恪就是其中一个。刘对同辈人很狂,十分倨傲,但平时对学 生却十分亲切,平易近人,没有一丝架子。当年弟子这样描述他在昆明时的形状:"先生身材 不高,晚年体弱瘦削,虽为一级教授,日常均身着青布长衫,脚着布面圆口鞋,不修边幅, 却飘逸自如,不失学者风度。” 刘文典一大雅好是看滇戏。带他进入滇戏的是他的学生、著 名古典文学学者陶光。据说人到中年的陶光看中了一位才貌双全的滇戏女艺人,便想请刘文 典作媒,于是经常拉着刘去看滇戏,结果刘渐渐迷上了滇戏,而陶也成全了好事。此事一时 传为佳话。刘甚至认为能真正保持中国之正统者,惟有滇戏。四十年代,他几乎天天泡在滇 剧场中。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典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对自己的进步十分高兴,兴奋地说:"今 日之我,已非昔日之我!我‘再生了’!" 相关链接: 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 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令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视力不佳, 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生要搀扶 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 搀着陈寅恪先走(莫娟娟、付嘉明《赤子真情刘文典》)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刘文典早年考入安徽公学,后赴日留学师从章太炎,受环境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较早开 始了反清活动。 B. 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再次从日本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他的治 学生涯也就始于此年。 C. 一九二八年,安徽发生学生风潮,蒋召见刘文典训话,让他严惩肇事学生,刘拒不执行, 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刘文典因此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D. 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此后又开始了《庄子》 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由此奠定了刘文典在学术界的地位。 5.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 刘文典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又出国留学,并成为章太炎的弟子,这对他后来在 治学方面取得惊人成就有决定性影响。 B. 刘文典学成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时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只得流亡日本;再次回国时,他积 极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以此传播革命思想。 C. 蒋介石平息学生风潮的方式是责令刘文典严惩肇事学生,这让刘文典颜面无存,所以才会 有后来的当面顶撞蒋介石和之后各界的积极援助。 D. 刘文典与周作人面对日本人做了不同选择,本文写周作人劝刘文典,既突出了刘文典的民 族气节,也表现了对周作人的不齿。 E. 刘文典因为才能卓绝而轻视同辈,受陶光的影响而痴迷滇戏,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上再生, 这些都能很好地突出传主的形象。 6.刘文典身上充满了傲气,你对这种“傲”怎么看?请结合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4.D 【答案】 5.DE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中 A 项,决定性影响表述不当,可以说是打 下了基础。B 项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未必就是传播革命思想的工作。C 项,让刘颜面无 存无中生有,也不是他顶撞蒋介石的主要原因。 【答案】 6.①刘文典的傲气是有资本的,他通晓多种外语,学术水平高,成 就卓著。②他不是一味 高傲,不是妄自尊大,他对真正学养丰富和成就卓越的学界泰斗还是尊敬有加。③傲并不是 他的全部,他平时对学生十分亲近,没有一丝架子。④这种傲只显示了他独特的个性,对他 的人品不构成负面影响。查看更多